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西方歷史發展

中西方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0 21:46:36

㈠ 17~18世紀中西歷史發展大勢比較

17、18世紀的中國在來政治上空前強化君主專自製,在經濟上重農抑商,在外交上閉關鎖國, 影響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正常發展;文化上實行文字獄,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17、18 世紀的西方在政治上通過加強君主專制來反對羅馬教廷的控制, 實行君主開明專制;在經濟上實行重商主義;在外交上鼓勵對外擴張, 促進了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文化上, 啟蒙思想蓬勃發展。
認識:加強君主專制和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的初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明清時期消極作用日益顯現, 成為歷史發展的阻礙, 中國已落後於世界潮流。

㈡ 比較古代東西方歷史發展的差異

從西方來講,教材對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的評價也並沒有完全肯定,而是指出無論希臘的民主還是羅馬的法律都有其時代的局限性。希臘的民主局限性主要體現在民主的有限性和直接民主的弊端上,羅馬法律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法律不能做到真正的人人平等上。這樣的評價盡管有些苛求古人,但是實際上也算是真正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弱點,時代的局限性也是局限。教材的編者在努力提醒,我們對古代政治制度要歷史地全面地看。

只是編者不明白,這樣的體例編寫本身容易使人陷入疑惑:比如希臘的民主是不是希臘社會都是民主,雅典能夠代表整個希臘代表整個西方嗎?希臘其它社會狀況為什麼不在教材中介紹呢?再如,羅馬是一個法律十分完善的國家,羅馬的法律對西方國家甚至對世界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一直到今日,那麼,古代只有羅馬國家有法律嗎?其他國家的法律不重要嗎?對世界不曾產生影響嗎?羅馬之前的希臘有沒有法律?這些問題並不僅僅存在於教師的頭腦之中,對那些求知慾強烈的學生產生這樣的問題是自然而然的。而當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實際上是和我們教材編寫指導思想有關,與課標有關。完整的或者相對完整的歷史不能展現的時候,歷史之間的聯系和整體局面都消失了。政治史的教學給人一種跳來跳去的感覺,缺乏歷史的整體性和連貫性。而當歷史被孤零零地割裂成幾個點的時候,歷史的整體發展乃至事件之間的聯系也被割斷了。這樣的割裂不僅影響對歷史整體的感覺,實際上也影響我們對那些所謂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重點知識的理解。這是目前專題史教學的障礙,也是教學中老師們最主要的困惑。 剪裁西方古代歷史,只留下希臘羅馬政治制度,其結果可能是以學生的知識水平,很容易將西方之古代政治制度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作一個對比,而這樣的對比,即使不是有意進行,實際上也因為教材的編排產生一種暗示。而這樣的對比如果只停留於表面的政治特徵而缺乏歷史的觀察則容易對歷史誤讀。

實際上,古代西方政治制度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分別發生於不同的文明圈內,其時間、經濟基礎、歷史傳統、文化結構都有很大的差異,而這些不同的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文明形態和和各具特色的古代政治制度。對這樣的政治制度評價,很難用現代的標准去衡量那個時代的各自的政治文明,他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並對各自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如果我們不能分清古代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優劣,那麼以現代觀念判斷古代西方政治文明優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顯然也是錯誤的。實際上是這樣的對比很難得出什麼科學結論。我們應該明白,歷史和現實的距離看似很進,實際很遠,走進歷史乃至讀懂歷史是比較困難的。不是我們將現代社會簡單地影射到古代,我們就算是理解了歷史了。東西方的古代政治各自有其優勢,各自有其弊端,是一個慎重的理解方式,簡單的對比容易產生錯誤的歷史結論。

當然,在現代社會之中,民主法製成為現代政治文明的最基本訴求,是我們這個社會每一個現代公民的最基本的政治理念。它如此的深入人心,很容易使我們一旦發現古代社會中民主法制特徵十分突出的地區,令我們則羨慕不已。而對專制獨裁所造成歷史災難的痛恨,也使我們對古代政治制度上專制和權力集中心存芥蒂,倍加警惕。這當然應該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倘若因為現在對專制的否定,進而將歷史上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否定,實際上抹煞了歷史上古代中央集權的合理性。同樣倘若因為現在對民主制度的熱愛進而拔高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而忽視古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這兩種看法都是不科學的。

我們熱愛民主,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民主由一種理念變成現實,實際上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既有經濟的作用,還有政治和文化的保證,既有現實的渴求,也有歷史傳統的制約,並不是將西方的理念拿來就可以在中國變成現實的。中國古代制度中的許多因素在現代社會依然有很多的遺存,傳統在民主制度建設上有時還起著一些消極作用。實際上西方現代政治也不僅僅是將西方古代政治制度完全照搬,其間經濟的發展,制度的更新都對民主制度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了解了古代東西方政治制度,更應該明確,民主的實現,並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多和商品經濟發展、市場的成熟以及民主法制建設有關。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在中國民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任重而道遠。這也許是古代政治制度學習給我們的一點啟示吧。

㈢ 論述中國學習西方的歷史進程(包括歷史階段 學習內容 歷史規律)

自己現場寫的,可能會不準確,按照不同的階級來劃分。
1,地主階級的早期學習(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主要學習西方器物;停留在理論層次,但是起到了啟蒙作用。
2,地主階級的後期學習(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後);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主要學習西方器物,並付之於實踐,是中國工業化的第一次嘗試。
3,農民階級早期階段(太平天國);以洪秀全,洪仁玕為代表;分別希望以西方宗教和西方資本主義來改造中國;最終以太平天國的覆滅而告終;
4,農民階級後期學習(義和團運動);以扶清滅洋為宗旨,反對一切西方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5,士族知識分子的學習(中日甲午戰爭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西方以君主立憲制來改造中國;最終以頑固勢力的反撲而失敗。
6,資產階級革命派(中日甲午戰爭後);以孫中山為代表;希望以革命這一暴力手段徹底推翻封建朝廷,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以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而失敗。
7,晚清政府(八國聯軍侵華後);以慈禧等滿清貴族為代表;假借改革來收買撫平人心,以便他們可以繼續統治中國;武昌起義成功標志著它的失敗
8,無產階級早期學習(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希望藉助工人的力量來推翻軍閥政府,建立一個像蘇聯一樣的無產階級國家;最終被資產階級獨裁政府所鎮壓。
9,無產階級後期學習(大革命失敗以後);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以馬克思李寧主義為指導思想,採用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最終將資產階級獨裁政府推翻,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

㈣ 西方帝國發展史

古羅馬帝國發展史
有一段時間,羅馬帝國和中國的大漢帝國都能夠擊退野蠻人,用武力維持邊境的和平,甚至還將其邊界往北推進。大漢帝國從中國北方往蒙古推進的力量強烈而且持久。中國的居民越過長城,往外噴涌而出。戍守國境的士兵背後,跟來了扛著鋤頭牽著馬的農民,他們開墾了塞外的草地,佔領了游牧民族冬季的牧場。游牧民族雖然也曾襲殺過這些拓荒者,卻敵不過中國強大的討伐軍。於是這些游牧民或者作為一個耕作民在當地定居下來,並向中國政府納貢;或者向他處遷移,去尋求新的冬季牧場。選擇遷移的一部分游牧民族越過西北方和西方的山嶽,流入西土耳其斯坦。
公元前200年以後,蒙古騎兵開始持續地侵入西方。他們欺壓雅利安諸民族,迫使後者西遷,而雅利安諸民族則涌到羅馬邊界,虎視眈眈地尋找著羅馬帝國的弱點。這些雅利安民族被稱為安息人。很明顯,安息人有著一定的蒙古血統,他們於公元前1世紀抵達幼發拉底河。安息人曾經抗拒過龐培的東征,後來擊敗並殺死了克拉蘇,進而擊潰了波斯的塞琉古斯王朝,建立了安息王朝。
但是,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這些飢餓的游牧民族都遭到了強烈的抵抗。他們無奈之下跨過中亞,翻越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因此,在羅馬與中國都很強大的數個世紀之間,遭受蒙古人入侵最嚴重的就是印度。一次又一次,這些侵略成性的征服者襲擊印度平原,肆意劫掠破壞。阿育王的帝國崩潰後,印度的歷史進入黑暗時期。這些侵略民族中的一支勢力建立了貴霜王朝(即大月氏國),暫時統治著印度北部。這一類的侵略持續了數個世紀之久。公元5世紀,印度飽受白匈奴人的騷擾。他們強迫一些印度小國向他們納貢,從而使印度陷入恐怖之中。這些白匈奴人夏季在西土耳其斯坦放牧,入秋後即越過山口前來騷擾。
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與大漢帝國雙雙遭遇不幸,它們對蠻族的抵抗也似乎趨於微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這是一種空前的瘟疫,這場瘟疫在中國肆虐達11年之久,導致社會秩序崩潰,漢王朝滅亡了。中國進入了新的分裂、戰亂的時代。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7世紀,唐朝建立以後才有所好轉。這場瘟疫從亞洲擴展到歐洲,從公元164年到180年,在整個羅馬帝國極盡猖獗,它使羅馬帝國的實力大為削弱。其後,羅馬各地的人口銳減,羅馬帝國國勢衰微。羅馬的國界已不再是牢不可破,各處領土不斷淪陷。來自原本屬於瑞典的哥德蘭地方的新北歐民族哥特人,此時已經橫越俄羅斯,移居到伏爾加河流域和黑海沿岸,他們經常在海上劫掠過往船隻。公元2世紀末葉,哥特人開始感受到匈奴人西侵的壓力。247年,他們大舉渡過多瑙河入侵,在今日的塞爾維亞地方擊敗並殺死了狄西阿皇帝。這之前,也就是在236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佛郎克人,攻破了萊茵河下游的羅馬國界;阿拉曼尼人也入侵到阿爾薩斯。在高盧地方的羅馬軍隊雖然殺退了侵略者,但巴爾干半島上的哥特人仍然常常入寇,於是達其亞省就從羅馬的版圖上消失了。
羅馬開始喪失自負與自信。270年到275年,羅馬改變了過去300年間完全不設防的情形,奧利連皇帝下令在羅馬城周圍構築防禦工事。臘語仍然保持著壓倒性的優勢。後來成為使徒保羅的塔蘇斯人掃羅本來是猶太人,但同時也是羅馬市民,而他卻不用希伯來語,而是用希臘語來交談、寫作。顛覆了希臘系的塞琉古斯王朝的安息王朝處在羅馬帝國的疆域之外,但安息王朝的宮廷里卻仍然十分流行希臘語。此外,西班牙的幾個地方和北非在迦太基已經滅亡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使用迦太基語。又如塞維利亞,在羅馬出現以前就已經是個繁榮的都市了,到了羅馬帝國時代,羅馬屯田的士兵距離塞維利亞僅有數里的距離,但塞維利亞的居民依舊信奉閃族的女神,並使用閃族的語言。公元193年到211年統治羅馬的皇帝塞弗拉斯一直使用自己祖國的語言——迦太基語,後來才學會了拉丁語。而他的妹妹卻始終沒能學會拉丁語,一直是使用腓尼基語來指揮家裡的羅馬傭人。
但是,像高盧、不列顛等不是很早即有大都市、神殿和文化的國家,基本上都拉丁化了。羅馬帝國先是向這些地方進行文化輸出,然後在那裡建設城市,故而在這些都市裡從起始就以拉丁語為主,奉祀的也是羅馬的神,人們都習慣了羅馬風俗。羅馬尼亞語、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全都是由拉丁語演化而成的,這讓我們體會到當時拉丁語及羅馬習俗是如何的普及。非洲的西北部基本上也以使用拉丁語為主,不過埃及、希臘以及其他東方帝國都沒有拉丁化。再者,在羅馬城內,有教養的人們仍然將希臘語當做紳士語言來學習,他們認為希臘的文學與知識要優於拉丁的文學與知識。

㈤ 中西方的歷史事件有哪些需要掌握的

歷史書後面一般有大事年表,要多看幾遍。歷史歸根到底是要記憶的,記憶是基礎,然專後才是能力。

你們現在應屬該是第一輪復習,跟隨老師走,鞏固基礎知識。平時做題,做完之後,翻翻書,把做錯的想明白。慢慢來,自然會熟練地。 歷史三本必修,二本選修,你一下子也記不住。

㈥ 關於中國歷史與西方歷史的比較

西方的歷史重在記述事實,希望向讀者展示歷史當時,人的行為,事的發展等等,因此西方的史書中,往往可以看到關於市井生活的描述;中國的歷史重在講述道理,希望向讀者轉述事實的同時,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中國的歷史偏重於政治,偏重於社會的高層。反映在文字上,西方的史學家更像一個絮絮叨叨的婦人,向人講述著家長里短,和路邊見聞等,他們稱之為事實的東西
膚淺的相似類比

舉這些例子是想說明,在所有「非西方文明」中,中國與其他非西方文明是不一樣的。中國在歷史上和西方沒有任何關系,是完全外在於西方的,西方也完全外在於中國。誠然有很多人在研究中西文明交往史或所謂交通史,但我想中國人不要像窮人攀富親戚那樣心理去誇大中西文明的交往史。中國和羅馬之間或許有些非常間接的貿易,但絕對談不上有任何關系,中國沒有影響羅馬,羅馬也沒有影響中國。

很長時間以來,不但中國不了解西方,西方也不了解中國。中國是完全外在於西方的,西方也是完全外在於中國的,沒有任何親戚關系可言,不必套近乎。需要認識的是,中國是一個西方很難了解的文明,是完全外在於他們的,西方也是中國很不容易了解的,兩大文明之間的差異太大,因此凡是作中西文明比較而強調中國與西方如何有相似性的必然都是膚淺的,沒有多大意義的,尼采早說過,這類比較是心智弱的表現。


膚淺的相似類比

舉這些例子是想說明,在所有「非西方文明」中,中國與其他非西方文明是不一樣的。中國在歷史上和西方沒有任何關系,是完全外在於西方的,西方也完全外在於中國。誠然有很多人在研究中西文明交往史或所謂交通史,但我想中國人不要像窮人攀富親戚那樣心理去誇大中西文明的交往史。中國和羅馬之間或許有些非常間接的貿易,但絕對談不上有任何關系,中國沒有影響羅馬,羅馬也沒有影響中國。

很長時間以來,不但中國不了解西方,西方也不了解中國。中國是完全外在於西方的,西方也是完全外在於中國的,沒有任何親戚關系可言,不必套近乎。需要認識的是,中國是一個西方很難了解的文明,是完全外在於他們的,西方也是中國很不容易了解的,兩大文明之間的差異太大,因此凡是作中西文明比較而強調中國與西方如何有相似性的必然都是膚淺的,沒有多大意義的,尼采早說過,這類比較是心智弱的表現。

閱讀全文

與中西方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