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州工業園的發展歷程
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一直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多年來,在中新合作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園區開發建設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達30%左右,累計上交各類稅收近70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48萬個,城鎮職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超過3.3萬元和1.3萬元,率先全面達到江蘇省高水平小康考核指標,綜合發展指數在國家級開發區名列前茅,並被評為跨國公司眼中綜合吸引力最強的中國開發區之一。剛剛過去的2007年,園區上下以黨的十七大成功召開為動力,按照理事會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始終堅持科學率先和諧發展不動搖,全面推進製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科技跨越「三大計劃」和新農村建設,區域發展呈現出增長較快、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6億元,增長2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6.3億元,增長45%;進出口總額567億美元,增長13%;新增注冊外資47.7億美元、到帳外資18.2億美元,分別增長24%、14%;城鎮職工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9%和13%,經濟發展保持了財稅增長高於GDP增長,企業利稅增長高於產值增長的良好局面。 目前,園區以約占蘇州市3.5%的土地、5%的人口、7%的工業用電量以及1%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2%的COD排放量,創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25%左右的注冊外資、到帳外資和進出口總額,已經成為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並得到了中新兩國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吳儀副總理在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第九次會議上充分肯定園區「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集約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正在成為先進產業的聚集地、外商投資的密集區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有益經驗。
❷ 國外工業園區發展歷程給我們什麼啟示
(一)政府引導培育工業園區而形成產業集群。
(二)合理規劃工業園區並加強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
(三)吸收民間資本促進工業園區的發展。
(四)注重培養工業園區創新體系。
(五)發展生態及環境友好的園區。
❸ 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歷史
醞釀籌劃階段
1992年初 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了借鑒新加坡經驗的重要講話。
1992年9月,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率團訪問中國,積極呼應鄧小平同志講話,表達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業園區、並以該園區為載體借鑒新加坡經驗的意向。此後,中新雙方圍繞合作開發事宜進行了多次協商和實地考察,最終確定選址蘇州。
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發《關於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國函〔1994〕9號),同意江蘇省蘇州市同新加坡有關方面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
1994年2月26日,中新雙方簽署《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書》、《關於借鑒運用新加坡經濟和公共管理經驗的協議書》和《關於合作開發蘇州工業園區商務總協議書》三個重要文件。
1994年3月1日,由蘇州市政府承擔的蘇州工業園區「六通到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面展開。
1994年4月20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批借鑒培訓團(規劃建設)赴新加坡培訓。借鑒新加坡經驗正式開始。
1994年4月21日,首批中、新聯合招商團赴歐洲招商。
1994年4月2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婁葑鄉和跨塘鎮、斜塘鎮、唯亭鎮、勝浦鎮一鄉四鎮成建制劃歸蘇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籌)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園區行政區域基本形成。
奠定基礎階段
1994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建設正式啟動。
1994年9月2日,江蘇省委省政府下發《關於加快蘇州工業園區建設若干問題的通知》。
1994年9月14日,中新聯合招商首批14個項目舉行簽字儀式。韓國三星、美國BD、新加坡康福、日本百佳等入駐園區。
1994年11月18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區詳細規劃評審通過。
1995年1月10日,蘇州工業園區開發主體-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舉行開業典禮。
1995年2月21日,中共蘇州工業園區工作委員會和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
1997年底 蘇州工業園區首期8平方公里基本開發完成。
1999年6月28日,中新雙方簽署《關於蘇州工業園區發展有關事宜的諒解備忘錄》,確定從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實施股比調整,中方財團股比由35%調整為65%,中方承擔公司的大股東責任。
加速發展階段
2001年3月23日,蘇州市委、市政府召開蘇州工業園區加快開發建設動員大會,二、三期的開發正式啟動,園區進入了大動遷、大開發、大建設、大招商、大發展階段。
2001年6月8日,蘇州工業園區舉行成立七周年慶祝大會。會議宣布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已經完成股比調整。
2003年底,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在連續三年實現贏利的基礎上,消除了歷年累積虧損。
2003年 蘇州工業園區主要經濟指標達到蘇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當於十年再造了一個新蘇州。
2004年6月10日 蘇州工業園區舉行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中新雙方一致認為園區開發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一個國際化、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已經初具規模。
轉型提升階段
2005年,蘇州工業園區相繼啟動製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和科技跨越計劃。在後續數年中,又先後提出生態優化、金雞湖雙百人才、金融翻番、納米產業雙倍增、文化繁榮、幸福社區共「九大行動計劃」。
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中新合作區規劃面積擴大10平方公里,為蘇州工業園區推進自主創新和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2009年5月26日,蘇州工業園區舉行開發建設十五周年慶祝大會。十五年來,園區取得了地區生產總值超千億,累計上交各種稅收超千億,實際利用外資摺合人民幣超千億,注冊內資超千億等「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就。 2011年9月15日 蘇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蘇州工業園區作為蘇州「東部綜合商務城」的定位,園區以服務型經濟與創新型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格局加快形成。
2012年12月26日,經江蘇省政府批准,蘇州工業園區撤銷婁葑鎮分設婁葑街道和斜塘街道,撤銷唯亭鎮設唯亭街道,撤銷勝浦鎮設勝浦街道,標志著園區在推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和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方面跨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2013年,蘇州工業園區確立了爭當蘇南現代化建設先導區的發展目標,深化開放創新綜合改革起步,「新三年金融繁榮計劃」、「自主品牌企業培育計劃」啟動實施。
❹ 南通創意園區的發展歷史
100多年前,中國近代實業家張謇先生在此處籌建大生紗廠,並陸續興辦了榨油、磨面、冶鐵、蠶桑染織等一系列實業群體和配套服務設施,形成了一個綜合性工業鄉鎮。唐閘以大生紗廠為核心企業的近代工業歷史遺存,是自洋務運動以來,我國近代工業歷史遺存中整體規模保存最完整、集中的,工業門類保留最豐富的,並且原址原狀保護最真實、最完善的,同時也是最具典型意義的中國早期私人資本民族工業的傑出代表和寶貴歷史見證。
2008年,南通市政府正式明確由南通國有置業集團啟動實施唐閘工業遺存保護利用工程。
2011年,南通國有置業集團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聯手,對原南通油脂廠以及造紙廠部分地塊進行了修繕性保護改造。這是整個唐閘工業遺存保護區的起步區,也是轉型發展的實驗區。建築以廠房建築、辦公建築和工業設備車間為主,並有相當面積的文物保護建築和零星分布多種遺留的工業設備,整個片區具有鮮明的工業特色,展現出獨特的老工業時期的景觀風貌。根據規劃並結合廠區內建築質量,對部分需修繕及原有結構較好的建築採取屋頂修繕及室內設計兩種方式,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賦予其新的意義與特色。這一項目獲得了「為中國而設計」第五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展——中國美術獎提名作品、2012年國際景觀規劃大賽——艾景獎金獎。以園區建設為起點,南通市政府正組織開展該區域工業遺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力爭在2013年底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並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備案,並努力通過三年左右的科學保護和利用,獲得申遺成功。最終得到了包括國家文化部領導、國家文物局專家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初步叫響了園區品牌。
❺ 科學工業園的發展歷程
世界科學工業園區(簡稱科學園)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五十年代自發形成到八十年代蓬勃發展的過程。縱覽世界科學工業園區的發展歷史,大概可以分為3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1951—1980年):科學工業園區的緩慢發展時期。這一階段以美國矽谷和英國劍橋科學園為代表,是世界科學工業園區的起步、初創階段。
1951年首創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斯坦福大學及其周圍地區(即當今的「矽谷」),而後相繼在日、蘇、法、加拿大、新加坡及中國台灣省興建,到80年代中,僅美國即興辦高技術園區150多個。
第二階段
(1980—1990年):科學園的快速發展時期。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有:科學園發展較快,10年間新增科學園500多個,使世界科學園總數達到641個;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開始創辦科學園,使科學園分布擴大到34個國家和地區,當然主要仍分布在發達國家。科學園在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帶動作用。
第三階段
(90年代以來):科學園的穩定發展時期。在這一階段,科學園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蓬勃興起和發展,如中國內地在八十年代後期創辦科學園的基礎上繼續興辦,建立了53個國家級科學園、幾百個地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而且涌現出像北京中關村、深圳高新區等一些有相當知名度的科學園。
❻ 美國矽谷科技園區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矽谷科來技園區從斯坦福工業園的建立起自步,經歷了六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及以前,主要發展國防工業和軍事技術產業。
第二階段:20世紀60年代,主要發展半導體產業。
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主要發展PC及區域網路產業。
第四階段:20世紀80年代,主要發展軟體產業。
第五階段:20世紀90年代,主要發展網際網路產業。
第六階段:2000年至今,主要發展移動通訊、生物科技與納米科技、清潔技術等。
❼ 南通濱海園區的發展歷史
2012年2月,南通濱海園區成立。南通市委、市政府從市級機關抽調人員,與原通州區三餘鎮、通州區濱海園區、如東縣大豫鎮部分幹部組成南通濱海園區開發建設指揮部。
2012年6月6日,南通沿海開發集團正式投入運營。南通沿海開發集團是由市政府授權市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市屬一類企業,注冊資本達30億元,組建後主要從事投資和資產管理,參與通州灣的規劃研究、招商引資,項目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2012年6月6日,南通濱海園區港口發展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港發公司注冊資本5億元。其經營范圍主要包括南通濱海園區范圍內的灘塗圍墾、港口碼頭等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建設,港口岸線經營,貨物裝卸、物流、貿易經營等。該公司除了南通沿海開發集團公司、濱海園區控股公司兩家國企股東外,還引進了南通一德實業公司、江蘇韓通集團公司兩家大型民營企業參股投資。
2012年8月1日,南通濱海園區腰沙圍墾一期通道工程正式啟動,標志著通州灣大規模開發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該工程位於通州灣遙望港閘與東安新閘之間,南為三夾沙圍墾區,北為冷家沙邊灘,總長度約9500米,施工面積50公頃,工程造價約4億元,預計明年6月底結束。
2012年8月8日,南通市人民政府與中國華電集團公司戰略合作協議簽約暨南通濱海園區通州灣項目籌備處揭牌儀式在江蘇省南通市舉行。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陳飛虎、南通市市長張國華出席儀式並講話。
2012年9月12日,南通濱海園區醫院開工,總投資20億元,濱海園區醫院是園區內 首個社會事業項目,建成後將大大提升濱海園區及周邊區域百姓醫療服務水平。
2012年12月21日,南通市政府與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簽署投資意向書,就華電在南通濱海園區投資建設2x1000MW超超臨界清潔高效燃煤發電機組電力能源、燃機檢修中心項目達成協議。華電通州灣電力能源和燃機檢修中心項目分別佔地1500畝和100畝,總投資321.5億元人民幣,一期投資81.2億元人民幣。電力能源項目位於腰沙圍墾區,一期投資80億元,計劃在2015年2月開工建設;燃機檢修中心項目位於啟動南區春江路北,南海路東側,一期投資1.2億元,於2013年5月開工建設。
2013年6月24日,喬治海茵茨(江蘇)飛機製造有限公司於在南通濱海園區組裝的首架CH801HD型飛機成功試飛,25日又完成了CH750HD試飛成功。此次完成試飛成功的一共兩架兩個型號,分別為CH801HD,CH750HD,該項目總投資為5000萬元,組裝的飛機能在60米以內滑跑起降,這標志著中國製造量產超短距飛機正式起飛。
2013年9月5日,中節能與南通濱海園區簽署合作協議。此次雙方就遙望港以北、334省道以南現有的風力發電場約1.2萬畝的區域內,建設上有風力發電、中有光伏發電、下有水產養殖的風光漁業互補類型光伏發電項目,為園區的大開發、大發展作出貢獻。此太陽能發現項目電場裝機容量為400兆瓦,總投資約35億元人民幣。項目分三期建設,2014年年底前一期項目100兆瓦完成建設及並網。
2013年10月22日,總投資1.3億元人民幣的通州灣電子商務城項目與園區正式簽約,該項目主要功能為電子商務、倉儲物流、營銷策劃、電商咨詢與服務等。
2013年11月22日,科教城項目一期工程於正式動工。一期工程包括:教學區5幢教學樓,1幢信息行政中心樓,一幢科技創業園大樓;共享生活區9幢宿舍樓,1棟商業餐飲中心;綠化、景觀、操場、能源中心等配套設施。其中兩幢教學樓,三幢宿舍樓,食堂與商場等配套設施工程將於年9月竣工交付。
2014年1月12日,林達集團董事長李曉林與園區管委會主任羌毅正式簽訂合作協議,江海外語文化生態體驗城成功落戶園區。江海外語文化生態體驗城項目佔地1500畝,總投資100億元。體驗城是集外語教育、旅遊觀光、商業物流、影視傳媒「四位一體」的特色之城。
2014年4月8日,通州灣時代金融廣場項目開工,投資5億元,佔地面積57畝,建設面積76000平方米,功能定位涵蓋銀行、保險、證券、投資、律師、審計、會計、評估的總部和營業部等各式服務機構,以及政府金融監管機構、政府監管培訓機構,服務於園區金融事業的各種商務、會議、住宿、娛樂、休閑、餐飲等綜合配套服務及設施,預計項目在2015年5月份能夠初步投運。
2014年5月23日,三夾沙臨港工業區區域建設用海規劃海域使用論證報告書通過專家評審。
2014年6月,園區與上海中老年現代生活(國際)博覽會組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拉開了園區中老年現代生活服務產業發展的序幕,戰略合作協議約定合作雙方將在中老年現代生活服務的職業培訓、康復醫療、現代農業生態養老社區、久齡網研發中心等項目加強協作,利用各自優勢形成互動共享。
2014年7月7日,市政府與上海海事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港口、航運等領域開展深入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南通江海資源科學高效開發水平。標志著由南通著名實業家張謇創辦的上海海事大學正式落戶通州灣科教城。
2014年7月16日,州永邦投資有限公司與園區簽署了南通濱海園區現代製造業產業園投資及建設合作框架協議,該協議的簽署標志著園區現代製造業產業園正式啟動。
2014年7月,由江蘇省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牽頭,南通濱海園區管委會主辦的通州灣海上新能源裝備產業聯盟在通州灣海上新能源裝備產業園正式成立。該產業聯盟由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海上龍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遠景能源有限公司、江蘇道達海上風電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集團和華電重工集團共同發起,與通州灣新區共建高端裝備製造業聯合體,形成示範效應明顯、創新能力較強、產業鏈完善的海上新能源裝備產業園。
2014年8月28日,通州灣創業創新高校合作聯盟成立大會在南通濱海園區成功召開,通州灣創業創新高校合作聯盟在南通濱海園區正式揭牌。
2014年9月25日,國務院正式發布的《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推進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
2015年3月12日,國家發改委復函江蘇省政府同意設立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範區。努力把示範區建成長江經濟帶北翼橋頭堡、江海聯動現代物流集聚區、江海產業聯動發展先導區、陸海統籌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區。
2015年5月,江蘇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的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推進南通建設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範區,建設通州灣江海聯動國際物流中心和國際產業合作區」。
❽ 工業園區的發展歷史
在我國,工業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焦點,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不少工業園取得了經濟效益,甚至成為區域形象工程。截至2010年末,我國國家級高新區的有8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有107家;通過規劃論證正在建設的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數量達到39個,其中通過驗收的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有12個。中國各個省、大部分地市甚至部分縣都已開始建設自己的工業園。
行業研究員指出,目前,各地區政府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紛紛制定政策與規劃推動工業園區的發展,我國工業園區建設將繼續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工業園區具備較好的投資潛力。但是,由於我國工業園建設起步較晚,建設經驗不是很豐富,在我國工業園快速發展的背後,也凸現出一些問題。如:園區總體規模偏小、集約化不夠;園區定位不園區產業結構趨同;缺乏統一的科學規劃;園區投資偏低、特色不明;用地難、融資難等。
工業的快速發展,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工業的規模化生產,使地球的有限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生態經濟的不斷發展則要求人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於是,人們開始對現行的工業體系產生了質疑,是否可以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使工業生態系統在其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減少廢物的產量。1990年,Frosch在英國工程師協會的報告會中對工業生態系統提出了新的見解,「工業生態系統的概念與生物生態系統概念之間的類比不一定完美無缺,但如果工業體系模仿生物界的運行規則,人類將受益無窮」。現代工業園區及各類產業園區的規劃設計更加註重整體的環境景觀及企業形象展示,這既是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需求,也是城市發展對工業園區的必然要求。
生態工業園(Eco-instrial park, EIP)是21世紀新興的工業組織模式,它與傳統工業區有著重要的區別,它是利用工業生態學及系統工程學的理論和思想來規劃和運行的工業園區。它不僅強調園區內的各成員內部實現清潔生產、減少廢物源,同時強調成員之間的聯系、合作和參與,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等交流形成各成員相互受益的網路,使園區對外界的廢物排放趨於零,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共進。
❾ 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園區發展歷程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發展大致經歷了早期籌劃、早期開發與建設、快速擴張與建內設三個時期:容
1、早期籌劃階段(1976——1980年底),197年5月台灣當局決定在新竹創立科技園區,1979年7月27日,台灣當局頒布《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並於1980年成立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該階段主要以引進技術密集型工業所需成套技術,科技人員和管理經驗為主。
2、早期開發與建設階段(1981——1990),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模仿矽谷,形成了園區建設的主題框架,該階段以擴展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為目標。
3、快速擴張與建設階段(1991至今),園區開始進入以擴張求調整,以調整求升級,以升級求發展的快速發展時期,該階段以帶動、促進企業家踴躍投資高薪技術產業為目標。
❿ 廣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廣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歷程: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於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實內行「一區多園」的管理容體制,由廣州科學城、天河科技園、黃花崗科技園、民營科技園和南沙資訊園五個園區組成。
2005年6月經國務院重新審核,廣州高新區面積被確定為37.34平方公里,其中廣州科技城20.24平方公里,天河科技園12.4平方公里、黃花崗科技園1.5平方公里、民營科技園0.7平方公里、南沙資訊園2.5平方公里。
此外,廣州國際生物島是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廣州生物產業基地的核心基地,面積1.82平方公里,有廣州市政府委託廣州高新區管委會開發、建設與管理。廣州高新區計劃向國家科技部申請擴區,將生物島納入廣州高新區規劃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