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百年來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歷史 進步和發展
人類利用外物製造器械,讓自己架乘或者運輸物品,這種器械就是交通工具。從原始人類藉助一般漂浮的木頭,順流而下開始,至今千萬年來,交通工具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起了巨大的變化。古代交通工具跟現代交通工具相比較。根本的差別在於使用動力的不同。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風,水流。
相傳早在5000多年前,黃帝時代就已經發明了指南車,當時黃帝曾憑著它在大霧彌漫的戰場上指示方向,戰勝了蚩尤。西周初期,當時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國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車護送越棠氏使臣回國。三國馬鈞所造的指南車除用齒輪傳動外,還有自動離合裝置,是利用齒輪傳動系統和離合裝置來指示方向。在特定條件下,車子轉向時木人手臂仍指南。在技術上又勝記里鼓車一籌。指南車是古代一種指示方向的車輛,也是古代帝王出門時,作為儀仗的車輛之一,以顯示皇權的威武與豪華。
隨著時間的腳步的加速前進,人們的智力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後,有了馬車等畜力交通工具,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個「巨大」的飛躍了,這也相對的促進了部落間、朝野間的交流,形成小范圍內的良性循環,之後不久,水上的交通工具也逐漸成型。
1、鐵路交通和機車製造
(1)晚清的鐵路
1)19世紀70年代,外國商人修築吳淞口到上海的滬淞鐵路;
光緒二年(1876)滬淞鐵路通車,中國人就是在這兒,第一次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
火車這個工業革命以後最重要的科技成果,第一次出現在上海時,引起了人們的心理震盪。
淞滬鐵路從開築到通車,歷時一年半。火車通行以前,鐵路已經引起上海人極大的好奇。用碎石夯實的路基,用鋼鐵製成的兩根長長的「鐵條」(鐵軌當時被稱為鐵條),這些對上海居民來說,都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上海人無不以先睹為快,「看鐵路」成為上海人一大旅遊項目。
1876年7月1日,怡和洋行鐵路公司邀請華人試乘火車,應邀者憑邀請照會登車。這是上海華人第一次乘火車,故被邀者對火車的一器一物都感到十分新鮮。7月3日上海至江灣一段正式通車,不管是誰,只要有錢就可乘坐。這在上海引起很大轟動,乘火車、游鐵路成為上海人街談巷議、競相參加的一件大事。
火車的動力來源,一車拖眾車的獨特方式,火車的平穩、高速,都使當時的上海人感到新鮮、驚奇。火車通行以後,淞滬間的獨輪車、東洋車生意頓時清淡下來,乘火車的人日多一日,1877年2月,原有六節車廂已入不敷用,鐵路公司又加掛了三節車廂。截至1877年8月,火車乘客已達161331人次。
火車停開以後,原來已經習慣乘火車往來於淞滬間的人,頓覺極不方便,紛紛表示,「從前未見火車,亦均不知火車好處,今已行有數月,往來淞滬者均稱其便,一旦停歇,殊令人皆往來不便」。
2)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唐山—胥各庄鐵路——中國鐵路誕生的標志;
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
(2)民國以後,進展緩慢;
(3)新中國建立後
1)在「一五」期間建成了陝西寶雞到四川成都的鐵路。 「二五」期間又建成了甘肅蘭州到新疆烏魯木齊的鐵路,我國人民可以乘坐火車由西北、西南到內地了。
2)到「九五」期末,京九鐵路全線通車。中國的鐵路營運總里程已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3)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徹底竣工並通車。
青藏鐵路從西寧至拉薩全長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氣候條件最惡劣的高原鐵路。中國鐵路建設者破解並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和生態脆弱「三大難題」的嚴峻挑戰。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創新精神。
(4)鐵路事業的發展不僅體現在鐵路的延伸,而且還表現在火車機車和火車運行速度。火車機車的變化較大,我國現在基本告別了蒸汽機車,普遍使用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高速列車和磁懸浮列車已經嶄露頭角。2007年4月18日,中國鐵路第六次大面積提速調圖正式付諸實施,主要干線開始「時速200公里」的高速運行,中國鐵路開啟「追風時代」。
火車機車演變
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高速列車——磁懸浮列車
上海磁懸浮列車西起上海地鐵2號線龍陽路站,東到浦東國際機場,線路全長30公里,設計最高運行速度為每小時431公里,單線運行時間為7分20秒。是世界上第一條投入商業運行的高速磁懸浮鐵路。
未來新的領域之內陸地交通工具的展望未來20年到50年中,陸地上平原地區的現行鐵路內燃機列車,將大部分改為磁懸浮超導火車運行.時速將達500公里以上.從北京到上海3小時即可到達,人們可以住在北京乘火車去上海上班.
2 公路和汽車製造
(1)在20世紀初出現在上海,是權貴和富紳的代步工具。
【合作探究】2:20世紀初上海開始出現的汽車成為權貴、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發展較為緩慢,原因為何?
原因有三:一是政治腐敗,二是民生凋敝,三是汽車和油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2)清末民初:由於外國近代築路技術傳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敗經濟落後,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國:建起汽車製造廠,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網。
3 水路交通:
(1)中國造船的歷史雖然悠久,但16世紀以後,航海和造船的技術已漸漸落後於西方。清朝雍正年間(1723一1735)藍鼎和《鹿洲初集》雲:"番人造船比中國更固。"
19世紀70年代初,李鴻章創辦上海輪船招商局;(最早)最早的近代航運企業,首次打破列強的壟斷局面。
(2)新中國成立後,發展較快;
(3) 20世紀90年代,隨著公路、鐵路和航空業的發展,逐漸萎縮。有的轉向高檔旅遊服務業。
過渡:有一幅膾炙人口的輓聯這樣評價他
上聯:論事之成固可嘉,論事之敗亦可喜,一霎墜飛機,青冢那堪埋偉士;
下聯:殉社會者則甚易,殉工藝者則尤難,千秋留實學,黃花又見泣西風。
他於1912年在廣州郊區燕塘操場上空飛行表演,不幸失事,壯烈殉職;
他是近代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傑出的飛行家馮如。
航空運輸:
(1) 1909年,馮如製成第一架飛機.
(2) 1920年,中國首條空中航線——北京至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拉開序幕。
(3)1949年有52條民航線。
(4)改革開放後,發展迅速,中國成為民航大國
二、通訊工具的變遷
1、電報在中國
(1)19世紀70年代,丹麥在上海建立一個電報機房
(2)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在台灣架設。
(3)20世紀初,上海建立無線電報局。
2、電話在中國
時間
成就
1875
上海招商局架設電話線,開通第一部電話。
19世紀80年代
外國開始在上海設電話局。
20世紀初
清政府在南京設立了中國第一個電話局。
新中國成立後
電訊事業快速發展,手機、電話、傳真機、互聯網已經被人們廣泛的利用。
3 互聯網發展迅速
與此同時傳呼機、電話傳真、互聯網的Email已經被人們廣泛的利用,目前國內Internet用戶已超過6 000萬戶,而寬頻用戶佔到10%以上,數量十分可觀,信息的傳遞越來越快
『貳』 古今通訊工具的演變史
喊--鋒火--信鴿--驛站--馬車--郵局--固定電話--BP機--手機--E-MAIL--飛信(不要用)
『叄』 中國歷史上通訊工具的演變和何時傳入的
中國使用現代計時方法,有賴於電報的傳入,始見於清代電報檔案。1845年美版國人莫爾斯發明權了電報。1871年即清朝同治十年,英、俄等國違反清政府的規定,在上海秘密開通電報。1879年,光緒五年,李鴻章在大陸修建了第一條軍用電報線路,接著又開通了津滬電報線路,並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清朝政府開設電報以後,主要用於軍國大事,所以在軍機處形成了大量電報檔案。
『肆』 古代和現在通訊工具的演變
我國古代貨幣的六次重大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伍』 通信發展史
人類進行通信的歷史已很悠久。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通過簡單的語言、壁畫等方式交換信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用語言、圖符、鍾鼓、煙火、竹簡、紙書等傳遞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煙、飛鴿傳信、驛馬郵遞就是這方面的例子。現在還有一些國家的個別原始部落,仍然保留著諸如擊鼓鳴號這樣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現代社會中,交通警的指揮手語、航海中的旗語等不過是古老通信方式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些信息傳遞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視覺與聽覺。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電磁波的發現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到6年的時間,俄國的波波夫、義大利的馬可尼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實現了信息的無線電傳播,其他的無線電技術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1904年英國電氣工程師弗萊明發明了二極體。1906年美國物理學家費森登成功地研究出無線電廣播。1907年美國物理學家德福萊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美國電氣工程師阿姆斯特朗應用電子器件發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裝置。192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康拉德在匹茲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業無線電廣播電台,從此廣播事業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收音機成為人們了解時事新聞的方便途徑。1924年第一條短波通信線路在瑙恩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之間建立,1933年法國人克拉維爾建立了英法之間和第一第商用微波無線電線路,推動了無線電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電磁波的發現也促使圖像傳播技術迅速發展起來。1922年16歲的美國中學生菲羅.法恩斯沃斯設計出第一幅電視傳真原理圖,1929年申請了發明專利,被裁定為發明電視機的第一人。1928年美國西屋電器公司的茲沃爾金發明了光電顯像管,並同工程師范瓦斯合作,實現了電子掃描方式的電視發送和傳輸。1935年美國紐約帝國大廈設立了一座電視台,次年就成功地把電視節目發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茲沃爾金又製造出第一台符合實用要求的電視攝像機。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和改進,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礎上美國無線電公司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電子管彩色電視機。直到1946年,美國人羅斯.威瑪發明了高靈敏度攝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決了家用電視機接收天線問題,從此一些國家相繼建立了超短波轉播站,電視迅速普及開來。
圖像傳真也是一項重要的通信。自從1925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研製出第一部實用的傳真機以後,傳真技術不斷革新。1972年以前,該技術主要用於新聞、出版、氣象和廣播行業;1972年至1980年間,傳真技術已完成從模擬向數字、從機械掃描向電子掃描、從低速向高速的轉變,除代替電報和用於傳送氣象圖、新聞稿、照片、衛星雲圖外,還在醫療、圖書館管理、情報咨詢、金融數據、電子郵政等方面得到應用;1980年後,傳真技術向綜合處理終端設備過渡,除承擔通信任務外,它還具備圖像處理和數據處理的能力,成為綜合性處理終端。靜電復印機、磁性錄音機、雷達、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術史上的重要發明。
此外,作為信息超遠控制的遙控、遙測和遙感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術。遙控是利用通信線路對遠處被控對象進行控制的一種技術,用於電氣事業、輸油管道、化學工業、軍事和航天事業;遙測是將遠處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如電壓、電流、氣壓、溫度、流量等變換成電量,利用通信線路傳送到觀察點的一種測量技術,用於氣象、軍事和航空航天業;遙感是一門綜合性的測量技術,在高空或遠處利用感測器接收物體輻射的電磁波信息,經過加工處理或能夠識別的圖像或電子計算機用的記錄磁帶,提示被測物體一性質、形狀和變化動態,主要用於氣象、軍事和航空航天事業。
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軍事、科研迫切需要解決的計算工具也大大改進。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進一步促使電子計算機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發展。20世紀4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了半導體材料,用它製成晶體管,替代了電子管。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萊、巴丁和布拉坦發明了晶體三極體,於是晶體管收音機、晶體管電視、晶體管計算機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樣的真空電子管產品。1959年美國的基爾比和諾伊斯發明了集成電路,從此微電子技術誕生了。1967年大規模集成電路誕生了,一塊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個晶體管的線路。1977年美國、日本科學家製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萬個晶體管。微電子技術極大地推動了電子計算機的更新換代,使電子計算機顯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處理功能,成為現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標志。
為了解決資源共享問題,單一計算機很快發展成計算機聯網,實現了計算機之間的數據通信、數據共享。通信介質從普通導線、同軸電纜發展到雙絞線、光纖導線、光纜;電子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也飛速發展起來,掃描儀、繪圖儀、音頻視頻設備等,使計算機如虎添翼,可以處理更多的復雜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多媒體技術的興起,使計算機具備了綜合處理文字、聲音、圖像、影視等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為信息處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至此,我們可以初步認為: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是以微電子和光電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支撐,以信息處理技術為主題的技術系統的總稱,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電子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緊密結合,標志著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到來
『陸』 通訊的發展史
百餘年已經過去,人類的通訊史依舊在不斷的進化。從兩個罐頭加一根繩子開始,人類就在探索如何利用工具進行遠端通信,電報、電話、撥號盤電話、按鍵電話、手機、簡訊、VoIP、FreeEIM。通訊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大化的實現了「地球村」的目標。
通訊以敘述與描寫為主,兼用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及時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影響的人物、事件、工作經驗和地方風貌,給讀者以教育和啟迪。簡單地說,通訊是具體形象地報道有新聞意義的人物、事件和情況的文體。
(6)通信工具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通訊的特徵
同消息一樣,通訊所報道的內容都必須完全真實,報道時間上都講時效性,要求迅速及時。按著名記者梁衡的說法,一條消息應具有三點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一件真實的事情;二是這事件必須是新發生的,新鮮的;三是這事件要有足夠的受眾,有傳播價值。
概括起來就是真實性、時效性和受眾性。這是構成消息的核心。在通訊中,這個核心亦然存在,只不過因為通訊比消息字數增多和表現形式多樣,這個核心就包藏得更深些。
通訊與消息的相異之處在於:從題材上說,消息選材范圍廣泛,通訊選材較嚴,它一般只報道有意義的、人們普遍關心的事實;從內容上說,消息通常只作概括、簡要的報道,通訊不但要告訴讀者生活中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而且還要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
『柒』 通信的發展歷史
1、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
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2、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
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3、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4、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5、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7)通信工具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1、互聯移動跨時空:移動通信能力飛速發展,全國實現聯網
移動通信能力飛速發展。在1988年到1997年的十年間,我國經歷了移動通信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間移動交換機容量從不到3萬戶猛增到2585.7萬戶,10年間增長861倍。
我國選用900MHz頻段的TACS系統主要引進了摩托羅拉(A網)和愛立信(B網)的交換機、基站、控制系統等設備,1995年底,A網覆蓋的21個省市和B網覆蓋的15個省市實現自動漫遊,形成真正的全國聯網。
1994年,由電子部聯合鐵道部、電力部及廣電部組建成立中國聯通。1998年,中國電信從當時的郵電部脫離組建。1999年,網通成立。
2、布局重組謀生態:「動感地帶」推向全國,電信業重組拉開帷幕
2001年,中國移動廣東分公司在廣州和深圳兩地召開品牌推介會,「動感地帶」作為新品牌進行試驗推行。2003年,中國移動正式將「動感地帶」品牌推向全國,它成為中國移動通信史上第一個客戶品牌。
2006年8月,紐約證券交易所收市,中國移動段價以33.42美元收盤,總市值達到1325.8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電信運營公司。2007年,中國移動成功收購Paktel。
2004年1月,村通工程面向全國推行。截至2007年,六家基礎電信企業共為3759個無電話行政村新開通電話,全國行政村通電話比重達99.5%,29個省區市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電話。2007年5月,政府繼續在全國啟動自然村的村通工程,形成了行政村和自然村兩方面工程並進的局面。
2007年3月,中國移動正式啟動超過200億元的TD—SCDMA網路建設招標,多家中外企業組成的四大陣營競爭激烈。
2008年5月,電信業重組拉開帷幕。隨後,工信部等聯合發布《關於深化電信體制改革的通告》。通告稱,鼓勵中國電信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中國聯通與中國網通合並,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並入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這次改革重組完成後發放3G牌照。
專家稱,電信重組在於打破壟斷,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替代固話趨勢明顯。重組後,三家運營商都擁有全業務能力,形成充分的競爭格局。
3、代際宏圖標准中:通信業增長率高,5G將帶動通信產業下一輪發展
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中,工信部明確了2018年多項重點工作。其中涉及強化信息通信市場監管方面,工信部相關文件透露,計劃開展VoLTE號碼攜帶技術試驗,研究制定號碼攜帶全國推廣方案。
工信部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7年電信業務總量達到27557億元(按照2015年不變單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6.4%,增幅同比提高42.5個百分點;電信業務收入12620億元,比上年增長6.4%,增速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2018年1-2月,電信業務總量完成6853億元,同比增長117%;電信業務收入完成2168億元,同比增長4.9%。
近年來,我國通信產業發展迅速,主要經營指標向好,5G將成為下一個發展契機。2017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5G)標准研究、技術試驗和產業推進,力爭2020年啟動商用」。
由於5G應用前景廣泛,5G戰略制高點爭奪戰已風起雲涌。
『捌』 簡述通信的發展歷史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通訊工具的發展史
第二次工業革命 1876年出現了電話 後來的的電報 從有線到無線 再到人造衛星 這些都可以寫進去
『玖』 人類通信的發展歷史,急急急!!!!!!!!
1.
人類進行通信的歷史已很悠久。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通過簡單的語言、壁畫等方式交換信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用語言、圖符、鍾鼓、煙火、竹簡、紙書等傳遞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煙、飛鴿傳信、驛馬郵遞就是這方面的例子。現在還有一些國家的個別原始部落,仍然保留著諸如擊鼓鳴號這樣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現代社會中,交通警的指揮手語、航海中的旗語等不過是古老通信方式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些信息傳遞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視覺與聽覺。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電磁波的發現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到6年的時間,俄國的波波夫、義大利的馬可尼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實現了信息的無線電傳播,其他的無線電技術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1904年英國電氣工程師弗萊明發明了二極體。1906年美國物理學家費森登成功地研究出無線電廣播。1907年美國物理學家德福萊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美國電氣工程師阿姆斯特朗應用電子器件發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裝置。192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康拉德在匹茲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業無線電廣播電台,從此廣播事業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收音機成為人們了解時事新聞的方便途徑。1924年第一條短波通信線路在瑙恩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之間建立,1933年法國人克拉維爾建立了英法之間和第一第商用微波無線電線路,推動了無線電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電磁波的發現也促使圖像傳播技術迅速發展起來。1922年16歲的美國中學生菲羅.法恩斯沃斯設計出第一幅電視傳真原理圖,1929年申請了發明專利,被裁定為發明電視機的第一人。1928年美國西屋電器公司的茲沃爾金發明了光電顯像管,並同工程師范瓦斯合作,實現了電子掃描方式的電視發送和傳輸。1935年美國紐約帝國大廈設立了一座電視台,次年就成功地把電視節目發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茲沃爾金又製造出第一台符合實用要求的電視攝像機。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和改進,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礎上美國無線電公司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電子管彩色電視機。直到1946年,美國人羅斯.威瑪發明了高靈敏度攝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決了家用電視機接收天線問題,從此一些國家相繼建立了超短波轉播站,電視迅速普及開來。
圖像傳真也是一項重要的通信。自從1925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研製出第一部實用的傳真機以後,傳真技術不斷革新。1972年以前,該技術主要用於新聞、出版、氣象和廣播行業;1972年至1980年間,傳真技術已完成從模擬向數字、從機械掃描向電子掃描、從低速向高速的轉變,除代替電報和用於傳送氣象圖、新聞稿、照片、衛星雲圖外,還在醫療、圖書館管理、情報咨詢、金融數據、電子郵政等方面得到應用;1980年後,傳真技術向綜合處理終端設備過渡,除承擔通信任務外,它還具備圖像處理和數據處理的能力,成為綜合性處理終端。靜電復印機、磁性錄音機、雷達、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術史上的重要發明。
此外,作為信息超遠控制的遙控、遙測和遙感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術。遙控是利用通信線路對遠處被控對象進行控制的一種技術,用於電氣事業、輸油管道、化學工業、軍事和航天事業;遙測是將遠處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如電壓、電流、氣壓、溫度、流量等變換成電量,利用通信線路傳送到觀察點的一種測量技術,用於氣象、軍事和航空航天業;遙感是一門綜合性的測量技術,在高空或遠處利用感測器接收物體輻射的電磁波信息,經過加工處理或能夠識別的圖像或電子計算機用的記錄磁帶,提示被測物體一性質、形狀和變化動態,主要用於氣象、軍事和航空航天事業。
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軍事、科研迫切需要解決的計算工具也大大改進。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進一步促使電子計算機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發展。20世紀4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了半導體材料,用它製成晶體管,替代了電子管。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萊、巴丁和布拉坦發明了晶體三極體,於是晶體管收音機、晶體管電視、晶體管計算機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樣的真空電子管產品。1959年美國的基爾比和諾伊斯發明了集成電路,從此微電子技術誕生了。1967年大規模集成電路誕生了,一塊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個晶體管的線路。1977年美國、日本科學家製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萬個晶體管。微電子技術極大地推動了電子計算機的更新換代,使電子計算機顯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處理功能,成為現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標志。
為了解決資源共享問題,單一計算機很快發展成計算機聯網,實現了計算機之間的數據通信、數據共享。通信介質從普通導線、同軸電纜發展到雙絞線、光纖導線、光纜;電子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也飛速發展起來,掃描儀、繪圖儀、音頻視頻設備等,使計算機如虎添翼,可以處理更多的復雜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多媒體技術的興起,使計算機具備了綜合處理文字、聲音、圖像、影視等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為信息處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至此,我們可以初步認為: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是以微電子和光電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支撐,以信息處理技術為主題的技術系統的總稱,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電子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緊密結合,標志著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到來
2.
通信發展史
有線通信
美國莫爾斯(F.B.Morse):約5km的電報(點,劃,空間→字母,數字);
美國貝爾(A.G.Bell):取得電話機專利(電信號→語音);
美國普賓:通信電纜;
1972年 日本:公共通信網的數據通信,傳真通信業務;
美國:發表貝爾數據網路,英國:圖像信息服務實驗;
現代 通信系統利用某些集中轉接設施→復雜信息網路
→"交換功能"→實現任意兩點之間信號的傳輸.
無線通信
1864年 英國麥克斯韋:電磁波的存在設想;
1888年 德國赫茲(H.Hertz):證實電磁波的存在;
1895年 義大利馬可尼:傳距僅數百米的無線通信;
1901年 義大利馬可尼:橫渡大西洋的無線通信;
1938年 法國里本斯:PCM方式;
1940年 美國CBS:彩色電視實驗廣播;
1951年 美國CBS:彩色電視正式廣播;
現代 無線通信遍及全球並通向宇宙,
如GPS其精度可達數十米之內.
數學分析方法發展史
一,傅立葉分析
1822年 法國數學家傅立葉(J.Fourier):奠定傅立葉級數理論基礎;
泊松(Poisson),高斯(Gauss):應用到電學中;
19世紀末 用於工程實際的電容器→處理各種頻率的正弦信號;
20世紀 諧振電路,濾波器,正弦振盪器→擴展應用領域.
二,拉普拉斯變換
19世紀末 英國工程師赫維賽德(O.Heaviside):運演算法(運算元法)-先驅;
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P.S.Laplace):拉普拉斯變換方法;
20世紀70年代後 CAD求解電路分析方法 →替代拉氏變換.
離散等其它系統的發展→
三,Z變換
1730年 英國數學家棣莫弗(De Moivre):生成函數-類似;
19世紀 拉普拉斯: 貢獻
20世紀 沙爾(H.L.Seal): 貢獻;
20世紀50~60年代 抽樣數據控制系統 →Z變換應用.
數字計算機的研究與實踐
四,狀態方程分析
20世紀50年代 經典的線性系統理論(外特性);
20世紀60年代 現代的線性系統理論(內部特性),
卡爾曼(R.E.Kalman):狀態空間方法.
『拾』 通信發展史是怎麼樣的(詳細)
通信發展史
有線通信
美國莫爾斯(F.B.Morse):約5km的電報(點,劃,空間→字母,數字);
美國貝爾(A.G.Bell):取得電話機專利(電信號→語音);
美國普賓:通信電纜;
1972年 日本:公共通信網的數據通信,傳真通信業務;
美國:發表貝爾數據網路,英國:圖像信息服務實驗;
現代 通信系統利用某些集中轉接設施→復雜信息網路
→"交換功能"→實現任意兩點之間信號的傳輸.
無線通信
1864年 英國麥克斯韋:電磁波的存在設想;
1888年 德國赫茲(H.Hertz):證實電磁波的存在;
1895年 義大利馬可尼:傳距僅數百米的無線通信;
1901年 義大利馬可尼:橫渡大西洋的無線通信;
1938年 法國里本斯:PCM方式;
1940年 美國CBS:彩色電視實驗廣播;
1951年 美國CBS:彩色電視正式廣播;
現代 無線通信遍及全球並通向宇宙,
如GPS其精度可達數十米之內.
數學分析方法發展史
一,傅立葉分析
1822年 法國數學家傅立葉(J.Fourier):奠定傅立葉級數理論基礎;
泊松(Poisson),高斯(Gauss):應用到電學中;
19世紀末 用於工程實際的電容器→處理各種頻率的正弦信號;
20世紀 諧振電路,濾波器,正弦振盪器→擴展應用領域.
二,拉普拉斯變換
19世紀末 英國工程師赫維賽德(O.Heaviside):運演算法(運算元法)-先驅;
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P.S.Laplace):拉普拉斯變換方法;
20世紀70年代後 CAD求解電路分析方法 →替代拉氏變換.
離散等其它系統的發展→
三,Z變換
1730年 英國數學家棣莫弗(De Moivre):生成函數-類似;
19世紀 拉普拉斯: 貢獻
20世紀 沙爾(H.L.Seal): 貢獻;
20世紀50~60年代 抽樣數據控制系統 →Z變換應用.
數字計算機的研究與實踐
四,狀態方程分析
20世紀50年代 經典的線性系統理論(外特性);
20世紀60年代 現代的線性系統理論(內部特性),
卡爾曼(R.E.Kalman):狀態空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