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洛陽的發展歷史

洛陽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0 20:39:52

㈠ 中國洛陽的歷史簡介

洛陽,因為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起,歷史上先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多年。悠久的歷史留給洛陽光彩奪目的文化遺產和取之不盡的旅遊資源。

㈡ 洛陽古都的歷史發展是什麼樣的

洛陽位於黃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東有虎牢關險地,西有函谷關要塞,北依邙山,南對龍門,伊、洛、餭、澗等河蜿蜒穿行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的說法,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建都立國的理想之處。從公元前770年開始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朝代先後在洛陽建都,因此它有「九朝古都」之美稱。從東周到後唐,在長達1000餘年的時間里,洛陽都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都曾活動在這里。

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的祖先就在洛陽一帶勞動、生息。遠古傳說中,有一個「河圖洛書」的故事,說的是伏羲氏從黃河裡得到一張畫有八卦的圖,能預知先兆,推算吉凶;大禹在治理洛水時,得到一塊刻有文字的龜殼,上面以九為最大數,他就把天下分為九州。另外,還有黃帝、堯、舜曾在洛水一帶活動的傳說。這些表明,在原始社會時期,黃河、洛水一帶就存在著文化相當發達的氏族部落。從考古發現看,大約在六七千年前,洛陽一帶就已進入母系氏族的繁榮階段,在5000年前父系氏族公社已經形成,當時伊、洛、鰉、澗兩岸,散布著許多原始部落。

洛陽城市的真正興起,始於周公營建洛邑,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史稱西周。周武王曾打算遷都洛陽,但由於他很快就死了,沒有如願。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後,政權由周公掌管。不久發生了以武庚為首的商朝貴族叛亂,周公經過三年東征,鎮壓了武庚叛亂。此時,他更加意識到洛陽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於是他請求周成王遷都洛陽,得到成王的同意。他派人把九鼎(一種象徵王權的重器)從商朝舊都殷(今河南安陽)遷到洛陽,作為定都的前奏。周公和召公動用了大批奴隸經過艱苦的勞動,很快營建好了洛邑。自此,西周有了兩個都城,西邊的鎬京稱為宗周,東邊的洛邑稱為成周。事實上,周公營建的洛邑有兩座城池:西面的一座叫王城,方圓有30里,建築井然有序,四面各有3門,共12座門,城內有經緯道各9條,王宮築在中央大道上。左邊是宗廟,用來祭祀祖先;右邊是社稷神壇,供王登基典禮和祭祀天地神靈之用。前邊是朝會群臣諸侯的殿堂,後邊是商業市場。由此可見,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的城市建設已有了較合理的布局。全國解放後,為了保護古代遺址,在這里開辟了一個王城公園。東面一座叫成周城,略小於王城,又名下都,位於王城以東10多公里的地方。史書上有「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的記載。春秋的時候,周敬王曾逃到這里避難,並加以擴建。後來成周城曾是東漢、曹魏、西魏、北魏四個朝代的都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上稱為東周,這是正式在洛陽建都的第一個王朝。東周時代的洛陽,有「天下名都」之稱。這里住著許多手工業奴隸,設有許多宮、私作坊,手工業相當發達。近年來在洛陽一帶就發現了制陶、石料、骨料、鑄銅等作坊遺址。作為西周陪都和東周都城,洛陽揭開了其城市發展歷史的序幕,而且為古代中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

秦朝時,統治者在洛陽置三川郡。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初期,曾在洛陽建都5個月。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軍曾先後占據洛陽,洛陽還一度做過更始政權的都城。直到東漢時,洛陽才又成為統一的封建國家的首都。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後,首先興修水利,在京城挖了一條陽渠,又派人整治了汴河。這樣,洛陽的漕運便與鴻溝水系相連。江淮地區的糧食可以沿河直送京都,使東漢王朝有了較穩定的經濟基礎。東漢洛陽城是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這座古城有12座城門,城內的主要建築是南北二宮,皆金碧輝煌。宮城以外,有縱橫24條大街,每街都設有兩個街亭,負責管理。明堂、辟雍、靈台,是當時洛陽城郊的三大重要建築,分別作為祭祀祖先、皇帝行禮和觀察天象之用,規模宏大,雄偉而又庄嚴。當時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城市有三個交易市場,「牛馬車輿,填塞道路,游手偽巧,充盈都邑。」當時洛陽設有東觀、白虎觀、平樂觀、蘭台、石室等藏書館和研究機構,城南設有最高學府——太學,學生多達3萬多人,裡面講堂寬闊,僅學生宿舍就有1000餘間。東漢末年,戰亂不斷,洛陽被董卓焚燒,東漢以來經營150多年的一代名城被毀於一旦。

曹魏、西晉都以洛陽為都。魏晉洛陽城是在東漢都城的廢墟上興建起來的。經過魏晉統治者的多次整修和擴建,洛陽又恢復了昔日的盛況。當時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宮城和金墉城,人口也逐漸增加到11.44萬戶。西晉統一全國後,經濟有所發展,京都洛陽物質豐富,商業發達,富商大賈很多,連一些官僚貴族也經營商業。

西晉滅亡後,北方陷入了五胡十六國的長期動亂之中,洛陽又一次遭到毀滅性的破壞。494年,統一了北方的北魏孝文帝把首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北魏時的洛陽城,是在魏晉都城的基礎上重建的,規模比魏晉時更大,史書稱其「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宮殿集中建在舊城中部稍偏西北的地方。宮城以外修建了322街坊、220里弄,全城有10.9萬多戶。有三個熱鬧的市場,其中四通市是國際貿易市場,這里住著萬余家從中亞細亞以及大秦國來的商人。北魏盛行佛教,洛陽佛寺林立,多達1300多所。位於宮前御道西的永寧寺和東漢時創建的白馬寺最為著名。永寧寺內有一座高達60丈的佛塔,幾十里外都能看見。位於洛陽城南25里的龍門石窟也是北魏時開創的,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宋諸朝,相繼大規模營造長達500多年。龍門石窟藝術絢麗奪目,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但魏孝文帝死後不久,北魏王朝瓦解,興隆了40多年的洛陽再次遭到踐踏而變為廢墟。

隋唐兩代,我國的首都是長安,但洛陽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隋煬帝派楊素和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征夫200萬人,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便正式完工。隋代東都是洛陽歷史上最宏偉壯麗的一頁。城郭周長50多里,由宮城、皇城、東城、含嘉城、圓璧城、外郭城等組成,城內有103個里坊,縱橫各10條大街,有豐都、大同和通遠三市,「市四壁有四百餘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積」。城西建有西苑,周圍200里。顯仁宮富麗堂皇。據記載,當時洛陽的人口已經達到百萬以上。隋代東都是南北大運河的中樞,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糧食、絲緗和各種物資可以通過水上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源源不斷地運到咨陽。洛陽既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繁華都市。

唐初以洛陽為行宮。自唐太宗起,洛陽先後被稱為洛陽宮、東都、神都、東京等,皇帝常來比居住。唐代有6個皇帝曾先後移都洛陽,歷時40多年。女皇武則天在洛陽居住的時間最長,唐玄宗也曾居住10年之久。可見唐朝是以長安、洛陽兩京並重的。唐時的洛陽,在隋代東都的基礎上曾設了許多壯麗奇偉的建築,比較著名的有上陽宮、上林苑、明堂、銅鐵天樞等。唐代詩人王建是這樣贊美勝似仙境的上陽宮的:「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明堂又叫萬象神宮或通天宮,是武則天朝會群臣之地。武則天還在城南和城北分別修建了興泰宮和避暑宮,用以遊玩賞樂。唐代洛陽商業貿易極其發達,城市內有南、西、北三個貿易市場,特別是北市,聚集了中外的富商大賈,商船、車馬眾多,時常阻塞道路。

洛陽齊雲塔唐朝滅亡後,中國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在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為時短暫的政權。其中前三個王朝都曾先後在洛陽建都,後兩個王朝也曾把洛陽作為陪都。北宋時以洛陽為西京。宋太祖趙匡胤對洛陽的宮室、城郭、漕渠都多次進行修葺,因而北宋時的洛陽仍然具有相當大的規模。這個時候的洛陽盡管在政治、經濟地位上沒有先前那樣重要,但卻是全國的學術文化中心。

金代和元代,洛陽遭到了嚴重破壞,隋唐以來的城郭宮室已難覓其跡。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把他的兒子朱彝分封到洛陽,稱為伊王,同時,在城東北部興建規模宏大的伊王府。後來朱元璋又把福王朱常詢封到這里,遷封伊王於汝州。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曾攻佔洛陽。

洛陽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自古以來,墨客騷人雲集,有「詩都」之稱。周易八卦在此發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經》,孔子問禮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漢書》,司馬光在此編成《資治通鑒》,張衡在此發明渾天儀、地動儀等;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許慎的《說文解字》,歐陽修的《新唐書》等鴻篇巨制,也無一不得助於洛陽這塊沃土。東漢的「洛陽太學」學生逾3萬人,為當時世界之最;晉人左思的《三都賦》名聲之噪,曾使「洛陽紙貴」。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顥、程頤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無不在此留下享譽九州的名篇;大詩人杜甫、白居易、李賀、劉禹錫等,或生於此,長於此,或游歷於此,終老於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絕唱。

㈢ 洛陽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列舉介紹:

一、夏都

崇(洛陽嵩縣),斟鄩(洛陽),窮石(洛陽南)等,帝王鯀、太康、中康、相、羿、寒浞、桀。時間2070年-前1600年。

二、商都西亳

西亳所居帝王商湯、外丙、太甲、盤庚,時間前1600年-1046年。

三、西周都洛邑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成周,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共經歷了成王—幽王,共11王。時間前1040年-前771年。

四、東周都洛陽

周宣王死、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詩小雅·十月之交》雲:「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冢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只有洛陽一個都城。

五、西漢初都洛陽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資治通鑒》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

六、其它朝代都城介紹: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 。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總管府,轄洛州、鄭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魯州等九州,洛州轄洛陽、河南、偃師、緱氏、鞏、陽城、嵩陽、陸渾、伊闕等9縣。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洛陽屬河南道。

顯慶二年(657年)置東都。唐玄宗長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嶽廟,並賜風穴寺(在今汝州)內佛塔名「七祖塔」。開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為河南府。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於洛陽置都畿道。天寶年間,改東都為東京 。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陽。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東都為神都 ,對都城進行擴建,修建了明堂、萬國天樞等。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以更大的規模開鑿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像龕便是盛唐雕刻藝術的輝煌代表。武則天還令薛懷義為白馬寺住持,大規模整修白馬寺。

唐代,中國佛教臻於鼎盛,佛教史上勢力最大、影響最廣、流傳最久的教派禪宗在洛陽形成。唐天祐四年(907年),唐室亡祚,其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短暫的王朝,史稱五代。其中,後梁 、後唐、後晉 均曾都洛陽,後漢、後周以洛陽為陪都。這一時期洛陽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3)洛陽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蜚聲中外。

截至2015年,洛陽擁有四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兩岸存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六大都城遺址。 有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16家。

2016年12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該《規劃》將洛陽定位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陽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三大片區之一。

㈣ 歷史上洛陽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洛陽是兩晉南來北朝時期自的政治和軍事重鎮。洛陽在東漢時已經成為首都及中原最大的商業中心。東漢末年,洛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後,從河北等地遷居民數萬以充實洛陽,並在漢宮的基礎上重新建築洛陽宮城和外城。隨著北方地區的逐步統一,洛陽的經濟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洛陽城中的絲織業、制鹽業、冶鐵業比較發達,商業已逐漸興盛。全城有3個主要市場:金市、馬市和羊市。西晉統一後,以洛陽為國都,人口有了顯著增加,並成為全國貿易中心,全國各地的珍貴商品在洛陽市場上都有出售,從絹布、糧食、葯材、器皿到生產工具,應有盡有。西晉八王之亂,使洛陽腹地經濟受到很大破壞,公元310年,匈奴劉曜攻破洛陽,縱兵劫掠,洛陽再次毀於戰火。永嘉之亂後,16國100餘年間,幾成廢墟。

㈤ 洛陽的歷史文化

歷史:
洛陽歷史悠久。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起, 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29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歷史上曾先後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給後人留下了不盡的財富和供人憑吊的遺跡舊址。

文化:
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國園藝花較早用於觀賞的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過程伊始就與洛陽結緣。洛陽牡丹始於隋,盛於唐,而「甲天下」於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北宋時洛陽不僅成為中國的牡丹栽培中心,同時也有了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為牡丹研究推廣及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景佑元年間(1034年)歐陽修著有《洛陽牡丹記》,記述了洛陽人種花、賞花習俗。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
其後周師厚(1082年)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列舉牡丹109種,芍葯41種。元佑年間 (1086一1093)張峋撰《洛陽花譜》,列牡丹119種。這些專著對促進當時中國牡丹發展及後人研究牡丹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洛陽的牡丹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唐宋開始出現的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故事已經繪畫、刺綉等量大且內容豐富。

㈥ 洛陽的歷史淵源

這題簡單,我就是洛陽人,呵呵

洛陽這個城市實際上建成很早,至少在殷商時代就版應該有了,權不過因為沒有史料記載,還沒有確鑿證據。周代的洛陽叫「洛邑」,邑,也就是城的意思

之所以叫洛陽,是因為這座城市南面臨著洛河,北面臨著邙山。古人唱罷山南水北的地帶稱作「陽」,而山北水南稱作「陰」,除了洛陽外,類似的還有渭陽(渭河北面),衡陽(衡山南面)等等

㈦ 關於洛陽的歷史故事

關於洛陽的歷史故事:

伊闕,是伊河流域的最後一段峽谷,由熊耳山東端懸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夾峙而成。它南臨伊川盆地,北系洛陽盆地,為兩個盆地間之咽喉。因其兩山對峙,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被稱為「伊闕」。

與其它峽谷不同,伊闕所系的兩個盆地幾乎處在一個地平面上,因而這個峽谷幾乎不見落差。

伊水從上游山區瀉出,進入低平的伊川盆地,形成幾度彎曲,經過狹窄的伊闕水道緩緩北流,至洛陽盆地腹部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伊洛河繼續向東北流,至盆地邊緣的神堤穿過黃土丘陵溝谷,注入黃河幹流。

伊水、洛水滋潤的兩個盆地,土質肥沃,自流灌溉便利,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是著名的兩大糧倉。散居在嵩山周圍的崇部落是開發這兩個糧倉的主人。以兩個糧倉為經濟支柱,崇部落是當時「萬國」之中經濟實力最強者。

距今約4000多年,由於氣候變熱,西部高山冰雪融化,黃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漲,發生了上古史上史無前例的洪水大災難。黃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陽盆地成了重災區。伊河在伊闕之南的伊川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闕以北、神堤之南的洛陽盆地匯成汪洋。

湖海汪洋淹沒了崇民的家園、良田,阻絕了崇民的交通,威脅著崇民的安全:為了生存,崇部落在首領鯀領導下,與洪水展開了殊死的搏鬥。由於鯀治水失當,處處防堵,治水九年不成,還造成重大損失。部落聯盟首領舜按律行事,將鯀處死。

鯀的兒子禹,處事謹慎有謀略,悉心為公不辭勞苦,在崇民中享有厚望;為發揮崇部落治水的骨幹作用,帝舜令禹繼承父職,為崇部落首領。

禹繼首領之位後,首先要解決的是威脅祟部落生存的伊洛水患問題。他登上高山,舉目望去:伊河受阻於伊闕,洛河受阻於神堤,兩個咽喉造成了兩個陸中海洋;欲使兩處湖水消退,必先疏通兩個咽喉部位。鑒於伊闕是石質峽谷,神堤是土質溝谷,禹決定先易後難——先治洛後治伊。

他率眾北赴神堤,掘溝挖谷,拓寬疏通神堤水道,十日之後,洛川之水瀉人黃河,洛陽平原重見天日。此後,禹揮師伊闕。由於伊闕水道太狹,即使洛陽盆地湖水瀉去,伊水出伊闕的流量仍然不大。而要疏通拓寬這岩石峽谷,僅憑他們的石制、銅質工具談何容易!

禹愁眉不展,在伊闕山上轉來轉去,驀然間,一顆斗大的石頭被蹬動,那石頭向山下滾去,接著發出一聲巨響!禹十分驚訝,尋聲趕到崖底,只見一個山洞被砸毀。原來,這伊闕山下有許多溶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峽谷底部。由於長氣水浸和風蝕,這些溶洞質地鬆脆,一經重擊,便成碎石。

這一發現,使禹感奮不已,他立即調動人馬,一部分持石錘、銅釺打擊溶洞;一部分搬運碎石,清理谷底。他身先士卒,揮動大錘,砸擊之聲震撼峽谷。

這是華夏先民力戰洪水的英雄史詩中扣人心弦的一幕:

一個個溶洞被銷毀,一筏筏碎石被運出,一月之後,奇跡出現,湖水從峽谷中呼嘯而出!急流搬走了峽谷中淤積的泥沙,急流動搖著失去溶洞根基的懸崖峭壁,破裂後的岩石不斷落人急流被捲走,狹窄的伊闕逐漸開闊,久積的湖水迅速消退,伊川終於亮出了肥壤沃土。

伊河象一條玉帶從伊川盆地伸向洛陽盆地,在伊洛平原上靜靜地流淌。

久困於嵩山的崇民們終於重返伊洛平原,恢復了他們的自流灌溉農業,一年後,伊洛平原上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呈獻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7)洛陽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打開塵封的歷史畫卷

洛陽從史前時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到夏、商、周三代,從氏族社會到3000年間迭相更替的封建王朝,文化淵源一脈相承。源於洛陽的河洛文化體系影響著整個中國的文化脈絡。

自夏朝起,先後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歷時三四千年,積淀了以五大都城為代表的古城遺址,以龍門、白馬為代表的佛教勝跡,以北邙山為核心的貴族墓地,以傳統文化為內涵的名人故里等。它們都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透過風霜雪雨熠熠閃耀著華夏歷史文明的光輝。

截止到1996年,洛陽的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家級8項,省級54項,市縣級1074項,一般文物不計其數。僅洛陽出土的文物數量就占河南省的1/3,約佔全國的1/13,堪稱「地下文物寶庫」。

其龍門石窟、五大都城城址(夏、商、周、漢魏、隋唐)、白馬寺等都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另外洛陽自然資源也別具特色,正在建設的小浪底水庫區、黃河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白雲山國家森林公園等,都是生態旅遊中的精品。

漢魏洛陽城位於洛陽市與偃師縣、孟津縣的相鄰處。早在東漢以前,西周成周城曾修建於此。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又一次將都城建立在此。東漢以後,曹魏、西晉也曾建都於此,「永嘉之亂」洛陽城毀於戰火,北魏孝文帝再次將都城遷至這里。

漢魏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軍事、民族沖突頻繁的時期,以漢魏洛陽城為背景,既有中原漢臣的雄才大略,也有草莽英雄的赫赫神威;既有文壇俊秀的不朽篇章,也有影響世界的科技發明。

這一切不但使漢魏洛陽城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而且使留在這里的不僅限於城市遺址,還有許多文化、科技遺址。

㈧ 洛陽的歷史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截至2019年3月,洛陽市共有龍門石窟、漢函谷關、含嘉倉等3項6處世界文化遺產 ;A級旅遊景區70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28處 。洛陽市有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河洛文化旅遊節等節日活動 。洛陽市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園林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等榮譽。
2018年末,洛陽總人口713.67萬人,常住人口688.85萬人,城鎮常住人口396.57萬人 。截至2019年1月,洛陽下轄1個縣級市、8個縣、6個區。2018年,洛陽市地區生產總值4640.8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5.1:44.6:50.3,人均生產總值達67707元
(本文選自網路)

㈨ 洛陽歷史

歷史復:
洛陽歷史悠久制。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起, 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29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歷史上曾先後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給後人留下了不盡的財富和供人憑吊的遺跡舊址。

閱讀全文

與洛陽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