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銀的歷史文化

銀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0 20:16:08

① 想了解關於銀器銀飾品的傳說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
銀白色,光澤柔和明亮,是少數民族、佛教和伊斯蘭教徒們喜愛的裝飾品。銀首飾亦是全國各族人民贈送給初生嬰兒的首選禮物。近期,歐美人士在復古思潮影響下,佩戴著易氧化變黑的白銀鑲淺藍色綠松石首飾,給人帶來對古代文明無限美好的遐思。而在國內,純銀首飾亦逐漸成為現代時尚女性的至愛選擇。銀是古代就已經知道的金屬之一。銀比金活潑,雖然它在地殼中的豐度大約是黃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單質狀態存在,因而它的發現要比金晚。在古代,人們就已經知道開采銀礦,由於當時人們取得的銀的量很小,使得它的價值比金還貴。公元前1780 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規定,銀的價值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紀,日本金、銀的價值還是相等的。銀最早用來做裝飾品和餐具,後來才作為貨幣。
我國內蒙古一帶的牧民,常用銀碗盛馬奶,可以長期保存而不變酸。據研究,這是由於有極少量的銀以銀離子的形式溶於水。銀離子能殺菌,每升水中只消含有一千億分之二克的銀離子,便足以使大多數細菌死亡。古埃及人在兩千多年前,也已知道把銀片覆蓋在傷口上,進行殺菌。現在代,人們用銀絲織成銀「紗布」,包紮傷門,用來醫治某些皮膚創傷或難治的潰瘍。

② 銀子的起源和文化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
而銀比金活潑,雖然它在地殼中的豐度大約是黃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單質狀態存在,因而它的發現要比金晚。在古代,人們就已經知道開采銀礦,由於當時人們取得的銀的量很小,使得它的價值比金還貴。公元前1780至 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規定,銀的價值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紀,日本金、銀的價值還是相等的。銀最早用來做裝飾品和餐具,後來才作為貨幣。
白銀,即銀,因其色白,故稱白銀,與黃金相對。多用其作貨幣及裝飾品。古代做通貨時稱白銀。銀,永遠閃耀著月亮般的光輝,銀的論文原意,也就是」明亮」的意思。我國也常用銀字來形容白而有光澤的東西,如銀河、銀杏、銀魚、銀耳、銀幕等。
我國古代常把銀與金銅並列,稱為」唯金三品」。《禹貢》一書便記載著」唯金三品」,可見我國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即距今四千多年前便發現了銀。在大自然中,銀常以純銀的形式存在,人們便曾找到一塊重達13.5噸的純銀!另外,也有以氯化物與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常同鉛、銅、銻、砷等礦石共生在一起。

③ 白銀市的歷史

歷史沿革
白銀的由來甘肅省白銀是一個美好的名字。 白銀市是一塊寶地,早在漢代就有采礦業。據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松山之南,礦爐二十座」,采礦點30餘處,開采人員盛時達三、四千之眾,「日出斗金,集銷金城」,官方在據市區10公里處鳳凰山、火焰山、銅廠溝專設辦礦機構「白銀廠」。白銀市緣此而得名。
歷代白銀
白銀歷史悠久。已經發現新石器時代的 文化遺址有16處之多。說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從事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西漢以後,境內置祖厲、鸇陰、媼圍三縣,是白銀地區建縣之始。西魏至唐,屬古會州之地。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為吐蕃所據有。北宋以後,又長期為宋、西夏、金爭戰的前沿。明置靖虜衛、會寧縣。清置紅水分縣(今屬景泰縣)、打拉池分縣(今屬平川區)。至此,境內有4個縣級行政單位。民國以後,撤消打拉池分縣,形成了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建制的格局。自漢開通絲綢之路後,白銀就成為絲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橋梁。唐「貞觀之治」時,會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貢駝毛、褐野馬、革履、鞍氈、鹿舌、鹿尾」。「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說明白銀物產豐饒,經濟繁榮。白銀地區貯藏著豐富的金、銀、銅、鉛、鋅、錳等礦物。民國時期,白銀是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的地方之一。1936年10月,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會寧,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49年9月,白銀解放。從此白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經過近40年的崢嶸歲月,勤勞的白銀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開拓出一片片綠洲,建成一座座現代化工廠,經濟建設蒸蒸日上,社會發展生機勃勃,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城市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④ 銀飾的歷史是什麼

自古以來,黃金白銀在中國就是富貴的象徵,白銀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黃金白銀在古時不但是做為貨幣流通,而且上層社會達官貴人的日常餐飲用具、佩帶首飾以及一切能象徵權力富貴的物品,均是以黃金白銀為主的材料打造的。

「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睞,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在這一載體中,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於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 「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

封建社會和解放前中國的尋常百姓家,由於生活困苦,黃金在百姓中難以擁有,但對美的追求是人不變本性,因此有潤澤質感又不張揚的白銀自然就成為了百姓製作首飾的主要材料,從而使銀飾在中國有了數千年的文化。銀飾採用各種加工工藝,加工成的銀飾品種類繁多,基本分為耳飾、頸飾、手飾、足飾和服飾5個大類。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金首飾已不再是大眾難以擁有的奢侈品,並且自從比黃金更稀有的鉑金、鑽石從歐美流行到國內,黃金、鉑金、鑽石首飾幾乎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首飾品,人們購買幾套不同的貴重首飾已不是困難的事。富貴的黃金,純凈的鉑金,恆久的鑽石擁有了各自不同的寓義和內涵,受到了不同消費者的喜愛,而傳統的銀首飾,除了一些老人和兒童的銀飾,失去了讓人擁有的意義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輕人青睞。

苗族銀飾

進入苗族社會的銀飾決不單純表現為某個民族專有的藝術形態,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合體。

苗族銀飾可分頭飾、頸飾、胸飾、手飾、盛裝飾和童帽飾等,都是由苗族銀匠精心做成,據說已有千年歷史。

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藝,不僅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銀飾的種類較多,從頭到腳,無處不飾。除頭飾、胸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墜飾外,個別地方還有腳飾。

苗族從古至今都有「以錢為飾」的習俗, 史料也顯示,「錢」飾與銀飾是同時步入苗族服飾領域的。這種通過「以錢為飾」所流露出來的誇富心態,對於苗族銀飾的審美價值取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銀飾最基本的三大藝術特徵,即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

⑤ 銀飾的發展歷程

自古以來,黃金白銀在中國就是富貴的象徵,白銀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黃金白銀在古時不但是做為貨幣流通,而且上層社會達官貴人的日常餐飲用具、佩帶首飾以及一切能象徵權力富貴的物品,均是以黃金白銀為主的材料打造的。
封建社會和解放前中國的尋常百姓家,由於生活困苦,黃金在百姓中難以擁有,但對美的追求是人不變本性,因此有潤澤質感又不張揚的白銀自然就成為了百姓製作首飾的主要材料,從而使銀飾在中國有了數千年的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金首飾已不再是大眾難以擁有的奢侈品,並且自從比黃金更稀有的鉑金、鑽石從歐美流行到國內,黃金、鉑金、鑽石首飾幾乎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首飾品,人們購買幾套不同的貴重首飾已不是困難的事。富貴的黃金,純凈的鉑金,恆久的鑽石擁有了各自不同的寓義和內涵,受到了不同消費者的喜愛,而傳統的銀首飾,除了一些老人和兒童的銀飾,失去了讓人擁有的意義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輕人青睞。 20世紀90年代後期及進入21世紀,中國已向世界發達國家靠近,人們的消費觀念和對美的追求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更大提高而改變。
這是一個個性張揚的時代,人們在穿著打扮方面處處要體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和品味,每天都要通過改變裝扮,而展現自己不同的心情,日常佩帶貴重首飾用來展示富貴和地位已不再是現代人的需求,而被視為俗氣的表現,貴重首飾更多地表達了收藏和紀念的意義。
物以稀為貴,隨著原料價格的不斷上漲,金飾鑽飾價格居高不下,而款式的千篇一律,也已不能滿足人們對彰顯個性和對飛速變化的時尚的需求。就在此時,現代時尚銀飾應需而生,成為了對首飾行業一個巨大的補充。現代時尚銀飾在原料方面有著相對較低的製作成本,在材料上擁有中性不俗的質感,在款式上更注重休閑個性,在設計上更加大膽誇張,更適合日常佩帶打扮自己,大中城市的時尚達人一族每個季節都購買數套時尚銀飾,用來搭配不同的服裝和表達不同的心情,銀飾終於打破傳統,有了存在的意義。 隨著銀飾行業的發展,很多國內外高端銀飾品牌進入中國搶占國內市場,像TIFFNAY,FOLLIFOLLIE,Oxette,goldfore silver,奧黛麗銀飾等,而中國的銀飾消費也從一開始的低端消費向中高端、高品味的銀飾品過渡,消費者的眼光和品味更加時尚,中高收入的消費群體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大大刺激了高端銀飾品的發展,所消費的銀飾也越來越貼近國際流行趨勢。一些模仿金飾款式,沒有銀飾特色,豈圖以價格優勢替補金飾消費的低端銀飾的市場空間也越來越小,逐漸沒有了生存空間,這對國內銀飾行業提出了挑戰,也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國內中高端銀飾品牌,例如被行業媒體評選出的十大銀飾品牌中,就有多個國內銀飾品牌名列其中。
高端銀飾品已不在是廉價品的象徵,很多高檔銀飾品的價格都超過了黃白金飾品的價格。
消費觀念和經濟是息息相關的,國內各個地區經濟發展還不均衡,因此金飾,鑽飾,銀飾在各個地區消費的比例也不一樣,首飾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如今,首飾的細分化讓國人消費有了更多的選擇,金飾,鑽飾,銀飾也各領風騷,整個首飾行業展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黔東南境內的苗族銀匠可分為定點型和遊走型兩類。多數為定點型,他們在家承接加工銀飾,服務於相對封閉而形成區域格局的一寨或數寨,客戶毫無例外來自本系,所以,也可稱之為支系內部的銀匠。定點型銀匠的分布和數量,依據區域環境及市場需求自然調節,以施洞、排羊、西江、灣水、王家牌等地較為典型。遊走型銀匠同樣以家庭為作坊,農閑季節則挑擔外出,招攬生意。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專門路線。他們並不局限只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對沿途數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銀飾款式都瞭然在腑,加工起來亦輕車熟路,得心應手,所以也可稱之為地域性銀匠。據調查,黔東南銀匠遊走足跡遍歷全省,並延及廣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黔東南境內不僅苗族銀匠多,而且出現了以霄山大溝鄉的控拜、麻料、馬高為代表的銀匠村。銀匠村中數百戶人家,80%以上以銀飾加工為副業。農閑時節,村寨之中叮當之聲不絕於耳,炭火爐煙盪然於戶,一派繁忙景象。遊走型銀匠皆出於銀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銀匠村的一部分人選擇外出經營的方式。銀匠村是貴州境內的一個奇特現象,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比起苗族銀飾的歷史,苗族銀匠的歷史要短得多。據對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銀匠的調查顯示,苗族銀匠大約出現於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歷史。最初的苗族銀匠大多挾鐵匠之技藝改行拜師,向漢族工匠學習打制銀飾。龍里雲霧山一帶的打鐵寨,是當地唯一有苗族銀匠的村寨,包攬了方圓數十里的銀飾加工製作。至今,仍不難由這一地名證實我們的觀點。苗族銀匠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襲,手藝極少外傳。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苗族銀飾工藝流程很復雜,一件銀飾多的要經過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銀飾造型本身對銀匠的手工技術要求極嚴,非個中高手很難完成。
貴州非白銀產區,歷史上的銀飾加工原料主要為銀元、銀錠。也就是說,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復始,經年累月,積攢下的銀質貨幣,幾乎全都投入了熔爐。正因為如此,各地銀飾的銀質純度以當地流行的銀幣為准。譬如民國時期黔東南境內是以雷山為界,其北邊銀料來自大洋,純度較高,南邊來自貳毫,銀飾成色較差。20世紀50年代後,黨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眾的風俗習慣,每年低價撥給苗族專用銀。

⑥ 中國銀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底蘊

http://tieba..com/f?kz=875087563

⑦ 銀杏的歷史文化

銀杏樹,我國古有的樹種,其栽培歷史距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而在這千年的歷史中,銀杏樹也早已不再是一株簡單的樹木,而是成長為一種「銀杏文化」,成為了中華文化中的一種。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銀杏文化。

總結

對於銀杏來說,在勞動人民的智慧下,它是美食,給人以享受,它是木材,幫助人民建築,它是中葯,輔助人們治病,而在文人的筆下,它更是成為了表達感情的一種載體和一種文化意象。

當然,將這些統統歸納一下便是中國的銀杏文化。在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變遷,銀杏的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它早已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成為了中華文化中所難以分離的一部分。

⑧ 銀飾的歷史

自古以來,黃金白銀在中國就是富貴的象徵,白銀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黃金白銀在古時不但是做為貨幣流通,而且上層社會達官貴人的日常餐飲用具、佩帶首飾以及一切能象徵權力富貴的物品,均是以黃金白銀為主的材料打造的。
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睞,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在這一載體中,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於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 「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
封建社會和解放前中國的尋常百姓家,由於生活困苦,黃金在百姓中難以擁有,但對美的追求是人不變本性,因此有潤澤質感又不張揚的白銀自然就成為了百姓製作首飾的主要材料,從而使銀飾在中國有了數千年的文化。銀飾採用各種加工工藝,加工成的銀飾品種類繁多,基本分為耳飾、頸飾、手飾、足飾和服飾5個大類。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金首飾已不再是大眾難以擁有的奢侈品,並且自從比黃金更稀有的鉑金、鑽石從歐美流行到國內,黃金、鉑金、鑽石首飾幾乎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首飾品,人們購買幾套不同的貴重首飾已不是困難的事。富貴的黃金,純凈的鉑金,恆久的鑽石擁有了各自不同的寓義和內涵,受到了不同消費者的喜愛,而傳統的銀首飾,除了一些老人和兒童的銀飾,失去了讓人擁有的意義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輕人青睞。

苗族銀飾
進入苗族社會的銀飾決不單純表現為某個民族專有的藝術形態,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合體。苗族銀飾可分頭飾、頸飾、胸飾、手飾、盛裝飾和童帽飾等,都是由苗族銀匠精心做成,據說已有千年歷史。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藝,不僅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銀飾的種類較多,從頭到腳,無處不飾。除頭飾、胸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墜飾外,個別地方還有腳飾。
苗族從古至今都有「以錢為飾」的習俗, 史料也顯示,「錢」飾與銀飾是同時步入苗族服飾領域的。這種通過「以錢為飾」所流露出來的誇富心態,對於苗族銀飾的審美價值取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銀飾最基本的三大藝術特徵,即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

希望能夠幫到您!

⑨ 苗族銀飾的銀飾歷史

在明代以後的數百年裡,苗族銀飾經歷了一個為服從民族審美定勢需要,而演繹、組合、變異的民族化過程。
其一,所有的銀飾原有品種在苗族審美標準的取捨下,有的根本末被接納,有的引入後即被淘汰,有的屢經改造l]而面目全非,當然,也有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徵。其實,任何民族文化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加深認識和理解的過程。
其二,苗族銀飾的民族化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毋庸置疑,人類的需要是藝術創作的第一源泉,群體的審美觀念是藝術創造的規范。苗族銀飾的創新正是遵循這一邏輯而發生、發展的。由於對銀飾的需求,苗族對服裝的審美意識逐漸同實用意識分離開來,由物質需要的依存關系衍化成審美的主客體關系。由於群體審美觀念的規范,在藝術創新的過程中,苗族銀飾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個性。
影響和規定苗族銀飾造型的審美觀點很多,那麼,其中最根本的是什麼呢?苗族從古至今都有「以錢為飾」的習俗, 史料也顯示,「錢」飾與銀飾是同時步入苗族服飾領域的。這種通過「以錢為飾」所流露出來的誇富心態,對於苗族銀飾的審美價值取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銀飾最基本的三大藝術特徵,即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苗家人以一個人身上的銀飾多少來判斷家庭是否富裕情況。

⑩ 我想找一找銀出現以來的歷史文化,能幫我嗎,非常感謝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 銀白色,光澤柔和明亮,是少數民族、佛教和伊斯蘭教徒們喜愛的裝飾品。銀首飾亦是全國各族人民贈送給初生嬰兒的首選禮物。近期,歐美人士在復古思潮影響下,佩戴著易氧化變黑的白銀鑲淺藍色綠松石首飾,給人帶來對古代文明無限美好的遐思。而在國內,純銀首飾亦逐漸成為現代時尚女性的至愛選擇。銀是古代就已經知道的金屬之一。銀比金活潑,雖然它在地殼中的豐度大約是黃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單質狀態存在,因而它的發現要比金晚。在古代,人們就已經知道開采銀礦,由於當時人們取得的銀的量很小,使得它的價值比金還貴。公元前1780至 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規定,銀的價值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紀,日本金、銀的價值還是相等的。銀最早用來做裝飾品和餐具,後來才作為貨幣。 純銀是一種美麗的白色金屬,銀的化學符號Ag,來自它的拉丁文名稱Argentum,是「淺色、明亮」的意思。它的英文名稱是Silver。 清雍正提梁銀壺
月亮般的金屬——銀 銀,永遠閃耀著月亮般的光輝,銀的論文原意,也就是「明亮」的意思。我國也常用銀字來形容白而有光澤的東西,如銀河、銀杏、銀魚、銀耳、銀幕等。 我國古代常把銀與金銅並列,稱為「唯金三品」。《禹貢》一書便記載著「唯金三品」,可見我國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即距今四千多年前便發現了銀。在大自然中,人們曾找到一塊重達13.5噸的純銀!另外,也有以氯化物與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常同鉛、銅、銻、砷等礦石共生在一起。

是像這樣的嗎

閱讀全文

與銀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