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原縣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跡
保留有龍門石刻、文昌閣、森羅殿遺址、千佛塔等一批文物古跡,是清代詩人董元內度、當代數學家容張鴻基、哲學家任繼愈、作家鄧友梅等著名人物的故鄉。平原縣位於中國山東德州市的東南,歷史悠久,三國時期劉備曾為平原縣令;唐時一代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平原郡太守,抗擊安祿山叛軍;近代則為義和團起事的重要據點。平原縣有許多的風味小吃,素以恩城北站小菜聞名鄉野
,還有在魯西北尤為出名的平原特色小吃「王記老豆腐」,以及平原老字型大小通德醬菜。
2. 山東的歷史
名稱的由來與行政區劃
山東作為地理名稱始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當時泛指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山東作為政區名稱,始於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置山東道,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設山東布政司,形成與今天山東省大體相同的版圖,大部分縣名沿用至今。清代(公元1616年-1911年)正式設山東省,治所在濟南府。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次調整,山東省形成了目前的行政區劃。
山東省現轄17 個市地,139個縣、市、區。其中地級市15個、地區2個、縣級市33個、市轄區45個、縣61個。
山東省人口共8780多萬,僅次於河南省,居全國第二位。
山東省的省會為濟南市,位於山東省中部,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因泉水眾多,又稱為 「泉城」。位於山東半島東部的青島市為全國計劃單列市,是著名的海濱旅遊城市,山東省對外開放的 「龍頭」。
齊魯文化的發祥地
山東省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證明,早在四五十萬年前,這片土地上就有古人類生存和繁衍。山東境內考古發現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說明距今7000年至4000年間,生活在這里的東夷族就實現了從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及至階級社會的轉變,有了比較發達的農牧業和手工業。在山東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大汶口陶文」和鄒平縣丁公村 「龍山陶書」,把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溯至4000多年前。近年來在山東還先後發現了最早的城邦 「城子崖龍山古城」,現存最古老的長城 「齊長城」,中國最早的甲骨文 「桓台縣唐山遺址甲骨文」。據專家考證,山東省還是漢唐絲綢貿易的主要供貨地,是絲綢之路的源頭。
山東省自古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區之一。公元前21世紀夏朝時代,東夷各部族就活躍在山東地域。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前11世紀早期的活動中心在山東西南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西周的兩個最大的分封國-齊國和魯國,都在今天的山東境內。由於齊、魯兩國發達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所以山東又稱 「齊魯之邦」,並以 「魯」作為山東省的簡稱,獨具特色的齊魯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3. 恩城鎮的社會事業
恩城鎮轄區內有中學、小學、幼兒園,各中小學校設備先進。近年抓素質教育、質量教育、特色學校成績突出,恩平一中、恩城中學、華僑中學近年高考成績有新的突破。
在錦綉路新擴建的電視大學,佔地面積達200多畝,該校設備先進,環境優雅,為社會培養不少人才。
恩城鎮轄區內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業迅速發展,鰲峰旅遊區遠近聞名。其中百獸逗趣、石雕奇苑、烈士豐碑、彩雲追月、鵲橋懷慈、雲松同天、日昝天儀、三老亭等20多個景點,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50多萬人。
恩城街道辦事處城市建設
恩城街道辦事處按照「緩解交通堵塞,打造旅遊城市,改善居住、投資環境」的目標,做好城市規劃管理,加強城市建設整治,使恩城中心城區規模不斷擴大,進一步美化、亮化和凈化。一是休閑文化設施齊全。恩城現有1個體育中心,3個公園,4個市政廣場。其中將飛馬廣場與熙春塔公園整合為全開放式公園,近兩年對中山公園進行改造,增加了綠地和休閑設施。原金龍電影院改建成全國連鎖經營的大地數字影院;二是生態城市初現規模。碧桂園、錦綉香江、鰲峰御苑、錦綉嘉園、中澳豪庭等大批高檔商住社區在恩平中心城區拔地而起,在開陽高速恩城出入口等路段開展道路生態綠化工程,極大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恩平山水園林城市的形象日漸顯現,宜居指數明顯提升;三是交通堵塞得緩解。在完善城市道路布局的同時,通過對錦安路、橋園路等道路拓寬改造,科學加裝道路交通指揮燈、標線、指示牌,交通秩序明顯改善;四是爛尾樓復建出成果。主動積極與臨街爛尾樓建設單位(業主)溝通聯系,摸清爛尾樓歷史原因,債權債務情況,幫助解決復建施工技術問題及辦理復建手續等問題,2011年已有3個工程項目(原江峰酒店、金逸酒店、錦江豪庭)進行復建工程施工,其中原江峰酒店、金逸酒店項目復建工程已竣工。
4. 請問有人知道崇左糖文化的歷史嗎
早在5萬年前,左江流域就有早期人類活動,崇左市綠青山矮洞文化遺址,和「柳江人」同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
自古以來崇左為壯族先民駱越民族聚居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地區後,設桂林、象、南海三郡,象郡治所臨塵(今崇左市區)。今崇左、寧明、龍州、大新、靖西 、德保等地都屬象郡。公元前207年,秦亡,趙佗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建南越國。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漢滅南越。公元前106年,漢朝又分全國為13州刺史部,象郡屬交趾刺史部(治所龍編縣,今越南北江)。漢元鳳五年(公元前76年)廢象郡,屬地歸郁(郁)林郡(治所布山縣,今廣西桂平)。三國時,鬱林屬吳。永安七年(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孫吳析交州分置廣州(治所南海,今廣州市),鬱林郡為廣州管轄。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從鬱林郡分出晉興郡(治所晉興縣,今南寧市),崇左屬晉興郡晉城縣(治所在今崇左與扶綏之間)地,歷經南朝宋、齊、梁、陳4個朝代。隋屬西原地。
唐貞觀元年(627年),置左江鎮,分領思同、萬形、萬承、波州、上下恩城州。唐末設邕管羈縻太平州、左州。宋初沿襲唐制。仁宗年間,儂智高「大南國」起義,後被朝廷派狄青鎮壓。太宗太平興國年間設左江道置太平寨(治今崇左)、永平寨(治今寧明縣城)、古萬寨(治今扶綏縣西北)、永樂寨、橫山寨等5寨。太平寨轄太平、萬承、思同、上下思城、思明、結安等土州峒,永平寨轄寧明縣大部地區,古萬寨轄江州、左州,茗盈、全茗、鎮遠屬邕州。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置崇善縣,隸邕州都督府轄太平寨,縣治在今新和鎮岜關山東南1公里處的鰲石村(今舊址已廢)。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閏六月改太平寨置太平路。太平路治所今城區太平鎮,元末徙治馱盧,轄崇善、陀陵、羅陽、永糠4縣和太平、左、養利、思同、思誠、安平、萬承、全茗、鎮遠、茗盈、龍英、結安、結倫、都結等14個土州,轄境相當於今江州區大部、龍州縣、大新縣中部東部、天等縣東部和隆安縣西部。
明朝朱元璋的朝臣提出,對廣西少數民族,「宜如宋元制,錄其酋長,以統其民」。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改太平路為廣西布政司左江道太平府,太平府治所初置馱盧團,洪武三年復還麗江(今太平鎮),轄太平等16個土州和崇善等4個縣。憑祥、江州直隸於廣西布政司。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崇善縣治由新和遷到太平府治太平鎮附廊(縣治設在太平鎮南街當時的積慶寺內)。清初,思明府降為土府來屬,龍州、下石西、江、憑祥、思陵5土州和羅白土縣來屬。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析思明土府置土思州,十一年改思明州為寧明州,改思明土府為明江廳,省思誠土州入崇善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1年)土左州、憑祥改為縣。民國二年(公元1912年)撤銷太平府府制,由省直接統轄各縣。1917年,全省劃分為6道,崇左地區屬鎮南道(治今龍州)。1921年8月,廢除道制,各縣行政由省直轄。1928年,撤銷土江州、羅白縣,並入崇善縣。對實行土州制的地方繼續「改土歸流」,土司制度逐漸瓦解。1930年2月1日,在鄧小平等領導下,舉行了龍州起義,建立左江革命委員會,下轄龍州、崇善、憑祥、上金、養利、龍茗等縣革命委員會。解放前夕,大部分屬第七行政督察區,小部分屬第四、第六行政督察區。第七區,治龍津 (今龍州) 。轄龍津、崇善、左縣、憑祥、寧明、明江、上金、雷平、萬承、養利、思樂等11個縣。扶南、綏淥、同正3個縣(今扶綏縣)在第四區。鎮結、龍茗、向都3個縣(今天等縣)在第六區。
1949年12月19日,崇善縣城解放;1950年1月14日,左縣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左江地區屬龍州專區。1951年4月,崇善縣與左縣合並為崇左縣(1952年8月11日政務院批准),「崇左」因此得名。1951年5月,寧明、明江、憑祥三縣合並為鎮南縣,龍津縣和上金縣合並為龍津上金聯合縣(後改麗江縣);6月,鎮結縣與向都縣合並為鎮向縣;7月扶南、綏淥、同正3個縣合並置扶綏縣;9月鎮向又與龍茗合並為鎮都縣(1957年4月更名天等縣),雷平、萬承、養利3個縣合並置大新縣。1951年10月19日,龍州專區更名為崇左專區。崇左專區下轄崇左、扶綏、鎮南、思樂、麗江、大新、鎮都、隆安、上思等9縣。1952年8月崇左、賓陽兩專區合並置邕寧專區(1953年4月23日政務院批准)。麗江縣因與雲南省麗江縣同名,改稱龍津縣(1962年復名龍州縣)。撤銷鎮南、思樂兩縣,合並置寧明縣。1956年10月寧明縣析憑祥市。1958年11月14日邕寧專區更名為南寧專區,1971年11月更名為南寧地區。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2003年8月6日,崇左市正式掛牌成立
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濃郁的壯族邊關文化。早在二千多年前,壯族的祖先駱越民族就創造了燦爛的花山文化,散落在左江河畔的壁畫群至今仍是千古之迷。古老的土地見證了反侵略、反封建、反壓迫的歷史;1885年,清代名將馮子材在這里奮起抵抗法國侵略者,「鎮南關大捷」聞名中外; 1907年,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這里親自拉響反清第一炮;1930年,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在這里組織和領導了震驚中外的龍州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和左江革命根據地。崇左市市區在明清時期為太平府府治。市內至今留存有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太平府古城牆、3座古城門,以及《麗水龍神廟碑》、《奉憲勒石》、王元仁連筆草書《千年壽》等3處碑刻。
5. 恩城鎮的介紹
恩城鎮位於恩平市中部錦江河畔,是恩平市人民政府的所在地,也是恩平市政治、經濟、版文化、科權技、訊息的中心和交通樞紐。全鎮總面積13.1平方公里,人口12萬多人,下轄東門、西門、河南、青雲、新塘、小島和鳳山七個居民委員會和33個居民小組。
6. 恩平的歷史.誰有
恩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建縣始於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開始設縣,至今已有1780多年歷史。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恩平縣,設立恩平市。至2006年元旦,有1786年高齡了。東漢末年,戰亂頻繁,人民苦不堪言,希望社會平穩,安居樂業,故取名「思平縣」。
隨著歷史發展,三國東吳黃武元年(222)更名海安縣,南北朝稱齊安縣,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復稱海安縣,唐朝武德五年(622)又改名齊安縣,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再稱海安縣,唐至德二年(757)定名恩平縣。宋朝開寶九年(976),與陽江合並,稱陽江縣,明朝成化十四年
(1478)恢復恩平縣建制。新中國誕生後,1958年與開平合並,名為開恩縣,1961年更名開平縣,1963年開恩分縣,恢復恩平縣建制,1993年撒縣設市,取名恩平市。
在漫長歷史中,恩平隸屬管轄基本有兩個時期:一是從建制至清末,隸屬廣東粵西地區管轄,二是從民國初年至當今,隸屬廣東 粵中、珠三角及粵西地區管轄。具體說來有:合浦郡、高涼郡、高興郡、齊安郡、高州郡、恩州、恩平郡、南恩州、南恩路、肇慶府,粵海道、西江善後委員公署、廣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廣東省第十行政區等。新中國誕生後,有粵中、佛山、江門專署,以及粵西行署,高要、肇慶專署。從建制至明朝後期,恩平毗鄰有電白、陽江、陽春、新興、新會縣等,明清年間,有台山、開平縣。
恩平位於廣東省南部,地處粵西、粵中及珠三角交界,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戰國時期,秦始皇在北方統一六國後,率領重兵南下,又統一了嶺南,並把它納入全國版圖。
宋元明清年間,恩平是瓊州、雷州、高州等地通往端州(後稱肇慶府)及京城的驛道(今稱國道)必經之地,境內的鰲峰山、獨鶴山(今開平大沙鎮)腳下設有驛站(城)。民國年間,建造廣湛公路(今稱325國道),以及近年建成開陽高速公路,一東一西,兩路繞恩城而過,人來車往,顯現出一派繁榮興旺景象。明朝成化年間,按察使陶魯巡視廣東時,認為「恩平堡地處陽江之東,新會之西,北靠新興,是三邑之交,六郡之衡」,在軍事和政治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他向朝庭提議,於成化十四年(1478)改堡為縣,恢復原來縣建制。
由於恩平地位重要,從唐朝貞觀二十三年(649),至元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朝庭設置了恩州、恩平郡、南恩州、南恩路。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駐扎朗底鄉勵英學校;抗戰勝利不久,中共五縣邊委領導機關(恩平、新興、雲浮、陽江、陽春)駐扎夾水鄉白石村(今開平大沙鎮)。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廣陽地委、廣陽支隊領導機關多數時間也駐扎恩平,而且她是粵中重要革命老區之一。新中國誕生後,恩平是廣東省糧食基地縣之一、中國小水電之鄉、溫泉之鄉等。這反映了恩平過去和當今都有過輝煌 歲月。
恩平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新中國駐聯合國第一任副秘書唐明照;中國工程院院士馮培德;被孫中山任命為軍事委員的溫德堯;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師、製造師、飛行家馮如;美國第一個女特技飛行家張瑞芬;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司令員,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吳有恆;《萬年日歷》發明者、歷法大師鄭振秀等,皆出生於斯。
恩平在秦漢時期屬南海郡地。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稱思平縣。三國吳(222年)時名海安縣。南齊改稱齊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復名海安縣。唐至德二年(757年)改為恩平縣。宋初並入陽江縣。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復置恩平縣,屬肇慶府轄。1958年11月與開平縣合並,初稱開恩縣,後稱開平縣。1961年3月復置恩平縣。1994年2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恩平撤縣設市。
以前,大多數人只知道開平、台山有碉樓,卻不知道恩平也有碉樓。其實,恩平不僅有碉樓,而且數量還相當可觀。據悉,今年8月份,恩平市博物館根據省文物專家提議,組織考古人員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碉樓普查。調查發現,在恩平城鄉各地保存了大規模的碉樓群。據不完全統計,恩平全市現有碉樓780多座,保存完好的有460多座,殘缺的60餘座。碉樓相對比較集中在君堂鎮,有216座;有的古村碉樓多達7座,有四五座碉樓的古村比比皆是。碉樓歷史悠久,據考證,恩平的碉樓,有的建於清代,有的建於民國年間,大多有80多年,有的有上百年的歷史。其中,民國年間是碉樓興建的鼎盛時期。
恩平碉樓有三大功能,一是用於防盜賊,由於當時社會動亂,盜賊蜂起,搶劫盜竊時有發生,為了抵禦匪盜,各村集體或個人出錢興建碉樓,一些華僑和港澳同胞鼎力支持,紛紛捐款資助;1931年,君堂鎮茶園村一次遭賊擄劫,華僑子弟鄭安三兄弟被擄去,囚禁荒野一間木屋,勒索白銀三千元,僑眷迫於無奈,只好東借西籌,籌足三千元,才贖回鄭家三兄弟。那時,富裕的僑眷成匪賊搶劫的對象,華僑們便匯錢建碉樓防賊。
二是用於防水患。由於舊社會水患頻仍,每當洪水暴漲,村民爬上樓頂躲避洪災,逃過劫難。君堂橫涉頭村在一次發大洪水中,300多男女老幼紛紛爬上村中的5座碉樓,才保住性命。
此外,碉樓還有抵抗外敵入侵的功能,成為抗擊日寇侵犯的堅固堡壘。在抗日戰爭時期,我抗日隊伍和村民團結一致,據守在碉樓狠狠打擊了日本強盜,牛江鎮仕洞村92歲的馮伯回憶,1945年7月25日,60多名日寇竄入村中,攻打馬來西亞華僑馮相的碉樓,仕洞村的熱血男兒據守碉樓奮起抵抗,激戰兩小時,敵人強攻不下,只好撤退。碉樓至今仍留下彈痕累累。
恩平各種碉樓建築結構和造型設計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異彩紛呈。從建築材料看,有的以三合土舂築,所謂三合土即黃泥、河沙、石灰、混合黃糖、糯米飯構成,其硬度可比水泥,非常堅固;這些碉樓至今仍固若金湯。有的以標準的青磚砌成磚路(磚與磚之間的水平線)磨磚口,有的則以紅毛泥(即從英國進口的水泥,因英國人紅頭發,恩平人便稱之為紅毛泥)鋼筋搗制,大多樓高4層,有的高達6層,牆壁厚近0.5米,門、窗窄小,每層都設有槍眼。樓頂設置放哨的瞭望亭(又稱哨亭),牆壁四角築有凸出牆外的建築物,俗稱「燕子窩」,又稱角堡,角堡內設有瞄準孔和槍眼,內寬外窄,用於內守外攻。從建築工藝看,各有千秋,爭奇斗艷。全市460多座碉樓,幾乎很難找到建築特色相同的。
而碉樓的建築藝術又集中體現在最頂兩層,在這里建築設計師的建築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有的建成文藝復興式,有的建成巴洛克式,有的建成中國傳統形式。在君堂鎮一個村子的碉樓,窗楣上用灰沙漿雕塑中國傳統的雙喜,出水口又雕塑成「金魚吐水」形狀。花樣百出,林林總總。這些碉樓與田野、村莊、荷塘渾然一體,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和諧優美的鄉村風景畫。
據恩平市考古人員調查考證,距今大約四千多年前恩平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其活動范圍分布於錦江沿岸、西北山區和洪窖濱海地區。這從恩平博物館收藏的出土文物可以得到證實。1958年至1986年,省考古專家和恩平文物普查隊(簡稱文普隊)陸續在恩平市恩城鎮三官山,江南鎮茶崗嶺、白虎頭嶺,那吉鎮牛崗山、馬行山,牛江鎮營崗仔山,洪窖鎮丫頭嶺、大牆山、山豬沖、地巷嶺,大田鎮豬頭山,江洲鎮鵝翅山,以及君堂鎮鷹仔山等地,出土和採集了一大批形狀各異的石器,這些文物就是距今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時使用過的工具。其中有生產工具石斧、礪石、石刀、石鏟和石網墜等;有裝飾用的石環、石璧等;有作防禦自衛或狩獵用的石簇等,此外,還有當時用來盛食物、裝水的各類陶罐的碎片。這些石器為打制後再經過磨製,比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製作有進步,比較精緻,與南海市西樵山出土的同一類石器基本相同,都是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從這些石器可以證實,恩平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原始社會後期。
1984年恩平縣文普隊在大田鎮大崗頭村菜園地,出土一個大陶罐。此罐通高45厘米,口徑25厘米,口沿外翻,上腹徑大,下腹漸收,平底,器身拍印米字紋。據專家稱,米字紋是廣東戰國時期具有典型性的紋飾。此陶罐與1974年佛山市出土的戰國陶罐一模一樣。由此可見,戰國時期大田地區人類活動和聚居的跡象尤為明顯。西漢至清代的陶器,在恩平城河南狗山(今市閥門廠)出土特別多。其中有兩件雙耳陶罐,內裝青銅碎片,從陶罐的紋飾和製作分析,屬於西漢時代遺物。此外,江南鎮白虎頭嶺、茶崗嶺、沙湖鎮和平茶場,大田鎮新安村後山,恩平市府大院,江南鎮舊驛磚廠,聖堂鎮北道村郊,東成鎮派出所工地,都出土了唐、宋、元、明、清代陶器一大批。在這批陶器中,尤以唐、宋代陶器造型奇妙獨特。沙湖鎮和平茶場、大田鎮新安村後山和江南鎮茶崗嶺出土的幾件陶壇,其造型特點都有近似印度的舍俐塔,通高34厘米,口徑2厘米,短頸,削肩,長圓腹,肩部堆塑四立鳥,昂首、長尾,作展翅欲飛狀。腹部飾錐形角和附加堆紋。高圈足有四鏤孔,覆豆式蓋,施黃綠油,已剝落。據專家分析,這些陶壇都屬火葬壇。火葬最早始於唐代,是受印度佛教影響而傳入我國,至明代才由官府明令禁止。上述出土文物足以證明恩平經歷從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進入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這樣三個歷史階段,有著四千五百年的文明歷史。
恩平歷史上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從明末清初至民國末年,有過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斗爭。既有大量的史料記載,又有豐富的革命文物佐證。
明代末期,祖籍東安鎮藍坑村的農民領袖王興,率領農民義軍進行反清斗爭。至今,藍坑村和附近一帶都留下反清斗爭的遺跡。藍坑村附近的龍山,是當年王興義軍的練兵場,這里現在仍留下練兵場的痕跡和建築哨亭所用的石頭和灰沙泥。橫陂鎮紅星一帶,史稱那乾洞,是王興義軍舉旗起義的集結地,附近設有烽火台,俗稱煙墩。紅星管區的白蒙屯,是王興義軍的駐扎營地,而今遺留有壕溝痕跡。由於王興義軍起義失敗,遭清兵追殺,在撤退台山汶村前,曾集結於洪窖鎮藍田村附近的山坳,修造渡船,故當地人稱此地為「船廠尾」,早年村民在此墾地時挖得船板船釘若干。沙湖鎮楊橋村人伍學灼,也是清代農民起義領袖,楊橋圩曾是他率領農民起義的舊址,他起義前所用的兵器收藏於恩平市博物館。
辛亥革命時期,祖籍那吉鎮嶺背村後遷居良西鎮平頂村的溫德堯,以恩城的溫利益鋪為據點,組織辛亥革命恩平起義,被孫中山委任為軍事委員和四邑總司令。其委任狀亦收藏在恩平市博物館。祖籍聖堂鎮水松塘村梁錦馨,追隨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廣州參加廣東陸軍庚戌首義的戰斗中壯烈犧牲,他當年使用過的子彈袋、水壺等成為珍貴的革命文物。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粵中縱隊司令員吳有恆領導並指揮武裝斗爭,戰功顯赫,至今留下他與粵中縱隊幾位領導人當年軍人風貌的合影照片。原中共恩平縣委書記、粵中縱隊廣陽支隊司令員鄭錦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立下了汗馬功勞,一直伴隨他戰斗到恩平解放的長筒望遠鏡和粵中縱隊胸章等,也成為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鄭錦波的舊居是第一屆中共恩平縣委會舊址,舊址里還保存完好兩件重要文物,一件是供多次召開中共恩平縣委會議用的煤油燈,另一件是既作開會用的又作接待上級領導和部隊食飯用的桌子。上述這些文物,是恩平革命斗爭史的重要實物證據。
7. 廣州省有哪些城市
廣東省有21個地級市、54個市轄區;23個縣級市、41個縣、3個自治縣。
8. 恩城鎮的歷史沿革
1374年(明代洪武七年)恩縣城由舊城(現武城縣內)遷至許官鎮,即今恩城鎮,屬山東(宣承版) 布政使司東昌府權高唐州。
1956年3月撤恩縣,部分劃歸平原縣,設恩城區。
1958年2月建恩城鄉,9月建紅專人民公社,12月改稱恩城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改為恩城鎮至今。
2000年6月十里鋪鄉劃入恩城鎮。
9. 2011年恩城鴿子會的規模
2011年2月10號是農歷正月初八,「千年鴿鄉」——山東省平原縣恩城鎮,隆重舉辦「祥鴿報平安,感恩迎新春」鴿子會,上午9點,2011隻白色信鴿帶著恩城人民「祈福中華」的心願飛向高空,形成了一幅動人的畫卷。鎮黨委書記孫清軍動情地說:「放飛祥鴿,向天抒懷。此鴿既是感恩鴿,又是吉祥鴿、平安鴿、幸福鴿、和諧鴿,放飛的是希望、是心願、是祝福、是夢想,祝福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到今天,「恩城正月初八鴿子會」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每年正月初八這天,來自全國各地的上萬名養鴿及寵物愛好者齊聚恩城,或互賞名鴿、或交流技藝,成為這里獨具特色的一項民俗文化活動。
今年,該鎮以「放飛」和「祈福」活動為主題,隆重推出了名鴿評比拍賣、寵物展示及攝影大賽、賽狗、散鴿交易、文藝演出、手工藝品展銷會、民俗大舞台等30多個系列活動,把初八鴿子會推向了高潮。據統計,此次鴿子會全鎮共設攤位1萬多個,來自河北、天津、貴州、雲南等20多個省市的2萬余名養鴿愛好者和當地群眾歡聚一堂,傳遞養鴿信息、交流養鴿經驗,並就各種名優新奇特品種進行交易,交易量達30多萬羽,交易額達600多萬元。
恩城鎮把「鴿子會」作為挖掘歷史文化、宣傳提升形象的一種寶貴資源,力求把鴿子會辦成「文化的盛會、招商的平台」。為此,今年他們創新舉辦了「鴿鄉文化游」活動,設置了4條旅遊線路:在「工業游」中,可參觀華北最大的啤酒工業園、品嘗美味啤酒,獨享啤酒的製做過程;在城鎮游中,可走進百姓家門或商場超市感受鴿鄉巨變;在古跡游中,可實地參觀修建於明朝的文昌閣,領略古代建築技藝;在美食游中,可了解恩城千層豆腐、紅臉燒餅、特色饊子、簽子饃饃、羊蠍子等傳統名吃的製做工藝。據統計,該鎮此次鴿子會共接待國內外遊客6000多人,帶動消費1200多萬元。
10. 恩平的文化
歇馬舉人村
歇馬舉人村風景區濱臨錦江河,在6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培育了 430 多名舉人、朝廷官員,其頗具封建文化特點的「男巷女巷」和以「馬」為主題的豐富民間傳說為全國所罕見;在近代和現代,該村還培育了美國飛虎隊隊員、駕機搭載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實現中美建交的機長梁漢一、香港粵劇名旦芳艷芬、書法家梁鼎光、香港巨商梁煜鎏等名人。
市圖書館
廣東省流動圖書館恩平分館於 2006年12月9日正式掛牌。該館位於市圖書館內,建設模式以網路為基礎,使恩平市圖書館藏書從 6 萬多冊上升到 8 萬多冊,並且增加了局域虛擬館藏等,可以共享省圖書館 30 萬種電子圖書、 1000 萬篇全文電子期刊,使恩平人不去廣州就能閱覽到省圖書館的藏書。
大地數字影院
2008 年11月,大地數字影院金龍影院隆重開業。這是由大地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市政府與對方共同出資對金龍影劇院進行全面維修改造和擴建而成的,總投資1000多萬元,除恢復金龍影劇院放映、演出、集會等綜合功能外,還在外圍加建兩個各具200個座位的豪華數碼影視廳,合計座位達到1200多個。
農家書屋
該市有廣東省「農家書屋」 2 間,分別落戶在沙湖鎮南平村委會新平村、沙湖鎮成平村委會大麻坪村。此外,良西鎮創建 3 間農家書屋,該鎮的松柏根村小組農家書屋,江門文廣新局捐贈了電腦 2 台、電視機一台、 DVD 音響、擴音機一套等書屋用品,並發動本系統的全體黨員捐贈珍藏圖書近千冊;江門市文華書城捐贈圖書 1300 冊、書架 4 個、台凳 2 副;江門市文明辦、體育局捐贈雙魚牌乒乓球台一張,江門市五邑圖書館贈送圖書 1000 冊;恩平市圖書館贈送閱覽台一張,書架一個,使該書屋成為恩平市現有農家書屋中設備最齊全,藏書最多的一個書屋。
橫陂鎮有一間鎮文化站圩鎮「農家書屋」,配置有乒乓球室、棋牌室、閱覽室、圖書室、會議室和多媒室等,為群眾提供一個怡悅身心、陶冶性情和增長見聞的好去處。橫陂鎮白銀村委會農家書屋,藏書近 3000 冊,價值 27800 多元。這些書籍知識面廣,內容豐富,每天吸引眾多村民前來閱讀,既有農業技術、醫療衛生、家庭常識、又有文學、兒童讀物、童話等。市文新局還分別為大槐錦嶺村和大田朗西打委會新建的農家書屋送上 2496 冊新書,使該市農家書屋又添「新丁」。
文藝隊伍
該市的協會組織有作家協會、美術協會、攝影家協會、音樂曲藝協會、集郵協會等 8 個,會員共 200 多人,聚集了國家、省、市級文藝界名家名人 10 多名;有章程制度、有活動計劃、較大規模的文藝團體有近 20 個,類別有綜合藝術團、粵劇團、和各種文藝協會等,成員有 100 多人,遍布恩平市各鎮(街)。
文化市場
該市的文化市場各類文化經營單位(包括游藝、游戲等娛樂場所,網吧、影視、演出場所,印刷、書報刊零售、音像製品零售店、藝術品經營、營業性藝術培訓、電子出版物經營等)已經超過 300 家,從業人員超過 6000 人,已初步呈現門類比較齊全、結構比較合理、秩序比較規范的良好局面,娛樂場所、網吧、印刷等行業正向著規范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為活躍城鄉群眾文化生活,推進三個文明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增加就業機會等方面起著日趨重要的作用。
文物保護
1984 年,恩平縣把馮如故居設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視地方文物普查和保護。為了弘揚馮如精神,保護好馮如故居,恩平市重修馮如故居及文物保護設施設備建設,並於 2009 年 6 月開工重修。重修後,馮如故居盡可能保留他使用過的文物,室內牆壁裝掛馮如遺像及其事跡介紹、研製飛機、飛行表演的珍貴歷史照片,以供人們參觀。
奇石文化
恩州奇石產於恩平市的深山老林中,是距今有近5億年歷史的天然沉積岩石,更是一種珍貴的天然保健材料。經地質礦產部廣東省中心實驗室檢測鑒定:恩平奇石中含有26種元素,除有較大量的硅、鋁、鉀、鈉、鐵、鎂外,還有銅、鋅、鉻、鎳、錳等人體健康所必需的元素。石中含有微溶於水的組分,所得的水溶液呈弱鹼性,而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重金屬元素則均未被檢測出。
形奇穴臼冰川遺跡
恩平市那吉鎮西部的大山深處,隱藏著一條長約3公里的峽谷。峽谷有兩處神奇的景觀:在峽谷的花崗岩基上,分布著數百個穴臼。
這兩處神奇景觀位於那吉鎮西部九頭山腳,一處土名為「飛鼠灑」,一處土名為「牛皮灑」,兩者相距大約2公里。「飛鼠灑」位於錦江支流的下游,而「牛皮灑」位於錦江支流的上游。兩處的河床上均是面積約150平方米的花崗岩。令人驚奇的是,被沖刷得一片雪白的花崗岩基面上,分布著數以百計的穴臼。這些穴臼奇形怪狀,有的如圓形水缸,有的如人的腳印,有的則像古代舂米的石臼,還有的卻像牛的蹄印。最大的穴臼直徑約1米,最小的直徑約10厘米,其深淺不等。穴臼口寬肚窄或肚窄口寬,但口沿和內壁均十分光滑,其中有的穴臼中還藏有多塊鵝卵石,而在岩石的斜壁上,還可看到許多「U」形擦痕。
據查地質資料,對這些穴臼,地質學家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認為這些穴臼是冰臼,即是兩三百萬年前的冰川遺跡,是冰川融化後形成的急流,攜帶著石塊,從相當高度垂直向下對岩石長期進行強烈沖擊和研磨而形成的穴臼,地質學上稱之為「冰臼」。如果這種說法成立的話,那麼就證明兩三百萬年前,恩平曾是冰天雪地。另一種解釋是壺穴,是普通岩石河床被水流沖磨而成的深穴。它分布在石質河床基岩節理交匯點或破碎處,水流使之成為窪坑;窪坑裡礫石在流水的帶動下旋轉、撞擊、磨蝕坑壁,使窪坑不斷擴大加深,形成深寬數十厘米到數米的深穴,地質學稱之為「壺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