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

發布時間:2021-02-20 16:13:29

1.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這本書寫多少了

12月23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持的《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首批10部作品正式首發,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文學評論家何西來等參加了首發式。據何建明介紹,該套叢書總計120部,預計用5年時間出齊。[1]
從正式立項至今,經過近20個月的努力,叢書的首批10部作品終於面世,分別是王充閭的《逍遙游——莊子傳》、王兆軍的《書聖之道——王羲之傳》、郭啟宏的《千秋詞主——李煜傳》、浦玉生的《草澤英雄夢——施耐庵傳》、杜書瀛的《戲看人間——李漁傳》、陳益的《心同山河——顧炎武傳》、陳世旭的《孤獨的絕唱——八大山人傳》、周汝昌的《泣血紅樓——曹雪芹傳》、何香久的《曠代大儒——紀曉嵐傳》、徐剛的《爛漫飲冰子——梁啟超傳》。
在首批10部作品中,已故學者周汝昌的《泣血紅樓——曹雪芹傳》頗受關注。評論家何西來接受采訪時談到了這部叢書的價值:「周汝昌先生一直花費了大量心血研究曹雪芹和《紅樓夢》,他不同時期所作曹雪芹的傳記就有5種之多。當得知這個項目後,他主動請纓,想要寫一本自己最滿意的《曹雪芹傳》,收錄了他生前最後幾年的研究成果,這種精神值得後輩學習。」
據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介紹,這10部文化名人傳記新作的出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工程的第一個階段性成果。在作者選擇上,採取專家推薦、主動約請及社會選拔的方式,選擇有文史功底、有創作實績並有較大社會影響的作家。本套叢書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預計出版120部左右,對形象化地詮釋和反映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有重要意義。

2.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傳記

1、劉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

生活年代:漢朝

身份:漢宣帝,漢朝第十位皇帝

載入史籍:《史記·宣帝本紀》

生平事跡:

原名劉病已,生於前91年,史皇孫劉進的兒子。襁褓中的劉詢曾因巫蠱之禍下獄,後被祖母史家收養。前74年,霍光等大臣將他從民間迎入宮中。第二年改年號為「本始」。他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過牢獄之苦的皇帝。

由於劉詢幼年遭遇變故,長期生活在民間,因此對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這對他的施政有直接影響。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賢能,賢相循吏輩出。他能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並重視吏治,反對專任儒術。

劉詢於前72年曾聯合烏孫打擊匈奴,設置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諸城各國,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正式歸屬於西漢中央政權。宣帝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史稱「宣帝中興」,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

2、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

生活年代:漢朝

身份:漢高後,太後

載入史籍:《史記·呂太後本紀》

生平事跡:

呂太後是高祖貧賤時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魯元太後。初嫁給劉邦時,生活並不富裕,呂雉便親率子女從事農桑針織,孝順父母及養育兒女,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

前205年,彭城大戰,項羽大敗漢軍,呂雉等一眾劉邦家屬為楚軍所俘。直到公元前203年,楚漢議和方被放回歸漢。劉邦稱帝八年間,呂後協助劉邦,鎮壓叛逆、打擊割據勢力。

劉邦去世後,劉盈即位為帝,呂雉開始獨掌大權,殘害劉邦寵幸的妃子。前188年,劉盈病逝,呂雉立太子劉恭為帝,自己臨朝稱制,行使皇帝職權,朝廷號令一概出自太後,為中國太後專政的第一人。封諸呂(兄弟、侄兒)為王,布置黨羽,打擊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對派。

掌權八年後,前180年,呂雉病死,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陳平、周勃、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消滅了呂氏外戚集團。

3、張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

生活年代:戰國、秦朝、漢朝

身份:漢朝開國功臣

載入史籍:《史記·留侯世家》

生平事跡:

秦末農民戰爭中,張良聚眾起兵反秦,後歸劉邦,成為劉邦重要謀士之一。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使劉邦得以脫身。

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足智多謀的張良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漢朝建立,封留侯。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

4、周勃(?—前169年)

生活年代:秦朝、漢朝

身份:漢朝開國功臣

載入史籍:《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生平事跡:

周勃出身貧苦,青年時期以蘆葦編織葦箔、蠶具營生。但他自幼習武,弓馬嫻熟,孔武有力。前209年隨劉邦起兵反秦,以軍功拜為將軍, 賜爵威武侯。在隨劉邦由漢中進取關中時,擊趙賁,敗章平,圍章邯,屢建戰功。

前201年,受封絳侯。繼因討平韓信叛亂有功,升為太尉。 劉邦死後,呂後專權,呂後死後,周勃與陳平等合謀智奪呂祿軍權,一舉謀滅呂氏諸王,擁立文帝,後官至右丞相。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去世,謚號為武侯。

5、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生活年代:戰國、秦朝

身份:秦朝大將

載入史籍:《史記·蒙恬列傳》

生平事跡: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他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都是秦國著名的將領。蒙恬自幼從軍打仗,後來做了將軍,大敗齊軍,屢立戰功。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也被譽為「筆祖」。

始皇兼並天下後,蒙恬率領三十萬人的龐大隊伍,北逐戎狄,收復黃河以南土地,修築長城一萬余里,風風雨雨、烈日寒霜,駐守上郡十餘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他還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中途駕崩,李斯、趙高暗中策劃,迫使公子扶蘇自殺,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趙高趁機捏造罪名,胡亥下令賜死,蒙恬被迫吞葯自殺。

3. 古代中國名人傳

問問首頁 問題庫 知識頻道 用戶頻道 問問活動 問問團隊 問問商城 電腦/數碼生活家居QQ專區游戲體育運動娛樂/明星休閑/愛好藝術/文學社會/人文教育/科學健康/醫療商業/理財情感/家庭地區問題 全部問題 >社會/人文>歷史話題>問題頁九界激活碼,問問商城第二波限量兌換! 古代中國名人傳
已過期 [ 標簽:中國名人傳 ] 揮憶 2011-11-21 22:10
收藏 推薦答案
管子(~約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今安徽穎上人,春秋早期政治家、思想家。早年貧困,曾經商,游歷過很多地方,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由鮑叔牙推薦,任命為相。在齊國40多年中,深受齊桓公的重用。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為春秋初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主張富國強兵、尊王攘夷,實行「相地而衰征」的新稅制,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為了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首先打破井田制,實行內政、軍制改革、選拔人才。由於管仲的改革,數年之內,齊國國富兵強,在春秋初期獲得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管仲在歷史上還是一位有作為的思想家,他的改革及其思想,都對後世起了積極的影響和作用。《管子》一書現存有76篇,其中除了管仲的著作外,還有弟子、後學對管仲思想言行的記載、解釋等。
老子(生卒不詳),春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亦稱老聃(一說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東)人。略早於孔子,相傳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禮」。曾任周史官,周衰,老子西出函谷關隱退。老子哲學思想,含有樸素辯證法的因素。老子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道生萬物」的觀點。這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天地的原始、萬物的根本。他廣泛地看到了事物的矛盾和變化,但是,把事物的變化看作是循環的。他把「道」看作天地萬物的根源,而又把「道」說成是一種超時間空間、超感覺的精神實體。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老子哲學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哲學發展的一個總結,標志著我國古代辯證矛盾觀的歷史形成。《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共81章,集中體現了老子的思想,是有韻的理論文。儒、道、佛為我國古代「三教」,道教曾被奉為「國教」。道教尊老子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南)人。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大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幼年喪父,生活貧困,曾做官,但不久去職。長期從事教育活動,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曾率弟子周遊列國長達14年,宣揚其主張,晚年回到魯國,繼續從事整理書籍和傳授教育,編訂過《詩經》、《尚書》、《易》、《禮》和《春秋》等古代文獻,73歲病卒。孔子學說的思想核心是:重視「仁」、強調「禮」、相信「天命論」。由於這種政治主張,正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故為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提倡、利用。在教育方面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孔子的地位一天比一天被抬高。唐玄宗、宋真宗、元成宗、明世宗嘉靖皇帝、清順治皇帝,逐代加封,號位「至聖先師孔子」、「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孔子不僅屬於中國,在世界歷史與現實中都有著巨大影響,孔子無愧於世界文化名人之稱譽。《論語》就是孔子的論和語,是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著作,這也是孔子學說的核心。《論語》是精華與糟粕的雜陣,我們要汲取精華、除棄糟粕。因孔子的思想不少內容屬客觀真理,屬傳統的民族美德的精神財富,這也是孔子的思想及《論語》兩千多年歷久不衰的緣故及其魅力所在。
墨子(公元前468~376),名翟,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創墨家學派。相傳原為宋國人,後久居魯國。墨子出身於手工業勞動者,當過木匠。曾習儒學,因不滿其煩瑣的「禮」,另立新說,成為儒家的主要對立學派,稱名墨家,史稱「孔墨顯學」,代表小生產者利益,當時門徒眾多,盛極一時。墨子主張「尚賢」、「兼愛」與「非攻」,反對諸侯各國的兼並、掠奪戰爭。墨子提出「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墨子的「三表」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人類認識發展史上一個很大的進步。墨子也是一位自然科學家,在物理、數學方面,都有許多傑出的貢獻和成就。《墨子》71篇,非出自一人之手,是墨子門徒及其後學編纂而成。文章結構嚴謹、說理明暢、邏輯性強、文字以達意為主,通俗易懂,反映了墨家學派的思想。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戰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名軻,字子與,晚孔子179年,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流傳至今有「孟母復遷飛典章」的典故。他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即四傳學生(孔子—曾參—子思—子思門人—孟子)。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率「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曾到各國游說他的「王道」、「一天下」、「仁政」及「性善論」主張,但當時各國都變法革新、相互攻伐,不聽他的勸告。大約公元前312年左右,離開齊國,從此不再出遊,與學生萬章等講學而終。《孟子》一書7篇是孟軻晚年和弟子萬章等人共同編著的。該書藝術成就很高,一則善辯;二則氣勢磅礴;三則精譬巧喻、善用寓言。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成他的「仁政」主張,把孔子的思想進一步唯心主義化,形成了一套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對後世有很大影響。歷代封建統治者還把他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觀點故意大力宣傳,鼓吹剝削有功,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孟子被後世封建統治階級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為「亞聖」,與孔子並稱「孔孟」,主張稱其「孔孟之道」。「生,亦我所欲也,……」「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流傳兩千多年,至今膾炙人口。
莊子(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與孟子同時,戰國時期的唯心主義思想家、哲學家,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做過管漆園小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一生生活貧困,但他卻輕視高官厚祿,拒絕楚威王的千金禮聘。他繼承與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在哲學上,莊子把老子關於萬物生成於精神的「道」,從主觀唯心主義上又加以膨脹。後世並稱他們為「老莊」。漢代學者稱老、庄為道家。《莊子》一書既是道家經典,文筆恣肆汪洋,也是先秦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是莊子及其弟子、後學著作的總匯。到魏晉時期統治階級以莊子虛無主義哲學,並摻雜佛教思想,建立了更為精細的唯心主義「玄學」,也叫「老莊哲學」。
屈原(公元前340~前278),《楚辭》的奠基者,戰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旨遠辭高,同風雅並舉;行廉志潔,與日月爭光。」是我國最早的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又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名平,字原,生於與楚國國王同宗的貴族家庭里,今湖北秭歸人。他處於奴隸社會已經崩潰、封建社會初步形成的戰國末期,希望得到楚王信任,主張「明法度」。對內任用賢人,修明政治,富國強兵;對外聯齊合縱、抵抗強秦的政治主張。由於上官大夫靳尚和懷王寵妃鄭袖之流親秦派佞臣集團的排斥,被流放到大江以南。後楚國絕齊自絕,終為秦所滅。屈原眼看楚國淪亡,人民流離,而終不見信,有力難施,悲憤至極,於是流亡到沅、湘以後,63歲時抱石投入汨羅江而死。相傳屈原死於農歷五月初五,楚人痛惜其逝,紛紛劃船去救他,並以粽子投入江中去祭奠,這就是後世端午節龍舟競渡與吃粽子的來源。屈原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文學方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用詩歌的形式馳騁其豐富的想像,同情民眾,傾注了他的熾熱感情,「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寫出了《離騷》——屈原一生中最宏大、最著名的詩篇,塑造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豐滿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抒情形象。所謂《楚辭》是指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楚國文人創作的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繼《詩經》之後的文學名著,它的影響遠遠超過了《詩經》。西漢末年經劉向整理,把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匯集成書,名曰《楚辭》。這樣《楚辭》又成了專書的名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這句名言成為中華民族至極的千古絕唱。屈原的著作,不僅是我國寶貴的文學遺產,也是世界文學的寶貴遺產,屈原的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為人們所傳誦和喜愛。唐代大詩人李白雲:「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謝空山丘」(《江上吟》)。
荀子(公元前313~前230),名況,字卿,戰國末期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時人尊他為荀卿,今山東棗庄人。他曾游學齊國,三次擔任「祭酒」,即學者領袖,德高望重。著名的法家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聽過他講學,享年83歲。早年雖習儒家,但後來對於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他都進行過研究,是先秦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之一。治學廣泛,哲學、政治、經濟以至文學,他都注意研究,他「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唯物主義思想及某些學說,經過韓非的繼承與發展,成為法家的理論基礎。主張「法後王」。《荀子》現存32篇,大部分是荀況自己所作,小部分出自門人之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孔子相信「天命」、墨子宣揚「天志」,荀子認為人定勝天,指出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韓非(公元前280~前233),戰國晚期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韓國公子,出身貴族世家。出生今河南西北與陝西東部交界處。與李斯同是荀子的學生,才學強之李斯。他看到韓國在戰爭中屢次喪師失地,主張變法圖強,韓王不納,便發憤著書立說。他的著作《說難》、《孤憤》、《五蠹》等傳到秦國,秦王嬴政(秦始皇)讀後擊節贊賞。公元前233年秦攻韓,韓王逼迫派韓非出使秦國。他到秦國不久,便遭李斯、姚賈嫉妒陷害,屈死獄中。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唯物主義思想,綜合了法家人物申不害、李悝、尚鞅、慎到的學說,吸收了儒、道兩家有關法治的思想,最後完成了法家的理論體系。著有《韓非子》一書傳世,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批駁了儒家的「法先王」的主張,堅決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的著名觀點。「法」,即用法令來統治,他的這套理論為統一的秦王朝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的統治作了政治理論准備。
呂不韋(公元前285~前235),戰國時秦相,戰國末期政治家,雜家的代表人物。今河南濮陽人。曾在河南禹縣經商,本為「家累千金」陽翟巨富大賈。呂不韋在趙國都城邯鄲,認識了秦國質於趙國的公子子楚(秦孝文王的兒子異人)。「奇貨可居」,呂不韋不惜金錢和美女給子楚,並為子楚賄通秦孝文王的王後華陽夫人。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後,子楚即位稱庄襄王,呂不韋被任國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秦始皇登基後,呂不韋仍為相,號稱「仲父」。後秦始皇親政,因宮中發生「舍人」事件,涉及到太後和呂不韋,秦始皇處死嫪毐,罷免呂不韋,勒令回老家。不久,又將呂不韋流放四川,途中自殺。世傳《呂氏春秋》諸子之說,兼而有之,是他率幕客所寫的「天地萬物古今之事」之書,在今仍然是一部有價值的先秦古籍,傳留後世。
賈誼(公元前200~前168),西漢傑出的政論家、文學家。河南洛陽人,時稱賈生。18歲即以博學能文知名郡中,20多歲時因受李斯學生郡守吳公推薦,被文帝召為博士,議論政事、問答如流,一年內便躍升為太中大夫、長沙王太傅。由於朝堂爭斗,為周勃、灌嬰等排擠,漢文帝疏遠了他。政治上提出改訂歷法、修正律令、制定製度,積極倡導改革。他才思敏捷,滿腹經綸,4年後被召做梁懷王太傅,後梁懷王墮馬而死,賈誼傷感抑鬱,33歲英年早逝。賈誼一生悲慘痛苦,而「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重本抑末」等一系列推動社會的政治主張、對漢代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所著《新書》壓卷之作《過秦論》,可以說是我國史論的開山之作。後來學者認為賈誼為漢代文學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亦當之無愧。毛澤東曾在讀史時慨嘆道:「梁王墜馬尋常事,何必哀傷付一生。」對這位古時秦漢史專家、一代政治新星的隕落,深表惋惜。代表作還有《治安策》。
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我國偉大的史學家、西漢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出生史家世家。少年時代,就從師問故,攻讀古文,10歲能誦讀古籍,曾拜孔安國、董仲舒名家為師,涉獵極為廣泛,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20歲出遊江淮,35歲奉漢武帝之命視察西南,先後20年間足跡幾乎遍及當時整個中國。38歲任太史令,飽覽「石室金匱」(國家藏書處)的藏書。42歲主持制定「太初歷」。祖先世為史官,父司馬談在漢武帝時做過30年太史令,學識淵博,通稱「太史公」。父死遺言:「……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遷表示一定要繼承父業、獻身史學,完成父親的遺志。遷「絕賓客之知,亡世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太初元年(前104)正式開始撰寫史學巨著《史記》。後因李陵事上奏武帝,獲罪下獄。但為了草創未就的《史記》,司馬遷甘受「腐刑」,他痛不欲生,欲自殺,但想到「草創未就」的著述,面對「罪至立罔加」的現實,這位為「流俗之所輕」的史家,「隱忍苟活」,並以「賢聖發憤之所為作」的事例激勵自己,決心蒙受奇恥大辱,忍辱含垢、發憤著述,用他那「身殘處穢」的生命,去完成中國第一部紀傳史,寫完《史記》最後一個字!53歲時,用整整10年時間終於完成宏偉的史學巨著《史記》。《史記》是司馬遷理想、血汗和堅忍不拔精神的結晶。享年59歲,大約死於漢武帝末年。魯迅先生譽之《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不但是中國偉大的歷史學家,而且也是世界偉大的歷史學家。對於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司馬遷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享有世界偉大文化名人的地位!為我國古代歷史文化建立了不朽的豐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流傳千古,後世多用此言驗證人生的生死價值觀。
王充(公元27~97),字仲任,今浙江上虞人,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出身「細族孤門」,少游洛陽太學,家貧無書,常到市肆(店鋪)閱書。後來作過幾任州、縣官吏,因疾恨俗惡的社會風氣,自動去職,以至於終身「仕途隔絕」,不得顯通。他的一生精力,主要是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埋頭著書立說。《論衡》全書85篇,20餘萬字。所謂論衡,是說所論述的是銓衡真偽的道理。在《論衡》里,王充否定了「上天」創造萬物,主宰人類社會的說教,批駁神鬼、迷信思想,對人的生命現象以唯物主義的解釋,其中《問孔》、《刺孟》兩篇專文,對儒家的兩位聖哲孔子、孟子,提出一系列的質問。如果我們把王充放到東漢這一具體歷史條件下來衡量,他確實以唯物主義觀點回答了不少時代提出的問題。所以說王充不失為我國古代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班固(公元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辭賦家。其父班彪是漢光武帝時著名的儒學大師,曾著有《史記後傳》65篇。在父親的直接影響下,班固青年時就開始漢史的研究,立志繼承父業,撰寫《漢書》。東漢明帝認為班固很有才能,讓他編撰《漢書》。從此,班固專心著述,「潛精積思,二十餘年」才將《漢書》基本上編寫完畢。全書共100篇,80萬言,它規模宏大,體例統一,記事豐富,文辭精煉。《漢書》是《史記》以後的又一部史學名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里的一些人物傳記從文學角度講有較高成就,嚴整簡凈,繁富凝煉,也是後漢著名的歷史散文。後因大將軍竇憲案受株連,為人所陷,死於獄中,時年61歲。他的《西都賦》和《東都賦》都是宏篇巨著。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父曹騰,桓帝時的中常待;父親曹嵩,曾任太尉。漢末黃巾起義,他起兵鎮壓;董卓自立,他帶兵討伐。建安元年(公元196)迎獻帝到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了中央政權。由於他採取了打擊豪強、抑兼並令、大興屯田、惟才是舉等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力量不斷壯大,僅用10餘年就消滅了各諸侯割據勢力,統一了我國北方。生前位至丞相,封魏王。其子曹丕代漢稱帝,追贈他為武皇帝,即魏武帝。曹操「外建武功,內修文學」。曹操其人多才多藝,擅長書法,精於圍棋,特別是文學造詣很高。同其子曹丕、曹植都是當時的文學巨匠,顯赫於世,並稱「三曹」。故中國歷史上有「三曹父子」和「父子三蘇(父蘇洵、兄蘇軾、弟蘇轍)」之美曰。他十分愛好文學,頗有修養,一生戎馬倥傯,始終不忘讀書、寫作。憑借地位,搜羅文士,形成建安文學的黃金時代。曹操文風朴實,言之有物,《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都是毛澤東喜愛的作品。「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把曹操當作一個封建統治者之中的英雄來評價,是公允而又恰當的。
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幼年父母雙亡,由叔父諸葛玄撫養成人。叔父去世,定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西),和好友徐庶、崔州平談古論今,年輕時就刻苦鑽研史書,常以管仲、樂毅自比,號稱「卧龍」先生。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三顧茅廬懇請諸葛亮輔佐他。諸葛亮為報答知遇之恩,從此開始其政治生涯,在中國歷史舞台上成為「蓋功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重要角色。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父子,出任蜀相20多年,他「淡泊名利、寧靜致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想完成統一大業,親自領兵出祁山,伐中原,積勞成疾,54歲時病逝於駐地五丈原。後世贊頌諸葛亮:「瀝膽披肝,六經以來二表;託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故國不歸,山河未遂中原志;忠魂猶在,道路爭瞻漢相墓。」
陶淵明(公元365~427),又名潛,字元亮。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人,我國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家世代做官,曾祖父陶侃在晉朝作過大司馬。祖父和父親都作過太守一類的官,到陶淵明時家境衰落。陶淵明自幼好學,「少年罕人事,游在好六經」,年輕時胸懷「大濟蒼生」的宏偉抱負。20多歲至41歲期間入仕,做小官,因他正直耿介,「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滿當時黑暗現實,最終辭官而去,此後長期歸田隱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再也不肯出仕。義熙六年(408),家被一場大火焚毀一空,終年辛勞,難以糊口,親友們認為他具有「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己之操。」為他私立謚號「靖節徵士」。陶淵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傑出的詩人,流傳後世詩歌120多首,是我國文學史上創作田園詩的鼻祖,他在中華詩歌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只有屈原、李白、杜甫幾位詩人可與他比肩。因他歸居田鋤,恬美的田園風光和熱愛田園生活的志趣,便成了詩人歌詠的主要內容。鍾嶸評價他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蘇軾稱:「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視有奇趣。」
范曄(公元399~446),字蔚宗,南北朝順陽山陰(今河南浙川)人,南朝宋代史學家、文學家。出生官宦之家,年少好學,博涉典籍,善為文章,兼能隸書,通曉音律。祖父范寧曾任東晉豫章太守,著名學者,著有《春秋穀梁傳集解》。父親范泰任宋待中,能文。范曄自幼好學,博覽經史,善寫文章,17歲踏入仕途,後不得志,在他任宣州太守時遂寫歷史名著《後漢書》計90卷。范雖為口吃之人,卻寫得一手好文章。他才華橫溢、思維敏捷、多才藝、見解深邃。文「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見識宏遠、文辭精美。」後因人控告他參與謀反被處死,時年48歲。《後漢書》受到歷代史家的贊許。《後漢書》同《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成為史學領域里的一代輝煌巨著。章炳麟贊曰:「《史》、《漢》之後,首推《後漢書》。」
顏之推(公元531~601),字介,原籍今山東臨沂人。南北朝北周文學家。是魏晉王朝以來北方的土族,世族都在東晉、南朝做官,墳墓也都在建康,是土族中的所謂「僑姓」。顏之推出生在湖北江陵,從小就繼承家風,博覽群書。江陵為西魏軍所破,投奔北齊,初仕梁元帝散騎侍郎、平原太守。齊亡入周,為御士上士。後疾卒,享年71歲。顏之推有三子:顏思魯、顏愍楚和顏游秦。著作有《顏氏家訓》傳世,堪資鑒戒、啟悟後人,以儒家傳統思想為立身治家之道。《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名著,對後世家庭思想教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強調家教父母是關鍵,切忌「無教而有愛」、「愛子要愛得其所,愛得有方。」主張謙退。
王維(公元701~761),字摩詰,盛唐時其父遷家蒲州(今山西永濟)。「文章冠世,畫絕古今。」、「在泉為珠,著壁成畫。」詩畫成就極高,又擅長音律,中國偉大的詩人,著名的畫家。開元九年20歲時中進士榜首,官至尚書右丞,所以又稱王右丞。因不得志一生過著亦官亦隱的安逸生活,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詩歌、繪畫、音樂皆有成就。王維、孟浩然並稱「王孟」,是開創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詩作精禪理,蘊哲論,譽為「詩佛」,一代詩匠,把我國古代的山水詩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開後世水墨畫之先河,奠定了「水墨山水」的基礎。宋人蘇軾曾贊頌他的作品:「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深得淵明之妙

4. 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1、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

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4、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

5、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5. 中國歷史名人有哪些

1、孔子(前551-前479),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中國的「千古聖人」。孔子是中國歷史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文化的標志式人物,是中國人兩千年來行為規范的制定者。他的思想和學說是古代社會長期的意識形態和官方哲學。在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2、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秦朝開國皇帝,實質也是中國的開國皇帝。「百代都行秦政法」,他創立皇帝制度,並完成了中國一系列的統一,「廢分封,設郡縣,修驛道」,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的時代,這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譽為「千古一帝」。

3、老子(約前571-前471),中國歷史最偉大的哲學家,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中國歷代統治階級奉行「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政治理念。道教在其學說的影響下產生。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4、蔡倫(61?-121)。如果紙是他一個人發明的,他的影響力將在人類歷史中排名第一!「紙」大大的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歷史的進程。鑒於紙在文化傳承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蔡倫作為紙的主要發明者之一,將彪炳史冊!可以說,蔡倫是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

5、漢武帝(前156年-前87),他是使中國漢民族和漢人王朝確立及壯大的劃時代巨人!他構建文明體系,為中國獨尊儒術兩千年奠下基礎,影響力可謂至深之極。漢武帝實質是漢人的第一大民族英雄,他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漢武帝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並確定以正月為歲首。

6. 中國歷史名人傳記有感和百家講壇有感800字

《姜太公》(焦安南、李建義著)一書,翔實取材於《史記》、《尚書》、《逸周書》、《六韜》中的大量歷史資料。書中出場的五十多位重要人物,不僅描述生動具體,而且大事無虛,全部為真人真事,均於《中國歷史名人大辭典》中有所記載,可以說是一部商末周初的百年歷史風雲錄。特別是主人公姜尚,從出生寫起,至壽終收篇,將他一生的豐功偉績寫得淋漓盡致,令人景仰。此書揭去了神秘,達到了還原歷史巨人姜尚本來面目的目的。
尚字子牙,俗稱姜太公。他是東夷之士,公元前1136年生於東呂鄉東呂里。姜尚是我國的歷史巨人,被後世稱為謀略家的開山鼻祖,又是兵家鼻祖。他一生之中做到了三件劃時代的大事:一是輔周,姜尚是文王、武王和成王的三朝元老,兩代輔臣;二是滅商,姜尚功勛卓著,堪稱千古一相;三是建齊,他是古代齊國的開國君主,一代明君。姜尚在中國歷史上,猶如一顆巨星,閃耀千古。
《姜太公》一書中,將姜尚的三件大事全部收錄,滅商經歷更是寫得真實具體。該書對姜尚的傳奇經歷做了全新的描述,藝術上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非常值得一讀。
為什麼三千年後的今天,人們還景仰姜尚呢?因為他的思想先進,永遠閃耀著仁者的高尚和智慧的光芒。
首先是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愛民惠民。姜尚歷經磨難,窮困潦倒,久久不得志,因而對庶民的力量有正確的認識。他主張與民眾息息相關,關心他們的切身利益,愛民惠民。如何做到愛民惠民呢?他認為:其一,要有尊重民眾的思想。他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既然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那麼只有代表民意、受民眾支持的人才可以掌管天下。其二,要施惠於民。要保護民眾的物質利益,讓民眾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要普施仁愛於天下,做到與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他說:"存養天下鰥寡孤獨,振贍禍亡之家。其賦役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飢寒之色。"其三,要保證百姓的正常生活。要做到不誤農時,不奪其利,不使百姓失業。還要薄賦斂、少市稅,要求各級官吏廉潔從政。其四,要保護百姓生命。要做到"生而無殺",不懲罰無罪之人。其五,要愛兵。軍事指揮員要體貼關懷士兵,才能"令三軍之眾,攻城爭先登,野戰爭先進"。正因為做到了這些,所以姜尚興周滅商,建齊富國,都贏得了民眾和士兵的擁護和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次是他的經濟思想,核心是實施三寶。什麼是三寶呢?姜尚說:"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他認為讓農民聚居於一個地方,糧食就會充足;讓手工業者聚居於一個地方,器具就會充足;讓商人聚居於一個地方,貨物就會充足。因此,他說:"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鄉其鄉,無亂其族。三寶全,則國安。"三樣法寶各得發展,就會國泰民安。他的經濟思想是有遠見的。聯繫到今天的同行業聯營,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這其實都是姜尚的經濟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姜尚治齊,也有因地制宜的成分。齊國是鹽鹼之地,不宜種植五穀,因此姜尚因地制宜,大興工商,植桑養蠶,得漁鹽之利,改造土壤,齊國才因此成為東方的經濟大國。
第三是姜尚的軍事思想,核心是武攻文伐。他的軍事專著《六韜》,記載的全是與文王、武王的軍事對話。該書中,姜尚不僅闡述了如何延攬人心、控制四方、富國強兵、分化瓦解敵人和"上伐無與戰"等戰略論,而且還概述了有關埋伏、偽裝、出其不意、聲東擊西和如何戰勝立足未穩之敵等戰術論。其觀點之深刻,議論之豐富,在先秦兵書中,幾乎無出其右者。宋代時,《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的必讀經典著作。在當代,它也必將發揮"止戈為武"的特殊作用。
第四是他的文化思想,核心是尚時重變。姜尚強調從現實出發,運用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推動可觀事物轉化,從而因勢利導,取得勝利。奪取天下靠軍事謀略文化,他採用的手段是"陰謀修德"與"兵權奇計"。他鼓吹"聖人將動,必有愚色",使殷紂中計,結果達到以傾商政的目的。他又用間探敵,然後採用突然襲擊的手段,遂獲全勝。
治理天下靠政治謀略文化,他使用"舉賢尚功"、"從俗簡禮"和"主位沉靜"。姜尚封齊後,選拔夷人中的賢士來輔助自己,獎勵那些能乾的人,使自己的統治能量發揮到頂點。他從夷人之俗,簡君臣之禮,贏得了齊人的擁護。君王持政,姜尚主張"安徐而靜","勿妄而許,勿逆而拒","以天下之心慮",方能洞察朝政,明識天下。道德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謀略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姜太公。到唐代,孔子被唐玄宗敕封為"文宣王",姜尚被唐肅宗敕封為"武成王",成為我國古代一文一武兩大偶像。

7.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出了多少本

叢書的首批10部作品終於面世,分別是王充閭的《逍遙游——莊子傳》、回王兆軍的《書聖之道—答—王羲之傳》、郭啟宏的《千秋詞主——李煜傳》、浦玉生的《草澤英雄夢——施耐庵傳》、杜書瀛的《戲看人間——李漁傳》、陳益的《心同山河——顧炎武傳》、陳世旭的《孤獨的絕唱——八大山人傳》、周汝昌的《泣血紅樓——曹雪芹傳》、何香久的《曠代大儒——紀曉嵐傳》、徐剛的《爛漫飲冰子——梁啟超傳

8. 中國古代名人傳記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名字:Confucius。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鄒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相傳收弟子多達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 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後攜笛子周遊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康熙帝,滿族, 全名愛新覺羅·玄燁,廟號清聖祖,「康熙」為其年號,清朝習慣以年號稱呼皇帝。康熙系滿清入關後第一皇帝順治皇帝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卒於1722年11月13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執政長達61年。康熙穩固了滿清開國時的統治,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封建統治,並大大加強了君主集權,以文字獄等方式大大降低了士大夫自宋、明以來的地位。

康熙8歲即位,16歲時鏟除了權臣鰲拜,開始親政。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從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手中收復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中國東北邊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作為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從此建立會盟制度和避暑山莊外藩朝覲制等,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考察,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積極鼓勵墾荒,廢止滿清初年殘酷的圈地令,實施更名田;整修黃河、淮河、運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決定「永不加賦」,取消新增人口的人頭稅,並最終演變成「攤丁入畝」制度。並大蠲賦稅。最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表現為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與糧食產量的提高、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種種措施初步恢復了滿清開國大屠殺所造成的社會經濟破壞,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文化上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同時他對西學也有濃厚的造詣,在天文學、數學(特別是幾何學)、物理學、化學、葯學(曾在宮中推行可治療瘧疾的金雞納(現書籍多記載為金雞納霜,誤,金雞納霜到十九世紀才被提取出來))、醫學(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種痘,以預防天花)等方面都畢生的學習,但是這一對西學的愛好僅限於其個人,出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治國理念,康熙並未採取推動西學的措施。康熙為了孤立台灣,先後實行海禁,但也首開閉關鎖國之始。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文件專制達到了頂峰。晚年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餘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康熙61年11月13日病死於暢春園。 謚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葬於今河北遵化清東陵 「景陵」。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唐代還有一位詩人叫李賀,號」詩鬼」,和李白有的一比。兩人統屬浪漫主義風格,想像奇偉,用詞誇張。但相比而言,李白詩多信筆揮撒,自然天成。李賀則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盡心機了。真可謂」嘔心瀝血」。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蘇聯托可馬克),李白即誕生於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朝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於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像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

《新唐書》卷202·李白傳

李白,字太白,興聖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遁還,客巴西。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不應。蘇頲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日沈飲,號「竹溪六逸」。

岳飛 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中國南宋愛國軍事家,漢族英雄。字鵬舉。河北(宋時指黃河以北,而非今河南河北之省界,下同)相州湯陰(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靖康元年(1126年)投軍抗金,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建炎三年(1129年),金將完顏宗弼渡江南進,岳飛時任江淮宣撫使司右軍統制,率部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江蘇)地區 ,襲擾金軍 ,多次獲勝 ,並收復建康 ,升任通泰鎮撫使。紹興三年(1133年),金扶植的劉豫政權派軍攻佔襄陽(今屬湖北)等郡。次年四月,岳飛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揮師北上,大敗劉豫軍,收復六郡,因功授清遠軍節度使。五年夏,奉宋廷之命鎮壓洞庭湖地區的楊幺農民起義軍。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 ,舉兵奇襲劉豫軍 ,以部分兵力東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誘其來攻,主力自襄陽出擊伊陽(今河南嵩縣),收復今豫西、陝南大片失地。七年,岳飛乘金朝廢除劉豫之機 ,提 出舉兵收復中原的主張 , 後多次上書反對與金議和,均遭高宗和宰相秦檜拒絕。十年,完顏宗弼毀約南進。岳飛按照其連結河朔進軍中原的方略,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後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潁昌之戰中大破金軍精騎,擊敗金軍主力。正當岳飛行將渡河時,高宗 、秦檜卻向金乞和,詔令各路宋軍回師,致使岳飛恢復中原的計劃功敗垂成。次年,回臨安,被解除兵權,改授樞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其子岳雲和部將張憲也慘遭殺害 。宋孝宗繼位後為岳飛平反昭雪 。淳熙五年(1178年),謚武穆。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改謚忠武。

9.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傳記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和血淚史!以屈辱外交為主線,貫穿中國近代的經濟和政治。
時光倒退千百年,回到大唐盛世,那時侯,中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亞洲的日本曾經向中國稱臣,周邊的國家也都與中國建立友好外交,中國國力為世界之最。
可是,自從清政府上台,閉關鎖國等極端錯誤的政策就帶著中國走如了一條不歸之路。
清政府沒有友好的外交,沒有發達的經濟,也沒有優良的政策,一味的狂妄,一味的自大,一味的做井底之蛙,註定中國將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衰敗。
果不出其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輸光了中國政府的財產,也輸光了中國人民的財產。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地發展本國經濟,而只有中國政府,在火燒眉毛之時還在貪圖享樂,中國,就是敗在了這樣的政府手上。
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始,中國的社會性質有了根本改變,由一個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日本、美國、沙皇等世界強國都盯著中國這快煮熟了的肥肉,一個個拿起槍炮,把中國打得支離破碎。《南京條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以及中國的總理屈辱外交府,是中國的屈辱外交的典型代表。
中國的衰敗,似乎在警示著人們什麼……
對,中國好比一個內向的人,不與人交往,向來獨來獨往,封閉自己,對外面的世界根本毫不知情,總以為自己很強大,所向披靡,這就是所謂的「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導致了最終的失敗,並且敗得自己傾家盪產。這是閉關鎖國所帶來的惡果。
我們身邊就有一例。在幾年前曾經有一個神童,在國際級數學競賽中榮獲一等獎,而那時他還不滿10歲。他父親就認為,我的孩子這么小就能在這么大的比賽中得一等獎,那還有什麼事情辦不成的?他把這個孩子像寶一樣供著,不上學,不請家教,整天地玩耍。
這種人,是最愚昧的。一個神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有無限神通,他還能在強人群中稱老大嗎?還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童嗎?沒變成神經病兒童都已經是大幸了。最終,這名神童,也只能做一個比普通人還要普通的人。
這與清政府的遭遇極其相似。
強國之理,好比造就一個人才。人要強大必須和他人友好往來及交流,經驗也是可以通過交流得來的,並且要切忌唯我獨尊的思想。要使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強大,就要與其他國家積極往來,打開自己的國門,引進其他國家的先進科技。
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是強國富民的必走之路。
希望我的答案你還看得過去...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