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西北歷史文化

西北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0 15:52:43

Ⅰ 西北文化(習俗,詩詞,建築等)

西部大開發應重視文化的建設,西部地區是穆斯林各民族的聚居地,西部穆斯林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好穆斯林的文化資源是西部大開發過程中一項重要課題,並在開發和利用的同時要掌握好一般的原則。

關鍵詞:西部開發;穆斯林文化;保護和利用

一 豐富多彩的西部穆斯林文化資源

1、文化建設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西部地區文化的建設確立了新的目標,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也為西部地區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廣袤的西部擁有與其地下一樣富足的文化寶藏,在這片神氣的土地上,傳統隨處可見,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集居在西部。西部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絢麗多彩,他們是各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是西部大開發的整體目標,文化建設在西部開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經濟是落後的的,但西部的文化是不落後的。西部豐富的文化資源甚至比西部的自然資源更具有開發潛力。同時也要看到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西部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多方面的沖擊,尤其是商業的沖擊。其結果可能有兩種,一是急功近利,不顧一切,甚至是破壞性地發展,對文化遺產造成極大的損壞;二是有前瞻性的開發,對文化遺產實行嚴格的管理和保護,使它們得以完好無損。所以,西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以及文化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問題。現代化是在一定的傳統文化背景下孕育和發展的,是在一定的傳統文化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現代化不能脫離傳統文化,因而,現代化總是同一定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正確處理好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關系,保持社會穩定是確保大開發順利進行的條件。在大開發中對於西部具有民族象徵意義的文化設施和文化遺產進行利用的同時要加以保護。

2 、西部穆斯林文化資源

文化,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至少應由三個方面構成:物質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歌舞、文學、節慶等等;還有介於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的文化體系,如行為模式、婚姻制度、風俗習慣等等。西部是民族地區,尤其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少數民族聚居區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西部穆斯林民族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傳統,因此保護和開發利用好穆斯林文化資源對促進西部大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西部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少數民族的穆斯林文化,是中國民族化的伊斯蘭教文化。它是各族穆斯林在長期的信仰實踐和生產、生產實踐中,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指導原則,以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為特色,並兼取吸收各民族固有文化的本土文化和社會習俗逐漸積累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西部穆斯林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體系為內容的綜合體。(1)盡管這些少數民族在文化習俗等內容各有特色,但共同的宗教信仰作為一種世界觀和生活習俗已經滲透到各民族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融會於中華文化之中,豐富了中華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中一支獨特的文化元。 西部穆斯林在歷史上的文化貢獻是多方面的。在科學技術史上,在社會科學史上,在其他文化藝術上 ,西部各族穆斯林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中涌現出許多傑出的代表人物,以其光輝的業績和出色的成果,贏得了中華民族引以為自豪和驕傲。在長期的貿易中,穆斯林商人通過絲綢之路把香料傳人中國,豐富了中醫方劑和功效。他們還把中國四大發明傳遍了歐洲;在書畫、工藝美術、音樂戲曲、清真飲食等方面,都為繁榮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做出過突出貢獻;眾多的西部穆斯林清真寺建築,以其獨特的伊斯蘭風格,豐富了中華建築文化寶庫使中華民族文化更加燦爛輝煌。

由於西部各族穆斯林分布地域遼闊,社會文化背景和自然生態環境不同,各民族的來源和形成以及接受伊斯蘭教信仰的時間、途徑也不一樣,因而其內部又呈現出多種形態和特色。主要劃分為兩大系統,即內地穆斯林文化和新疆穆斯林文化。西部內地穆斯林文化,是通過它的載體回族、東鄉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穆斯林長期信仰和社會實踐中累計起來的。這四個民族大都分布在西部內地,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深。這種文化是以農牧業為基礎的商業經濟,虔誠的伊斯蘭教信仰,獨特的風俗習慣,突出的民族性格,多元的文化藝術形式等。新疆的穆斯林文化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和塔吉克族,通過這些民族的信仰實踐,並融合了突厥文化而累積發展起來的。因而,西部穆斯林文化在共性的特徵基礎上,又形成了穆斯林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在語言上,除了回族使用漢語外,其他九個西部穆斯林民族都有自己 本民族的語言;在地理上,形成了雪域文化、草原文化、山地文化、高原冰山文化、盆地文化;在經濟方面,商業文化、狩獵文化、畜牧文化、旱地農業文化、水稻文化等一應俱全。西部各穆斯林民族這些豐富多彩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開發,必將成為西部經濟騰飛的強大的動力源泉。

二 西部穆斯林文化的保護

1、現代化對西部穆斯林傳統文化的沖擊

現代化浪潮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生的最為令人驚心動魄的變化,它給人類帶來的變化最為深刻,也最為廣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的推進,民族間的交流增加,西部穆斯林文化的現代化進程也在加快。現代化的推進過程中伴隨著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在國家改革開放引導的現代化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擴大,各種傳媒的傳布速度和傳布范圍達至空前。千百年逐漸形成的穆斯林文化傳統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以及本民族的歷史息息相關。既是西部各穆斯林民族的也是人類的包裹財富。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傳統的文化受到極大的威脅,有的正在迅速的消失,有的處於危機狀態中。西部穆斯林民族中一些歌謠、曲藝、傳說等開始失傳;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藝和建築開始衰微;一些有利於培養人類美德的禮儀和習俗被逐漸廢棄等等。關於穆斯林傳統文化的縱向變化以回族為例。著名記者范長江在他的《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提到當時鴉片流毒全國,西北回民吸食者極少,莊稼長勢喜人,村莊乾乾凈凈,一望知道是回族居民點,這位30年代的記者熱情贊揚說,回回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江應梁教授在他的《滇南沙甸回族農村社會調查》一文中大為贊賞:「這個近千戶人的大聚落,全村僅有一間茶鋪,但顧客寥寥無幾。飯館雖有幾家,主要主顧也是過往的客人。酒店、煙館都沒有,村裡雖也有抽大煙的,但人數卻不多,聚眾賭博這類事幾乎見不到,這種現象,一部分原因固由於宗教信條限制了村民的活動,再則村中父老都能以身作則對村民起模範作用,此不僅使這個農村,在生活上減少許多不正常的消費,而且在生產上產生積極的影響。。。。。。養成他們勇敢、勤勞、耐勞、清潔的習慣,減少了一般農村中通常見的墮落的習慣與不良嗜好,全村人民在一種合作、協調的氣氛中度著歲月」。(2)象江教授描述的 沙甸淳樸民風的回族村莊在歷史上的西部各地穆斯林隨處可見。但是隨著回族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級大的的改善,穆斯林文化傳統的美德某些方面在逐漸消失。 抽煙、喝酒、賭博在一些穆斯林地區泛濫。甚至一些人為了達到致富的目的,不擇手段,置國法、教法於不顧,鋌而走險。販毒、吸毒在個別地方十分猖獗。本來一個穆斯林民族深惡痛絕的東西成了個別人發財的途徑。個別人的行為給穆斯林民族摸黑、損害整體穆斯林民族的形象。
不僅穆斯林傳統道德文化如此,西部穆斯林民族文化的其他方面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西部穆斯林民族的民間技藝被趕到了角落,穆斯林飲食被假冒食品魚目混珠,坑人害己,能歌善舞的維吾爾等民族的傳統藝術正在被流行音樂、搖滾樂取代。為利益驅使,毫不顧及穆斯林文化的純潔性、真實性,將他民族的東西冒充、移植、拼湊。一些地方為招徠顧客在民族旅遊地的肆搬演漢族的抬大紅轎,在維吾爾族「麥西來甫」里加入交誼舞。等等。凡此種種長期流弊,必將導致穆斯林文化的弱化和異化,從而危機穆斯林的傳統文化。而且,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其沖擊必然會加快。因此,怎樣保護、繼承穆斯林優秀的文化,使之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作用,是一個必需引起重視的問題。對於這一點,費孝通先生呼籲:「在這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文化一體化猛烈席捲過來的時候,不要把西部這些多元的文化給沖掉了,給毀滅了」。

2 對西部穆斯林文化的搶救和保護

西部地區得天獨厚的穆斯林文化資源優勢,在西部大開發中得到充分的重視,並加強對這些資源的涵養、搶救、保護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間文化生態環境。要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實行保護性開發戰略。由於歲月的剝蝕、市場的沖擊、當代外來文化的撼動,西部穆斯林文化早已整體臨危。如果不加緊保護,「開發」便會造成「破壞」,令西部穆斯林文化面臨滅頂之災。不僅要搶救和保護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跡之外,還要搶救和保護那些雖然鮮為人知的但具有典型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跡;不僅要著眼於文物古跡的保護,還要保護那些仍然存活的穆斯林無形文物(口頭文學、歌舞、習俗、信仰等)。應當特別保護具有民族和宗教特色的習慣和權益。如:穆斯林禁食的食品,應立法禁止出現在穆斯林清真飯館和冷庫里;在文學藝術作品中不允許出現褻瀆伊斯蘭教和少數民族的內容。保護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法律、政策、技術、產業的保護都不可缺少,保護的深度與廣度要加大,國內外的經驗教訓都要總結借鑒。

3、對西部穆斯林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文化的遺產的保護過去更多的是從文化的角度加以強調的,當然這是非常重要的。但還應該重視它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起的作用。傳承是對保護的一種積極補充,沒有傳承的保護只能是消極的、被動的保護。文化遺產的價值是綜合的、不是單一的。應該看到它在當地文化、經濟和社會的各個方面所具有的綜合效應,同時努力使他在文化、經濟、社會各方面發揮作用。即從單純的保護觀改變為保護、傳承、發展觀。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讓西部穆斯林文化在傳承中發揮其功能,增強活力,讓西部穆斯林文化在傳承中自我更新,發展自我,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增添奇香異彩。

任何一種優秀文化,只有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才能能永葆其勃勃生機,並給現實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動力。我們既要大力弘揚西部穆斯林文化的優秀傳統,同時又要立足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堅持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在西部大開發的實踐中,努力創造具有時代特色的西部新穆斯林文化。西部穆斯林不能在抱殘守缺陶醉,不能守著成年老店苟延,而要在創新中為西部大開發作出新貢獻。

三 西部穆斯林文化的開發和利用

1、穆斯林文化產業的開發

開發,主要指的是文化產業的開發。要藉助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加快發展穆斯林文化產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要認識到,文化不但能創造精神財富,也能創造物質財富,既能為社會提供精神積累,也能為社會提供物質積累。把文化生產、文化服務列為社會產業范疇,不只是對文化藝術生產認識上的變革,同時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發展西部穆斯林文化產業具有它的自身優勢。首先,發展西部穆斯林文化產業具有特殊的地緣優勢。西部10個穆斯林民族由於地處邊疆,與周邊的穆斯林國家比鄰,頻繁的經濟往來帶動了對外文化交流,也帶動了文化產業的開發,為西部穆斯林民族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地域環境。其次,西部穆斯林文化藝術風格獨具,備受世人的青睞,豐富的歷史文物和特殊的人文景觀,古樸的民族民間習俗文化活動,構成了發展西部穆斯林文化產業的文化資源優勢。鮮明的民族風格,濃郁的地方特色,淳樸的民間風情,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有效的開發這些豐富而獨特的文化資源,提高文化資源的產業轉化率和文化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的佔有率,是西部大開發中發展穆斯林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課題。

2、利用穆斯林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業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旅遊資源作為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基礎價值獲得重新認識。旅遊業的發展需要文化旅遊項目,文化旅遊項目需要群眾基礎。這只能根植於原由的傳統文化資源,而不能憑空生造,否則沒有生命力。西部地區因其悠久、活躍的歷史,古民族在世界上的重要影響,及獨特的氣候、地理等條件、保存下來極富自然與人文價值的旅遊資源。西部是也是我國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區,我國有2000多萬穆斯林人口,絕大多數生活在這里。西部傳統的穆斯林文化所展示的民族風情和宗教色彩十分濃郁。並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歷史區域和數量巨大的穆斯林文化遺存。利用西部豐富多彩的穆斯林文化優勢可以大搞獨具特色的穆斯林文化旅遊吸引國內外的里喲者,尤其吸引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穆斯林遊客。利用穆斯林文化與主流文化的異質來性來吸引旅遊者,成為近年來許多開發商的經濟行動。西部各地開發了不少穆斯林旅遊產品。

3、利用伊斯蘭教合理的內容與西部大開發相適應

伊斯蘭教是一個兩世並重的宗教,既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也不會阻礙人們追求現實適度的物質享受,鼓勵人們生產,反對好逸惡勞。這種社會價值觀,鼓舞人們奮發向上,增強了戰勝困苦的力量和勇氣,形成了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成為穆斯林群眾推動社會經濟、精神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穆斯林的經商意識和善於經商的個性,構成了穆斯林文化的重要思想體系,並主張公平交易、合理競爭、誠實買賣,反對投機壟斷行為。伊斯蘭倫理文化以其特有的社會道德意識、道德行為、道德規范和制約中穆斯林群眾的社會道德規范,並且在穆斯林文化體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繼承和發揚穆斯林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旗幟鮮明的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反對利用宗教從事分裂活動和非法活動;崇尚和平,主張團結,遵紀守法;嚴禁揮霍浪費、賭博嫖娼等不良行為,提倡高尚情操,勤儉節約,樂善好施,扶困濟貧;倡導人們熱愛生存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反對濫砍亂伐。開發和利用好穆斯林這些文化資源對促進西部地區穆斯林經濟的發展和壯大,以及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4、利用穆斯林文化自身優勢擴大同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經濟聯系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護西部穆斯林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對增進民族團結、促進西部大開發有利,合理利用民族歷史文化吸引力,對實施對外開放,擴大招商引資,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中東阿拉伯國家是一個容量極大的金融市場,許多國家經濟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的投資能力。阿拉伯世界銀行的宗旨是優先向伊斯蘭國家和地區提供援助。他們向伊斯蘭地區提供的貸款不收利息,原則上爭取直接投資形式,共享經營成果。西部作為我國穆斯林聚居區,同中東阿拉伯穆斯林國家有著天然的聯系,友好往來關系源遠流長,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隨著我國與中亞穆斯林國家友好關系的不斷發展,西部大開發的浪潮,使原來沉寂的邊境地區,由對外開放的未斷,變成了對外開放的前沿,邊境貿易活躍,人員往來逐漸增多,促進當地的穆斯林文化的發展。西部各族穆斯林文化應該以積極的態度,迎接這難得的機遇,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促進西部經濟的發展。

四、開發和利用好穆斯林文化資源 堅持的原則

1、堅持充分利用的原則。

文化資源同自然資源相比具有強烈的時效性和潛在性。也就是說,它不象自然資源那樣,當代人不利用,後代人還可利用,而它本身有強的時效性。例如科技力量、勞動力、文化設施、宗教文化、旅遊景點等等,如果棄之不用或不能充分利用,就會失去時效性或不能充分實現經濟價值。另一方面,從社會生產來說,文化資源又只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這種性質,決定了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結合起來,才能轉化為經濟成果。因此開發利用西部穆斯林文化資源的首要原則就是充分利用現存的穆斯林文化資源,使其發揮作用。

2、堅持重點開發的原則。

文化資源的開發還具有無限性,只要不斷開發,它的量就會限地增加。但是文化資源的開發又是有條件的,比如需要大量的資金的投入。而對於一個經濟較落後的西部地區來說,資金又是短缺的。面對這種情況,必須堅持重點開發的原則,有計劃地有步驟地漸次地開發。在促進西部大開發中,穆斯林首先要積極充實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教育水平。政府對他們更應該關懷和重視,為開發西部多出人才,從而推動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3、 堅持合理開發的原則。
西北文化習俗
對文化資源的開發,有一個適度開發的問題。為此必須堅持合理開發的原則。在開發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涉及較多的是物質形態的文化,特別是文物資源的利用。在這方面,由於觀念上的局限,曾有過重保護、輕利用的的問題;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當前又出現了重利用、忽視保護的現象。這兩種傾向都不符合「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一方面,努力把西部的穆斯林文化資源優勢變成文化發展的優勢和經濟發展的重點增長點;另一方面,又要特別注意保護好穆斯林文化資源和文化生態環境,要著眼於長遠,合理利用,防止盲目、過度的甚至破壞性的開發。
描寫西北風光的詩句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孤城一片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李賀《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涼州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雁門太守行

李 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西北文化建築
鄂派古建築
受到多方面文化的影響,鄂派古建築折射出湖北的地緣特色。靠近北方的鄂西北遺留有許多明清的四合院式古建築;相反,鄂東南的台梁式古建築就呈現徽派風格;鄂西南多為山地,吊腳樓式的山地建築成為首選。鄂西北作為南北方的地理分界處,其建築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而形成了位於南方建築風格的最北端現狀,這種獨特性使其在鄂派民居中更加特殊。這個地區除以著名道教聖地武當山以宏偉的皇家建築和豐富的文化積淀馳名中外外,她的民居的特殊性更是值得我們研究的。我們認為這種特殊性更多是體現在象徵文化上的。

Ⅱ 西部歷史文化

1、中國西部是華夏文明的源頭。長江上游出土過元謀人牙齒化石,距今約170萬年;黃河中游出土過藍田人頭蓋骨;距今約70萬年。

2、中國西部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秦皇漢武以後,東西方文化在西部交匯融合,從而有了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佛隴深寺的暮鼓晨鍾。甘肅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它在繼承漢晉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恢宏氣度,展現出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

重慶大足石刻、武隆、金佛山、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金沙遺址、廣漢三星堆、陝西秦始皇陵兵馬俑、新疆天山、西藏布達拉宮、寧夏西夏王陵、樓蘭古國等自然歷史文化遺產,同樣為世界所矚目,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象徵。

3、中國西部地區又是我國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這里生活著50多個少數民族,幾乎包括了我國所有的少數民族。擁有久遠時代的文化藝術,如川劇、蜀綉、蜀錦、納西古樂、戲曲、剪紙、刺綉、岩畫等民間藝術和宗教藝術。

(2)西北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部的歷史文化名城:

1、昆明

昆明,享「春城」之美譽,雲南省會,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門戶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旅遊、商貿城市,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西北),是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城市、陸上絲綢之路起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華夏文明之源、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

3、西寧

西寧,青海省的省會,古稱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寧「之意,是青海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訊中心。

西寧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是青藏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先後榮獲全國衛生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4、銀川

銀川是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古稱「興慶府」、「寧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城西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區西夏王陵。

Ⅲ 中國西部的歷史文化都有哪些

西部歷史文化:西部各民族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水乳交融,共同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
民俗風情:豪放、熱性、勤勞勇敢是西部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徵,
西部大開發建設:把西部建設成為國家戰略大後方和重要資源基地,是中國二十一世紀的重要國策。
=========================================
新疆:樓蘭古城、維族大小部落的演變、絲綢之路
西藏:農奴制度下的王權統治、與中原王朝的聯系(唐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宋代的吐蕃國、清朝的宗教分化、清廷對藏的管理。喇嘛教文化 )
雲南:宋朝時的雲南大理國(元代又並入統一的國家版圖) 、少數民族的土司制度、雲南與緬甸、泰國的雙邊關系
貴州:夜郎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與自治
四川:三星堆遺址、蜀巴文明、宜賓等地的酒文化、歷史遺跡(都江堰)
甘肅:長城文化、敦煌、絲綢之路
寧夏:西夏文明、絲綢之路
陝西:十六朝古都(最著名的秦、漢、唐的國都)、先秦及封建社會早期的黃河流域文明
==========================================
西部文化和西部開發
①中國西部是什麼概念?中國西部通常是指黃河與秦嶺相連一線以西,包括我國西北和西南的12個省市、自治區。這片廣袤的土地面積為54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57%;人口2.8億,佔全國總人口的23%。
②西部是華夏文明的源頭。華夏祖先的腳步是順著水邊走的。長江上游出土過元謀人牙齒化石,距今約170萬年;黃河中游出土過藍田人頭蓋骨;距今約70萬年。這兩處古人類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約50萬年)的資格更老。
③西部地區不僅有廣闊的地域和悠久的歷史,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
④西部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秦皇漢武以後,東西方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從而有了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佛隴深寺的暮鼓晨鍾。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它在繼承漢晉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氣度,展現出__________的藝術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內涵。秦始皇陵兵馬俑、西夏王陵、樓蘭古國、布達拉宮、三星堆、大足石刻等歷史文化遺產,同樣為世界所矚目,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象徵。
⑤西部地區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發祥地。遵義、延安、紅岩村等革命聖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侍統。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成為革命文藝發展的一面旗幟。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在短短的幾年裡,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藝術家和文藝理論家……這些寶貴的財富,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堅實基礎。
⑤西部地區又是我國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這里生活著50多個少數民族,幾乎包括了我國所有的少數民族。在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落後和交通的閉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貧困,卻也使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遠時代的藝術品種,成為珍貴的"活化石",如納西古樂、戲曲、剪紙、刺綉、岩畫等民間藝術和宗教藝術。它們特色鮮明、豐富多彩,猶如一個巨大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寶庫。
⑦西部地區擁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充分重視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加強對它們的搶救、保護、涵養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間文化生態環境,為推進西部大開發作出貢獻。
===========================================
我國的西部民族眾多、地域廣袤,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態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給西部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抓住有利機遇,不斷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資源,對於推動西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化意義的西部
從文化西部的角度看,上古時代,無論西北還是西南,都與中原地區有著密切的交往。從西漢起,西部已進入中國歷史的視野。唐代,西部的概念進一步擴大,它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雲貴高原、北方草原、遼闊的西域,甚至沿絲綢之路越過帕米爾高原。漢唐兩朝眾多的公主遠嫁烏孫、吐谷渾、契丹、突厥、回紇、南詔等地和親,使神奇的西部文化與內地的聯系進一步加深。
在漫長的歷史中,西部地區相繼建立了一系列邦國性質的地方政權或酋長性質的土司政權,如西夏、吐谷渾、大理、「西域三十六國」等,它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明顯的特殊性,在創造自己歷史的同時,形成了眾多的民族。幾千年來,經過不斷地遷徙、分化、融合、發展,作為獨立的族群,許多原生民族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我們從今天眾多的少數民族以及漢族中可以發現它們的身影,這些民族大多在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與其他民族融合,並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顯然,多民族是西部的一個突出特點。在目前我國已認定的55個少數民族中,有將近50個世居在今天的西部地區。在西部,除了五個民族自治區,其餘各省市也都有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區域,以青海省為例,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45.5%,民族自治區域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98%。在雲南省生活著25個世居民族,其中有十多個民族是雲南獨有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西部與眾不同的民俗民風,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於西部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生活,形成了其別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從地域和文化個性上看,它至少可以劃分為幾個大的文化圈:黃河流域為中心的黃土高原文化圈,西北地區的伊斯蘭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青藏高原為主體的藏文化圈,長江三峽流域和四川盆地連為一體的巴蜀文化圈,雲貴高原及向東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對明顯的個性或風格。黃土高原文化悠遠古樸,伊斯蘭文化充滿異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熱情奔放,西域文化顯出東西合璧之美,藏文化凝重神秘,巴蜀文化古色古香,滇黔文化富於人性化的歡樂。這種多樣性的文化形態與各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觀念、習俗、宗教、藝術以及悠久歷史、生存環境緊密相聯,是一種廣義的文化集合體。
西部民族文化的特徵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徵。
地域性。西部地理復雜多樣,西北地區遼闊無垠,西南地區山水切割,青藏高原嚴寒高拔。西部文化在這里也表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區歷史悠久、地域廣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朴中藏著博大;西南地區民族眾多,山川縱橫,這里的文化顯得細膩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嚴靜穆,它的文化則處處透著神秘和誘惑。
民族性。西部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並形成了包括語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舞蹈、節目、服飾、建築、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民族文化。這些內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則相去甚遠。即便是同一民族因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許多方面也有很大差異,民族文化由此更顯豐富多彩。
多元性。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種完全封閉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將許多外來文化的因素轉化吸納為自己的成分,從而變得生機勃勃。歷史上有三條重要通道貫穿西部,將西部向東與中原地區緊密相連,向西同更加廣闊的地域溝通。一條是穿越大西北並一直延伸至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古絲綢之路,一條是貫通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另一條是穿過西南雲貴高原並經青藏高原通往尼泊爾、印度甚至更遠方的茶馬古道。這三大道路除了帶來了貿易和人民之間的交往,更傳播了文化。中原漢文化源源不斷傳入西部,古歐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亞文化等等也紛紛匯集這里。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西部的發展就是由此而來,其中最為獨特的文化現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傳佛教。
活態性。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活躍在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中。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並不是一座荒蕪廢棄的跡址,而是數萬人生息的家園;流傳千年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依舊在藏族民間傳頌;古老的歌舞、服飾仍在質朴地表達著對生活的嚮往;現代文明的傳播與擴張並沒有使這種古老的文化遠離人們的生活,而是代代傳承,綻放異彩。西部文化所表現出的活形態,或者是原生態的特點,具有濃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個特徵。地域性造成的相對封閉與分割,制約了西部民族文化的整體發展。地域廣闊、交通不便、人口相對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環境形成了小范圍、小規模文化發展狀態。另外,西部少數民族大多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缺少文字記載的穩定性,不利於對外傳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異彩紛呈的文化資源寶庫,它所包涵的內容極其豐富,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不僅為研究文化人類學、宗教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生態文化學等學科提供了寶貴財富,也為文化產業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也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推進西部民族文化產業進程
如前所述,中國西部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地域特色濃郁,自然與人文融為一體,形態多姿多彩,獨具魅力,開發潛力巨大。如何使西部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深入的開發和挖掘中形成品牌,形成規模、形成產業,走出西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已成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轉變觀念。由於諸多原因,西部民族地區對文化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樹立文化經濟的新理念,把文化作為產業來發展的意識還比較淡薄。推進西部民族文化產業必須沖破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從傳統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創新思路,著眼於市場需求,把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納入全國、全世界的格局中去思考;把珍貴的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結合起來,在繼承中創新,使豐富的文化產品轉化為文化商品;把西部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審美觀傳播出去,展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二、創新機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生產經營機制,是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必須在文化建設中引入產業機制,實現文化的自我積累和長期穩定發展。要注重抓好總體規劃,按照不同文化類別制定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地區間合作規劃,要從不同的類型著眼,打破省際界限,根據各民族的特點,以「大文化圈」為前提,按照產業的要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入機制,理順政府與產業的關系,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要鼓勵、支持各類文化團體和個人拓展文化市場;要創新用人機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要結合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結構調整步伐,建立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要有緊迫感和前瞻性,力求在機制創新上有新思維、新辦法、新措施。
三、規劃項目。深入挖掘西部文化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就必須選准項目,確定項目,加快項目建設。要認真研究和分析西部民族文化的特點、價值、優勢及發展前景,以創新的精神,搞好項目規劃,找准發展民族文化的切入點,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配置,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避免重復和類同,集中精力開發優勢項目,創造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四、打造品牌。要經過挖掘和加工,顯示出文化品位和價值,只有把文化資源打造成品牌,將民族文化推向市場,民族文化產業才能形成和發展。因此,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視民族文化的「打造」和「加工」,不斷創新品牌,不斷提高文化品牌在國內外的競爭力,爭取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五、加大投入。實現民族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在資金投入上需要發揮政府和社會資本兩個積極性。(社會資本包括個體、民營資本及外資)。西部地區必須改革投入模式,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資本運營水平,探索建立促進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投資體制。既要從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又要結合西部地區經濟及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時應將政府的投入重點放在對民族文化產業前期發展的扶持上來,提供並創造必要的發展條件和環境。社會資本的利用要堅持用市場經濟的辦法運作,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廣泛地吸納社會資本的進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團體、個人依法投入文化產業。
六、優化環境。優化環境是西部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這種環境的優化既有硬環境的要求,也有軟環境的要求。要注重轉變政府職能,將政府辦文化向政府管文化(服務)的方向轉移,不斷強化服務手段,改進服務質量,提高辦事效率;要致力於依法管理文化,創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環境,加強宏觀調控,建立健全地方性文化法規及政策;要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打破傳統觀念,真正把文化作為產業來認識、來發展;要創造優良的社會環境,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中保持穩定、和諧、團結奮進的良好氛圍;要建立有利於文化消費的市場環境,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完善文化市場運行機制及管理體制。
西部民族文化的對外交流,目光不僅要投向國際市場,還應注重國內及港澳台地區。在交流的內容上要力爭體現民族特色和區域特徵。在交流的方法上既要運用傳統的方法,如演出、展覽、文化活動等,又要創新思路,引入市場機制,採取網路、影像等現代手段。總之,要通過多種形式、採取靈活的方法,在國際和國內充分展示中國西部神奇的民族文化,樹立「文化大西部」的形象。

滿意請採納

Ⅳ 西安歷史文化特色

西安歷史文化特色:

1、方言:

盛行於關中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以關中話,即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中原官話之一陝西話,雖然深受普通話影響,但還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詞用法。

2、戲劇: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流傳於戶縣鍾馗故里的儺舞跳鍾馗,是中國戲曲舞蹈的活化石,儺是中醫的鼻祖。

3、繪畫:

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鍾馗故里鍾馗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4)西北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

西安文化遺存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走進西安文化,開始你的歷史文化之旅。

西安,在《史記》中被華夏民族先祖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藍田猿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周人的先祖就起源於此。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距今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

西安號稱「十三朝古都」,主要為漢唐時代。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散布關中周邊的歷代帝王陵,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

Ⅳ 西部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西部是一個多民族、富有文化的地方;比如說我最喜歡的秦始皇兵馬俑、敦煌莫高窟石窟文化藝術寶藏、萬里長城遺址、華夏遠古文明軒轅黃帝陵、古絲綢之路、古文明城市遺跡、元謀人遺址、藏文化代表布達拉宮和大昭寺,以及數不勝數的宗教文化場所等等。

如果你喜歡粗獷的文化一定要去那裡,喜馬拉雅山、高原聖湖、羌塘野生動物園、浩如煙海的大漠戈壁、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此起彼伏的廣闊牧場、雄偉壯闊的祁連冰川、波濤洶涌的九曲黃河、山水洞林石一體的喀斯特地貌、秀麗壯觀的長江三峽等等,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的。

(5)西北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區域簡介

和東部相對應的地方。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在這里。 例如中國西部,是世界上最大,范圍最廣的,它在世界上排第一。

特指中國西部地區。中國按東西方向可以劃分為東部和西部或東、中、西三個部分。

中國西部地區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包括中國的西南地區與西北地區,地域遼闊,除四川盆地和關中平原等少數精華部分外,其餘地區人口較稀少,是我國經濟欠發達、需要加強開發的地區。全國尚未實現溫飽的貧困人口大部分分布於該地區,它也是我國多數民族聚集的地區。

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特別豐富。其水能蘊藏總量佔全國的 82.5%,已開發水能資源佔全國的77%,但開發利用尚不足1%。其礦產資源的儲量十分可觀,西部地區的煤炭佔全國的60%,石油佔45%,天然氣佔53%。

全國已探明的140多種礦產資源中,西部地區就有 120多種,一些稀有金屬的儲量名列全國乃至世界的前茅。新中國成立60年來,西部地區的工業體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較大發展,為進一步開發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西部地區與十多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12747公里,如此之長的陸地邊境線,無疑為西部地區發展邊境貿易展現了誘人的前景,有歷史上穿越西部地區的"絲綢之路"曾是中國對外交流的第一條通道,也有用汗水和智慧修建的天路——青藏鐵路。

今日的西部地區定然會伴隨西部大開發的進程,日益繁榮,再現輝煌。

西部不僅有許多歷史文化,還有美麗的大草原,如今也因為這些美麗的景色,西部的大部分地區都被世界稱贊,獲得不少的榮譽。西部開發地區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廣西、雲南、貴州、重慶、西藏、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部

Ⅵ 西安的歷史文化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建國以來,世界上已經有200多位國家首腦和政要訪問古都西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英國女王、日本天皇、韓國總統等。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泄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跡,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范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歷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制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鍾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鍾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內設置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鍾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也爆發了武裝起義,佔到總城面積約四分之一的滿城被起義軍攻陷並焚毀,成為西安城內的一處死角。

1921年馮玉祥第一次督陝,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場)修改房屋,駐扎軍隊。

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經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

抗戰時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難民沿隴海路湧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帶。尚仁路迅速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區,西安城內的商業重心也開始集中到了城市的東部。

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Ⅶ 西安歷史文化

一、歷史簡況

西安一名的由來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餘年。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九區、四縣。 198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二、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有20個政權被認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應該稱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應該算是西安,是一 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人們對於什麼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異,導致對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產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採用的說法是13個王朝。此外主要還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種數量上不同的說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體朝代又各有兩種說法。
·10朝說
10朝——依照時間次序為: 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10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說
11朝——在10朝的基礎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說
12朝——在11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晉(愍帝4年)。
·13朝說
13朝——在12朝的基礎上加上東漢(獻帝6年)。
·14朝說
14朝——有兩種情形:(1)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大夏王朝;(2)在13朝基礎上加上武則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說
16朝——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17朝說
17朝——分兩種情形:(1) 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2)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三、歷史上咸陽和長安的關系
歷史上,今天的西安和咸陽同屬一個城市。從古時咸陽與長安的關系可見一斑。西安和咸陽是中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個城市,不到20公里。同時西安市的西三環已修至咸陽境內,機場從原西安市桃園遷至咸陽。2006年,咸陽區號並入西安,與西安共同使用029區號。

·秦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漢
都城長安。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
·唐
都城長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與咸陽屬同一城市,1956年被劃為兩市:西安市和咸陽市。其中,西安為副省級,咸陽為地級。
西安文化概要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的歷史悠久,文化的積淀非常厚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人,將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概括為關中十大怪,它們分別是——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
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
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
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
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
在西安碑林,有一塊清代碑石紀錄了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八處著名的風景名勝,它們被稱為關中八景,又稱長安八景。這八景分別是——
華岳仙掌、驪山晚照、
灞柳風雪、曲江流飲、
雁塔晨鍾、咸陽古渡、
草堂煙霧、太白積雪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陝西話。西安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作為中國西北飲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為著名,回族的清真飲食在其中佔有很大比例。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Ⅷ 西部地區歷史文化

從文化西部的角度看,上古時代,無論西北還是西南,都與中原地區有著密切的交往。從西漢起,西部已進入中國歷史的視野。唐代,西部的概念進一步擴大,它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雲貴高原、北方草原、遼闊的西域,甚至沿絲綢之路越過帕米爾高原。

漢唐兩朝眾多的公主遠嫁烏孫、吐谷渾、契丹、突厥、回紇、南詔等地和親,使神奇的西部文化與內地的聯系進一步加深。

(8)西北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徵。

地域性。西部地理復雜多樣,西北地區遼闊無垠,西南地區山水切割,青藏高原嚴寒高拔。西部文化在這里也表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性。

西北地區歷史悠久、地域廣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朴中藏著博大;西南地區民族眾多,山川縱橫,這里的文化顯得細膩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嚴靜穆,它的文化則處處透著神秘和誘惑。

民族性。西部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並形成了包括語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舞蹈、節目、服飾、建築、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民族文化。這些內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則相去甚遠。

即便是同一民族因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許多方面也有很大差異,民族文化由此更顯豐富多彩。

參考資料:網路-西部文化

Ⅸ 西北的文化習俗

一、陝西安塞腰鼓

腰鼓為民間舞蹈中常見的活動,古往今來一直不絕於世。至今,陝西民間,特別是陝北一帶,青少年男女一有空暇,他們腰間斜跨帶子,繫上腰鼓,兩手各執小木棍,於前後左右擊打,並有鑼、釵相敲配合,「嘣一嚓嚓」之聲清脆響亮,格外入耳悅目。

陝西各地學校、團體,每遇節日,青少年組織演出腰鼓,是最引觀眾賞目的,而陝北安塞腰鼓,則是獨樹一幟的佼佼者。

二、甘肅隴劇

隴劇原名隴東道情,是甘肅省獨有傳統戲曲藝術。起源於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紮根於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為隴劇。

三、青海燃燈節

藏歷1419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師宗喀巴在甘丹寺圓寂。後來,每年這一天,整個藏族地區每家每戶都點燈紀念這位偉大的佛教領袖。

四、寧夏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稱為齋月,齋月期間,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齋飯,日出之後整個白天,不吃不唱,稱為封齋。開齋節是回教的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

五、新疆十二木卡姆

木卡姆音樂現象分布在中亞、西亞、南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新疆處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最東端。得益於橫貫歐亞的古代陸上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維吾爾木卡姆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

Ⅹ 關於中國西部的歷史文化資料

中國西部地區包括 12 個省市及自治區,即西南五省區市(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西北五省區(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和內蒙古、廣西。總面積約 686 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 72%。同時,西部地區與蒙古、俄羅斯、塔吉克、哈薩 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尼泊爾、印度、緬甸、寮國、越南 12 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 1.8 萬余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邊境線的 91%;與東南亞許多國家隔海相望,有大陸海岸線 1595 公里,約佔全國海岸線的 1/10。
2000年,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新開工了「十大工程」,即寧西鐵路、渝懷鐵路、西部公路建設、西部機場建設、重慶輕軌、澀北—西寧—蘭州輸氣管線、青海30萬噸鉀肥工程、西部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礎設施建設、四川紫坪鋪水利樞紐等。與此同時,1999年還開工建設了一批配套項目。21世紀初這些項目都在順利建設中。2001年6月29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標志性工程——青藏鐵路全線正式開工。這條鐵路長達1118公里,2007年完工。青藏鐵路將縱貫青海、西藏兩省區而成為溝通西藏、青海與內地聯系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大通道,同時也成為西部腹地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電東送
經國務院批准,貴州洪家渡水電站、引子渡水電站、烏江渡水電站擴機工程、天生橋至廣東第三回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工程、雲南寶峰至羅平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工程於2000年11月8日同時在貴州、雲南和廣西等省、自治區開工建設。此前,對「西電東送」具有重要作用的重慶萬縣至三峽電站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工程和雲南宣威火電廠也開工建設。「十五」期間,從貴州、雲南、廣西和三峽將向廣東輸電1000萬千瓦。

西氣東輸
21世紀初,西氣東輸工程各項前期准備工作進展順利。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會同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重新勘測了管道走向,各相關部門和下游各省正在積極落實市場。根據21世紀初規劃方案,初期年供氣量120億立方米左右,以後隨著資源勘探的深入和下游用氣市場的開拓,逐步增加供氣量。屆時每年可以代替幾千萬噸煤,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提高1~2個百分點。而且,國家還將再新開工一批重大項目。將新增50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程,廣西百色、內蒙古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西部地區重要路段,蘭州—重慶輸油管道工程,農業和特色經濟,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西部教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醫療衛生項目等。此外,還要加快塔里木河、黑河綜合整治工程和小灣水電站等一批西部地區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

閱讀全文

與西北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