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農民的歷史意義

農民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0 15:31:52

① 農民的意義

農民的意義: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農業的購銷體制不暢是農業不能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常常聽到農民兄弟抱怨種了東西賣不出去或賣得過於低廉,根子在沒有遵循市場規律。產供銷形成一條龍是當前農業在市場經濟中大有作為的一著好棋,黨和政府在創設「產―供―銷」鏈條的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農業產業化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農業基本上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加入世貿組織後,如何應對國外的集約型農業的挑戰?這將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面臨的嚴峻問題。從現在看來,中國應在解放剩餘勞動力的同時,通過加快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拋棄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迎接入世挑戰。
農村問題,突出表現的一個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往戶籍制度將城鄉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文化水平的較大差異。這種戶籍制度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已經受到理論界的一致質疑。各地興起的戶籍制度改革紛紛向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開刀」,希望能夠藉此進一步解放農村剩餘勞動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後,解放的剩餘勞動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導,形成的移民潮會給社會治安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驟需要控制,小城鎮是消解城鄉二元對立、改革戶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農民[nóng mín],指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語出《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農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農工商四民」
農民概念具有多維性。只有從多維角度界定農民,才能使農民概念更為清晰。

首先,農民概念具有時間維特性。研究農民問題,應考慮對農民進行時間區間的限制。歷史是一個時間長河。農民在歷史之河中是一個動態的范疇。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中最活躍的變數。在不同的歷史時段,生產力要素結構是不同的。脫離生產力要素結構的抽象農民是不存在的。不同的生產力要素結構必然決定不同的農民存在形態。

其次,農民概念具有空間維特性,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現實中,不同的地理空間由於資源環境等條件的不同,其生產力要素結構也會有所不同;所以,農民概念也具有空間特性。歐洲和亞洲的農民就具有地理空間因素的差別。

再次,農民概念具有價值維特性。哪些特徵應當屬於農民概念的內涵,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這里也反映了一個價值判斷的不同問題。研究和解決農民問題,不管是學者,還是政府,總是要受到特定價值觀的約束。為了推進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採取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還是採取農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反映的不僅僅是不同發展戰略的問題,深層次是價值導向的問題。判斷哪些問題是農民問題的關鍵,不同價值取向將導致不同的判斷。

第四,農民概念具有領域維特性。農民概念的領域維特性主要是指在定義農民概念時,應考慮不同領域的情況。我們既可從制度領域內界定農民,如戶籍制度;也可以從經濟角度,如從農業等產業方面來考慮界定農民;還可以從文化角度來考慮定義農民。是研究制度層面的農民,還是研究經濟層面和文化層面的農民,三個方面的問題應當有不同的著眼點。農民特徵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表現,所以解決農民問題的手段在不同領域也應是不同的。

農民概念的四維特性表明,具體農民總是四維空間中的一個點。這四個維度的坐標名稱分別是:時間、空間、價值、領域。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農民問題時,對研究對象應考慮四個維度;否則,只會增加問題的模糊度和解決問題的難度。譬如課題,研究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農民性問題,這一命題就具有四維特徵。當代,反映了時間維;在中國,反映了空間維;知識分子,反映了領域維;農民性,內含價值維特徵。由於上述課題的研究對象具有四維特徵,所以對其內涵也就能有一個較為准確的定位。否則,假若減少時間維度限制,將上述課題改為,研究中國知識分子的農民性問題;這一改動意味著將「當代」時間區間擴展為整個歷史區間,其結果將使研究的難度和模糊度都大大增加。一般來說,我們在研究農民問題時,隨著對農民范疇四個維度的逐步減少和放寬,研究問題的難度和模糊度也將會相應增加。只有用四個維度同時去把握所研究的農民對象,才能使問題更清晰,研究結論也才能更准確。

② 農民階級中國歷史發展作用

一、當代中國農民階級的形成及其同質性特徵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盡管農民是為數最為眾多的社會群體,但由於這一群體內部的差異性及其分散性,所以從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的理論出發,不能輕易地將他們簡單地作為一個整體的階級決定。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一文中,就沒有採用「農民階級」這一概念,而是將中國廣大農民歸入到「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以及「遊民無產者」之中。把農民視為一個整體的階級,則是在新中國建立前夕。1949年6月毛澤東在對未來國家政權及政治制度的設計中,不僅使用了「農民階級」的概念,而且提出「工人和農民的聯盟」是這一制度的基礎。在此之後出現的關於「工農聯盟」的提法,都是將農民視為工人階級盟友的一個獨立的階級來看待的。
按照毛澤東對新中國國家政權及政治制度的設計思路,建國後在國家政治權力的主導下,農村中逐步形成了同質性的農民階級。1950年8月20日國家政務院公布了《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全國農村開始了階級成分的劃定,農村居民被劃分為「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工人(雇農在內)」等階級成分和政治性身份,並成為確立其經濟政治地位的主要依據。在此基礎上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地主階級的土地被沒收,並被強制參加勞動,逐漸成為農民階級的成員;而其他不佔有土地等生產資料的貧農、雇農,也分得了土地等生產資料。但是,在當時廣大農民已經普遍擁有土地的情況下,農村中卻出現了部分農民賣地的現象。毛澤東曾指出:「現在農民賣地,這不好。法律不禁止,但我們要做工作。阻止農民賣地。辦法就是合作社。」由此而開展起來的合作化運動,不僅避免了在土地改革中分得了土地而缺少其他生產資料的農民,重新借高利貸甚至典當和出賣土地,再度產生兩極分化,也維護了農村土地為農民居民均等化佔有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村也實現了個體農業向合作化方向的發展。加之,在此期間陸續形成的戶籍管理、用工制度、糧食統購統銷、交通制度以及建立在戶籍基礎上的社會福利制度,不僅正式確立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也讓農村形成了同質性的農民階級的階級結構。
在經歷了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後,土地等農村主要生產資料又進一步改變為「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所有制形式。這種由農村居民共同佔有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更進一步固化了中國農村同質性的農民階級的階級結構。盡管在那些「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裡,農村的地主、富農被剝奪了政治權力甚至受到管制,但無論就當時的法律和制度而言,都從未宣布剝奪這部分人對生產資料的集體所有權,他們不但可以參加集體勞動,而且也可以分得相應的口糧和勞動報酬,從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看,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後,農村的地主、富農實際上已經歸屬於農民階級這一范疇了。乃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也並未否定他們對集體土地的共同佔有和使用權,而是與其他農民一樣分得了承包的土地,並為他們重新劃定了成分。
回顧這段歷史不難看出,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國農村總體上已經演化為單一的農民階級,在階級結構高度同質性的農村繼續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多半是一個階級內部的無謂斗爭。正因為如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從中國農村的實際看,也充分地顯示出其必要性和現實性。

二、分化的出現並未改變農民階級的存在及其地位
始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對於中國而言,同樣可以稱之為是一種革命。它不僅改變了計劃經濟的舊體制建立了市場經濟的新體制,同時也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巨大變化。尤其是在農村,高度同質性的農民階級內部逐步出現了巨大分化。
階級的存在是由社會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決定的,而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的變革,總是要帶來階級內部結構以及階級關系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階級的分化,正是源於農村生產方式的變革。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改變了以往「捆綁式」和「大呼隆」的生產方式,為農民階級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向非農產業轉移提供了推動力。與此同時,國家不僅解除了農村人口自由流動的禁令,而且鼓勵和提倡農民從事非農產業以及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為農民階級的「非農化」注入了拉動力。從農民階級分化的軌跡看,首先是剩餘勞動力在農村內部的就地轉化,大量農民進入鄉鎮企業工作,這種「離土不離鄉」的方式在緩解了城市人口壓力的同時,也孕育了農民階級內部的分化。此後的「離土又離鄉」,不僅有大批農民進城打工,也有進城創辦實體經濟的,在為農民階級的分化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的同時,也提供了現實的路徑。
在那些「離土又離鄉」的農民中,有少部分經過多年的打拚和積累,不僅在城市有了穩定的職業,而且擁有了房產。按照許多城市關於購買一定價位的住房,就可以將其本人和主要家庭成員轉變為城市戶口的政策,他們在放棄了對農村土地的那部分所有權的同時成為了城市居民,並從農民階級中分化出來。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全國有4000萬農民失去了土地,那些失去了以土地為基本生存保障的農民大多流落在城市,以打工維持生計。盡管他們中間有相當一部分依然是農民身份,但是作為已經失去了土地的農民,無論從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的定義出發,還是按照某些現代學者關於階級概念的闡釋,都不能將他們依舊歸屬於農民階級了。再有,1977年以來高考制度的恢復以及中高等教育的發展,促使農村這個巨大的人力資源庫不斷為城市化發展提供優質人才,許多農家子弟在考入大學、中專後,通過「身份轉化」改變了他們對農民階級的繼承性規律。正是在市場帶動、社會流動、失地變動、教育推動的作用下,中國的農民階級出現了分化,其中部分農民已經從農民階級中分化出來。這種分化又直接推動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1978年全國城鎮人口比重只有18%,2009年則上升到46.6%,幾乎每年上升一個百分點;而從1949年至1978年,平均每年上升還不足0.2個百分點。
但是,目前中國仍然是一個農村人口和農民階級占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那些「離土又離鄉」往返於城市和農村之間的農民工,盡管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億萬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但卻沒有將他們歸屬於「工人階級」范疇。因為農民工不僅擁有農村的宅基地和房屋,而且依舊擁有對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權,就這一點而言,當今中國的農民工無論與傳統意義上還是現代意義上的工人階級相比,都還有著明顯的不同。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大批農民工返鄉現象的出現,更讓我們進一步看到,就農民工個體而言,隨時都有迴流農村和回歸農民的可能。而就農民工整體來看,盡管他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城市,並從事著非農產業,但無論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都與城市居民有著明顯差異,他們依舊無法割斷對農民階級的那種歸屬感。然而,從發展趨勢看,相當部分的農民工終究要從農民階級中分化出來,尤其是那些新生代農民工,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已經不可能重返農村再去從事農業勞動了。因此,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村現行土地制度的變革,讓大批農民工融入城市並最終轉化為工人階級,應當是中國未來一個時期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城市化作為社會發展的趨勢,絕不單純是大批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以及農民階級的分化,更主要的是農村人口在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面與城市的趨同,城市化越是發展,城鄉之間的界限就越是模糊,農民階級這一概念也越是難以把握。但如果從社會中每個人與生產資料或生產要素的關系去考察,並根據他們怎樣生產以及用什麼方式生產來分析,就可以分辨出當今中國究竟哪些人應屬於農民階級,而且這種經濟關系和生產方式,其實也直接決定著人們的政治態度。用這樣的觀點去考察和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盡管當今中國的農民階級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分化,其中一部分已經從以往的農民階級中分化出來,並且這種分化仍在繼續,但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廣大農民依舊應當屬於農民階級這一范疇。當然,今天的農民階級已經告別了改革開放前的那種高度同質性的時代,其內部已經出現分化,從社會階層劃分的理論和標准出發,可以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層,甚至這些階層之間經濟和政治地位方面的差距有些懸殊。但是,他們依然作為一個整體的農民階級存在著,而工農聯盟不僅依舊是我們國際政治制度的基礎,也是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力量。

③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太平天國的歷史意義 1、宣告了中國知識分子大分裂的開始。 在科舉時代,由於把所有知識分子全部包下來,知識分子群體的集體利益非常突出,例如范進寧可餓死也不肯作農民,他們基本上完全站在地主階級一邊。但是,隨著康乾時期人口迅速增長,這種把知識分子包下來的制度終於走到盡頭,洪秀全的起義宣告了中國中下層知識分子和主流知識分子決裂的開始,所以,在滿清政府不能鎮壓太平天國的情況下,作為學術界領袖的曾國藩親自披掛上陣,組織軍隊鎮壓起義,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知識分子群體的大分裂,預示著科舉制將走到盡頭,所以,40年後科舉制完蛋,而科舉制的完蛋,讓更多的中下層知識分子成為無產者,這些人是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民主革命的真正中堅力量,越來越多中下層知識分子成為共產主義者。同時,主流知識分子更加緊密地和大地主、大資本家以及外國資產階級勾結,所以,台灣和大陸的分裂其實就是中國中下層知識分子與主流知識分子大分裂的表現。 2、中國被壓迫階級從此有了自己的喉舌。 太平天國由於直接沖擊了知識分子群體的經濟基礎,在維持著科舉制的當時,起義幾乎沒有得到任何輿論支持,失敗是必然的,但是,隨著大批中下層知識分子轉變為無產者,中國被壓迫階級終於開始擁有自己階級的輿論力量。從此,中國被壓迫階級的反抗從純粹的自發向初步的自覺轉變。 3、太平天國對於孔子的攻擊沖擊並且動搖了中國幾千年知識分子配合地主階級愚昧人民的統治。 在科舉制下,知識分子由於被整體包下來,整個知識分子群體是一個巨大的特權實力集團,為了愚昧人民,他們拚命製造以孔子位代表的知識分子崇拜,不但人民被迫接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甚至連封建皇帝也要對孔子下跪,其目的就是恐嚇人民,不許人民在深重的壓迫下右任何的反抗念頭。而太平天國對於孔廟、孔牌的沖擊動搖了幾千年知識分子配合地主階級愚昧人民的統治。 4、解放了女性。 在太平天國時期,女性可以參加考試,可以倍錄取為狀元,女性不用纏足,而纏足,恰恰是宋代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強加給中國女性的一副巨大的苦難枷鎖。 5、建立根據地,開始建設屬於自己階級的政權。 以前的黃巢、李自成起義,都是流寇式作戰,沒有根據地經濟補充革命軍隊,對於發展革命力量負面影響很大。他們這樣做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起義沒有任何輿論支持,包括中下層知識分子也不肯放棄科舉制下的地位來加入革命,而太平天國由於有洪秀全、洪仁桿等先進知識分子掌握革命政權,能夠建立自己的輿論支持力量,所以首先建立自己的根據地,也為被壓迫階級以後管理自己階級的政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6、解決了革命政權向何處演變的問題 歷史上起義軍將領演變為軍閥的例子舉不勝舉,而1856年楊秀清已經露出這個苗頭,太平天國成功地解決了有可能被掌握兵權有野心的將領篡奪政權的危險,盡管付出了巨大代價。以後太平天國對兵權分散,保證了政權不向軍閥私人武裝演變。 太平天國由於沖擊了知識分子的經濟基礎,得到的輿論支持甚至比李自成少,失敗可以說是必然的,但是,它的不屈不饒地站在中國被壓迫階級一邊,寧死不向反動階級屈服的氣概是感天動地的(幾萬天國將士失敗後集體自殺),至今值得人民深深敬仰。

④ 中國農民豐收節歷史意義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農耕文化積淀厚專重、璀璨輝煌。從遠古先民屬擊壤而歌,到三千多年前甲骨文「年」字的祭谷表意,再到歷久成俗的「籍田禮」,祝願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傳統習俗綿延不絕,一脈相承。中國農民豐收節之設立,傳承弘揚了豐富而多彩的祈盼豐收、歡慶豐收的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傳統,是提升民族精神的價值認同、禮贊億萬農民的卓著貢獻、凝聚鄉村振興的磅礴偉力、扎牢「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時代新民俗。「豐收節」蘊含著最鮮明的核心價值內涵,鐫刻著最鮮活的「三農」情懷印記~

⑤ 農民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農民歷來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最基礎的推動作用,每次社會的變革和革命都會被推動到前沿並且往往最終起著決定成敗的關鍵性作用,可是小農經濟和長期儒家文化教養下的中國農民很少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力量。

加上教育水平的不平衡使得中國農民在中國歷史上更多的扮演著工具性的作用,不管是改朝換代還是制度革新,起關鍵性作用的農民總是在被推向高位之後被壓制到社會的底層,成為所謂的「賤民」,而國家的財政稅收也絕大部分來自農民,意味著各朝代對農民的盤剝是最嚴重的。

新時代的農民階層,在不同區域間不同階層間的經濟交往中也是出於劣勢。這跟我們所說的南北貿易中的「剪刀差」現象根本沒有區別,正是這種剪刀差加劇了貧富分化。

於是在土地的生產力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的貧困山區的農民和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而導致勞動力相對過剩北方的農民選擇了進城務工,這就是農民工群。這時候,農民又成為了弱勢,只是也很無奈。

(5)農民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農民問題是是中國革命和現代化進程中的根本問題。中國農民問題包括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翻身解放和共同富裕。毛澤東一生高度重視農民問題。

毛澤東對中國農民問題的探索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界,分為兩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前,通過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政治革命,實現農民翻身解放;新中國成立後,通過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農民共同富裕。

解放戰爭,主要就是靠這一億六千萬農民打勝的。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毛澤東與中國農民問題

⑥ 中國農民起義對中國歷史有何推動意義

封建社會裡面的農民起義本身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對抗的升級版。
如果說其有意義,意義就在於,統治階級迫於農民階級造反的壓力,所以盡量調和矛盾,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但到了後期,農民階級本身已經不是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他們已經不能符合歷史的發展潮流,這個時候的起義,就是逆歷史潮流反人類的暴動了。
直接表現就是闖賊,後面還有太平天國,他們都可以說是官逼民反,但是農民意識的狹隘已經體露無疑。
如果說太平天國還給矛了滿族政權以覺重打擊加速其滅亡之外,闖賊直接幫滿清將明朝滅亡,是典型的趁火打劫,是最大的漢奸,造成中華文明的倒退,而且給後人造成一種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覺。
李自成進北京之後的種種作為,搶女人,搶財物,證明他們就是一群土匪,沒有一點遠光,以他們作為,說明他們根本沒有得到民心所向,否則的話,不會兵敗如山倒,真正擁有民心的人,打到北京之後,就是顛峰,怎麼能說敗就敗呢,
所以,稱李自成這些人是流民是一點沒錯的,由一群不幹事的流氓組成起來的。

可嘆明朝沒有岳飛,否則李自成這種人就是洞庭畔的楊幺而已

看過拭血問劍沒有,岳飛與楊幺的一番對話,
岳飛說,國難當頭,臣民更應該同仇敵概,共赴國難,而楊幺不過是野心太大,只是想取而代之罷了。

明末經濟已經常繁榮,只是工商業發展過度,文官集團太過猖崛,政治上層建築跟不上,而崇禎年少氣盛,沒有經驗,否則以滿清不足百萬人,怎麼會亡國呢。

⑦ 中國古代歷史上農民起義的積極意義

秦朝 秦末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 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 ①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攻佔陳縣,陳勝自立為王,建立張楚政權。
劉邦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8月 沛縣(今屬江蘇) ② 起義軍進攻滎陽及關中,直抵咸陽附近的戲(今陝西臨潼東)。秦將章邯率幾十萬大軍反撲。12月,陳勝被叛徒庄賈殺害。
項羽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9月 會稽(今屬蘇州市) ③ 公元前207年,項羽領導德起義軍在巨鹿消滅秦主力。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德起義軍攻佔咸陽,滅秦。經四年楚漢戰爭,項羽戰敗自殺。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政權。
西漢 西漢末年農民起義 王匡、王鳳 公元17年(天鳳五年) 綠林山(今屬湖北大洪山) ① 公元17年,王匡、王鳳在湖北綠林山起義;18年,樊崇領導赤眉軍在山東成昌大敗王莽軍。

② 23年,綠林軍在昆陽以八九千人擊潰號稱百萬的王莽軍。並乘勝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
樊崇 公元18年(天鳳五年) 莒縣(今屬山東)
③ 25年,豪強地主劉秀奪取農民勝利果實,建立了東漢政權。




黃巾軍起義 張角 184年(靈帝中平元年)2月 洛陽 ① 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利用「太平道」把幾十萬農民組織成三十六「方」。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和弟子秘密約定在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各地同時起義。由於叛徒告密,提前於當年二月起義。
起義軍多次打敗敵人進攻,不幸張角病死。在東漢官軍和各地豪強地主武裝聯合鎮壓下,經過幾個月戰斗,主力黃巾軍失敗,但各地起義軍仍堅持戰斗三十多年。在黃巾起義打擊下,東漢政權瓦解了。
② 起義迅速攻佔河北許多郡縣,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人民紛紛起義響應。起義軍包圍洛陽,屢次打敗東漢官軍。起義軍頭包黃色頭巾,故稱「黃巾軍」。
③ 起義軍多次打敗敵人進攻,不幸張角病死。在東漢官軍和各地豪強地主武裝聯合鎮壓下,經過幾個月戰斗,主力黃巾軍失敗,但各地起義軍仍堅持戰斗三十多年。在黃巾起義打擊下,東漢政權瓦解了。
西晉 西晉末年流民起義 李特 301年(惠帝永寧元年) 綿竹(今屬四川) ① 流民推舉巴氐人李特為首領,在四川綿竹起義,屢敗官兵,各地流民起義紛紛響應。
張昌 303年(惠帝太安二年) 安陸石岩山(今屬湖北安陸) ② 李特犧牲後,各地流民起義延續了幾十年,這些起義先後被鎮壓。但西晉統治階級也在流民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


東晉農民起義 孫恩 399年(東晉安帝隆安三年) 海島 ① 孫恩在海島領導起義,攻破上虞(今浙江上虞),殺縣令,聲勢大振。八郡農民紛紛響應。孫恩自稱征東大將軍,率起義三次渡海登陸,與東晉軍作戰,最後一次不幸失利,孫恩投海自殺。

② 孫恩起義失敗後,余眾數千人由其妹夫盧循率領繼續戰斗。攻佔番禺,自稱平西將軍,建立農民政權。
盧循 403年(東晉安帝元興二年) 海島
③ 起義軍趁劉裕北伐南燕之機,分兩路北伐,打敗晉軍,直逼建康(南京西北),劉裕滅燕後,急速回援建康,後盧循為劉裕所敗,赴水而死,農民起義失敗,這次起義堅持斗爭12年,遍及東晉全境,基本上動搖了東晉統治。

南北朝 北魏北方各族人民大起義 破六韓拔陵 523年(孝明帝正光四年) 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東北) ① 匈奴人破六韓拔陵領導北部邊鎮軍民在沃野鎮起義,屢敗官軍。兩年後,由於寡不敵眾,起義失敗。
葛榮 525年(孝明帝孝昌元年) 定州左人城 ② 525年,河北各族人民在上谷(今北京延慶)起義。528年後,逐漸集中在葛榮領導下,發展到幾十萬人,由於領導輕敵,兵力分散,起義慘遭失敗,葛榮被俘犧牲。但起義沉重打擊了鮮卑貴族,掃盪了漢族地主勢力,動搖了北魏統治,在戰斗中加深了各族人民了解,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隋末農民起義 王薄
翟讓

李密

竇建德

杜伏威
611年(隋煬帝大業七年) 長白山(今山東章丘境內) ① 611年,王薄在山東長白山起義,各地響應,匯成三支:李密、翟讓的瓦崗軍;竇建德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的江淮起義軍。
② 616年,瓦崗軍在滎陽大敗隋軍,第二年,佔領興洛倉,開倉散糧,擴大隊伍。
③ 618年3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殺死,隋滅亡。
④ 618年5月,李淵奪取農民起義勝利果實,在長安建立唐朝。



唐末農民起義 裘甫 859年(宣宗大中十三年) 浙東 ① 859年,浙江裘甫領導起義,起義軍以剡縣為中心,建立農民政權,歷時8個月,起義失敗。
龐勛 868年(懿宗咸通九年) 桂林 ② 868年,龐勛領導的桂林戍兵起義,隊伍發展到20萬人。勝利的形勢使龐勛驕傲起來,影響了軍心,削弱了力量,再加上唐軍三面進攻和內部將領叛變投唐,龐勛壯烈戰死,起義軍被鎮壓下去。
王仙芝 875年(僖宗乾符元年)初 長垣(今屬河南) ③ 875年初,王仙芝在河南長垣起義,878年2月王仙芝兵敗被殺。
黃巢 875年(僖宗乾符元年)6月 冤句(今屬山東曹縣) ④ 875年6月,黃巢率眾在冤句響應起義,起義軍採取「避實擊虛」的方針,展開流動作戰,入安徽、浙江,攻佔廣州。後又渡過長江、淮河,轉戰各地,攻佔洛陽,長安建立「大齊」國,鎮壓大貴族、大官僚。
唐僖宗逃到四川,集中殘軍和地方武裝反撲。黃巢部將投敵,884年6月,黃巢在泰山兵敗自殺,余部繼續戰斗多年後,才最後失敗。


北宋農民起義 王小波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春 青城(四川灌縣南) ① 993年,王小波、李順在四川青城起義,提出「均貧富」口號;第二年,佔領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控制四川部分地區,堅持斗爭到995年春,最後失敗。
李順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12月 青城
宋江 1119年(宣和元年) 梁山泊(今山東梁山) ② 1119年,宋江在北方領導人民起義,起義軍在河北、山東、河南一帶沉重打擊了北宋軍隊,由於北宋統治階級殘酷鎮壓,1121年夏,起義軍失敗。
方臘 1120年(徽宗宣和二年)10月9日 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 ③ 1120年10月,方臘在浙江睦州起義。起義連破浙江、安徽、江西一帶六州五十二縣,殺死貪官污吏。後由於糧食和武器缺乏,退到睦州青溪縣的岩洞,最後失敗。
南宋 南宋農民起義 鍾相、楊幺 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2月17日 湖南洞庭湖一帶 鍾相、楊幺1130年2月在湖南洞庭湖一帶起義,提出「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建立「大楚」政權,1135年6月楊幺被俘,慘遭殺害,起義失敗。


元末農民起義 劉福通
韓山童

朱元璋
1351年(順帝至正十一年)1月 潁州(今安徽阜陽) ① 劉福通、韓山童在黃河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帶醞釀起義。由於泄密,韓山童遇害,劉福通於1351年5月在安徽潁州起義。徐壽輝、郭子興及張士誠等起義響應。劉福通領導的起義軍,迅速發展到幾十萬人。他們因頭裹紅巾,故稱紅巾軍。1355年(至正十五年)2月,劉福通在亳州建立政權,國號「宋」。徐壽輝建立天完農民政權。各地起義軍摧毀元的地方政權,捕殺官僚地主,廢除租稅徭役,開倉救濟貧民。但在官兵和地主武裝聯合進攻下,由於起義軍缺乏統一指揮,力量分散。1363年,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失敗。
② 朱元璋利用農民戰爭的力量,消滅了割據勢力,統一長江中下游,於1368年滅元朝,建立了明朝。



葛賢抗稅起義 葛賢 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6月初 蘇州 ① 為了抗議苛捐雜稅,在明朝後期,有幾十個城市爆發了城市人民反稅監的斗爭,這是資本主義萌芽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的新現象。1601年初,蘇州機工在葛賢的領導下,包圍稅署,打死稅吏,嚇得稅監逃跑。由於許多城市人民的斗爭,明政府被迫撤回全部稅監。
明末農民起義 高迎祥
李自成

張獻忠
1628年(崇禎元年) 陝西
安塞

蘇州
② 1628年陝西北部(安塞)農民起義,各地響應,涌現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領袖。1635年,起義軍十三家七十二營的首領在河南滎陽開會。打破官兵圍剿計劃。
③ 1636年,高迎祥犧牲後,李自成為闖王。轉戰陝西、甘肅、四川、湖北、河南一帶。張獻忠活動於湖北、四川一帶。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口號,受到城鄉人民的擁護。1643年,在襄陽建立政權,第二年初,定國號為「大順」。
④ 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滅亡。不久,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滿漢地主聯合鎮壓下失敗。
⑤ 1644年,張獻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後清兵入四川,張獻忠犧牲。李自成、張獻忠犧牲後,起義軍繼續堅持抗清二十多年。



苗民起義 石柳鄧 1795年(乾隆六十年)2月 貴州銅仁府(今貴州銅仁縣) 1795年正月,銅仁府石柳鄧首先領導苗民起義,接著各寨苗民響應。苗民起義雖然時間長,對清統治者嚴重打擊,但力量分散,缺乏統一領導,終被清政府殘酷鎮壓下去。
白蓮教起義 王聰兒 1796年(嘉慶元年)正月 湖北荊州 1796年正月,湖北荊州一帶白蓮教首先起義,附近流民紛紛響應。白蓮教起義的女英雄王聰兒被推為襄陽起義軍的首領。起義軍轉戰湖北、陝西、四川一帶。勢力發展到幾十萬人,堅持斗爭九年。清政府用了一億多兩白銀和軍費,消耗了大量兵力,才把這次起義鎮壓下去。
天理教起義 林清
李文全
1813年(嘉慶十八年) 河北大興縣
河南滑縣
1813年,在河南、山東、河北地區的白蓮教起義失敗後不久,又爆發了天理教起義,領導人林清、李文全,同河北、山東其他天理教首領約定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同時起義,攻佔北京,不久起義機密泄露,起義軍與清軍戰斗,因勢力單薄,退出皇宮,起義失敗。
小刀會起義 劉麗川 1853年(咸豐三年)9月 上海 上海小刀會於1853年9月在劉麗川領導下起義,佔領上海縣及附近各縣,到1855年2月,在清軍和英法侵略武裝的聯合鎮壓下失敗。
天地會起義 陳開
李文茂
1854年(咸豐四年)7月 廣東佛山鎮 1854年7月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率眾在佛山起義,李文茂響應。在短短二三個月內,起義軍就攻克府、縣、州城四十餘座,並圍攻廣州城長達半年之久,使中外反動勢力十分驚恐不安。1855年6月攻下潯州府(今桂平)建立「大成」國。其後大成國起義軍攻佔府州縣城數十座,發展到數十萬人,一度控制了大半個廣西。1861年,由於兵力分散,缺乏統一領導,起義失敗。
捻軍起義 張樂行 1855年(咸豐五年)8月 安徽蒙城雉河集 捻軍是有北方農民秘密組織發展而來的,活躍在安徽、河南、山東西南和江蘇北部一帶,以破產農民、遊民等為主要成份。1853年捻黨首領會集於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渦陽)推張樂行為盟主,開始有統一的指揮領導,稱捻軍。太平天國失敗後,捻軍成為北方農民反清斗爭的主力。捻軍和太平軍余部聯合作戰,一直堅持到1868年。
苗民起義 張秀眉
李文學

杜文秀

1855年(咸豐五年)

1856年(咸豐六年)
貴州

雲南哀牢山
1855年,貴州苗民在張秀眉領導下起義,漢、布依、侗等族人民紛紛參加。1856年,雲南哀牢山區彝族人民在李文學領導下起義。同年,杜文秀領導回民起義,攻克大理,建立政權。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斗爭,由於沒有統一的領導,結果在清軍殘酷鎮壓下,先後失敗。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 洪秀全 1851年(咸豐元年)1月 金田村(今廣西桂平境內) 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1851年1月1日在金田村起義,9月佔領永安,分封諸王。1853年3月佔領南京,改為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發動北伐、西征。捻軍、小刀會起義響應,形成第一次革命高潮。
1856年9月1日楊韋事變,韋昌輝叛亂,石達開分裂,力量削弱。後期陳玉成、李秀成、洪仁

⑧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歷史意義

第一, 太平天國革命達到了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第二, 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加速了清朝統治的衰落和崩潰。

第三, 打擊了外國侵略者,阻滯了中國半民地化的進程。

第四, 太平天國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意志。

第五, 太平天國革命也是當時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一部分,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同時也震動了歐洲大陸。

(8)農民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失敗的原因:

從主觀上看:

1、農民階級不是新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他們無法克服小生產者所固有的階級局限性,因而無法從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自身腐敗現象的滋長,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向心力和戰鬥力。

2、太平天國是以宗教來組織發動群眾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學的思想理論,它不僅不能正確指導戰爭,而且給農民戰爭帶來了危害。

3、太平天國也沒能正確對待儒學。

4、太平天國不能把西方國家的侵略者與人民群眾區別開來,對西方侵略者還缺乏理性的認識。

5、從客觀上看: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聯合鎮壓太平天國。

6、太平天國運動教訓: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起義軍稱「太平軍」,建國號「天平天國」。同年,洪秀全自稱「天王」並且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

後來蕭朝貴和馮雲山先後戰死。1853年,太平軍攻佔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臷的政權。天京事變成為太平天國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⑨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歷史意義及其局限性是什麼

歷史意義:
第一, 太平天國革命達到了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第二, 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加速了清朝統治的衰落和崩潰。
第三, 打擊了外國侵略者,阻滯了中國半民地化的進程。
第四, 太平天國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意志。
第五, 太平天國革命也是當時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一部分,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同時也震動了歐洲大陸。
教訓: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局限性:
1、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農民階級是小私有者,具有自私狹隘特性。不是新生產力的代表,不可能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說明農民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
2、時代局限性:當時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還沒有形成,先進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還未產生,因此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而失敗。主觀方面(農民階級局限性)
①提不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廣大將士不明確革命目的。
②定都天京後,領導特權思想膨脹,爭權奪利,貪圖享樂。
③戰略失誤:偏師北伐,孤軍深入。
【2】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聯合絞殺。
失敗原因:
1)從容現上分析,主要由於太平天國發生在中國已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時代,它所要對付的敵人,不但有掌握全國政權、作為封建勢力中心的清朝統治者,而且還有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因此所遇到的敵人相對來說汐比較強大。

(2)從主觀上分析,由於太平天國還只是一次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在封建社會中,在民階級受著嚴重的剝削,要求解放,而且敢於用武裝斗爭來爭取解放。但是農民畢竟是分散的小生產者,他們不可能制定明確的革命綱領並用這個綱領來團結所有的革命群眾;他們不可能長期地維持革命紀律,藉以集中自己的力量戰勝強大的敵人;他們缺乏用科學的方法總結革命經驗並用這些經驗來指導革命實踐的能力。太平天國頒布過《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但或者由於其絕對平均主義方案註定了不可能實現,或者由於其他主客現條件決定了無法實行,太平天國提不出一個切實可行而又能動員廣大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綱領,這就不能長期保持農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因而他就不能把戰爭引向勝利。太平天國在初期從上到下都保持嚴格的紀律和艱苦樸素的精神,但建都天京後,卻首先從領導人開始,滋生享樂、保守思想,逐漸破壞了團結統一的局面,導致發生內亂、分裂和一系列不正常事件。到後來,朝綱敗壞,許多將領擁兵自重,斂財自肥,腐化墮落,甚至發生一連串叛變投敵的行為,從而瓦解了革命鬥志,加速了革命的失敗。太平夭國用以指導革命的理論是拜上帝教,它在開始時起過動員和組織群眾的重大作用,但它終究不可能解決在革命發展中不斷出現的大量新問題、新矛盾,不能及時地、適當地總結經驗,避免重犯錯誤,提高革命水平。因此,在太平天國史上同樣性質的錯誤往往一再重復,得不到及時糾正。尤其是到了晚期,洪秀全深深沉溺在"天父天兄"的速網里,失去了對現實的清醒認識,以至使這個理論反而日益成了太平天國前進的障礙。可以這么說,在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是大年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⑩ 農民在中國近代史中的作用是什麼

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

1947年,毛澤東總結革命實踐經驗,指出:「全黨必須明白,土地制度的徹底改革,是現階段中國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地徹底地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

正是基於對農民問題的正確認識,毛澤東將中國農民問題的解決與中國革命的出路結合起來,將中國農民的翻身解放與中國社會的變革聯系起來。他為中國農民開創了一條通向翻身解放的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

他把農村視為革命的主戰場,把土地問題作為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把中國農民當作中國革命的主力軍,領導農民去推翻不能解決中國農民問題的國民黨反動政權和鏟除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10)農民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農民在中國近代史中的作用體現:

中國革命說到底是解放農民,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堅實基礎。

須知中國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中國的社會主要由農民組成。在這樣的國家裡,進行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義的是解決農民問題。

所謂人民大眾,最主要的部分是農民。所謂人民戰爭就是農民戰爭,忘記了農民就沒有中國民主革命,也就沒有一切革命。

馬克思主義的書讀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這兩個字忘記了,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

中國革命說到底是解放農民。毛澤東的理論說到底也基本上是組織農民、武裝農民、宣傳農民、解放農民的理論。

閱讀全文

與農民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