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共十四大的內容及意義
中共十四復大的內容:
明確了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了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中共十四大的意義:
一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二是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C)體制;
三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1)十四大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中共十四大議程
(1)聽取和審查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
(2)審查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報告(書面);
(3)審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報告(書面);
(4)審議並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
(5)選舉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
(6)選舉新一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2. 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歷史意義
十二大」(1982):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3. 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其歷史意義
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 黨的十四大的意義
意義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決策和戰略部署,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意義詳解:
第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決策和戰略部署。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能不能加快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因此,十四大對經濟發展速度作了大幅度的調整,決定將90年代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由原定的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6%調整為增長8%至9%。十四大還對加快經濟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了必須努力實現的十個方面關系全局的主要任務。
第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
(4)十四大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召開背景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致擁護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解決了黨從1957年以來未能解決好的工作重點轉移問題,揭開了以改革開放為主旋律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
從1978年到1992年的14年,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代化建設的第一步戰略目標已經實現,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城鄉人民的生活明顯改善。14年間,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翻了一番還多,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經濟實力增長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特別是黨的十三大以後的5年裡,我們黨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考驗。
5. 中共十四大的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致擁護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解決了黨從1957年以來未能解決好的工作重點轉移問題,揭開了以改革開放為主旋律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從1978年到1992年的14年,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代化建設的第一步戰略目標已經實現,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城鄉人民的生活明顯改善。14年間,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翻了一番還多,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經濟實力增長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特別是黨的十三大以後的5年裡,我們黨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考驗。在這5年裡,我黨遇到了國民經濟在加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遇到了歷史上罕見的洪澇災害,還遇到了國際政治風雲的急劇變化。正是在這種尖銳、復雜的矛盾面前,我們黨堅定沉著,作出一系列重大而正確的決策,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了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了我國南方,就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發表了重要談話,把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了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確定今後一個時期的戰略部署,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6.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各自的時間及意義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意義:
1.形成了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2.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3.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點。
4.使我國進入了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主要任務的歷史新時期。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
意義:
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黨成功地實現了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的偉大轉變。 它開始把中國帶入建設有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的政治軌道,並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而永遠載入史冊。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舉行。
意義:
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共十五大在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
意義:
1、 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並載入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2、 大會指出:⑴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進一步闡述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⑵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⑶就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⑷確立跨世紀發展宏圖;⑸明確回答了鄧小平逝世後中國怎樣繼續前進這個重大問題。
7. 中共十四大的歷史貢獻
中共「十四大」(1992.10)
A、明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確立了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8. 十四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主要內容
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黨的十四大確定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原則加以系統化、具體化,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
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要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歷史意義
十四屆三中全會是高舉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的會議。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定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鄧小平同志經濟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
會議通過的決定,充分體現了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論述,特別是1992年視察南方重要談話的精神,對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勝利閉幕了。這是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召開的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會議。
這次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是一個戰略決策,是實現從舊經濟體制向新經濟體制過渡的宏偉藍圖,是指引全黨和全國人民不失時機地加快改革、加快發展的行動綱領。
十四屆三中全會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進一步貫徹黨的十四大精神的會議,對有關的重大問題,都做出了明確的原則性規定,既有比較完整的總體設想,又緊緊抓住當前改革和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重點突破,便於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有很強的指導性。
9. 中共十四大的內容和意義
一、中共十四大的內容
江澤民同志代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報告分為4部分:
(1)14年偉大實踐的基本總結;
(2)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
(3)國際形勢和我們的對外政策;
(4)加強黨的建設和改善黨的領導。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江澤民指出,為了加速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必須努力實現十個方面關系全局的主要任務:
第一,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加快經濟改革步伐;
第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外資金、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
第三,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高度重視農業,加快發展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和第三產業;
第四,加速科技進步,大力發展教育,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
第五,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加快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全國經濟布局合理化;
第六,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第七,下決心進行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切實做到轉變職能、理順關系、精兵簡政、提高效率;
第八,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新水平;
第九,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加強環境保護;第十,加強軍隊建設,增強國防實力,保障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順利進行。
江澤民還說,中央顧問委員會成立10年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黨、國家和人民建立了新的歷史性功績。中央顧問委員會向這次代表大會建議,從十四大起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
十四大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
第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決策和戰略部署。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能不能加快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因此,十四大對經濟發展速度作了大幅度的調整,決定將90年代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由原定的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6%調整為增長8%至9%。十四大還對加快經濟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了必須努力實現的十個方面關系全局的主要任務。
第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
第三,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這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鄧小平同志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概括,並將這一理論及以此為基礎的黨的基本路線寫進了黨章。
大會分別通過了關於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以及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
大會同意關於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建議。
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大會經過充分醞釀,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出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89名,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130名,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108名。
二、中共十四大的意義
黨的十四大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
一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二是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體制;
三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9)十四大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召開背景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了我國南方,就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發表了重要談話,把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為了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確定今後一個時期的戰略部署,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10. 十四大提出的三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內容。
十四大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
第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決策和戰略部署。十四大指出,我國近代的歷史和當今世界的現實都清楚地表明,經濟落後就會非常被動,就會受制於人。我國經濟能不能加快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因此,十四大對經濟發展速度作了大幅度的調整,決定將90年代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由原定的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6%調整為增長8%至9%。為了加速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達到上述要求,十四大強調,當前,要緊緊抓住有利時機,加快發展,有條件能搞快一些的就快一些,只要是質量高、效益好、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的,就應當鼓勵發展。為了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束縛自己的思想和手腳,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和商品經濟一般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辦法。十四大還對加快經濟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了必須努力實現的十個方面關系全局的主要任務。
第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十四大回顧和概括了改革開放以來,黨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和實踐的發展歷程。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十多年來黨進行理論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之一,也是社會主義認識史上一次歷史性的飛躍。
十四大還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徵作了闡述,指出:我們要建立的這種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體制。這種經濟體制又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結構、分配製度、宏觀調控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我們所要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性質,也使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有可能更好地發揮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更好地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兼顧效率和公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這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大會指出,我們黨所以能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勝利,根本原因是在14年的偉大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十四大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同志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概括,並將這一理論及以此為基礎的黨的基本路線寫進了黨章,強調它是引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指針,從而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