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專家

歷史文化專家

發布時間:2021-02-20 14:29:15

Ⅰ 外地專家屬於歷史文化旅遊開發的專家嗎

1.其實屬地歷史文化和外地專家是沒有任何地域關系的。
2.在於他是在所學專業的過程中,研究歷史文化的過程中他是否去過歷史文化屬地。

Ⅱ 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書法家:
李斯、蔡邕、王羲之、王獻芝、鄭道昭、歐陽詢、楮遂良、版張旭、顏真卿、懷權素、蔡襄、黃庭堅、蘇軾、米芾、宋徽宗、董其昌、劉鏞、康有為、翁同禾、

文學家:
老子、左丘明、孔子、墨子、孟子、莊子、屈原、荀子、呂不韋、韓非、賈宜、司馬相如、東方朔、司馬遷、張衡、孔融、蔡文姬、曹操、謝道韞、陶淵明、謝靈運、酈道元、駱賓王、王勃、宋子問、陳子昂、賀知章、張九齡、高適、杜甫、韋應物、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隱、李後主、范仲淹、歐陽修、蘇洵、蘇軾、李清照、陸游、朱熹、辛棄疾、文天祥、關漢卿、王實甫、施耐庵、羅貫中、吳承恩、湯顯祖、馮夢龍、徐霞客、蒲松齡、孔尚仁、鄭板橋、曹雪芹、龔自珍、等

Ⅲ 求一篇關於歷史文化名人的資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大教育家與思想家。在長期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中,孔子提出並逐步完善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後來被孔門弟子及其後學發揚光大,從而形成為影響深遠的儒家學說和學派體系。《論語》是經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的孔子言論集,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史料。 一、孔子的生平與業績 1.多能鄙事與好學樂道 孔子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名叔梁紇,母親名顏征在,先祖本是宋國人,後來遷居至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城),成為魯國人。孔子三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非常艱苦。孔子後來回憶他的青少年生活時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所謂「鄙事」是指他曾當過看管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等低等差使。 貧賤的生活並未熄滅孔子心中求知的火焰。他十五歲便立志求學,三十歲便學有所成,但仍謙虛地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一般人「不如我之好學」而已。孔子虛心求教,不恥下問,認為「三人行,必有吾師」。曾經向老子請教禮儀,向師襄子學習演奏。他三十六歲到齊國學習《韶》樂,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他晚年讀《易》,翻來覆去地讀,竟然韋編三絕(編聯竹簡的皮繩子斷了幾次)。由此可知他不僅勤奮好學,而且學習的內容非常廣泛。 孔子認為學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最終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聞「道」 、明「道」與弘「道」。他強調「君子憂道不憂貧」,要求自己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意思是堅信道而又喜歡學業,還要不惜用生命來保護道的完善。孔子甚至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此津津樂「道」,正是他「志於道」與安貧樂道精神的集中體現。 孔子把他的人生歷程概括為「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也是他好學樂道與修身養性的漫長歷程與既得成就。 2.為官參政與周遊列國 五十歲的孔子自以為達到了「知天命(即天道)」的境界,可以從政治國了。於是他應邀出任管理魯國國都的中都宰,一年後升任管理建設工程的司空和治安保衛司寇等工作,還曾「攝相事」(代理外交禮賓司),先後使魯國從齊國手中收復了鄆、灌、蒙三座城池。但在企圖推行改革和實現自己政治主張時卻處處碰壁,勞而無功。不得已,五十五歲的孔子帶著十幾個弟子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希望有別的諸侯國能採納他的施政主張。 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孔子在從衛國到陳國的路上,被匡(今河南長垣縣境內)人包圍,身處險境的孔子坦然自若,以「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自勉。 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孔子經過鄭國都城的時候,不幸與弟子走散,被人嘲笑為喪家之犬,孔子聽後連說:「是啊,是啊!」。 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陳、蔡之間被人圍困,糧草斷絕數日,隨行弟子也疲憊不堪,在此存亡危急之中,孔子依然講誦、弦歌不絕。 孔子師徒歷經衛、曹、宋、鄭、陳、楚等國,四處游說達十四年之久(公元前497年 — 公元前484年)。雖然一路艱難備嘗,但他的主張還是沒有人接受,最後只好返回故鄉。 晚年的孔子在魯國主要致力於文化教育事業,實踐他的教育思想,並完善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七十三歲的孔子離開人世,葬於曲阜城北。 3.創辦私學與整理文獻 孔子一生主要獻身於教育事業,他不僅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辦學的先例,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而且從實踐中總結出許多有價值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孔子奉行「有教無類」的辦學原則,對學生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身份貴賤、經濟條件好壞,凡是虛心求學者一概加以教誨。據歷史記載,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大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積極入世的社會責任感。其中顏回等人以德行著稱、子貢等人以言語見長、子路等人以政事顯名。 4.創立儒家學說和學派 在長期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中,孔子提出並逐步完善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後來被孔門弟子及其後學發揚光大,從而形成為影響深遠的儒家學說和學派體系。 二、孔子的學說與思想 1. 天道觀與人性論 《論語·陽貨》有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 《禮記·哀公問》中在回答魯哀公「君子何貴乎天道」之問時,孔子說:「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 2.「仁」與 「禮」的倫理思想 ① 「仁」的學說---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包含恭、忠、孝、悌、信、恕、智、勇、寬、敏等多種含義,但主要體現在「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為仁」兩方面。 ② 「禮」的學說——「禮」是當時典章制度與行為規范的統稱。作為行為准則,「禮」具有很強的教化功能,要求人們加強自身修養,約束自己的行為,符合「仁」 的要求,以達到「仁」為支柱的修己之學與「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融會貫通。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0e6f001008hoe.html ) - 孔子的生平與思想_上善若水_新浪博客 3. 「大同」與「德治」 的社會政治思想——孔子崇尚「大同」社會,認為大同社會是真正德治的社會。 「德治」又稱「德政」 ,即「為政以德」,是以道德教化為主的政治主張,後來被孟子發展為「仁政」學說。 4.「中庸」的哲學思想——中庸具有中和、執中、持中、穩健、包容、調和的特徵。「中」和「庸」的觀念早已有了,而「中庸」合稱成為一個范疇則始於孔子。 「執中」應是一種內在的修養,內心的「執中」就是仁,發於外便是:一是在極端中尋求平衡;二是避免「過」與「不及」;三是適可而止;四是和而不同,和為貴;五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5.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教育宗旨——「成人」教育。孔子的教學是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並重,目的在於教育弟子「成人」。具體來講,既要使學生成為對社會的有用人才,又要使他們追求仁、智、勇,知、意、情與真、善、美的全面發展。 ②教學原則——「有教無類」。對學生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身份貴賤、經濟條件好壞,凡是虛心求學者一概加以教誨。 ③教學內容——「六藝」與「六經」。孔子教學的內容主要分為禮、樂、射、御、書、數等六大學科,簡稱「六藝」;以《詩經》、《尚書》、《周禮》、《樂經》、《易經》、《春秋》等為基本教材,簡稱「六經」。 ④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言傳身教、啟發式教學等。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孔子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師長之教與學生之學兩方面。 從「教」的角度講:首先提倡因材施教和言傳身教,要求教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同時倡導循循善誘的啟發式教學,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從「學」的角度講:孔子強調學思結合,要求學生「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並持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 在教與學以及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關繫上,孔子主張教學相長和尊師愛生,倡導「學無常師」且「當仁不讓於師」。 三、孔子和儒學在人類文化史上的地位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 的局面,翻開了人類教育史的新篇章。他繼承了夏商周的優秀文化傳統,創造了 以「仁」、「禮」、「中庸」為主要內容,包括社會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內的 完整思想體系,創立了著名的儒家學說與學派。他的學說博大精深,自成一家, 飽含著人文理性精神,洋溢著與時俱進和歷久彌新的變革氣息。 孔子一生以天下為己任,堅持理想,銳意進取,自強不息,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與人格修養。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學宗先哲,思接來者,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雖然孔子的學說受到不斷的挑戰,但其歷史地位卻不會動搖。 周、秦以下,伴隨著中外交往的增多,一個以中國文化為軸心,包括今天韓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在內的東亞文化圈日漸形成,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正是這個文化圈的精神核心。17—18世紀的歐洲,由於傳教士帶來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形成了長時期的中國文化熱,使儒家思想與義大利文藝復興以來所形成的新思想結合,成為歐洲啟蒙思想的重要淵源。可見孔子思想對中國,對亞洲,對全世界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人類共有的珍貴文化遺產。所以,1984年美國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把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005年9月29日,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2屆執行局會議作出決定,正式批准設立國際「孔子教育獎」,獎勵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各國政要和專家。這是第一次以中國人的名字在聯合國設立的獎項。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幹,不僅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作用。

Ⅳ 全國各省的十大歷史文化名人,哪個含金量最高

含金量最高的一定是河南、陝西、山西、山東四省,這是中華文明的黃金圈,明朝之前版的歷史名人,有80%出於這權四省,這四省別說十大了,少說有30個人都是不分伯仲的,從這三十人中任選10個都完爆別的省的十大。
這四省里再細分,陝西和河南又超過山西和山東。這里就說說河南和陝西吧,我只說頂級的:
河南:大禹、商湯、老子、孟子、莊子、墨子、商鞅、蘇秦、張儀、呂不韋、韓非子、李斯、陳勝、張良、賈誼、張仲景、司馬懿、諸葛亮、吳道子、韓愈、杜甫、白居易、趙匡胤、狄青、岳飛、戚繼光、史可法、袁世凱
陝西: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白起、秦始皇、漢武帝、衛青、霍去病、司馬遷、班固、班超、張騫、蘇武、隋文帝、孫思邈、唐太宗、李靖、杜牧、顏真卿、寇準、韓世忠、李自成

Ⅳ 對明朝文化了解的歷史專家

毛佩琦,1943年出生,中共黨員,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版京大學明清研究中權心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吳晗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友誼博物館館長;曾任國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長、黨委書記;中國人民大學科研處長、工會主席;中央電視台第十頻道《百家講壇》「明十七帝疑案」主講學者;
可以找他的聯系方式,通過老師介紹進行采訪。

Ⅵ 歷史專家進!!!在線等!~~

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由此開始的封建大一統與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制度,在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極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使統一思想深入人心。秦的統一結束了「近古之無王者久矣」的局面,開創了封建大一統的時代,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國由地區性統一邁入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歷史上也出現過割據局面,但無論是統一時期或割據時期,統一意識總是占支配地位。

2、開創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為以後歷代王朝沿用,中央、地方官制為後世封建統治者繼承與改造,秦律影響了後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國家依戶籍徵收賦稅與征發徭役成為封建時代的根本制度。統一文字對我國文化、政治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3、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訓,為漢初統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漢初年興盛局面的出現,也被後世引以為鑒。

4、秦朝疆域遼闊,具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它聲威遠播,對古代世界影響巨大。《劍橋中國秦漢史》指出:「說明帝國的威名甚至遠揚於中華世界以外的例子是,秦(Chin)這一名稱很可能是英語『中國'(China)及各種非漢語中共他同源名稱的原型。」

Ⅶ 中外隋唐史專家

中:1、岑仲勉來【隋唐史作者源】
2、王宏治【中國官制通史,中國司法制度史隋唐部分作者】
3、孟憲實【《百家講壇玄武門之變主講人】
4、蒙曼【百家講壇大隋風雲系列,蒙曼說唐系列主講人】
5、 唐長孺專著《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3 年)
6、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
7、、著名敦煌學專家、隋唐史專家 劉進寶教授
8、、著名隋唐史專家、陝西師范大學教授胡戟

外國:崔瑞的【劍橋中國史編者】
以上均為博士以上學位的資深專家。

Ⅷ 細數中國近代史上的10位頂尖國學大師都是誰

NO.1 王國維
上榜理由:詞學泰斗,戲曲學先鋒,近代考古學的帶頭人,在多方面具有開創性意義,且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多種著述成為學界必讀經典,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代表作:《人間詞話》、《人間詞》、《宋元戲曲史》、《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多收入《王國維遺書》。集外旅日所作筆札,收入《王國維學術隨筆》一書。
弟子:顧頡剛,趙萬里,姜亮夫等
NO.2 梁啟超
上榜理由:近代新史學的開創者,長期活躍政壇,是對近代政治有深遠影響的風雲人物。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宗教等領域都廣有建樹。
代表作:《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佛學研究十八篇》,多收入《飲冰室全集》。
弟子:徐自摩,蔡鍔,胡適,謝國楨等
NO.3 章太炎
上榜理由:近現代朴學大師,小學大師,經學大師,史學大師,晚年潛心研究佛學,旅日期間曾苦學梵文,更以佛學解注老莊,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其在小學一面,長於訓詁,獨步古今,後之學人唯有黃侃一人堪與匹敵。經學方面,幼畢四書五經,出口能誦;諸子百家,信手拈來。尤其對唐以前古籍頗為精通,可謂了如指掌,為學界所畏服。
代表作:《新方言》、《春秋左傳讀》、《訄書》、《檢論》、《國故論衡》、《齊物論釋》、《菿漢微言》、《國學講演錄》》等。
弟子:馬裕藻、沈兼士、錢玄同、黃侃,魯迅,朱季海等。
NO.4 陳寅恪
上榜理由:近代史學大師,尤精於唐史的研究,為史學界公認的泰斗,其父為近代著名學人陳三立,人稱陳散原的便是,有《散原精舍詩》傳世。陳寅恪通曉多種語言,除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語以外,尤精於梵文、藏語、突厥語、西夏語、契丹語,同時他還精曉小亞細亞等多種業已消失的小語種。據曹聚仁統計(《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其所曉語言約有18種之多,堪為語言界奇跡,為世人嘆服。
代表作:《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隋唐政治史述論稿》等。
弟子:蔣天樞,劉節,季羨林等
NO.5 黃侃
上榜理由:其在經學、文學、哲學等各個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在傳統「小學」的音韻、文字、訓詁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稱他與章太炎、劉師培並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更令世人驚嘆的是其在生前並未出版過任何著作,其曾有一句經典名言:「五十之前不著書」。這句話在半個世紀後還在武大校園內廣為流傳,成為其治學嚴謹的證明。在其生前,章太炎先生曾多次勸他著書立說,但其終不為所動。其雖未出版任何著作,卻成為海內為公認的國學大師。
代表作:《文心雕龍札記》,《反切解釋》,《日知錄校記》,《集韻聲類表》,《黃侃論學雜著》, 《說文箋識四種》, 《字正初編》,《黃季剛先生遺書》, 《文選黃氏學》(註:為後人整理編訂)
弟子:徐復,潘重規,潘錦等
NO.6 劉師培
上榜理由:其為清末民初的風雲人物,既在政治舞台上有令人矚目的表演,從革命黨人、無政府主義者到清廷幕僚、籌安會「六君子」之一,又在學術舞台上連創佳績,甚至與章太炎齊名,並稱「二叔」(章太炎字枚叔,劉師培字申叔)。其為橫跨政、學兩界的聲名顯赫的人物,其在學術上所做影響最為深遠和取得成就最大的事情,是有關「中國文學」、「文學史」課程的講授與《中國古文學史講義》的出版上,他使《文選》派在文派之爭中獲得勝利,並在文學史的教學與研究方面奠定垂之後世的「典範」。
主要著作:《中國民約精義》,《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黃帝紀年論》,《漢宋學術異同論》等。
弟子:黃侃,陳中凡,郝立權等
NO.7 王力
上榜理由:其一直從事語言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發展中國語言科學、培養語言學專門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在1936年發表了《中國文法學初探》一文,對中國語法學界自《馬氏文通》以來因襲英語語法研究的狀況提出批評,同時對漢語語法的特點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探討。1937年發表的《中國文法中的系詞》,指出系詞在古代漢語里不是必要的,漢語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動詞,這揭示了漢語不同於印歐語言的一個突出特點。他的《中國現代語法》(1943)、《中國語法理論》(1944)以及《中國語法綱要》(1946)等著作,以《紅樓夢》為主要研究對象,建立了自己的漢語語法體系。另外,其在音韻學方面也成就頗高,他的《漢語詩律學》對中國古代詩詞的格律和語言特點作了精到的研究,對中國音韻學的研究和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
主要著作:《古代漢語》,《詩詞格律》,《語法和語法教學》,《廣州話淺說》,《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詩詞格律概要》,《楚辭韻讀》,《詩經韻讀》,《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漢語詩律學》,《漢語音韻》,《龍蟲並雕齋詩集》,《漢語詩律學》,《詩詞格律十講》,《中國音韻學》,《王力詩論》,《中國語文講話》,《中國現代語法》,《中國語法理論》等。
NO.8 季羨林
上榜理由:其為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其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斗」。其學術研究范圍涉及印度古代語言,特別是佛教梵文,堪為世界上少數幾位能精通佛教梵文的大師,吐火羅文,印度古代文學,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中亞佛教史,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差異和共性,美學和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德國及西方文學,比較文學及民間文學,散文及雜文創作等領域。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卓有建樹的成績。06年其成為首位獲得「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的學者,同時在這一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主要著作:《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論文集)1957,人民教育 ;《<羅摩衍那>初探》(理論)1979,外國文學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羨林選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學研究社 ;《朗潤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藝 ;《季羨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學出版社
NO.9 徐復
上榜理由:其1929年就讀於金陵大學,師從黃侃攻文字、音韻、訓詁。1935年入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後轉至章太炎門下求學。曾任教於國立邊疆專科學校、金陵大學、南京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等校。歷任副教授、教授、南京師范大學古文獻整理研究所名譽所長、《辭海》編委、《辭海》語詞學科分科主編之一、《漢語大詞典》副主編之一、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顧問、江蘇省語言學會會長、《傳世藏書》主編等。他在語言文字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訓詁學、校勘學、蒙藏語文研究、詞語研究、語源學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在蒙藏語文與漢語對勘方面,著有《「歹」字源出藏文說》(《東方雜志》、《閼氏讀音考》(《東方雜志》、《守溫字母與藏文字母之淵源》、《「歹」字形聲義及其製作年代》等。在訓詁學方面,他用力最勤,著述頗豐,代表作有《從語言上推測〈孔雀東南飛〉一詩的寫定年代》、《韓昌黎詩拾詁》等。
代表作品:《徐復語言文字學論稿》,《廣雅詁林》,《說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等。
NO.10 錢鍾書
上榜理由:自幼天資過人,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其在清華讀書期間,橫掃清華圖書館;留英期間又在牛津大學圖書館泡了幾年。後又隨妻子楊絳留法一年,飽覽巴黎大學圖書館藏書,讀書之多,古今中外罕有能比。為學淵博精深,冶古今於一爐,融中外為一家。精通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語,中英文造詣之高,無出其右。著《管錐編》四冊,一百三十餘萬言,以典雅的文言寫成,並對《毛詩正義》、《老子王弼注》、《史記會注考證》、《太平廣記》等十部典籍,作了詳細的考釋、批註與闡發,引用了古今中外4000位作家的13000多部著作,涉及經史子集,修辭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讀書筆記多達90000餘頁,多種語種,數千萬字。
代表作:《圍城》、《人獸鬼》、《錢鍾書散文》、《宋詩選注》、《談藝錄》、《管錐編》、《宋詩記事補遺》、《容安館筆札》等。
弟子:欒貴明等

Ⅸ 有沒有研究元朝歷史的專家

首先,成吉思汗在他的時代里沒有入主中原,雖然手下有一大批漢將儒專臣,更有一批深受中原屬文化熏陶的異族將領,但他本人從始至終都沉浸在蒙古文化中,也不怎麼會說其他語言!所以他不會自稱「朕」,對於後世而言,元朝的所有君王都是被稱作:大汗,而不是皇帝或陛下!
而在後世流傳的史記中,多數都是經過後人校訂的,很可能是根據當時的一些外部情況來進行刪改!所以後幾位不好言,元朝最初的幾個肯定不是自稱「朕」的!
在帝國剛開始拓展的時候,肯定是需要大批翻譯,就如當年漢奸一樣被「有需要」!據《元史》上記載,成吉思汗攻打西遼,西夏等,拔都汗出征花剌子模,羅斯,匈牙利等,都帶有大量的翻譯人員!在拔都汗統治金帳汗國的時候與異族大臣交流還要很大程度上依賴翻譯!
是蒙古人建立了元朝,而不是元朝統治了蒙古人!作為帝國里第一階層,官方語言肯定就是蒙古語了!與其他族交流也是建立在蒙古語的基礎上,隨著時間推移,各民族融合加劇,翻譯也就越來越沒有市場了!但因為漢族人口的眾多了,百姓也大多說漢語,這樣使用最多的也就是蒙古語與漢語了!

Ⅹ 美國的中國文化專家有哪些

▪ 理查德·西爾斯 ( 「漢字與詞源」網站的創辦者) ▪ 史景遷 ( 美國歷史學會主席)
▪ 魏斐德 ( 原美國國際研究委員會會長) ▪ 費正清 (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 宇文所安 ( 哈佛大學教授) ▪ 季北慈 ( 中國問題專家)
▪ 芮瑪麗 ( 耶魯大學顧問) ▪ 白魯恂 (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 施樂伯 (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席) ▪ 盧公明 ( 美國公理會傳教士)
▪ 芮沃壽 ( 佛教研究學者) ▪ 杜贊奇 ( 芝加哥大學教授)
▪ 德效騫 ( 牛津大學教授) ▪ 牟復禮 ( 美國儒學學者)
▪ 傅高義 ( 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 ▪ 費慰梅 ( 中國藝術與建築學者)
▪ 傅漢思 ( 耶魯大學教授) ▪ 柔克義 ( 美國外交官)
▪ 恆慕義 ( 美國公理會教士)
這些都是在美國的著名漢學家(都是老外,不是華人)。這些人的具體資料你可以去網路上一一搜索,都是比較全面的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專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