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女裝發展歷史

女裝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0 14:13:45

㈠ 中國女裝設計的發展史

「中國傑出女裝設計師發現計劃」,從創意到實施,均為國內首創。其中有兩個關鍵詞:傑出、發現。 杭州,欲做「發現」這些准世界級設計大師的伯樂。 杭州「發現」世界級大師 「杭州絲綢、女裝產業要克服『高原現象』,突破發展『平台期』,再上一個新台階,就必須走品牌發展之路,依靠品牌取勝。而打響品牌的核心是要培養一批頂尖級的女裝設計師。」 不久前,中國國際女裝設計師大獎賽暨「中國傑出女裝設計師發現計劃」實施方案專家論證會上,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言之鑿鑿,字字著力。 這次專題會議,也無疑將在杭州絲綢、女裝產業發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 確實,「設計師品牌」策略對於杭州女裝之推動力,愈來愈顯現其不二地位。因為,這不僅直接關繫到企業品牌的打造,而且直接關繫到杭州絲綢、女裝產業的興衰成敗。 杭州市政府設立專項基金,從2007年至2017年期間,每年投入400萬元,用於資助60位傑出女裝設計師的培養培訓。重點培養對象將在「萬事利杯」中國國際女裝設計師大獎賽的最後優勝者中選出。由政府主導並投入大量資金來培養設計師,這在國內不僅是首創,也可謂是大手筆。 和記者談起即將實施的「發現計劃」時,杭州市經濟委員會紡織服裝處處長嚴國強即刻神采奕奕,「市政府對此特別重視,通過這次計劃實施來培育和形成杭州絲綢、女裝產業發展的人才競爭優勢,從而打響杭州『中國絲綢之府、中國女裝之都』的行業品牌和『生活品質之城』的城市品牌。」 「生活品質之城」,這個稱謂對於杭州人以及不少外地人而言,已是個頗為熟稔的熱詞。它是一個由各種具象匯聚凝結而成的概念之詞。而這一次,杭州市政府要將其中一個具象發大並真切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那就是—通過中國傑出女裝設計師的培養與杭州女裝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提高杭州的「生活品質」。 在繽紛服飾薈萃的杭州女裝特色街武林路的北端,記者找到了杭州市服裝設計師協會,敲開工作室的大門,立刻就感受到其內忙碌而緊張的工作氛圍。接電話聲,交流工作的談話聲,鍵盤敲擊聲,翻找文件聲……各種聲響混雜在一起。 杭州市服裝設計師協會秘書長顧小華,不停地在處理工作上的事務和安排媒體的采訪,因為承辦這次中國國際女裝設計師大獎賽以及「發現計劃」的相關活動,已足以令他忙得很少有休息的時間。 負責媒體接待的汪君瑋對記者說,「『發現計劃』除了用10年的時間,在國際知名服裝設計院校每年培養6名傑出女裝設計師,還將在國內知名服裝設計院校培養250名優秀女裝設計師,短期出國培訓優秀女裝設計師和女裝企業高層經營管理者200名,短期國內培訓服裝製作技師400名,服裝製作高級工1000名,引進知名女裝設計師10至20名。」 可見,「發現計劃」不僅僅只將目標對准那些准世界級設計大師,還將發掘並培養一大批服裝業優質人才,從而以「點」、「面」結合的方式,構築起堅固而上規模的杭州女裝發展源動力。 西子女裝突圍國際化之困 在現在這個時機,力推「中國傑出女裝設計師發現計劃」,不是沒有理由的。 西子湖畔的杭州女裝,她想要達到的目標不僅僅是國內女裝的領軍人物而已,清秀雋永的目光已眺望著那更為華麗耀眼的世界舞台。 然而,杭州女裝期望突破自身發展障礙,攻入國際女裝市場,就不得不正視一些現實存在的問題。 「杭州有幾百多個服裝注冊 商標,但可稱得上品牌和名牌的卻不多,商標不能代表品牌。同時,貼牌多、設計風格雷同甚至抄襲現象也阻礙了杭州女裝的進一步發展。」杭州市經濟委員會紡織服裝處處長嚴國強對此不無憂慮。 一個地域環境或城市環境對設計師必然有影響,很多外地的設計師留在杭州開創自己的天地,正是看到了這片土壤所能給予的養分。 自從2000年杭州女裝整體亮相京城之後,杭州女裝整體形象的打造活動就異彩紛呈。每年的「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杭州市政府都組團參展,影響巨大。 無論是杭州女裝形象大使的評選還是杭州女裝文化發展論壇的舉辦,杭州女裝整體推廣都是非常出色和到位的。但是,在杭州女裝整體形象得到整體提升的熱鬧背後,杭州女裝企業自身的品牌建設卻似乎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最初,杭州提出打造杭派女裝,由於門檻較低,大量的女裝企業蜂擁而入,加上缺少標准,缺少引導,導致產品檔次低,質量不過關,使得杭州女裝的形象受到很大影響。以至於很多女裝品牌不願讓人了解到自己的杭州背景,不願打「杭派女裝」的牌子。 「確實,杭州女裝的品牌已經形成一個群體,但是在這個品牌群體中,我們卻沒有看到一個強有力的品牌。要打造『中國女裝之都』,只有品牌群而沒有強勢品牌,是不可想像的。而杭州女裝想要在市場上獲得更大的發展,必須要培育自己的品牌,使之成為強勢品牌,才能夠不斷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杭州市服裝設計師協會汪君瑋由此分析道,「為了改變這樣的尷尬局面,發現並培養具有國際水準的成熟設計師,從而主推『設計師品牌』,就顯得猶為關鍵,日本在這方面的成功就很值得我們借鑒。『發現計劃』是提高杭州市絲綢女裝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也是杭州女裝走向國際、參與國際競爭的有效途徑。」 此外,由於杭州女裝企業的設計背景,杭州女裝企業顯示出一種過於看中設計或者品牌的形式的傾向,而相對忽視消費者、市場的需求變化。反觀與杭州同處浙江的溫州、寧波的服裝企業,他們多數是商人出身,因此,對市場的嗅覺更加靈敏,顯示出更市場化的操作智慧,所以溫州、寧波涌現出一大批市場影響力非常強的服裝企業。 對於西子女裝走向國際化,杭州市服裝設計師協會會長錢鋒則用形象的語言表達了深遠的見解,「若把法國現階段的著名 奢侈品牌及高級成衣品牌比做風情萬種的成熟女子,那杭州的服裝品牌只能算是豆蔻年華的少女。應當通過不斷吸收國際知名品牌的成功經驗,使杭州女裝的設計突破產品設計的概念,從單一的產品設計提升到品牌設計、企劃設計、管理設計、營銷設計等多元化、立體化設計,最終以設計文化提升杭州服裝產業參與國內外競爭與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於是,今天的杭州女裝希望做到世界的和時尚的,「中國傑出女裝設計師發現計劃」就是很好的起步。 世界時尚之都鍛造設計大師 「去年的短期出國培訓給我的設計事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讓我看到了世界一流的設計理念和流行元素。我准備報名參加今年的中國國際女裝設計師大獎賽,希望能得到這次長期出國培訓的機會。」 曾獲得杭州「十佳」服裝設計師稱號,現在杭州佳奇服飾有限公司擔任設計師的周紅淋,在去年12月也十分幸運地被送往國外短期培訓。 作為一次嘗試,去年杭州市曾首次出資100多萬元,安排18位服裝設計師出國短期培訓。這18位服裝設計師在法國、 義大利等「時裝之都」,感受到了世界時尚最前沿氣息和大師風采,受益良多。 周紅淋和記者回憶那段時間不長卻令她獲益匪淺的出國培訓時很感慨地說:「特別是有一個關於『櫥窗解碼』的課程令我印象深刻,那些世界頂級品牌十分重視櫥窗的設計和陳列,通過櫥窗來發布流行元素和體現品牌風格。這在我們國內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關注。」 這次大獎賽後,選拔出的6名女裝設計人才將作為第一批赴國外進行為期一至兩年長期專業培訓的設計師,獲得出國培訓政府全額獎學金,獎學金額度為30萬元至50萬元,如此培養力度和重視度均超過以往。 由於當前一流的服裝設計師和一線服裝品牌大多在歐洲。因此,打造「大腕」級中國女裝設計師的培訓之地,自然也選在了那裡。 具體而言,在世界上擁有較高知名度的法國高級時裝公會學院、義大利歐洲設計學院,初步定為「發現計劃」優秀設計師的培訓之地。 在國外學習,語言關可能是優秀設計師將遇到的最大「門檻」。為了幫助設計師克服這一障礙,杭州市擬委託國內院校先期對設計師培訓法語、義大利語,強化英語。 對於杭州推出「中國傑出女裝設計師發現計劃」,杭州女裝企業紛紛叫好。「中國國際女裝設計師大賽組委會當初找到萬事利集團,希望贊助100萬。我很爽快地答應了。而且我還可以承諾,年年贊助100萬!」萬事利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愛琴充滿激情地說。 在世界時尚之都學成後的設計師將回杭州為杭州女裝服務3年以上,這對杭州女裝的發展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對於服裝產業的發展,現在人才是關鍵。近些年來,中國已經出現了一些走向國際舞台的優秀設計師,所以在『發現計劃』中也完全有可能出現達到國際水準的傑出設計師。他們不僅對杭州女裝,也將對中國服裝產業產生較大影響。」言語之間,周紅淋對中國服裝業的發展前景滿懷信心。 不久之後,這6位首批准世界級大師將踏上求學之旅,在世界時尚之都得到全方位的鍛造和磨練。杭州女裝走向國際的「十年計劃」也將由此開始。 -

㈡ 品牌服裝發展史

不同品牌服裝有各自的發展歷史,列舉不完,下面列舉中華古代文化發展歷程:
1、 先秦時期的服飾
中國的衣冠服飾制度,大約是在夏商時期初見端倪,到了周代漸趨完善,並被納入「禮治」范圍。當時的服飾依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別。天子後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級制度日益嚴格。
商周時期,服飾形式主要採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等五種原色;裳用間色,即以正色相調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裝以小袖為多,衣長通常在膝蓋部位。衣服的領、袖及邊緣都有不同形狀的花紋圖案,腰間則用條帶系束。春秋戰國之期,出現一種名為「深衣」的新型服飾,它是一種連體服飾。深衣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服飾樣式,故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用作常福、禮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戰國時期,胡服的誕生打破了服飾的舊樣式。胡服的 短衣、長褲和革靴設計,善於騎射,便於活動,在軍隊里廣為盛行。
先秦時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諸履之中,以舄為貴。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種顏色,分別在不同場合穿著。鞋是一種高幫的便履,以皮革製成;靴則是來自西域,胡人騎馬射箭時穿著,後來漢族人也逐漸接納。
2、 秦漢時期的服飾
秦朝統治中國的十五年間里,秦始皇兼收六國的車旗服御,創立了衣冠服飾制度。秦朝的服飾仍然是連體式,寬袖、大袍,服飾制度嚴禁。
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漢代的服飾中的冠制特別復雜,有十六種之多。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繫上五彩的帶子。
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
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鑒《洛神賦》、《列女傳》等圖卷。
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
南朝服飾 北朝服飾
灑脫娟秀的魏晉風度 錦履立花紋,綉帶同心苣—晉
4、 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
隋初的服飾,比較樸素。袍衫和胡服是當時的主要服飾。自隋煬帝起,社會風氣發生變化,服飾因此日趨華麗。這種華麗的風格一直延續至唐代。
唐代初期,車服制度皆承襲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頒布車服之令,冠服制度開始確立。唐代 是中國歷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唐代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外來的服飾,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這使得該時期的服飾大放異彩,更富有時代的特色。由於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許多新穎的服飾紛紛出現,胡服在此時的影響巨大,尤其是對褲褶服飾的產生,將秦漢時期的交領、寬衣大衫、曳地長裙的服飾逐漸淘汰,轉為盤領、緊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長裙所替代。服飾逐漸的開放,強調體態的美感,配掛披或胡帽;鞋子除雲頭高履外還出現了小蠻靴。在加上織品的發展,許多輕薄細柔的布料被開發出來,因此透明的、多層次的穿著開始引領風騷。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裝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裝、胡服和所謂的「時世裝」等。
唐代仕女下裝多穿裙子,腰束的極高,甚至高過胸部。裙色以紅、紫、黃、綠最多,其中以紅色最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寬長的肩巾、下穿高頭雲履。婦女服飾展現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屬禮服的中單,是用透明的薄紗製成。在以往只當作內衣穿著,但是在盛唐時期,明衣被拿來當作外衣,並成為盛裝。
女扮男裝也是唐代的服飾特點之一。身著窄袖圓領長袍、配腰帶、穿長褲,另外可以穿胡服、戴胡帽,女扮男裝的模樣;這些服裝有寬袖、窄袖,有圓領、翻領,以及烏皮六合靴,是當時很有特色的服飾。
5、 宋代服飾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婦女的彎頭短靴形狀小巧玲瓏。
宋代織品非常的發達,泥金、印金、貼金、彩繪、刺綉在服裝上廣泛使用。織品的質地輕薄、飄逸,給人秀麗之感。
6、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
五代十國以後,中國社會先後出現了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這些民族的服飾雖然保存了一部分漢制,但更多的體現了少數民族的特點。
遼代服飾衣冠服制並不統一。金代服飾初始也不甚完備,直到元代,服飾才日趨成熟,日漸華麗。元代服飾統稱長袍,男女差異不大。用華麗的織金布料及貴重的毛皮製成;但是由於民族性質,分為蒙制和漢制兩種。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為主的袍夫,交領、左衽、長及膝,下著長裙,足著軟皮靴,是元代皇後貴妃所穿著的服飾。漢制的婦女服飾一般沿用宋代的樣式,以交領、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為主,也常穿窄袖的長褙子,下穿百褶裙,內穿長褲,足穿淺底履,這類服飾是當時服飾的特點表現。
7、 明朝時期的服飾
明代對於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十分重視。首先,廢棄了元朝的服飾制度,隨後根據漢族的傳統習俗,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對服飾制度作了新的規定。
明代的男子服裝恢復了唐宋的傳統特色,以袍衫為主。朝服仍然免冠;文武官員祭祀時戴梁冠,穿赤羅衣裳;冠上的梁數及所佩戴的綬分別等級;職官公服穿袍,盤領、右衽、袖寬三尺,用絲或紗等製成。袍服的顏色有所定製:一至四品用緋,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綠,並按照級別綉織各種紋飾。常服比較的簡便,一般由烏紗帽、團領衫及革帶等組成。
明代的婦女主要穿著衫、襖、霞披、裙子等等。衣服的樣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復了漢族的習俗。普通的明代婦女的禮服規定只能為紫色粗布,不許有金綉。袍衫只能用紫、綠等淺色,不許用大紅及黃色。明代的仕女服飾有禮服和便服之分,禮服為寬大的上衣、大袖衫,便服則合身、窄瘦、修長,以長襖和長裙為主。這一時期,雲肩、比甲(長背心)的使用最有特色。明代仕女穿著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對襟的窄袖羅衫與貼身的百褶裙;明代婦女喜歡將比甲當作外出服穿著,並配以瘦長褲或大口褲。
明代的纏足之風盛行,並以此為美。服飾多以團花為飾,喜歡紫、綠、桃紅及各種淺淡色,至於大紅、鴉青、黃色等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使用。
8、 清朝時期的服飾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和嬪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庄緞
清代的服飾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代仕女服飾內容主要以旗裝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寬口褲、寬褶裙,等等。這類服飾多為合領、右衽,領、襟、袖使用寬大的襕邊作為修飾,袖子短而口寬,長及手;袍在身側開高衩,下穿寬口大褲,足穿花盆鞋。部分清代的服飾沿襲明代的風格,以大褂和大衫為外衣,合領右衽,短袖而寬;下穿寬大的百褶裙,裙長及足,內穿寬口大褲,不穿綉花鞋。
清代的服飾融合漢滿兩族的風格,大襟長褂,以滿族的高領、大襟緣邊、寬口袖、衣長至膝的長褂配合漢人的發型、長裙、綉花鞋,有時外套長褙子,有明代的遺風。有些外套坎肩,形式為高領右任、無袖的夾衣,領、襟、衣緣同樣飾有寬大的緣邊,下穿寬口長褲,足穿尖頭綉花鞋。這些都是清代典型的穿著造型。
9、近代服飾 (西風東漸話變革) --辛亥革命後的服飾
自乾隆之後,西洋商品日漸輸入我國,制裝的外來原材料大大吸引著國內的婦女們,於是在衣著傢具上明顯地出現了變化,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風氣。
辛亥革命後,服制形式大變,清代的官吏衣著和頂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辮,當時「剪」與「留」,已經成為革新和保守的分水嶺。剪辮的先行者是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識分子,偏遠鄉村仍不輕易接受。當時旗人盛裝雖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學生中的「藍布大褂」是領銜的式樣,而後日漸流行起來。
由於電影的出現,電影明星成為逐漸顯赫的人物,上海成為中國女裝的大本營,粵裝、港裝成為上海裝的一個支派。民國初年女子的生活起了變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外來思潮影響,紛紛走出閨房,奔向社會,投身電影業、商業、手工藝業、做教員、舞女以至做官吏等,由於此類職業的要求,改裝換容就成為必然之事。
由於城市與外界交往頻繁,因此服裝的款式、材料變化快,而邊遠山區和農村,相比之下幾乎相差 一百五十年。比如當上海女子已經開始整燙頭發,足著高跟鞋時,河北的三河縣婦女頭上還戴著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還纏著一雙「三寸金蓮」;當北平的貴族婦女已經著貼身旗袍之時,在甘肅還有三十年前上海時興過的大鑲滾袖衣。民國元年政府規定了男女禮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禮服和常禮服。大禮服分晝禮服和晚禮服兩種,均採用黑色衣褲和領結。常禮服有西式和中式兩種,中式即長袍馬褂,女子禮服是身長齊膝,有領,對襟式,裙的前後有鏡面,兩側做襇,兩端有帶結的式樣。都市女子結婚採用頭披白紗,身著絲織禮服,手持白色花束,舉行"文明"結婚,農家女子仍然穿紅襖戴珠冠,乘坐紅轎,保持著舊式風俗。民國初年,福建一些地區甚至還在延用著明代的婚裝,女子頭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頭戴大禮帽,上綴紅緞辮或紅絲線,這男女二者的裝束實不相稱,與都市的距離也更大。
北伐以後,政府規定新服制,男子採用中山裝和西裝。這兩種服式均為外來式樣,在官職人員和知識界比較多用,夏季選用白色,其他季節選用黑色或深色。長袍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種。立領、三袋七個扣子的學生裝主要是高等學府的制服。長袍外加坎肩、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褲或外罩一條紵裙(圍系式的或長或短的小裙),是鄉間男女的普遍裝束。女裝在這個時期變化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褲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黑色綢裙。社會婦女的常裝仍以旗袍為主,民國廿年以後這種裝束又普遍流行起來。新裝的總趨勢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各種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線長旗袍,特點是在衣邊加鑲條、補花或衣外加套小馬甲和絲質圍巾,另一種是上衣下裙分開的衣裙式。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外來商品的進入,西方生活習俗的滲透,國內大城市女子頻繁地出入交際場所,使得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合體著裝最為突出,洋式衣裙還要配上眼鏡和手錶,遮陽傘握在手中,更顯新潮和浪漫。甌洲和東洋摩登時裝,從短裙、內衣以及色彩等方面影響著國內的女子,仿效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模仿美國的簡便裝束,愛好運動的女士們多穿紅色鑲銀鈴的百褶裙,並以胸罩代替舊時的肚兜〈我國自古流傳至今的一種用紅布綉花,並加金銀鏈,掛在頸部的護身衣)。此外連衣裙〈五十年代蘇聯稱"布拉吉"〉也較為普遍,追其根源,我國古代傳統服式就是上衣下裳的連衣形式,只不過由西方再度傳入則更加簡化和便於活動罷了。在民國以後的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裘衣仍盛行於富人之家,反毛大衣外用是自古至今的貴重衣物。清代的「端罩」也是一種反毛對襟式外衣,其區別在於不是翻領。「斗篷」是一種外出常用的服式,著此裝瀟灑自如,風度翩翩,當時這種斗篷在上層人士的男子和老年女子中比較流行。以上服式雖然只有幾種類型,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地區差異較大,所以眾多地區的服式可從幾種類型的服式中利用色彩、裝飾、原料的不同,選擇,變異出更多的服式品種來。
皮鞋、提包和傘,都是日本"東洋女"帶進來的。光緒末年在廣州就已出現過這種裝束,被人們稱為"自由女"裝束,這表示了她們開放的思想和行為。民國初期開始有一些人行「文明結婚」、做「文明事業」、成立「小家庭」等,他們所穿的摩登服裝叫"文明裝"。西方服裝對我國的影響,主要在二戰後的時期。我國女留學生有不少去甌美名城尋求配偶,於是將東方的裝飾藝術帶向西方,同時又將甌洲的服裝、飾物和化妝品等帶回我國,這些女性自然而然成為外國商品的推銷者和消費者。
時裝的興起,也促進了童裝的發展,迫使不利於兒童身體發育的緊窄小旗袍和短褂改變成適合身體發育的新式童裝。

㈢ 世界服裝發展史

縱觀服裝的發展史,之所以有中外服裝那麼大的區別和兩地不同的文化和穿著觀念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的。
從服裝的穿著看,中國人講究儀表的修飾,西方人崇尚顯露人體的美;中國人的服裝行為注重自我調節,所以比較保守,少變化,而西方人的服飾行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比較開放,多變革;中國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境和諧,西方人對服裝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對比。
服裝的製作工藝上的不同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式服裝結構是整片式平面型的,重視二維空間效果,不強調服裝與人體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裝表現人體曲線,服裝平直寬松,採用平面裁剪法。西式服裝結構是分割式立體型的,強調三維空間效果,在結構上以立體裁剪為主,注重試縫、修訂和補正,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和體,突出人體曲線美。
其次是中式服裝的製作是靜態的,西式服裝製作是動態的。傳統的中式服裝的剪裁都是放在案板上進行的,衣片的衣縫均以直線為主,所以衣縫線條等均是用粉線團彈出來的,在衣片中間也不做任何收省或分割組合,衣片是整片的很少有附件或配件。即使有少量的衣袋等附件,也是採用蓋貼的形式帖縫上去的。衣片縫合時也只是兩塊衣片上下對疊後沿邊縫合即可,根本不需要有試樣或修正過程,所以是一種靜態式的製作過程。成衣後造型方正、整齊,穿在身上成為一種人體的偶像或禮儀習俗的象徵。這種靜態製作服裝的形成,完全是和中式服裝平面型結構有關,也和我國的民族性格喜靜不喜動有關。

㈣ 我想了解唐朝女裝的發展歷史

古代衣裳,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內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上容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要了解唐朝的女裝,首先要了解唐朝的歷史,唐朝李家王朝至少有一半的外族血統(歷史要自己去看),不僅僅是李家,整個中原地區基本上都有民族融合,因此很多外族的風俗習慣帶到了中原,等到唐朝建立,外族的服飾也和原來的漢服相結合。因為外族騎馬射箭,不喜歡拖拖拉拉,所以都束腰,看上去精幹。結合漢族的柔美,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就是到了中晚唐時期,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

㈤ 中國服裝品牌的發展歷程

1、2001年7月13日,中國服裝網上線運營

2、2002年9月, 中國服裝網推出了品牌資料庫

3、2002年10月,成立深圳分公司

4、2003年5月,中服網路被浙江省信息產業廳、浙江省電子商務協會確認為浙江省首批電子商務應用推薦企業

5、2003年6月,中國服裝網服裝論壇正式開放

6、2003年8月,中國服裝網入選「2003最具商業價值的中國網站100強」

7、2003年12月,總經理廖斌被共青團中央、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評為「中國青年創業行動先進個人」

8、2004年7月,《中國服裝企業大全》(2004-2005)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並通過新華書店系統上市發行

9、2004年10月,中國服裝網入選「2004中國商業網站100強」

10、2005年3月,中國服裝網被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評為「上海市優秀電子商務網站」

11、2005年11月,中國服裝網入選「2005中國商業網站100強」

12、2006年3月,中服網路被浙江省信息產業廳評為「浙江省電子商務十強網站」

13、2006年3月,成立上海分公司

14、2006年11月,中國服裝網榮獲「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新聞工作獎」

15、2006年12月,中國服裝網榮獲「2006中國互聯網最具潛力項目獎」

16、2007年6月,中服網路同國內互聯網第一股——網盛生意寶(SZ:002095)戰略合作

17、2007年10月,成立廣州辦事處

18、2008年3月,被浙江省委宣傳部、省公安廳、團省委等八個部門評為「浙江省文明辦網示範單位」

19、2008年4月,中國服裝網同中華服裝網強強聯合

20、2008年7月,成立北京分公司

21、2008年12月,中服網路並購穿針引線國際流行資訊網

22、2009年5月,中國服裝網被評為「中國行業電子商務網站TOP100」

23、2009年9月,中國服裝網成為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童裝發展中心戰略合作夥伴
就這些了

㈥ 女裝品牌的發展歷史


服飾的變遷是一部歷史,是一個時代發展的縮影。它是這個時代進步、文明、興旺發內達、繁容榮昌盛的象徵。它在記錄歷史變革的同時,也映襯著一種民族的精神,傳承著當地的歷史文化,女裝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女裝使女人倍添姿彩,女裝為產業增添亮點。
女裝品牌自女裝誕生的那一刻便隨著時代的變遷應運而生,女裝品牌與款式的多元化推動了時裝的發展。在品牌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女裝品牌的數量已無法計算,幾乎每時每刻都會有新的女裝品牌在時尚女裝市場上出現。
女裝品牌,時尚出行。愛美的女孩一點要宅購潮流。21世紀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候,如果你是宅男宅女的話,請走進互聯網的宅購潮流的時代。

㈦ 古代女子的服裝演變史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到近現代,都以鮮明特色為世界所矚目。原始社會服飾(公元前21世紀之前)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裳。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有1枚骨針和141件鑽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制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端。距今約1萬年,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紡織技術發明,服裝材料從此有了人工織造的布帛,服裝形式發生變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貫頭衣和披單服等披風式服裝已成為典型的衣著,飾物也日趨繁復,並對服飾制度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在紡織品出現之後,貫頭衣已發展為一種定型服式,在相當長時期、極廣闊的地域和較多的民族中普遍應用,基本上替代了舊石器時代部件衣著,成為人類服裝的祖型。新石器時代除有籠統式服裝外,還從一些陶塑遺物發現有冠、靴、頭飾、佩飾。商周服飾(約公元前16世紀~前771年)由商代到西周,是區分等級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確立的時期。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提花幾何紋錦、綺,和絞織機的羅紗。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王室公卿為表示尊貴威嚴,在不同禮儀場合,頂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著裳也須採用不同形式、顏色和圖案。最著名的為《尚書?益稷》所載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綉,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十二章紋遂成為歷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遜位、袁世凱復辟稱帝。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服飾(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錦,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綉,風行全國。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徵。影響所及,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示勇武兼用自衛,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寶劍。腰間革帶還流行各種帶鉤,彼此爭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緻的用薄如蟬翼的輕紗,貴重的用黃金珠玉;形狀有的如覆杯上聳。鞋,多用小鹿皮製作,或用絲縷、細草編成;冬天皮衣極重白狐裘,價值千金。女子愛用毛皮鑲在袖口衣緣作出鋒,還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質錦綉手套,無不異常美觀。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把以前各自獨立的上衣、下裳合二為一,卻又保持一分為二的界線,上下不通縫、不通幅。最智巧的設計,是在兩腋下腰縫與袖縫交界處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體化,可以完美地表現人的體形,兩袖也獲得更大的展轉運肘功能。據記載,深衣有4種不同名稱:深衣、長衣、麻衣、中衣。從出土廣物看,春秋戰國時衣裳連屬的服裝較多,用處也廣,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變式。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胡服指當時「胡人」的服飾,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款式空前豐富多樣,不僅表現於深衣和胡服。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有人還常戴鴟角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這些都與多採的社會生活相關。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綉。綉紋多有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 」。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自秦而漢,深衣有了一些發展和變化。從東漢社會上層來看,通裁的袍服轉入制度化。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中國服飾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足下為歧頭履。腰間束帶。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①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②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 」。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於男官員,並流

㈧ 服裝的發展以及演變

你可以查找一些資料,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是「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根據胡人的騎兵裝束十分的小巧幹練,來改變自己的騎兵隊伍,由於這種服裝更適合騎射,所以趙武靈王的騎兵戰鬥力大增。當時,人們的服裝很講究禮節,男人的服裝都是寬袍大袖,趙武靈王將人們日常的服裝也改為小巧的胡服的樣式並融合漢文化,從此人們的著裝發生了很大變化,並影響了後世服裝的款式。

在唐朝的鼎盛時期,唐人生活富庶、社會未定、思想開放,在這種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大環境下,人們對於生活必需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有更多的經歷和資源去發展這些生活用品,由於唐代崇尚美,人們對美的要求也很高,特別是在女皇帝武則天上台以後,女性獲得尊重,逐漸在上流社會出現了女子運動,在運動中女性服裝顯然不適合,所以換為男裝。逐漸形成了按照男裝來製作女裝的風潮,這種影響逐漸的影響了民間,由於思想開化,這種女著男裝的現象十分的普遍,這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摒棄男女嚴格劃分著裝禮儀的現象,但隨後的歷朝歷代都沒有繼承這一男女平等的社會風氣。

還有很多,比如我國的女性裹足現象的出現於消亡,主要是新舊社會交替產生的思想上的解放。

在歐洲的典型案例是消除女性的束腰,解放婦女、尊重女性。

比基尼的流行是在60、70年代經濟大復甦的環境下產生等等。

㈨ 20世紀西方服裝發展史

20世紀初,(又稱新女性時裝潮流)在起始階段,巴黎引領著潮流的同時很多國家的宮廷服裝還在作為流行源頭,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服裝產生變化,衣服的結實耐用,色深耐臟,穿著方便,便於快速行動已成為人們考慮的第一因素,裝飾的時髦性已經退居次位,女裙也進一步縮短(女裝的設計主調確立了適用,簡練,樸素,活潑而年輕)
20世紀30年代,(新外觀女裝潮流) 男孩風開始消失,曲線代替直線,女性優美線條又重新顯現(美國發明了松緊帶和針織女裝,拉鏈也廣泛的運用到了女裝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衣開始普及)20世紀40年代,在經歷過戰後緊張、勞累之後,婦女們急切的想擺脫掉「簡陋」,所以適度誇大縮小的新外觀女裝應運而生(領導這一潮流的是著名設計師迪奧)
20世紀50年代,(自由求新時裝潮流)直立衣領重新出現,女裙仍然到小腿肚中間,工裝褲開始流行(說明1850年李維斯特勞斯創造的牛仔褲得到了普遍的認同)。1954義大利風行結實的厚線衫,式樣屢變,色彩也時時更新追求美而富麗。20世紀60年代(瑪麗.匡特設計的)超短裙受到追捧,1966年英國(尼龍紡織協會)生產出透明和半透明面料。20世紀70年代,服裝的面料、款式、色彩更加豐富,人們的著裝觀念也更加開放多樣。
20世紀80年代,(中時裝設計注意國風時裝潮流)進入時裝設計多元化時期,1988年末約翰加利亞諾推出「中國軍服」系列,由此引發了東方熱,民族風情。
20世紀90年代,(環保自然時裝潮流)歐美國家經濟一直處於不景氣的狀態,能源危機進一步加強環保意識,伴隨著環保的熱潮,消費的意識、審美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①強調新簡約主義的實用性與機能性。②「貧窮主義」時裝(故意未完成的半成品)故意把服裝做舊。(中性時裝潮流)由於女子和男子一同參與社會競爭,所以人們淡化性別,追求個性思想使得女裝男性化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服裝現象。
21世紀,人在著裝過程中總在尋求一種價值,同時又在共同的前提下尋求差異。

㈩ 女裝歷史文化

1.曾唐代開始說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
2.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3.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
4.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5.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在這個時期旗袍同樣也深受歡迎。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
6.新中國成立之初,婦女穿旗袍的還很普遍。以後由於各種原因,穿旗袍的就越來越少了。但旗袍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的民族服裝,是具有一定特點的。它線條簡練而優美,造型質朴而大方,比較適合婦女穿著,在國際上也有一些影響。、國內兩種資源和大力拓展國內外兩個市場創造了條件。特別是廣大消費者更注重了個歧化。舒適化。高檔化。品牌化和時尚化,這些是溫州女裝企業面臨的新形勢、新變化。溫川女裝分會會長曾聖忠說,這些新形勢、新變化對女裝企業而言,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必須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強筋壯骨,發展自身,在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仕勢。尋找合作夥伴,打造品牌加工,將自己原創品牌融入名牌產品之中,迅速提高自己品牌效益,提高產品附加值,逐十向高級時裝方向發展。
8.未來 中國女裝品牌具有強烈的區域色彩,還沒有真正意義上能在全國形成規模和影響的品牌。例如杭州女裝產業,帶有濃重的江南文化氣息;武漢女裝倡導顏色鮮艷、色塊深厚;深圳、廣州則因毗鄰港澳吸取了港澳的時尚元素和設計理念。這些區域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開始直接有選擇地向目標城市發展。中國地域遼闊,風俗各異,南方女性和北方女性在穿著習慣、體型氣質等方面存在差異、對國際流行時尚的接納速度和程度也存在差異,中國女裝經過多年發展依然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目前國內女裝高端市場幾乎全部被國外品牌佔領,能走出"國門"的女裝品牌廖廖無己。

7.現在

閱讀全文

與女裝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