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教育技術的發展歷史
網上索索就有了
2.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經歷哪幾個主要階段
初始階段(17世紀-19世紀末)——直觀技術與哲學認識論(感覺論)
在理論上直觀技術是以哲學認識論(感覺論)為基礎的。英國唯物主義
哲學家
培根曾說過,感覺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
——哲學手稿》中說:「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種屬人的關系——視覺、聽覺、
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感覺、願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
體的一切官能,是通過自己的對象性的關系,亦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
而對對象的佔有。」從17世紀開始逐漸形成的,以班級教學為認識形式、
以書本、粉筆、黑板、圖片、模型及口語為媒體的直觀技術是較為簡單和
原始的教育技術。
發展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60年代)——媒體技術興起與教育心理學理論
國外有人把這個階段的教育技術稱之為「教育中的技術」(Technology
in
Ecation)。這一階段以視覺教育或聽覺教育為特徵。在理論上也脫離了哲學
母體,不再僅是從認識論出發來描述了,而是開展了廣泛的、有多個代表人物
和流派理論探討。然而各種理論又都屬於教育心理學的范疇,沒有形成教育技
術學的理論體系。視聽教學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愛德加·戴爾。他在其《視
聽教學法之理論》(1946年)一書中提出了「經驗之塔」理論。戴爾認為,人
們學習時,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獲得知識與技能比較容易。他用一個
學習經驗的塔形體圖來表示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俄亥俄州立
大學心理學家普萊西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設計了好幾種自動教學機,並開展
實驗。然而由於教學機設計的問題和客觀條件不成熟,普萊西的自動教學機對
教育技術的發展影響不大。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納發起新的程序教學運動,普
萊西的早期貢獻方為人們真正認識。這個時期,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新行為
主義學習理論。他在1954年發表的題為《學習的科學和教學的藝術》一文中,
根據自己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和積極強化的理論,重新設計了教學機器,從而使
美國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學運動達到高潮,後來發展成為不用教學機器只
用程序課本的「程序教學」。再以後,他的理論應用於電子計算機,開始了計
算機輔助教學(CAI),也成為教育技術的重要標志之一。
形成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系統技術與教育技術學
60年代初,視聽教學領域又出現了新的趨勢,它同時受到兩個方面的影
響,一是傳播理論,另一是早期的系統理論。香農(shannon)創立的資訊理論
引入教育、教學領域,產生了視聽傳播學。視聽傳播學主要涉及學習過程的
訊息的設計和使用。傳播學的產生,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物」引向從信源
(教師或視聽材料)到受者(學習者)的信息傳播過程上來。在傳播學向視
聽教學滲透的同時,系統理論也開始對教育、教學發生作用和影響。教育是
一個復雜的系統。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媒體、教育方法、教育設
施以及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等組成的有機整體。教育系統整體功能的最優
發揮,不僅需要各組成部分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更取決於系統中各要素的
最優配合和協調一致。因此,只有用系統的觀點對教育的各個部分(包括媒體)
進行綜合的、整體的考慮,對教學過程進行系統設計,才是實現教育最優化的
根本途徑,於是逐漸由媒體應用轉向了系統設計,由媒體技術進入系統技術階
段。在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興起的時期,傳播學、行為科學、系統設計滲
透於教育之中,「教育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科學概念和專門術語逐漸形成。
60年代初,E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術)一詞首先在美國一些書刊、雜
志中出現,並很快在國際上傳播開來。
望採納~~
3. 教育技術的發展史
教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手工技術、機電技術和信息技術。
傳統教育專技術: 教育者的言語屬技巧和教學技能以及黑板、粉筆等的運用;
視聽媒體教育技術: 硬體——軟體;三論(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教學系統設計學科產生。
信息化教育技術: 包括硬體、軟體和潛件。特點:以計算機為核心;直接促進學習,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企業培訓。
4. 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發展的歷史意義
依個人理解,現代教育的意義為:
1、完善人們(受教育者)的知識構架回和體系——無可答否認現代教育體系有個人自學不可替代的優越性,當然現代教育是否成功也取決與個人的努力程度;
2、普及現代教育以提高民族的綜合素質,提高民族的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這有助於提高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3、良好的現代教育能提高人們的責任感、國家及民族意識,人們能高效率地創造財富並且能正確地運用最終回報社會、促進社會的發展。
另:我國的現代教育制度並不完美,但我們應從現實及宏觀的角度去看待其不足之處,無論如何,現代教育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顯性知識,更多的隱性知識需要我們以自己的視角去積極發現。
5. 教育技術定義演變
從94到05定義你看一下區別就知道了!但是有專家說這定義越來越含糊不清啊
6. 教育技術的概念是如何演變發展的
一般認為直觀教學是教育技術的先聲,並把美國20世紀初期興起的「視覺版教學」運動作為教權育技術專題研究的開端,並由此掀開了教育技術迅速發展的序幕。
美國教育技術產生最早,發展脈絡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響也最大,其他國家如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均以美國的教育技術理論模式為借鑒,因此美國可作為研究教育技術發展歷史的典型代表。美國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可從三個主要方面追溯:一是視聽教學運動推動了各類學習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二是個別化教學促進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的形成;三是教學系統方法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技術理論核心——教學設計學科的誕生。這三個方面發展的起源不同,但都與「視覺教學——視聽教學——視聽傳播——教育技術」這一發展軌跡相關,在這期間,媒體教學技術、個別化教學技術、教學系統方法逐步融合為一體。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教育技術已逐漸成為一個系統而完整的領域和學科。其演變過程如圖所示。
早期的各個化教學:
7. 簡述我國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在不同的階段都有哪些標志性事件和理論基礎
現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基於現代教育理論、語義網路理論、認知學習理論。
一、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 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育技術。它以實現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最優化為目的,是現代教學設計、現代教學媒體和現代媒體教學法的綜合體現。教育技術是教育過程中所用到的各種物化手段。與傳統教育相比較,現代教育更注重探討那些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有關聯的課題。具體表現在它所關注的學習資源是最新問世的信息、傳遞、處理手段和認識工具,如先進的電聲、電視、電腦系統及其教學軟體,而這些系統的開發和利用又是與現代化的科學方法——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的指導分不開的。
二、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語義網路理論。語義網路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是—個層層相連的網狀結構,這個結構中有節點、鏈等。各節點之間通過鏈的作用而結成一個記憶網路。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結構從最初的知識節點出發,呈網狀分在的知識鏈結構形成一種多層次的知識結構。這是一種以人類思維方法組織教學信息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學習需要來安排自己的學習。而傳統教學知識結構的線性化,不僅限制了多層次、多角度地獲得知識信息,而且也限制了只能按照教師的教學計劃來完成學習。
三、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認知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揭示了人類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階梯式發展過程,即傳統的職業技術教育教學過程,尤其是理論教學部分,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與運用知識幾個環節順序連接的,形成的時間周期長,學生的記憶易於淡化,這是不利於階梯式發展過程形成的。而現代教育技術則把感知、理解、鞏固與運用融合為一體,使得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記憶得到強化,可以有效地促進個體主動參與認知結構不斷重組的遞進式學習過程。
8. 簡述教育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
.1.2教育技術發展歷程總概
教育技術作為新興的領域,美國教育技術界人士大多把20世紀20年代美國教育領域內興起的視覺教學作為教育技術發展的開始。 但是教育技術領域的形成並發展為一個專門的教育實踐領域則是20世紀60年代末的事。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於1972年10月發表了〈教育技術的領域:定義的表述〉,該文總結了教育技術的形成與三種教學實踐的發展有關方法,主要是:
(1) 視聽教學
有學者認為,視聽教學的發展,推動 了各種視聽設備在教學中應用,進而形成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思想和方法。
(2) 程序教學
程序教學的發展,推動了學習理論(主要為斯金納的強化論)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而形成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思想和方法。
(3) 系統化教學
系統化教學的發展,推動了系統科學的整體論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而形成了對教學過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的思想和方法。
這三種教學實踐大體均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先後各自獨立地發展,到了五六十年代逐漸相互影響和借鑒。
所以,要認識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需要考察當時的這三種教學方法的實踐的發展概況,並從這三種教學實踐的整合來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學術思想和實踐模式的形成。
9.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主要階段
共經歷了四個階段:
1、中國的教育技術最早主要是音頻和視頻技術,及其它技術手段在教育中的發展和應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化教育手段。以廣播電視和衛星為主體的遠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學的組織、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的一些變革。
80年代中後期,計算機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進步,帶來了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同時也使教育技術乃至教育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2、中國繼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工作的意見》之後,1999年6月13日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則為教育信息化和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提出了更為明確的任務: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3、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這是中國頒布的第一個有關中小學教師的專業能力標准。該標准對教育技術作出了如下的定義: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年4月13日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由1.0升級為2.0,要實現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術素養轉變;從應用融合發展,向創新融合發展轉變。這對新時代的教育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化時代,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迅猛發展,將深刻改變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態。
教育技術的特徵:
教育技術不是一般的某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它包含了三種概念(學習者為中心、依靠資源、運用系統方法)綜合應用於教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教育技術重視分析、研究學習者的特點(諸如行為水平、能力、知識基礎、年齡特徵等),因為學習者的情況對於選擇目標、確定步調、確定評價性質等許多教育決策都產生直接影響。在教育技術中,解決問題的表現形式是依靠開發使用學習資源與促進個別化學習來提高人的學習質量。
教育技術重視所有學習資源或稱為人類的學習媒體的開發、應用、管理,設計和學習者的學習經驗,強調用科學的系統方法來分析和整合「教、學」過程。例如,利用系統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經過需求分析、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制訂出可以操作的逐次遞進的學習目標;
並根據這些學習目標選擇適當的策略(過程、方式、媒體),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與學的設計方案,並在方案的試行中,進行評價總結,依據需要作必要的調整和修改。這樣的系統過程為實現優化教學活動(或學習經驗)提供了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