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漢高發展歷史

漢高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0 13:50:34

1. 漢族歷史 漢朝漢文化是怎樣發展的

高祖在位七年間,為了削弱異姓王侯的勢力,先後剝奪韓信、英布、彭越等大將的兵權與封號,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同時制定一系列的「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為強大的漢朝盛世奠定基礎。前一五九年,高祖薨,傳位惠帝劉盈,但此時政權實際已掌握在漢高皇後呂雉的手中。 呂後前後共掌權十六年,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統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劉恆即位,是為文帝,他與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劉啟都繼續執行高祖所制定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方針,減輕人民賦稅,使漢帝國經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大大增強,史家稱這一階段為「文景之治」。
通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劉徹即位。劉徹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曾使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擴大了西漢王朝的統治范圍,保障了漢朝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多年的征戰使國力下降,於是武帝於晚年停止征戰,轉而大力發展農業,使西漢的經濟繼續向前發展。 武帝之子昭帝繼承其父的方針,繼續實行無為政治,發展經濟,使西漢極盛時期達到了頂點。
經過昭帝、宣帝(前73—前48 年在位)兩代三十八年的「與民休息」的政策的執行,西漢王朝的國力增強,但與此同時地方勢力也隨之增強,嚴重的影響了漢帝國的統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間,皇帝對政權的統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及至劉嬰即位,朝權已盡落於外戚王莽之手。公元八年,王莽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新,至此西漢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

2. 歷史中的漢高後呂雉到底有多狠毒

歷史上呂雉做下的許多事情確實可以用狠毒來形容了,呂雉作為劉邦的皇後因妒忌戚夫人受寵,便將戚夫人做成人彘,為了殺死劉邦的長子甚至差點害死了自己的兒子,但是追根究底呂雉還是一個可憐的女人。

歷史上呂雉雖然行事狠毒,但是其實很多事情呂雉並非為了自己。雖然戚夫人是劉邦寵妃,但是呂雉之所以要折磨戚夫人更多的是因為她動搖了自己兒子的地位,因此呂雉的狠毒更多的是劉邦逼出來的。

3. 關於漢朝大事記的詳細列表

西漢
前 202 年 ( 漢高祖五年 ) :
劉邦打敗項羽於垓下,建立漢朝 ( 西漢 ) 。 劉邦打敗項羽於垓下,建立漢朝 ( 西漢 ) 。
前 195 年 ( 漢高祖十二年 ) : 前 195 年 ( 漢高祖十二年 ) :
高祖死,子惠帝即位。 高祖死,子惠帝即位。
前 191 年 ( 漢惠帝四年 ) : 前 191 年 ( 漢惠帝四年 ) :
除秦挾書律。 除秦挾書律。
前 188 年 ( 漢惠帝七年 ) : 前 188 年 ( 漢惠帝七年 ) :
惠帝死, 呂後臨朝稱制。 惠帝死, 呂後臨朝稱制。
前 180 年 ( 漢高後八年 ) : 前 180 年 ( 漢高後八年 ) :
呂後死, 文帝立。 呂後死, 文帝立。
前 156 年 ( 漢景帝前元元年 ) : 前 156 年 ( 漢景帝前元元年 ) :
減收田租之半,三十而稅一。 減收田租之半,三十而稅一。
前 154 年 ( 漢景帝前元三年 ) : 前 154 年 ( 漢景帝前元三年 ) :
吳 、 楚七國反,遭周亞夫平亂。 吳 、 楚七國反,遭周亞夫平亂。
前 202 年 ( 漢高祖五年 ) : 前 202 年 ( 漢高祖五年 ) :
劉邦打敗項羽於垓下,建立漢朝 ( 西漢 ) 。 劉邦打敗項羽於垓下,建立漢朝 ( 西漢 ) 。
前 195 年 ( 漢高祖十二年 ) : 前 195 年 ( 漢高祖十二年 ) :
高祖死,子惠帝即位。 高祖死,子惠帝即位。
前 191 年 ( 漢惠帝四年 ) : 前 191 年 ( 漢惠帝四年 ) :
除秦挾書律。 除秦挾書律。
前 188 年 ( 漢惠帝七年 ) : 前 188 年 ( 漢惠帝七年 ) :
惠帝死, 呂後臨朝稱制。 惠帝死, 呂後臨朝稱制。
前 180 年 ( 漢高後八年 ) : 前 180 年 ( 漢高後八年 ) :
呂後死, 文帝立。 呂後死, 文帝立。
前 156 年 ( 漢景帝前元元年 ) : 前 156 年 ( 漢景帝前元元年 ) :
減收田租之半,三十而稅一。 減收田租之半,三十而稅一。
前 154 年 ( 漢景帝前元三年 ) : 前 154 年 ( 漢景帝前元三年 ) :
吳 、 楚七國反,遭周亞夫平亂。 吳 、 楚七國反,遭周亞夫平亂。
前 140 年 ( 漢武帝建元元年 ) : 前 140 年 ( 漢武帝建元元年 ) :
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 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
前 138 年 ( 漢武帝建元三年 ) : 前 138 年 ( 漢武帝建元三年 ) :
張騫出使西域 。 張騫出使西域 。
前 136 年 ( 漢武帝建元五年 ) : 前 136 年 ( 漢武帝建元五年 ) :
設置五經博士。 設置五經博士。
前 130 年 ( 漢武帝元光五年 ) : 前 130 年 ( 漢武帝元光五年 ) :
唐蒙出使夜郎 ,置犍為郡 。 唐蒙出使夜郎 ,置犍為郡 。
前 127 年 ( 漢武帝元朔二年 ) : 前 127 年 ( 漢武帝元朔二年 ) :
衛青出搫匈奴 ,取得河南地區,設朔方郡 。 衛青出搫匈奴 ,取得河南地區,設朔方郡 。
前 121 年 ( 漢武帝元狩二年 ) : 前 121 年 ( 漢武帝元狩二年 ) :
霍去病 大敗匈奴 ,控制河西地區,打開了通西域的道路。 霍去病 大敗匈奴 ,控制河西地區,打開了通西域的道路。
前 119 年 ( 漢武帝元狩四年 ) : 前 119 年 ( 漢武帝元狩四年 ) :
設鹽鐵官,算緡錢; 衛青 、 霍去病出擊匈奴 , 匈奴遠征至漠北;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 設鹽鐵官,算緡錢; 衛青 、 霍去病出擊匈奴 , 匈奴遠征至漠北;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
前 118 年 ( 漢武帝元狩五年 ) : 前 118 年 ( 漢武帝元狩五年 ) :
鑄五銖錢, 漢幣制至此始定。 鑄五銖錢, 漢幣制至此始定。
前 87 年 ( 漢武帝後元二年 ) : 前 87 年 ( 漢武帝後元二年 ) :
武帝死, 昭帝即位。 武帝死, 昭帝即位。
前 60 年 ( 漢宣帝神爵二年 ) : 前 60 年 ( 漢宣帝神爵二年 ) :
設西域都謢。 設西域都謢。
前 8 年 ( 漢成帝綏和元年 ) : 前 8 年 ( 漢成帝綏和元年 ) :
王莽為大司馬。 王莽為大司馬。
前 6 年 ( 漢哀帝建平元年 ) : 前 6 年 ( 漢哀帝建平元年 ) :
劉歆要求把《左氏春秋》等列入官學被拒,今古文經學之爭開始。 劉歆要求把《左氏春秋》等列入官學被拒,今古文經學之爭開始。
前 2 年 ( 漢哀帝元壽元年 ) : 前 2 年 ( 漢哀帝元壽元年 ) :
博士弟子景盧從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佛經,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 博士弟子景盧從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佛經,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
前 1 年 ( 漢平帝元壽二年 ) : 前 1 年 ( 漢平帝元壽二年 ) :
哀帝死,太皇太後王氏召王莽執政。 哀帝死,太皇太後王氏召王莽執政。
5 年 ( 漢平帝元始五年 ) : 5 年 ( 漢平帝元始五年 ) :
王莽毒死平帝 ,代行皇帝職務。 王莽毒死平帝 ,代行皇帝職務。
6 年 ( 孺子嬰居攝元年 ) : 6 年 ( 孺子嬰居攝元年 ) :
王莽立孺子嬰為太子,自稱假皇帝。 王莽立孺子嬰為太子,自稱假皇帝。
8 年 ( 孺子嬰初始元年 ) : 8 年 ( 孺子嬰初始元年 ) :
王莽自稱皇帝,國號新 , 西漢結束。 王莽自稱皇帝,國號新 , 西漢結束。
東漢
25年(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國號漢(東漢)。
48年(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匈奴分裂為南北。
73年(漢明帝永平十六年):班超出使西域。
79年(漢章帝建初四年):章帝會諸儒於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
89年(漢和帝永元元年):寶憲大敗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
94年(漢和帝永元六年):班超平定焉耆,西域五十餘國納貢稱臣。
97年(漢和帝永元九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息西界而還。
105年(漢和帝元興元年):蔡倫改良造紙術。
132年(漢順帝陽嘉元年):張衡造侯風地動儀、渾天儀。
166年(漢桓帝延熹元年):第一次黨錮之禍。
169年(漢靈帝建寧二年):第二次黨錮之禍。
184年(漢靈帝光和七年):張角領導黃巾起事。
188年(漢靈帝中平五年):各地黃巾復起;改州刺史為州牧。
189年(漢靈帝光熹五年):袁紹引兵入宮,殺宦官二千餘人。
190年(漢獻帝初平元年):董卓挾持獻帝專政。
200年(漢獻帝建安五年):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
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打敗曹操。
220年(漢獻帝延康元年):曹丕用陳群議,行九品官人法,州邵置中正。

4. 漢朝統治時間及歷史資料

漢朝
漢朝按年代和建都分西漢和東漢。

西漢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國第一個統一強盛的帝國。在西漢統治的近四百年的歷史中,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的改革,使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

秦末年,項羽、劉邦擁立楚懷王與秦朝抗爭。經過幾年的征戰,劉項軍奪取天下,項羽廢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於王侯數十人,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都南鄭。但劉邦並不甘心居於項羽之下,在謀士張良、蕭何,大將軍韓信等人的幫助下,於公元前二零二年擊敗項羽,登臨帝位,國號漢,定都長安,是為漢高帝。

高祖在位七年間,為了削弱異姓王侯的勢力,先後剝奪韓信、英布、彭越等大將的兵權與封號,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同時制定一系列的「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為強大的漢朝盛世奠定基礎。前一五九年,高祖薨,傳位惠帝劉盈,但此時政權實際已掌握在漢高皇後呂雉的手中。 呂後前後共掌權十六年,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統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劉恆即位,是為文帝,他與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劉啟都繼續執行高祖所制定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方針,減輕人民賦稅,使漢帝國經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大大增強,史家稱這一階段為「文景之治」。

通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劉徹即位。劉徹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曾使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擴大了西漢王朝的統治范圍,保障了漢朝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多年的征戰使國力下降,於是武帝於晚年停止征戰,轉而大力發展農業,使西漢的經濟繼續向前發展。 武帝之子昭帝繼承其父的方針,繼續實行無為政治,發展經濟,使西漢極盛時期達到了頂點。

經過昭帝、宣帝(前73—前48 年在位)兩代三十八年的「與民休息」的政策的執行,西漢王朝的國力增強,但與此同時地方勢力也隨之增強,嚴重的影響了漢帝國的統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間,皇帝對政權的統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及至劉嬰即位,朝權已盡落於外戚王莽之手。公元八年,王莽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新,至此西漢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

西漢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一個帝國之一,統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發展上,歷代一直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故而漢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較穩定。在武帝年間,大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武帝採納之,自此,儒教、儒學形成了漢朝以後中國歷朝歷代一貫遵從的治國方略。 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使得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以紡織為例,西漢已有接近成型的綉花機器,足以見得當時生產已有一部分脫離了單純的手工勞作,使得生產率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並通過絲綢之路開辟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與商貿等諸方面的交流。

在漢朝的人文藝術領域,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以太史令之職,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這部著作被後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另外,漢朝的藝術水平也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近年來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來,其做工之精細,工藝之考究,並不亞於今日。如四川廣漢出土的執鋤陶俑及廣州出土的漢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西漢自高祖劉邦創建以來,歷經十四代二百三十餘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使中國一度成為強盛、富饒的大帝國。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中興。

東漢

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身為西漢皇族,故仍定國號為漢,但建都洛陽,年號建武,是為漢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實施的舊政策,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許可權;廢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過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

公元89年,漢章帝薨,由年僅十歲的和帝劉肇即位,年號永元。因和帝年幼,統治權利完全落於章帝皇後竇氏與其兄竇憲之手。竇氏的專權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滿,和帝於公元92年與宦官鄭眾等人合力誅滅竇氏, 鄭眾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來越甚地參與東漢的政治統治,加之自和帝劉肇以來歷代漢帝都寵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靈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間,宦官的權利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形成東漢王朝後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

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後臨朝。當時皇宮內宦官專權,涼州董卓率兵入洛陽,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後,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事實上獻帝即位後並無任何權利,董卓獨攬大權,殘暴專橫,使得各地官吏紛紛舉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諸強割據的局面,統一的王朝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後,獻帝又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製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的發展,它使中國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學方面,以張衡為代表的東漢學術界,有著很高的成就;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製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製造這些儀器的原理至盡仍被廣泛使用。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利用麻醉技術對病人進行手術治療的外科醫生,他創造的「五禽戲」是我國第一套體操性質的健身活動。

到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今日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

東漢王朝前後歷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漢朝

漢朝(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包括西漢和東漢.其軍制繼承秦朝而有 發展。漢初,實施「與民休息」政策,百姓兵得負擔相對減輕;軍事體 制保持了秦朝高度集中和統一的特點。武帝時期,以「中朝」馭「外 朝」,削弱王國諸侯,加強對軍權控制;在頻繁用兵過程中,軍隊結 構、兵員徵集等不斷變化,騎兵上升為重要兵種.募兵制逐漸施行。 東漢初,裁撤郡國軍隊,取消都試制度.以募兵制漸代徵兵制,使國 家軍力遭到削弱。至後期,地方牧守權力增大,在鎮壓農民起義過 程中產生大大小小武裝集團乘亂崛起,致使國家重踏分裂。
軍事領導體制 漢初,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丞相輔佐皇帝 處理天下大事;太尉為最高武職,掌武事,備阜帝顧問,但不行軍令 之權,御史大夫佐丞相統理天下。九卿中,光祿勛(郎中令)統領諸 即,衛尉統轄衛士,中尉(執金吾)統率中尉卒,共同負責皇宮和京 師治安。地位顯要的軍事長官還有大將軍、膘騎將軍、車騎將軍、衛 將軍及各種名號的將軍,皆掌征伐。武帝時,削弱丞相為首的「外 朝」權力,罷太尉官;加重「中胡」地位,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大 司馬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參與宮中機密,平時參與決策、處理 軍國要務,戰時統率大軍出征。後期,改設三公為最高行政首腦.大司馬主掌軍政,位列大司徒(丞相改)、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之上。 東漢相沿,大司馬復稱太尉,名為軍事和行政首領,實際上總理國 家軍政要務、直接掌握軍隊的中樞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尚書台。中葉 以後.外戚任大將軍者操縱國政.把持兵權,成為朝廷最高軍政長 官,與三公合稱「四府」。此外,漢朝沿用古代監軍制度,多遣中朗官 和近侍(如太中大夫、X者>監軍。 凡有大的戰爭,則由皇帝頒沼,以虎符或「符」、「節」為憑,征調 各地軍隊出征;擇選全軍主帥和各路統帥,以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充任;將軍開府置幕僚,組成指揮機構。武帝以 後,大將軍及其幕府長期設置,戰時指揮作戰,平時參須朝政,實權 甚大。
在地方,漢朝郡、國並行。郡置太守.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以都尉輔佐掌管兵員徵集、訓練、考核校閱、維持治安、率軍出征,以 及武器裝備的製造、管理等。郡下設縣,縣令(長)兼理軍、民兩政. 置縣尉助理軍事和掌管治安。與郡平行的諸侯王國,以相為行政長 官,兼掌軍事:臣王國中尉、郎中令、衛尉等統領軍隊,負責王宮宿 衛和維持王國治安。縣下還有鄉、亭等基層組織,各置官吏,兼掌組 織本地正卒訓練和治安、郵繹、戶籍、兵役等軍政事務。東漢時,裁 罷都尉,其職並入太守。原來作為監察區劃的州(部),逐漸演化為 郡之上的行政單位,州刺史內掌民政,外統兵馬,地方官權力膨脹。 黃巾起義後,戰爭頻仍,刺史、郡守不僅有領兵權,還有徵兵、募兵 權,從而埋下了分裂割據的種子。

兵役制度 兩漢兵役制度有一個明顯的演變過程。漢初,承秦 制.實行徵兵制。文帝時,正常征發不能適應戍邊需要,晁錯建議莫 民實邊,使邊郡常駐之民與常駐之兵合而為一。武帝時,土地兼並 日趨嚴重,大批小農破產流亡,豪宮之家多有免除兵役的特權,又 戰事頻繁,兵員需要量大,過去行之有效的徵兵制度不能正常進 行,也無法滿足戰爭的需要,於是,兼行募兵制。此外,如謫兵、奴 兵、少數民族兵也被廣泛使用。東漢劉,劉秀改革軍制,取消郡縣正 卒輪流上制度,兵員以招募為主。
漢初,民17歲博籍(登記),成為具有兵役義務的待役人員,稱 為「正」。「正」20或23歲起役.輪流應征,服現役兩年。 一 年在本郡 為材官或騎士、樓船了;一年赴京師當衛士,或到邊郡充戍卒(一說在 本郡為材官、騎士、樓船,是正卒;衛士、戊卒為同樣性質的服役,均 不是正卒。前者系兵役,後者系搖役)。「正」不服役時,為預備役兵 員,遇有戰事,須隨時應征,到60或56歲止。應役年限內的免役, 分為復身(本人免役)、夏家(全家免役)兩種。凡有一定軍功、資歷、 爵位者,飼養、捐獻軍馬或糧食、錢幣達到一定數量者,朝廷禮遇的 功臣子孫、學者、高齡者,男子身高不足規定尺寸(6.2尺以亡)者, 均可免役。
武帝開始,兼行募兵制。初募熟悉胡、越的漢族及少數民族人 當兵,不再按期更代。其後,四方有事,常募兵以備征伐。用募對象 多數是農民、流民,少量是犯罪而持許免罪(弛刑)的官吏或百姓, 以及被放免的奴隸。又有選募,即擇取身體好、膽量大、技能優的 「勇敢士」從軍。有時徵募不足,則發刑徒為兵(謫兵),井實行「七科 謫「,即謫發有罪之吏、無籍之人、嗸婿、商人(含曾作過商人或父 母、祖父母作過商人者)為兵。西漢末年,為防匈奴,還曾招募奴隸為兵。
東漢時期,募兵成為主要集兵方式,徵兵制亦末廢止。募兵制 盛行的結果是,國家以錢徵集兵員,加重財政負擔;一批農民長期 離開土地,影響農業生產發展;應募者對將領的人身依附關系加 員,演變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勢力膨脹,為軍閥的形成提供了 方便。
東漢時期,募兵成為主要集兵方式,徵兵制亦末廢止。募兵制 盛行的結果是,國家以錢徵集兵員,加重財政負擔;一批農民長期 離開土地,影響農業生產發展;應募者對將領的人身依附關系加 員,演變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勢力膨脹,為軍閥的形成提供了方便。

軍訓制度 西漢強調「非教士不得從征」(《漢書「武五子 憐》),不僅注重平時因地制宜、因兵種而異的訓練,還堅持定期校 閱、考核,次行都試(大檢閱)制度。即每年秋季,在京師,舉行隆重 祭祀儀式,武官和士兵一起演練陣法。在郡國,太守、都尉及縣令、 縣尉組織材官、騎士、樓船,進行射箭、乘馬、行船等項軍事技能比 賽和考核,評定優劣,罰的還以狩獵形式進行軍事演習。在邊境,由太守率領萬騎巡察防務情況,並實行邊塞秋射制度,對候長、士史 進行射箭考核,合格者有賞,不足吉受罰。訓練內容以張弩發矢為 主,也綜角抵(角力、摔躍)、手博(拳技)、蹴鞠(古代足球運動)等武 術、技巧項目。東漢廢都試制度。中葉以後,各種訓練制度廢弛,地 方兵、京師兵皆無訓練,戰鬥力明顯下降。

武器裝備是戰爭的工具,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漢代的武器種類在先秦弓矢、殳、矛、戈、戟「五兵」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軍士使用的武器已是多種多樣。長兵器有殳、戈、矛、戟;短兵器有刀、劍;遠射兵器有弩、弓;防護兵器有盔甲、盾牌;攻守的兵器有鉤鑲。此外還有錘、撾、杖、鉞、斧等劈砍、錘砸兵器。在各種兵器之中,鐵兵器所佔比例越來越大,漢初晁錯所列的弓彎、短兵、長戟、劍盾、矛鋌等多是質量精良的鐵制兵器。近年來考古發掘的長安武器庫所出兵器,除少量仍為青銅製造外,絕大多數均為鐵兵器,刀、劍、戟、矛、斧、骸、盔甲一應俱全,僅鐵鏃就達1000餘件。
漢代軍中的武器不僅品種多,而且質量高,遠遠優於匈奴的兵器。正如晃錯所言,漢軍的精兵良器用於戰斗,「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匈奴之兵弗能當也」,「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此中國之長技也」。
漢軍的精良武器是由多系統、多部門製造的。考工令是西漢中央兵器製造的主要部門之一。「考工,少府之屬官也,主作器械」。「考工令一人,六百石。主作兵器弓、弩、刀、鎧之屬。成則傳執金吾入武庫」 ; 考工之外,西漢的尚方令也製造兵器,史載尚方今:「掌上手工,作御刀劍諸好器物」。《漢書·韓延壽傳》載:「延壽又取官銅物,候月蝕,鑄作刀劍鉤鐔,放(仿)效尚方事」。另,《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載:「絳侯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循五百被,可以葬者。」司馬貞《素隱》曰:「工官即尚方之工,所作物屬尚方,放雲工官尚方。」
漢代地方上製造兵器的部門是工官。「《地理志》:河南、南陽、濟南、太山、潁川、河內、蜀、廣漢等郡,皆有工官。徐天麟按:工官雖在外郡,而所作器械,實輸京師。故武帝邊兵不足,乃發武庫工官兵以贍之也。」《漢唐事箋》卷六亦載:「漢自郡國至京師,皆有武備,在郡皆有庫兵,或置工官,庫兵以算賦為之,而工官與鐵官,同置產鐵之郡。」可見,漢代產鐵之郡皆設製造兵器的機構。
西漢的武庫不僅負責兵器的貯藏,也具有武器生產的功能。執金吾屆官有武庫令,「主兵器」。這里的主兵器,也應包括武器的製造。 雖然西漢武器的製造機構有的在京師,有的在地方,但所造兵器皆藏之武庫。從這一點看,西漢的武器生產權是由國家直接控制的。對於武器生產的規格、質量、數量都應有統一的計劃。
武庫是西漢武器裝備的主要貯藏部門,為了使武器裝備能夠及時地配給軍士使用,西漢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多層次的武庫網路。中央級的武庫有京師長安的武庫,地方郡級武庫見於記載者有洛陽、河南、上郡、潁川、廣漢、山陽、北海、玄莬武庫,張掖、酒泉、漁陽、上黨等地也建有武庫。縣級武庫見於記載者有陽陵、居延、商縣和武牢等武庫。漢武帝以後全國武庫大增,邊防軍及大將軍幕府多沒有武庫。
漢代武庫規模巨大,位於長安長樂、末央二宮之間的長安武庫,四周有高大的圍牆,考古證實東西長710米,南北寬332米,牆厚1.5米,總佔地23萬平方米。武庫內共發現七處庫房遺址,各庫所存放的武器種類不一,有的存放鎧甲,有的專貯弓箭、簇矢。該武庫自漢初興建,終西漢一代始終沿用。地方上的武庫也有相當的規模。遇有戰事,這些武庫網路便可以及時地為數以萬計甚至十幾、幾十萬的軍隊提供裝備。
西漢王朝十分重視對武器裝備的管理。武庫令(長)和武庫亟等經營武庫之官吏,一般由皇帝親信為之。武庫有嚴格的籍簿登記制度。從居延漢簡可以看出,當時庫藏武器裝備的品種、數量及出入情況都有詳盡的登記,其登記簿冊名為「器物簿」。為了保證武庫的安全,武庫有「庫卒」晝夜巡邏值班,名為「直符」。西漢中期燕刺王劉旦曾對群臣詭稱:「寡人賴先帝休德,
獲奉北藩,親受明沼,職吏事,領庫兵,任重職大。」漢武帝太子為江充陷害被迫起兵時,曾「橋(矯)制赦長安中都官囚徒,發武庫兵」,皆說明動用武庫兵器必須有皇帝制沼才可行,武庫兵器的發放十分嚴格。武庫控制在皇帝手中,既反映西漢對武器裝備的嚴格管理和使用,也體現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下軍事權力的高度集中。

武器管理 兩漢武器以鋼鐵兵器為主。中央由少府所屬的考 工主管全國兵器製作。冶鐵業比較發達的郡,設工官、鐵官,主管兵 器製造並輸送京師。長安、洛陽及各郡設武庫,由武庫今負責兵器 儲存和發放。

軍隊構成 漢朝軍隊包括京師兵、郡國兵、邊防兵三個部分。 三者結合,構成軍隊的整體。
京師兵即中央軍。歷來不少學者認為,漢初京師兵主要指南北軍,因駐地分別位於長安城內南北而得名。南軍的主要任務星負責 保衛宮廷,成員有衛士、郎官之別(南軍組成,常見的還有二說:一 是南軍即刀尉所領之衛士,—是南軍僅指郎中令所領之郎官)。衛 士是郡國輪流服役的正卒,由衛尉統領;郎官由高官子弟和品學出 眾之士組成,屬郎中令統領。北軍主要任務是警備長安及京畿地 區,士兵多征調三輔正卒,一年一更換,初由中尉統率。非常時期, 南北軍由皇帝指定重臣統領。武帝時,南軍增設期門、羽林和羽林孤兒;北軍增設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憤八校 尉兵,分駐京城內外。南北軍由此擴展成為皇帝親自學握的一文重 要軍事力量。東漢時期,形式上沿襲南北軍制度,但已無南軍之稱 呼,光祿勛(郎中令改稱)統轄七署朗官,衛尉統領各宮衛士。北軍 分作兩部:一部內執金吾(中尉改稱)統領;一部(主力)由五校尉 (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分領,置北軍中候一人監軍。靈帝時 增置西園八校兵。 企考兩漢文掐,漢朝京師兵是其軍隊的精銳,主要負責宿衛皇 宮韌保衛京師,按任務可分為三個系統:①省殿衛軍。漢初由郎中令統領的郎官充任。郎官分議郎、中郎、侍郎、郎中,新入仕途而 非服兵役的高官子弟、品學出眾之士和有某種特長之人組成。主要 侍從護衛皇帝,警衛省殿門戶,又備皇帝顧問和差遣,待遇優厚。漢 武帝時改郎中令為光祿勛,為加強宿衛與侍從,先後置期門(後改 體虎賁郎)、羽林(初稱建章營騎)和羽杯孤兒,充任省殿宿衛和執 兵送從的主力。期門、羽林選自西北六郡能騎善射的良家子弟,羽 林孤兒由作戰死亡將士遺孤組成,皆長期服役,地位較高。②宮城 衛士。由衛尉統領,職掌宿衛殿外宮門和巡邏警備宮內,保衛皇帝、 皇後、太後、太子所後宮殿及中央宮府的安全。衛士由各郡回輪番赴京師宿衛的正卒充當,每期一年,期滿回籍。⑶京師屯兵。任務 是屯戌京師,保衛京師及近畿治安。大體包括三支部隊:一是南北 軍。漢初京師屯兵的主力,通常由將軍、衛將軍或賈臣統領。如呂 後以呂祿為上將軍,領北軍;以呂產為相國,領南軍;丈帝元年(公 元前179)「拜宋呂為衛將軍,居南北軍」(《漢書·文帝紀》)。文帝 二年即罷衛將軍之軍。至此,南北軍並存的建制不夏存在。武帝初, 恢復北軍組織.並擴大北軍為北軍八校兵,即中壘、屯騎、步兵、越 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兵。日常事務由中壘校尉兼掌,另 派監軍使者監領。東漢裁並八校為五營(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 聲),置北軍中候一人監軍,屯戍和出戰任務加重。二是中尉卒。由中尉(後改稱執金吾)統領。主要負責京師,維持治安;曳帝出 巡時,則隨行護駕,侍從左右。三是城門屯兵。武帝時始設,置城門 校尉統領,以外戚、近臣充任。下有司馬和十二城門候,領兵分守長 安十二城門。東漢相沿,洛陽十二城門亦設城門屯兵警守,兵員略 有減少。東漢末年,外威、宦官擁兵割據。外戚大將軍何進旱北軍 五營及期門、羽林後,宦官集團逐募京畿丁壯,創設西園八校尉軍。 各置校尉一人統領,總領於上軍校尉,從而形成外成、宦官分 掌京師兵的局面。
郡國兵即地方兵。漢初,高祖令各郡國選擇勇武有力者,因地 勢所宜,置材官、騎上、輕車、樓船,各有員額。平時參加軍事訓練.

5. 德國漢高

德國漢高集團成立於1876年,已有130年的悠久歷史,是一個享有盛名的應用化學品跨國企業。作為世界500強企業之一,漢高集團被美國《工業周刊》,德國《CHEManager》雜志評為「世界最佳管理百強企業」。「世界最大粘合劑生產廠商」且在美國《財富》雜志的「世界最受推崇公司」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漢高「Ceresit®賽力特®」,這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品牌是德國漢高集團在建築化學品領域的專家。「完善的產品體系,創新的產品概念,專業的客戶服務和出色的產品質量」一直是該品牌秉承的產品理念。「賽力特®」品牌完整的產品體系滲透到建築項目的每一個部分。包括:防水類、瓷磚粘貼類和牆面處理、外牆保溫粘貼及裝飾類等

漢高公司是一個具有多種產品的跨國公司,產品包括粘合劑,家用清潔器,身體護理產品,表面處理產品和工業清洗劑及其他化學產品。2000年6月末,員工在全球范圍超過57000多人,42000多名員工在國外工作。

德國漢高 - 歷史發展
產品1838年,德國西部的第一條鐵路在萊茵河北岸的杜塞爾多夫開通,這個誕生了海涅的城市很快成為交通和經濟樞紐——36年後,出身教師之家的弗利茨。漢高(Fritz Henkel)發現新近在市場上出現的清潔劑使居家洗衣過程變得更簡單了,這從根本上啟發了弗利茨。

他將蘇打漂白,自行銷售,結果竟頗為成功,很快便添加雇員,擴展公司規模。1907年漢高公司推出了「寶瑩」牌家用洗滌劑。 作為一個反傳統的商人,弗利茨將公司所有權分成三份給三個兒女的做法在當時也顯得不合常規。按照2:2:1的比例,雨果、小弗利茨和艾米三個家庭分支共同擁有漢高,這一點也確立了家族團結在一起共同發展家族生意的傳統。

1962年,在家族子孫康納德。漢高(Konrad Henkel)的掌管下,漢高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戰略轉型階段。

進入1980年代,隨著海外競爭對手的強大,歐洲市場整體開始走向蕭條。清潔劑在全球范圍內生產過剩導致價格戰,大多數製造商在這一時期首次為業績感到心疼,漢高也不例外。

1980年代以來的社會變化影響到家族在公司的作用,原有股東協議提前在1996年終止,家族後代們在綜合了前輩的意見後制定了新的20年協議,其中提出相應約束:

具有投票權的股票須在股票交易市場導入

每個家族成員都有權出售部分股份

家族會議、包括全體家族股東會須增加召開頻率

並有保證公司未來增長的原則:

以執行為導向的管理

使其他公司保持小股東持有權

以不威脅原有結構的穩定性開創戰略性業務單元

通過首選股票來使資本增值

以首次公開招募(IPO)為輔助性手段

漢高家族持有公司擁有表決權的股份超過50%,另外的則在股市中公開交易。在每一個關鍵性決策上,家族成員都遵守這樣一個信條:公司重於家族。這一信條的維護者康納德於1999年辭世,他當之無愧地被尊為代表家族靈魂的族長。

德國漢高 - 全球業務
德國漢高擁有129年的歷史,業務遍及歐洲、北美洲、亞太區和拉丁美洲,在近75個國家生產經營1萬余種民用和工業用產品。漢高業務分為品牌戰略事業部和技術戰略事業部。漢高品牌戰略事業部涵蓋洗滌劑、化妝/美容用品和民用粘合劑等領域。漢高技術戰略事業部是全球工業粘合劑和表面技術的市場領導者,其產品廣泛應用於工業、電子及汽車行業,為全球客戶在世界各地提供全球統一品質的產品和度身定做全面的工藝解決方案。

漢高的中國業務始於1988,在中國擁有18家公司及代表處,投資總額超過3億美元,員工超過2800人,生產經營漢高集團全部的民用和工業用產品。漢高中國總部設在上海。

德國漢高 - 潛行中國
漢高集團2008年年度財務發布會1990年,為了在歐洲老客戶德國大眾和法國標致在中國的合資汽車廠提供金屬表面處理劑產品,漢高技術業務部進入中國。

而漢高的家庭護理產品在1993年才進入中國,化妝品和美容用品業務的進入則是在1994年。雖然漢高後來陸續收購了「天津加酶」、「海鷗」、「天天」、「桂林」、「孩兒面」、「可蒙」和「光明染發劑」等品牌,但在寶潔、聯合利華、日本花王、歐萊雅和眾多中國本土日化品牌的競爭中,漢高的表現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2004年,漢高在亞太地區的銷售額約為70多億人民幣,其中30%以上來自中國。在這20多億銷售額中,包括化妝品和洗滌產品在內的日用消費品銷售額可能在5億人民幣左右。而反觀寶潔中國,其2004年的業務收入已經達到了180億元,僅僅玉蘭油一個品牌就貢獻20億元。

工業產品和消費品業務在市場表現上呈現巨大反差。

在工業產品上,漢高主要服務於拓展全球業務的工業用戶,推廣全球性的品牌策略,提供全球一致的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但在消費品領域,漢高的消費品品牌劃分為全球性和地區性的品牌——在推廣其全球品牌的同時,通過不斷並購地方性小型或中型的品牌,來實現有機增長。在民用粘合劑上,漢高在中國既有全球品牌「百特」牌固體膠,也有通過收購得到的、在上海市場領先的白膠和萬能膠品牌「熊貓」。這是漢高全球品牌和本地品牌組合的成功樣板。

但在洗滌用品、化妝品和美容用品上,漢高的品牌管理模式並沒有獲得同樣的成功。

在中國市場,漢高旗下的國際品牌「Persil」(寶瑩)、「Fa」(花)等核心品牌傳播力不夠;收購的地方性品牌「天津加酶」、「海鷗」、「天天」、「桂林」、「孩兒面」、「光明染發劑」則始終被局限在當地的低端市場,未能提升,也未能真正拓展為全國品牌。

是市場競爭環境的不同導致了漢高消費品業務的困境。在洗滌用品和化妝品領域,漢高旗下的品牌並不具備其在工業產品,甚至是民用粘合劑領域的領先地位。而在漢高市場推廣不力的同時,寶潔、聯合利華等競爭對手正在利用品牌號召力進行強勢滲透,佔領了大部分中高端市場。

2005年,漢高中國提出了「超越計劃」。這個在華沉寂多年的跨國巨頭開始圖謀反擊——通過渠道建設、營銷突破和推出新品來尋求在中國市場的突破。

德國漢高 - 理念
很多排名和獎項都把漢高列為可持續性和企業社會責任(CSR)方面的全球領袖。因為漢高在幾十年前就開始信奉這些理念,現在公司已經在努力尋求當代諸如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等問題的解決方法。抱定這一理念,漢高不斷對公司所有品牌和技術在生命周期中的研發、生產和使用三個階段都加以優化。

現有的水、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有限成為公認的全球面臨的挑戰。漢高迎接這一挑戰,在125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根據具體情況採取行動。漢高的目標是為社會做出有價值的貢獻。這是基於公司的遠景:以品牌和技術使人類生活更加輕松、舒適和美好。漢高取得這一目標的方法是堅持可持續性和社會責任,把優異的業績和對人與環境的責任結合起來。

6. 漢代在歷史上一共經歷了多少年

漢朝
漢朝按年代和建都分西漢和東漢。

西漢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國第一個統一強盛的帝國。在西漢統治的近四百年的歷史中,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的改革,使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

秦末年,項羽、劉邦擁立楚懷王與秦朝抗爭。經過幾年的征戰,劉項軍奪取天下,項羽廢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於王侯數十人,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都南鄭。但劉邦並不甘心居於項羽之下,在謀士張良、蕭何,大將軍韓信等人的幫助下,於公元前二零二年擊敗項羽,登臨帝位,國號漢,定都長安,是為漢高帝。

高祖在位七年間,為了削弱異姓王侯的勢力,先後剝奪韓信、英布、彭越等大將的兵權與封號,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同時制定一系列的「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為強大的漢朝盛世奠定基礎。前一五九年,高祖薨,傳位惠帝劉盈,但此時政權實際已掌握在漢高皇後呂雉的手中。 呂後前後共掌權十六年,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統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劉恆即位,是為文帝,他與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劉啟都繼續執行高祖所制定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方針,減輕人民賦稅,使漢帝國經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大大增強,史家稱這一階段為「文景之治」。

通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劉徹即位。劉徹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曾使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擴大了西漢王朝的統治范圍,保障了漢朝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多年的征戰使國力下降,於是武帝於晚年停止征戰,轉而大力發展農業,使西漢的經濟繼續向前發展。 武帝之子昭帝繼承其父的方針,繼續實行無為政治,發展經濟,使西漢極盛時期達到了頂點。

經過昭帝、宣帝(前73—前48 年在位)兩代三十八年的「與民休息」的政策的執行,西漢王朝的國力增強,但與此同時地方勢力也隨之增強,嚴重的影響了漢帝國的統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間,皇帝對政權的統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及至劉嬰即位,朝權已盡落於外戚王莽之手。公元八年,王莽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新,至此西漢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

西漢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一個帝國之一,統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發展上,歷代一直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故而漢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較穩定。在武帝年間,大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武帝採納之,自此,儒教、儒學形成了漢朝以後中國歷朝歷代一貫遵從的治國方略。 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使得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以紡織為例,西漢已有接近成型的綉花機器,足以見得當時生產已有一部分脫離了單純的手工勞作,使得生產率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並通過絲綢之路開辟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與商貿等諸方面的交流。

在漢朝的人文藝術領域,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以太史令之職,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這部著作被後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另外,漢朝的藝術水平也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近年來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來,其做工之精細,工藝之考究,並不亞於今日。如四川廣漢出土的執鋤陶俑及廣州出土的漢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西漢自高祖劉邦創建以來,歷經十四代二百三十餘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使中國一度成為強盛、富饒的大帝國。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中興。

東漢

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身為西漢皇族,故仍定國號為漢,但建都洛陽,年號建武,是為漢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實施的舊政策,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許可權;廢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過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

公元89年,漢章帝薨,由年僅十歲的和帝劉肇即位,年號永元。因和帝年幼,統治權利完全落於章帝皇後竇氏與其兄竇憲之手。竇氏的專權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滿,和帝於公元92年與宦官鄭眾等人合力誅滅竇氏, 鄭眾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來越甚地參與東漢的政治統治,加之自和帝劉肇以來歷代漢帝都寵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靈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間,宦官的權利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形成東漢王朝後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

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後臨朝。當時皇宮內宦官專權,涼州董卓率兵入洛陽,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後,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事實上獻帝即位後並無任何權利,董卓獨攬大權,殘暴專橫,使得各地官吏紛紛舉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諸強割據的局面,統一的王朝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後,獻帝又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製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的發展,它使中國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學方面,以張衡為代表的東漢學術界,有著很高的成就;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製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製造這些儀器的原理至盡仍被廣泛使用。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利用麻醉技術對病人進行手術治療的外科醫生,他創造的「五禽戲」是我國第一套體操性質的健身活動。

到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今日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

東漢王朝前後歷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7. 漢高主劉邦是歷史上第一位百姓皇帝,那麼他是怎樣當上這個皇帝的

漢高祖劉邦自幼不務正業,游手好閑,是個十足的流氓無賴,直到年近中年方才娶妻,論才能、勇略他都不及項羽的十分之一,然而,在楚漢爭霸的角逐中,劉邦卻能從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逐步增長經驗,最終戰勝了項羽,平定四海,建立了大漢帝國。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劉邦最終獲得成功,當上皇帝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劉邦善於審時度勢,收買人心,巧於應變。他勝不驕,敗不餒,具有很強的韌性精神。然而,我們認為最主要的決定因素,還是在於劉邦有一套駕馭將帥謀臣的用人之術。有幾件事就很能說明,劉邦的這項長處到底給他帶來了什麼樣的收獲與成功。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登基稱帝,為漢高祖。此時,天下初定,各諸侯臣屬,都罷兵歸家。劉邦在洛陽的南宮設宴款待群臣,與臣下飲酒,縱論天下事。他讓各諸侯列將們直言不諱地說出漢朝之所以能得天下,楚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認為,劉邦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在於他能夠用功名利祿和物質刺激的辦法來吸引臣子替他賣命,從而奪取天下。比如大將鯨布在由楚投漢時,劉邦對他很不客氣,沒有以禮相見,結果鯨布懊惱得要命,悔恨得直想自殺,認為自己選錯了路。可等他到了劉邦為自己安排的住處,才驚訝的發現自己的飲食和物質待遇竟然和劉邦是一個樣的,於是大喜過望,從此心甘情願地為漢效力。這只是劉邦用人的一個方面,物質享受對於貪圖物慾的人來說,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他們唯利是圖。可對於張良之類的本身就出身貴族的廉政好禮之士而言,就並非是靈丹妙葯了。因為他們不慕名利。然而,這樣才華出眾的人,也對劉邦忠誠不貳了,盡心盡力,甘願為劉邦所驅使,這依靠的就主要是劉邦知人善用的馭臣術了。劉邦的馭臣之術,首要的就是聯系鄉情姻親,建立同鄉為主的骨幹隊伍。劉邦所信賴的心腹,主要是他從沛縣起事時就一直追隨在他左右的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審食其和王陵等人,以及呂雉的兄弟子侄們。這些人到處宣揚說劉邦是赤帝之子,他斬白蛇起事是天意,再加上呂雉放言,說劉邦居住的地方常有雲氣繚繞,這深深地影響了沛縣地區的父老鄉親,所以蕭何等人都死心塌地地為劉邦所支使,赴湯蹈火也萬死不辭。比如,劉邦在征戰中,幾次將自己的親生孩子都扔下不管,卻被從劉邦起事之日起就一直為他駕車的夏侯嬰冒死救下了。又比如樊噲,在鴻門宴中,千鈞一發之際,怒斥項羽,保護劉邦從虎口逃脫,也表現了自己捨生忘死,力保劉邦的精神。這些人,是劉邦的左膀右臂,是劉邦最為倚仗的得力助手,他們也是漢朝的開國元勛,是創建和鞏固劉氏漢室江山的中堅力量。劉邦馭臣之術的第二條,就是善於揚長避短,各盡其能。劉邦登基後,就論功行賞。然而群臣爭功,一年多的時間仍不能決定。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封他為侯,可武將們紛紛認為自己是最大的功臣,為劉邦披堅執銳,出生入死,卻不如蕭何這種只會動嘴皮子的人的功勞大,他們認為蕭何只是文人,未上過戰場,只會舞文弄墨,沒有汗馬功勞,很不服氣。此時,劉邦比喻說,打獵時追殺走獸的是獵狗,可發現走獸行跡,指示走獸之處的卻是獵人。現今的各位武將,都是只會追殺走獸,所以是獵狗的功勞;而蕭何,是發號施令,善於發現敵情的獵人的功勞。群臣聽了劉邦這樣的話,就不再爭論了。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對待智謀之士,和對待赳赳武夫,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尊重真正有才能有實學的人,比如他封韓信為大將軍,並且封其為齊王。對待張良,用對待軍師的禮儀,言聽計從。劉邦任用陳平時,不為讒言所動。因為這些人所建立的,正是萬世不朽的功勞。而對於行伍出身的功臣武將們,劉邦則盡最大可能滿足他們的物質利益需求,使他們甘願為自己效匹夫之勇,因為這些武將們,攻城略地,馳聘殺場,只不過是一時之事罷了。劉邦馭臣之術的第三點,就是他自己總攬全局,善於布局,用人不疑。比如有一次,劉邦和大將軍韓信評論諸將們的能力。劉邦詢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十萬,而認為自己帶兵的能力是多多益善。劉邦心中妒恨地說,既然你帶兵多多益善,你又為什麼被我擒拿住的原因。再說,陛下靠的是君權天授,不是人力所能及也。「君權天授」當然是迷信的說法,是吹捧之詞,可劉邦善於駕馭將帥,自己可以獨攬大權,分散小權,他用人不疑,能得到將士們拚死拼活的賣命卻是事實。在楚漢對峙階段時,韓信擁兵數十萬,舉足輕重,可以說,他的向背決定著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勝負形勢。當項羽派人去說服韓信背漢連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時,韓信拒絕了,他說:「當初我投靠項王的時候,項王不過讓我做了一個郎中的小官,位卑言輕,我的計策項王從來沒有聽從過;所以,後來我離開了楚國,投入了漢王的軍中。而漢王授給我上將軍印,把數萬軍隊都交給我指揮,還解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給我,把自己面前的食物拿給我吃,又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漢王那麼相信我,我要是背叛他,就是不義的,我就是死也不能這么做。」從韓信的這些話中,我們很能看出劉邦取韓信於人,從善如流、知人善用的特點。劉邦的知人善用,還可以從他的臨終遺言中窺探。他在臨終遺言中說曹參、王陵、陳平和周勃是理想的治國人選,這也展示了他具有帝王的胸襟和駕馭臣子的才能,這確實比項羽高明很多。所以,劉邦能戰勝眾多的敵人,最終奪得了天下。

8. 《大漢王朝》的歷史是什麼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首都在長安。在楚漢之爭中取得勝利的劉邦於公元前202年登基作皇帝,建立了西漢王朝,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漢高祖劉邦吸取了秦朝的教訓,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注重恢復發展生產。在國家機構上基本沿襲秦制,但也有所改變。主要是實行君國並行制,使諸侯王的勢力難以過多膨脹。

在文帝、景帝、武帝治理時期,進一步削弱了地方封國對中央集權的威脅,設刺史來監督和控制地方政權。採用察舉、徵辟的方法選官,有利於選拔優秀人才。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注重興修水利、推行新的生產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通過改革幣制,頒布「緡錢令」,增加了國庫收入。出現了經濟繁榮和社會安定的「文景之治」和武帝的鼎盛時期。

著名的「絲綢之路」,是漢代開辟的由中國通往西亞各國的通商走廊。自西漢中葉以後,西域就歸了漢朝的版圖,這與西漢時期多次派員通使西域的活動有關。「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儒家公羊學派大師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儒家思想經他的改造和闡發,成為封建皇權統治的思想基礎,對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太史公」司馬遷寫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造紙術的發明是對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貢獻。

西漢時期的醫學、數學、天文、歷法也都有一定的發展,而且各民族之間的融合與交流有了進一步加強。官僚貴族、地主豪強兼並土地、擴展勢力的趨勢日甚一日,而宮廷之中外戚對政權的把握也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

所有這些,加重了西漢後期的社會矛盾與危機。公元8年,王莽取得政權,取代漢朝而稱帝,將國號改為「新」,西漢王朝至此結束。

西漢帝系 :(1) 漢高祖 劉邦 (前206-前195) ;(2) 漢惠帝 劉盈 (前194-前188) ;(3) 漢高後 呂雉(呂雉未稱帝,只是執政,但已經相當於皇帝,這時當皇帝的是漢少帝劉恭和漢少帝 劉弘) (前187-前180) ;(4) 漢文帝 劉恆 (前179-前157);(5) 漢景帝 劉啟 (前156-前141) ;(6) 漢武帝 劉徹 (前140-前87) ;(7) 漢昭帝 劉弗陵 (前86-前74) ;(8) 漢廢帝 劉賀(前74);(9) 漢宣帝 劉詢 (前73-前49) ;(10) 漢元帝 劉奭(前48-前33) ;(11) 漢成帝 劉驁 (前32-前7); (12) 漢哀帝 劉欣 (前6-前1) ;(13) 漢平帝 劉衎 ;(14) 漢孺子 劉嬰

9. 漢高劉邦前面皇帝是誰當皇帝

漢高祖劉抄邦最開始是秦朝襲末年群雄四起的起義軍首領之一,起義軍推翻了秦朝末年秦二世皇帝的腐朽統治,後來起義軍又相互吞並,最後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始稱漢高祖。從我國這個歷史發展軌跡可知:劉邦前面的皇帝應該是秦二世。

閱讀全文

與漢高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