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是在哪一年中美關系的改善有何歷史意義
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意義:結束了中美兩國長達二十二年的敵對狀態,使我內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容的聯系加強,關系得到改善,為以後的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當時使我國不再處於兩個拳頭打人的不利局面,與蘇東國家的距離進一步拉開,在實際上結束了以往的以意識形態決定對外政策的指導方針。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八十年代末蘇東波對我國的影響。
希望對你有幫助~
2. 二戰中美關系對中國的歷史影響1200字
二戰之後中美抄關系發展襲的幾個階段,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二戰時中美有共同的敵人日本,因此,中美是戰時同盟關系,美國對中國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
2、1949年新中國成立,美國對新中國採取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的戰略;
3、20世紀70年代,由於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劣勢,又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需要中國幫助,同時期,中蘇關系惡化,因為有共同的敵人蘇聯,中美關系實現了正常化。
4、改革開放後,中國綜合國力逐步提高,中美之間有著眾多共同國家利益,因此,中美兩國謀求建立新型大國關系。
總之,中美關系的發展,是建立在兩國國家利益之上的。
3. 中美關系正常化有什麼意義...
原因:
(1)美國方面:美國孤立中國的計劃失敗,美蘇爭霸在70年代美國處於守勢,並且中蘇關系破裂,美國開始考慮改善通中國的關系。
(2)中國方面:蘇聯陳兵北方邊境,構成對中國安全的威脅,美國在亞洲地區屬於戰略收縮和保守的傾向,改善中美關系,對改善中國國際地位,對付蘇聯的威脅,對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有重用作用。
過程:
(1)1971年,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
(2)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雙方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結束了20多年代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的一部分。
延伸:中美關系正常化重要事件
尼克松訪華:
文革後期,中共開始考慮緩和與西方的關系,中美之間展開秘密談判。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等中國領導人的歡迎。2月28日,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宣布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中美上海聯合公報:
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來中國訪問於2月28日中美雙方簽訂的友好聲明,內容是:1.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2.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沖突的危險;3.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4.任何一方不同對方達成針對其他國家的協議和諒解。台灣問題:中國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必須從台灣撤走,中國反對「兩個中國」。美國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聯合公報》的發表標志著兩國關系正常化進程的開始,為以後中美關系的進一步改善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4. 簡析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歷史原因及影響
美國:國內來社會運動自不斷 國際陷入越南泥潭 戰略全面收縮 需要更多國際支持;
中國:由建國初年中蘇蜜月轉向後來的論戰、破裂乃至對抗,同樣需要尋求國際支持;自身力量增長(特別是六十年代末兩彈一星的研發成功)國際地位提升。
5. 中美關系的歷史
1、1919威爾遜犧牲中國綏靖日本
在19世紀,美國的對華政策常常唯英國馬首是瞻,之後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對華外交也逐漸獨立。1900年前後,歐洲列強各自在中國劃定勢力范圍。為保護在華利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承認列強的勢力范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要求他們向美國開放。
對中國來說,這一政策的正面意義是提出了要「保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此後三十多年,「門戶開放」成為美國對華關系基本原則。
2、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結束。1919年1月,戰勝國在巴黎郊外的凡爾賽宮舉行和平會議。在和會上,日本代表要求將山東的權益無條件讓予日本。中國代表去見威爾遜,希望他主持公道。威爾遜表示:他對日本代表提出如此天真的要求很驚訝,建議中國代表也坦率地陳述中國的主張。
3、1945-1949羅斯福與杜魯門盟友撤離中美反目
和一戰時很相似,二戰開始階段美國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國向日本宣戰;同日,中國也正式對日宣戰,這時中日戰爭已經打了4年。
4、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離開中國。美國駐華使館和各地領事館人員留守原地「觀察」中國。
5、1950年1月,中方收回美國在北平的兵營等房產後,美國終於撤走了全部駐華人員。
6、1972尼克松與基辛格借力中國抗衡蘇聯
朝鮮戰爭、台海危機、敵意的政策使兩國的正常關系中斷了20多年。在此期間,雙方長達15年(1955-1970)的大使級會談只是各說各話:中國想要解決台灣問題、被美國凍結的資產。
美國勸中國放棄武力統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談判。136次會談只達成了一個協議,西方媒體稱之為「聾子的對話」。
7、1989老布希艱難維持中美關系
1989年1月,老布希就任美國總統。僅僅一個月後,他的第一次出訪就是到中國——這在美國總統中是前所未有的。1970年代當駐華聯絡處主任那段經歷使他對中國懷有特殊感情。
所以他擔任總統後親自主持對華政策,而不是由國務院或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一些美國的中國學家說他就像是「國務院中國處的主管」。黨內的保守派反對他一上任就訪問中國,剛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這機會在參加葬禮後到了中國。
8、2018年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談中美關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應邀出席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9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並發表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演講。鄭澤光就中美關系表示,中國和美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
保持中美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兩國在諸多領域的合作也遠遠超過在個別領域的競爭。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
6. 中美關系發展歷程
來源163.COM 從兩國重新打開大門的1971年算起,中美關系已走過了33個年頭。33年前,中美兩國之間幾乎沒有往來。現在,兩國最高領導人通過互訪、會務、電話、書信等方式就兩國關系和重大國際問題保持著密切溝通和磋商。即使在今年這樣的美國大選年,高層次的訪問仍在頻繁進行。33年前,中美合作剛剛起步,兩國政府之間沒有部門合作的協議。今天,兩國政府間合作協議已超過30個。兩國在執法、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眾多領域的合作碩果累累,在反恐、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拉克重建以及聯合國事務等眾多問題上的協調也富有成效。這些合作進一步擴大了中美關系的基礎。33年前,中美雙邊貿易額不足25億美元。今天, 兩國已互為重要的貿易夥伴。據我方統計,雙邊貿易額2003年達到1263億美元;美國在華投資項目累計4萬多個,實際投資額達440億美元;中國現在是美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場。33年來, 兩國民間交流更是有了很大的發展,雙方人員互訪每年超過百萬人次,也就是說,每天有3千人飛躍太平洋。總結半個多世紀中美交往的歷史,可以得出以下幾條經驗:(一)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處理中美關系。中美作為對世界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對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負有重大責任。中美關系的發展不僅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發展中美關系的意義遠遠超過中美關系本身。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從長遠的高度和戰略的高度處理中美關系。(二)求同存異、妥善處理分歧、不斷擴大共同利益,是中美關系穩定發展的關鍵。中美社會制度不同,歷史文化、價值觀念有差異,存在一些分歧並不奇怪,這不應成為兩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的障礙。應該看到,中美之間共同利益是第一位的。無論是在維護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推動地區和全球經濟發展,還是在應對恐怖主義、武器擴散、跨國犯罪和疾病等反面,中美兩國都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礎,雙方應該而且可以發展長期穩定、互利友好的合作關系。在新形勢下,兩國更應求同存異,不斷擴大利益交匯點,進一步擴大和深化互利合作,推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三)堅持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妥善處理台灣問題。台灣問題在中美關系中的重要性我剛才已經講過了。我想強調的是,歷史已證明,只要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得到遵守,兩國關系就能順利發展;反之,就會遇到挫折甚至倒退。
7. 中美關系的發展史
1949-1979年期間,即二戰結束後至中美建交之前的三十年,美國國內始終存在關於「如何對待紅色中國」的辯論。國際大環境和雙方共同利益,最終促成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
1979-1989年是建交初期,中美雙方開始經貿和人文交往的談判,以人文交流為例,1979年後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大大增加了中國對美國的了解。與此同時,人權問題和台灣問題也逐漸演變成了中美沖突的兩大症結。
1989-2009年期間是中美建交基礎消失又重建的過程,1991年蘇聯解體,中美建交最重要的基礎和共同利益消失,雙方關系岌岌可危。而第三次台海危機、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中美在人權和最惠國待遇問題上的長期拉鋸戰等歷史事件更是對中美關系構成很大的沖擊。在此階段,雙方開始重新思考,未來的中美關系將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之上。
2009-2018年是中美全面競爭的時期,從奧巴馬政府時期開始,中國逐漸成長為一個大國,開始對美國的地位發起挑戰。隨著各領域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美關系呈現出競爭大於合作的特徵。
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失業率提高、居民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對美國經濟造成了極大沖擊。中國則在此時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仍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7)中美關系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中美關系進入「新階段」
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那次相比,這次中美關系的大調整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前者正處於冷戰剛結束,美國的自信心爆棚;而中國開放剛十年,國力羸弱,美國自信自己能控制中美關系的走向。但這次,美國正處於危機所導致的焦慮時期,而中國遠非30年前之中國。力量對比的大變化意味著,圍堵心切卻因無力感所產生的焦慮情緒和行為,可能使美國的行為具有更多的非預期性。
就中國而言,我們已經有了更多的能力和工具去應對新挑戰,此時最需要的是理性和耐心,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戰略定力。同時,也要習慣一些「新事物」。過去幾十年中美關系都是以合作為主,以後或許不得不習慣「以對抗代替合作」的新關系,做到斗而不破。
即便如此,也一定要認識到,在未來相當一個時期內,直到形成一個穩定的「新階段」之前,「新事物」帶來的中美關系不確定性已經大大增加。
在這個新階段里,美國並不必然要放棄很多領域內的「接觸」政策,但是「戰略圍堵」的成分會加大,比如在新近達成的《美墨加貿易協定》里針對中國的「毒丸條款」。預計,類似的「圍堵」設計將不會是個案,美國所謂的投資安全審查委員會所禁止的中國投資項目將會更多。
就算美國視中國為「競爭對手」並開始「圍堵」中國,美國精英態度的轉變並沒有改變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根據芝加哥對外關系委員會2018年的數據,在1994-2002年,美國人視中國為威脅的比例高達57%,之後開始回落,2012-2014年間是41%左右,2015-2018年則是39%。
可見,盡管民意可以動員並發生重大變化,但美國目前的民意基礎不支持將中國視為「敵人」的政策。不過,美國精英對中國態度的變化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政策大轉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8. 中美關系歷史發展與趨勢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說起吧,由於冷戰反共中美整體處於敵對狀態。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因美蘇冷戰及中蘇關系的惡化,雙方都希望緩和關系,中美建交。
建交後雙方關系大體融洽,但依然摩擦不斷,概括說來主要有這幾個事件使雙方關系出現降溫,美方對台問題,如美對台軍售等;北約轟炸南聯盟,炸毀我大使館;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近兩年來看,有美重返亞太,插手東海、南海事物。
向後看幾年,中國持有大量美債,美借美日同盟,插手釣魚島,及南海問起,對台問題,等都會影響中美關系。但中美合作事歷史的必然。
(8)中美關系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中美外交史
20世紀之所以常常被稱為「美國世紀」,自然和美國的「全球化進程」有密切關聯。對美國而言,兩次世界大戰既是災難,又是極難得的機遇——對任何其他國家,它們都只是災難。因為美國在戰爭中的決定性力量,它有兩次機會按自己的意願把這個世界塑造成它喜歡的樣子。
第一次它失敗了。威爾遜提出號稱「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計劃」,倡議為永保和平而建立國聯,結果先被歐洲權力政治大打折扣,後被自己的人民否決。
首倡國聯的美國反而沒加入國聯。美國人似乎還沒做好「達則兼善天下」的准備,不肯為大西洋彼岸的安全問題多操心。10年後,經濟危機(1929年至1933年)更使其連「獨善其身」也不可得。
第二次它成功了。與上一次不同,美國人沒有再規避責任,決心領導世界。雄才大略的羅斯福將美國對戰後世界秩序承擔主要責任視為理所當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關貿總協定、重建的歐洲和日本見證了一個美國經濟資源和價值觀念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被接受的世界,尤其在數十年後蘇聯解體時。
這么說也許沒錯:在美國的世界秩序構想中,中國的位置一直在變化。中美關系對兩國來說一開始並不那麼重要,但它的重要性不斷遞增,越到後來越是重要。到二戰時已對雙方都有重要意義。
9. 民間交往對中美關系發展具有什麼歷史和現實意義
歷史意義:民間的交往打破了中美在政治上的一些分歧,在中國根蘇聯交惡的情況下,版推動了中美關系的權緩和,穩定了世界的和平,蘇聯失去了最大的盟友,更加孤立,間接地導致了蘇聯的解體。現實:民間的交往,互動了中美的很多方面,中國更加了解了一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一定基礎,帶動了中國經濟在70年代的騰飛。
10. 中美關系轉變的歷史原因是什麼說明了什麼
倆國利益發展的需要,中美關系的正常化
(1)20世紀70年代,美國為了其全球戰略的利益,主張逐步結束中美對抗的局面,著手調整對華政策;中國政府為了抵禦來自蘇聯的威脅,減少解決台灣問題的障礙,也准備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美國改善關系。
(2)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在上海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從此,中美兩國結束了20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3)1978年美國同意在台灣間題上的"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4)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關系。
3.中美關系的曲折發展
(1)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偏祖台灣,妄圖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阻礙中國和平統一的進程,這嚴重地影響了中美關系的正常發展。
(2)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用導彈襲擊中國駐南聯盟使館,使中美關系一度降至最低點。
(3)2001年4月1日,美國軍用飛機在中國東南沿海撞毀中國軍用飛機,使中美關系、一度惡化。
(4)2005年4月,日美《安全保障協議》把台海局勢列為軍事合作的內容。……
長期的歷史發展表明,只要美國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只要美國尊重中國的主權和中國人民的感情,中美關系就會得到健康的發展。而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對中美雙方是雙贏的,對世界的和平發展也是有益的。
三、中美關系的階段特徵
(1)追隨英法,染指中國。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美國追隨英法加入侵略中國的行列。向中國走私鴉片,強迫清政府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以攫取侵華特權。19世紀60年代覬覦我國領土台灣。
原因:羽翼未豐,經濟軍事實力還不是英法的對手; 致力於西部領土的開發; 忙於解決國內南北經濟制度的矛盾。
(2)「門戶開放」獨立侵華。為加深和擴大美國在華侵略權益,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即在承認列強在華侵略權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這一政策的提出,標志著美國有了獨立的侵華政策。
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工業產值世界第一,美國實力上升;美西戰爭結束,使美國獲得了侵略中國的基地.
(3)扶黎扶蔣,控制中國。辛亥革命失敗後,中國進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帝國主義各國紛紛尋找在中國的代理人。 "一戰"期間美國扶植黎元洪,20年代後期積極扶植蔣介石政權,從而實現了控制中國(20餘年)的目的。在此期間美國對華商品輸出(1931年)躍居第一位。
(4)「二戰」期間,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卷人戰爭。為打敗共同敵人,中美建立起合作關系。美國從軍事、經濟等方面援助中國的抗戰,中國戰場的抗戰有力配合著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軍的作戰
(5)扶蔣反共,控制中國。二戰結束後,美國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大為增強,憑借強大的實力,美國力圖稱霸世界。為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美國實行扶蔣反共政策,出錢出槍援助蔣介石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1950年派遣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阻撓我國對台灣的解放。
原因:美國實力進一步增強,在全球推行霸權主義;為了遏止共產黨在中國的發展壯大;
(6)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走向對抗。1949年新申國成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拒絕承認,並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軍事包圍,外交孤立,經濟封鎖,致使中美關系走向全面對抗。
原因:國際背景冷戰爆發 美蘇爭霸;中國一邊倒政策;美國全球擴張遏制戰略。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進道路,一波三折。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中美簽訂上海公報,結束了20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國同意在台灣間題上的"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關系。
原因:改善中美關系是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
美國方面:a、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美國再也不能不承認新中國的發展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巨大作用,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失敗b、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於守勢,考慮改善對華關系對美國有利
中國方面:a、改善中美關系,對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十分有利b、改善中美關系,對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也有重要作用。
(8)九十年代,兩國摩擦不斷。中美正式建交後,雙方在廣泛的領域開始了合作關系,對中美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諸多矛盾沖突。美國始終末放棄霸權政策,在中美關繫上圍繞著台灣問題、人權問題等百般刁難中國,致使中美關系的發展呈現出一波三折的特點。尤其是台灣問題成為中美關系的焦點
四、美帝國主義侵華政策與其全球戰略的關系
(1)19世紀上半期,美國對外戰略擴張著眼於在美洲擴張,以「門羅主義」為其基本政策,獨立後不久的美國也無力與歐洲列強爭雄,所以在侵華問題上只能是追隨於西方列強。
(2)1 9世紀晚期,美國對外戰略是確立西半球霸權。同時積極參與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活動,為此提出了「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對華政策,力圖在中國與列強分享權益。
(3)「一戰」後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支配世界事務,在全球推行「金元外交」,在侵華政策上,重彈門戶開放的老凋,「門戶開放」政策實質是其金元外交政策在中國的具體運用。
(4)「二戰」後美國推行全球霸權政策,力圖主宰世界,為此在中國推行「扶蔣反共」政策。力圖控制中國。
五、美國霸權主義的新發展
(1)推行新干涉主義:所謂「新干涉主義」是指,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出現的一種以人道主義和捍衛西方共同的價值觀為借口,以武力干涉別國內政為手段,以推行霸權主義和構築有利於西方的國際關系新秩序為目標的思想和政策主張。其實質就是借口「人道主義干涉」來推行美國主導全球的戰略。
(2)在世界各地進行擴張:①在歐洲,美國通過北約東擴,推出戰略新概念,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逐步將前華約地區「收編」到美國主導的西方勢力范圍內;通過科索沃戰爭,想除掉南聯盟領導者,控制巴爾干,削弱俄羅斯,同時進一步加強對西歐的控制。②在亞太地區,通過加強美日軍事同盟,將美日軍事同盟,將美日軍事合作的范圍擴大到包括我國台灣在內的整個亞太地區,還與日本合作開發「戰區導彈防禦體系」(TMD),甚至妄圖使之覆蓋台灣,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國。③在中東,一是借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將大量軍事力量運往該地區,增強這里的軍事存在,二是利用「和平夥伴計劃」和獲得石油開采權,向高加索一裏海一中亞地區進行政治、經濟和軍事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