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近代甘肅省慶陽市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文化名人
慶陽歷代名家輩出,古有黃帝問醫的歧伯,不窋,鞠陶,公劉,內漢有思想家王符容,魏晉有政治家傅玄,以及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金石書畫大家米萬鍾等,都為歷史所稱道。近現代有郭學禮、青年作家兼旅行家、「微博環游中國第一人」路東等。
著名將領
慶陽歷史上著名的武將有:北地郁郅王圍、北地郁郅甘延壽,北地義渠公孫敖、北地義渠公孫賀,北地郁郅李息,北地泥陽李傕,北地義渠傅介子等人,東漢末年名將皇甫嵩(今鎮原人),南宋抗金名將楊政(原州鎮原人)功至武顯郎,明朝武將咸寧侯仇鉞。《後漢書》中有「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諺語。
當代名人
原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陸武成;甘肅省委常委、副省長、省委秘書長李建華;北京市委常委苟仲文,原甘肅省委副書記馬西林,原蘭州軍區空軍司令員劉懋功,蘭州軍區副政委(中將軍銜) 王建民;青年作家(《一路東去》作者)兼旅行家、著名策劃人——路東。
㈡ 慶城縣的歷史文化
香包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俗稱「絀絀」、「耍活」,是勞動婦女寄託希望、祈禱幸福的產物。慶陽香包的歷史已有千年。2001年文物工作者在華池縣雙塔寺塔體內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好的金代香包,稱「千歲香包」,它被民俗專家盛贊為「中國最好的香包」。
刺綉
慶陽刺綉是一種做工精美的最具傳統特色的民間手工藝術晶,為鄉村婦女一特技,是傳統的民間工藝。針綉的技法有:平針綉、施針綉、滾針綉、錯針綉、亂針綉、鎖綉、挑花綉等幾十種。
剪紙
慶陽剪紙,俗稱「窗花」。在慶陽民間,逢年過節,娶媳嫁女,滿月祝壽,農村婦女們都要打掃庭室、裱糊牆壁,又要執剪鉸紙,製作窗花。在色彩渲染上,有單色、染色、套色、剪繪和煙熏等多種手法在技巧運用上,有陰剪、陽剪、陰陽剪、對稱剪、影影剪、折迭剪和隨意剪等多種剪法。
社火
隴東社火,俗稱故事,是流行在甘肅隴東民間的一種傳統的娛樂形式。以銅器伴奏為主,武角,旦角兩大門類,生,丑,凈,旦兼而有之,逗打戲鬧貫穿其中,古有耍故事之說。社火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對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振奮精神促進兩個文明建設都有推動作用。但畢竟源於封建社會的祈禱祭禮祀活動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難免泥沙俱下,帶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 慶城縣特產有:梨瓜子 、黃花菜、紫花苜蓿、甘草 、羊羔肉、蕎剁面等。
㈢ 慶陽這一帶的藝術傳統有什麼歷史意義
直到現在,昔日繁榮昌盛時代所遺留下來的藝術傳統及其質朴而深厚的形象氣質仍像深海里的蚌珠一樣發出熠熠的光芒。這里的民間刺綉品和眾多的民間藝術一樣既保持了原始的神秘力量,又具備著青銅時代的威嚴,它們隱約印記著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跡,並顯示出真正屬於勞動者自己的純朴天真的素質。
㈣ 古代的慶陽是什麼樣子的
1.周祖舊邦慶陽城位於甘肅省東部黃土塬區,城在「慶塬」之南,故稱慶陽。有兩條季節性河流從城的東、西兩面環抱流過,把慶陽城夾在當中,構成一個菱形,似鳳展翅,所以又稱慶陽為「鳳城」。慶陽是個風水寶地,故史書稱「周道之興,始於慶陽」。據史書記載,周王朝老祖先叫後稷(音棄),後稷是主管種麥的農官。到夏朝末期(約公元前16世紀),後稷之後叫不窋(音酷),丟了官職,流入戎羌之地(即今慶陽一帶),在此教民種植,並始建慶陽城。在挖溝築城的故事中,至今尚有周老王不窋在東川挖斷龍脈的傳說,說的是周老王不窋在東川挖斷了龍脈,這也成了日後武王伐紂、周朝取代殷商的徵兆。有史可查,慶陽具有3500年的建城歷史,這在我國眾多古城中並不多見。不窋後來死在慶陽,葬於慶陽東山之上,就是周祖陵。後來不窗之孫公劉為躲避義渠人的侵擾,向南遷到陝西旬邑、彬縣一帶。再後來的子孫又遷到岐山地區。周朝建立後,慶陽也就成了周祖舊邦,後世子孫常來慶陽祭祖。
春秋戰國時期,慶陽為義渠國轄地。公元前266年,秦昭公滅義渠國,設立北地郡,成為秦國的一部分,慶陽為北地郡義渠縣。漢朝時改義渠縣為郁郅縣。隋朝改叫弘化郡,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李淵任弘化郡留守。唐朝改叫安化縣,後又改為順化縣。從縣名的變換也可看出,古代這里是戎羌之地,屬邊陲的少數民族地區,不斷受到中原王朝的安撫統治,逐漸達到與中原民族的同一化。
2.范仲淹鎮守慶陽到了宋代,慶陽已成為面對北方強大勢力西夏的邊防要地。北宋建國於960年,此前遼國於916年建國,此後西夏於1038年建國。遼與西夏是當時困擾北宋的兩大軍事力量,遼從河東(黃河以東包括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西夏從河西(包括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威脅北宋政權。西夏建國後,連年對宋朝發動戰爭,小股騷擾更頻繁不斷,邊境一帶極不安寧,而慶陽正當西夏進犯中原的交通要道。宋朝在慶陽設慶州,1041年(宋慶歷元年)范仲淹受命任慶州知州兼環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鎮守慶州。當時韓琦任鄜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鎮守在陝西。二人分別節制幾路兵馬合力抗拒西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免遭刀兵之苦,北宋朝廷得以平安,皆二人之力,後來二人一起入朝為相。
范仲淹鎮守慶陽採取「屯田守城」之策,築城、屯邊、安撫並舉。一是鞏固慶州城的防禦,在原有慶陽城的基礎上又在北面加築了兩個阜城。同時加大了慶城內的建設力度,當時在城內建有州縣衙門及一應民眾設施,僅寺院就建有十數座,又在北門里修建鎮朔樓。鎮朔樓為全城制高點,登樓北望可見遠近烽火台。此樓在明末時毀於李自成攻城之戰,清代重修的鎮朔樓後來也被戰火摧毀,此樓今已不復存在,唯有大A兩次未被燒毀,人稱神木一根。現今慶陽唯一留存的宋代建築是普照寺大殿,已經歷了千年風雨。二是在慶城周圍數十里范圍內新築起數十座衛星城,這些城既可以抵擋西夏人入侵,又可以在城內安頓百姓,與慶陽城構成了聯防的格局。三是屯兵開墾,讓兵士把家搬來,因父母妻子在城內,兵士守土必然奮勇。由於范仲淹措施得力,軍威大振,羌族紛紛歸順,西夏人不敢進犯,此時的慶陽應該說是古代最興旺的時期。兩年後范仲淹入朝為宰相,其子繼續知慶州。慶州百姓深得范氏恩澤,當地民眾紛紛建祠叩拜。
到南宋時,慶陽被金兵占據,女真族與漢族共居慶陽,至今在慶陽博物館還留有一口金代鑄的大鐵鍾,鍾高3米,上刻女真文字。元代改設慶陽府,明代增設安化縣。自元代以後,國家政治中心東遷,處於西部的慶陽已失去了邊防重鎮的地位,經濟很不發達,甚至在明嘉靖年間,慶陽大旱,飛蝗遮日,民遭大飢荒,發生過「人相食」的慘景。
3.李夢陽的故鄉應當一提的是,明代大學者李夢陽家鄉在慶陽。李夢陽(1473—1529),字天賜,號空同子,曾任戶部主事、江西提學副使。文學上主張復古,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為嘉靖文壇四大家之一,他領導的文壇復古運動對當時影響很大。
相傳李母身懷六甲之時,在一天晚上夢見太陽落入懷中,第二天小孩出世,遂起名夢陽。明弘治七年,李夢陽到長安趕考,不料考生中竟有個與他同名同姓之人,此人看不起山溝出來的李夢陽,於是想難為一下,出一題讓夢陽來對:「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李夢陽對此不屑一顧,竟自答曰:「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答對得非常巧妙。考試時考官令即景賦詩,李夢陽詩曰:「一步一步登高樓,手扶欄桿望北斗,不是青山遮眼目,望盡天下十八州。」考官驚其才志,這一年李夢陽考取了進士,後來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學者,一代文壇領袖。
4.慶陽八景清朝初期,將慶陽、平涼、臨洮、鞏昌四府劃分出來設立甘肅省,自此慶陽縣屬甘肅省至今未變。20世紀初,清政府在慶陽設立學堂,辦織褐局、郵局、商會等。辛亥革命後,慶陽也受新潮的波及,設立了中學堂、天足會(婦女放足)等,民力有所恢復,呈現出安居樂業的景象,當時有慶陽八景之謂,包括周老王墳、鵝池洞等,其中有一景為南城夜市,能大致反映出人民經濟生活情況。當時文人的寫景詩和對聯,於今讀來仍饒有趣味,且抄錄幾段供大家欣賞。
南城晚市
作者:楊立程
芸生苦被利心索,終日賓士晚更爭;居肆時常懷壟斷,操籌急不待雞鳴;每日崦靄黃昏後,猶有喧鬧笑語聲;試向永春樓外望,熒熒燈火滿南城。
慶陽城西街鞦韆架題聯
作者:胡聚五
游女飄來恰似嫦娥奔碧月,舞童飛去猶如學士步青雲。
撰慶陽天足會聯
作者:楊雪堂
天步方艱,莫把大材作小用;足容宜重,快將舊樣改新裝。
㈤ 慶陽的來歷
慶陽是一塊神奇的高天厚土。慶陽地處祖國大西北、陝甘寧三省的交會處,全市總土地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轄環縣、華池、慶城、鎮原、寧縣、正寧、合水七縣和西峰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與2082米之間。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高原風貌雄渾獨特。全境有10萬畝以上大塬12條,面積382萬畝。董志原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有13627畝,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原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原」。子午嶺的400多萬畝次生林,為中國黃土高原上面積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養林,有「天然水庫」之稱。國道211、省道202兩條主幹線縱貫南北。國道309、省道303線橫穿東西,構成「兩縱兩橫」公路主骨架。供電、通訊和廣播電視三大網路覆蓋全境。
慶陽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岐黃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啟了先周農耕文化之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於慶城東山之巔,殿宇巍峨。位於西峰區溫泉鄉的老公殿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
慶陽歷史悠久,夏、商時稱鬼方,為周先祖公劉邑地。西周時稱北豳。春秋戰國為戎狄之地,曾屬義渠戎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滅義渠戎國,置北地郡,沿至漢、晉。南北朝西魏時改置朔州,轄彭陽(今西峰區境內)、陽周(今正寧縣境內)、豳州趙輿郡、定安縣、襄樂郡、襄樂縣、獨樂縣(同屬今寧縣境內),北周時廢棄。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慶州,煬帝大業年間改為弘化郡,轄合水、馬嶺、華池、歸德、洛源、弘化、弘德7縣,唐初復為慶州,後改安化郡、順化郡,乾元初(公元758年)置慶州、並升安定軍,統轄順化、合水、樂蟠、馬嶺、同川、華池、延慶、懷安、洛源、方渠10縣;與分設的寧州(轄彭原、彭陽、安定、襄樂、真寧5縣)、原州(轄今鎮原及平涼部分地區)均屬陝西關內道。五代梁時改為武靜軍,後又復為慶州,轄順化、同川、彭原、樂蟠、華池(今合水縣境內),通遠(今環縣境內)、真寧(今正寧)、安定、定平、襄樂、寧州(今寧縣境內)、通遠軍等8縣1州1軍。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0年)置慶州團練,屬陝西路;乾德初復置慶州,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改稱環慶路;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慶陽軍節度,宣和七年(公元1119年)改為慶陽府,轄安化、合水、彭陽3縣,與分設的環州、寧州同屬永興軍路,原州(今鎮原)屬秦風路。金初改慶陽為安國軍,旋改定安節度;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置慶原路總管府,慶、環、原、寧4州同屬慶原路。元、明時期仍為慶陽府。明時隸屬陝西布政司,並增慶陽衛,轄寧州及安化、合水、環縣、真寧4縣。清康熙四年分隸甘肅布政司,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裁衛歸並郡縣,統轄1州4縣,即寧州、安化、合水、真寧和環縣。民國2年(公元1913年)廢府制,歸屬隴東道(後改屬涇原道);16年(公元1927年)廢道,改隸涇原行政區。民國24年(公元1935年)甘肅省在西峰分設第三區行政督察區,轄慶陽、環縣、合水、鎮原、寧縣、正寧6縣。
1930年前後,劉志丹、謝子長在陝甘邊界一帶開展革命活動。1934年11月7日,在南梁成立了陝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隨之,建立了華池、慶北縣的革命政權,1935年秋又建立了新正、新寧縣的革命政權。同年11月,成立陝甘省,轄華池、慶北等縣;成立關中特區,轄新正、新寧等縣。1936年夏,建立了環縣、曲子兩縣蘇維埃政權。將慶北縣與華池縣合並為華池縣。同年,陝甘省改為陝甘寧省,省址由陝北遷環縣河連灣,冬季又遷曲子鎮,轄華池、曲子、赤慶、固北、定環等縣。1937年陝甘寧省撤銷,成立慶環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華池、環縣、曲子3縣。1940年春,成立隴東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慶陽、合水、鎮原3縣。秋季,慶環,隴東分區合並為隴東分區,轄華池、環縣、曲子、慶陽、鎮原、合水6縣。1949年5月,關中分區改為三原分區,新正、新寧縣歸三原分區。6月,新正、新寧縣改稱正寧、寧縣,劃歸隴東分區管轄。7月27日西峰解放,8月,隴東分區改為慶陽分區專員公署,轄西峰市及華池、環縣、曲子、慶陽、合水、鎮原、正寧、寧縣8縣1市,隸屬甘肅行政公署,12月2日,改屬甘肅省人民政府。1955年9月慶陽專員公署並於平涼專員公署,1962年1月慶陽與平涼分設,復為慶陽專員公署。1968年4月改為慶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10月改為慶陽地區行政公署。1986年元月成立西峰市,慶陽地區行政公署7縣1市。2002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慶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慶陽市。
慶陽有璀璨的古代遺珍瑰寶。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化石,均發掘於境內馬蓮河流域。標志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肇始的華夏第一塊舊石器出土於華池縣趙家岔。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之多。戰國秦長城橫跨鎮原、環縣、華池三縣。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慶陽歷代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學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的《空同集》,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是先賢們留給後世的不朽的精神遺產。
慶陽是甘肅惟一的革命老區。1927年在寧縣建立了甘肅第一個農村黨組織,1931年建立了甘肅第一支革命武裝——南梁游擊隊,1934年建立了西北第一個陝甘邊區蘇維埃政權——南梁政府。陝甘邊是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從未丟失過的一塊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根據地。後與陝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組成西北革命根據地,為北上抗日的紅軍和黨中央提供了落腳點。這片熱土,養育了革命,也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幹部,原隴東地委書記馬文瑞、專員馬錫五、華池縣長李培福皆為時代楷模。毛澤東曾分別為他們題詞: 「密切聯系群眾」、「一刻也離不開群眾」、「面向群眾」。現存的「南梁政府」舊址、河連灣陝甘寧省府舊址、山城堡戰役遺址,是國家、省、市分別確定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在血與火的斗爭中鑄就的老區精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慶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刺綉、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稱慶陽「五絕」。慶陽民歌享譽「黃土歌魂」,唱遍全國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綉金匾》、《軍民大生產》三首革命歌曲,是慶陽人孫萬福、汪庭有等農民歌手的佳作。評劇精品、電影《劉巧兒》講述的就是華池縣農民封芝琴爭取婚姻自主的真實故事。在隴東道情的基礎上孕育誕生的隴劇,是甘肅惟一的新劇種。慶陽剪紙巧奪天工,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刺綉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已蜚聲海內外。目前,慶陽已獲得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綉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五蝠皮鼓——慶陽一絕,環縣——道情皮影之鄉、溫泉鄉公劉廟——華夏公劉第一廟、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2004年,在中央電視台和央視國際網路共同組織的西部名城評選活動中,我市從170多座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被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還命名慶陽市賀梅英等48名民間藝人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慶陽市馬秀珍等63名民間藝人為甘肅省民間藝術家;慶陽市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命名170人為慶陽市工藝美術大師。
慶陽有著豐富的資源。境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資源富集。慶陽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溫7℃-10℃,年日照2250小時-2600小時,無霜期140天-180天。年均降雨480毫米-660毫米。慶陽是甘肅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長慶油田的主產區,石油資源儲量28.47億噸,2003年原油產量為186萬噸;西峰油田已探明三級地質儲量4億多噸,開發前景廣闊。慶陽煤炭藏覆蓋全市,全省1428億噸預測儲量中,慶陽佔1342億噸,是全省預測儲量的94%。千米以淺資源量達84億噸,具備億萬噸級大煤田建設條件。慶陽素有「隴東糧倉」之美譽,盛產小麥、玉米、油料、蕎麥、小米、燕麥、黃豆等特色小雜糧久負盛名,備受推崇。慶陽是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地處全國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區。已被農業部列入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帶,紅富士蘋果、曹杏、黃柑桃、九龍、金棗和早勝牛、環縣灘羊、隴東黑山羊、羊毛絨等大宗優質農牧產品享譽國內外。慶陽還是全國最大的杏製品加工基地,全國規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國品質最優、發展面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地,國家特產經濟開發中心確定的全國特產白瓜籽、黃花菜示範基地。慶陽還是中醫葯之鄉,產有甘草、黃芪、麻黃、穿地龍、柴胡等300多種中草葯。慶陽工業以石化、食品、建材、醫葯為主,骨幹企業有長慶油田採油二廠、中石油集團慶陽煉化公司、甘肅通達果汁有限公司、彭陽春酒業有限公司、九連山水泥廠、西峰制葯廠等。
慶陽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快車道。近年來,慶陽市委、市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和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政策機遇,深入實施項目帶動、強農富民、工業突破、基礎先行、開放開發、科教興市「六大戰略」,主攻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開發、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特色文化產業開發「一黑一綠一文」三大產業,建設隴東能源石化基地、農畜土特產品加工創匯基地和以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為重點的旅遊勝地三大基(勝)地,全力推進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全面提速、加快發展。2004年,生產總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8.3億元,同比增長12.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02億元,增長2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5.93億元,增長1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92億元,增長21.8%;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2.4億元,增長21.6%,小口徑收入完成5.48億元,增長20.44%;農民人均純收入1633元,增長8.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250元,增長11.6%;出口創匯4136萬美元,增長63.9%,農副產品出口創匯居全省第一。
㈥ 慶陽在那有什麼特色
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俗稱「隴東」。東接陝西省,北接陝西和寧夏,西與寧夏相連,南鄰平涼市和陝西。轄慶陽縣,華池縣,環縣,合水縣,正寧縣,鎮原縣,寧縣和西峰區,總面積2.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4萬,有漢、回、蒙、滿等20個民族,其中漢族佔98%以上,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全市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東部黃土丘陵區,中南部為黃土高原溝壑。慶陽市屬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較短,夏少酷暑,秋季多雨。
慶陽,一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最早取自於宋代政和年間。後設環慶路,又設「慶陽軍」節度。慶陽之名,方見於史冊,並沿用至今。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撫緣邊招討使」,與其子駐防慶陽,駐城練兵,保境安民。慶陽市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20萬年前這一帶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農耕,養殖,制陶。據《史記》載:黃帝軒轅氏在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代,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駐城拓荒,安邦定居。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於此時的「不出城」,故有「周舊邦」之稱。慶陽市也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俗稱「隴東老區」。
慶陽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是有名的烤煙生產基地,作物以半乾旱的小麥、玉米等為主。
慶陽市乃「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活動區域。「周道之興自此始」,也是周人的發祥地。曾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遺存於區內的歷史文物古跡十分豐富。舉世矚目的「古象黃河」化石、「環江翼龍」化石和我國第一塊打制石器就出土在這里。周祖陵殿、公劉殿、秦直道、秦長城、北石窟寺,古墓葬、古城堡、烽燧、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抗大七分校、南梁紀念館等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重要的人文旅遊資源。被專家稱之為「華夏文化的縮影,民族文化的結晶,起源最早的造型藝術」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黃土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另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被譽為民間「四絕」的刺綉、剪紙、皮影、道情就是這些文化的藝術再現。
慶陽特產豐富,西峰市的小米,營養頗高。慶陽的黃花菜,質嫩味美。寧縣的晉棗,黃甘桃。鎮原縣的杏系列產品,都久負盛名。早勝牛,慶陽驢,環縣的灘羊遐邇聞名。
。
慶陽,溯源千古的稼穡寶地,傳承著不朽的獨特地域文化。
香包,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甘肅地域狹長,似同一個躍弋的金魚。北與外蒙接壤,南至中國版圖之中央。慶陽地處甘肅東南端,習稱「隴東」。她與延安毗鄰,和「大地圓點」相望,其緯度與北京相當。境內的橋山,子午嶺相映相呼,似同兩位上古巨賢仍在「素問」談論。
慶陽,山脈縱橫,河流交錯;塬平川闊,壤厚土肥;氣候溫和,物產豐腴。其東部的黃土高塬,是迄今地球上保留最完整,土層最厚的塬面。這塊沃土曾養育先民,誕生成長了中華先賢、先聖。人文始祖伏羲、女媧、黃帝在這里都留下了足跡。在這里歧伯開創了中華醫學,成就了聞名中外的《黃帝·內經》藍本。在這里用先祖公後稷「教民稼穡」,在這里范仲淹留下了「不為良相,亦為名醫」的千古絕唱。......
人類先祖擁有著原始的質朴,以熾烈心志構築著文明的脊柱。民俗,民間藝術是文化傳承在靈魂中積淀潛移,意識中純化升華而產生的外延實相。她充分傳達著文化源頭的不朽精華。慶陽香包,正是這種「外延」而綻放出的一枝奇花碩蕾。
慶陽香包的綉制技法包函了慶陽制綉的,掇、絀、貼、挖、補的手法及平、參、齊、綳、桃、疊、挖,藏,打節,圈金等針法。融粗獷與細膩,古拙與秀雅為一體,使人們深深地感受到古韻新姿雙重抨擊。
原生態意識保留了慶陽地方習俗,深厚的文化積蘊,傳承著古老,神秘,秀美,別致的慶陽民俗工藝品——香包。
長相思——千針行,萬針行,千納萬綉寄奴情,絀絀掇到明。祛災星,祈福星,冷月邊關曖郎心,早歸糊窗欞。
吉祥如意,祝願祈福,禳災避邪,祛病保平安是慶陽香包祈祝這個大千世界的愛注亘古主題
㈦ 古代的慶陽怎麼樣
1.周祖舊邦慶陽城位於甘肅省東部黃土塬區,城在「慶塬」之南,故稱慶陽。有兩條季節性河流從城的東、西兩面環抱流過,把慶陽城夾在當中,構成一個菱形,似鳳展翅,所以又稱慶陽為「鳳城」。慶陽是個風水寶地,故史書稱「周道之興,始於慶陽」。據史書記載,周王朝老祖先叫後稷(音棄),後稷是主管種麥的農官。到夏朝末期(約公元前16世紀),後稷之後叫不窋(音酷),丟了官職,流入戎羌之地(即今慶陽一帶),在此教民種植,並始建慶陽城。在挖溝築城的故事中,至今尚有周老王不窋在東川挖斷龍脈的傳說,說的是周老王不窋在東川挖斷了龍脈,這也成了日後武王伐紂、周朝取代殷商的徵兆。有史可查,慶陽具有3500年的建城歷史,這在我國眾多古城中並不多見。不窋後來死在慶陽,葬於慶陽東山之上,就是周祖陵。後來不窗之孫公劉為躲避義渠人的侵擾,向南遷到陝西旬邑、彬縣一帶。再後來的子孫又遷到岐山地區。周朝建立後,慶陽也就成了周祖舊邦,後世子孫常來慶陽祭祖。
春秋戰國時期,慶陽為義渠國轄地。公元前266年,秦昭公滅義渠國,設立北地郡,成為秦國的一部分,慶陽為北地郡義渠縣。漢朝時改義渠縣為郁郅縣。隋朝改叫弘化郡,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李淵任弘化郡留守。唐朝改叫安化縣,後又改為順化縣。從縣名的變換也可看出,古代這里是戎羌之地,屬邊陲的少數民族地區,不斷受到中原王朝的安撫統治,逐漸達到與中原民族的同一化。
2.范仲淹鎮守慶陽到了宋代,慶陽已成為面對北方強大勢力西夏的邊防要地。北宋建國於960年,此前遼國於916年建國,此後西夏於1038年建國。遼與西夏是當時困擾北宋的兩大軍事力量,遼從河東(黃河以東包括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西夏從河西(包括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威脅北宋政權。西夏建國後,連年對宋朝發動戰爭,小股騷擾更頻繁不斷,邊境一帶極不安寧,而慶陽正當西夏進犯中原的交通要道。宋朝在慶陽設慶州,1041年(宋慶歷元年)范仲淹受命任慶州知州兼環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鎮守慶州。當時韓琦任鄜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鎮守在陝西。二人分別節制幾路兵馬合力抗拒西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免遭刀兵之苦,北宋朝廷得以平安,皆二人之力,後來二人一起入朝為相。
范仲淹鎮守慶陽採取「屯田守城」之策,築城、屯邊、安撫並舉。一是鞏固慶州城的防禦,在原有慶陽城的基礎上又在北面加築了兩個阜城。同時加大了慶城內的建設力度,當時在城內建有州縣衙門及一應民眾設施,僅寺院就建有十數座,又在北門里修建鎮朔樓。鎮朔樓為全城制高點,登樓北望可見遠近烽火台。此樓在明末時毀於李自成攻城之戰,清代重修的鎮朔樓後來也被戰火摧毀,此樓今已不復存在,唯有大A兩次未被燒毀,人稱神木一根。現今慶陽唯一留存的宋代建築是普照寺大殿,已經歷了千年風雨。二是在慶城周圍數十里范圍內新築起數十座衛星城,這些城既可以抵擋西夏人入侵,又可以在城內安頓百姓,與慶陽城構成了聯防的格局。三是屯兵開墾,讓兵士把家搬來,因父母妻子在城內,兵士守土必然奮勇。由於范仲淹措施得力,軍威大振,羌族紛紛歸順,西夏人不敢進犯,此時的慶陽應該說是古代最興旺的時期。兩年後范仲淹入朝為宰相,其子繼續知慶州。慶州百姓深得范氏恩澤,當地民眾紛紛建祠叩拜。
到南宋時,慶陽被金兵占據,女真族與漢族共居慶陽,至今在慶陽博物館還留有一口金代鑄的大鐵鍾,鍾高3米,上刻女真文字。元代改設慶陽府,明代增設安化縣。自元代以後,國家政治中心東遷,處於西部的慶陽已失去了邊防重鎮的地位,經濟很不發達,甚至在明嘉靖年間,慶陽大旱,飛蝗遮日,民遭大飢荒,發生過「人相食」的慘景。
3.李夢陽的故鄉應當一提的是,明代大學者李夢陽家鄉在慶陽。李夢陽(1473—1529),字天賜,號空同子,曾任戶部主事、江西提學副使。文學上主張復古,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為嘉靖文壇四大家之一,他領導的文壇復古運動對當時影響很大。
相傳李母身懷六甲之時,在一天晚上夢見太陽落入懷中,第二天小孩出世,遂起名夢陽。明弘治七年,李夢陽到長安趕考,不料考生中竟有個與他同名同姓之人,此人看不起山溝出來的李夢陽,於是想難為一下,出一題讓夢陽來對:「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李夢陽對此不屑一顧,竟自答曰:「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答對得非常巧妙。考試時考官令即景賦詩,李夢陽詩曰:「一步一步登高樓,手扶欄桿望北斗,不是青山遮眼目,望盡天下十八州。」考官驚其才志,這一年李夢陽考取了進士,後來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學者,一代文壇領袖。
4.慶陽八景清朝初期,將慶陽、平涼、臨洮、鞏昌四府劃分出來設立甘肅省,自此慶陽縣屬甘肅省至今未變。20世紀初,清政府在慶陽設立學堂,辦織褐局、郵局、商會等。辛亥革命後,慶陽也受新潮的波及,設立了中學堂、天足會(婦女放足)等,民力有所恢復,呈現出安居樂業的景象,當時有慶陽八景之謂,包括周老王墳、鵝池洞等,其中有一景為南城夜市,能大致反映出人民經濟生活情況。當時文人的寫景詩和對聯,於今讀來仍饒有趣味,且抄錄幾段供大家欣賞。
南城晚市作者:楊立程芸生苦被利心索,終日賓士晚更爭;居肆時常懷壟斷,操籌急不待雞鳴;每日崦靄黃昏後,猶有喧鬧笑語聲;試向永春樓外望,熒熒燈火滿南城。
慶陽城西街鞦韆架題聯作者:胡聚五游女飄來恰似嫦娥奔碧月,舞童飛去猶如學士步青雲。
撰慶陽天足會聯作者:楊雪堂天步方艱,莫把大材作小用;足容宜重,快將舊樣改新裝。
㈧ 請問,誰知道慶陽的名字由來
慶陽,一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最早取自於宋代政和年間。後設環慶內路,又設「慶陽軍」容節度。慶陽之名,方見於史冊,並沿用至今。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撫緣邊招討使」,與其子駐防慶陽,駐城練兵,保境安民。慶陽市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20萬年前這一帶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農耕,養殖,制陶。據《史記》載:黃帝軒轅氏在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代,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駐城拓荒,安邦定居。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於此時的「不出城」,故有「周舊邦」之稱。慶陽市也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俗稱「隴東老區」。
㈨ 慶陽史稱華夏什麼
慶陽市為華夏始祖軒轅黃帝部落的發祥地之一,人文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厚重,是中華版民族發源地權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
7千多年前周先祖後稷之子不窋曾在此興業,就有了早期農耕,從此開辟了農耕文化的歷史先河,不窋死後便葬在今天慶城境內的東山之巔,而不窋的後世子孫也都繼續進行著農業生產活動直到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的崛起,同時慶陽還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
㈩ 遠古的慶陽怎樣
1.龍骨之鄉當地人把各種動物化石統稱為「龍骨」,把動物的牙齒化石稱為「龍牙」。「龍骨」和「龍牙」並不是作為古文物來發掘的,而是作為一種重要的中葯材,有止血特效。
距今1億年以前,慶陽一帶是一片河、湖交織的水網地域。江河中既有泥沙的沉積,又有水生動植物的生長。這些東西被掩埋後經過千百萬年的地下高溫高壓的作用,泥沙變成了岩石,動物骨骼變成了化石,有機質變成了石油或煤炭。我們從地層和化石等地質徵候可以反過來推測當時的氣候、地貌等環境,這就是地質家常說的「將今論古」。1978年在環河岸邊發現了一具完整的古動物化石,化石位於侏羅紀晚期的灰白色砂岩地層中,該地層沉積距今約1億年。發現的古動物化石為恐龍的一種,被命名為「環江翼龍」。化石的發現證明當時這里水草豐富、氣候溫和,適合動物繁衍。
在以後的地質演變過程中,水域逐漸減少。到了距今2千萬年前的第三紀時,這里變成了沼澤濕地,生活著多種陸上動物。沉積了一套紅土層。在現今出露的紅土層中保存著大量的三趾馬、犀牛等動物化石。
再以後的地質時期是第四紀時代(距今248萬年至今)。第四紀早期叫更新世,晚期叫全新世。更新世時華北廣大地區沉積了一套厚達二百多米的黃土層。慶陽是黃土沉積保存得最好的地區,有完整的黃土沉積剖面。更新世黃土從下向上分三層,最下層叫午城黃土,上為離石黃土,最上層為馬蘭黃土(也叫薩拉烏蘇組)。午城黃土年齡最老,在百萬年以上。馬蘭黃土(薩拉烏蘇組)最年青,年齡在數萬—數十萬年之間。在薩拉烏蘇組地層中,很多地方發現了豐富的動物化石,每年當有數噸的化石出土,其中有菱齒象、大角鹿、披毛犀、原始牛、轉角羚羊、野馬、鼢鼠等十多種。
2.早期人類活動遺跡更新世薩拉烏蘇組黃土沉積時,本區還是河水充沛、草木繁盛、山清水秀的地區,適於動物繁衍生息,並非今日之乾旱環境可比。在薩拉烏蘇組黃士中,發現了多處早期人類活動的遺跡。1920年,在慶陽地區出了三件舊石器,這也是我國出土舊石器的第一例。經鑒定,這是早在20萬年前人類製造的粗糙工具。證明早在20萬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就是說當時的人已經與野馬、狗、鼢鼠等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更新世(包括薩拉烏蘇組)對應著人類社會的舊石器時代。典型的舊石器遺址有巨家原遺址,距今約3萬年,石器很多,伴有十多種哺乳動物化石,遺址被埋在灰綠色淤泥層中。
新石器時代大約從距今1萬年前開始,對應著地質上的全新世。新石器時代的遺跡在慶陽地區有多處發現。在新石器遺址中有彩陶(缽、盆)、紅陶(罐、瓶)、灰陶等大量陶器碎片。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如後官寨南佐村(同屬仰韶文化)。
再後來就是古華夏的夏、商時期,其文化遺存在慶陽地區也有多處被發現。1979年出土了一件商代的白玉大戈,長38.6厘米,上刻「乍冊吾」三字,屬國寶級文物。接下來便是周祖舊邦的大量遺跡了。
3.袁效奇的考古發現在追溯遠古遺跡時,應當注意袁效奇同志的一樁考古發現。迄今為止,人們所知陶器是從新石器時期開始出現的,現存最古老的陶器殘片距今不超過1萬年。1992年長慶研究院地質師袁效奇在慶陽附近的地質考察時發現了更為古老的陶片。陶片位於薩拉烏蘇組地層中,該層中還有舊石器、炭屑、灰燼和動物化石,該地層的碳14測定年齡為2.5萬年。這一發現把人類制陶史上提了1萬多年,堪稱為驚人發現。
目前唯一不確定的因素是:發現陶片的地層是原生的未受擾動的地層還是遭受過二次坍塌的地層。如果是屬於垮塌下來的地層則難免會混進一些後來的陶片夾在其中,因為河床階地多有原來黃土層的坍塌現象。如果排除了這種可能性,那麼袁效奇的發現當對人類文明史將作重大修正,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