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篇關於先秦歷史與文化的感悟 不少於1500字
在商代和西周時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已經開始形成,武王伐紂時說「牡雞無晨,牡雞之臣,唯家之索。」 ,伯夷、叔齊事件,都為當時政治文化的體現。然而當時的政治文化發展尚未成熟,各種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現實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軍事兼並的不斷發生,各國尋求治國之法,使得在東周時期各地各國學者們持有大相徑庭的各種思想。交相辯難,百家爭鳴。這是中國政治文化迅速發展並趨於成熟的時代。就中國的實際政治文化發展而言,百家之中對後世影響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還有陰陽家、名家等其學派。如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鄒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後世帝王統治國家的重要理由理論根據。每個朝代,都會宣揚五行中的 「德」,以五德相剋相生之理,確定其統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孫龍、惠施,名家研究名辯之學,啟迪各派圍繞「名」和「實」的問題反復辯難討論,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應該說,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雖成為後世政治文化發展的基座,但後人並不再像先秦這樣競相創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為基礎,雜糅其他外來思想,或者相互融會貫通,進一步發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與理論,闡述自己觀點。 先秦諸子圍繞人與、人與人、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等重大問題,通過激烈的論爭,首先提出了人道原則、自然原則、個性原則和群體原則。這些重大價值原則是中華文化的根脈所在。先秦諸子在價值問題上的論爭,對中國文化有奠基之功。 而先秦諸子之所以能率先提出這些重大的價值原則,與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密不可分,先秦諸子能在這些重大問題上展開激烈的論戰,也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首先,從社會性質來說,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時期,學術上提倡百家爭鳴,迎來了文化的空前繁榮。其次,這個時期由於鐵器的廣泛應用,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促使社會分工加劇,出現了一個知識階層——士階層。士階層打破了奴隸社會的「學在官府」局面,大興私人講學之風,著書立說,創立學派,從而促使學派林立,學說各異。再次,在這一時期中華文化已經經歷了長達幾千年的積累,從仰韶文化,經過夏、商、周的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到了由量變到質變的突變時期。最後,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四分五裂,沒有統一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思想可以自由地進行論爭。就像莊子所說:「道術將為天下裂」。原來統一的「道術」 分裂了,於是諸子百家紛紛創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並就一些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論戰。
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深深紮根於悠久的長河之中,在社會歷史長河之中,有一個歷史階段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奠基階段,這就是先秦時期。先秦諸子圍繞人與自然、人與人、個體與社會的關系等一些重大問題來展開論爭,並在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提出了人道原則和自然原則,在群己關繫上提出個性原則和群體原則,從此開啟了一扇古代中國價值問題探討的大門。
秦諸子在價值問題上的論爭主要圍繞以下兩方面展開:
一、人道原則和自然原則。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中國古代哲學主要通過天人關系來探討這一問題。在中國古代,天既被賦予自然的因素,又被賦予道德因素。儒家倡導「天人合一」,這里的「天」側重於天的道德因素,所以,儒家教化人要做「聖人」;而道家更多強調天的自然因素,所以,道家提倡人要做「真人」。
二、個性原則和群體原則。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繫上,先秦儒墨重視群體利益倡導人要過社會性的生活。與儒墨相對立的是道家楊朱的「為我」、「貴己」說,道家楊朱把個人的生命與社會的利益對立起來,主張「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這顯然是避世之士的主張。 應當承認,先秦諸子各家在這些問題上的探討,一開始並非十分合理,各派各家各有所偏,儒墨強調人道原則,老莊側重自然原則。先秦諸子各家在激烈的論戰中既相互攻擊,構建自己的學術觀點,同時又相互融合、吸收其他學派的合理觀點,最終形成了比較合理的價值原則、價值體系,即中華文化中的自然原則和人道原則的辯證統一、既尊重個性又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的群己統一原則,這也正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
2. 先秦時期的文化特徵有哪些
先秦時期的文化特徵:
1、群體創作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出現在文字產生以前的時期,其特點是群謳唱和。其主要作品,應當是勞動樂歌(含農事祭舞),其基本審美趨向是實用。
墨子一書記載了許多關於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知識,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科學認識水平,反映了戰國初期封建經濟的發展,小生產者隊伍不斷壯大的現實。
這代表了小生產者要求和睦相處,有安定的社會環境以保證生產發展,提高政治地位的思想,墨家學說在當時成為最有實力的派別之一,有「非儒即墨」之說。
2、夏、商時代和西周初期
以原始宗教文化為背景,巫覡作為個體文學創作者開始出現,出於巫術目的而創制的韻文是當時主要的作品。
荀子哲學觀點,自然界的發展是有其規律的,同時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的變化規律而利用它,造福人類。這是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反映了戰國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利用,改造增強。
3、商、周之際到春秋時期
史官從原始宗教中脫離出來,為新興文化的代表,當時重要的作品主要是記人事,觀天象,述舊典的史家散文。
莊子哲學,發展了老子的唯心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我」的主觀產物,屬主觀唯心論,社會思想,鄙視富貴利祿,反對社會不公平現象,莊子的這種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對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西周春秋時期
貴族成為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創作者,他們所獻詩、所采詩是這一時期留存後世最多的作品。老子的思想,「無為」,反對採用嚴刑峻法,哲學思想,含有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世間萬物和人類社會是運行的,事物具有對立面,並且相互依存在,不斷的變化。
老子是大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是進步的,其無為的政治主張對緩和社會矛盾有一定積極作用。
5、春秋戰國之際到戰國末期
在貴族和庶人之間興起的「士」階層,成為文化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諸子散文」是這一時期最多最具個性的文學作品。
教育成就及文化貢獻,教育方面,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無類」,打破了由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如「因材施教」「溫故知新」。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編訂和整理《詩經》《尚書》《禮》《易》《春秋》,即「五經」。
3. 先秦文化有哪些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統—天下以前的歷史,包括中國原始先秦文學1社會、回奴隸社會和早答期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先秦文學要討論中國文學的起源、口頭文學、早期書面文學和成熟的書面文學。文學的起源和口頭文學須上溯到史前史,即沒有成文歷史以前的人類歷史階段。先秦文學的主體部分是成熟的周代書面文學,尤其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學。
先秦文學主要由上古歌謠和神話、《詩經》、先秦散文、楚辭為構成內容。
4. 先秦文化的知識有那些
1、歌謠神話
遠古時期民族的歌謠和神話傳說,在古籍中時有記載。
神話是遠古時代的先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中國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楚辭》、《莊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
2、詩經
《詩經》現存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3、歷史散文
歷史散文是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4、諸子散文
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
5、楚辭
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
西漢末年,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它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源頭。南方楚國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以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性品質,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楚辭文學,並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4)先秦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原始社會至夏代的歌謠和神話傳說都是口耳相傳,屬於口頭文學,被保存在後世的著述之中。雖然在流傳的過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傳時代的烙印。
但就其內容的本質而言,與原始社會的其他文化藝術有驚人的相似相通之處,是中國文學的萌芽。正如許多動物的坯胎和植物的萌芽從外表上難以分辨種類一樣,文學的坯胎和萌芽也還沒有獨立成形。
一百餘年前殷墟甲骨卜辭的出土,揭示了中國最早的文字之謎。數以萬計刻有成形漢字的龜甲獸骨片為研究殷商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確鑿的文獻資料,其中不乏文學的坯胎萌芽,有些卜辭文學特徵相當明顯。
甲骨卜辭是商王盤庚遷都至殷到商紂王覆亡共273年之間的遺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統,說明盤庚遷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國古代的書面文學肇始於殷商時代。
稍晚於甲骨卜辭的文字是鍾鼎銘文。鍾鼎銘文發現很早,西漢就有出土,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敘》中說:「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
宋代記載古器物刻辭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時代的鍾鼎銘文字數極少,西周的鍾鼎銘文字數漸多,最長的接近500字,並形成一定的結構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實的「文章」。
5. 先秦文化 之先秦思想
先秦文化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大致上可分 為夏商專、西周春秋、屬戰國三個時期。
先秦時期的文化基本是百家爭鳴局面,形成了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基礎,禮樂文化占據主導地位。出現了《 論語》、《墨子》和韻散結合的《老子》等經典著作。
先秦時的「諸子百家」就是以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為根本基礎爾衍生的;
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領域十分活躍,百家爭鳴的局面促進了文學的 繁榮,產生了不同於前代而又風格各異的散文和詩賦。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社會上的「士」階層,代表不同的政治派別的利益,提出自己的主張,他們互相詰難、批駁,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文化繁榮的局面,百家爭鳴逐步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
6. 先秦時期中國的文化介紹
春秋戰國時期,西周分封制度禮崩樂壞,諸子百家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力圖重建社會專秩序。屬其中儒家主張克己復禮,尊重天子權威,重歸西周分封制;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擯棄那些繁瑣的禮儀,這樣才能天下大治;名家認為萬物均平,力圖從名師關系出發,重建社會秩序;道家中的老莊派,主張道法自然小邦寡民,希望回到西周以前聯邦共和的社會;而黃老道家為了因應社會競爭加劇的局勢,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辟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寬刑簡政因俗簡禮雜用百家休養生息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後起的法家借用了黃老道家的法術勢的理念,卻拋棄了黃老道家寬刑簡政因俗簡禮雜用百家休養生息道生法的主張,嚴刑酷法,成為了君主轉制的工具
7. 簡述先秦時期中國古代文化成就
在長達18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專商的青銅器屬,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志。這一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諸子百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學術的繁榮。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軍事、經濟等領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在這個歷史階段中,中國從分散逐步走向統一。著名學者黃摩崖先生將這一時期視為中華文明的頭顱,帶有信仰、智慧等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