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華人歷史文化

華人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0 11:02:08

『壹』 關於華人在澳大利亞歷史上的貢獻(具體一點)

孫中山先生從未到過澳洲,但從1905年成立同盟會後,孫中山就與澳洲粵籍僑胞有著廣泛聯絡,他曾派特使出訪澳洲,傳播他的革命思想。同各國的華僑一樣,澳大利亞的香山華僑在本世紀初熱情支持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運動,並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與具有悠久移民歷史的東南亞國家不同,澳大利亞的華僑社會形成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中期。

1850年前,在澳大利亞歷史中,很少有關中山人的記載。1850年,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洲和新南威爾士州發現了金礦,掀起了淘金熱,吸引了不少香山人前往。至1901年,澳洲華僑已達29627人。在維多利亞州以廣東四邑人居多。據老華僑鄭嘉樂先生說,他在大金山巴拉勒的華人墳場中,曾見過幾個中山人的墓碑。可見也有中山人在裡面,但只是少數而已。但在新南威爾士州,香山人卻佔40% 。香山移民主要分布在悉尼和布里斯班。

1869年,繼維多利亞及新南威爾士之後,昆士蘭又發現金礦,華人聞訊,即趕到那裡謀生。

1873-1880年,在昆士蘭北部肯斯埠附近的伯瑪金區(PALMAR GOLDFIFLD)有華人超過10000人,全盛期的1877年達17000人,而當年昆士蘭地區共有華人25000人,平均每7名居民中,就有1名華人。在肯斯埠的華人中,以中山人的人數最多,小部分是四邑人,有一個時期,中山人佔全部華人的83.3%,四邑人佔10.7%。而中山人中,又以隆都人佔大多數。因此,隆都話在肯埠是很流行的。在1900年前後,該區唐人街的兩旁,有四分之三的商店由中山人開設,而四邑人開的只佔四分之一。約在1890年,中山人已在區內建立了香山會館和一座香山廟。

初期,澳大利亞由於勞力缺乏,歡迎華人入境,但不久即因種族歧視、經濟競爭、文化背景差異等原因,先後制訂排華政策,澳大利亞各州從1855年開始規定運載中國移民的船隻,每載重10噸限載1人。否則,一經發現,入境者與船主都要受罰。入境者要交10磅以上的人頭稅,還要交居留稅、保護稅等。從1881年起,維多利亞及新南威爾士州規定輪船載重增至每100噸限載1人,入境人頭稅為10磅。昆士蘭這50噸限載1人,人頭稅為30磅。1888年,大洋洲第二次州際會議規定載重500噸限載1人,人頭稅各州不等,並禁止華僑自由遷徒。1901年,澳大利亞還規定申請入境移民要先通過寫歐洲文字(1905年改為指定文字)50個字以上的考試才能入境。與此同時,各州還制定各種經濟法規,禁止華僑從事某些職業,限制華僑開辦工廠等,使各種排華事件不斷發生,不斷升級。如1857年7月4日,在維多利亞的巴克蘭金礦場發生的排華暴亂中,2000多名華人遭搶劫,75頂帳篷,30家商店和許多財物被焚燒,3名華人被打死,傷數十人,華人財產損失達5萬英鎊。至1901年澳洲排華風氣達到最盛,1901年9月,澳大利亞聯邦議會通過了以南非「納塔爾法案」為藍本的《移民限制條例》,以「語言測試」為名,行歧視有色人種入澳之實,基本杜絕了華人入澳的可能。華人在澳洲的處境極為艱難,自身難保,華人人數不斷下降,1901年澳洲總人口即有37萬,華人(包括第二代)僅3萬餘人,所佔比例很少。這一切致使澳洲華人相對世界其他地區華人勢力較弱,19世紀80年代,整個澳大利亞籠罩在一片種族歧視的氛圍中,華僑在驚恐不安中度日如年。

澳洲華僑不斷向清廷呼籲,要求出面交涉,保護華僑正當權益。清廷有時也提抗議,但澳洲政府根本不把腐敗無能的清廷放在眼內,照樣迫害華僑,這使越來越多的華僑看清了清朝政府的本質,希望推翻這個封建王朝,另建富強的共和國,使祖國成為華僑的有力靠山。因此,當孫中山先生號召推翻封建帝制而建共和國時,華僑群起響應,熱情支持。

但是,由於主張君主立憲制的康有為、梁啟超很早就重視在澳洲華僑中開展工作,爭取華僑的支持,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雖然由於澳洲政府的阻攔,康有為未能到達澳洲,但他曾寫信給澳大利亞的華僑領袖,敦促他們成立保皇會,1900年悉尼成立的保皇會,會員就有249人。1900年11月至1901年5月,梁啟超訪問澳大利亞,居留半載,在他的鼓動下,全澳成立了10個保皇會。1898年6月29日,悉尼發行了《東華新報》,後來成為保皇會的喉舌,這使不少華僑思想一度受到了迷惑。

隨著1898年戊戌變法的失敗,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促使了澳洲華僑的覺醒,他們建立各種社團,創辦報紙,捐資捐物,用多種形式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

『貳』 古代中國人在國外建立的國家,並發展形成的歷史文化,屬於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嗎

匈奴人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華夏子民,只是匈奴人曾在我們歷史上留下過屬於專他們的篇屬章,但最終還是消逝在歷史長河裡,西漢後期 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真正可以歸屬於我們歷史的是南匈奴,北匈奴西進,在歐亞大陸建立起匈奴帝國只能算是一個曾經消逝的民族創造的歷史,雖然他與中國有過關系,但國際上通用的國家歷史劃分卻不在於此,嚴格意義上的中國歷史,只是以地理區域為劃分,在東亞(現中國)一直延續的中華文明傳統統治疆域里發生的歷史事件或者王朝更迭才算中國歷史,蒙古四大汗國位於中國疆域內的算,以及歷史上的西遼,應該是我們的歷史,這應該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

『叄』 中國文化是什麼

(1) 地理性的意義:中國人包括中國大陸的中國人,包括台灣、香港,甚至新加坡和在其他國家的華人。由於種種原因,台灣、香港、新加坡和其它海外華人的管理,與大陸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管理不同。
(2) 種族性的意義:中國包括漢、滿、蒙、回、藏、苗、壯等不同的民族,雖然漢族占絕大多數,但少數民族所分布的范圍卻占非常高的比例,而且,中國版圖廣大,地理人文條件不同,我們很難只用上海人、北京人、陝西人、廣東人、四川人、東北人、內蒙人、香港人、台灣人或湖南人來代表中國人。
(3) 文化性的意義:中國人信仰儒家、道家的思想、佛教(藏、蒙、漢人所信仰的又大不相同)、回教和其它宗教,尤其前三者對漢人有深遠的影響。此外,近一百多年來,西方文化又透過種種方式進入中國,並影響海外的華人。
(4) 歷史性的意義:在長期的中國歷史中,中國境內的民族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變遷;自唐宋以後,佛教成為中國主流思想的主要成分;清末西方思想的侵入和學習,加上近五十年來,中國大陸的發展前階段大規模引進了馬列主義和蘇聯的制度,以及在後階段的開放政策,大量的引進外資和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交流,工業化因而更快速的發展,這些都是改變中國歷史性格的因素。由於各地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的不同,台灣、香港、新加坡以及其它地區華人的價值觀和行為也呈現不同的面貌。
(1) 基本假設,探討人不知不覺的部分,認知、感覺、思想,例如關於人的天性、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真理與現實的性質、時間的性質、空間的感覺。
(2) 外顯的價值觀,是可知覺的部分,例如,對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守秩序等。
(3) 人造物(artifacts),看得見但不易解析的部分,例如,建築、文字、制度、產品、繪畫等。
在這些方面的研究,通常有個毛病,研究者常忽略,不同文化(或國家、社會)間的比較涉及的是集體價值和行為的比較以及文化間的互動關系。傳統的研究通常用個人的資料,加總起來以求得集體的價值和行為。大家都知道,不論是最簡單的機器或是非常復雜的有機體,一個機組不是個體的總和,它有「不可化約」的復雜性。自行車不是輪子、把手和鐵架的加總;如果沒有大象的先行存在,瞎子摸到的大柱子、牆壁、水管等的形容加起來並不會構成大象;手、腳、眼睛等五官、身體加起來不會成為一個人。就這個意義來看,一個社會組織不是一些價值觀和一些政策加總起來的,它也像有機體一樣有不可化約的復雜性,有一種機制存在才能發揮作用。一些學者於是用隱喻(metaphor)的方法來形容一個組織或文化,例如用美式足球形容美國,用歌劇或時裝形容義大利,用交響樂團形容德國,用法國麵包形容法國,用日本花園形容日本等等。這種隱喻法就像中國人用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西方人用星座來比喻一個人一樣,簡化我們對人的了解,但給一個廣大的想像空間。
什麼是中國文化?首先我們應知道,在傳統的思想上,有儒家,道家,佛教(禪)的不同思想。人們在實際行為上,是儒道佛共並,有大人和小人之分,有主文化/俗文化之別。在現代的層次上,現代的層次上,思想是傳統和西方合流的;在行為上,人是受年紀(老、中、青)、地區(都市、鄉村)、教育、收入、職業的影響。一般而言,人們認為文化表現在人的性格上,因此中國文化的問題就成為中國人的性格是什麼。有關中國人的性格的書籍很多,現引述幾種以供參考。
史密斯(Smith)認為中國人有以下特色:保全面子、節儉持家、勤勞刻苦、講究禮貌、漠視時間、漠視精確、易於誤解、拐彎抹角、順而不從、思緒含混、不緊不慢、輕視外族、缺乏公心、因循守舊、隨遇而安、頑強生存、能忍且韌、知足長樂、孝悌為先、仁愛之心、缺乏同情、株連守法、相互猜疑、缺乏誠信、多元信仰。
他的結論是:中國人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耐心,現實性、快樂,這些方面他們都是傑出的,他們缺乏的是人格和良心。
林語堂認為中國人,老成溫厚,遇事忍耐、消極避世、超脫老滑、和平主義、知足長樂、幽默滑稽、因循守舊、有生活智慧、女性化、缺乏科學、無邏輯、憑知覺、有限的想像。
潘光旦認為中國人,易活難死、沒有神經、耐性太好、不求精確、勤勞、守節、知足長樂、有私無公、無惻隱之心、言而無信、爾詐我虞、愛臉皮、婉轉、客氣。這些特性造成民族在社會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病象。
最近,在管理上引用最多的,荷蘭籍社會心理學者霍夫士德(Gerrt Hofstede)比較了四十幾個國家,認為中國人有較高的權力距離、集體主義、逃避風險、女性主義。香港中文大學彭邁克(Michael Bond),收集中國學者的意見,中國文化與下列價值有關:孝(服從、尊敬、贍養父母、尊崇祖先)、勤勞、容忍、隨和、謙虛、忠於上級、禮儀、禮尚往來、仁愛(恕、人情)、教育、團結、中庸之道、修養、尊卑有序、正義感、恩威並濟、不重競爭、穩重、廉潔、愛國、誠懇、清高、毅力、耐心、儉、報恩報仇、文化優越感、適應環境、謹慎小心、信用、知恥、有禮貌、安分守己、保守、要面子、知己之交、貞節、寡慾、尊重傳統、財富。他收集了22個國家的資料,統計分析,這些特色可歸納為四價值面相:整和、儒家動能、仁慈心、道德感。
以上所列的性格,與那些思想家的思想有關,是儒、釋、道、法?有那些是「理想高尚的」,那些是「世俗和日常生活的」文化?那些是人類的共同性?那些是相異性?我們無法也無能在此分析和回答。
不過,以上研究的結果離實際我們了解的中國人有一段距離,例如,霍夫士德和彭邁克的五種指標能描繪香港、台灣、新加坡的文化價值觀嗎?如果稍微對這三地區有了解的人會很快發現:上述文化價值觀與現實的感受相差很大。例如,香港人的集體主義並不濃厚,反而有高度的個人主義;香港人雖然非常男性主義,在就業上相當歧視女性,但香港有相當高比例的女經理人員和高級政府官員。
這種調查研究的結果離實際現象很遠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研究方法的缺失所造成:
(1) 概念上的局限:很多概念有特定文化的意義。正如前述,兩文化間概念有的可以相對應,有的不能相對應但在功能上能相對應。例如,中國人沒有強烈的「自我」概念,個人主義是西方的觀念。個人主義到了中國就成為「個體主義」,所強調的是個人主義的負面,即「自私自利」的一面,而不是「自立自責」的一面。不過,中國人也強調「自立」、「自力更生」等個人主義所重視的一面。此外,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強烈影響集體和個人間的關系。縱使概念沒問題,個人主義的高低並不能說明一個社會人際間的復雜性。其他概念亦是如此。
(3) 樣本的代表性:從事國際比較時,誰是一國的代表?誰代表中國人、誰代表美國人?霍夫士德的研究對象是IBM公司的銷售人員,雖然他們不一定是各國的代表,但是霍氏堅稱至少他們在各個社會的地位應該是一致的。事實是如此嗎?1960年代在各國IBM工作的日本人、香港人、馬來西亞人、南非共和國人都有相同的社會屬性?這是非常令人懷疑的。一般的比較研究常犯的毛病就是這種沒有考慮各國國內的差異性。用統計學的語言來說,每個國家像個分配圖,每個分配圖的形狀不一樣,有的是常態分配,有的是非常態分配。稍具統計常識的都知道,兩種不同分配不能隨意比較。就實際的例子來看,美國和日本國內人種和文化的分配就大為不同,雖然日本人有區域上的區別,但是美國人不但有區域上的區別,而在內部人種和文化上有很大的歧異性。日本可說是個同質的社會,美國是個異質的社會,有黑人、白人、拉丁美洲人、亞洲人和其它各色各樣的人種。又如,馬來西亞可說是個二元的社會(還有少數印度人),馬來人和華人兩大族群在風俗、習慣和信仰上就有很大的區別,南非聯邦也類似,黑人為大多數,白人為少數,雖然最近政治上已有改變,但是白人控制著各行各業。
(4) 變遷的研究:大陸、香港、台灣以及其他海外華人組織已經歷了百多年來的大變,步入了現代化的途徑。這種變化迫使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在傳統、西方和現代問題上,摸索掙扎,企圖創造出自己的典範。傳統是什麼,西方的是什麼,現代的是什麼,三者又如何沖突、融合和創新?這是目前最受忽視的地方,而且可能是學術上最有興趣的地方。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環境的改變,西方文化的沖擊,影響了華人的價值觀。
考慮了過去的傳統和變遷,台灣楊國樞教授研究的結果,中國人的傳統性:1、孝順父母,2、積極心態,3、男權至上, 4、宿命主義,5、自我控制等,除了孝順父母外,已大幅降低,而現代化:1、男女平等,2、進取和樂觀,3、民主心態,4、尊重個人感情,5、獨立自主等則大幅上升。

『肆』 關於五邑華僑的歷史

江門市俗稱「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五邑華僑歷史故事節選如下:

1.馮如,廣東恩平人,我國從事飛機研製、設計、製造和飛行的第一人,被美國報紙稱為「東方萊特」。12歲隨父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他目睹美國先進工業,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藝的發達,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非學習機械、發展工藝不可。

於1912年8月25日,在國內作飛行表演時,馮如因飛機操縱系統失靈,失事犧牲。彌留之際,他仍支撐著把失事原因告訴助手,並勉勵他們「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級。」

(4)華人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

江門市俗稱「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是展示五邑華僑歷史文化的重要平台,於2010年全面落成開放。

步入其中,「根在五邑」4個大字映入眼簾,厚重的歷史感和沉重的故土情撲面而來。館內展覽以時間為線,分金山尋夢、海外創業、碧血丹心等六個部分,全面展現五邑籍華僑華人在海外的艱辛創業及回報家鄉的感人歷程。

『伍』 金庸小說和四大名著哪個對華人影響更大更能展現中華文化,歷史風貌

你好!個人覺得還是金庸小說。四大名著
沒有金庸小說包含的東西多,也不能很好的展現中華的文化。

『陸』 泰國生活了近900萬華人,為何沒有一點中華文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么一句話:中國人的足跡遍布全世界,在任何一個角落,都看得到華人的身影!確實如此,當我們在外出遊玩晚點時候,都不難發現中國人總是占據著第一大群體的位置。

其實在泰國這個國家,能夠遊玩的景區還是比較多的。在這里有著完善的旅遊體系,有各式各樣的水下水上活動,潛水浮潛沖浪都能夠在這里所暢玩。還有著非常開放的城市芭提雅,國際化大都市曼谷,有機會的話,你願意去泰國遊玩嗎

『柒』 亞裔的文化含義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美國亞裔各族雖具體處境有所不同,但文化選擇趨向與華裔大體一致,基本上是義無反顧地認同美國。到了六七十年代,情況發生了逆轉,即亞裔中的大多數,通過審視自己在美國的社會地位與身份屬性,進而主張放棄對美國主流文化的追求,確立亞裔美國文化在美國社會的真正地位。這種轉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反映了美國泛亞裔族群意識的深度覺醒,是所有亞裔美國人在特定歷史時段取得的豐碩精神成果。本文將著重分析泛亞裔族群意識形成的內外動因,探討「亞裔美國人」稱謂的文化含義。泛亞裔族群意識的形成,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
20世紀六七十年代
國際政治力量發生了重大改組,一大批新獨立的國家從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中分離出來,進而形成了「第三世界」。這種新的組合,不僅打擊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囂張氣焰,還使種族平等成為一項國際公認的准則,從而在世界歷史上開始了一場新的革命。國際上這一新的現象,極大地鼓舞了具有批判現實傳統的美國知識分子,在國內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新左派運動」,「反傳統文化運動」以及黑人民權運動,矛頭直指美國的內外政策和社會問題。其中倍受關注的兩大主題,一是要求種族平等,一是反對越戰。這些運動所形成的強勁的社會思潮,給美國現行體制以前所未有的沖擊。
在激烈的社會動盪中,美國學術界的研究理念也發生了變化。少數族裔,這個一度受到忽視或被「邊緣化」了的社會群體成為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黑人史,亞裔史,土著美國人史,西班牙裔史,婦女史,同性戀史等領域呈現十分繁盛的景象。」由此,少數族裔在美國歷史中的地位得到空前的強調。在此期間,美國政府頒布實施新的(移民法》(1965年),廢除舊有的民族來源制,實行限額條件下的優先原則。隨著法案的實施,亞洲移民數量激增,使得美國亞裔隊伍不斷擴充;移民素質有較大提高,使得亞裔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加強;移民中女性明顯增多,使得亞裔的性別比例更趨平衡。這對美國亞裔反對種族歧視,爭取社會平等權利,無疑是一個有利的時機。在上述背景下,作為曾經被主流社會「消音」的美國亞裔,盡管步子邁得遲緩一點,但仍以積極的姿態和獨特的方式,加入到這場質疑美國社會,文化和根本價值觀的運動中。
反越戰運動
美國侵略越南的行徑,引起了全美各族人民的廣泛憤怒。許多亞裔人認為,這場戰爭的性質是美國對亞洲人進行的種族歧視與種族侵略。而且,「縱觀種族主義者在世界范圍內悠意橫行的歷史,當前白人殖民掠奪性的戰爭和亞洲人民的流血事件不會很快停止,它將會無止境地拖延下去。」鑒於美軍在越南的暴行,越來越多的美國亞裔大學生及高中生震驚地意識到:「美國士兵瞄準和射殺的敵人是和他們長著一樣面孔的亞洲人。」所以,當他們群情激奮,走上街頭的時候,並不像白人抗議者那樣高喊「我們要和平」或「把軍隊撤回來」等口號,而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高舉「停止屠殺亞洲兄弟姐妹」,「拒絕種族戰爭」等標語牌,齊聲高喊同樣的口號參加反戰遊行。顯然,他們把這場戰爭與自己遭受種族壓迫聯系起來,並開始相信,無論自己做何種努力,主流社會把亞裔視為亞洲人,外來者這一事實,不會有任何改變。這樣一種全新的認識,有利於泛亞裔族群意識的形成。
黑人民權運動
美國亞裔之所以積極投身於黑人爭取民權的運動,就是因為他們切實感到自己的身份,地位與黑人有許多共同之處。這個運動,「給我們帶來了種族自豪感和種族自尊;同時領悟到:「政治斗爭和一個全新的認同之間有著重要的聯系,……對於作為亞裔美國人的意義有r新的理解」;「爭取獲得經濟,政治和文化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與爭取自主權的美國少數民族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第三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與美國國內少數民族要求平等權利的斗爭是並行不悖的。」另外,黑豹黨關於黑人自衛,重建平等的宗旨,對亞裔學生也有很大影響。因此,民權運動對於泛亞裔族群意識的促進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校園運動
60年代,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和舊金山州立大學的亞裔學生還在校園內開展了爭取自己平等權利的運動。事情源於校方對亞裔學生有關改革歷史課設置的正當要求不加理睬,因而導致亞裔學生集體罷課。在美國的高等學校中,一般都實行以歐美為中心的教育體制,根本不考慮少數民族社區的需要,這也是一種典型的種族歧視。在這種體制下,許多亞裔學生對自己族裔歷史了解甚微,甚至作為華裔,連他們怎樣被迫生活在唐人街的事實都不清楚。為此,學生們經常自行舉行報告會,如伯克利校區舉行的「黃種人身份」大會(Yellow Identity Conference),分別講述了有關華裔,日裔身份的歷史,美國對亞洲的政策,唐人街的社會結構與風俗習慣等,一位聽過這類報告的學生後來回憶說:「在聽報告的全過程中,我頻頻點頭,對演講者的話表示贊同。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經歷的一切就是種族歧視。就在那次會議上,我為長久以來積壓在心頭的感覺找到了一個准確的表達詞語。所以,亞裔學生急切盼望歷史課程得到改革。在受到校方冷落之後,學生們開始懷疑學校教育的真實目的,有人尖銳地問道:「伯克利的學位對於亞裔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叔叔曾在30年代獲得伯克利的工程學位,可是他最終卻只是唐人街一家雜貨店的店主。
當關於成立「第三世界學院」的要求再遭擱置時,亞裔學生終於被激怒了,紛紛加入了激進的「第三世界解放陣線」,與學校當局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1968年秋舊金山州立大學學生的罷課示威活動(The San Francisco State Strike),把亞裔學生校園運動推向高潮。經過五個多月罷課,1969年春,舊金山州立大學創立全美第一個亞裔美國學系;不久,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也設立了少數民族研究課程;到70年代初,加州的巧所大學以及東海岸的一些大學,也相繼開設有關亞裔歷史,社會與文化方面的課程。
以校園運動為核心的亞裔學潮,是泛亞裔族群意識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對美國社會和亞裔集團的影響不可低估。首先,它改變了教育界和學術界對亞裔的態度,使亞裔研究和少數民族研究在美國大學教育體系中開始佔有一席之地。亞裔研究這一新的學科成為體面的,受尊重的領域,並對美國種族研究起到了提高,創新和繁榮的作用。其次,亞裔學潮改變了輿論環境,使亞裔由原來的被消音(silenced),滅跡(erased),到60年代後期被主流社會聽到(heard)和看到(emerged)。盡管仍處於社會邊緣,但是跨種族的聯合使他們的力量壯大,社會輿論不能再無視他們的存在,政府決策部門對亞裔美國人的了解與關注也有了相對的改進。再次,它是真正意義上的亞裔美國文化,歷史,文學的第一代亞裔美國學者與作家的搖籃。1960年,由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激進亞裔知識精英創建,連結全美各地的」亞裔美國人政治聯盟「(Asian American Political Alliance),是相當活躍的一個群眾性組織。當時,把」亞裔美國人「這個概念正式提出,並把它作為一個政治組織的行為主體,在美國歷史上還是首次,其重大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它至少從以下方面反映了亞裔族群意識的覺醒:
首先,承認自己是」亞裔美國人「而非」純正美國人「,表明亞裔在文化認同觀念上,不再追隨美國白人的價值標准。
五十年代羅絲李提出的「融合論」,在當時條件下,對廣大亞裔確實有著極大的誘惑力,並致使他們像著魔一樣,瘋狂地追求並實踐著自己的美國夢。(1)但是,正如聯盟成員瑪莉Uyematsu所指出:在美國化的進程中,亞裔人已經盡力使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轉換成美國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語言,習俗,歷史和文化價值觀等,以適應白人的文化。然而經過這些努力後,卻發現自己並沒有被主流社會所接納,受歧視的狀態依然如故。所以他們「對於白種人投來的蔑視眼光」做出的反應,只能是一種「近乎絕望的自卑與永遠的迷茫」。聯盟創始人Yuji Ichioka說得更為透徹:盡管亞裔扮作白人的模樣,模仿他們的行動,說話,幾乎在所有方面都力求同他們一樣,但「這只是一種自我欺騙般的夢想,反而加重了自己的認同危機。」
經過這樣的反思,廣大亞裔深刻意識到:白人的意識和文化,對於自己可望而不可及;必須放棄這種不切實際的美國認同,而應確立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的特點的新方向。這種認識上的轉變,是泛亞裔族群意識形成的關鍵。其次,徹底否定了「東方人」等帶有竣視韻味的蔑稱,表明廣大亞裔種族平等意識的空前增強。
自亞洲人第一次登上北美大陸起,就有了「東方人」的「雅號」。以後世代相傳,並愈發帶有歧視意味。這個稱謂,幾乎使亞裔生活在充滿偏見和限制的「囚籠」中,對他們在美國立足和發展造成巨大障礙。1965年以後,盡管亞洲移民數量不斷增大,素質得到提高,經濟有所改善,但主流社會對其排斥與歧視卻絲毫不減。據1970年調查結果顯示:曾被贊譽為「模範少數族裔」的華裔,有巧%的大學畢業生在飯館,禮品店或食雜店工作,另有許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成為典型的「不完全就業者」(underemployed);在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男性中,個人收入達到1萬美元的只有13。39%,而在同等學歷的白人男性中,個人收入達到1萬美元的竟佔27。7%。至於華裔女性,不完全就業是個普遍現象;即使能夠就業,大多也從事文職工作,諸如會計,收銀員,秘書,打字員,檔案管理員等。據統計,超過40%的華裔女秘書具有大學學歷,而大多數從事這種職業的白人女性,往往只有高中學歷。在加利福尼亞,華裔女性雇員中的36%從事文書或打字員的職業。
在這種情況下,廣大亞裔對「東方人」的稱謂深惡痛絕。但長期以來,一直苦於沒有解決辦法,只能忍氣吞聲。「亞裔美國人」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強調「亞裔也是美國人」這個主流社會也不得不承認的理念,進而否定了「東方人」等一系列帶有明顯貶損之意的稱謂。圍繞稱謂問題展開的這場斗爭,實質在於對現存種族歧視的維護或反對,反映了廣大亞裔種族平等意識的新覺醒。再次,將亞裔不同種族視為一個整體,且有「美國本土第三世界」的認知,是對單一族裔意識的超越。
長期以來,亞裔各族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系,反歧視斗爭總是單兵作戰。印年代末以來,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改觀。縱觀聯盟的諸多言論,無論作者來自哪個特定裔族,其基本立場都是一致的,即都把自己看作亞裔族群的一員,並從此點出發討論問題。1970年出版的論文集(根:一個亞裔美國讀本》(Roots: An Asian American Reader),由聯盟核心人物富蘭克林沃多,瑪莉 Uyematsu,肯 漢納達,佩琦 李以及瑪麗亞程合作撰寫,而他們則分別來自日本,印度,中國等不同裔族。書中表達出他們共同的心聲:「我們以艱苦的勞動和繳納的稅款,終飽了美國富人的私囊,得到的回報卻是沒有平等權利,受盡限制與歧視的生活。如同殖民地人民一樣,這種生活竟被認為是合理的,不存異議的,可以一成不變的。問題很明顯,美國對待亞洲人與其對待境內的亞裔人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DH (P24)「許多困擾第三世界的問題,也同樣困擾著美國本土的第三世界。」[III (P225)可以說,相同的經歷,社會地位以及爭取亞裔人平等權利的共同追求,將泛亞裔族群意識推上了亞裔美國史的舞台。「亞裔美國人」這一稱謂將所有亞裔美國人跨民族聯合在一起,為他們的身份與屬性貼上「獨特」的標簽,使他們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認識自己,界定自己,探尋作為一個亞裔美國人的真正意義。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優秀的亞裔作家開始涌現,他們的作品無一不是在探討與他們息息相關的種族身份和文化認同問題。華裔美國作家趙健秀(Frank Chin),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他經過歷史的和文化的過濾,比較精確地概括「亞裔美國人」文化內涵:「亞裔美國人並不是一個族裔,而是由華裔,日裔和菲律賓裔等幾個族裔群體組成。華裔和日裔已經同中國和日本在地理位置,社會文化以及歷史諸方面各自分離了七代和四代。他們在美國這塊土地上已經演化出了十分獨特的文化與情感,它們既不同於中國和日本的特點,也有別於美國白人的特點。就連目前在美國仍然由亞裔族群使用的亞洲各種族的語言,也已經被調整和發展成為表達他們全新經歷體驗的獨特語言。」
「亞裔美國人」這一稱謂,把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亞洲後裔集結在這個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命名之下,以空前廣泛的亞裔族群集體意識將分散的美國亞裔個體凝聚在一起。它猶如一枚榮譽徽章,一個精美的戰利品一樣掛在了所有美國出生的亞裔人胸前。

『捌』 尋根的華人尋根

華人尋根是來指在異國他鄉源的人對家族文化的探究和對祖先的追尋,一般通過族譜和家譜來尋找自己祖先的相關信息。華人都會懂得自己文化發源的重要性,所以像一些傳統文化:清明節掃墓、端午包粽子、中秋吃月餅、除夕包餃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就是他們的「根」——中華文化。自從中國開放以來,有很多海外華人回祖國尋根,著深刻的表明:華人飲水思源,不忘歷史,不忘祖先的情懷。
華人對自己「文化根」的看法:
玫瑰與教育一書中提到「做一個有根的中國人,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才會提高,民族優秀文化也才能被繼承、弘揚和發展。如此,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才可以存在,才可以驕傲,才能避免成為人家文化、經濟的奴隸。」
孫中山海外親屬孫美玲說:「雖然我在洛杉磯出生,但我的根在中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一直是我想了解的。將來我一定會回來的,回來尋根。」

『玖』 大馬華人學習中國歷史嗎

這個屬於自願選擇的問題吧,自己要是願意學習,就可以自己購買相關書籍來自己學習,但是政府應該不會提供「中國歷史」課程的學習的,相關聯的可能就是會安排「世界歷史」的學習課程。

閱讀全文

與華人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