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歷史文化怎麼向世界宣傳
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定義是:「綜合運用中西醫葯理論與方法,以及中西醫葯學互相交叉滲透中產生的新理論與新方法,研究人體結構與功能、人體與環境(自然與社會)的關系,探索並解決人類健康、疾病及生命問題的科學。」 40多年的實踐表明,中國在世界上首創的中西醫結合醫學,不僅成為我國醫葯科學和衛生事業的一大優勢,是中國在20世紀對人類醫學發展的一大創舉和貢獻,而且給人類醫學特別是各國各民族傳統醫學發展帶來了深刻啟示及深遠影響。「結合醫學」(有稱「綜合醫學」或「第三醫學」)已為人們普遍接受,成為20世紀人類醫學的新概念。 理論層面有:中西醫比較研究及發展史研究;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對象;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目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與基礎學科職能;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內部結構及學科族結構;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學科特徵;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學科知識構成;中西醫結合醫學模式探索;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實踐層面有:中西醫結合醫療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預防醫學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保健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護理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基礎學科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科研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教育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管理體系研究。 方法論層面有:中西醫結合臨床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科研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教學方法與人才培養研究;中西醫結合技術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管理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思維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領域計算機與信息系統研究;哲學與中西醫結合研究;數理統計在中西醫結合研究中的應用研究。 按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學術是事業發展的基礎,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醫並重」衛生工作方針,其根本是中醫與西醫兩個醫學理論體系應當並重。不可重西輕中,更不可以西代中。從科學與技術的關系而言,科學是技術的理論依據,技術是科學的實踐應用,所以,講「中西醫並重」,核心是中醫與西醫各自的科學、理論部分必須並重,既不能以技術代替科學,更不能在科學、理論上以西非中。因此在東西方文化與科學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學地理解「中西醫並重」的戰略方針,同樣也是一個政治問題。 當前,中醫醫療、教學、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難題是兩個「西化」,即學術與管理上的「中醫西醫化」。這兩個西化是上述悖論困擾的結果,至今仍是中醫面臨的首要難題。用西醫生理、病理的觀念與方法解釋中醫的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用西葯葯理、葯物化學的觀念與方法代替中葯、方劑理論,幾乎占據了中醫科研課題的主導地位。而為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的中醫科學學、軟科學研究卻仍然一直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在一些人的頭腦里,「中醫西醫化」就是「中醫現代化」;有的部門甚至「寺院當教堂,神父管和尚」。 中醫與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從兩者的觀念、方法到概念、范疇,各不相同,不可通約。因此,中醫的醫療、教學、科研、管理必須符合中醫的理論與臨床特點。人們常說:有為才能有位。處於世紀之交的中醫,絕非無可作為,關鍵是「如何為」的問題。若以西代中,則中醫錯位。如此而為,則為必無為,為更無位。從這個角度看,當前,中醫必須徹底擺脫從屬於西醫的地位,並牢牢站穩自己的科學位置,有位才會有大作為。因此,全面貫徹「中西醫並重」的戰略方針,首先要徹底走出「西化」的誤區. 面對21世紀,必須使全國上下清楚地認識到:中醫正處於一個千載難逢的全面振興的前夜,這是人類科學發展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性惠顧,必須抓住機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紀里,在西醫飛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暴露出西醫無法克服的自身觀念、理論的局限性;西葯化學合成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內科疾病缺少特異性治療的現實,迫使西醫不得不「回歸自然」,希望從傳統醫學中求得互補與自救。而在世界的傳統醫學領域,形成相對完整理論體系者,唯獨只有中醫。其它各國的傳統醫學,在理論上尚處於粗淺的萌芽水平,實際上只是經驗性的傳統治療方法與技術而已。當今,西醫向傳統醫學求得互補,其視野已經集中在中醫上了,所以「中西醫並重」很可能發展為21世紀人類醫學的大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醫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國外沒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醫,傳播到世界各國去。盡管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計劃、分步驟進行,但決不是把中醫西化以後再送到國外去。 其二:中國是中醫的故鄉,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葯材生產大國。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並逐步走向世界,那麼中醫就很可能發展為我國最大的知識經濟產業。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醫療衛生上的總投入大約2. 5萬億美元,我們12億人口的大國僅占其中的1.6%左右。如果中醫在不斷振興的同時逐步走向世界,那麼,我們在醫學傳播、葯品輸出、醫療服務等方面精心組織、科學管理,從全世界醫療衛生總投入中取得10%的份額,並非天方夜譚。果能如此,每年將會拿回2,500億美元的外匯。到那時,中醫就自然成為我國獨有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巨大的經濟增長點,並造福於全人類。對於中醫來說,這就是我們的大政治。所以,中醫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丟」,而且必須振興和發展。(詳見《關於中醫生存與發展的戰略思考》一文——《中國科技導報》,1999年第7期) 21世紀的中西醫結合研究,將沿著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的「促進中西醫結合」方向和目標不斷向縱深發展。 (一)在中國已形成的中西醫結合(含傳統醫葯與現代醫葯相結合)認識,必將深化發展。實踐將進一步證明中西醫結合的必要性、必然性、優越性、規律性和創新性,展示中西醫結合是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二)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科學家、醫學家、葯學家,乃至醫葯企業等將投入到中西結合研究中,使中西醫結合研究朝著多學科、多層次、高層次、綜合性研究方向發展,從而吸納多學科知識成分,提煉出新醫學認識,形成新的醫學范疇,產生新的醫學成果和醫學技術,編織新的中西醫結合醫學新概念框架之網,構建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促進中西醫葯學理論與實踐的融匯貫通。 (三)緊緊圍繞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見病開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葯物和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等,仍是21世紀中西醫結合研究主要方向。中西醫葯結合必將成為「綜合防治」人類疾病的重要途徑。 (四)中西醫結合醫學(包括臨床與基礎)學科建設將逐步完善,形成中西醫結合學科體系。保證我國的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居國際領先地位。 (五)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必將迅速發展,教育體系不斷完善,以滿足社會發展及醫學發展的需求。如中國的「全科醫師」必將是中西醫結合的全科醫師。 (六)中西醫結合醫院等醫療機構建設將迅速發展,愈加顯示出中西醫結合醫療機構在醫療、預防、康復、保健、護理、社區衛生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中西醫結合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將在各種類型醫療機構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 (七)中西醫結合醫學知識將更加普及,進一步形成「中醫好、西醫好、中西醫結合更好」的社會共識。 (八)中西醫結合醫學將與現代醫學、中醫葯學並駕齊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促進和實現中西醫結合,是我國醫學發展的方向和遠大目標,是我國醫葯衛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擔的歷史使命。 21世紀必將是中西醫結合醫學蓬勃發展的世紀。也是全人類傳統醫葯與現代醫葯相結合的「結合醫學」蓬勃發展的世紀。 你准備給我加多少分啊
② 如何宣傳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和美德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走進生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進程中積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 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養浩然正氣」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目標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修身立德」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天人和諧」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自強不息」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強不息是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不懈奮斗,戰勝各種風險、經受各種考驗的制勝法寶。自強不息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實踐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性,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奮發圖強。這種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自古以來就受到廣大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倡導。自強不息表現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著獨立的人格;表現為堅韌不拔、奮發圖強,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悲觀、不喪氣,勇於開拓,積極進取;表現為志存高遠,為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執著追求等等。幾千年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影響了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它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高等學校的審美教育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這一優秀文化傳統,培養青年學生樹立自強不息的審美精神。
③ 關於歷史文化的宣傳語
抄1、發揚優良傳統,把握正確方向,堅持改革創新。
2、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3、發揚優良傳統,堅持開拓創新,不斷提升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能力和水平。
4、弘揚優良傳統,感悟優秀文化,創建魅力家園。
5、繼承中華優良傳統,發揚偉大民族精神。
6、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7、弘揚傳統美德,繼承傳統文化。
8、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明祥和社會氛圍。
9、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大力推動文化創新。
10、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
11、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12、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明創新。
13、傳承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
14、尊重人才,鼓勵創造;尊重學術,發揚民主。
15、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16、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17、繼承優秀文化傳統,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18、根植於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土壤,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④ 什麼叫歷史文化傳承
歷史文化傳承就是繼承先進的歷史文化,推陳出新,不斷發展自己的文化,使之不僅是得到繼承,還能繼續得到發展,豐富。
歷史文化傳承問題不是一件機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情,歷史文化傳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就像大白菜在泡菜壇的環境中變成泡菜。歷史文化傳承在於一代人與另一代人間的言傳身教,在於總體文化環境泡菜壇般的「熏陶」作用。
(4)宣傳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弘揚傳統文化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認識片面,囫圇吞棗。不注重當代轉化,而是把傳統文化中一些不適應現代生活和現代價值的方面加以宣揚。古人的認知有其時空限定,把特殊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經驗不加分析地應用於當下生活,不啻削足適履。
二是道聽途說,附會誇大。這往往導致對傳統理解的庸俗化。有些地方為了發展旅遊,把一些並無歷史依據的噱頭隨意引申、任意渲染,甚至故意編造、有意混淆,以誇大宣傳,賺人眼球。缺乏人文底蘊的生拉硬拽,往往生造出許多內涵粗劣的假古董,形似卻無神,文脈不通。
三是迷信盲信,走火入魔。傳統文化中遺留了相當多的神秘成分,一些人缺乏科學、清醒的認知,對這些內容不加分辨,熱衷於把封建迷信活動當成優良傳統加以弘揚,致使算命風水、奇門遁甲、神術神功等內容粉墨登場。
四是缺少融合,走入極端。現代人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都已經過現代「重寫」,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都深深地和「現代」纏繞在一起。缺乏融合、形單影只的「讀經」註定難以產生好的效果。
⑤ 針對宣傳歷史文化名城,你有哪些建議
為了提高歷史文化來名源城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參觀,我會從宣傳覆蓋對象的廣泛性、宣傳方式的針對性以及宣傳內容的吸引性三個方面來給領導提建議:
首先,在宣傳對象的選取方面,盡量做到覆蓋更多的人群,我們主要針對的人群是在校大學生、熱愛旅遊的驢友、對於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感興趣的上班一族和退休老人,當然其他的對象我們也需要有所涉及,比如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一些國際友人等。
最後,在宣傳內容的設置上,必須突出城市特色,比如,可以涉及城市建築的發展歷史、城市名人的生平簡介、發生在古城的一些著名故事、城市的特色小吃、城市的民俗民風等等。
希望以上三點建議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給領導最後的決策提供一些幫助,也希望自己可以為城市的宣傳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
⑥ 如何宣傳文化資源
一、加強研究和適時推出作為中國的普世價值觀的「和諧文化」。和諧順應了幾千年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可顛撲的規律和准則,同樣也是破解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關系的新的思路和實踐指南。人類社會發展不能繼續「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建設和諧世界,需要我們去吶喊和實踐。
二、中國選擇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以和為貴」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自身國情,汲取了大國興衰的歷史教訓,順應了當今世界潮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的國家意志,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中國的和平發展將促進世界的和諧、繁榮,對世界各國而言是機遇而不是挑戰,更不是威脅,需要繼續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中國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和平、合作、共贏,中國提出對內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主張,並為此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
三、大力宣傳我國的傳統文化資源,並賦予其時代內涵。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承前啟後、薪火相傳,其根本原因在於中華文明有著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作基礎。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問題。我們既要對傳統文化中有益於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合理成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文化樣式。
四、形式多樣地開展公共外交工作。主動設置議題,向境內外媒體介紹中國的客觀情況及我立場。理直氣壯地宣介我國在這些領域取得的進步和成就,要宣傳我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與美西方搶佔道義至高點。通過具體事例,擺事實,講道理,批駁美西方對我的無端指責。
五、加強公共外交能力建設,尤其要關注和用好新媒體,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微博、博客等工具,打造自己的「意見領袖」和「權威聲音」,快速、高效地開展對外傳播工作,積極引導輿論和民意。
⑦ 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對外宣傳的策略有哪些
例如六朝古都南京,經常舉辦些盛宴(青奧會,十運會),藉以宣傳南京
⑧ 如何深入開展歷史文化宣傳教育加
如何深入開展歷史文化宣傳教育
領導重視,突出宣傳的重點。二十年的歷史文化教育,有一點我感受較深,就是哪個地區、哪個單位領導重視了,那個地區、那個單位的宣傳教育工作就能取得較大的成效。
⑨ 長春歷史文化發展宣傳語 急!!!!求!!!
汽車城的···你看行不行···
吉林省長春市素有「汽車城」之稱,這里曾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個汽車製造廠和第一輛汽車,被譽為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50多年前,年輕的長春因承載起新中國汽車夢想而一躍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工業城市,50多年後,這座見證了新中國汽車工業成長的城市已發展為中國最大的汽車基地,為振興民族汽車工業不斷貢獻著力量。
作為長春汽車工業的支柱企業,中國一汽自1953年成立以來就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立下了不朽功勛。1956年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下線,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1958年第一輛東風牌轎車研製成功,同年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下線……這些不斷夯實中國民族汽車工業的第一次「奇跡」,都與長春和一汽血肉相連,見證了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堅實腳印。
長春因一汽而揚名,一汽因長春而壯大。當改革開放的春風為汽車城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一汽又開始了二次創業,以勇於創新的精神,沖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樊籬,把一個老國有企業發展成為具有現代競爭機制和國際影響力的汽車龍頭企業。不僅更換了新型解放牌汽車,還在東風、紅旗轎車的基礎上,開發出更為先進的國產型轎車,並研發生產出各種重型車、特種車等新品種,從而結束了我國汽車工業品牌單一的歷史,為長春汽車城的建設發揮了決定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汽車城的發展又步入了一個新的台階。如今的一汽,轎車、輕型車基地已具規模,形成了重、中、輕、轎、客、微6大整車系列,55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東南亞、東北亞以及中非等國家和地區,中輕型卡車、轎車成為中國轎車市場主導產品;汽車年產量100多萬輛,佔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除一汽外,目前長春還匯聚了德國大眾、美國通用、日本豐田和馬自達等國際汽車巨頭。國際排名前六位的零部件企業中,已經有電裝、江森、德爾福等5家企業在長春設廠,全市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達到416戶。2008年,長春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515億元人民幣,其中汽車工業2371億元人民幣,佔67.5%。汽車工業已成為長春市的支柱產業。
為進一步推動汽車產業發展,目前長春正著力建設以一汽集團為核心,集汽車研發、製造、零部件加工和汽車物流、貿易、服務於一體的汽車產業發展平台。同時,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長春汽車產業自主創新的步伐也再次提速。早在2007年,一汽就宣布計劃再投入130億元打造自主品牌,到2015年將建設四個轎車平台,開發出50款自主品牌轎車車型。從2008年起,長春還正式啟動了新增100萬輛整車擴能工程。從1953年至2005年,長春用了52年的時間使整車產能達到100萬輛,如今,長春將用5年的時間使整車產能再增加100萬輛,這將使長春成為世界整車產能第一的城市。
數十載曲折荊棘,數十載進取發展。長春因汽車而聞名,也因汽車而發展。這座「汽車之都」在堅定發展的信念支持下,正不斷向現代化國際汽車城邁進,迎來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