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歷史意義
南昌起義來,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源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暴動。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南昌起義與之後的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作為這段時期百餘次大小起義中最為重要的三次起義極大地擴大了我黨的影響力,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掀起了一波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革命浪潮。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的標志。
秋收起義是1927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邊界領導發動的農民武裝起義。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為了挽救革命,1927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在共產黨力量較強、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廣東4個省舉行秋收暴動。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前往長沙,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及時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的決定,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
秋收起義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正確道路。
B. 秋收起義的時代背景
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是緊接南昌起義以後,我黨領導的一次偉大的工農武裝暴動。黨的「八七會議」決定在湘、鄂、贛、粵四省發動秋收起義,會後黨中央派毛澤東為中央特派員和彭公達到湖南,負責改組湖南省委和領導秋收起義。
民國16年(1927)8月中旬,任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特派員、湖南省委常委的毛澤東,和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彭公達,根據中共湖南省委決定,將中共安源特別區委改組為市,組織行動委員會,為秋收暴動作準備。8月31日晚或9月1日,毛澤東到達安源討論暴動軍事問題和布置安源、萍鄉、醴陵、濟陽、平江工家群眾暴動問題。安源會議中決定,將駐安源、修水、銅鼓3外的警衛團,安源礦警隊和各縣工農武裝合編為工家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轄三個團,並成立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各團負責人為委員。會議又確定,軍隊作占和民眾暴動相互配合,奪取平江、瀏陽、萍鄉、醴陵和株洲,分3路合攻長沙:第一路,以安源工人及礦警隊為主力,首先控制安源礦區,然後攻佔萍鄉縣城和醴陵縣城,會合醴陵、株洲工農群眾,向長沙取包圍形勢。第二路,以平江農民和平江農軍為主力,平江農軍由修水向平江戟,鼓動平江農民在各地暴動,奪取平江,再向長沙進發。第三路,以瀏陽農民和瀏陽農軍及盧德銘所部警衛團為主力,由銅鼓向瀏陽進攻,鼓動瀏陽農民在四鄉暴動,奪取瀏陽後,再與其他兩路合攻長沙。會議還決定,以萍鄉、安源為退路,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萍、安,以防敵人斷了起義的退路。關於暴動日期,會議決定,關於暴動日期,11日安源、修水、銅鼓一齊發動,18日進攻長沙。按照湖南省委發布的暴動命令,9月9日,株萍鐵路工人和粵漢鐵路工人開始破壞鐵路,斷截敵人交通。11日凌晨,工農革命軍第二團從安源出發攻打萍鄉縣城,但是由於敵人早有察覺,加強防守,革命軍的攻城計劃受阻。為了不延誤省委所定16日合攻長沙的計劃,於是決定放棄萍鄉縣城,一部分回安源留守,大部分轉攻醴陵縣城。在攻打醴陵的的戰斗中,取得了極大的勝利。 當第二團11日攻打萍鄉縣城時,按計劃當地工農武裝開始暴動,以期奪取武器,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四團,並配合第二團攻打醴陵縣城。12日凌晨暴動隊伍佔領株火車站,同時攻打團防局,奪取步槍12支,佔領株洲鎮 。當即召集數百人的群眾大會,宣布暴動勝利。13日,第二團決定決定避敵銳氣,放棄原定經株洲攻長沙的計劃,改為北上攻取瀏陽縣城,以期取得瀏陽農民的幫助,並與第一、三團會合。14日凌晨,第二團撤出醴陵縣城,少部分回安源增援,其餘的七、八百人則下經老關北上瀏陽。16日上午一舉攻克瀏陽城。17日下午,敵軍重兵包圍突襲,第二團因為連克兩城而產生輕敵思想,所以倉促應戰而被打散。21日,毛澤東率領部隊向萍鄉退卻,當天在萍鄉桐木宿營。第二團戰士、桐木籍安源礦工彭昌萍奉命留在桐木開展革命工作,他很快就組織起一支游擊隊,進行游擊戰爭。22日,部隊到達上栗市,得知萍鄉縣城和安源駐有敵軍重兵,不能通過,遂繞道萍鄉宜春邊境南下,23日宿營小梘,24日傍晚到達蘆溪宿營。次日清晨剛開往蓮花縣方向行進時,遭到敵軍突然襲擊,損失步槍200餘支,死傷數十人,總指揮盧德銘犧牲。29日,部隊到達永新三灣村,在這里進行改編,由1個師縮編為1個團,在安源組建的第二團官兵分散編入各連隊。10月初,部隊到達寧岡縣,從此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斗爭。
C. 「秋收起義」的意義是什麼
意義:
1、第一次公開打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旗幟,進一步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內戰爭的決心容。
2、實行「三灣改編」,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3、首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4、總結了戰爭「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成為中國軍隊戰略戰術體系的第一塊基石。
D. 秋收起義怎麼來的 秋收起義有何歷史意義
秋收起義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版(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權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
秋收起義的爆發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創建了我黨第一支工農軍隊,設計製作並率先起了我黨的第一面旗幟,正如毛澤東同志在詩詞中所說的:「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最後,毛澤東同志帶領秋收起義部隊轉兵井岡山,開辟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從此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常識歷史篇。
E. 秋收起義的意義
秋收起義的歷史意義:
1、秋收起義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追求。共產黨提出的主張,「打倒列強、打倒軍閥」的口號,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決策為人民群眾所擁護,所以,秋收起義發動後,各地的農民群眾廣泛響應,願意跟著共產黨,為窮人打天下。
2、秋收起義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的嶄新認識。
3、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翻身求解放、探求革命新道路的偉大實踐。
4、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勇於改正錯誤的重大舉措。
秋收起義的起因:
隨著第一次國內革命的深入,中國共產黨把工人特別是農民、士兵都組織起來,形成了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大力支持打倒軍閥的北伐運動。
這就直接危及到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利益,危及到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的統治基礎。這樣,帝國主義支持策動國民黨新老右派破壞革命,並向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舉起了屠刀。
八七會議正式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並把領導農民進行秋收起義作為當前黨的最主要任務,從而使全黨沒有在白色恐怖面前驚慌失措,指明了今後革命斗爭的正確方向,特別是毛澤東在會上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八七會議後,中共中央派毛澤東前往湖南傳達會議精神,並改組湖南省委,發動秋收起義。8月18日,在長沙市郊沈家大屋召開的湖南省委會議上。
毛澤東堅決主張: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屠殺工農,喪失了民心,成為白色恐怖的象徵,因此秋收起義時「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以共產黨自己的名義領導人民革命。他在給中央的信中寫道:「國民黨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只有共產黨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國民大革命失敗之後,中國共產黨學習蘇俄的革命經驗——走城市包圍農村的斗爭路線。毛澤東在此之後帶領隊伍攻打大城市長沙,結果受挫,退到文家市。在文家市進行了文家市決策——由於敵強我弱,必須要放棄攻打敵人力量比較集中的大城市,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F. 秋收起義的意義是什麼
對中國人民革命史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在湖南東回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答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及時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的決定,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是中共黨史軍史上的三大起義之一(另一個是1927年中共黨人發動反抗國民黨右派的起義——廣州起義)。
秋收起義與南昌起義比較,最明顯的特點在於:
1、它不僅是軍隊的行動,而且有數量眾多的工農武裝參加。
2、它第一次公開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號。
3、這次起義雖然在開始時也是以攻佔大城市為目標,但在起義遭到嚴重挫折後,及時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起義部隊在農村中從小到大地開展游擊戰爭,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起點。
4、三灣改編,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鑄就了人民軍隊的靈魂——永遠聽從黨的指揮。
秋收起義 網路
G. 秋收起義的意義是什麼
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戰略轉變中的重大事件。它回高舉共產黨的旗幟,首答創工農革命軍,率先提出了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綱領,最早、最快地將革命力量轉向農村,實現了革命從城市退卻和向農村進攻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開端。
H. 秋收起義歷史背景
1927年7月15曰,
控制下的來
公開源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
從此轉入地下,轟轟烈烈的
失敗了。在這嚴重關頭,
在
代表的幫助下,於1927年
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開展
和武裝反抗
的總方針,決定在群眾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發動農民舉行
。
I.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有什麼重要的歷史意義
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起義。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秋收起義的歷史意義:
1、秋收起義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追求。
2、秋收起義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的嶄新認識。
3、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翻身求解放、探求革命新道路的偉大實踐。
4、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勇於改正錯誤的重大舉措。
(9)秋收起義的歷史意義和背景擴展閱讀:
南昌起義的背景:
1927年3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國民黨在武漢的汪精衛集團和南京的蔣介石集團的矛盾公開化,即所謂「寧漢分裂」。
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從4月起南京等地的國民黨開始大量逮捕和處決共產黨人,發動了四一二政變,武漢的國民黨在7月亦決定「清黨」,即七一五事變。
一方面解聘共產國際中國代表鮑羅廷的顧問職務,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門和軍隊驅逐共產黨人。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與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勾結。
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秋收起義的背景:
1927年,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國民黨內的反動勢力開始背叛革命,特別是在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徹底失敗了。
為了挽救革命,消除黨內右傾投降主義的影響,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召開緊急會議 ,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路線。
決定在革命基礎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廣東4個省舉行秋收暴動 ,實行土地革命 ,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J. 秋收起義的歷史背景,內容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歷史背景
1927年,是中國人民飽經血和火洗禮的一年。由於蔣介石、汪精衛的反革命政變和血腥屠殺,國共合作徹底破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慘遭失敗。國民黨反動派在全國各地進行瘋狂的階段報復,殘酷鎮壓工農革命運動,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整個中國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這是在銅鼓「六·四事件」中犧牲的烈士郭沈毅。但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乾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他們又繼續戰鬥了。
歷史意義
秋收起義的爆發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創建了我黨第一支工農軍隊,設計製作並率先起了我黨的第一面旗幟,正如毛澤東同志在詩詞中所說的: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標志著我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最後,毛澤東同志帶領秋收起義部隊轉兵井岡山,開辟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從此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