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傀儡戲歷史發展

傀儡戲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0 09:18:08

Ⅰ 木偶戲的歷史50子以內

由演員操縱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又名傀儡戲。木偶作為戲劇性的表演,出現在漢代。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劇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載:「靈帝時,京師賓婚嘉會,皆作傀儡。」三國魏明帝時,木偶人已能表演各種雜技動作。南北朝的木偶戲又叫:「郭禿」。相傳有個禿頂性郭,行事滑稽突梯,後來演傀儡戲就把他的形象搬上舞台,引導戲中歌舞,插科打諢,故名。北齊後主高緯非常喜歡木偶戲,常讓藝人在宮中演出。當時傀儡戲還流傳到高麗國(朝鮮)。唐宋時期,木偶的製作更加完美,尤其是宋代,木偶劇的發展達到鼎盛,其種類繁多,有懸絲傀儡、走線傀儡、杖頭傀儡、葯發傀儡、肉傀儡、水傀儡等。清代的宮廷也盛行演出木偶劇,時稱「大台宮戲」。隨著真人演出的戲曲興起,特別是京劇崛起後,逐漸由城市轉向農村和小城鎮。現存的木偶劇形式有三種,即布袋木偶、杖頭木偶和提線木偶,多用戲曲曲調演唱,有的則用對話或歌舞,1980年,北京成立了「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6月8日,江蘇省演藝集團木偶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Ⅱ 高州木偶戲的歷史沿革

據高州府清道光縣志載:「尺布蒙頭號女巫,搖鈴撾鼓唱偶於」、「元宵節期,覲光者於門外沙洲搭棚弄傀,以潤飾太平」 。「唱偶」指的是木偶腔,「弄傀」則直接就是演木偶戲。至今,高州「年例」(即社日)還保留這一傳統。每年農歷正月、二月間的「年例」期,各地都要上演木偶戲,村落間鑼鼓聲不絕於耳,十分熱鬧。
新中國成立後,高州木偶戲引起政府的重視。茂名縣(即今高州)於一九五四年成立了木偶戲劇團,組織木偶戲老藝人整理傳統劇目,並開展拜師授徒,培養木偶戲新人。一九五七年十月,老藝人吳德文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匯演,演出《白蛇傳》獲優秀獎,使高州木偶戲獲得較大發展,文化部門還設有專人管理木偶戲演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高州木偶戲進入了鼎盛時期,木偶戲班發展到兩千多班,年演出一萬多場,成為廣東演出單位中演出劇種最多的文藝團體,盛極一時。日本、德國木偶戲劇家先後來到高州觀摩、交流木偶戲藝術,香港海燕唱片公司專程到高州錄制木偶劇團演出的《芙蓉仙子》、《豬八戒招親》兩劇的錄音,在港澳地區和東南亞發行,木偶戲藝人梁東興還應德國有關部門邀請,遠赴德國慕尼黑、不來梅等市演出。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高州木偶戲獨領風騷的輝煌已一去不復返,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壓力。為了傳承這一藝術精品,高州文化部門整合優勢資源,木偶戲班由全盛時期的二千多班精編為二百多班,加大扶持和指導的力度,確定「木偶真人化」的發展目標,多渠道開辟演出市場,讓高州木偶戲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重放異彩。
一九九七年,高州被命名為廣東民族民間藝術(木偶)之鄉,二00三年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木偶)之鄉。今年,高州木偶戲更被定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

Ⅲ 我們國家的木偶戲最早在哪個朝代出現過

木偶戲,在山西的傳播歷史悠久,這種相傳為「傀儡戲」、「傀儡子」的民間戲曲,源於漢代,是由殉葬木俑演變發展而來的。山西省境內,木偶戲又分成提線和杖頭兩種形式。

清代末年,民國初年,山西境內的浮山、孝義等地木偶興盛,浮山縣有許多人以作偶制箱而聞名,這期間,山西出現了許多木偶戲藝人。

一九四九年,浮山縣成立了木偶劇團,吸收了蒲州梆子(今日蒲劇)和迷胡戲的音樂唱腔,排演了《金剛廟》、《鬧堂》、《斬子》等劇目。以後,這個劇團參加了山西省第一屆民間藝術觀摩演出並隨國家文藝代表團赴朝鮮慰問演出。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浮山木偶劇團和孝義縣木偶劇團參加了北京的演出活動,以其精湛的掌扦技術和悅耳動聽的唱腔,博得了各界人士的贊賞。以後,木偶戲在山西省境內逐步發展,編演劇目三百多出,在山西省境內各地演出頻繁,還到附近省份及四川等地外出表演。

早期的孝義木偶戲並無職業的表演團體,木偶藝人只是隨皮影班作季節性演出。一九五六年後,孝義縣成立了六十多人的木偶劇團,分成木偶皮影兩個演出團體,創作移植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把泥制、木頭製作木偶改為石膏、紙精製作木偶,而且於眼、嘴等活動部位裝置電動設備,表演戲劇效果大大改觀,使木偶戲表演輕巧靈便,逼真動人。

山西木偶戲的代表劇目有《通天河》、《火焰山》、《三打白骨精》、《孫悟空智取芭蕉扇》、《木偶雜技》、《草原紅花》、《小賣瓜》、《夜半雞叫》、《西遊記》等。

木偶戲藝人一人多藝,操縱演唱配合密切,水乳交融。表演中,出台木偶揮刀動槍,舞拳弄棒、抖袍提袖、甩稍擺翅、耍扇拋彩、卸帽脫衣、吹鬍子瞪眼、盤腳打座、搖頭、跪、拜翻、跳等等,全憑藝人操縱。

現在,山西境內專業木偶劇團只有孝義木偶劇團,全團共有演職人員四十二人

Ⅳ 中國的木偶戲起源於那裡有什麼淵源

木偶戲起源於春秋時期
木偶戲又叫傀儡戲、傀儡子、是由藝人操縱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戲劇,乃當年夫子廟「金批彩掛」(行話)的熱鬧場景之一。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源流。據考證,木偶戲起源於春秋時殉葬用的木製俑人,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上》)那時,喪葬時,「舞俑為樂,執偶為戲」。

相傳,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劉邦被匈奴頭領單於困於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謀臣陳平訪知單於好色,而其妻閼氏又甚妒忌,於是刻木為偶,身穿綵衣,形如美女,裝有機關,安立城頭,翩翩起舞。果然,閼氏一見妒心大發,恐城破後單於得此「美女」後而自身失寵,便勸夫引兵而退,遂解白登之圍。這木偶立下退敵奇功,劉邦就珍藏宮中,「後樂家翻為戲具,即傀儡也」(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傀儡子》)。

明初,朱元璋倡導民間游戲,應天府(今南京)「閭市盛行焉」,大街小巷均見木偶戲。清末、民國時,更得到發展,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和杖頭木偶三種,各有藝術特色,並用戲曲曲調配合演出。

那時,夫子廟的木偶戲所用舞台小巧玲瓏,只一人藏在藍布帷中,手、腳、口並用演出:兩手操縱一個,或多個木偶,手法多變、技巧嫻熟;樂器是鼓、鑼、鈸固定在一木架上,腳踩踏板,牽動繩索,擊響三件,節奏有聲;口裡還念白、唱曲。只見台上木偶披紅戴綠,手舞足蹈,圍觀眾人翹首踮足、喜笑顏開。

木偶戲常見劇目有《大鬧天宮》、《武松打虎》、《十八相送》、《木蘭從軍》等,藝人表演到精彩處,往往戛然而止向觀眾討錢。在那缺少娛樂的年代,木偶戲帶給人們的歡樂,至今仍讓老南京們記憶猶新。

Ⅳ 木偶戲是怎樣起源的

感受日本-木偶戲

木偶戲
木偶劇再現古代日本

木偶戲是日本專業的傀儡戲。他主要在-18世紀發展起來,是日本四種古典舞台藝術形式的一種,日本的其他的幾種古典舞台藝術分別為:歌舞伎、能戲、狂言。 木偶戲(「文樂」)這個詞來源於「文樂座」,實際上是存活到近代的唯一一個商業木偶劇團的名稱。 木偶戲有叫做木偶凈琉璃(「人形凈琉璃」),這個詞彙本身說明了木偶劇的起源和實質。「人形」的意思就是木偶或者傀儡,「琉璃」的意思則是一種伴以三味線演奏的戲劇說唱。

跟歌舞伎一樣,木偶戲乃是江戶時代 (1600-1868)朝氣蓬勃的商人文化的組成部分。木偶戲雖然使用木偶,但是並非兒童戲。木偶劇的許多有名的劇本都是由著名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1724) 撰寫的,近松的高超技藝使得木偶人物形象和情節在舞台上栩栩如生。

木偶戲的歷史
早在平安時期(794-1185),居無定所的木偶戲表演者「傀儡子」,浪跡日本,挨門挨戶表演換取一定的施捨。 木偶戲的這種街頭娛樂性質一直延續到江戶時期,通常的情形,「傀儡子」手上操控兩個木偶,脖子上掛著的一個大盒子就是舞台。一些傀儡子被認為定居在相當於今天神戶附近的西宮和淡路島。到了16世紀,這些團體中的傀儡子們被召到京都為皇室和軍事領導人表演。正是在這個時候,木偶戲與凈琉璃結合起來。

凈琉璃的先驅是雲游的盲人表演者,他們一邊吟唱描寫平氏源氏戰爭的敘事詩《平家物語》,一邊自己用四弦琵琶伴奏。到了16世紀的時候,三味線取代了琵琶作為伴奏工具,凈琉璃風格逐漸發展成熟起來。凈琉璃這個詞來源於早期流行的一個吟唱作品,該作品是關於一個武士和凈琉璃姬的愛情故事。

結合吟唱和三味線伴奏的木偶戲藝術在17世紀的江戶 (現在的東京)越來越受歡迎,在這里,幕府將軍和其他軍事領袖給予木偶戲巨大支持。這個時候的許多木偶戲表現了傳說中的英雄坂田金平的冒險故事,坂田金平膽略過人,一生建立了豐功偉績。但是,只有在商業城市大阪,由於兩個天才人物的努力,木偶凈琉璃才迎接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這兩個人物是吟唱者竹本義大夫(Takemoto Gidayu(1651-1714) 和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

1648年竹本義大夫在大阪成立竹本木偶劇院,之後,他的強勁有力的吟唱風格在凈琉璃領域一直居於支配地位。1685年,近松門左衛門開始為竹本義大夫寫作歷史劇。後來他花將近十年的時間為歌舞伎寫作,但是,1703年近松門左衛門 回到竹本劇院。從1705年起直到壽終,他一心一意專為木偶劇寫作。關於他為什麼轉向歌舞伎,然後又回到木偶劇,向來存在許確多爭論。可能的原因是在歌舞伎領域里作家的地位相對較低。當時著名的歌舞伎演員都認為,劇作不過是他們用來展現自己表演天才的基本素材而已。

1703年,近松門左衛門開創了一種新的木偶劇亦即世話劇,這種新的藝術形式給竹本帶來新的繁榮。一個店員和一個妓女雙雙自殺事件發生之後僅一個月,近松門左衛門就把這個事件寫成戲劇並且上演了。社會義務和人的感情之間的沖突是近松的世話劇里的常見主題,這個主題打動了當時的觀眾並且成為木偶劇的核心主題。

世話劇特別是其中的情死劇系列,成為木偶劇院的最受喜愛的主題。但是歷史劇也同樣繼續流行不衰並且變得越來越復雜化,因為觀眾指望從歷史劇那裡得到如同世話劇那樣心理上的深刻感。這個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Kanadehon Chushingura。該木偶劇根據1701-1703發生的47名沒有主人的武士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1748年也就是事件發生之後47年方才首演。封建地主朝野長則(Asano Naganori)不堪德川幕府的禮賓官(吉良義仲) 的侮辱,被迫在江戶城堡裡面拔劍自盡,他的團伙遂告解散。兩年之後,47名隨從精心謀劃和實施了暗殺吉良的行動。 盡管事件的發生已經過去了多年,劇作家仍然需改變時間、地點和人物名稱,以免得罪德川幕府。這個劇目大受歡迎,後來改編成歌舞伎,一直是歌舞伎和木偶劇的保留節目。

整個18世紀,木偶劇與歌舞伎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個人角色的層次,歌舞伎演員模仿木偶劇的典型動作和吟唱風格,另外一個方面,木偶劇表演者也修改了歌舞伎演員的花哨風格以適應自己的表演。在劇本這個層面,許多木偶劇作品,特別是近松門左衛門的作品,都被改編成歌舞伎作品,而鋪張華麗的歌舞伎作品也被重新製作成為木偶劇上演。

18世紀後期,由於歌舞伎的興起,木偶劇的影響逐漸衰微,它進入了商業上的衰退時期,劇院一家接一家關門,直到最後只剩下文樂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木偶劇只得以來政府支持才能存活,雖然最近幾年越來越受人們歡迎。在木偶戲協會的支持下,東京國立劇院和大阪國立劇院得以經常上演木偶劇。木偶劇在全世界的巡迴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木偶和表演

日本的木偶有真人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二大小,由若干個部件構成:木頭,肩膀,軀干,手臂,腿以及服裝。頭上有個帶有控制線的夾子,用來控制眼睛、嘴巴和眉毛的移動。這個夾子塞進肩膀中央的一個洞內。手臂和腿用繩子吊在肩膀上,服裝穿在肩膀和軀干,在軀乾的部位有一個竹子做成的箍形成臀部形狀。女性木偶的臉部一般是不能移動的,另外因為和服已經覆蓋了下半身,所以一般也就不用添加腿。

木偶劇中使用的木偶頭像有70多種之多。這些頭像可以分為許多類別,例如年輕未婚女子,強壯的男子等,每個頭型可以用作若干個不同人物,雖然他們的名稱可能是按照第一次使用時的叫法。

主要操作者將自己的左手從衣服後面的一個洞伸進去抓住頭部的夾子。用右手移動木偶的右臂。托住一個武士木偶對於人的耐力是重大考驗,這樣的木偶重達20公斤。左臂由第一助手控制,腿由第二助手控制,第二助手還負責用跺腳來產生影響效果或者配合三味線的節拍。第二助手操作女性木偶和服下面,模仿出腿邁動的樣子。

在近松門左衛門的時代,木偶由一個人操作,1734年以後三人操控的木偶問世;一開始,單人木偶的操作者不在舞台上露面,但是在《曾根崎的情死》這個劇目中,木偶大師立松八郎部成為第一個在眾目睽睽之下表演的人。

現在,三個操作者都在台上表演了。操作者一般身穿黑色制服,戴上頭巾,象徵他們隱身的意思。由於首席操作者乃是名人,他們經常不戴黑色頭巾甚至穿上華麗的白色絲袍。

如同傀儡子一樣,敘述人和三味線演奏者已開始也是躲藏在背後。但是1705年竹本義大夫在一出新劇裡面面對觀眾吟唱,1715年敘述人和三味線演奏者都開始在舞台右邊的一個高台上面,現在也還是這樣。敘述人一般說來在木偶劇團中地位最高。作為講述者,敘述人能夠創造劇情的氣氛,它必須模仿所有聲部的聲音,從男低音到婦女和兒童的假嗓子。

三味線不只是給敘述人伴奏。由於操控木偶的人、敘述人以及三味線演奏者互相見不到,就只有依靠三味線演奏者的彈奏來決定整個節奏。在一些大型的木偶劇以及從歌舞伎改編來的大型劇目中,就得使用多個敘述人與三味線的配對甚至使用三味線合奏。

木偶戲: 《曾根崎情死》
近松創作的這部傑作是世話劇這個新流派的第一部作品。這類作品集中地描寫人類感情和嚴酷的社會義務之間的沖突。這個劇的成功,導致了許多劇作家效仿撰寫描寫商人與妓女之間悲劇性愛情故事的喜劇作品;據說,這個劇的成功還引起了許多男女模仿主人公情死。

第一幕。德兵衛 是一個醬油坊的店員。他在一個偶然機會結識了妓女阿初,並且雙雙陷入愛河。在第一場裡面,阿初痛哭流涕,責問德兵衛為什麼冷落她,不寫信也不來看她。德兵衛解釋說,它碰到了難題,在她追問下,德兵衛道出實情。 原來,德兵衛的叔叔是醬油坊的主人,他要求他娶他的妻子的侄女為妻,但是德兵衛因為愛上了阿初而不同意這門婚事。但是德兵衛的繼母暗中允諾婚事,並且帶著嫁妝跑到鄉下。當德兵衛再次拒絕婚事的時候,他的叔叔異常氣憤,要求他歸還嫁資。德兵衛想方設法從繼母那裡弄到了嫁資,並且借給他的好友九平次,九平次答應以後歸還。後來,九平次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帶著一般朋友來到神廟。德兵衛 催促他還錢,九平次否認曾經借貸,並且毆打德兵衛。九平次走後,德兵衛向路人宣稱他的無辜,並且暗示說他將自殺以表示清白。

第二幕。同一天晚上,阿初回到他所工作的妓院。她心慌意亂之時瞥見德兵衛便悄悄溜了出去。他們雙雙慟哭。他告訴女友,唯一的選擇只有自殺。阿初幫助德兵衛躲藏在她所坐的門廊那裡,九平次及其朋友很快來到。 九平次繼續宣稱德兵衛 有罪,但是阿初辯解說他是無辜的。然後,她似乎自言自語地問德兵衛 ,是否真的決心自殺。 他用拽她的腳的方式回答 (女性木偶沒有腿,在這場中專門安裝了腿)。九平次說如果德兵衛自殺他將會照顧阿初,但是她斥責他,稱他是盜賊和說謊的人。她說他們要死也肯定是同歸於盡。德兵衛異常感動,用額頭碰了她的腳表示回答。九平次走後,房子寂靜,阿初設法溜了出去。

第三場。他們兩個奔向曾根崎森林,德兵衛和阿初 表達了他們的愛情,敘述者的旁白就生命的無常發表評論。路旁縱酒狂歡的人在吟唱關於早些時候發生的一場情死。他們偷聽了之後感慨,不知道他們兩個是不是就是歌的主題。到達曾根崎森林後,阿初割下腰帶,用腰帶將兩人綁起來以便死得美麗。德兵衛 向他的叔叔表示抱歉,阿初也向她的父母為他們造成的麻煩表示抱歉。他們向阿彌陀佛祈禱,他刺死她然後自盡。

Ⅵ 泉州木偶戲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明代的泉州傀儡戲,進一步與民間儀式結合起來,得到較大發展。明代泉州的李版廷機曾為木偶戲權撰聯寫道:「頃刻驅馳千里外,古今事業一宵中。」

可見當時木偶劇目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具備了表現縱橫千里、包容古今的功力。不過,最初的演出還是十分簡陋的,有「十支竹竿三領被,搭成一個八卦棚」之說。

早期,泉州木偶頭大部分由民間的佛像雕刻作坊兼營。明末清初,隨著泉州木偶戲的興盛,木偶頭雕刻逐漸轉為專門作坊經營,當時著名的有塗後街「西來意」和塗門街「周冕號」。「西來意」原為佛像雕刻作坊兼營木偶頭雕刻,其作品木偶頭額線高、個頭小、肌肉強盛、神態意蘊含蓄深沉。由於泉州早期木偶頭雕刻藝人都是師承佛像雕刻,所以這一時期泉州的木偶頭受佛像影響較大。

其造型的主要特點是雕刻精妙,細眉細眼、高鼻通額、人中略短、臉龐端圓的生、旦形象,目光下視、耳垂肥厚,這正是佛像中觀音菩薩的造型元素。民間現仍有「西來意」木偶頭的成套藏品。

Ⅶ 木偶戲起源

puppet show 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專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屬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徵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中國木偶戲成於何時?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漢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後漢書·五行志》)的記載,三國(公元220--265年)時馬鈞的"水轉百戲"顯然是對漢代人戲的模仿;北齊(公元550--577年)時水動的"機關木人"製作,技藝高超,尤其出現了"傀儡子"演"郭禿"故事的木偶藝術,暗示了中國木偶戲的形成年代。後世歷朝多有木偶戲演"郭禿"故事的記載,陝西合陽線戲至今猶在的"來報子"(癩包子)角色,也有"郭禿"的影子。依史而斷,"至遲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齊時代,中國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

Ⅷ 木偶戲的來歷是什麼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漢族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


普遍的觀點是木偶戲:"源於漢,興於唐"。漢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後漢書·五行志》)的記載,三國(公元220--265年)時馬鈞的"水轉百戲"顯然是對漢代人戲的模仿;

北齊(公元550--577年)時水動的"機關木人"製作,技藝高超,尤其出現了"傀儡子"演"郭禿"故事的木偶藝術,暗示了中國木偶戲的形成年代。

只可惜少有文字記載。後世歷朝多有木偶戲演"郭禿"故事的記載,陝西合陽線戲至今猶在的"來報子"(癩包子)角色,也有"郭禿"的影子。依史而斷,"至遲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齊時代,中國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

隋朝(公元581--618年)「百戲」中多「水飾」,「機關木人」多搬演神話、傳說、三國故事,人物頗眾,對木偶戲的製作與表演有直接影響。唐(618--896)文化繁榮異常,歌舞戲、參軍戲爭奇斗艷,機關木人可以飲酒唱歌吹笙,表演與製作已達完美的統一。

據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畫及詩詞歌賦推斷,提線、杖頭、布袋、「盤鈴傀儡」等木偶類型,此時皆有。



村頭齊觀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載歌載舞賴提舉;博得歡笑落夕暉。


《東京夢華錄》中已載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葯發傀儡』等名目。《夢粱錄》:『凡傀儡,敷演煙粉、靈怪、鐵騎、公案、史書歷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或講史,或作雜劇,或如崖詞。如懸線傀儡者,起於陳平六奇解圍故事也,今有金線盧大夫、陳中喜等,弄得如真無二,兼之走線者尤佳。

更有杖頭傀儡,最是劉小僕射家數果奇,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賽寶哥、王吉、金時好等,弄得百伶百悼。兼之水百戲,往來出入之勢,規模舞走,魚龍變化奪真,功藝如神。』

Ⅸ 民間偶戲的歷史。

偶戲簡介

傳統舞台戲曲淵源流長,以其腳色扮演之不同,可分兩大類,其一為以真人扮演腳色演出的「大戲」;其二是以偶人扮演腳色演出的「偶戲」(「偶人戲」)。此外,東方尚有一種傳統的「面具戲」,其腳色是以真人戴著面具或假頭來扮演,如中國民間的「儺戲」,但未發展成傳統舞台戲曲,而日本、韓國、印尼、印度及泰國等地,其面具戲均極具藝術水準。

以偶戲製作與舞台型態之不同,可分立體偶戲與平面偶戲,前者演出時使用三度空間之舞台,後者舞台是不具深度的平面。質言之,偶戲乃以一種特定戲偶來扮演腳色,由人使用特定操作技術,而具有特定形式所演出之舞台戲曲。以戲偶之製作言,影戲與板戲使用平面戲偶,而其它戲偶則使用立體戲偶,為配合戲偶演出,前者使用平面舞台,後者使用立體舞台。此外,如以戲偶操作技巧來分,則可分為懸提式偶戲與托舉式偶戲兩類;而托舉式偶戲以其操作之不同,又有「手舉」與「杖舉」之分。

以戲曲之表現言,手操傀儡戲與提線傀儡戲的演出最為細膩,擅長表現抒情與悲劇性效果;掌中傀儡戲操作靈巧,並富於變化,長於表現動作快速之武戲;杖頭傀儡戲表現方式較為單純;手托傀儡戲以手舉操作戲偶頭部,表演時生動活潑;至於影戲之演出,一般均需透過燈火照射之影窗,適於表現纖細優美,如夢如詩之意境。

中國偶戲的歷史相當古老,漢代以降,喪葬禮俗中出現魁儡,系仿俑而作。魏晉以後,魁儡之發展一分為二,其一成為「宮戲」,用精巧的機關操作,當時稱為「水戲」或「水飾」,亦即「機關傀儡」,唐代則有「盤鈴傀儡」及「祭盤傀儡戲」,至宋代發展成「水傀儡」;其二是保持魁儡以人操作的原始型態,並改進操作方法,至唐代已有杖舉與提線操作之型態,宋代之偶戲已有提線傀儡戲、杖頭傀儡戲及影戲三種。元代大戲吸收講唱文學、歌舞百戲及偶戲之精華,逐漸發展成圓熟的舞台戲曲,偶戲因而成為支流,但卻在民間茁壯成長,並流傳至各地。提線與杖頭傀儡戲,歷明清兩代傳延至今,杖頭傀儡戲又發展成手托傀儡戲及掌中傀儡戲,前者近代盛行於廣東,後者流傳南北各地,閩南地區尤盛。影戲則曾在明末盛行於北方,清朝時,名師更雲集於北京,發展相當繁盛。(※字左為石,右為壘)
中國偶戲大致可分成影偶戲與木偶戲兩大類,如傀儡戲、提線戲、手托戲、杖頭戲、杖頭傀儡戲、懸絲傀儡戲、木頭人戲、布袋戲、木偶戲、掌中戲、影戲、紙影戲、筷子戲、皮影戲等;各地偶戲之名稱亦不盡相同,如皮影戲又稱皮猴戲,掌中戲又名布袋戲,名稱之多,不勝枚舉。

影偶戲與木偶戲,兩者之戲偶造型與舞台型式皆有不同,影偶戲是用厚紙或動物的皮革鏤雕人、物,並以各種服飾、臉譜配合人物性格。它的造型是平面側影,而後用燈光反射原理,將其影像顯現在豎立的窗影上。而木偶戲的戲偶身軀主要部分如頭、手多用木頭雕制,而後披戴衣冠或其它服飾,一如真人扮演的造型,它表演的舞台亦如傳統戲曲的縮影。

Ⅹ 中國的木偶戲有記載最早是在什麼時候

中國木偶戲「源於漢,興於唐」。
目前所見的文獻記載,木偶成為表演藝術的工具,最早始於漢代。木偶戲表演最初是模仿人的表演動作,盡管後世的人戲保留了很多木偶戲的痕跡,而從木偶戲的形成過程看,木偶戲是隨人戲的逐漸成熟而日臻完善的。
19世紀以來,人類學家認為由於史料不足,已無法確切考證戲劇藝術的起源,然而假設各民族的文化進展,都經過某些類似的過程,觀察現存的原始社會的宗教祭典儀式,仍然可以發現戲劇藝術起源的活動,可以推知早期的人類必然有相同的文化模式。繼之經過各學派的修正,多數學者認為戲劇藝術源於宗教儀式之說,最為確切。中國的木偶藝術不僅與宗教儀式有密切的關系,同時還涉及到由土、木等製成的偶人,因而它的起源更加模糊不清。
木偶藝術是藉助木偶作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產生的這一問題,可以追溯到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至公元前11世紀)奴隸殉葬的習俗。從安陽殷墟中發掘出的大量殉葬奴隸的遺骨和三件帶枷的奴隸陶俑,可知商代後期已用陶俑殉葬。在西周時代(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11年)出現了謂之「芻靈」的「束草為人形」,用為明器葬於墓中。大約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用於殉葬的則是稱之為「俑」的「木偶人」,「俑」是由古代社會人殉的習俗逐漸演變而出現的。
根據已出土的古墓中俑的變化與祭亡靈所保留的木偶表演儀式,愈來愈多的研究者認為中國的木偶藝術「源於俑」。與木偶藝術直接相關的是木俑,其發展木約經歷三個階段:一、服侍木俑;二、木樂俑;三、可以活動的木歌舞俑。

閱讀全文

與傀儡戲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