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回族歷史文化

回族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0 09:16:46

㈠ 回族的起源

回族的先祖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時期來到中國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他們往往集中住在稱為「番坊」的居住區內,接受當地政府的管理,同時享有一定的自治權。番坊居民眾多,史載唐末僅在廣州一地就多達十餘萬。一般還應包括10世紀中期以來分布蔥嶺東西及喀什噶爾等地改信伊斯蘭教的部分回鶻人後裔在內。

元、明以來,不少蒙古貴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蘭教信仰而逐漸同化於回回之中。明代哈密地區的哈剌灰人,原是蒙古人,正德(1506~1521)以後由哈密遷到肅州,到萬曆年間已經「不食豬肉,與回回同俗」。這些習俗信仰都改變的民族,就被聚合在一起,統稱為「回族」,這也是現代回族人的起源。

㈡ 中國回族的起源 歷史 重大事件

回族誕生史

回族是以中亞細亞各民族為主要族源,並以移民遷徙方式和商業交流活動在中國境內逐漸形成的一個統一的、保持伊斯蘭文化傳統的民族共同體。回族族體的最早來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唐宋時期)來華經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後裔;回族主要來源是公元13世紀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他們首先成為元朝社會地位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組成部分,人數達到數十萬);回回民族在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分別吸收了所在地區的漢、維吾爾、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員。

從唐至元末,是回回先民逐步增量移入中國並形成為民族的時期。回回人在13世紀初就與大漠南北的蒙古人有交往,1203年鐵木真遭襲潰退至班朱尼河飲水盟誓者19人中有回回3人,是建立蒙古汗國的功臣。在元代,回族(元代官方「回回」一詞主要被用來指從中亞、西亞、阿拉伯地區東來的各族穆斯林)被蒙古統治者劃入色目人范圍(色目人:元朝統治者對西域包括歐洲各族人及西夏人的總稱),輔助治理國家,社會地位較高,先後有26人任中書省宰相,在行中書省任省臣者有61人次,從而奠定了回回民族形成的有利條件。他們重修了廣州、泉州、揚州、長安等地早在唐宋時期就建立起來的清真寺,又在各個散布地區建立了各種規模的清真寺,並圍寺而居,形成一個個以清真寺為中心的"寺坊"社區。在元朝這種東方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內,通過回回商人經商、官宦流任、宗教職業者傳教等自由往來方式,將這些"大分散"於各地的寺坊,串連成有密切聯系的共同區域;回回人在與漢民族的長期生產、生活交往中,逐步以漢語言為交際工具;並形成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與手工業,善於經商的共同經濟特點。雖遠離西域,但他們入籍"東土",總體社會地位高於漢人又低於蒙古人的共同境遇,最終促成了他們在伊斯蘭教的信仰和文化的紐帶聯結下聚合為一個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群體,伊斯蘭文化成為回族的主流文化。回回人還在不背離基本信仰的原則下,吸收、融會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有關內容。

明清兩代,是回族遭遇磨難與形成主要聚居區的特殊時期。明朝及清代前期,官方大致以「回回教」統稱今回、維吾爾、東鄉、撒拉等民族。明初官方曾禁胡語、胡姓、胡服、胡飾,不許本類自相嫁娶等。在西北地區,繼元代安西王阿南達(一寫阿難答)「所部十五萬眾」皈信伊斯蘭教融入回族後,明代不斷有從西域遷徙而來的「歸附回回」被安置在陝甘、新疆各地,拓荒種地,至明末清初,「寧夏至平涼千餘里,盡系回庄」(乾隆四十五年陝西巡撫畢沅奏摺)。此時寧夏境內回族所居連片地區已有「平羅三十八堡、金靈五百餘寨」。在雲南、華北各地、運河兩岸,也正式形成許多回回聚居區。同時, 隨著漢語化的過程,回族失去了其先民所使用的阿拉伯語、波斯語及突厥語,回族傳統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傳承一度出現了危機。於是,回族宗教界人士以陝西胡登洲為代表起而創辦經堂教育,以王岱輿等為代表興起漢文伊斯蘭教著作的編譯運動,力圖拯救。從而使回族的文化教育在明末清初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隨之由於清朝在法律、民族宗教政策方面對回族的嚴格限制與歧視、迫害,遏制了回族的發展。鴉片戰爭以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殖民侵略的加劇和國內封建主義的嚴重壓迫,清朝政府先後在回族內外挑起多起宗教糾紛與回漢仇殺事件,從而激起蘇四十三起義、田五起義、雲南回民起義、貴州回民起義、陝西回民起義、寧靈回民起義、河州回民起義、西寧回民起義、河湟回民起義等。

20世紀初,在各族人民共同的歷史遭遇與共同的斗爭中,回族人民在對民族與國家的關系日益明確;對中華民族的相互依存關系有了新認識;對民族與宗教的關系、民族發展與教育普及的關系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關系進行了反思,從而引發了一場回族新文化運動,一直持續到40年代末。回族改革人士和知識分子還提出各民族化除畛域,「各信各教,各享自由」,主張民族團結的觀點,並倡導回族內部進行宗教改良,發展民族教育,這些思想為後來回族各界投入抗日愛國斗爭做了思想理論准備。在近現代回族新文化運動中,回族教育歷經艱辛,獲得空前發展。

從唐代回回先民到新中國成立前,回族經濟一直處在封建經濟發展階段。回族分布的廣泛性,決定了回族社會經濟生活的多樣性,回族社會經濟類型,既有農業經濟,又有商業經濟,還有畜牧業經濟。商業經濟在歷史上是回族社會的最具特色的傳統經濟。元代以後,回族經濟的主要形態是農業經濟,而以農業為主又兼營畜牧業、家庭手工業與商業,在歷史上一直是回族家庭經濟的重要特色。由於回族是以外來人口為主體,以遷徙方式在中國大地上分散居住而形成的民族,初始時期佔有土地多為當時的荒漠曠土,回族農民往往能以勤苦耐勞的精神把這種土地開發為沃土,進行農業耕作。各地回族農民還為彌補農業收入的不足,利用耕余、農閑時間兼營畜牧業或屠宰、製革、榨油、運輸等家庭副業,這是回族農業經濟的突出特點。

㈢ 怎麼介紹回族文化

回族到底是怎樣的民族?所謂「回族文化」又應怎樣理解呢?

1.回族文化的支柱

應當指出,對於非回族,或非穆斯林的民族來講,在一個數口之家中,往往會出現父母信佛教,子女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但到了孫輩就可能什麼宗教都不信的情況,而在一個回族人的家庭(特別是歷史上)中,卻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在嬰兒誕生的當天或3天之內,須請一位阿訇給嬰兒舉行命名禮,也就是」起經名」,其意是表明要把這個「剛出生的小孩兒,由清真寺之外呼喚到清真寺之內,一生下來就要成為一個穆斯林」。由此可見,從文化意義上講,與其他宗教相比較,回族的信仰,也即伊斯蘭教,實際上是有著鮮明的世襲性與血緣性特點的(個別個體的變異,並非回族與其信仰間的本質體現)。

所以,從觀念上講,民族、宗教是兩個概念,而在實際上,一刀切的認識卻常常使人們難於理解和解釋客觀存在的現實,就是說,盡管對某些民族,例如漢族來說,民族與宗教是可以分開的,但是對於「全民信教」的回族,實事求是地講,民族與宗教確有著特殊緊密的,甚至可以說是軀殼與靈魂般的關系。

誠然,由於回族是在中國本土上出現的少數民族,在各個不同的地區,它的文化積淀中,不可避免地會包容著各自程度不同的本土文化的成分,但作為一個穆斯林的民族,其民族文化的基石和支柱,第一位的、主要的孕育元素則毫無疑問的是伊斯蘭文化。

從表象看回族文化對回族人精神的影響

正如我們談到漢族文化,不能止於男人穿長袍馬褂、女人穿旗袍這類表徵而論,還要追溯到炎、黃,以至於儒、墨、道、法等國學思想孕育和養成的精神與物質的文明一樣,講到回族文化我們也不能不追溯到孕育了這個民族的伊斯蘭文化的啟迪,以及使之復興的穆罕默德,和其他伊斯蘭先賢們嘉言懿行的訓導作用。

回族文化可以分為精神文化、飲食風俗文化、語言文化等3個方面。

所謂精神文化,是指回族人民由於堅定的信仰所孕育的一種內在精神文明。

毋庸諱言,在長期的生活與奮斗中,不少伊斯蘭教義的宣示,已經成為虔誠回族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例如現在:正值回族與其他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的齋戒之月。齋戒之目的之一是要人們體味世上貧窮人的飢渴顛連之苦,從而心生憫惻,予他們以由衷的,永久真摯的救助,並從此免除自身的一切罪行劣舉。所以,在這一個月里,除旅遊在外、生病,或由於其他相應原因而不能履行者之外,虔誠的回族穆斯林不僅都會自覺地堅持在每天日升之時至日落之前的時間里封齋禁食,而且會按照教義的指示將自己收入的規定部分拿出,資助相關事業,或周濟貧苦。

這種在沒有任何人監督、看管情況下的個人齋戒與捐助活動,孕育了回族人誠實、仁愛、堅忍不拔,以及高尚的「慎獨」精神。法律規范著人們的行為,而對於虔誠回族人民來說,伊斯蘭文化則約束著不潔的心靈。

信仰的堅貞,不僅滋潤著普通回族人的心靈,而且哺育了無數回族仁人志士,使他們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中表現出特有的剛毅,以至視死如歸。比如,丁寶臣,這個回族人民的優秀兒子,他於1906年創辦了被時人譽為「宗旨正大」「主持正論」而「首屈一指」的《正宗愛國報》,每日發行達4萬份。他一面宣傳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一面在袁世凱竊得辛亥革命成果後,不斷地揭露其弊政。據不完全統計,在繁忙的編采工作中,他不僅刊報2363期,而且撰寫了數十篇、洋洋近10萬言的愛國愛教、針砭時弊和直接抨擊袁世凱政權的文章。1913年8月1日,由於他人陷害,年僅37歲的他,不幸被捕,慘遭殺害,成為我國新聞史上第一位為民主革命獻身的忠誠戰士。值得提出的是:他不僅是回族,而且是一位獲有名分、學識淵博的阿訇。據當時媒體的報道稱:走赴刑場,他大義凜然,一路「口中大念回回經」!

所謂飲食風俗文化,是指回族人在飲食、服飾,以及相關生活中所包涵的物質和精神文明。

《古蘭經》中多次強調:「飲酒、賭博、求簽,是一種穢行,是一種惡魔的行為,應當遠離」,並要求人們「吃佳美的食物」,而禁食「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

在長期堅定信仰和這些宣示、訓導的孕育、影響下,虔誠的回族人不僅培養了「無煙酒之嗜好」,「吃佳美之食品」和「穿樸素潔凈之衣服」的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不僅養成了當親人亡故後,都要挑選其生前潔凈上好的衣物,捐送他人,尤其是捐助給貧苦人的美好的品格,而且,規律的起居、清潔的肌體,以及合理的飲食結構,也錘煉了回族人,特別是一些篤實勤懇、嚴守拜功的阿訇們的健康體魄。據知,北京市已故的回族教長中,年高德劭的著名者就有達浦生(91歲)、張子文(91歲)、馬松亭(97歲)、沙廣祿(97歲)、聞省三(98歲)、馬春圃(90歲)等。其中,有的雖歷經坎坷,身心深受折磨,但仍得以強體支撐,逾九旬方逝。這,不能不說是長期良好的穆斯林生活習俗、飲食文化所打造的健壯體質的作用。

所謂語言文化,是指回族人相互交談中所表現出的語匯特點,及其禮儀與內涵文明。

回族剛剛出現在中華大地的時候,由於家庭和族群成員結構的特點,其語言的交際是阿、波、漢語混合使用的。但,經年歷月,在漢語的浩瀚海洋中,許多原有的阿、波語匯逐漸為漢語詞彙所替代,到今天就被誤認是沒有本族語言的民族了。其實,你到寧夏,特別是甘肅臨夏等其他西北回族聚居的地區,或者在內地聽年長的回族人交談,是會感受到一種原始的回族語言的魅力的。

站在中華文化的高度研究回族文化

回族文化使這個民族數百年來在中華大地上堅強地紮根、生存、繁衍著,並且終於迎來了今天——中華各民族歷史上最為燦爛的時代。它,不僅是回族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各民族文化共同的精神財富。

筆者認為,必須將回族人民的民族精神納入到整個中華民族的高度去認識,進一步研究一下這種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積淀與中華民族大文明、大文化的關系,以及它對於這個大文明、大文化的發揚光大有著怎樣的作用。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到回族存在與發展的重要價值,才能煥發出回族人民的民族自豪的激情和責任感,使中華民族的文化、文明真正成為回族和其他55個民族文化、文明共同滋養的財富。

參考資料:http://dragonying2003.blog.163.com/blog/static/242305292008930114528700/

㈣ 回族的文化習俗

1回族習俗中的婚姻習俗

回族人們所信奉的伊斯蘭教是一個嚴格的神教,所以婚姻婚禮方面的習俗也與伊斯蘭教有著密切的關聯。

依據伊斯蘭教法規定,成年男女可以自由擇偶。但在廣大農村中,大多數人實際上還是父母作主。未成年先訂婚的現象也很普遍。訂婚須按一定的程序進行。

立主親:「主親」由男方宗族或至親戚友中老成者並與女方相識或往來者組成,從中進行說合。一旦婦方同意,即可進行「納聘」,聘金或以牛、羊、馬、騾,或以金銀、衣物、釵釧、食物等。按規定,自由民可以同時娶2—4名妻子。

但實際上,多數還是一夫一妻制。結婚要有同教公證人證明,方符條件。舉行婚禮時,要請阿訇主持儀式。婚禮一般選擇在「主麻日」。

2、抓周禮

抓周禮也叫歲禮,回族俗稱抓歲。這是回族當中較為普遍的一種禮儀,尤其有的回族生的第一胎,或有些沒有生育能力領別人孩子的,則更重視這種儀禮。舉行抓歲禮時,主人要放一個大紅桌子,桌子上喜歡擺上鋼筆、毛筆、筆記本、《古蘭經》和用紙製作的小飛機、小輪船、刀、劍及其它玩具等,爾後,由母親或父親把小孩抱到桌子前,讓小孩任意抓。

(4)回族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回族不吃豬肉及其他飲食禁忌

回族人在飲食方面有本民族的特色的禁忌。主要是禁食一些食物。如奇形怪狀、污穢不潔、性情凶惡、行為怪異的飛禽、猛獸及魚類,都屬於禁食范圍。

大致分類

1、禽類:吃穀物、有嗉子、似雞嘴的可以吃。如雞、鴨、鵝、鵪鶉、鴿、麻雀、大雁等。似鷹嘴、食肉的則不能吃,如老鷹、梟、騖、禿鷲、烏鴉、喜鵲、啄木鳥等。

2、獸類:反芻(倒嚼)、有四蹄、蹄分兩半、性情馴善的可食。如牛、羊、駱駝、鹿等。反之則不可以,如豬、狗、貓、虎、豹、狼、獅、鼠、蛇、驢、馬、騾、狗及猴、熊、象等。

㈤ 回族發展史

中國回族起源於自唐朝初期已來,就到華經商訪問的阿拉伯地區和波斯地區的穆斯林,特別在元朝早期蒙古人西征時,從阿拉伯-波斯-中亞地區,征發了大量青壯年學者軍士工匠來華,並通過和當時以漢族為主的其他民族的通婚,在歷史上正式形成了中國的回回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因此,在史書上曾有「元代回回遍天下」的這種說法。
因此,回族最初的民族語言是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同時也把漢語作為自己的第二母語來使用。
在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許多回族將領立下了汗馬功勞。如常遇春-胡大海-沐英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在明王朝正式建立後,朱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朝的統治,限制其他民族的發展壯大(被推翻的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之前的如西夏和金朝是由契丹和女真人建立)。在洪武年間屢次發布禁令,禁止回族人(胡人
色目人),姓胡姓(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姓氏),穿胡服,講胡語。強行命令回族人以漢姓漢服漢語為本民族的標本。因此,在朱皇帝的高壓政策下(此人一貫如此,如在開國後短短十幾年間,就把幾乎所有的開國功臣消滅干凈),回族人被迫放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以第二母語
漢語為本民族的基本交際用語。僅僅在宗教用語方面還保留使用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只有少數學者阿訇才懂得阿拉伯語或波斯語。
這就是回族在族屬和語言方面的變遷史。希望我上述的回答對樓主的問題有所幫助。

㈥ 回族的歷史由來

回族的由來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也有稱作「回民」的。「回回」這一名稱的由來與回族的族源是兩回事。
「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指的是「回鶻」,即維吾爾族。元代的漢文史書中,便把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西亞、中亞的各族穆斯林均統稱為「回回」。這時「回回」的涵義是西亞、中亞和新疆的穆斯林了。歷史上,蒙古文史料中的Sartqul一詞,常用來指中亞一帶的穆斯林商人,即指「回回」。明代《回回館雜字》(漢語、波斯語分類詞彙),《高昌館雜字》(漢語維吾爾語分類詞彙)中,「回回」一詞都被寫作musulman(穆斯林)。迄今,在不同的地區,各民族語中對回族還有各自不同的稱呼。如藏族稱回族為kace,據說是因西藏的回族中有一部分來自克什米爾而得名。在有的蒙古族地區,蒙古族把回族稱作為Hotun,據說那裡的部分回族來自新疆和田(Hotan),Hotan在蒙古口語中因母音和諧的關系讀成Hotun了。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把回族稱作 Tung'gan-Tung'gen,有人解釋為由於新疆的回族來自潼關或「東甘」(甘肅東部)而得名,有的解釋為Tung'gan來自turupqalgan(留住下來的)。四川涼山的彝族多稱回族為Maja(馬家),因回族中馬姓多而得名。 雲南佤、 傣等少數民族稱回族為 Basi, Basi 來自parsi、Farsi(波斯),是因為雲南回族中有一部分來自波斯。各民族對回族的不同稱呼,多少也反映出了回族的族源、職業及遷徙等情況。
寧夏回族歷史淵源流長,最早可上溯唐末。「絲綢之路」從西漢初辟始,就一直是連接歐亞陸路交往的交通大動脈,寧夏正處在這條商路的必經地區。唐代盛世使絲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活躍,而當時同樣強大且與唐接壤的大食國民、包括當地波斯人及已經改信伊斯蘭的中亞各族穆斯林,在這支異常活躍的絲路商業大軍中占很大的比重。他們從西域經河西走廊,入涼州(今甘肅武威)、景泰,之後過黃河到靖遠,越干鹽池、西安州到今海原縣城,穿莧麻河到黑城、三營固原城,而後過開城、瓦亭、三關口出寧夏境,又經甘肅東部進入陝西,最後到達唐京長安。其中也有部分人在寧境長期逗留,成為這里最先的一批回族先民。
元朝是西域回回人大量進入中國的時期,也是寧夏有大量回回進入的發軔期。1227年蒙古軍滅夏,簽發大批「回回軍」進駐其地,屯墾牧養,以資守御。
明代對回族所採取的懷柔政策,使回回民族族體穩定發展,人口迅速繁衍。明初,不斷有大批「西域回回」歸附,被安插到靈州及固原等州縣,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比較大的回族聚居點。到明代中後期,史書中已有了回族族體的正式記載。

㈦ 回族有什麼傳統文化

回族的傳統文化比較豐富,包含了回族群眾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大到婚婚喪嫁娶,小到生活起居。因為回族是因信仰伊斯蘭教而形成的民族,所以回族的傳統文化,也被稱為「原典文化」!

下面簡要介紹且廣而告之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回族所特有的「原典文化」!

眾所周知,回族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在其歷史上所創造的文化,幾乎全部皆是源自對信仰的堅守,回族的「原典」便是《古蘭經》與聖訓,無論是從飲食、武術、養生、茶道、醫葯、文學、曲藝、書法等等各個方面來看,無一不是秉持著「清真」的要義!

可以說,回族文化,是伊斯蘭文明根植於中國近千年間,與黃河文明交織融合之後,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其自身早已完成了伊斯蘭「中國化」的實質。

回族的「不同」,從一開始便已經決定了這是一個有競爭力的民族,他的競爭力正是來源於回族人的信仰,這是無可替代的「特色」。

從飲食到武術,從養生到文學,回族文化的源頭,正是不斷地吸收並融合著伊斯蘭文明與華夏文明,開放與包容,隱忍與堅守,方才保持著與豐富了回族的「原典文化」!

㈧ 回族民族文化

回族的民族文化比較豐富,包含了回族群眾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大到婚喪嫁娶,小到生活起居。因為回族是因信仰伊斯蘭教而形成的民族,伊斯蘭文化貫穿回族群眾的一生,所以回族的文化,也被稱為「原典文化」!

下面簡要介紹且廣而告之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回族所特有的「原典文化」!

眾所周知,回族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在其歷史上所創造的文化,幾乎全部皆是源自對信仰的堅守,回族的「原典」便是《古蘭經》與聖訓,無論是從飲食、武術、養生、茶道、醫葯、文學、曲藝、書法等等各個方面來看,無一不是秉持著「清真」的要義!

可以說,回族文化,是伊斯蘭文明根植於中國近千年間,與黃河文明交織融合之後,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其自身早已完成了伊斯蘭「中國化」的實質。

回族的「不同」,從一開始便已經決定了這是一個有競爭力的民族,他的競爭力正是來源於回族人的信仰,這是無可替代的「特色」。

從飲食到武術,從養生到文學,回族文化的源頭,正是不斷地吸收並融合著伊斯蘭文明與華夏文明,開放與包容,隱忍與堅守,方才保持著與豐富了回族的「原典文化」!

㈨ 關於回族文化你知道什麼

回族的傳統節日是與伊斯蘭教分不開的。全國解放以後,人民政府規定開齋節、宰牲節、聖紀節為信仰伊斯蘭教各少數民族共同的民族節日,並規定節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過的節日也主要是這三大節日。
節期是按伊斯蘭太陰歷計算出來的,節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歷計算,年年都有變化。
開齋節,阿拉伯語是爾代·費土爾,爾代的漢意是「節」的意思。爾代·費土爾就是開齋節。在新疆地方,稱肉孜節或蘆仔節是波斯語的音譯,即齋戒封齋的意思。在伊斯蘭歷九月(來麥丹)封齋一個月,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可飲水進食。一月過後,伊斯蘭十月初見新月而開齋不再封齋。
按規定,傍晚日落而食,東方魚肚白停止餐飲,是謂封齋(守齋、把齋)。慶祝開齋節則含有紀念艱苦、克服困難、取得勝利的意味。回回封齋控制飲食,律己憐貧,磨礪意志、耐力耐心。回族歷經坎坷,備受艱辛,依然能自立於當今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頑強的毅力和堅韌的耐力。在開齋節那天,穆斯林要穿著節日盛裝,點燃芭蘭香,到清真寺參加會禮,慶祝節日。這天廣大回族群眾舉行慶祝會,寧夏、甘肅,陝西、新疆穆斯林過節的氣氛極為熱烈。北京的回民中學和回民小學更是一片節日景象。回族青少年載歌載舞,歡樂開懷,慶祝自己的節日。各地的回族家庭都要香鍋,用香油(芝麻油)炸油香,炸饊子,炸薩目撒,熬杏仁羊肉粥,炸油香還要饋贈至親好友、鄉親鄰居,共話節日。
宰牲節,是阿拉伯語爾代·阿祖哈爾的意譯。又稱古爾邦節。伊斯蘭歷12月10日為古爾邦節,即自封齋日算起100天為古爾邦節。古爾邦、阿祖哈爾含有「犧牲」、「獻身」之意。回族隆重過這個節日,有提倡犧牲自我,獻身人類之精神的意思。宰牲節這一天穆斯林沐浴馨香,著節日盛裝,到清真寺參加會禮。回族群眾根據自己條件宰雞、宰羊、宰牛,然後分成「份肉」(一份一份的肉)接待賓客或分送親友。
宰牲節的源起是什麼呢?相傳北部阿拉伯人始祖易卜拉欣一日夢見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其忠誠。當易卜拉欣正舉刀一瞬間,安拉派特使送來一隻綿羊,命其以羊代了。從此,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一種每年宰牲獻祭的習俗。回族沿襲此習俗,每年都要隆重歡慶古爾邦節,以示紀念。
聖紀節,是伊斯蘭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紀念日。這一天又正好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這一天又稱做「聖忌」。中國的穆斯林習慣將聖忌和聖紀合並紀念,稱為辦聖會。在清真:寺誦經紀念,然後與會者會餐,炸油香,吃打鹵面全羊菜等。

閱讀全文

與回族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