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明朝歷史發展

明朝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0 08:35:07

Ⅰ 明朝歷史

明太祖高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民之家,少年時曾為地主牧牛。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鄉遭旱蝗災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相繼死去。為了糊口,朱元璋投皇覺寺出家當和尚。但不久後的飢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游食於皖西、豫東三年,歷經磨難。此次外出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時值紅巾軍大起義爆發,紅巾風暴席捲江淮平原。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奔了濠州郭子興的領導的紅巾軍起義軍。由於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並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並掌握了一隻真正屬於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就很輕易的取得了對整個軍隊的控制權。

此後,朱元璋利用劉福通在北方抗擊元軍之際,擴充隊伍,領兵南下。公元1355年被小明王韓林兒的宋政權授為左副元帥。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將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並被宋政權授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稱吳國公。並採納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以應天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為今後的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元1363至1367年間,朱元璋先在鄱陽湖徹底擊潰比自己勢力強大的陳友諒,自稱吳王。後又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滅韓林兒,雄據長江中下游,奄有大江南北。派大將徐達、常遇春以主力北伐中原。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建年號為「洪武」,以應天為都城。同年8月,明軍攻克元大都,將元順帝趕回蒙古大漠,元朝滅亡。此後,明太祖朱元璋又用十幾年的時間平定了全國。

朱元璋出身貧民,因此對百姓的疾苦記憶猶新。他在位期間採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普查戶口,清丈土地,建魚鱗圖冊,興修水利,推行屯田,獎勵農耕,減免賦稅,頒布《大明律》,使疲憊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有利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使得國家的租稅額比元朝時增加了三倍之多。

明太祖朱元璋親眼目睹了元末政治腐敗、官貪吏殘的情形。深恨貪官污吏蠢政害民。在建國之後,他大力整頓吏治,制定嚴刑峻法,對貪官污吏的懲治採取了空前絕後的嚴酷手段。當時法令規定,凡是發現有貪贓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師。若是有敢阻擋者,即行滅家滅族。凡是監守自盜倉庫錢糧等物者,若贓至六十兩銀子以上者,一律斬首示眾,並處以剝皮之刑。他把府、州、縣衙門左面的土地廟作為剝人皮的場所,稱為皮場廟。又在官府公座的兩側各懸掛一個塞滿草的人皮袋,使辦公的官員隨時提心吊膽,不敢再犯法。朱元璋稱帝三十餘年間,先後懲辦了不少貪官污吏。僅在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將有罪官吏發往明中都安微鳳陽屯田者,即至萬餘人。在其所處理的一系列貪污案件中,最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戶部侍郎,徵收浙西秋糧貪贓枉法,大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發,結果被追贓糧七百萬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處死,供詞牽連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殺者又有數萬人,追贓還牽連到全國許多富戶,以致中產之家大抵皆破產。像這樣地使用嚴刑峻法懲治貪官污吏和如此大規模地誅殺貪官污吏,可以說從古以來所未有。明太祖朱元璋大張旗鼓地雷厲風行地重懲貪吏,這對於殺減貪風,改良吏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繼,明太祖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大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設置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權;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取消中書省,廢除宰相制度,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都察院監察百官,設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對朝臣和百姓進行監督,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朱元璋一方面大力推行中央集權制度,又實行與之相矛盾的政策,即分封諸皇子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實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於加強對北方蒙古的防禦,一是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奪皇位。朱元璋規定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舉兵清君側」。同時為防止諸王跋扈難制,朱元璋又允許以後皇帝在必要時可以下令「削藩」。從而為後來的皇位之爭埋下了禍根。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困,稱帝後的生活還是較為樸素、節檢,不喜歡飲酒。江南行省的長官將陳友諒的一張鏤金床送給他,他發怒說:「這和孟昶的七寶溺器有何區別?」命人砸碎。他要求臣下寫摺子要文字簡潔。刑部主事茹太素上萬言書,朱元璋叫人念了6370字後還未聽到具體的建議,全是空話,頓時大怒,叫人把茹太素叫來痛打了一頓。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繼續讀下去,讀到16500字以後才涉及本題,提出了五項建議,其中有四項他認為是可取的,便馬上命令施行。同時指出這摺子只要寫500多字就夠了,卻寫得這么冗長,但又承認自己厭聽冗文而打了茹太素不對,並贊揚茹太素是忠臣。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前期不立太子造成多次宮廷政變的教訓,在稱吳王時,就立了長子朱標為世子,稱帝後立為太子,聘用著名文人和朝廷重臣教導他。太子成年後,就讓他處理政事,學習治國,還常常教訓他要仁、明、勤、斷,這樣才能保住天下。但是,朱標卻溫文爾雅,儼然是個儒生。他生性忠厚,不贊同父親殺功臣。每當朱元璋要殺功臣時,他總是要加以勸阻,要求父親以仁慈為本,顧及親戚情誼和兄弟友愛。為此父子經常發生爭執。據說一次朱元璋要懲處太子的老師宋濂,朱標哭著求情。朱元璋發怒說等你做了皇帝赦他,皇太子聽後惶恐不安,竟投水自殺而被左右救起。又有一次,朱標勸諫父親。朱元璋不言語,第二天故意將一條棘條扔在地上,叫朱標拿起來。朱標因為杖上有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說:「你是怕有刺而不敢拿,我把刺拔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朱標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聽後大怒,抓起一把椅子朝他扔了過去,嚇得朱標逃入內室,從此驚嚇成病,抑抑而終。

由於整日忙於國政,朱元璋五十歲以後就感體力不支,心動過速,又常發高熱,作怪夢,有時喜怒無常。太子一死。他又傷心過度,身體愈益衰弱,發須全變白了。他立朱標次子(朱標長子早亡),十六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又怕皇太孫駕馭不了重臣宿將,便再次誅殺功臣,將傅友德、馮勝等幾位開國元勛借故殺了。他又怕兒子們與太孫爭奪皇位,特地編了《皇明祖訓》,要子孫們遵守宗法制,並規定誰更改祖制,就以奸臣論處,格殺匆論,希望以此使大家都服從小皇帝,保持朱家王朝的長治久安。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心力交瘁,終於病倒。病勢轉危,便立遺詔說他稱帝31年來「憂危積心,日勤不怠」。這寫出了他辛勞的一生,也寫出了他處於統治階級內部激烈斗爭之中的心境。遺詔中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諸子各自鎮守藩國,不必赴京奔喪,以防變亂。不久病崩於南京西宮。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卒謚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大明嘉靖年間改謚開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於南京明孝陵。

Ⅱ 明朝歷史

明朝(抄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國祚276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於應天府(今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滅亡。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Ⅲ 明朝歷史簡介

明朝的歷史進程可以分為四期:
明朝的前身——西吳時期(1364年-1368年)
建立全國統治——明朝時期(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
江南半壁——南明時期(1644年-1661年8月22日)
最後的餘波——明鄭時期(1662年-1683年)
由於元朝的統治日益殘暴黑暗,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爆發了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他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為吳王,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不久他又命徐達、常遇春等大將北伐元朝,攻佔大都,元順帝北逃。明朝共有二十位皇帝。明朝的領土曾囊括所謂內地十八省之范圍,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烏地河流域,後改為遼河流域;西達西喇木倫河——哈密,後改為嘉峪關;並曾在今東北地區、新疆東部、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成祖時期甚至短暫征服並統治安南。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南京應天府改為留都。

明朝初年國力強盛,北進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明初太祖至宣宗期間,是明朝國內主要最安定繁榮的時期(如永樂盛世及仁宣之治),亦是中國歷史其中一個盛世(黃金時代)。至正統七年,誠孝昭皇後張氏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永樂以來的軍事優勢遭到破壞,並使國力大損,但景泰皇帝任用於謙擊敗瓦剌。弘治時期是明中期政治作為清明的時期,歷史上稱為「弘治中興」。正德、嘉靖朝始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隆慶年間,開放海禁。明神宗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後世計當代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第一。至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更加腐化,地主階級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江南民變的發生,關外滿族作亂,財政惡化的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明熹宗事事信賴宦官魏忠賢,加快了明朝腐敗的進程。至崇禎年間,臣子黨爭激烈,皇帝決策失准,殺袁崇煥,清朝的軍隊也突破長城防線,五入關內。又遇連年災荒,各地爆發民變,叛降數易,官兵疲於奔命。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1644年4月23日),陝西榆林人李自成率軍攻佔北京,十九日早上,崇禎帝自縊,明朝在全國統治宣告結束,同年清軍入關。之後明朝宗室相繼在江南建立明朝政府,史稱南明,永曆十六年(1662年),降清明將吳三桂將永曆帝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滅亡。但台灣鄭氏集團繼續沿用永曆年號,建立明鄭政府,直到明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降清明將施琅進攻台灣,鄭氏投降,明朝監國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明祚告終。
明朝的經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屬於較發達的階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權強化,皇帝大權獨攬。但是在宣德以後,皇權開始削弱,權力在內閣與宦官之間爭奪。從明朝末年滿清初年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開始與東方平起平坐,並逐漸超越中國。同時,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辟了窗口與機會。

Ⅳ 明朝重大歷史事件及時間

1、元朝農民起義:元朝農民起義是指1276年至1367年,蒙元統治中國時期所發生的民變。其中最為知名的有紅巾軍劉福通起義、郭子興起義及張士誠起義等。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

2、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3、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

4、萬曆三大征:指明神宗萬曆(1573年—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5、廣州大屠殺:又稱庚寅之劫、殺人十八甫、填屍體六脈渠, 指1650年(清順治七年,南明永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清朝軍隊在廣州的屠城暴行。當年公歷11月24日,清朝平南王尚可喜與靖南王耿繼茂指揮的清軍在圍城近十個月後,經過慘烈的戰斗,包括築壘相逼,以樓車攻城,及動用荷蘭炮手,終於攻破廣州城,隨後對據城死守的廣州居民進行了長達十二天的大屠殺。

Ⅳ 明朝的歷史是怎樣的

  1. 明朝從歷史上來看總的說是一個盛短衰長的王朝,朱元璋建立之時十分強回大。

  2. 但在其隨後執政的時間答里,老一輩的人才多數都在他為了後代好控制而大量殺害,至此明朝力量衰減。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即位。

  3. 與燕王為皇位發生戰爭,進一步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實力

  4. 雖然在後來明成祖的時期有所發展但也抵消不了消耗,隨著東廠和西廠的出現,大量的宦官得到權力。官場較為黑暗,以後的君主也較為昏庸。總之,明朝是處於弱小多於強盛的一個王朝。

Ⅵ 明朝歷史概括

明朝歷復史即中國明朝時期的歷史,制屬朝代專門史。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
明朝建立以後,明太祖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君主專政制度,從而使明朝中央集權專制空前強化。
明代社會經濟發達,農產品豐富,手工業生產具備很高水平,陶瓷業、絲棉紡業、冶煉、建築等聞名世界。16世紀隆慶、萬曆年間,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在若干手工業行業中出現。
明代末年,政治腐敗,天災頻繁,剝削慘重,崇禎初年陝北爆發農民起義,不久發展為席捲全國的農民大起義。1644年,李自成率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殺,明朝滅亡。明亡後,明殘余勢力曾在江南建立過短期的政權,史稱南明。

Ⅶ 明朝的歷史

參見:明朝歷史 參見:元末農民起義、明朝統一戰爭、西吳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蒙古統治者殘暴,廣大人民受到空前壓迫。1351年,元廷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治河」和「變鈔」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響應,聚眾起義,攻佔濠州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備受郭子興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為妻。 不久,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宋,年號龍鳳,稱小明王,以亳州為都城。郭子興病故後朱元璋統率郭部,小明王任其為左副元帥。
1356年,朱元璋佔領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周圍戰略要地,獲取一塊立足之地。朱元璋採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 1360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1363年,陳友諒敗亡。 1364年,朱元璋稱王,史稱「西吳」 ,與位於平江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別。 1366年小明王、劉福通被廖永忠沉於瓜步 江中溺死。
1367年,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後又滅浙江的方國珍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朱元璋稱帝。後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的口號命徐達、常遇春等將北伐,攻佔大都(即北京),元順帝北逃 ,徹底結束蒙古在中原的統治,中國再次回歸由漢族建立的王朝統治之下。 之後朱元璋又相繼消滅四川的明升和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遼東的納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參見:洪武之治、建文改制、靖難之役
朱元璋即位後採取輕徭薄賦,恢復社會的生產,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污吏,促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確立里甲制, 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 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同時朱元璋多次派軍北伐蒙古,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明太祖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 但也對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 明太祖藉此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清理權貴和不法功勛。 1380年明太祖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 又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塗節等人。1390年有人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關系密切,李善長因此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坐死,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史稱胡惟庸案。 此後,明太祖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大加誅殺, 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 加上空印案與郭桓案合稱明初四大案。此時除湯和、郭英與耿炳文外功臣全數被殺。 明太祖通過打擊功臣、設立錦衣衛加強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手段來加強皇權。
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 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 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鏟除朱棣,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率軍南下,攻佔南京,史稱靖難之役。後朱棣即位,改元永樂。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參見:永樂盛世、仁宣之治
永樂時期武功昌盛,收復安南設交趾布政司,朱棣又親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朱棣冊封瓦剌三王,使與韃靼對立,見瓦剌中興之勢,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獨大。 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個衛所自治權。朱棣還於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 朱棣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建州女真 、海西女真 設置衛所,並派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廟街的對岸塔林設奴兒干都司,擴大明朝東疆,亦失哈並於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 朱棣實行積極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鄭和下西洋,與各國進行政治經濟來往 ,增長財政收入 的同時將朝貢制度推向巔峰。 其艦隊規模空前龐大,最遠到達東非索馬里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文治方面,朱棣令編修網路全書《永樂大典》,解縉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 《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
1405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遷都。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朱棣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 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還恢復了明太祖時期後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廠衛制度確立。
朱棣駕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養生息。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
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宣宗實行德政治國,並且先後派遣鄭和、王景弘下西洋 ,使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仁宣之治」。 宣宗同樣擅長書畫,有畫作傳世。 但其執政期間並非毫無弊端,由於宣宗喜好養蟋蟀 ,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 同時宣宗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明英宗時期的太監亂政埋下隱患。 土木之變與北京保衛戰 1435年,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此時太監王振開始干涉朝政,1442年遏制王振權勢的張太皇太後去世後王振大肆攬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 王振專橫跋扈,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 英宗對他信任有加。 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盛常寇邊。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聳使明英宗集結二十萬京營御駕親征。 大軍離燕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 ,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 英宗突圍不成被俘, 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 史稱土木之變, 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兵部侍郎於謙擁戴英宗弟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 於謙升任兵部尚書,決定堅守北京,整頓邊防積極備戰,隨後南直隸、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 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於德勝門外土關。於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 屢次大破瓦剌軍,也先率軍撤退。 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於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 並於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奪門之變與石曹之亂 1450年也先釋放英宗。 然而代宗因為皇權問題不願遣使迎駕,後又把英宗困於南宮(重華宮)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見濟病死,代宗遲遲不肯再立朱見深為太子,儼然有奪正之態,英宗、代宗因而嚴重對立。
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聯盟,欲擁戴英宗復辟。趁著明代宗重病之際發動政變。徐有貞率軍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佔領東華門,立明英宗於奉天殿,改元天順。他們貶明代宗為郕王,並且逮處死於謙及大學士王文,史稱奪門之變。 明英宗復辟後,略有新政,廢除自明太祖恢復的殉葬。之後因內部政變流放徐有貞,因曹石之亂誅殺石亨、曹吉祥等人,任命李賢等賢臣治國。
1464年英宗駕崩,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號成化。 憲宗為於謙平反,恢復代宗帝號,時人多稱快,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宛若明君之資。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 但其本人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 寵愛亦妻亦母的萬貴妃, 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術,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憲宗直接頒詔封官,是為傳奉官,造成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才全被裁撤。 弘治中興與武宗時期 參見:弘治中興、武宗南巡
1487年明憲宗駕崩,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 使自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被譽為「中興令主」。 孝宗先是將成化年間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免,逮捕治罪,並選賢任能以委重任。 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與東廠也謹慎行事,法治寬刑。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明史稱孝宗為「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史稱「弘治中興」。
1505年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武宗即位後清代野史常說他極好逸樂,導致正德年間戰事頻生,外有韃靼達延汗 進犯、內有叛亂和民變等重大事件。1520年武宗借出征江西寧王叛亂為由而南下遊玩,以大將軍朱壽為名前往南京,親自俘虜已被王守仁擊敗的寧王。班師回京途中,於南直隸清江浦 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1521年於豹房駕崩。 因死後無子使孝宗一脈絕嗣。 嘉靖時期 參見:大禮議、嘉靖中興、壬寅宮變、南倭北虜、世宗崇道
明武宗駕崩後,明孝宗之侄、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統,是為世宗。登基前後,因時任內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權臣引宋濮安事強令世宗皇帝尊親生父母為皇叔父母,導致大禮議之爭。 最終世宗掃滅宦官和權臣勢力,總攬朝綱。
1534年後世宗即不視朝,但仍悉知帝國事務,事無巨細仍出於世宗決斷。世宗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先是將道士邵元節入京,封為真人及禮部尚書。邵死後又大寵方士陶仲文。 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生楊金英、邢翠蓮等宮女十餘人與寧嬪王氏趁世宗熟睡之際企圖將其勒死,史稱壬寅宮變。此事後,直至世宗駕崩前一晚,世宗遷離大內移居西內。
嘉靖一朝,國家外患不斷。北方韃靼趁明朝衰弱而入據河套。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進犯大同,宣大總兵仇鸞重金收買俺答,讓其轉向其他目標。結果俺答轉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後西去,明朝軍隊在追擊過程中戰敗,此為庚戌之變。東南沿海由日本浪人與中國海盜組成的倭寇與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並且後襲擾山東、浙江、福建與廣東等地區。 戚繼光與俞大猷平定浙閩粵等地的倭寇,為隆慶開關奠定基礎。 另葡萄牙人於1557年移民澳門,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門始終為廣東布政司香山縣管轄。1566年明世宗駕崩,皇太子朱載垕即位,即明穆宗,年號隆慶,翌年為隆慶元年。 參見:隆慶新政、張居正改革、萬曆中興
明穆宗即位後啟用在藩邸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隆慶初年,位處執政之首的世宗舊臣徐階策動朝官彈劾高拱,高拱辭官回鄉。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後策動朝官彈劾徐階。徐階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實際政務漸漸落到了張居正的手上。隆慶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內閣首輔。
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 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
1572年,明穆宗因中風突然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 由於年幼由太後攝政,重臣高拱因與太後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張居正則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 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練兵鎮守長城,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 張居正整頓朝正,改革體制,史稱萬曆中興。
1577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憂 ,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未竟,不願丁憂。他的政敵藉此大做文章,史稱奪情之爭。最後在明神宗和兩太後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復 ,使得其改革並未被中斷。但是,這成為了他的政敵之借口。同時張居正利用職權讓親子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張居正死後被反對改革的政敵清算。張府家屬被囚禁於內,餓死十餘口,生前官爵也被剝奪。 參見:萬曆怠政、萬曆三大征、東林黨爭、國本之爭、晚明三大疑案、明末農民起義
張居正死後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在位期間有東林黨爭、國本之爭等重大事件,對外有朝鮮之役與薩爾滸之戰。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
國本之爭主要圍繞著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 。明神宗遲遲不立太子, 令群臣憂心如焚。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後,福王才離京就藩。 明神宗於國本之爭對大臣極度不滿,自1587年後,就開始連續不上朝作為報復,僅處理一些重要事件。 自1588年後,早朝也經常看不到他,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
東林黨源於顧憲成組辦的東林書院。東林黨爭起因是內閣缺人,顧憲成極力主張頗有政績的淮揚巡撫李三才入閣,結果被反對李三才入閣的勢力抹黑漫罵,東林黨因此興起,朝中其它各黨便集中火力攻擊東林黨。閹黨專權後,東林黨更受到嚴重打擊,直到崇禎年間東林黨才重新被啟用。
在東北,由於深受明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後期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努爾哈赤勢力,致使明末邊患嚴重,並最終導致清朝入主中國。由於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 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 明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 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在軍事方面,以萬曆三大征最為功勛卓著,三戰皆勝以鞏固明朝邊疆、守護朝鮮王朝,但也消耗了明朝國庫存銀。 1617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反明,兩年後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朝對後金從此轉為戰略防禦。
1620年,明神宗駕崩。 其長子朱常洛登基,為明光宗,明光宗僅在位一個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紅丸,九月一日五更時猝死,時年39歲。
明熹宗繼位,改元天啟。在位期間政治更加腐敗黑暗。明熹宗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加劇東林黨爭,明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趁機干預政治,拉攏齊楚浙黨,號為閹黨。1624年後,閹黨把握朝政,魏忠賢擅權跋扈,爪牙遍布全國,並大肆打擊東林黨,借「梃擊案、 紅丸案、 移宮案 」為由,唆使其黨羽偽造《東林黨點將錄》上報朝廷, 1625年明熹宗下詔,燒毀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天啟年間的朝政混亂導致內憂外患加劇。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葯庫發生王恭廠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當時東北方的後金逐步佔領遼東地區。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寧遠,明軍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憑借堅城固守抗敵,最終擊敗後金軍,並擊傷努爾哈赤,史稱「寧遠大捷」。不久後,努爾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極即位。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維華之葯而駕崩,信王朱由檢繼位,即明思宗 ,年號崇禎。 崇禎即位後,銳意鏟除閹黨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聖夫人客氏移居宮外,最後押到浣衣局處死。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於途中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明思宗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 然而崇禎用人多疑、剛愎自用、舉棋不定導致局勢愈加糜爛。
1629年皇太極改采繞道長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煥緊急回軍與皇太極對峙於北京廣渠門。經六部九卿會審,最後殺袁崇煥, 史稱己巳之變。其後皇太極多番遠征蒙古,終於在六年後 徹底擊敗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五次經長城入侵明朝北直隸、山東等地區,史稱清兵入塞。當時北直隸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 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最後於1640年佔領錦州等地,明軍主力洪承疇等人投降,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
明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污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飢荒, 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陝西澄城飢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 。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 明朝作為統一國家的歷史結束。 參見:清軍入關、南明、滿清大屠殺、明鄭時期、鄭成功收復台灣、清收復台灣之戰
北京淪陷後,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權,即弘光帝,弘光帝死後 ,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 而兩個南明政權為爭奪正統地位互相攻伐。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因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無疾而終。1646年,清軍攻佔浙江與福建,魯王逃亡海外,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絕食殉國,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然而由於其子鄭成功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鍵之弟朱聿鐭在廣州受蘇觀生及顧元鏡擁立,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
1646年永曆政權獲得瞿式耜、張獻忠余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持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 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佔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 ,但最後因內部孫可望叛變及反清勢力鞭長莫及與之間的貌合神離最終導致節節敗退。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 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於8月12日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朱由榔侍從近衛, 朱由榔最後被吳三桂所殺,南明亡。
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敗後,轉移到川、鄂山區進行活動,在夔州府以東地區繼續抗清,稱為夔東十三家軍。 1662年清軍開始攻打,到1664年首領李來亨被殺而亡。鄭成功在南京之戰失敗後退回金廈,於1661年率軍攻佔荷蘭占據的台灣,定都東寧 。其子鄭經曾參與三藩之亂,率軍參與反攻失利。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進攻明鄭。施琅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給台灣造成戰略威脅,最終鄭克塽剃發降清,明朝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最後一股抗清勢力覆滅。

Ⅷ 明朝歷史簡介

雖叫明朝 但不明朗 後期的清朝也是不清不楚

Ⅸ 明朝歷史發展最重要的人。

明代是貴州歷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行專政省的建立:明代建立以後屬為了保持局勢的穩定,仍然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但是削弱的地方的權力,集權於中央。
2、開發進程加快:大興屯田,移民實邊,寓兵於農,注重發展交通。明代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出省驛道干線加以拓寬和改造,增加驛站,是驛道有了較大的發展。此外,在手工業和礦業方面,開設了很多局所。在城鎮建設和文化方面也有了較大的發展。
3、社會關系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原有的生產關系被打破。地主經濟飛速發展。
4、大規模的進行改土設流:貴州原先是土司統治區。從永樂十一年起便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改土設流。 後來又不斷的擴大流官的統治區域。

Ⅹ 明朝在歷史上存在多少年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歷經十二世版、十六位權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 ,而在應天府設立南直隸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開創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興等盛世,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中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和天災導致國力下降,爆發大規模民變。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權,隨後滿清趁亂入關,擊敗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權,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南明覆亡。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明鄭結束。

閱讀全文

與明朝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