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青石歷史文化

青石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0 08:29:53

㈠ 青石文化公司好不好

策劃了很多商業綜合體的大型主題活動。

㈡ 古城青州的歷史文化

青州為古九州之一。早在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時期,就有東夷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大汶口、龍山、岳石文化時期,東夷人在這里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春秋戰國時期,青州為齊國腹地,物質豐富,文化發達。西漢初期,建廣縣城,為青州刺史部治所所在地。西晉末年,青州刺史曹嶷另築新城,名廣固城,曾作為南燕國慕容德的國都。東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劉裕滅南燕,夷廣固。新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陽河北岸建東陽城。北魏時期,由於東陽城地狹人廣,在南陽河南岸增築南廓,是為南陽城。隋唐至明清,東陽城、南陽城一直為青州總管府、京東東路、青州府、益都縣等幾級治所所在地,為歷史上山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昭德古街區概述 悠久的歷史給青州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在青州市區,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明清時期的古街道。古街道建築青磚灰瓦、紅欄白牆、青石鋪地,透出濃濃的古風雅韻。可以說,青州古街就是青州悠久歷史的縮影和最好的見證。而在這些古街中,保存最完好,原汁原味,至今仍然延續其文化傳統的,當屬東關昭德街區。昭德街區主要街道包括東門街、東關街、昭德街、北閣街、糧食街及其兩側街巷,它們南北相通、東西相連,形成了一組「連線成片」的明清古建築群。全長3000餘米。明、清時期,這里曾是南到臨朐、臨沂直通南京,北到京城的交通要道,為山東東部著名的商貿中心和宗教活動中心。 回、漢各民族和諧相處,文化交流互融 昭德街區是以回族為主,回、漢、滿、蒙等各民族雜居的居住區。最早來青州的伊斯蘭信徒穆斯林,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青州地區非常繁榮昌盛,以貿易為主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食人通過陸地和海上的絲綢之路,來到青州開展貿易活動,當地人稱之為「蕃客」。朝廷曾在此設置「青州押兩蕃使司」,專門管理蕃客事務。但那時的蕃客流動性大,在青州定居的並不多。自元初開始,眾多的穆斯林官員及其眷屬徙居青州,青州形成穩定的回族聚居區,從此後,這里的回族居民世代相襲,現居住人口2萬餘人。至今,這里的回族居民仍保留著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傳統和飲食習慣。同時,各民族通婚聯姻,文化互相交流,在漢族文化向少數民族傳播的同時,回族、滿族的武術、花毽、歌舞、餐飲等也逐漸融入到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生活中。回族群眾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踢花毽,現在已成為青州市非常普及的運動,每天清晨,公園里、廣場上滿天飛舞的花毽成為古城一道亮麗的風景。文化成為推進民族和諧與團結的重要紐帶,全市的36個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和諧相處,融合成了一家人,青州市已連續四年捧回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這一象徵民族團結和諧的最高獎。 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 昭德街區不但完整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古民居,而且是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在這個街區歷史上曾誕生或居住過許多光照千秋、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莫過於4位狀元。一為北宋著名的三元狀元王曾。傳說,王曾的父親雖然不懂文墨,但雅重儒道。晚年夢見孔子托夢,言曾參將往生其家。果然,不久喜得一子,因此取名王曾。咸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大魁天下。後官至宰相,封沂國公。昭德街白果庄巷便是王丞相故居的後門,巷名因原有王曾兄弟二人栽植的白果樹而得名,有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段松齡的里謠為證:「井深街闊是吾鄉,屈指高風數二王。請看故園銀杏樹,行人千古式甘棠。」詩中的二王即指王曾、王子融兄弟倆。二是明代狀元趙秉忠。趙秉忠,字季卿,號陽。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其故居位於北閣街西側,名曰軟綠園。明代進士李中行在《懷趙陽學士》詩中曰:「祥煙迢遞接青徐,十畝林塘學士居。蘿月橫窗凝卧閣,松風繞砌定觀魚。」詩中的趙陽即趙秉忠,十畝林塘學士居即軟綠園。至今街區仍保留著趙狀元命名的青龍、白虎二巷。其考中狀元的殿試卷現保存在青州市博物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狀元卷,為國家一級文物。段松齡本人也是北閣街人,所以,他對軟綠園的追憶真實而富有情感,其《里謠十首》中說:「青龍巷口狀元坊,笑卷珠簾熨篆香,軟綠園中歌舞罷,空餘翠蓋擁紅妝。」三為清代狀元、著名的外交家洪鈞。洪鈞本為江蘇吳縣人,同治年間,母子二人來青州投奔在此做官的親友,住在東門街附近的紹興會館,少年時代的洪鈞就在此處的「森盛號」雜貨店學徒,由於他刻苦學習,在青州考院考中秀才,同治七年(1868年)進京殿試,高中狀元,青州民眾稱之為「學徒狀元」。青州市博物館珍藏其手書對聯一副:「書求往跡得其化,文有真宗鑒乃神」。此外,此地清代還出過一位武狀元丁殿祥,其狀元府在東門街附近。丁殿祥,回族人,字靖遠,號崧生,嘉慶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武進士第一名,皇帝欽點為「武狀元」。曾任宮廷一等侍衛、廣西參將等職。或許是籠罩了4位狀元的光環,這一街區歷代都有許多達官貴人、政客顯要選擇在此居住。昭德街東趙宅巷,原系元代榮祿大夫、左丞相伯顏居住的地方。元滅宋後,元憲宗賜伯顏趙姓,遷居青州。至今,街區仍有許多趙姓後人在此居住。現保存有魯東民團總指揮趙明遠故居。真教寺北側楊家巷為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回民進士楊應奎故居所在,楊應奎官至南陽知府,擅書法工詩文,著有《澠谷集》。曾出資重修過真教寺。糧食街路南雙井街有清代乾隆進士李文藻的故居,李文藻官至桂林同知,著有《益都金石考》、《青社拾聞》、《諸城縣志》、《歷城縣志》、《雲門碑目》、《南澗文集》、《嶺南詩集》等著作,家有藏書數萬卷,遂名其書樓曰「萬卷樓」。董家巷有明代萬曆進士、工部尚書董可威的住宅。民國時期,青龍街人趙太侔赴美哥倫比亞大學戲劇專業學習,回國後曾任山東大學校長。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昭德街區深厚的文化底蘊養育了眾多的歷史文化名人,而這些彪炳史冊、光照千秋的著名歷史人物也給這一街區帶來了無比的榮耀。關於他們的歷史故事、傳說,至今仍在老街流傳,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著名的宗教文化街區 青州自古為海岱間一大都會,歷史上人文薈萃,思想文化開放自由,兼容並蓄。世界上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在青州都有悠久的歷史,深刻影響過當地的傳統文化思想。從南北朝至宋元,青州是中國東部的佛教文化中心,建立了眾多的寺院,著名的龍興寺就是其中之一;唐代以後,青州道教興盛,在青州城南的雲門山、駝山上,歷來就是佛道並存。明代,著名的道教人物張三豐曾在雲門山之南的洞中修煉。僅在昭德街區,就存在3種不同的宗教寺院4座。其中伊斯蘭教寺院有兩座,即真教寺和清真寺。真教寺是青州伊斯蘭教最大、最古老的寺院,據寺內碑記記載,該寺由元代伯顏丞相後裔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為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後歷代增修,發展到現在成為一組規模宏大、結構緊湊的古建築。現在仍是伊斯蘭信教群眾結集禮拜的重要場所。1935年,著名的馬松亭(曾任全國「伊協」副主任)大阿訇曾在此講經禮拜。清真寺位於昭德街區西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衡王之子寧陽王朱載垿始建,青州知府張連登親筆題寫寺額。知名阿訇王靜齋曾在此譯經。現青州伊斯蘭教協會和青州市民族書畫院均設於此,並經常舉辦少數民族書畫展覽,清真寺已成為一處既服務於穆民,又服務於社會的重要場所。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位於昭德街區西側。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天主教由西方傳教士傳入青州,清光緒元年(1875年),建立了青州第一個教堂,後不斷擴建。1933年,建青州大教堂,聖堂能容納3000人,高35米,為當時青州最高的建築物。在解放戰爭時期,華東局保育院曾設於此,保育院的孩子在這里得到了修女們的悉心照料。現青州市天主教愛國會設於此。基督教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傳入青州,宣統二年(1910年),建大禮拜堂作為教會活動中心。基督教倡導教會辦學、施醫、建博物堂,在培養神職人員的同時,也把西方的科學技術帶入了青州。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國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廣大宗教界人士雖然信仰不同,但互相尊重,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方針,愛國愛教,自覺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在這一街區實現了民族團結和睦,宗教和順,社會和諧。 著名的商貿中心 昭德街區明清時期為山東歷史上著名的商貿中心,當年曾經商賈雲集,僅山西省在此經商的大賈商家就達40多家,他們結為商幫,在東關街穆家巷建起了宏偉的山西會館,為晉商落腳投宿、聚會議事提供方便,今遺跡仍存。許多回族老人對這一街區原有老字型大小至今仍耳熟能詳,給你指出它們原來的位置,如利興福絲廠、振興煙廠、萬和堂葯店、山城玉醬菜、益興永百貨、和合商店、興茂茶莊、紅麗染坊、中義和糕點、楊家貨棧、德明葯房、趙家店、永春堂葯店、法家店、王家店等。昭德街區著名的回民食品店隆盛糕點、福祿壽糕點,傳統老工藝程記紅爐等均有上百年的歷史,至今仍生意興隆。著名的穆斯林傳統食品劉蒙汗家燒餅、梅穗綜子、老湯牛肉、東關烀糕、東關粘粥等現已被列入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著名的影視基地 保留有中國明、清時期建築風格的青州昭德古街區,引得拍攝歷史古裝戲的電影、電視導演們紛至沓來,例如,《西遊記》、《聊齋》、《李清照》、《宋江》、《鄭板橋》、《代號007》、《黃金驛站》、《羅榮桓》等都曾利用古街為背景拍攝了大量的歷史鏡頭,使青州昭德古街名揚世界。 自青州建市後,市委、市政府提出保留「古」字、突出「青」字的城市建設方針,使這些古建築群得以較好地保護。1990年,昭德街區被公布為青州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97年開始,市政府對昭德街沿街建築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整修,對昭德街上已經磨損了幾百年的街道青石板就地翻底鋪墊,既保留了原有的老街風貌,又保護了這批被踩踏幾百年的石板。近幾年,青州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文物保護與利用,聘請專家對昭德街區進行了總體保護規劃,街區居民積極配合,共同參與。目前,這一規劃正在逐步實施。今年,市政府和宗教部門將聯合出資修復清真寺冀真堂和經綸堂,復建基督教堂恩光樓。整個過程文物部門全程參與,一切按總體保護規劃和有關的文物保護規定實施。 青州的古街,已經成為青州對外宣傳的亮麗名片,吸引許多研究古建築的專家學者紛至沓來,前駐華大使阿南惟茂的夫人阿南史代就曾多次專程前來考察昭德古街,並寫下數卷研究論文。我們相信,隨著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宣傳推介活動的開展,越來越多的遊客將會走進青州古街,徜徉於濃濃的古風古韻之中,領略青州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出現過許多彪炳史冊的歷史文化名人,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趙明成夫婦在青州居住10餘年寫詩填詞,碩果累累,蒲松齡更是與青州結下了不解之緣。時值今日,各市都在紛紛打造文化品牌,青州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如何發掘傳統文化、發展文化產業的?近日,記者拜會了青州文化局局長許新益。 記者一直對青州博物館印象深刻,尤其是博物館珍藏的趙秉忠狀元卷,很受震撼,在青州文化局局長許新益的介紹下,記者對青州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青州有7000年的文明史,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並且是古九州之一。凡是到青州的人,無不慕名參觀博物館,那是青州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的縮影。商代的銅鼎、漢代的玉璧、北齊的石室線刻、北周的大佛像、南北朝的菩薩、隋唐的石雕、仇英仿的《清明上河圖》畫卷、明萬曆年的殿試狀元卷真本以及本地歷代所產的陶器、銅器、鐵器、玉器、碑碣、字畫等文物達到2萬多件,使人領略到青州歷史豐采。 「要說青州的文化特點,應該是青州文化的融合性很強。」許新益說。青州共有漢、回、滿、土家、苗等30幾個民族,多年來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形成了融合性極強的青州地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有享譽中外的佛教文化,比如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龍興佛教造像,還有源遠流長的「壽」文化。雲門山的「壽」字,被譽為「天下第一壽」,「壽比南山」一詞據說就源於此。另外,青州的名人文化也很璀璨,寇準、范仲淹、李清照、歐陽修、富弼等都與青州結過不解之緣。 文化旅遊離不開文化產業的發展,當記者問到青州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時,許新益很激動地說,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提升城市品牌的著力點。近年來,青州主要圍繞古城文化、生態文化、民族宗教文化開發等三方面開展工作,重點培植七大文化產業:一是文化旅遊,重點開發佛、壽文化旅遊線路,打造生態觀光旅遊品牌;二是演藝業,建設休閑娛樂中心,組建青州市藝術團,排演一台能夠代表青州形象的原創性大型歌舞;三是古玩字畫與工藝品產業,培植古玩書畫和工藝美術品生產企業和專業村、專業戶,精心打造龍頭企業,引導古玩字畫和工藝美術產品向特色化、集團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四是發展印刷行業;五是廣告會展業,重點抓好花博會這一社會文化知名品牌,使其盡快形成集節、會、展、演、賽為一體的特色會展品牌;六是休閑娛樂產業;七是文化地產業,重點開發南陽河、益王府、堯王湖、衡王府、海岱小區等,彰顯古城文化魅力。 青州近年來要抓好17個文化產業項目。一是建設青州文化信息產業園,投入約5個億,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以現有東壩印刷企業為基礎的印刷產業項目;三是規劃建設文化產品經營區,重點規劃「五大市場」,即東夷文化書畫園、古玩市場、古街文化市場、南陽河景區文化市場、書畫藝術城、鈺鏵文化市場;四是佛壽文化開發項目,重點建設鳳凰山觀音雕塑和壽文化博覽園,開發壽文化產品。另外還有生態文化旅遊項目,旗城文化開發項目,衡王府文化項目,以黃樓為中心的生態農業觀光文化產業園區,會展文化產業中心,鄭母鎮復建狀元樓、文廟,保護開發「四大御葬」等基礎設施,以東夷文化園、將軍文化園為中心的專題文化產業項目,以昭德街、真教寺等為中心的宗教文化產業項目等。 在談到青州市政府在文化項目的建設上是否會給予一些扶持政策的問題時,許新益說:「為了統一規劃、協調、指導全市文化產業的發展,青州成立了協調機構及制定了優惠政策,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方式全面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並且設立了青州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用於扶持文化創意、動漫和產業園區的建設。另外,青州還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文化產業。實施項目拉動戰略,大力引進和發展具有示範性、導向性的重點文化項目。對新興的文化產業可在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適當扶持。再者,創造條件,吸引國內外知名文化企業總部或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入駐。利用花博會、魯台經貿洽談會等各種招商平台,進一步加快文化產業招商引資步伐。還有一點,引導城鄉居民提高文化消費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不斷增長的需求市場也是很重要的。」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之現代青州在文化品牌打造上的諸多政策扶持和努力,文化旅遊正在成為青州城市品牌形象的金字招牌,青州也日益成為特色鮮明、個性突出、品牌響亮、設施先進的文化名城、旅遊名市。

㈢ 樂壽堂的歷史文化

從敗家石到青芝岫
在樂壽堂前的庭院里,一個雕刻海浪紋的石座上,橫卧著一塊海青色的大石頭,上面刻著乾隆皇帝的手書:青芝岫。這塊山石長八米,寬二米,高四米,就象立在當院的一架屏風。
這么一塊大石頭,是怎麼運到頤和園來的呢?
相傳,這塊山石原來出在房山縣的深山裡。明朝有個大官叫米萬鍾,他愛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園里,搜集陳列著許多奇峰怪石。他發現這塊大青石以後,非常喜歡它,就決心運回勺園。可是這塊石頭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馬拉不動。這時候有人給他獻策說:古代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時,採取修冰道的辦法搬運山石,現在為什麼不可以試一試?米萬鍾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就雇了好多民工,先修起一條大道,又在道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等到數九寒冬,就提水潑路,凍成了一條冰道。當時還有人給這條冰道編了一段歌謠,說:「彰義門,修得高,大井、小井、盧溝橋;盧溝橋,長又長,過了長辛店是良鄉;良鄉塔,漫山坡,過了豆店是琉璃河……」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窩。直到如今,房山、豐台還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子呢。米萬鍾為運這塊大青石,不知道花了多少錢!石頭運到良鄉,他家的財力就消耗完了,只好把它丟棄在路旁。當時的人們,就把這塊大青石叫做敗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來,走到良鄉看到了這塊奇異的大青石,就問大臣劉墉:「這塊大青石,為何棄置路旁?」劉羅鍋子很會揣度皇帝的心思,見他看上了這塊山石,就說:「這是明朝米萬鍾在房山大石窩發現的一塊靈石,他想運回海淀,但是這塊靈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鄉不走了。」乾隆聽說山石有靈,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傳下聖旨,叫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點著香火,參拜靈石,還限期把敗家石運到清漪園。
那時候,樂壽堂的院牆已經修好,敗家石太大,只好拆門運進院里。皇太後聽說了,以為敗家石本來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門」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勸阻。皇太後發了話,乾隆也不敢違拗,但是看著這塊靈石扔在門外,也不甘心。後來,還是劉羅鍋子給他出了主意,說這塊大青石形似靈芝,會給皇家增添瑞氣,象徵著人壽年豐,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樂壽堂前,才最為適宜;如果棄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這番道理向皇太後一講,太後轉憂為喜,讓快點把大青石運進樂壽堂來。乾隆稱心如意,就賜名「青芝岫」,又揮筆題寫了「神瑛」「毓秀」四個大字,還命大臣們題字寫詩,都刻在大青石上。從此,這塊青芝岫就名滿天下了。
在「御案寶座」的兩端,還陳列有盛果子用的一對青花大果盤。每一盤能堆放四五百隻各色水果。這是專供聞「味兒」的。在起居室的四角,還配置有四隻鍍金九桃大銅爐,專供點燃檀香調節室內空氣的。在中間還有兩張「八仙魚桌」,製作得相當講究:桌面為兩層玻璃結構,夾層嵌制以「(溪鳥)(勒鳥)木」——水鳥名和用象牙雕成的相當精緻的「亭台樓閣」。其下,為方形魚槽,可放養「金魚」。美麗的金魚穿游在「亭台樓閣」之間,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樂壽堂也是慈禧居住的地方,門廳稱水木自親。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帝手書,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堂內西內間為慈禧寢宮,東內間為更衣室,正廳設有寶座、御案、掌扇、屏風等。寶座前置有名貴的青花瓷大果盤和4隻鍍金九桃大鋼爐,均為慈禧生前原物。堂階兩側對稱排列銅鑄梅花鹿、仙鶴和大瓶,為取諧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栽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
據說樂壽堂是中國首次安裝電燈的地方,慈禧太後是第一個使用電燈的人。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1903年有位德國商人想發大財,竭力要將西方電氣商品打進中國市場,但慈禧反對。外國商人懂得,要想打開中國市場,首先必須讓慈禧帶頭用電燈。於是使用金錢暗地重賄了慈禧的貼身太監李連英。 他們趁慈禧外出之機偷偷地將電燈安裝上了。待傍晚時,慈禧從外面回來一進樂壽堂就質問:我一走,你們干嗎就在我殿內張掛那麼多的各色茄子?但李連英只是叩頭請安,笑而不答。然後恭問:老佛爺,該上燈了嗎?慈禧說:上。李迅速將門後的電燈開關打開,即刻五顏六色的燈光大放異彩。慈禧好奇而驚喜地問:這些茄子怎麼下子全亮起來了,究竟是些什麼玩藝兒?!李便畢恭畢敬地奏道:這就是電燈,並說明用電燈的方便、干凈、明亮、安全,老佛爺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壽呢!從此慈禧便用電燈,中國各大城市慢慢開始用電了。

㈣ 東昌湖旅遊區的歷史文化

東昌湖的面積6.3平方公里,這片流彩的水域,初現於宋熙寧三年,逐代開闊,回引滔滔黃河答水為源,常年不涸,恰似一條美麗的玉帶環繞1平方公里的古城。此湖是我國三大美女湖之一。 微波白浪中看碧水清清,綠柳雕岸旁品亭聚荷香。鮮花綠地,蜂蝶嬉戲,美如瑤池,境如凌霄。湖中泛舟,既可以看到巍峨壯觀的古樓,又能踏上如夢如幻的湖心島。望岳亭里,聽蒲松齡講一段《胭脂》的故事,觀景台上,展一幅煙波浩渺。身旁鳥語花香,清風拂面,魚戲輕舟,彷彿人在蓬萊仙境,盡享神仙之樂。東昌湖內有四座古城橋,東昌大橋、北關橋、東關橋、南關橋通達四極,拱衛古城,宛如玉龍出海,又似長虹卧波,氣勢恢宏,美麗壯觀!這就是雄偉的東昌大橋,又稱21孔大橋。21個孔,象徵著跨入21世紀。漫步在青石鋪成的橋面上,觀看用漢白玉雕築的水滸一百單八將與你一起重溫歷史的波瀾壯闊。

㈤ 山西省定襄縣青石村的石雕有什麼特點與文化魅力

定襄青石村石雕最為著名,有上千年歷史。原料是青石村東山上所產的青石。其石雕可內分作生容產工具、生活用品、文化用品、建築構建、信仰祭祀、裝飾圖案六大類。品種達百餘種,最有名的是石獅、石碑、石迎風、石門樓。定襄河邊石硯則由河邊村東文山之石雕成,故亦名「文山硯」。因屬五台山脈,又稱「台硯」,已有400年歷史。文山硯質堅而細膩,色美而精緻,可與端硯、歙硯媲美。製作有下料、制胚、雕刻、上蠟四道工序。

㈥ 四川隆昌歷史文化

「中國石牌坊之鄉」 「青石文化城」
隆昌縣境內有一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古宇湖風景名勝區),古宇湖風景名勝區:由金鵝鎮景區、古宇湖景區、雲頂風景區和聖燈山景區四組風景名勝襟連而成,合稱「一城一湖兩架山」。主要景點:川南明珠古宇湖,石化聖地聖燈山,夢幻奇峰雲頂山,立體史書牌坊群。兩個縣級風景旅遊區(大佛坎風景旅遊區,黑水凼風景旅遊區)。
西部青石文化城
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也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隆昌盛產青石,為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城市特色,隆昌正在著力打造西部青石文化城。已由四川美術學院瑞地設計室編制完成了隆昌縣「青石文化城」 總體城市風貌建設規劃。按照「青石文化城」總體城市風貌建設規劃,將在城市空間中設置 「城市之門、城市文脈、城市客廳、城市通廊、城市綠地、景觀環道、城市金街、地標建築」八大青石形象要素景觀,構架「一座牌坊古鎮,一座青石文化廣場,兩條城市文脈,四座城市之門」的青石文化城。西部青石文化城的建設,增添了隆昌旅遊的新亮點。
「立體史書」石牌坊
牌坊隆昌石牌坊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至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間「奉旨」建造,距今已有五百餘年歷史,素有「立體史書」之稱。隆昌石牌坊現存17座,其中主要的13座呈念珠狀坐北向南一字排列,位於巴蜀古驛道隆昌縣城南北兩端的驛道中央。牌坊沉澱和蘊涵華夏文明精髓,是集哲學、歷史、數學、文學、力學、建築學、美學為一體的明、清建築精粹,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以其全國最大的石牌坊群、全國唯一男女同坊、牌坊種類多樣、奉旨建造、雕刻精美等特色,與安徽歙縣牌坊相媲美。2005年3月,隆昌縣被中國鄉土藝術協會命名為「中國石牌坊之鄉」。
「夢幻奇峰」雲頂寨
張愛萍將軍題詞雲頂古寨始建於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佔地245畝,寨牆總長1640米,牆高7.4米,寨牆寬4.5米,有莊院48座(現存13座),是隆昌最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在四川乃至西南都具有唯一性。雲頂寨具有獨特的家族文化。郭氏家族在雲頂寨聚居600多年,生息繁衍,發展成為一個與安徽桐城方家齊名的大家族。600年來形成了郭氏家族獨特的族規族距,規章制度;演繹了雲頂寨內許多悲歡離合的傳奇故事;成就了郭氏家族工農商學兵的傑出人才。雲頂寨具有獨特的建築文化。雲頂古寨是郭氏家族壘石成牆、築寨自保的族居地,寨牆規模宏大,高大雄偉,寨樓、炮台、兵棚、馬房、倉庫、武器庫、蓄煤池等一應具備,內容和形式構成上同歐洲的古堡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國內實屬罕見。
寨內建築形式多樣,有川南民居、客家民居、徽派民居及中西混合式風格,省規劃設計院的專家評價說:雲頂寨的建築在建築學上堪稱世界少有,是中國傳統與近現代建築的露天博物館。雲頂寨具有獨特的民俗文化。雲頂寨內湖以古寨為依託的雲頂場被譽為川南民風民俗的活化石。集市交易形成了獨特神秘的「夜半相聚,雞鳴則散」的半夜市場,俗稱「鬼市」,構成一幅川南民風民俗的生動畫卷。這一民風民俗在全國是唯一的,吸引各地遊客前來探詢「鬼市」的神秘。總之,雲頂寨以其「萬擔地主收稅院」、40平方公里地主庄園微縮景觀、千年民風民俗活化石和獨特民俗雲頂場「鬼市」而享譽四海。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搜索天下》欄目,先後到雲頂寨拍攝了旅遊專題片,並在中央台黃金時段播出,提高了雲頂寨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雲頂寨具有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距離隆昌縣城僅19公里,車程僅需20分鍾。
「川南明珠」古宇湖
古宇湖古宇湖為70年代修建的人工中型水庫。湖面面積5.4平方公里,東西最長7.5公里,南北最寬2公里,最大水深27米,平均水深15米,庫容量5600萬立方米,湖中島嶼和半島較多。以湖泊水景、環湖松林、成群野鴨灰鶴為景觀特色,春夏賞湖光山色、秋冬觀萬千水鳥,素有「川南明珠」、「侯鳥樂園」之美譽。古宇湖的野生水禽有5科16種,其中有大白鷺、鸕鶿等四川稀有種類,四川省熊貓館館長、省鳥類著名專家吳先智評價說:「古宇湖的水禽種類多,數量大,在四川的河湖庫塘中是罕見的」。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十萬余只水鳥在湖面飛翔,蔚為壯觀,勾勒了一幅人、鳥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古宇湖距縣城僅0.5公里,是成渝地區離城市最近的湖泊,極適宜都市人休閑旅遊。
「石化聖地」聖燈山
與古宇湖襟連而成的聖燈山,有紀念毛澤東、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視察「3·27」炭黑車間的紀念館,是留下毛澤東一生唯一蹲姿視察記錄照片的地方。有水氣同井的溫泉資源,經初步測定,溫泉日產量可達800—1000立方米,水溫達60—70℃,所含對人體有益的礦產物質含量豐富,具有醫葯保健價值,開發潛力巨大。

㈦ 武漢青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武漢青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10月24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提供休閑健專身服務,文化辦公屬用品、體育用品、建材、機電設備、五金家用電器、鋼材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葉響林
成立時間:2011-10-24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2011700004986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武漢市新洲區雙柳街學林路

㈧ 《隆昌青石文化》作文

我的家鄉位於重慶和成都中間,自古以來就有「川東大門」的稱呼回。
我的家鄉還有一個答響當當的名字「中國石牌坊之鄉」。沿著彎彎的青石路,你會來到座落於縣城南關的石牌坊群。這里有保存完好、歷史悠久的古牌坊。每一座牌坊就是一個故事。瞧,我家鄉的牌坊簡直就是一部活的歷史書,它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
在我的家鄉,有一座雄偉的大山——聖燈山。這兒,曾經留下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足跡。這里有許多挺拔的樹木和一片片綠色的良田。到了春天,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人走在山間,就像一個個走在花海中的花仙子一樣。
在我的家鄉,還有一個風光秀麗的古宇湖水庫。水庫四周環繞著一座座青山。古宇湖像群山珍藏的一顆碩大的珍珠。風一吹,湖面盪起漣漪,像一塊隨風舞動的青紗。風一停,古宇湖就像一面閃著銀光的鏡子,倒映著兩岸的綠樹、青山。不僅如此,你還可以劃船欣賞古宇湖各個小島的風景,也可以劃船到湖心與白鷺、野鴨一起玩游戲。
我的家鄉真是一座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城市啊!如果,你來到我的家鄉,一定會像我一樣深深愛上她。

㈨ 小冀鎮的歷史文化

小冀相傳,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新鄉縣西南一帶土地荒蕪,野草叢生,只有稀稀拉拉的幾個村莊。有一天,從外地逃來了兩兄弟,姓冀,以做銀匠活為生。三兄弟找了塊高坡地,搭草棚,生爐火,繼續著銀活的生計。鄰近的人家喚老大叫大冀,老二叫小冀。大冀生性圓滑,待人刻薄;小冀忠厚老實,辛勤肯干。沒過幾年,兄弟倆掙了一些錢財,娶下了媳婦,各自有兒有女,生活也算幸福。然而,好景不長,兄弟倆從兩條光棍到熱熱鬧鬧的一大家子人,逐漸開始磨牙吵嘴,磕磕碰碰,再加上兄弟倆脾氣不合,一家人不斷鬧氣。後來,兄弟倆只好分了家,大冀帶上妻子老小,遷往了今天新鄉縣秦村營村東關帝廟附近,人們都習慣地叫那個地方為大冀(現已絕跡)。而小冀留在原來的高坡地,沒日沒夜的開荒種地,還刻苦鑽研銀活的手藝,附近居住的人家也多了起來,慢慢形成了一個小村莊,人們便叫這個村為小冀。
魏庄魏庄,在新鄉市區西南16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南1.8公里。據魏氏族譜記載:「明初,魏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出,先到溫縣魏溝,留下一支,又向東遷此建村。」名魏家莊。清末,村南也有一個魏庄,因此改為北魏庄,後易今名。
張青張青,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5.8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南1.9公里。相傳宋時,此處有人居住,遺留有大青石槽,舊水井,破房屋等。明永樂(1403-1408年)年間張姓由山西遷居「鄘邑之南」在此定居(清乾隆五十一年《張氏家譜》序),後以預祝張姓萬年長青之意,名張青,至今。
苗庄苗庄,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5.9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2.1公里。據苗氏墳碑載:「明洪武間(1368-1378年),奉旨遷鄘之南而居,號苗家莊。」天順間(1460-1465年),「尚姓從本邑尚村遷此「(清康熙三十八年《尚氏族譜》序),至今。
王屯王屯,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4.4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3公里。明初,「王姓從山西陽城縣谷垛村,奉旨遷鄘城之小屯」(清康熙二十年《王氏族譜》序),後名王小屯,亦稱王家屯。明末,張姓遷此又另居一片名張王莊。清中期漸連成一塊,1933年統稱今名。
許庄許庄,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4.2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2.9公里。宋朝年間,許氏在今村東建村,名許堂,後又西遷今址定居。明時稱許家莊,清末簡易今名。
李庄李庄,在新鄉市區西南13.5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3.3公里。據清朝咸豐四年(1854年)祠堂碑載:明初,「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名李家莊。後簡稱今名,至今。
閻庄閻庄,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5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2公里。據民國九年閻氏墳碑載:「明洪武八年(1375年)閻姓從山西洪洞縣槐樹下,先遷新邑趙堤,因地勢低窪,澇鹼災害嚴重,永樂初年(1403-1408年)又轉遷興國寺東建村,後又移寺西(今村址),名鞏村。」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興福寺碑亦刻有「鞏村」。後改名閻鞏村。明末,張姓從張青遷此,又名閻張青,1949年改今名。
聶庄聶庄,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4.5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相傳,宋時此處有聶姓居住,名聶家莊,「王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出,先到獲嘉縣南王井村,後又轉遷此處」(《王氏家譜》序)。仍用原村名。後簡稱今名。
樓村婁村,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3.4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北3.1公里。據墳碑載:宋時,此處有姬、袁、閻三姓。首戶姬姓土地數十頃,是個神(巫)醫,家有花園,樓院多處,故名樓村。明初,崔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出,先到新邑郝圪壋(今縣畜牧場)、崔家井,永樂末期又遷此,仍沿用原村名,後簡寫成婁村。
秦村營秦村營,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6.6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北2.8公里。據村南水塘內墓記載:宋時,秦姓居此,名秦村。元朝1286年村西八蠟廟石香爐刻:「東秦村」。明初「傅姓洪武時為千總,散兵屯田於新邑西南東秦村,曰秦村營」。
豆腐村豆腐村,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7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北2.9公里。宋時,秦、桑、左、吳等姓在此居住,名秦村。元朝1286年,村東八蠟廟石香爐刻:「西秦村」。後秦姓犯罪外逃。「明初,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出,先到小冀鎮,老二轉遷此處」。後為祈禱富裕,改名為都富村,村民到縣衙完糧時,管賬老先生誤寫為豆腐村,至今。
西崔庄西崔庄,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7.7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北3.5公里。據清同治五年創修《崔氏族譜》序載:「崔姓在明洪武時,從山西洪洞縣遷至鄘南,名崔家莊。」清末,簡稱崔庄,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與朗公廟人民公社崔莊重名,經新鄉地區行署批准,更名為西崔庄,至今。
冀庄冀庄,在新鄉市區西南18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北2公里。相傳在唐朝時期,冀姓老二從小冀遷此,名冀家莊。明初,聶姓從山西洪洞縣先遷輝縣秀才庄,後因地勢低窪,常遇水災,又轉遷至此。萬曆末年,賈姓從獲嘉縣後五佛村遷此。沿用原村名,清末,簡稱至今。
梁村梁村,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9.5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3.9公里。元朝時期,梁、趙、畢三姓在此居住,名梁村。「明嘉靖年間,白姓從小冀遷此」(民國十四年《白氏家譜》序)。清乾隆末年,「沈姓從獲嘉縣沈庄遷此」(民國二十八年《沈氏族譜》序)。都沿用原村名至今。
杏庄杏庄,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20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3.9公里。宋朝時期,聶姓居住在古黃河堤(即漢堤)東側,名為永興堤。明朝初期,「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清康熙九年《張氏族譜》序)。正德年間,以村邊杏樹林茂密,改名杏花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曾改稱杏庄堡、杏庄鋪。同治年間築寨,又名杏庄寨。民國初,稱今名。
西石碑西石碑,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21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4公里。據村關帝廟唐開元七年(公元716年)四月,大唐衛州新鄉縣臨清驛長孫璧石像碑記載:「唐初孫姓在此居住。」明初,「魏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廟東」(《魏氏族譜》序),名魏營。後王姓遷廟西一奶奶堂附近居住,名王堂。明成華年間,以石碑改稱石碑村,乾隆末年,改為今名。
東石碑東石碑,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20.3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3.7公里。據村關帝廟唐開元七年(公元716年)四月,大唐衛州新鄉縣臨清驛長孫璧石像碑記載:「唐初孫姓在此居住。」後以石碑名石碑村。明弘治年間(1488-1495年),姬姓從杏庄,呂、茹等姓陸續遷此,都居住在石碑村東部,到清乾隆末年,改為今名。
侯庄侯庄,在新鄉市區西南19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2.7公里。據侯氏族譜記載:明崇禎末年(1632-1638年),「侯姓從獲嘉縣望高樓村遷此建村,明侯家莊。」清末簡稱今名。
高村高村,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8.5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南2.3公里。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梁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擇一高地居住,名高村,至今。
西賈城西賈城,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7.6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南1.7公里。相傳元朝有賈姓在此居住,名賈城。明末清初有侯、孫、熊、張、杜等十姓陸續遷此,居住在西邊一片,陳、李、楊等居住在東邊一片。到清末分為兩村,此處改名為西賈城,至今。
東賈城東賈城,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7.3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北1.5公里。相傳元朝有賈姓在此居住,名賈城。明末,陳姓從東大陽堤遷此,居村東北角,名陳圪壋,後李姓從店後營亦遷此。清末,分為東西兩村,此村在東故名東賈城,至今。
西寺西寺,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8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西2公里。據劉氏族譜記載,明初,「劉氏從山西洪洞縣遷出,先居新鄉縣城裡,崇禎年間,復遷小冀聖壽寺西邊定居,名西寺庄」,清末簡稱西寺,至今。
郝村郝村,在新鄉市區中心西南15.8公里,小冀鎮人民政府駐地北1公里。元代時,有郝氏在此居住,名郝村。因連年戰爭無力應付外遷。明永樂年間「大趙營姜姓遷此」(《姜氏族譜》),仍沿用原村名,至今。

㈩ 南昌縣的歷史文化

黃河陣
黃河陣在南昌縣蔣巷鎮北望、白岸等地,流傳著一個古老的習俗,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初六,在村落邊的河灘沙地上,擺上據說從上古流傳下來的黃河陣。燈陣由1.3長的竹竿構成,大約每間隔一米就豎著一根或紅或綠的竹竿,竹竿上面則有一盞蓮花底座的油燈。據當地傳說,黃河陣由通天教主金簫、銀簫、碧簫三姐妹所創。千百年來,三簫娘娘被視為平安、幸福的庇護神,所以黃河燈也叫幸福燈、平安燈。燈陣由99個彎,一直走完別回頭,象徵著一帆風順、幸福平安。還有人說,九曲黃河陣是因其路線三回九轉,寓意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而得名。
南昌採茶戲
南昌採茶戲,江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燈戲」、「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清代乾隆年間,南昌縣塔城鄉鳳崗村劉蜀陡等人合辦崗下劉家戲班,編排大戲演出,演員行當由二旦(青衣、花旦)和小丑,增加了小生、老生、大花、小花彩旦等行當,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南昌採茶戲從鄉村進入南昌市,1953年,被正式命名為南昌採茶戲。2008年被列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塘南賀郎歌
塘南賀郎歌流傳於南昌地區鄉村,是舉辦婚慶禮儀、洞房花燭之夜必備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其曲目眾多,歌詞文采飛揚,表現形式豐富、氣氛熱烈。既有一人獨唱部形式,也有眾人共同喝彩環節,是南昌縣地區婚慶喜事中一種不可或缺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
塘南賀郎歌多為一人領歌,眾人喝彩,並有嗩吶伴奏。以唱兩首賀郎歌吹奏兩首嗩吶伴奏音樂交替進行為表演形式。賀郎歌的曲調固定,但是歌詞卻千變萬化,豐富多彩。這些優美歡快的曲調都是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智慧財富和知識結晶,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三江抬故事
三江抬故事自唐末宋初便流傳於三江鎮南街村,每年正月十三和農歷八月十八是三江鎮南街村蔡家舉行抬故事的日子,至今已流傳近千年之久。
抬故事,用故事架(一張四方的桌面,面積約130cm*130cm,四個桌腿很短,約20cm高;四周圍了一圈矮矮的鐵柵欄,約10cm-15cm高;桌面中間豎有一到兩根木樁,用來固定站在桌面上的演員,使其保持站立姿勢不滑到;故事台左右兩邊套有麻繩,供扁擔穿過)抬起來。抬故事的內容取材於歷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古典戲曲及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節,是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習俗表演。
南昌燈棍節
南昌燈棍節最早起源於清乾隆年間,是村裡祭祀祖先、傳承祖業、祈求平安的一個傳統習俗。
每年的正月十二下午兩點,村裡的男丁紛紛聚集到村前廣場,用魚叉把直徑1.5尺、長約36米的燈棍平地叉起,樹立在村前廣場。燈棍共分三節,頂端一節為竹子,寓意竹保平安,來年節節高;燈棍豎起後,底部四周綁上硬木棍,用木槌夯實,最後掛上燈籠。整個儀式大約十分鍾。
儀式結束後,村裡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並請來戲班唱戲三天,以示慶祝。正月十六零時,放下燈棍,意思是春節已經過完,人們又要開始為一年的美好生活忙碌起來。
鑼鼓十八番
鑼鼓十八番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打擊樂器表現形式,南昌縣八一鄉胡華村、塔城鄉鳳崗村、岡上鎮黃台村等地都有鑼鼓十八番。流傳至今已經有300年歷史了。其曲牌眾多,打法多樣,氣氛熱烈,表現豐富,形式多樣。即可單獨表演,也可為民間舞蹈伴奏,是南昌縣地區歡慶節日、婚慶喜事中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

板燈龍 南昌縣塔城鄉北洲村板燈龍歷史源遠流長,從明代以前一直流傳至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板燈龍全長800-1000m(420-500板),每板2m,4盞燈籠,演出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初七晚上,共有600多人參與演出。
以上資料來源: 鳳凰溝風景區
鳳凰溝風景區,位於南昌縣黃馬鄉,國家4A級景區,距南昌市中心35公里。景區建設面積為8平方公里,由生態茶業展示園、觀賞植物展示園、蔬菜瓜果展示園、果業展示園(百果園)、高效蠶業展示園、水產展示園(漁樂苑)、生態養豬示範園、農作物品種展示鑒定站(白浪湖度假村)、農機展示館等組成。
三江後萬古村 三江鎮後萬古村,位於南昌縣三江鎮,距省會南昌市40公里,為南昌縣望族名村,自北宋神宗年間,古兵部尚書、愛國先賢萬迪公始遷至此,迄今800餘載。歷朝金榜題名之進士有記載者就有15人。村內有萬芳園之迪公銅像,迪公古墓、道光古井、必大之門、金榜旗桿石、石堤十八坡及明朝民居建築群等名勝古跡。主要景點:後萬古村、南街古村、百花洲垂釣中心。地方戲劇、傳統工藝製作等遊客參與。
三江鎮前後萬古村是該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江西省政府列為歷史文化名村,同年又被南昌市評為十佳旅遊景觀古村,2013年被南昌市旅遊局評為南昌市鄉村旅遊點。
岡上「教授村」
岡上鎮月池熊村是聞名全國的「教授村」。先後走出了300餘位中科院院士、博士、碩士、副教授、教授,成為聞名遐邇的「教授村」。
月池熊氏的最早先人可追溯至清代雍正至嘉慶年間。 從古以來,熊氏家族就人才輩出。清朝月池熊氏「三代皇」(熊氏三兄弟)興盛時期,月池人考上進士、榜眼、探花、舉人和秀才的可謂不勝枚舉。當時進士以上修建的排房,在月池連成了片,統稱「大夫地」。據統計,全村竟有中科院院士1名,博士研究生11名,碩士研究生50餘人,副教授以上職稱的260餘人,僅在北京大學任副教授以上的就有十幾名。
蜚英塔
蜚英塔,俗稱寶塔,位於麻丘鎮寶塔村南。此塔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為傳統樓閣式磚石建築,座北朝南(360°),平面呈六角形,底層實測每邊長3.2米,塔基用長方形紅砂石砌築。塔身七層,層間為青石板岩,塔內有磚階,可由塔內轉至外檐旋攀至頂層,磚檐為五層平鋪疊澀出檐,含塔剎總高35米。第三層正面嵌一塔碑:右書「龍飛天啟辛酉元年正月十一日立」,中刻「蜚英塔」三字,左書「東閣大學士癸未狀元朱國祚題西川左藩伯丙戌會魁周著鼎建」。原塔左有唐建阿縟寺,早年被毀。
澄碧湖
澄碧湖,位於南昌縣蓮塘鎮,總面積1500畝,現已開辟為公園。澄碧湖是江西省南昌縣城一座以休閑娛樂為主題的多功能生態公園,於2004年6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公園分南北兩苑,南苑又名文化廣場,面積120畝,四面環水,三橋貫通,供市民休閑娛樂。北苑緊靠澄湖北大道行政辦公區,規劃面積238畝,以集會升旗、休閑觀光等功能為主。澄碧湖公園先後被評為南昌市「十大夜景」、南昌市一級三星級公園。
塘南令公廟
塘南令公廟,座落於塘南鎮柘林街,位於撫河支流北岸。據廟內碑刻記載,該廟始建於南宋末年,是為了紀念唐代名將張巡而建。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農歷7月17日深夜,日軍分別從尤口范家(現屬高新技術開發區昌東鎮)、荷埠周家(現屬高新技術開發區麻丘鎮)兩個據點出動100多人,手持刀槍,帶著惡狗奔向20多里外的塘南地區進行殘酷的「三光」大掃盪。柘林街令公廟是日冠集中屠殺村民的主要地點。
塘南令公廟是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昌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馬游山風景區
馬游山風景區,地處幽蘭鎮青嵐湖畔,因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在此游過戰馬而得名,總面積3000畝。旅遊區內有東禪寺、觀音廟、地藏寺三個佛教勝地。馬游山上古樹奇花飄香,湖域銀魚、白鷺成群,寺廟香客遊人不斷,堪稱南昌地區著名旅遊景點。

閱讀全文

與青石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