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蔣的起源
出於姬姓 蔣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統與來源與西周皇族有關,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齡,周成王時受封於蔣(今河南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光山縣西),建立蔣國,為伯爵,史稱其為蔣伯。春秋時,蔣遭楚滅,蔣伯的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蔣氏。伯齡以前的支系為:少典(太昊)-姬軒轅(黃帝)-姬玄囂-姬蟜極-姬俊(帝嚳)-姬棄(後稷)-姬不窋-姬鞠(鞠陶)-姬公劉-姬慶節-姬皇仆-姬差弗-姬毀隃-姬公非-姬高圉-姬亞圉-姬祖類(公叔)-姬亶父(太王)-姬季歷-姬昌(周文王)-姬旦(周公旦)。 其他少數民族 其他少數民族如滿、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瑤、傣、土家、壯、羌及朝鮮有此姓。
得姓始祖
蔣伯齡。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發滅掉荒淫無道的商紂王之後,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的叛亂,確定宗法制,創立了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同姓諸侯,其中將自己第三子伯齡封於蔣地,稱蔣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名為氏,並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河南為蔣姓的最初發祥地,楚滅蔣後,蔣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遷。秦漢之際,有蔣姓西遷入陝西,東遷入山東,其中在山東博興、壽光的蔣姓繁衍的最為旺盛,故蔣姓世代有以「樂安」為堂號的習俗。蔣姓南遷較一般姓氏都早,始於漢代,東漢建武年間,逡道侯蔣橫遭讒害,其九子避難四方,光武帝醒悟後,九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潁、會稽侯鄭、臨蘇侯浙、臨湖侯曜、浦亭侯巡、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九江(今安徽定遠)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蘇宜興)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多數散居於我國南方的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並且成為當地的開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蔣姓活動范圍大大增加。東漢末年,有一支從河南遷往山東東萊郡,三國時曹魏的蔣濟即其後裔。此期有蔣休(西漢名臣蔣翊之十世孫)自樂安遷義陽羨縣(今江蘇宜興),其子孫有遷浙江奉化之三嶺。據考證,天下無二蔣,蔣姓中國人本出自於一家。漢代以後的蔣姓,大都出自江蘇的宜興,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後來中國的蔣姓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從宜興繁衍出來的。唐初,陳元光入閩開漳,有蔣姓將佐隨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蔣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時,蔣翊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住在寧波城內的采蓮橋,其後代文人蔚起,成為甬上望族。宋以後,福建、廣東蔣姓已盛,元季,仕傑公(宋神宗金紫光祿大夫蔣浚明之裔)始遷奉化武嶺禽孝鄉(即今溪口鎮),此即蔣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閩粵蔣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居台灣,蔣姓族人大批隨往。如今,蔣姓已廣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蔣姓約佔全國漢族蔣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號
郡望 1、東萊郡,治所在東萊(漢高帝置郡,治所在今山東掖縣); 2、樂安郡,治所在臨濟(東漢永元十年置郡,治今山東青縣高苑鎮西北),三國時移治高苑(今山東博興西南)。 堂號 「鍾山」、「九侯」、「居易」、「亦政」、「慎樞」、「樂安」等。?
宗族特徵
1、天下無二蔣,蔣姓來源比較純正。 2、蔣姓源於北,而盛於南,是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3、歷史上蔣姓人材濟濟,若星漢燦爛。 4、字行輩份斷則有續。如據《灰湯蔣氏支譜》載,湖南寧邑蔣姓一支字行為:「際忠成源河海兆,永朝世立國泰民,安湘啟祖傳嗣廣,英賢恆守應昌榮。」續修派語字行為:「原泉資必達,深造得常盈,孝友承先業,詩書建大名。」又如湖南道州蔣姓一支行為:「芝楚世光元,能學正榮昌。」續修派語字行為:「先崇尊敬,信義傳芳,……」
B. 何時開始姓蔣,歷史上最早的蔣氏先祖對開始
是的,抄樓主正解。
蔣姓是襲百家姓之一,據《元和姓纂》中記載,蔣氏為姬姓,出自周王族,乃周公旦第三子伯齡之後,以國名為氏。其宗族特徵1.天下無二蔣,蔣姓來源比較純正。2.蔣姓源於北,而盛於南,是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楊姓,隋朝國姓,出自姬姓周王族支系。在「百家姓」中排第16位。是現時中國第六大姓氏
C. 歷史上蔣姓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蔣姓名人分布
民國
蔣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中華民國首任總統。
蔣中正先生
蔣介卿,浙江奉化人,任過台州地方法院推事、廣州地方審判廳推事、英德縣縣長、後又擔任過浙江海關監督、浙江省政府委員等。
蔣百里,浙江海寧人,國民黨陸軍上將.
蔣鼎文,逝江諸暨縣石山人,授國民黨陸軍上將,任陝西西安行營主任,兼十戰區司令長官。陝西省主席。
蔣先雲,湖南省新田縣大坪塘鄉大坪塘村人,名湘耘,別名巫生,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優秀黨員、學生運動傑出領袖、「黃埔三傑」之首、北伐戰爭烈士。
蔣翊武,澧縣城關鎮人。武昌起義總指揮
蔣經國,字建豐,浙江奉化人 :歷任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國民黨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國防部副部長、部長、行政院副院長、院長、中華民國總統等職。
蔣經國先生
蔣尊簋,諸暨紫東滸山人,廣東任混成協協統,任廣東省都督府軍事部長,為浙江都督,兼民政長,任為參謀次長。後歷任軍政部次長,代理參謀長兼滇、黔、贛聯軍第一路司令。
蔣作賓,湖北應城人。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陸軍部次長
蔣夢麟,浙江餘姚人,北京大學校長。
蔣正文,字松寒,淄博工礦特區武工大隊大隊長,博山縣警察所建設科長,博山武術宗師
蔣正武,字松鶴,子蔣衍桂博山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女蔣衍芬丈夫是外交部原副部長宮達菲
蔣衍升,同盟會創始人之一,山東省秘書長。
蔣光鼐、廣東東莞人。曾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總指揮,淞滬警備司令。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綏靖主任。任國民黨第七戰區副司令長官。1946年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建國後曾任紡織工業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
蔣緯國,浙江奉化人,晉升陸軍二級上將,任裝甲兵司令
蔣華秀,蔣介卿的女兒嫁與白崇禧的外甥韋永成為妻,韋永成在抗戰時。曾任安徽省財政廳廳長。
蔣仲苓,浙江省義烏縣人,任"陸軍總司令"並晉升"二級上將",任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兼任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任"總統府"參軍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任"國防部長",,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副主席,聘為"總統府"資政。,
蔣碧薇,江蘇宜興縣,復旦大學法語教授,悲鴻夫人,後嫁張道藩,貴州人,當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長,最後做到「立法院院長」。
蔣南翔,江蘇宜興人,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52~1966年出任清華大學校長,1956~1966年兼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期間還任中共北京市高校黨委第一書記、教育部副部長、高等教育部部長等職。1977年後任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部長、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等職。
蔣修仁,陸軍少將,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二十六師四十四旅旅長。
蔣在珍,中將師長,貴州桐梓人,任新八師師長,第二十五軍第三師師長.
蔣孝先,陸軍中將。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組組長、南京政府駐北平憲兵第三團團長。在《何梅協定》簽署後,蔣孝先從北平撤回南京,擔任蔣中正的侍從室組長。
蔣鋤歐 ,東安山口鋪人。,任國民黨四十四軍二師師長,晉升為四十四軍中將副軍長,任過全國鐵路甲車司令、鐵道部警備總局局長、交通警備司令,,任一,六兩區鐵路軍運指揮官,後調衡陽運輸司令,
蔣伏生,祁陽掛榜山人。升為國民黨師長,任李玉堂部集團軍副總司令、長沙警備司令
D. 蔣姓起源
蔣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統與來源與西周皇族有關,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齡,周成王時受封於蔣(今河南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光山縣西),建立蔣國,為伯爵,史稱其為蔣伯。春秋時,蔣遭楚滅,蔣伯的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蔣氏。2、其他少數民族如滿、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瑤、傣、土家、壯、羌及苦聰人有此姓。
得姓始祖 蔣伯齡。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發滅掉荒淫無道的商紂王之後,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的叛亂,確定宗法制,創立了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同姓諸侯,其中將自己第三子伯齡封於蔣地,稱蔣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名為氏,並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河南為蔣姓的最初發祥地,楚滅蔣後,蔣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遷。秦漢之際,有蔣姓西遷入陝西,東遷入山東,其中在山東博興、壽光的蔣姓繁衍的最為旺盛,故蔣姓世代有以「樂安」為堂號的習俗。蔣姓南遷較一般姓氏都早,始於漢代,東漢建武年間,逡道侯蔣橫遭讒害,其九子避難四方,光武帝醒悟後,九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潁、會稽侯鄭、臨蘇侯浙、臨湖侯曜、浦亭侯巡、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蘇宜興)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多數散居於我國南方的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並且成為當地的開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蔣姓活動范圍大大增加。東漢末年,有一支從河南遷往山東東萊郡,三國時曹魏的蔣濟即其後裔。此期有蔣休(西漢名臣蔣翊之十世孫)自樂安遷義陽羨縣(今江蘇宜興),其子孫有遷浙江奉化之三嶺。據考證,天下無二蔣,蔣姓中國人本出自於一家。漢代以後的蔣姓,大都出自江蘇的宜興,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後來中國的蔣姓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從宜興繁衍出來的。唐初,陳元光入閩開漳,有蔣姓將佐隨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蔣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時,蔣翊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住在寧波城內的采蓮橋,其後代文人蔚起,成為甬上望族。宋以後,福建、廣東蔣姓已盛,元季,仕傑公(宋神宗金紫光祿大夫蔣浚明之裔)始遷奉化武嶺禽孝鄉(即今溪口鎮),此即蔣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閩粵蔣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居台灣,蔣姓族人大批隨往。如今,蔣姓已廣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蔣姓約佔全國漢族蔣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E. 姓氏"蔣"的由來
周成王時,周公復旦平定武制庚和三監的叛亂之後,封其第四子伯齡於蔣,即商朝蔣國故地,今河南獲嘉西北。周公旦東征徐、奄17國後,移封蔣國於淮漢兩水之間的蔣鄉,今河南南部淮濱縣期思鄉期思村。
公元前617年,楚穆王北進逼陳、鄭時滅了蔣國。子孫以國為氏。姬姓蔣氏的歷史至少有3000年。
蔣國滅亡後,蔣人四散,一部分成為楚國臣民,一部分迂到貴州東部的蔣州(獎州),一部分東遷到膠東地區,一部分南遷湖南湘鄉一帶。
(5)蔣姓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蔣姓始祖:
蔣伯齡,姬姓,名齡,伯為爵位,受封於蔣國(河南淮濱),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發滅掉荒淫無道的商紂王之後。
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的叛亂,確定宗法制。
創立了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同姓諸侯,其中將自己第三子伯齡封於蔣地(今河南省淮濱縣期思鎮,原為河南省固始縣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省光山縣西),世稱蔣伯。
公元前617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稱為蔣氏,並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
F. 蔣姓家族的歷史有那些
關於蔣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以國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蔣姓。《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楚滅蔣後所置,屬於汝南郡,魏、晉時改屬弋陽郡。因此,蔣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濱。 聚集地(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蔣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展繁衍。自楚滅蔣後,蔣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遷。其中,有一支首先於漢時已遷居陝西省境內,又一支於東漢遷往山東東萊郡。另一支於南朝宋時遷往義陽羨縣(今屬江蘇)。西漢哀帝時,又杜陵人(今陝西長安縣東南)蔣翊被封為兗州(今屬山東)刺史,其子孫東漢初渡江散居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陽羨(今江蘇宜興),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蘇常州)之滆湖,一支遷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嶺。個兒子避難四方,待帝省悟後,9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穎,會稽(今屬浙江)侯鄭,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臨湖侯曜、臨蘇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屬江蘇)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便多散居我國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地。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有河南蔣姓將佐隨從,後在福建安家落戶。宋代,蔣氏已有移居今廣東者,如南宋理宗時進士蔣科為電白人(今廣東高州縣東北)。元末,永嘉人(今浙江溫州)蔣允文避亂移居閩中。元、明時期,福建、廣東的蔣氏已發展成為大族。 蔣姓是台灣的第六十六大著名大姓,其地位的顯赫,自不待訪問說。蔣氏家族的源頭,史書上記載為:「系承伯齡,望出蔣鄉」。蔣氏遷台,始於明末永曆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當時,有位叫做蔣毅庵的人,跟隨鄭成功父子在台灣高舉義旗,反清復明,並且當了鄭氏軍隊的副總。蔣毅庵死後,就葬於彰化市的八卦山麓。同時期,還有一位姓蔣鄭氏部屬,入墾港東中里西勢庄。這兩位追隨鄭成功來台的蔣姓人士,已被公認為蔣氏移台的始祖。另據史籍記載,台灣的蔣氏,主要來自福建的泉州。從《福建通史》可知,泉州的蔣氏的始祖,是南宋的大學者蔣邕,他是仙遊人,在南宋紹興年間,到泉州教書,後來就定居下來,成為蔣氏在閩南的開山祖。由此推斷,台灣蔣氏的祖先,應該也是來自中原的蔣邕。 蔣姓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G. 蔣姓的來歷
姓氏起源: 關於蔣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以國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蔣姓。《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楚滅蔣後所置,屬於汝南郡,魏、晉時改屬弋陽郡。因此,蔣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濱。 聚集地: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蔣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展繁衍。自楚滅蔣後,蔣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遷。其中,有一支首先於漢時已遷居陝西省境內,又一支於東漢遷往山東東萊郡。另一支於南朝宋時遷往義陽羨縣(今屬江蘇)。西漢哀帝時,又杜陵人(今陝西長安縣東南)蔣翊被封為兗州(今屬山東)刺史,其子孫東漢初渡江散居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陽羨(今江蘇宜興),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蘇常州)之滆湖,一支遷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嶺。個兒子避難四方,待帝省悟後,9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穎,會稽(今屬浙江)侯鄭,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臨湖侯曜、臨蘇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屬江蘇)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便多散居我國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地。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有河南蔣姓將佐隨從,後在福建安家落戶。宋代,蔣氏已有移居今廣東者,如南宋理宗時進士蔣科為電白人(今廣東高州縣東北)。元末,永嘉人(今浙江溫州)蔣允文避亂移居閩中。元、明時期,福建、廣東的蔣氏已發展成為大族。 蔣姓是台灣的第六十六大著名大姓,其地位的顯赫,自不待訪問說。蔣氏家族的源頭,史書上記載為:「系承伯齡,望出蔣鄉」。蔣氏遷台,始於明末永曆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當時,有位叫做蔣毅庵的人,跟隨鄭成功父子在台灣高舉義旗,反清復明,並且當了鄭氏軍隊的副總。蔣毅庵死後,就葬於彰化市的八卦山麓。同時期,還有一位姓蔣鄭氏部屬,入墾港東中里西勢庄。這兩 位追隨鄭成功來台的蔣姓人士,已被公認為蔣氏移台的始祖。另據史籍記載,台灣的蔣氏,主要來自福建的泉州。從《福建通史》可知,泉州的蔣氏的始祖,是南宋的大學者蔣邕,他是仙遊人,在南宋紹興年間,到泉州教書,後來就定居下來,成為蔣氏在閩南的開山祖。由此推斷,台灣蔣氏的祖先,應該也是來自中原的蔣邕。 蔣姓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三、堂號 "鍾山堂":後漢時有秣陵尉蔣子文在山中剿匪時犧牲了。他生前說過"我的骨頭輕,死後一定成神"。到了三國時代,吳國孫權在健康(今南京)建了國都。一天,孫權到鍾山堂游覽,果然看到了死去了好久的秣陵尉蔣子文,騎著白馬,拿著鵝毛扇子,孫權於是就在鍾山上給他蓋了廟,封他為蔣侯,專門派人奉祀他。蔣氏因以"鍾山"為號。 "九侯堂":西漢時蔣詡忠於漢室,王莽篡漢後要他做臣子,他堅決不幹,就被王莽殺害了。光武帝中興漢室後,蔣詡已死,光武帝就把他的九個兒子都封為侯。蔣氏因以"九侯"為號。 歷史名人 蔣介石:名中正。早年入保定軍校學習,後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依附滬軍都督陳其美。後在上海經營交易所失敗,投靠孫中山。1924年,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蔣介石表示擁護,得到孫中山信任派去原蘇聯學習。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製造了"中山艦事件"和"整頓黨務案",排斥共產黨人,乘機取得國民黨中央常委會主席、組織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等職。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南京建立國民黨政府,任軍委會委員長、中央政治局會議主席,掌握了軍政大權。1948年他召開國大會議,通過憲法,他被推選為總統。1949年冬,他率領國民擋部分高級官員和殘余部隊退至台灣。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勢,終年88歲。 蔣琬:三國時蜀漢著名大將軍。初隨劉備入蜀,後為諸葛亮所重,任丞相長史。諸葛亮攻魏時,他主持兵源糧餉的供應。諸葛亮稱他為"社稷之器",諸葛亮死後,他曾代諸葛亮執政,任大將軍、錄尚書事等職。 蔣廷錫: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工詩善畫,尤精花卉,多用逸筆寫生,點綴坡石,無不超絕。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圖書集成"共一萬卷。 蔣植:戲曲作家、文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作有雜劇、傳奇16種。詩文負盛名,與袁枚、袁翼並稱"江右三大家"。
H. 歷史上最早的蔣姓 的名人 是誰
蔣伯齡抄:
據《元和姓纂》等襲史書記載,西周初年,武王不久便雲逝,成王繼位,但因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名旦,因采邑在周,故稱周公)攝政。其弟兄們不服,聯合武庚和東方夷族反叛,周公出師東征,平定了叛亂。此後,周公確立宗法制,創立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諸侯,其中將自己的第三個兒子伯齡封於蔣地(今河南固始縣)建立諸侯國。春秋時(公元前617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為氏,稱蔣氏。
I. 歷史中蔣姓的名人有誰
1、蔣詡
蔣詡(前69—前17),字元卿,杜陵(今陝西西安)人,東漢兗州刺史,以廉直著稱,後因不滿王莽的專權而辭官隱退故里,閉門不出。時人諺曰:「楚國二龔,不如杜陵蔣翁。」 在家門前開辟三條小路,唯與高逸之士求仲、羊仲往來。後來用「三徑」意指隱士的家園。
2、蔣琬
蔣琬是三國時蜀漢著名大將軍。初隨劉備入蜀,後為諸葛亮所重,任丞相長史。諸葛亮攻魏時,他主持兵源糧餉的供應。諸葛亮稱他為"社稷之器",諸葛亮死後,他曾代諸葛亮執政,任大將軍、錄尚書事等職。
3、蔣廷錫
蔣廷錫是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工詩善畫,尤精花卉,多用逸筆寫生,點綴坡石,無不超絕。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圖書集成"共一萬卷。
4、 蔣植
蔣植是戲曲作家、文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作有雜劇、傳奇16種。詩文負盛名,與袁枚、袁翼並稱"江右三大家"。
5、蔣介石
蔣介石諱中正。早年入保定軍校學習,後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追隨滬軍都督陳英士。回國後,任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該校俗稱「黃埔軍校」,同時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49年冬,因與共黨之戰形勢逆轉,退守台灣。1975年4月5日病逝於台北士林官邸,享年89歲。
J. 蔣姓的由來
姓氏:蔣 祖籍:河南
祖宗: 伯齡
分類: 以國為氏
堂號:樂安堂 郡望:樂安郡
堂聯:三徑世澤九侯家聲
周成王(西周國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齡於蔣地(今河南光山縣),建立將國,其國人以國名為姓就是將氏。
春秋時期蔣國被楚國所滅,其裔有遷居樂安者(今山東鄒縣),並在當地發展成望族,因此以「樂安」為郡望、堂號。
西漢時伯齡裔孫蔣詡,哀帝劉欣時為兗州刺史,以廉直著稱,後因王莽撮政,借病歸隱,荊棘塞門,舍中開三經,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東漢初年,蔣詡曾孫蔣橫,佐光武帝劉秀討赤眉有功,官至大將軍,其九子俱封侯,公華侯穎;會稽侯(今浙江紹興)鄭;臨江侯(四川忠縣)川;臨湖侯(安徽無為縣)曜;臨蘇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遠縣)稔;雲陽侯(陝西淳化縣)默;函亭侯(江蘇宜興)澄。蔣澄為宜興始祖,其裔孫將仕傑,元朝末年避亂而遷浙江奉化溪口鎮,為標榜蔣氏的發展,
氏人以「三徑世澤、九侯家聲。」為堂聯。成為蔣氏的代名詞一直延用至今。
尋根溯源
1、蔣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統與來源與西周皇族有關,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齡,周成王時受封於蔣(今河南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光山縣西),建立蔣國,為伯爵,史稱其為蔣伯。春秋時,蔣遭楚滅,蔣伯的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蔣氏。2、其他少數民族如滿、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瑤、傣、土家、壯、羌及苦聰人有此姓。
得姓始祖
蔣伯齡。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發滅掉荒淫無道的商紂王之後,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的叛亂,確定宗法制,創立了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同姓諸侯,其中將自己第三子伯齡封於蔣地,稱蔣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名為氏,並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河南為蔣姓的最初發祥地,楚滅蔣後,蔣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遷。秦漢之際,有蔣姓西遷入陝西,東遷入山東,其中在山東博興、壽光的蔣姓繁衍的最為旺盛,故蔣姓世代有以「樂安」為堂號的習俗。蔣姓南遷較一般姓氏都早,始於漢代,東漢建武年間,逡道侯蔣橫遭讒害,其九子避難四方,光武帝醒悟後,九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潁、會稽侯鄭、臨蘇侯浙、臨湖侯曜、浦亭侯巡、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蘇宜興)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多數散居於我國南方的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並且成為當地的開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蔣姓活動范圍大大增加。東漢末年,有一支從河南遷往山東東萊郡,三國時曹魏的蔣濟即其後裔。此期有蔣休(西漢名臣蔣翊之十世孫)自樂安遷義陽羨縣(今江蘇宜興),其子孫有遷浙江奉化之三嶺。據考證,天下無二蔣,蔣姓中國人本出自於一家。漢代以後的蔣姓,大都出自江蘇的宜興,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後來中國的蔣姓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從宜興繁衍出來的。唐初,陳元光入閩開漳,有蔣姓將佐隨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蔣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時,蔣翊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住在寧波城內的采蓮橋,其後代文人蔚起,成為甬上望族。宋以後,福建、廣東蔣姓已盛,元季,仕傑公(宋神宗金紫光祿大夫蔣浚明之裔)始遷奉化武嶺禽孝鄉(即今溪口鎮),此即蔣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閩粵蔣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居台灣,蔣姓族人大批隨往。如今,蔣姓已廣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蔣姓約佔全國漢族蔣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