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亞簡介
三亞古稱崖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證三亞落筆洞一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版;沿海一權帶還發現古波斯人的墓群。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南方三郡崖州是其中之一的象郡。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一直被稱為"天涯海角"。名僧鑒真,宋代名相趙鼎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後來過崖州,現在三亞市地處中國海南省(海南島)最南端.這里四季如夏,可謂三冬不見霜和雪,四季鮮花常盛開,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這種氣候最宜旅遊休閑度假。全市面積1919.6平方公里,境內海岸線209.1公里,有19個港灣。主要港口有三亞港、榆林港、南山港、鐵爐港、六道港灣等。主要海灣有三亞灣、海棠灣、亞龍灣、崖州灣、大東海灣、月亮灣等。有大小島嶼40個,主要島嶼10個,面積較大的是西島、蜈支洲島。
相關景點都有雕像以示紀念。
㈡ 三亞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落筆洞
落筆洞旅遊風景區,位於三亞市荔枝溝鎮東北方向約7公里處的奇特的小山峰——印嶺。屬三亞市八景之一。
在綠林遮空,花草蓋地,鳥鳴山林,猿啼峭壁,蟬噪蜂蝶忙的印嶺,大小石灰岩熔洞數不勝數,形狀千奇百怪,其中最出名的是山的東面的三個洞——落筆洞、仙朗洞、仙女洞。
落筆洞在印嶺東面的懸崖下,洞外古樹參天,蔭翳蔽日,蟬翼驚秋,鳥鳴山幽,依稀中似有股仙氣繚繞。傳說古時有高僧看中這清靜之地,於功德圓滿後在此禪化;又說有真經入祠,封於岩層深處,日後遇主自開;還說有巨人足跡進出山洞,而無見其形狀等,真乃鬼斧神工,天地造化。
山洞口高約12米,寬8米多,深18米。洞頂往裡逐長高到20米,在極高處有兩根向下垂吊的鍾乳石,形似兩枝懸吊的筆。落筆洞正是由此而名。明《正德瓊台志》對此洞記載:「其中有:石形如懸筆,筆尖滴水不斷。」可知此洞在古代已知名於世。落筆洞至今流傳著一個善惡報應涇渭分明的故事:古時,文曲星君雙手握著神筆在彩雲上潛著天經仙典,經年不息,因神疲力不乏,神筆脫手落於印嶺,變成洞頂垂伸的兩枝巨大的石筆,下尖不斷滴下仙水。仙人定下禁言:仙水只給誠實勤勞的人,以發家致富,延年益壽;而對權貴惡勞者,滴水不賜。附近有位貪婪十足的財主,手捧金盆進洞,看到巨筆尖下仙水連珠,滿以為此生天賜福分無邊,可當他雙手捧金盆接水時,筆尖滴水頓停。他一連站了幾個時辰,總無仙水滴下。可當他收盆轉身,筆尖又滴水連珠。財主惱怒極了,帶家丁打手,用大錘打斷筆尖。從此,石筆無鋒,仙水消歇。財主回家後,家道年年衰落,他在窮困潦倒中一命嗚呼。不知過了多少年,仙人為了輔助誠善勤勞的百姓,便又使兩截懸筆長年滴水,一直至今。
「仙朗洞」在落筆洞東20餘步的峭壁底下,洞口寬3米,高近2米;洞里寬16米,深11米;洞底平坦,洞頂更平整如板。《崖州志》稱之為「仙姑洞房」。洞內有一懸石,遠遠望去,形似仙女頭像,「仙姑洞房」由此而名。此洞流傳著一個美滿幸福的愛情故事:古時,有一位不甘寂寞的仙女,羨慕人間七彩生活,遂從天宮降落此地,與一位黎族青年結為夫妻,以洞為家,男耕女織,恩恩愛愛,日子過得幸福美滿。這神奇的故事,使附近的黎族群眾視這里為洞天福地。不知從哪年起,每逢大年初一至初三、男女老少,身著盛裝,聚集在此賽歌、跳舞、摔跤。姑娘和小夥子還以此為擇偶佳地,締結良緣,成為世代相傳的「游洞節」,一直沿襲至今。
「仙女洞」位於印嶺頭半山腰,從「仙朗洞」再往東走,沿著彎彎小徑攀藤而上便到了。洞中奇石千姿百態,洞底有石床,形似芭蕉樹,稱「芭蕉床」。洞頂有眾多鍾乳石條紋,流光溢彩,形如蚊帳。傳說這是仙女的卧床和紗帳。溶洞深處,有許多洞穴,洞連洞,洞套洞。據說洞底有暗井、暗流,能釣上大魚;洞頂有幽洞通天,能直見陽光,海天相通,奇妙異常。明《正德瓊台志》記載:「極處有井深不可側,昔人刻上記號的椰子投入井中,後於大海得之。」解放後,曾有人在洞上聽以流水聲,並把刻上記的椰子投入井中,果然在大海中撈到。
落筆洞旅遊風景區色彩神奇,近年來,三亞旅遊部門對其加快修葺整理和建設多項旅遊服務設施,現在已經成為三亞市的又一旅遊勝地。
天涯海角風景區位於三亞市區約23公里的天涯鎮下馬嶺山腳下,前海後山,風景獨特。步入游覽區,沙灘上那一對拔地而起的高10多米,長60多米的青灰色巨石赫然入目。兩石分別刻有「天涯」和「海角」字樣,意為天之邊緣,海之盡頭。「天涯海角」就是由此得名。奇石「天涯海角」和「南天一柱」各都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這里融碧水、藍天於一色,煙波浩瀚,帆影點點。椰林婆娑,奇石林立,如詩如畫。那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海判南天」的巨石雄峙南海之濱,為海南一絕。
這里經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詠描繪,成為我國富有神奇色彩的著名游覽勝地。景區內的海水浴場,釣魚台及海上遊艇等設施,既可觀賞自然風光,又是游泳好地方,並有一個由「點火台」、「望海閣」、「懷蘇亭」和曲徑通幽組成的登山多層次游覽勝地。一座由現代建築和仿古傳統園林式建築風格相結合的「天涯物寨」、「天涯漫遊區」、「海上遊艇俱樂部」、「天涯畫廊」、「天涯民族風情園」、「天涯歷史名人雕像」等屹立在海天景區,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上溯一千多年的天涯海角,不禁令人心酸淚下。其時,孤懸海外,「鳥飛尚需半年程」的瓊島,人煙稀少,荒蕪凄涼,是朝廷流放「叛民」、「逆官」犯人之地。僅唐宋兩代,被流放到此就有四、五十人,其中有不少著名歷史人物,如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名臣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等。到此荒山僻壤水天相連之地,無人不懷著走天涯海角,去而難歸之感。胡銓曾哀嘆「崎嶇萬里天涯路?野草荒煙正斷魂。」李德裕賦詩曰:「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迎幹道繞郡城。」、「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崖州知何處?生渡鬼門關。」前人的坎坷經歷,歷代文人墨客的抒感發議,今天的「天涯海角」便富有神話色彩了。
目前,天涯海角已成為為海南島最南部岩石成群的風景帶,和中國最著名的海濱度假區。天涯海角風景區(必游)出三亞市沿海濱西行26公里,到達了馬嶺山下,便是"天涯海角"奇景。遊客至此,似乎到了天地之盡頭。
古時候交通閉塞,"鳥飛尚需半年程"的瓊島,人煙稀少,荒蕪凄涼,是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來到這里的人,來去無路,望海興嘆,故謂之"天涯海角"。宋朝名臣胡銓哀嘆"區區萬里天涯路,野草若煙正斷魂"。唐代宰相要德裕用"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的詩句傾吐了謫的際遇。這里記載著歷史上貶官逆臣的悲劇人生,經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詠描繪,成為我國富有神奇色彩的著名游覽勝地。這里碧水藍天一色,煙波浩翰,帆影點點,椰林婆娑,奇石林立,那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海南南天"等巨石雄峙海濱,使整個景區如詩如畫,美有勝收,據記載,"天涯"題刻,是清代雍正年間崖州知府程哲所書。
"南天一柱"據說是清代宣統年間崖州知州范雲梯所書。"南天一柱"來歷還有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陵水黎族有兩位仙女知道後偷偷下凡,立身於南海中,為當地漁家指航打漁。王母娘娘惱怒,派雷公雷母抓她們回去二人不肯,化為雙峰石,被劈為兩截,一截掉在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飛到天涯之旁,成為今天的"南天一柱"。
現在景區內還建有海水浴場、釣魚台及海上遊艇等設施,一座由現代建築和仿古典傳統園林式建築風格相結拿來"天涯購物寨"、"天涯漫遊區"、"天涯畫廊"、"天涯民族風情園"、"天涯歷史名人雕像"等屹立在海角景區,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附近有"點火台"、"望海閣"、"懷蘇亭"和曲徑通幽組成的登山多層次游覽勝地。
為什麼古人把這里定為天涯海角呢?長期以來,一直是難解的歷史之謎。近年經過多方考察,這一歷史之謎已經揭開。清代康熙盛世時期,曾進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版圖《皇輿全覽圖》的測繪活動,位於海南島南端的天涯海角景區所在地,成為這次測繪中國陸地版圖南極點的標志。負責主持測繪的欽差官員們在此處剖石刻碑鐫書 「 海判南天 」 四個大字, 「 以為標志,並須永久保存 」 。由此 「 海判南天 」 成為天涯海角游覽區內最早的石刻。
天涯海角除了有聞名遐邇、讓人撫今懷古的摩崖石刻群外,現在還包括黎族風情園、歷史名人雕塑園、笆籬凝霞景區、海天自然景區和 「 天涯路 」 等幾大區域,以原始、自然、古樸為主要特色。黎族風情園集中展示了海南黎族絢麗多姿的風土民情。歷史名人雕塑園建有十幾尊塑像,緬懷追思對海南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笆籬凝霞景區,婀娜搖曳的椰樹在艷陽、晴空和大海的襯托下,展示著海島特有的熱帶風情。海天自然景區,海浪長年累月的沖刷塑造出千姿百態的磊磊奇石,巍然屹立於海天之間,笑傲驚濤駭浪,見證著滄海桑田的變遷;拾級而上登台望遠,但見滄海泛波高天流雲,一派海闊天空的景象。穿行於林蔭 「 天涯路 」 ,觀石、賞花、聽溪,各種奇石異木和高山流水、百川歸海等園林景觀營造的生態氛圍和文化意境又令人流連忘返。
景點之名的來歷:古時候交通不便,此地遠離中原,是人跡罕至的蠻荒之地,古代帝王往往將這里作為流放「逆臣」的地方。被流放的人跋山涉水來到這里,面對著茫茫大海,他們發出了「到了天之涯,海之角」的感嘆。清代雍正年間,當地官員程哲於命人在此鐫刻了「天涯」二字,後又有文人在另一塊巨石上題刻"海角"二字,從此以後,這里就成為一處天下聞名的風景點了。
傳說:「天涯」和「海角」這兩塊大石頭也是有來歷的,傳說一對熱戀的男女分別來自兩個有世仇的家族,他們的愛情遭到各自族人的反對,於是被迫逃到此地雙雙跳進大海,化成兩塊巨石,永遠相對。後人為紀念他們的堅貞愛情,刻下「天涯」「海角」的字樣,後來男女戀愛常以「天涯海角永遠相隨」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每年一度的三亞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都會在天涯海角景區舉行。
崖州古城,即現海南三亞市崖城鎮,位於三亞市西40多公里處,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來歷代的州、郡、縣治均設在這里。今天的崖城,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繁多的名勝古跡而成為海南旅遊勝地。
據史載,古崖州城在宋朝以前為土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始砌磚牆,後經元、明、清三代擴建,使之成為海南島規模較大的一座堅固的城池。現已修復了城門部分。歷代文人墨客、聖賢學者、達官名流的流配謫居,廣東、浙江、福建等發達地區的商賈留居落籍,對崖州城的興盛,有重要的影響。
從唐朝起不少官僚名仁被奸臣陷害,曾被流放到崖州城來。單是副宰相以上的大官重臣就有14人之多,如唐朝的韋執誼、唐瑗;宋朝的丁謂、趙鼎、盧多遜、胡銓,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個、趙謙等。因此崖城又有「幽人處士家」之稱。尤其是著名的唐高僧鑒真和尚於唐代天寶七年(748年)第五次東渡日本時,遭遇強台風襲擊,所乘坐的帆船飄流到崖州城,他在這里幫助修建了大雲寺,留下了一批准備帶去日本的佛教經典,這是崖城文化史上帶有神奇色彩的寶物。元朝女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也曾居住在崖城的水南村近40年之久。到了明代,崖州已具有「弦誦聲黎民物庶,宦遊都道小蘇杭」的盛況。
海南建省辦大特區後,崖州城的城門已修繕一新,顯得雄偉壯觀,中外遊客川流不息。在崖城還有聞名海內外的風景區大小洞天,其形如巨鰲,枕海壁立,峰巒竟秀,林木重疊,山奇石怪,千姿百態,綠榕垂蔭,紅豆如星,泉清似醴。明朝時曾在此建有「鰲山書院」,在鰲門的西南麓海濱,便是「大小洞天」,南寧淳熙年間吉陽知軍周康游此地時曾做《摩崖》、《石痕記》等名著。淳佑年間郡守毛奎做《大小洞天記。進入小洞天登上「鉤台」》,只見水連天、天連水,水天一色,那巍巍磐石迎擊波浪,臨海雄踞,上面有一市尺見方「鉤台」兩字,這是毛奎所寫。還有一塊精緻的摩崖石刻,1962年郭沫若同志來游時留下的詩詞和題記。一條長石形成的「構繩」從構台上沿著石壁垂延下海,大為神奇而耐人尋味。「鉤台」下面是幽曲深徑的崖洞,「小洞天」三個醒目大字刻在洞口上方。東邊是迷人的「海山奇觀」,此外還有直指雲天、疊石崢嶸的「試劍峰」和層層疊石形成的「天梯」。還有被形容為「中虛不載江湖物,外實無煩斧鑿修」,形象逼真的「石船」以及維妙維肖的「仙人腳印石」和神奇的「鯊魚墳石」,尤其是那離奇莫測的「景猶奇絕而深秘」的「大洞天」更加吸引遊人。
在崖城的西北附近還有令人神往的「玉井溫泉」兩池相鄰,原先是一池半暖半冷,一池熱滾如沸,現在卻是暖者變涼,滾者熱,洗浴正宜。明朝正德年間曾砌石保護,久而傾倒,到清朝光緒十五年,知州唐意源重修,建築「既濟亭」,而今亭廢泉在,仍是玉井如鏡,四時皆宜沐浴。
㈢ 三亞的歷史由來
1、「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三亞市國際旅遊形象標志三亞市國際旅遊形象標志,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亞」。
2、根據考古材料,最遲在1萬年前,海南島就開始了人類的活動。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序列於中國版圖。隋大業六年(610),朝廷析海南島的西南部地區,在臨振縣的基礎上,設立臨振郡。
3、唐武德五年(622)改臨振郡為振州,下增設臨川縣;貞觀二年(628)析出延德縣的一部分增設吉陽縣。明洪武元年(1368)改吉陽軍為崖州;正統四年(1439)廢寧遠縣名,其政區直接並入崖州。
4、1950年4月,崖縣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1954年10月,中共崖縣縣委、縣政府及直屬機關從崖城搬到三亞。1961年5月,改三亞鎮。1962年11月,三亞鎮和三亞公社合並。1987年9月26日,國務院批准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12月30日,三亞地級市正式成立,掛牌辦公。
(3)三亞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人口組成
三亞市陸地總面積1919.58平方千米,海域總面積6000平方千米。東西長91.6千米,南北寬51公里,下轄四個區。2018年,全市年末戶籍人口614647人,聚居了漢族、黎族、苗族等20多個民族。
所獲榮譽
三亞是具有熱帶海濱風景特色的國際旅遊城市 ,又被稱為「東方夏威夷」。 2016年6月14日,中國科學院對外發布《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三亞宜居指數在全國40個城市中位居第三。 2016年9月,三亞入選「中國地級市民生發展10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