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慶歷史文化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
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
大山大川鑄就了重慶男兒熱情似火而又堅韌豪邁,女兒柔情似水而又英氣勃勃。(完整的巴文化區還包括四川省的廣元,南充,巴中,達州和廣安五市,大體以嘉陵
江為界。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區域為巴文化區輻射區域)
川劇是巴文化、蜀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是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
聞樂見的民族民間藝術,原先外省流入的崑腔、高腔、胡琴腔(皮黃)、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均單獨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間(1736—
1795),由於這五種聲腔藝術經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改稱「川劇」。川劇中的「變臉」、「噴火」、「水袖」等絕
活獨樹一幟,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含蓄著不盡的妙味,川劇為世人所喜愛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更是在國內外流傳甚廣。
重慶至巫山這段千里川江上,因此,在滾滾川江上,產生了許多歌詠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自古以來巴渝人民又喜歡"擺龍門陣"(聊天、講故事之意),民間口頭文學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直至今日喜歡"擺龍門陣"依然是重慶民間文學的一大特色。
重慶歷來是長江上游水路交通樞紐,江邊碼頭林立,商船穿梭頻繁,旅人來往如鯽。蜀中、中國西南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慶自己獨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碼頭文化。重慶的碼頭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藝術和茶館文化。袍哥文化是指哥老會、天地會、袍哥會等民間秘密結社內部的江湖義氣對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響。如今在主城區只有在沙坪壩區的磁器口古鎮可略為感受舊時文化。
重慶代表性的著名畫家有羅中立,龐茂琨,朱宣咸,蘇葆楨等;代表性的作家有小說家黃濟人,戲劇家張昌達詩評家呂進,文學評論家文世奎,詩人李鋼 等。
巴渝文化代表:渝菜、川劇、袍哥文化、碼頭文化、川江號子、蜀綉、龍門陣、重慶方言等。
㈡ 重慶歷史
重慶市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乃巴渝文化的發祥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達3000多年。早在公元前11世紀,這就是古代巴國的首都江州。因在此入長江的嘉陵江古稱渝水,隋文帝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年)在這里設置了渝州,是為重慶簡稱「渝」的由來。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這里曾是當朝天子宋光宗趙敦的潛藩之地,便循例於此置府,號曰「重慶府」,以志雙重喜慶。其地遂以「重慶」為名,於今已有800餘年了。
重慶曾經是古代巴國首都、農民革命政權大夏國國都,抗日戰爭期間是國民政府的陪都,素有「三都之地」之稱。在這片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勤勞、聰慧、熱情的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偉大的中華文明增添了光彩。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和發展,重慶已成為我國的特大城市之一,成為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內河口岸,擁有較為雄厚的經濟和科教實力,在我國中西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重慶市不僅已經有了雄厚的經濟、文化基礎,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區位優勢。正是因為它具有這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古以來都為中央政府所重視。1996年,根據黨中央的決策,9月,重慶市代管了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12月20日,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關於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1997年2月,第八界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了這一議案,決定提請第八界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同年3月14日,第八界全國人大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議案,作出了《關於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這個《決定》,主要內容是:「一、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撤消原重慶市。二、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三、重慶直轄市設立後,有國務院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對其管轄的行政區域的建置和劃分作相應的調整。」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
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淳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重慶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重慶市並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83年,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通過了設立重慶為中央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重慶市現已成為中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口3097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體,同時聚居著土家族、苗族等40多個少數民族。
㈢ 重慶的歷史文化的簡介
重慶歷史文化是重慶地區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包括移民文化,步行專街文化,巴渝文化和陪都屬文化。
因古代流經重慶的嘉陵江稱為渝水,故重慶古名為渝州,至宋徽宗年間,改名為恭州。宋孝宗於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2月禪讓於宋光宗,光宗為孝宗第三子,封恭王,其封國就是恭州;按宋代制度,由宗室藩王入承大統者,其原封邑即稱為「潛邸」,例於即位大典中升為府,故同年8月就升恭州為重慶府。對於命名為重慶現有三種解釋:[1]
宋光宗藩封在恭州,是為一慶,後又由恭州承嗣天子大位,這是二慶,故美其名曰「重慶」;
宋光宗即位時,其祖母憲聖慈烈皇後尚在,稱壽聖皇太後,其父親孝宗稱太上皇,這二位均臨視了光宗的登基慶典,故曰「重慶」,於是恭州就被命曰「重慶」府;
明代《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府》所載:「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即因重慶之南為紹慶府(治今彭水),之北為順慶府(治今南充市),重慶介乎其間,所以稱「重慶」。
㈣ 重慶的 歷史文化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光榮的革命版傳統,以重慶為中權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地區。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准,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㈤ 重慶有哪些歷史文化遺跡
朝天門位於重慶城東北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襟帶兩江,壁壘三面,地勢中高,兩側漸次向下傾斜。明初戴鼎擴建重慶舊城 ,按九宮八卦之數造城門17座,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即朝天門。門上原書四個大字:「古渝雄關」。因此門隨東逝長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於此迎御差,接聖旨,故名「朝天門」。1891年重慶辟為商埠,朝天門始設海關。1927年因修建朝天門碼頭,將舊城門撤除。1949年「九·二」火災使朝天門附近2千米的區域化為一片廢墟,從此,朝天門僅余城基牆垣。 今天的朝天門客運碼頭,新建宏偉的朝天門廣場是俯看兩江匯流,縱覽沿江風光的絕佳去處。朝天門左側嘉陵江納細流匯小川,縱流1119千米,於此注入長江。每當初夏仲秋,碧綠的嘉陵江水與褐黃色的長江水激流撞擊,漩渦滾滾,清濁分明,形成「夾馬水」風景,其勢如野馬分鬃,十分壯觀。右側長江容嘉陵江水後,聲勢益發浩盪,穿三峽,通江漢,一瀉千里,成為長江上的「黃金水段」。
山城夜景是重慶的一張城市名片,重慶市區三面臨江,一面靠山,倚山築城,建築層疊聳起,道路盤旋而上,城市風貌十分獨特,由此形成綺麗夜景。「不覽夜景,未到重慶」,雄偉的山城重慶,以輝煌的夜景聞名海內。山城夜景自古雅號「字水宵燈」,為清乾隆年間「巴渝十二景」之一。因長江、嘉陵江蜿蜒交匯於此,形似古篆書「巴」字,故有「字水」之稱。「宵燈」更映「字水」,風流占盡天下。 清人王爾鑒詩雲:「高下渝州屋,參差傍石城。誰將萬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難掩,雲流影自清。領看無盡意,天水共晶瑩。」 山城夜景的特色之一得益於起伏的地勢和依山而上的重重樓房。每當夜色降臨,萬家燈火高低輝映,如漫天星漢,極為瑰麗;二得益於兩江環抱,雙橋相鄰。江中百舸爭流,流光溢彩。橋面千紅萬紫,宛如游龍,動靜有別,有似不夜之天。 觀賞山城夜景有三大去處:南岸區南山上的一棵樹觀景台和大金鷹,可謂「隔岸觀火」;鵝嶺公園上的瞰勝樓,身臨其境縱覽兩江;朝天門「兩江游」遊船,環繞揚子嘉陵,360°全方位立體飽覽山水之城。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有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和寶頂石刻三個區域。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著名的「養雞女」、「千手觀音」等石刻藝術珍品就位於大足石刻。
㈥ 重慶的來歷
對於「重慶」名稱的由來,現有三種解釋:
因帝王「潛藩」(指皇帝在未繼位前的封地)而名。宋光宗藩封在恭州,是為「一慶」,後又由恭州承嗣皇帝大位,這是「二慶」,故以雙重喜慶,將恭州升格為重慶府。
因祖(母)父(親)二人均臨光宗登基慶典而名。宋光宗即位時,其祖母—憲聖慈烈皇後尚在,稱「壽聖皇太後」,其父親孝宗稱「太上皇」,二位均臨視了光宗的登基慶典,故曰「重慶」。於是,「恭州」即被命曰「重慶府」
。
是合取比鄰兩地的地名為名。另據明代《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府》載:「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即因重慶之南為「紹慶府(治今彭水)」,之北為「順慶府(治今南充市)」,「恭州」介乎其間,故曰「重慶」。
拓展資料:
重慶,簡稱渝或巴,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既以江城、霧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重慶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2017年常住人口3075.16萬,地區生產總值19500.27億元。有中國火鍋之都、中國會展名城、世界溫泉之都之稱。
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融貫東西,匯通南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其江北機場居中國內陸「十大」空港之一,果園港為渝新歐大通道的起點。重慶地處盆地東部,地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山地佔76%;氣候冬暖春早,夏熱秋涼,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境內,流程679公里。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重慶既是「紅岩精神」起源地,又是巴渝文化發祥地,「火鍋」、「吊腳樓」等影響深遠;在3000餘年歷史中,曾三為國都,四次築城,史稱「巴渝」 ;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
重慶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 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高校67所,還有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等戰略項目。
㈦ 關於重慶的歷史
在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在距今2萬年至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銅梁區)。
夏商時期為百濮地,《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岩鹽產區,由於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商朝至西周時期巫山地區催生了巴國文明。
戰國時期,巴國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上游後,先後在枳(今涪陵區)、江州(今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國滅巴國後,屯兵江州,築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36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巴郡治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由江州入益州平定公孫述。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璋分置永寧郡,治江州。建安六年(201年)復為巴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諸葛亮經由江州平定益州。
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在白帝城(今奉節縣)託孤。李嚴在江州築大城。
晉朝改永寧郡為巴都郡。東晉桓溫討伐李勢,朱齡石平定譙縱,皆由江州入益州。
南朝宋、齊復為巴郡,郡治皆為江州。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蕭紀於巴郡置楚州,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改為巴州,北周閔帝元年(557年)又改楚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開皇元年(581年),廢郡,以渝水(嘉陵江下游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大業三年(607年),州廢,復為巴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為渝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南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渝州。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山南西道轄地。
宋代時,先後屬西川路、陝西路、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彭大雅任重慶知府。為防禦蒙古南侵之需,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後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再次集中兵力合攻重慶。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重慶被攻破,入城時元軍遭到激烈抵抗,守將張珏戰敗被俘,元軍繼而征降夔州。
元代,重慶一直是四川南道宣慰司駐地,還一度是四川行省的駐地(1288年-1290年)。 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慶路總管府,管轄巴、江津、南川3縣,之後又劃忠、涪、瀘、合4州來屬。至正二十年(1360年),農民軍明玉珍建都於此,國號「大夏」,轄今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滅大夏國,復改為重慶府,隸屬於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轄2州、11縣、1廳,包括巴縣、江津、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銅梁、大足、璧山、定遠、江北廳。
清初,發生的「湖廣填四川」運動使重慶具有了悠久的移民歷史和豐富的移民文化,奠定了近現代重慶社會的根基。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英簽訂《煙台條約續增專條》,重慶開為商埠。光緒十七年(1891年)3月,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7)重慶市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重慶,簡稱渝或巴,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 既以江城、霧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重慶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2017年常住人口3075.16萬,地區生產總值19500.27億元。有中國火鍋之都、中國會展名城 、世界溫泉之都之稱。
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融貫東西,匯通南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其江北機場居中國內陸「十大」空港之一,果園港為渝新歐大通道的起點。重慶地處盆地東部,地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山地佔76%;氣候冬暖春早,夏熱秋涼,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境內,流程679公里。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重慶既是「紅岩精神」起源地,又是巴渝文化發祥地,「火鍋」、「吊腳樓」等影響深遠;在3000餘年歷史中,曾三為國都,四次築城,史稱「巴渝」 ;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
重慶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高校67所,還有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等戰略項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慶
㈧ 介紹重慶的歷史
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民族。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四川東部湖北西部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一個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
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下屬單位。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渝州之稱,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
元、明、清三代,重慶府之稱延續,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
此間,重慶為中華民國戰時陪都,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一年半以後撤銷)。
(8)重慶市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重慶地處中國中部的西緣、西部的東緣,是中、東部經濟發達區和西部資源富集區結合部,對長江經濟帶和西部經濟區有雙重聚散功能。
其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使重慶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首選和經濟龍頭地位,成為實踐「兩個大局」的重要戰略支點。
通過重慶帶動整個西部開發,縮短沿海與內陸的貧富差距。國家已經在重視貧富問題、東西部發展平衡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重慶頻繁受到中央「恩寵」的原因。
㈨ 重慶市的歷史
清代以前清朝開埠時期中華民國時期川東道時期
陪都時期(直轄市時期)
國共內戰時期(直轄市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二次直轄時期
同四川省合並時期
第三次直轄時期
㈩ 重慶市18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有哪些
重慶上榜此次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錄的分別是萬州區羅田鎮、涪陵區青羊鎮、江津區版吳灘鎮、江津區權石蟆鎮和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龔灘鎮。
全市范圍內已公布了46個歷史文化名鎮,包括1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8個市級歷史文化名鎮。古鎮傳統民居多為穿斗房、吊腳樓、簡潔樸素,就地取材,牆體多採用木結構板壁牆或夾壁牆,屋頂多為小青瓦硬山或懸山,單挑或雙挑出檐。街巷空間錯落有致,尺度宜人,古鎮與山水相交融,形成獨特的景觀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