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史記對歷史的影響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回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答。稱為「二十四史」之首。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Ⅱ 司馬遷寫的《史記》有什麼重大的歷史意義
1、《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典範。
2、《史記》文筆簡潔,語言回生動,刻答畫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3、《史記》之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逐漸取得了獨立地位。
Ⅲ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有何歷史意義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
《史記》的誕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為知言。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
第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一點,只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於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第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我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第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
但必須特別指出的是,由於作者受到當時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他的歷史觀是唯上唯心的,這也很程度上使其作品內容的歷史真實性與全面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Ⅳ 司馬遷寫史記的意義
史記》作為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他們稱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為「世界傳記之王」。普魯塔克大約生於公元46年,死於公元120年,著有《列傳》(今本譯作《希臘羅馬名人傳》)50篇,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如果我們把普魯塔克放到中國古代史的長河裡來比較一下,可以發現,普魯塔克比班固(32—92)還要晚生14年,若和司馬遷相比,則要晚生191年了。司馬遷的《史記》要比普魯塔克的《列傳》早產生幾乎兩個世紀。
《史記》無論在中國史學史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史學方面姑且不論,文學方面,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通過 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在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並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徵,主要是淵源於《史記》的。
在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所載,取材於《史記》的劇目就有180多種。 據李長之統計,在現存132種元雜劇中,有16種采自《史記》的故事。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雖然,後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家傳、墓誌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淵源關系。
《史記》固然"究無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從而開創了史學的種種先河,也堪稱是膾炙人口的文學佳作,但《史記》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在於它的平民立場。在司馬遷的《史記》之前,所謂的歷史僅僅是王侯的發家史、光榮史、太平史。在司馬遷的《史記》里,自以為功高蓋世的帝王們同樣有無恥、暴戾、虛假和懦弱的一面;雖然有著種種的過失和缺點並最終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的楚霸王項羽不失為頂天立地的英雄;一介布衣陳勝曾經在田間耕作,既是不折不扣的莊稼漢,也是滿懷鴻鵠之志的豪傑,正是他第一個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就在正統文人對浪跡江湖的行徑嗤之以鼻的時候,司馬遷卻對荊軻、唐雎等四海漂泊的游俠們和快意恩仇的游俠精神贊譽有加、不勝神往……《史記》就是這樣以平民的立場、平民的視角、平民的情感看歷史、寫歷史、評說歷史,從而第一次給歷史以真實可親的面 目,第一次給那些值得尊敬的靈魂們以尊嚴。清朝詩人宋湘曾經有句詩說:"史有龍門詩少陵",《史記》中所透出的民間精神,再現在杜甫那些憂國憂民的不朽詩作中,並成為流傳千古的力量源泉。
《史記》是中國歷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中國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除《秦本紀》外,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跡;「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它們分別敘述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與後世的專門科學史相近;「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敘述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君長統治的歷史。《史記》就是通過這樣五種不同的體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補充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它的記事,上自黃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年間,全面地敘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歷史發展,是中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
由於司馬遷受時代的限制,《史記》也存在某些缺點與不足之處。例如,存在「天命」、災異和歷史循環論的神秘思想的影響。在《六國年表序》論述秦並天下的原因時,指出這是「天所助」的結果。《高祖本紀》帶有「三統循環論」的色彩,以為「三五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在《天官書》中,記述各種特殊的自然天象時,常常與人事聯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現了災異的神秘思想。這些說明《史記》在「究天人之際」時,仍然沒有擺脫「天人感應」神學思想的影響,等等。
Ⅳ 論述《史記》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意義
一、開創了「紀傳體」體例
紀,指本紀,即皇帝的傳記;傳,指列傳,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傳記。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史記》中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
「本紀」按年代順序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績;「表」按年代譜列各個時期的重大事件;「書」記錄了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載述諸侯國的興衰和傑出人物的業績;「列傳」記載各種代表人物的活動。司馬遷創造性地把這五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
二、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史記校正》 王叔岷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貫通古今、內容廣博的網路全書式的通史。在《史記》中,司馬遷第一個為經濟史作傳:《平準書》、《貨殖列傳》;司馬遷又第一個為少數民族立傳:《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他還第一個為卑微者列傳:《刺客列傳》、《游俠列傳》等。
《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范圍之內,從而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我國歷史學的發展。由於紀傳體可以容納廣泛的內容,有一定的靈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級關系,因而這種撰史方法,為歷代史家所採用,影響十分深遠。
三、秉筆直書,是我國寶貴的史學傳統,司馬遷的《史記》對此有很好的發揮
所謂秉筆直書,就是史學家必須忠於歷史史實,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撰寫歷史。《史記》明確表示反對那種「譽者或過其失,毀者或損其真」的作法。
對於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從感情上司馬遷是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惡。相反,對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統一中國的歷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為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才使《史記》以信史聞名於世。
《史記》還貫穿一條重要線索,即重視人的歷史作用。司馬遷是反天命的。強調人是歷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寫帝王將相的同時、注意為社會上的各種人立傳,尤其是把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放到與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會的聖人孔子同等的地位來寫。所以在《史記》中,既有戰國七雄的世家、蕭丞相(蕭何)。留侯(張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時也有《陳涉世家》。
司馬遷也很重視物質生產活動在歷史上的作用,把經濟狀況同政治上的治亂興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還強調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以史為鏡、鑒往知來的思想。由於司馬遷在歷史編纂學上的偉大創造精神,他的進步的史學思想和嚴謹的治史方法,使《史記》成為我國史學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司馬遷也贏得了「中國史學之父」的美名。
四、《史記》也是一部形象生動的歷史傳記
《史記》的文采歷來為我國文學界所稱頌,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司馬遷像一個出色的畫家,以他那十分傳神的畫筆,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又像一位善於捕捉瞬間的雕塑家,以他那鋒利的刻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風采各異的雕像。
在《史記》這座人物畫廊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歷史上那些有作為的王侯將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計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諾必誠的游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賈,以及醫卜、俳優等各種人物的風采,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啟迪。
司馬遷創造性地把文、史熔鑄於一爐,為我們寫下了一部形象的歷史。所以,魯迅先生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記》擁有的讀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史記》的誕生,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
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一點,只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於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我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
但必須特別指出的是,由於司馬遷受時代的限制,《史記》也存在某些缺點與不足之處。例如,存在「天命」、災異和歷史循環論的神秘思想的影響。在《六國年表序》論述秦並天下的原因時,指出這是「天所助」的結果。《高祖本紀》帶有「三統循環論」的色彩,以為「三五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在《天官書》中,記述各種特殊的自然天象時,常常與人事聯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現了災異的神秘思想。這些說明《史記》在「究天人之際」時,仍然沒有擺脫「天人感應」神學思想的影響。
[編輯本段]【文化影響】
《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京劇《趙氏孤兒》
《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
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Ⅵ 史記的現實意義
(一)開創了「紀傳體」體例。何謂紀傳體呢?紀,指本紀,即皇帝的傳記;傳,指列傳,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傳記。歷史人物是豐富多彩的,歷史現象是紛紜復雜的。怎樣才能把大千世界的各種人和事都包容在一部書里呢?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史記》中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本紀」按年代順序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跡;「表」按年代譜列各個時期的重大事件;「書」記錄了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載述諸侯國的興衰和傑出人物的業績;「列傳」記載各種代表人物的活動。司馬遷創造性地把這五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
(二)《史記》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時期,記載了我國近三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貫通古今、內容廣博的網路全書式的通史。在《史記》中,司馬遷第一個為經濟史作傳:《平準書》、《貨殖列傳》;司馬遷又第一個為少數民族立傳:《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他還第一個為卑微者列傳:《刺客列傳》、《游俠列傳》等。《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范圍之內,從而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我國歷史學的發展。由於紀傳體可以容納廣泛的內容,有一定的靈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級關系,因而這種撰史方法,為歷代史家所採用,影響十分深遠。
(三)秉筆直書,是我國寶貴的史學傳統,司馬遷的《史記》對此有很好的發揮。所謂秉筆直書,就是史學家必須忠於歷史史實,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撰寫歷史。《史記》明確表示反對那種「譽者或過其失,毀者或損其真」的作法。項羽是司馬遷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馬遷以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愛記述了項羽的偉業。但對於項羽的驕傲自大和企圖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點,司馬遷也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於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從感情上司馬遷是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惡。相反,對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統一中國的歷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為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才使《史記》以信史聞名於世。《史記》還貫穿一條重要線索,即重視人的歷史作用。司馬遷是反天命的。強調人是歷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寫帝王將相的同時、注意為社會上的各種人立傳,尤其是把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放到與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會的聖人孔子同等的地位來寫。所以在《史記》中,既有戰國七雄的世家、蕭丞相(蕭何)。留侯(張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時也有《陳涉世家》。司馬遷也很重視物質生產活動在歷史上的作用,把經濟狀況同政治上的治亂興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還強調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以史為鏡、鑒往知來的思想。由於司馬遷在歷史編纂學上的偉大創造精神,他的進步的史學思想和嚴謹的治史方法,使《史記》成為我國史學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司馬遷也贏得了「中國史學之父」的美名。
(四)《史記》也是一部形象生動的歷史傳記。它的文采歷來為我國文學界所稱頌,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司馬遷像一個出色的畫家,以他那十分傳神的畫筆,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又像一位善於捕捉瞬間的雕塑家,以他那鋒利的刻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風采各異的雕像。在《史記》這座人物畫廊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歷史上那些有作為的王侯將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計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諾必誠的游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賈,以及醫卜、俳優等各種人物的風采,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啟迪。司馬遷創造性地把文、史熔鑄於一爐,為我們寫下了一部形象的歷史。所以,魯迅先生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記》擁有的讀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史記》的誕生,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
第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一點,只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於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第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我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第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
但必須特別指出的是,由於作者受到當時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他的歷史觀是唯上唯心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作品內容的歷史真實性與全面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史記》作為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他們稱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為「世界傳記之王」。普魯塔克大約生於公元46年,死於公元120年,著有《列傳》(今本譯作《希臘羅馬名人傳》)50篇,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如果我們把普魯塔克放到中國古代史的長河裡來比較一下,可以發現,普魯塔克比班固(32—92)還要晚生14年,若和司馬遷相比,則要晚生191年了。司馬遷的《史記》要比普魯塔克的《列傳》早產生幾乎兩個世紀。
《史記》無論在中國史學史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史學方面姑且不論,文學方面,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通過 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在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並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徵,主要是淵源於《史記》的。
在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所載,取材於《史記》的劇目就有180多種。 據李長之統計,在現存132種元雜劇中,有16種采自《史記》的故事。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雖然,後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家傳、墓誌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淵源關系。
《史記》固然"究無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從而開創了史學的種種先河,也堪稱是膾炙人口的文學佳作,但《史記》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在於它的平民立場。在司馬遷的《史記》之前,所謂的歷史僅僅是王侯的發家史、光榮史、太平史。在司馬遷的《史記》里,自以為功高蓋世的帝王們同樣有無恥、暴戾、虛假和懦弱的一面;雖然有著種種的過失和缺點並最終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的楚霸王項羽不失為頂天立地的英雄;一介布衣陳勝曾經在田間耕作,既是不折不扣的莊稼漢,也是滿懷鴻鵠之志的豪傑,正是他第一個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就在正統文人對浪跡江湖的行徑嗤之以鼻的時候,司馬遷卻對荊軻、唐雎等四海漂泊的游俠們和快意恩仇的游俠精神贊譽有加、不勝神往……《史記》就是這樣以平民的立場、平民的視角、平民的情感看歷史、寫歷史、評說歷史,從而第一次給歷史以真實可親的面 目,第一次給那些值得尊敬的靈魂們以尊嚴。清朝詩人宋湘曾經有句詩說:"史有龍門詩少陵",《史記》中所透出的民間精神,再現在杜甫那些憂國憂民的不朽詩作中,並成為流傳千古的力量源泉。
《史記》是中國歷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中國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除《秦本紀》外,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跡;「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它們分別敘述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與後世的專門科學史相近;「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敘述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君長統治的歷史。《史記》就是通過這樣五種不同的體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補充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它的記事,上自黃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年間,全面地敘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歷史發展,是中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
由於司馬遷受時代的限制,《史記》也存在某些缺點與不足之處。例如,存在「天命」、災異和歷史循環論的神秘思想的影響。在《六國年表序》論述秦並天下的原因時,指出這是「天所助」的結果。《高祖本紀》帶有「三統循環論」的色彩,以為「三五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在《天官書》中,記述各種特殊的自然天象時,常常與人事聯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現了災異的神秘思想。這些說明《史記》在「究天人之際」時,仍然沒有擺脫「天人感應」神學思想的影響,等等。
Ⅶ 《史記》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第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一點,只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於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第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我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第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但必須特別指出的是,由於作者受到當時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他的歷史觀是唯上唯心的,這也很程度上使其作品內容的歷史真實性與全面性受到一定的影響。考證著作一覽
Ⅷ 史記的意義是什麼
(一)總結發展了先秦史學的舊有成果,另起爐灶,開創了一種以人物為中專心的紀傳體。
(二屬)是我國寫人文學的開創者,對我國後代小說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三)是中國與世界傳記文學的始祖。
Ⅸ 《史記》有什麼現實意義
《史記》是一部貫通古今的通史,把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綜合於一書,使得《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i究范圍之內,從而擴大了歷史研究的領域。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8],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既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又是一部傳紀文學集,其影響所及,已經遠遠超出中國的范圍。《史記》的部分篇章已譯成俄文、法文、英文、德文、日文等文字。《史記》成為古今中外一部不朽的傑作。
自漢至清,《史記》的研究專著與論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韻訓詁、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讀法、評注等領域。方法是抄攝材料,排比引證,基本是微觀的甲說乙說的「文獻」研究。
20世紀以來,司馬遷與《史記》的學術研究隊伍日益壯大,學者除了對司馬遷生年、生平、家世和《史記》的名稱、斷限、體制、取材、篇章殘缺與補竄、義例等具體問題的考證之外,更加擴展了《史記》的綜合集成研究。
他們以文獻為本,汲取本土考古學成果,結合西方史學學理與方法,考證精嚴,論斷謹慎,邏輯分析嚴密,極大地推動了大陸《史記》從「史料學」到「《史記》學」的進展,突破性成果較多。
例如王國維首用甲骨文、金文證明《史記》記載的三代歷史為可信,從王國維與郭沫若同用漢簡考證司馬遷的生年到陳直的《史記新證》,都可看出考古文獻得到了極大利用。
而這一百年的考據研究主要集中於司馬遷的行年、《史記》疑案、馬班異同考論、《史記》與公羊學、《史記》三家注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