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位歷史名人是出身於耒陽的
蔡倫是出身於耒陽的。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而耒陽為中國四大發明之首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故鄉,具有2200多年的歷史,因地處耒水北岸而得名。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1)耒陽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出身地考證:
一般的說法是蔡倫出生在今桂陽縣。在寶山腳下,俗稱蔡子坪這個地方。東漢官方史書《東觀漢記》和南朝宋人范曄的《後漢書》都是這樣記載的:「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燕塘鄉紅溪村蔡家現存的清乾隆三十四年續修的《蔡氏宗譜》,記述沿革時引續康熙八年序稱:「余始祖大漢受封龍亭侯諱倫字敬仲,住桂陽城南。」清同治《桂陽直隸州志》載:「今州南門有蔡倫井,傳雲倫故居也」。
但長期以來仍有些問題,尤其原桂陽郡兩個屬地對蔡倫故里的具體地點爭論不下。桂陽郡治郴縣、耒陽縣也有可能是蔡倫的出生地。
Ⅱ 耒陽風土民俗
耒陽米豆腐,溯其歷史悠久,至今在耒陽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傳神農氏創耒時,耒河洪水時常泛濫成災,沿河百姓生活農田被淹,生活很艱苦。在糧缺米少的情況下,為了調動百姓築壩抗洪的積極性,他們便把大米磨成漿狀,加水熬煮成糊粥一樣給百姓填充飢餓。有一天伙房誤把與米漿相似的石灰水倒入其中,為慎重起見決定舍棄。神農看見了連忙勸阻,要知道,洪水過後的耒陽到處都是飢寒交迫的難民啊,眼前的這幾十大鍋糊粥,可以挽救多少人的生命?神農便吩咐大家把這些糊粥用竹篩裝好,不久米漿凝結成凍狀。神農親自把米凍狀劃成方格塊狀煮好且帶頭食之,勞工見狀也紛紛盛入碗中,吃後,個個感覺入口可化,其味甚佳。後來,人人仿效做之,並取名為米豆腐。
家鄉米豆腐的做法頗有講究,用優質大米淘洗浸泡後,加水用石磨碾成米漿,再用石灰鹼水做「酵母」,用鐵鍋一邊煮一邊攪拌,成稠糊狀時,倒在事先洗凈的竹篩上搪平,冷卻後成豆腐狀則說明大功告成。然後用竹片刀和竹尺劃成寸寬方塊,待鐵鍋中水燒開後,用撈籬把米豆腐放到鍋中,加上紅紅的酸辣椒或油辣椒、青綠的蔥花、白花花的蒜米,爽脆的榨菜丁,酸溜溜的陳醋,黑黝黝的醬油。待再沸騰時,掀開鍋蓋,撒適量蔥花、醋和味精等佐料,頓時香味撲鼻,只饞得人嘴裡滲口水。這時將米豆腐從鍋里盛於碗中,冒著騰騰的熱氣,嫩黃嫩綠的豆腐襯著各色點綴,紅香綠脆,一下子就能將你的饞蟲一股腦鉤出來。吃到嘴裡,口感柔和,清嫩香甜、真讓人心曠神怡,幾口下肚之後,味覺經過了辣椒的充分調動,也變得格外敏感,從舌尖到口腔,到處都是暖暖辣辣的味道,湯的鮮美也在無形中被放大了。那種感覺是很奇妙的,常有吃得滿頭大汗、周身通泰的食客,感覺不過癮,一邊吸啜辣得紅通通的嘴巴一邊意猶未盡的喊道:「爽,再來一碗!」
我愛故鄉耒陽,最難忘的是家鄉的米豆腐,那潤綠明亮的色澤,軟滑細嫩的香甜,無論我走到天涯海角,它已與鄉情溶為一體,時時令我牽掛,讓我回味無窮。
Ⅲ 耒陽的歷史人物,你知道嗎
· 蔡 倫 湖南耒陽
· 谷 朗 耒陽馬水
· 羅 含 耒陽市人
· 李 璽
· 胡文內璧
· 蔣嘯青
· 鄺 鄘
· 伍若蘭 女 耒陽南門外容人 朱德之妻
· 劉顯宜 男 耒陽人 少將軍銜
· 劉 泰 男 耒陽人
· 伍雲甫 男 耒陽城關鎮人 衛生部副部長
· 王紫峰 男 耒陽市芭蕉人 北京軍區副政委 中將軍銜
· 龐 統
· 杜 甫
· 徐霞客
· 毛澤建 女 湘潭縣人 毛澤東堂妹
Ⅳ 耒陽歷史事跡
耒陽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秦設縣,元建州,明清以來皆為縣治,1986年撤縣建市,隸屬衡陽市。向來被譽為「荊楚名區」、三湘古邑。據專家考證,炎帝在此「揉木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谷始播種」,開農耕文化之先河。《後漢書.蔡倫傳》及大量史料考證,偉大的發明家蔡倫於公元63年生於耒陽,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加位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封龍亭侯,於公元105年發明造紙。蔡倫故里,現有蔡侯祠、蔡倫墓、蔡子池、紙臼、寶鼎、杜甫墓、九真太守谷朗碑等省級保護文物;環秀樓、凌雲塔、雕龍塔構建藝術湖湘獨秀;漢名臣張良隱居直釣岩,漢名儒蘇耽修煉成道鹿峰仙,三國諸葛亮屯兵侯憩仙,龐統治縣耒陽城,明狀元羅洪先疏浚八卦井,歷史演義令人神往;源遠流長的敖山廟會尊奉佛、道、儒和民間吉祥神(敖王、敖母)於一廟,融民間禮儀、工藝、舞蹈、音樂和表演等各種藝術於一體,被列為首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舞龍燈、端午賽龍舟、雕刻楹聯等民俗文化代代相傳、大放異彩。近年來,具有開拓創新意識的耒陽人,乘著改革開放的浩盪東風,充分挖掘深厚的人文資源,先後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屆國際舞龍精英賽」、「中國(耒陽)蔡倫科技發明節」、「中國(耒陽)農耕文化節」、「中央電視台同一首歌——走進耒陽」等大型文化活動,並相繼塑造了發明家廣場、神農廣場、杜甫公園、農耕博物館等城市文化精品。
Ⅳ 請教湖南省衡陽市耒陽市的歷史沿革
耒陽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發明人蔡倫的故鄉,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城,因地耒北而得名。 據考古發掘資料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耒陽境內已有人類生息繁衍。 戰國時代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耒縣,因耒水而命名,隸長沙郡。《嘉慶一統志》載:「耒陽故城,在今縣東北四十五里。」具體地點失考。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分長沙郡北境置長沙國,南境置桂陽郡,改耒縣為耒陽縣,隸桂陽郡。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封其庶子劉發為長沙定王。景帝後元二年(前142),諸王朝帝,舞拜,定王動作吊滯,帝問其故,劉發答:「臣國小地狹,不足以迴旋。」景帝喜其對答,即詔令增益武陵、桂陽。自此,耒陽縣隨桂陽郡歸屬長沙國。 王奔新朝天鳳元年(14),改耒陽縣為南平亭,隸南平郡(桂陽郡改)。 東漢建武年間(25-36),廢南平亭,復耒陽為縣,隸桂陽郡,屬荊州刺史部。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後,劉備南征武陵、零陵、桂陽、長沙4郡,次年領荊州牧,建安十六年,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桂陽等郡,耒陽隸屬劉備治下的桂陽郡。建安二十年(215),劉備、孫權爭荊州,後和解,以湘水為界,東部的江夏、長沙、桂陽3郡歸孫權,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3郡歸劉備,耒陽改屬孫權治下的桂陽郡。 三國時,耒陽一直是吳國的屬地。吳孫亮太平二年(257),析耒陽縣為4縣:舂陵水以西之地置新平、新寧二縣(即今常寧縣),耒水以西、舂陵水以東之地置梨陽縣(不久改名利陽縣),耒水以東這地仍為耒陽縣。新平、新寧、犁陽三縣隸湘東部,耒陽且隸桂陽郡。西部均屬荊州。 西晉,今耒陽境內有耒陽、利陽二縣,前者隸桂陽郡,後者隸湘東部,兩郡均上屬荊州(治襄陽,今湖北襄攀市)。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撤利陽並入耒陽,隸桂陽郡,屬江州。 南北朝時,南朝宋,齊至梁天正元年(420-551),耒陽縣隸桂陽郡,屬湘州。梁元帝時(552-554),遷耒陽縣治於 山口(一作鰲山口,即今大陂市),改隸湘東部,上屬湘州。陳朝未變。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平陳,耒陽縣更名為耒陰縣,縣治仍在 山口,隸衡山郡(湘東郡改),屬刑州。 唐武德四年(621),復名耒陽縣,治所遷回漢晉故治,即今砂耒陽城,隸衡州。屬貞貞觀元年(627)起,上屬江南西道。 五代十國時,後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封武安軍節度使馬殷為楚王,史稱南楚,建都潭州(今長沙市),轄地囊括全湖南及廣西東北部分。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共45年(907-951),耒陽為馬氏楚國屬地,直隸衡州。後周廣順元年(951),南唐滅楚。次年,馬氏舊部趕走南唐軍,佔有南楚湖南部分土地,臣服後周,耒陽仍隸衡州。 宋朝,改名為來陽縣,隸衡州衡陽郡,屬荊湖南路安撫司。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因耒陽民眾繁富,升為州,直隸湖廣行省湖南道宣尉司。 明洪武三年(1370)三月,耒陽因遭兵災,人口驟減,復降為縣,隸衡州康,屬湖廣布政使司。 清朝仍為耒陽縣,隸衡州府,屬衡永郴桂道(初為衡永郴道)。 民國3年(1914),改衡永郴桂道為衡陽道,耒陽隸衡陽道,屬湖南省。民國11年(1922),廢道存省,耒陽縣直隸湖南省。民國26年(1937)12月,湖南省分置9個行政督察區,耒陽縣隸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4月,將全省改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耒陽縣隸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33年7月3日,日軍侵佔耒陽城,縣政府決定上堡街(今屬黃市鎮),後遷嚴塘鎮(含屬長沖鄉)。次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15日境內日軍繳械,耒陽光復,縣政府遷回縣城。 1949年10月7日耒陽解放,12日成立縣人民政府,隸衡陽專區。1952年11月,衡陽、郴縣、零陵三專署合並成立湘南行署,耒陽隸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撤銷湘南行署,改設衡陽、郴縣兩個專署,耒陽隸郴縣專區(1960年改名為郴州專區,1979年更名為郴州地區)。1983年7月1日,改隸衡陽市。 198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耒陽縣改為耒陽市。仍以原城關鎮為市區范圍。1989年3月,撤銷城關、灶市2鎮,設置蔡子池、水東江、灶市街3個街道辦事處,並將三架鄉的一時在牌村民小組劃歸水東江街道辦事處管轄,三架鄉的錫里村民委員會21個村民小組、余慶鄉的聯平村民委員會11個村民小組劃歸灶市街道辦事處管轄。3個街道辦事處共轄8個居民委員會、16個村民委員會。
採納哦
Ⅵ 湖南耒陽有什麼民俗風情
敖山廟位於耒水來敖河南岸,距市區自15公里。它是耒陽佛教寺廟真安寺(南朝陳永定元年557年建)發展而來。傳說敖王神全力保護敖河上的船工的安全,當地人感念他的恩德建造了這座敖山廟。敖山廟原來規模宏大,香火鼎盛,尤其是敖山廟會,更是熱鬧非凡。有:「要想到南嶽衡山看,敖山廟會看一半」之說。大革命時期,朱德領導湘南起義部隊帶領林彪在此伏擊國民黨軍隊,經過激戰大獲全勝。故敖山廟會更是聞名遐邇。不知始於何年,敖山廟會每年都要舉辦多次,尤以每年正月初二的群眾性大型遊船活動為甚。其參加人數之多、熱情之高、規模之大,場面之火是耒陽任何群眾文化活動所不及,吸引大批遊客觀看。
每次遊船活動,有紙船三隻,每隻長5米,寬0.77米,高2米,船上糊扎官侖,寬0.3米,長1.8米,高0.3米,可謂是全國紙船之最。另用竹蔑、彩紙紮成戲劇故事人物和景緻,栩栩如生。
農歷正月初二早8點,萬炮齊鳴,三船開動,此時鑼鼓喧天,萬頭攢動,各船沿既定路線出發游動,浩盪井然。三月初三日、五月二十三日、六月初六、七月初一日、十二日、十三日、九月初九、正月十五日等九次廟會、敬神、唱戲亦很熱鬧。
Ⅶ 湖南以前的省會是耒陽歷史背景說一下吧
耒陽從來不是湖南的省會。看看耒陽的歷史沿革就知道了。
耒陽建置較早,在夏商屬荊州,戰國時屬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耒縣,因耒水而命名,隸長沙郡。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以其治位耒水之陽,更名耒陽縣,隸屬桂陽郡。
王莽新朝開鳳元年(14),改耒陽縣為南平亭,隸南平郡(桂陽郡改)。
東漢建武年間(25~26),廢南平亭,復耒陽為縣,隸桂陽郡,屬荊州刺史部。
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劉豫洲」據荊州,取桂陽,耒隸之。蜀漢(222)隸桂陽郡,屬荊州刺史。章武二年(222)八月荊襄屬吳,耒陽仍隸桂陽郡。吳孫亮(252~258)析縣地為新寧、新平、梨陽、耒陽四縣,耒陽屬桂陽郡。
西晉(256~316)耒陽仍隸桂陽郡,初屬湘州,復屬荊州。改梨陽縣為利陽縣,仍屬湘東郡。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撤利陽並入耒陽,隸桂陽郡,屬江洲。
南北朝時,南朝宋、齊至梁天正元年(420~551),耒陽縣隸桂陽郡,屬湘州。梁元帝時(552~554),遷耒陽縣治於列敖山口,改隸湘東郡,上屬湘洲。陳朝未變。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平陳,耒陽縣更為淶陰縣,以其治位於耒陽水之陰也(水之東為陰),置衡洲,縣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復名耒陽縣,治所遷回漢晉故治,隸衡州。
唐貞觀元年(627)起,上屬江南道。
昭宗乾寧三年(896)馬殷據潭州,稱楚王,衡州俱系統屬,耒屬焉,歷梁、唐、晉、漢,凡五十六年,皆馬殷地。
南唐保大九年(951)李璟時,劉仁瞻取岳州,命邊鎬自袁州取長沙而楚天,
十年(952)武平節度使周行逢取潭州,子保叔嗣衡洲刺史,而耒陽屬南唐,名仍舊。
宋朝,改名為來陽縣,隸衡州衡陽郡,屬荊湖南路安撫司。
元世祖至元年十九年(1282),因耒陽民眾繁富,升為州,直隸湖廣行省湖南道宣尉司。
明洪武三年(1370)三月,耒陽因遭兵災,人口驟減,復降為縣,隸衡州府,屬湖廣政使司。
清朝仍為耒陽縣,隸衡州府,屬衡東郴桂道(初為衡永郴道)。
民國3年(1914),改衡永郴桂道為衡陽道,耒陽隸衡陽道,屬湖南省。
民國11年(1922),廢道存省,耒陽縣隸湖南省。
民國26年(1937)12月,湖南省分置9個行政督察區。耒陽縣隸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4月,將全省改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耒陽縣隸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民國33年7月3日,日軍侵佔耒陽城,縣政府遷上堡街(今屬黃市鎮),後遷嚴塘鋪(今屬大義鄉)。
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15日境內日軍繳械,耒陽光復,縣政府遷回縣城。
1949年10月7日,耒陽解放,12月成立縣人民政府,隸衡陽專區。
1952年11月,衡陽、郴縣、零陵三專署合並成立湘南行署,耒陽隸湘南行政區。
1954年7月,撤銷湘南行署,改設衡陽、郴縣兩專署,耒陽隸郴縣專區(1960年改名為郴州專區,1979年更名為郴州地區)。
1983年7月1日,改隸衡陽市。
1952年11月,衡陽、郴縣、零陵三專署合並成立湘南行署(行署駐衡陽),耒陽隸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撤銷湘南行署,改設衡陽、郴縣兩個專署,耒陽改隸郴縣專區。1983年7月1日,回歸衡陽市。
198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耒陽縣升格為縣級耒陽市,隸屬衡陽市。以原城關鎮為市區。
1989年3月,撤銷城關、灶市2鎮,設置蔡子池、水東江、灶市3個街道辦事處,將三架鄉的五里牌村、梅橋村劃歸蔡子池街道辦事處管轄,三架鄉的錫里村民委員會21個村民小組、余慶鄉的聯平村民委員會11個村民小組劃歸灶市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6年3月經衡陽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置五里牌街道辦事處,4月21日正式掛牌成立。辦事處總面積29平方公里,人口5.3萬人,
2010年8月12日成立三順街道辦事處,轄1個居委會、6個建制村,總面積26.56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人,辦事處機關駐三順村。
Ⅷ 耒陽有那些歷史
耒陽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秦設縣,元建州,明清以來皆為縣治,1986年撤縣建市,隸屬衡陽市。向來被譽為「荊楚名區」、三湘古邑。據專家考證,炎帝在此「揉木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谷始播種」,開農耕文化之先河。
《後漢書.蔡倫傳》及大量史料考證,偉大的發明家蔡倫於公元63年生於耒陽,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加位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封龍亭侯,於公元105年發明造紙。蔡倫故里,現有蔡侯祠、蔡倫墓、蔡子池、紙臼、寶鼎、杜甫墓、九真太守谷朗碑等省級保護文物。
環秀樓、凌雲塔、雕龍塔構建藝術湖湘獨秀;漢名臣張良隱居直釣岩,漢名儒蘇耽修煉成道鹿峰仙,三國諸葛亮屯兵侯憩仙,龐統治縣耒陽城,明狀元羅洪先疏浚八卦井,歷史演義令人神往;源遠流長的敖山廟會尊奉佛、道、儒和民間吉祥神(敖王、敖母)於一廟。
融民間禮儀、工藝、舞蹈、音樂和表演等各種藝術於一體,被列為首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舞龍燈、端午賽龍舟、雕刻楹聯等民俗文化代代相傳、大放異彩。
近年來,具有開拓創新意識的耒陽人,乘著改革開放的浩盪東風,充分挖掘深厚的人文資源,先後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屆國際舞龍精英賽」、「中國(耒陽)蔡倫科技發明節」、「中國(耒陽)農耕文化節」、「中央電視台同一首歌。
(8)耒陽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耒陽建置很早,在夏商屬荊州,戰國時屬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耒縣,因耒水而命名,隸長沙郡。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以其治位耒水之北,更名耒陽縣,隸屬桂陽郡。
王莽新朝開鳳元年(14年),改耒陽縣為南平亭,隸南平郡(桂陽郡改)。
東漢建武年間(25~26年),廢南平亭,復耒陽為縣,隸桂陽郡,屬荊州刺史部。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豫洲」據荊州,取桂陽,耒隸之。
蜀漢(222年)隸桂陽郡,屬荊州刺史。章武二年(222年)八月荊襄屬吳,耒陽仍隸桂陽郡。吳孫亮(252~258年)析縣地為新寧、新平、梨陽、耒陽四縣,耒陽屬桂陽郡。
西晉(256~316年)耒陽仍隸桂陽郡,初屬湘州,復屬荊州。改梨陽縣為利陽縣,仍屬湘東郡。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撤利陽並入耒陽,隸桂陽郡,屬江洲。
南北朝時,南朝宋、齊至梁天正元年(420~551年),耒陽縣隸桂陽郡,屬湘州。梁元帝時(552~554年),遷耒陽縣治於列敖山口,改隸湘東郡,上屬湘洲。陳朝未變。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耒陽縣更為淶陰縣,以其治位於耒陽水之陰也(水之東為陰),置衡洲,縣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名耒陽縣,治所遷回漢晉故治,隸衡州。貞觀元年(627年)起,上屬江南道。昭宗乾寧三年(896年)馬殷據潭州,稱楚王,衡州俱系統屬,耒屬焉,歷梁、唐、晉、漢,凡五十六年,皆馬殷地。
Ⅸ 耒陽的歷史沿革
耒陽建置很早,在夏商屬荊州,戰國時屬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耒縣,因耒水而命名,隸長沙郡。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以其治位耒水之北,更名耒陽縣,隸屬桂陽郡。
王莽新朝開鳳元年(14),改耒陽縣為南平亭,隸南平郡(桂陽郡改)。
東漢建武年間(25~26),廢南平亭,復耒陽為縣,隸桂陽郡,屬荊州刺史部。
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劉豫洲」據荊州,取桂陽,耒隸之。蜀漢(222)隸桂陽郡,屬荊州刺史。章武二年(222)八月荊襄屬吳,耒陽仍隸桂陽郡。吳孫亮(252~258)析縣地為新寧、新平、梨陽、耒陽四縣,耒陽屬桂陽郡。
西晉(256~316)耒陽仍隸桂陽郡,初屬湘州,復屬荊州。改梨陽縣為利陽縣,仍屬湘東郡。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撤利陽並入耒陽,隸桂陽郡,屬江洲。
南北朝時,南朝宋、齊至梁天正元年(420~551),耒陽縣隸桂陽郡,屬湘州。梁元帝時(552~554),遷耒陽縣治於列敖山口,改隸湘東郡,上屬湘洲。陳朝未變。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平陳,耒陽縣更為淶陰縣,以其治位於耒陽水之陰也(水之東為陰),置衡洲,縣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復名耒陽縣,治所遷回漢晉故治,隸衡州。
唐貞觀元年(627)起,上屬江南道。
昭宗乾寧三年(896)馬殷據潭州,稱楚王,衡州俱系統屬,耒屬焉,歷梁、唐、晉、漢,凡五十六年,皆馬殷地。
南唐保大九年(951)李璟時,劉仁瞻取岳州,命邊鎬自袁州取長沙而楚天,十年(952)武平節度使周行逢取潭州,子保叔嗣衡洲刺史,而耒陽屬南唐,名仍舊。
宋朝,改名為來陽縣,隸衡州衡陽郡,屬荊湖南路安撫司。
元世祖至元年十九年(1282),因耒陽民眾繁富,升為州,直隸湖廣行省湖南道宣尉司。
明洪武三年(1370)三月,耒陽因遭兵災,人口驟減,復降為縣,隸衡州府,屬湖廣政使司。
清朝仍為耒陽縣,隸衡州府,屬衡東郴桂道(初為衡永郴道)。
民國3年(1914),改衡永郴桂道為衡陽道,耒陽隸衡陽道,屬湖南省。
民國11年(1922),廢道存省,耒陽縣隸湖南省。
民國26年(1937)12月,湖南省分置9個行政督察區。耒陽縣隸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4月,將全省改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耒陽縣隸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民國33年7月3日,日軍侵佔耒陽城,縣政府遷上堡街(今屬黃市鎮),後遷嚴塘鋪(今屬大義鄉)。
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15日境內日軍繳械,耒陽光復,縣政府遷回縣城。
1949年10月7日,耒陽解放,12月成立縣人民政府,隸衡陽專區。
1952年11月,衡陽、郴縣、零陵三專署合並成立湘南行署,耒陽隸湘南行政區。
1952年11月,衡陽、郴縣、零陵三專署合並成立湘南行署(行署駐衡陽),耒陽隸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撤銷湘南行署,改設衡陽、郴縣兩個專署,耒陽改隸郴縣專區。1983年7月1日,回歸衡陽市。
1954年7月,撤銷湘南行署,改設衡陽、郴縣兩專署,耒陽隸郴縣專區(1960年改名為郴州專區,1979年更名為郴州地區)。
198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耒陽縣升格為縣級耒陽市,隸屬衡陽市。以原城關鎮為市區。
1989年3月,撤銷城關、灶市2鎮,設置蔡子池、水東江、灶市3個街道辦事處,將三架鄉的五里牌村、梅橋村劃歸蔡子池街道辦事處管轄,三架鄉的錫里村民委員會21個村民小組、余慶鄉的聯平村民委員會11個村民小組劃歸灶市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6年3月經衡陽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置五里牌街道辦事處,4月21日正式掛牌成立。辦事處總面積29平方公里,人口5.3萬人,
2010年8月12日成立三順街道辦事處,轄1個居委會、6個建制村,總面積26.56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人,辦事處機關駐三順村。
2015年9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推進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台。根據《方案》,耒陽市成為湖南國土資源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