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什麼是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專業化的關系是怎樣的
所謂教師專業化,簡而言之,就是「教師個體專業水平提高的過程以及教師群體為爭取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而進行努力的過程」。教師專業化在本質上強調的是成長和發展的歷程,該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指教師個體的專業水平提高的過程;二是指教師群體的專業水平提高的過程;三是指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的確立和提升的過程。從廣義的角度說,「教師專業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這兩個概念是相通的,均指加強教師專業性的過程。但從狹義的角度說,他們之間還有一定的區別:「教師專業化」更多是從社會學角度加以考慮的,主要強調教師群體的、外在的專業性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更多是從教育學維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化提高。(見圖)這兩個不同的思維角度是隨著教師專業發展研究進程而不斷明晰的,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為了提升教師專業化程度,人們採用的是群體專業化策略,關注教師作為專業性職業的地位及其提高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專業化的重心有群體轉向個體,強調教師個體的專業化,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這一轉移並不意味著提高教師地位的問題不重要,而是希望通過提高教師的專業性來達到提高教師地位的目的。
1教師職業專業化2.教師培養的多元化3.教師培養的質量化勢。4.教師教育終身化
教師本身的內驅力是決定因素,學校的推動、學習氛圍、給教師創造的機會、條件是拉動內驅力的輔助因素。學習本身就是教師的生命。
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即是專業新手到專家型教師的過程。
第一,教師專業發展的多樣性。高校歷來就是更新知識、創造知識的基地,教師除承載著為社會源源不斷的輸出人才之外,還擔負著專業領域內的科研工作。教師工作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多樣性。
第二,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由於近年來高校改革對教師隊伍的高要求,教師的學歷水平普遍較高,並且高校作為知識更新與創新的發源地,教師較易接觸教育及學術的發展前沿,相對來說,這種先天性優勢更能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並且,教師的教學對象是思維活躍、朝氣蓬勃的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及思維能力,較易接受新的思想及知識,促使教師也要不斷接受新鮮事物,不斷追求前沿知識,拓展知識領域,開闊視野。另外,學習型社會的時代背景使得終身學習觀的社會的普遍重視,教師更是成為直接實踐者。這些因素均成為促使教師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各種途徑的學習、培訓,不斷促進自身教師專業發展。
第三,教師專業發展的持續性。一方面,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另一方面,教師專業發展貫穿於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
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職業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師專業化的基本含義是:第一,教師專業既包括學科專業性,也包括教育專業性,國家對教師任職既有規定的學歷標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識、教育能力和職業道德的要求;第二,國家有教師教育的專門機構、專門教育內容和措施;第三,國家有對教師資格和教師教育機構的認定製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教師專業化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教師職業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論武裝,有自覺的職業規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立特徵。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導者,思想的啟迪者,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師不僅需要知道傳授什麼知識,而且需要知道怎樣傳授知識,知道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師職業的專門化既是一種認識,更是一個奮斗過程,既是一種職業資格的認定,更是一個終身學習、不斷更新的自覺追求。教師專業化的內涵歷史的看,把教師看成職業、事業、專業的人很少。將近一半教師僅僅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作為養家糊口的手段,作為一種職業。教師把自己的工作作為職業看待,就很容易成為「匠人」;作為事業看待,就會「熱愛教師工作,對學生充滿愛心,教學質量高」,像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魏書生、李鎮西、邱濟隆、劉京海、李吉林、韓軍等他們都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楷模。他們的最高境界是把教師作為專業,最快樂的事是窮盡畢生之力,研究如何在教研、教改、教育試驗、專業研究方面樹特色出成績。因此,他們都成為教育名家。應該這樣說,不充分體現教師工作的專業化程度和水平,就難以達到專家型教師的境界和高度。許多教師所以成為優秀教師和骨幹教師,與他們對《教育學》等課程的興趣、學習和研究十分投入有關。可以說,除專業理論和文化修養外,中小學教師的水平層次,主要取決於教育學科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程度。關於「教師專業化」這一概念,最早是17世紀基森大學的兩位教授提出來的。但他們沒有就其內涵做出明確的闡述。教育社會學家霍爾提出:「專業化是指一個職業群體經過一段時間後成功地滿足某一專業性職業標準的過程。」《培格曼最新國際教師的科全書》中指出:「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個人成為教學專業的成員並且在教學中具有越來越成熟的作用這樣一個轉變過程。」作為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我們認為,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活中,依託專業組織,依靠繼續教育或終生教育及專業訓練,取得教育專業知識與職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不斷提高自身從教素質,並成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也就是說,一個成熟的專業須具備專業道德、專業知能、專業訓練、專業發展、專業自主和專業組織等六個特徵。要想成為專業發展的教師就必須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三個方面同時得到良好的發展。
Ⅱ 教師專業發展的發展過程是什麼樣子的
教師專業發展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組織發展」階段和「專業發展」階段。在「組織發展」階段,出現了謀求整個專業社會地位提升的工會主義( trade unionism )取向和強調教師入職的高標準的專業主義( professionalism )取向;在「專業發展」階段,出現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智取向、實踐—反思發展取向和生態取向。
教師發展(一)「組織發展」階段
在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程度的過程中,最早採用的是群體的專業化策略,即著力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以提高教學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其中又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取向:一種是謀求整個專業社會地位提升的工會主義( trade unionism )取向;另一種是強調教師入職的高標準的專業主義( professionalism )取向。不管是哪一種專業化取向,在教師群體的專業化過程中,教師專業組織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群體的專業化階段又可稱之為「組織發展」階段。
(二)「專業發展」階段
工會主義的每況愈下、專業主義的收效甚微都促使教育工作者開始反思教師專業發展的發展歷程。 1980 年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主題的《世界教育年鑒》就反映了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的轉變。教育工作者特別把這種強調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過程稱為「專業發展」。隨著教師專業化理論研究領域重心從群體的被動專業化轉移到教師個體的主動專業發展,教師個體內在的能動性越來越被重視。
Ⅲ 教師的專業發展
分為兩部分,一是教師的職業發展,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部分。譬如需要參加內學校的各種專業培訓容,與老教師結對子獲取幫助和指導,參加必要的教師進修活動等。主要是圍繞教師職業崗位的學習提高和繼續教育。二是教師所從事的專業的學習研究。也是專業發展的內容,但側重在了專業的學習研究方面。譬如教數學的老師和教物理的老師在專業研究方向上就會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這一部分需要教師注意尋找專業方面的專門人才和專業期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專業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構成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面。
Ⅳ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具備哪些專業能力
新課標的實施對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讓高中歷史教師「通過各種經驗學會再現他人,與別人進行交往,探索世界,學會繼續不斷地、自始自終地完善自己」,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教師的總體要求。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施的主體是高中歷史教師,老師的專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成敗。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拓展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理念,提高專業能力,以促進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我從兩個方面談一下:
一、拓展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具備系統、扎實的高中歷史教學專業知識。
第一,應具備系統的歷史學科專業知識。高中歷史新課程採取中處歷史合編和專題化的課程結構。因此,高中歷史教師首先要精通中國通史、世界通史、課標所涉及的主要專題史、地區史、國別史、斷代史和史學理論知識等。
第二,應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社會科學,它涉及到語文、政治、地理、音樂、美術、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如歷史(Ⅲ)中的「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歷史足跡」、「19世紀以來世界文學藝術」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等專題。同時歷史教學一方面要從多角度對重要歷史問題作微觀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綜合的、整體的研究,即宏觀地由前後(時間)、中西(空間)的往復觀照來審視歷史。這些都要求高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掌握歷史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掌握相關學科、交叉學科的基礎知識,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把高中歷史學科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融會貫通,得心應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識,才能使自己的歷史課堂教學豐富多彩,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第三,應具備扎實的高中歷史教育教學理論知識。高中歷史新課標倡導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根據所授高中學生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恰當的教學方式。這就需要有科學的歷史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
第四,應具備良好的關於學生的知識,即熟悉所授高中生的歷史學習情況。高中歷史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而現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物質相當豐富和信息傳播多樣化的現代信息社會,再加上獨生子女和家庭獨居方式的影響,他們的生長、學習無疑都有了根本性變化,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熟悉授課的對象——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要熟悉他們獲取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已有哪些歷史知識;熟悉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如何和在高中歷史學習中的疑難點、關注點、興奮點;熟悉他們學習高中歷史的習慣和方法;熟悉他們對新課標課本的感受;熟悉他們學習歷史的願望和要求;熟悉他們對你授課的接受程度乃至他們對你本人的接受度等。熟悉了這些,你的教學才會目中有「人」,才能真正關注你的學生,關注你的學生的學習,關注你的學生的發展。
二、提升專業理念
專業理念是教師專業發展之魂,是支撐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它指引著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摒棄傳統觀念中與高中歷史新課標不相符的觀念,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重新構建自己的專業理念體系。它包括課標意識、課程資源觀、教學觀、學生觀等方面的內容。
(一)增強課標意識
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確立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的思想;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鑽研教材是怎樣體現課標理念、貫徹課標目標和內容的;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將新課標的精神,特別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落實到備課、課堂教學、課後作業、教學反思等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中去。
(二)轉變教師觀
教學的根本在於學生的學,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因此,教師的角色亦被賦予新的內涵:教師的職責現在是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相互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歷史教師的角色應發生以下變化。
1.由單純的歷史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高中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信息源。
2.由高中歷史教學的「權威」轉變為高中歷史教學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3.由強制式的教學管理者轉變為高中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三)轉變教學觀
新課標要求改變舊有的單一、被動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的完善發展。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也應發生以下的轉變。
1.必須從偏面的歷史知識傳播轉變為更關注三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發展。
2.必須從偏重教師的「教」轉變為重學生的「學」,特別是高中歷史的學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3.必須從單一的講解、單向的提問轉變為師生多向互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閱讀自學,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4.必須從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關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
5.必須從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變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重視學生差異性發展。
希望學校和政府能根據新課改的需求,有步驟分階段對老師進行專業培訓,以促進教師盡快成長,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Ⅳ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什麼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不斷完善的過程,即由一個專業新手發展成為專家型教師的過程。
教師專業發展內容
1.專業理想的建立
2.專業知識的拓展與深化
3.專業能力的提高
4.自我的形成
Ⅵ 初中歷史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文本怎麼填
你可以上網路查有關的資料
Ⅶ 教師專業有什麼發展
教師自身專業發展三個層次
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歷史性的教育變革,給每一位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教師生命的崇高意義和價值在於不斷走在超越自我的生命里程之中,不斷煥發自身的生命活力。如何實現自我蛻變,奠定專業內涵,設計自我專業發展的行為策略,承擔自我專業發展的主要責任,將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本文擬從教師自我專業的行為跟進到行為改進的行為策略方面探討一種發展的方向。
一、行為跟進:從行為模仿到觀念轉變
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涉及到三個不同的階段,一是行為跟進階段,二是行為改進階段,三是行為品質階段。在行為跟進階段,首先要澄清對行為模仿的片面認識,不要以為模仿就是不思進取,就會僵化教條。事實上,一個年輕的教師如果缺少學習模仿的對象,就有可能失卻前進的方向與目標,無所適從於教學改革的思潮,結果造成思想上的模糊和行為上的遲滯,要想進行行為創新也就無從談起。
1. 踩著別人的足跡磨礪自己的功底。
當一名新教師從師范院校走出來踏上教學崗位的時候,他所面對的第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原先的師范教育階段所形成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想在嚴峻而殘酷的日常教學生活中可能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面對復雜多變難以適應的教學實踐,一些印象式的現成的教育學知識幾乎是不堪一擊。於是,我們不得不讓這些新教師尋找距離最近、時間最短的行為模仿對象。
教學行為模仿的第一種對象是自己學生時代的老師,當你還是學生的時候,他們是怎樣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科特點進行有效教學的,可以採用回憶記錄的方式進行篩選,從中選擇優秀的教學者予以模仿,從而迅速改變自己教學的陌生感;行為模仿的第二種對象是所在學校教師中學有專長、教有特色的教師,以跟班聽課、合作備課等形式先模後教,先學後練,不求神似,但求形象,逐步接近他們的教學特點;行為模仿的第三種對象是一些名師的教學錄像資料,認真揣摩他們的教學語言和教學經驗,挖掘他們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思想,不是被動吸收,而是找尋規律,合理有序地積累學習心得,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一些新教師由於缺乏教學的一般認識,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等把握不準,因此出現了貪多求快,一講到底,重點不突出,條理不清晰等教學問題,他們無法把握和控制教學內容,機械地灌輸書本知識,抹殺了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思考的時間與權利,教學效果當然很不理想。因此,為了迅速提高專任教師課堂教學能力,首先要充分認識教學經驗的獲得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隨著教學實踐活動的深入,認知水平和運作能力將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學模仿的階段目標,一般以三年為期限,第一年學會上課,懂得怎麼備課,包括怎麼編制教學目標,怎麼設計教學過程,怎麼開展教學討論,怎麼進行教學練習,基本形成一種規范意識,明白不是自己傳授得多麼好,而是有本事讓學生進入一種自主學習自主琢磨狀態的道理。第二年學會說課,就是會分析教學設計,不僅知道上課的流程意圖,而且能說明為什麼這樣上課的道理,及時補充針對性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專業思想,學會「還原」式評析,打開自己的教學視野。第三年學會評課,這一階段是在自己對本門學科特點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開展相互間的評課交流活動,能以客觀理性的態度來評析大家的長短,關鍵是在交流中學會觀察與分析,在提高感性認識的同時豐富理性認識,及時修正自己實踐中的誤差,能解救自己,體驗自己的成功。上課、說課、評課,並非絕對地在哪一年入門或過關,講究的是在交叉進行中有所側重;也並非只是三年的問題,一堂好課究竟有什麼標准,還要經年累月地積累經驗,判別真偽,形成自己獨到的真知灼見。
2. 進入引領式學習完成觀念的轉變。
一個教師在五六年之後容易產生依賴和慣性,尤其是形成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之後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似乎可以應付日常的教學問題。這個時候,需要教師們深刻地追問自己:我明白了多少教學觀念?僅僅是明白了教學觀念還是在指導教學實踐?怎樣才能盡快轉變教學觀念?教學觀念轉變了,教學行為一定要改變嗎?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一個重要的建議是,通過不斷的閱讀,充實自己的頭腦;藉助不斷的閱讀,豐富教學的思想。每位教師都應該明白,如果這個時期沿著慣性經驗操作,你一輩子就是一個「教書匠」,雖然「匠藝」也有高低之分;如果這個時期加強學習進修,自覺進行閱讀,猶如重新確定人生觀一樣會獲得一種全新的思考與認識。我們提倡教師要把精讀與泛讀結合起來,讀什麼呢?一是讀經典著作,二是讀專業理論(含專業報刊),三是讀文化知識。經典作品往往是名家名作,可以有選擇地先啃一二本或三四本;專業理論主要挑選與所教學科有密切關系的書籍,可以特別注意新課程改革中的案例剖析和實踐指導用書;文化知識指的是專業素養和社會性知識,為的是豐蘊自己的文化底蘊。賈平凹作家曾經說過:「你若喜歡上一本書了,不妨多讀:第一遍可囫圇吞棗讀,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常又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說的是文學創作和讀書借鑒問題,但與教學突破是同一個道理,任何一個教師,哪怕一個名師,只有在閱讀別人的思想的時候才能明白他們走到了什麼地方,留下了什麼腳印,才能知曉怎樣去繼承、發展和改革、創新,你的人生閱歷一部分從自己的生活中來,一部分從別人的書本中來,書讀得多了,對你的心靈健康、教學智慧的發育,肯定有著無可限量的收獲。
沒有思考的讀書,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讀書不僅是為了尋找書中的樂趣(雖然許多書籍以愉悅身心的面貌出現),而且是為了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思考與創造。讀書的好處在於印證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的真理,不是躺在感知的溫床上,而是走在智慧的跑道上。思考成為驗證「前見」式的尺碼,演變成拔節抗爭的竹竿,是一種生命激情產生的反彈。我們要站立在實踐經驗的平台上放眼看教學世界的天空,然後才能攀登教學觀念的天梯,以此促進教學行為的改觀。
當然,讀書的同時其實是在讀人,讀思想,讀人生。就是說,讀作者的生活經歷與實踐感悟,讀作者的人生況味和精神風貌。為此,我們的閱讀還可以拓寬到讀身邊的人,讀周圍的書。在參與觀摩、培訓與研討的一系列活動中,揣摩「活人活書」,更直接地面對他們進行切磋與交流,在展示自己的同時打破「思維定勢」和「習慣圖式」,攻克慣性和惰性養成的毛病,完成教學觀念的轉變。
二、行為改進:從行為反思到問題研究
「行為跟進」以「跟」字為著眼點,強調模仿與學習,意圖積淀經驗和夯實根基,是新教師從教以後的必經之路。「行為改進」以「改」字為著眼點,注重反思與研究,從教學行為中發現問題,通過理性觀照和實踐驗證,不斷脫離「匠」字束縛,走向研究者之路。
1. 沒有專業的行為反思是單調呆板的職業生活。
要說行為反思的話題已經不是新鮮事了,人們圍繞著什麼是反思、反思什麼和怎樣反思三個方面展開了全方位的論述,不乏切身感受和創新思維,尤其是一些理論工作者的多維視角和世界潮流,更使我們大開眼界。因此,作為教師不用考慮要不要反思其專業行為,而應研究能不能反思其專業行為,從而改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單調乏味的職業生活。
既然反思是一種站立在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那麼,反思者就應該不拘泥於現成的教學理論與現實的教學實踐之間所產生的矛盾與困惑,而且應嘗試著對教學事件和教學行為進行解釋和提供證據。對教學事件產生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原因進行分析、探索和批判,給出反思之後決斷的理由和措施。因此,反思活動涉及到反思者忍受痛苦的抉擇和享受快樂的幸福的雙重體驗。
反思是個性成長中的必然經歷,隨著生命發展過程中文化知識、專業素養、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豐富與提高,教師們逐漸注重在個體身上挖掘存在的問題和可供借鑒的價值,特別是在比較印證中探討行為改變的方法。專業反思一是對教學技能的反思,二是對教學策略的反思,三是對教學理念的反思,歸根到底是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為什麼我們常常會反思乏力,實際上是缺乏對教學事件的敏感反應和反思自覺。教師的反思絕不是說空話和套話,而是面對不同時期不同事件的審視與批判,是為了解決教學的具體問題。我們可以經常性地問自己,現在的教學方法好嗎,能不能換一種方法,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為了反思,教師必須讀書讀人讀人生,從書籍和人際交往中尋找自己的精神同伴和人生範例,經常性地用讀書筆記或教學筆記來記載反思內容,用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來作出正確的選擇和改變。這是一種經驗的體悟,成敗的關鍵並不取決於關鍵的教學事件,而是取決於一種自我澄清的思維過程。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反思在自我專業更新中的重要的方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作為一種個人的獨立活動進行反思,是自我內部的認識與思考;一是作為一種組織共同體的公共反思,需要教師間坦誠交流,促進個人信念的發展。如果要讓反思具有不斷的深刻性、發散性和持續性的話,群體反思來得更為重要。反思必須滲透於日常的專業行為,應成為一種專業生活方式,我們既允許教師自由選擇學習方式和反思內容,激發其專業成長的自覺性,又必須創造學習和反思的必要條件,提供充分的反思支持,適當的時候不局限於反思的交流,而要把反思的理性認識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行為之中予以檢驗,建立起良好的同事關系和合作環境。
2. 從教學活動中發現教學問題提升教學智慧。
如果說五年之內的教師有一種「模仿秀」的味道,那麼,五年之後的教師要追求個性意義上的形神兼備的內涵。教學必須有走出模式的決心,要不斷從教學活動中發現問題,經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追求自己的教學特色,發展自己的教育智慧。
首先要追問自己「為何這樣教」,明確自己教學的價值取向。一是看自己是如何處理教材內容的,是否形成了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因而果的教學過程,體現教學認知的自然規律;二是看自己是怎樣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的,能否根據教學難度的層次與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恰當進行啟發教學等手法,更新教學手段,開發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三是看自己是怎麼組織教學語言的,是平淡乏味激不起學生學習興趣,還是富有激情為學生樹立有聲語言的桿尺,是言不由衷缺乏良好的語言習慣,還是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語感享受。
其次要追問自己「教出了什麼」,分析自己教學的動態走向。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身自覺地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反觀自照的研究過程,更多的是一種「課後反思」的類型。當一堂課、一單元課之後,你必須發現一個個陌生的自我,「教然後知困,知困然後能改」,只有從「困惑」之中找到問題,深思其因,敢於懷疑自己,才能突破和超越自我。坦承自己的無知並非是無知的表現,而正是因為這種舉動,才會使自己在以後的教學日子裡更加努力地使自己不再無知。所以,思想與行為是共生的關系,可以通過教學日誌、隨筆的形式把成功之舉和失敗之處記錄下來,發現學生獨到的思維火花,享受自己偶然的靈感智慧,摸索教學相長的創新方法,突破習慣經驗的束縛。這種冷靜、全面、深入的思考分析便於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促使自己逐步走上問題研究之路。
再次要追問自己「教完了怎麼辦」,著力自己教學的再研究。研究,與實踐相伴,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立足點,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重視課例研究和敘事研究。要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並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所以它不是一種簡單的教學經驗的總結,而是伴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的主動監控、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的起點建立在自己教學行為的基礎上,要有一定的事實描述,絕不能憑空想像。例如,課例研究就是對典型課例進行整理、分析、反思的一種研究方法,特別注意針對課堂教學行為和教學事件予以分析,以課例為載體,研究教師如何運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與途徑這種研究可以是片斷式的,也可以是完整型的,融合了敘事研究、個案研究的方法,從確立研究的具體問題開始,經歷進入研究現場(教學具體場景)、采寫現場文本(教學具體事件)、撰寫研究報告(教學具體反思)三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一是到實踐中開展原創式研究,在沒有很多專業理論素養的情況下,幾乎是憑直覺去感悟教學的故事,所產生的體會與思考是原創性的;二是在實踐中開展印證性研究,在充分學習把握了一定的理性認識和教學思想之後,尋求驗證,尋找教學故事,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學理念。無論是開展怎樣的問題研究,都是一種工作反思和實踐求證,特別需要教師廣泛收集教學問題,關注教學的細節,回到事件的本身,用原來的故事來生成研究的空間和豐富研究的意義,使這樣的研究具有「草根化」的特點,便於澄清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本質,使平凡的教育事件產生不平凡的教育智慧。
三、行為品質:從行為規劃到風格建築
新時期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是一麴生命成長之歌。在經歷著讓身心疲憊無法逃避的困惑過程中,我們同樣享受著教育生活帶來的激情與幸福。當我們開始叩問教師生命的價值時,教學行為品質的形成就成為專業發展中的至高境界,要求人們用教育的信念去追求教育的真諦,去建築富有精神意義的行為風格。
1. 你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了規劃嗎?
教師的專業素養指的是教師作為一種職業角色所需要具有的教育教學專業的知識、技能、能力及品行素養。一般來說,包含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三個方面。專業態度指的是一種專業的精神,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自覺履行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實現生命主體的自覺。專業知識包括學科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文化性(或社會性)知識,形成多層復合的知識結構,最基礎層面的是任教學科的專門性知識與技能,了解它的發展歷史與趨勢,用該學科提倡的獨特認識視角和思維方法來實施良好的學科教學;而且要求每位教師熟悉教育學、心理學等條件性知識,幫助教師認識學生,形成積極的教育觀;在此基礎上,主動接受當代人文科學方面的文化知識,擴大閱讀視野,增長智慧品質。專業能力可以理解為學科教學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和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三個組成部分。學科教學能力包括靈活處理教材、教法的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主要指研究學生和研究教學完成的能力,它反映出教師專業工作中突破教學經驗綜合性、創造性地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使教師工作更富行為魅力的一種標志。說到職業生涯的規劃能力,可以從「過去的我是怎麼樣的」、「現在的我能怎麼樣」和「將來的我還能怎麼樣」三個層次予以解剖和設計,是一種回顧過去、面對現在、展望將來的一種生命謀劃。
當前情況下,教師的職業枯竭問題是心理健康界和教育界共同關注的問題。「枯竭」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是「乾涸、斷絕」的意思,職業枯竭也可稱為職業倦怠或心理枯竭,是在工作重壓之下身心疲憊的一種狀態,是身心能量被工作極度耗費的一種表現。教師的職業枯竭,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由於長期的工作壓力、緊張心情及較低的成就感,在一定的職業發展階段中所導致的情緒低落和身心疲乏的心理狀態,主要症狀表現為疲勞、頭痛、失眠,行為遲緩,智力衰退,情緒鬆懈,成就感低,它侵害教師的職業情感,弱化教師的職業美感,動搖教師的職業信念。為了改變這種現象,需要對教師的生存狀態進行生命的關懷,讓教師獲得生命的自由。
經驗表明,要克服職業枯竭問題,就要增強個體抗衡能力,刺激個體成長期望,改善個體培訓組織。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擴容的過程,教師的內心世界是一部不斷滋養豐盈的巨著,教學的過程永遠是一種心靈對話的過程。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回答教師怎樣才能注意來自內心的聲音時建議:獨處靜思,沉思默讀,野外散步,堅持讀報刊,找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我的理解,一方面要學會自我傾訴,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尋找心靈世界的導師;另一方面,要學會相互傾訴,溝通彼此的心靈,編織心靈世界的地圖。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找回自信,只有找回自信才能自我改進,從問題中深入反省求得對教學的深刻認識,在否定自我甚至毀滅自我的過程中贏得自我的新生。在學校組織內,應積極構建平等、民主、寬松、包容的學校氛圍,建立公正公開的評價制度,既講和諧協作又講合作競爭,實施人性化管理,在構建精神家園上充分重視教師的主體性角色。讓教師獲得自我超越的精神享受。
2. 你能不斷建築自己的行為風格嗎?
教育是生命自身的行動歷程,所有的教育理想都依託生命而精彩。專業行為建設的根本在於建築自己的行為風格,凸顯自己的個性特徵。如果你的理念一直停留在學習所得,你的行為就會被外加的理念所約束,你永遠逃脫不了「教書匠」的命運。有風格的課堂才是美的課堂,因為評價一個教師是否已經成熟,一個重要的判斷就是看他在教學藝術上是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教學風格是一個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一貫教學觀點、教學方法和教學作風的綜合表現,是教學個性的穩定標志。真正的個性化的教學風格,一看教師的教學思想是否合乎現代教學的理念,二看教師的教學個性是否在課堂上得以充分展示,三看教師的行為思考是否積淀了厚重的教學經驗,四看教師的教學作風是否啟迪大家廣泛地實踐思索。《人民教育》編輯部的賴配根先生在談及「師生關系」到「教育關系」時說過:「如果你有幸遇到了一位偉大的教師,那麼他令你難忘的,往往不是他教給你的知識——也許,這些知識你早已忘記了——而是他的行為方式、性格、氣質等。譬如,他對生活的熱情,他的嚴於律己,他的疾惡如仇,他的文學才華,他的博愛胸懷等等。」由是,我們可以很自覺地警醒自己,要想朝著一個成功的教師邁進,你不能一味地夢想著自己多麼偉大,而要用你的精神去感染學生的精神,用你的心靈去溝通學生的心靈,用你的風格去塑造學生的風格。我們知道,當你是語文教師時,你站在學生面前,你就是語文;當你是數學教師時,你站在學生面前,你就是數學;你是在用你的方式去理解知識和傳授知識,表現的是把所教學科的知識融化進個人方式的教學風格之中,這是一種調和和整合,必須不僅適合於教師,更應該適合於學生,產生一種教學相長的令人勃勃生機的溫暖關系。
優秀的教師是怎樣成長起來的?一是長期艱苦扎實的教學實踐,二是頑強自覺的學習吸收,三是深入透徹的理性思考。當進入到加工教學理念,反思實踐問題的關鍵時期,尤其需要考慮能不能以獨特的個性風格,讓自己生動起來,形象起來,豐富起來。有著積極思考習慣的教師雖然會遭受各種矛盾困惑帶來的痛苦,但智慧的成長成就了隨之而來的幸福體驗。教學藝術的理想追求,就是一種教育專業的創生過程,是一種專業發展的行為策略,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去追求自然、平常、和諧、行雲流水般的至高境界。
從行為跟進到行為改進,其實是一種行為品質的動態凝結,是在完成自我裂變的使命過程中,實現自我專業的更新和成長,這是一種思想的啟示,更是一種行為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