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談談茶馬互市在當時的社會意義 誰知道是茶文化的題目
「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時期,是中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茶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實際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備征稅條件的地區實行的一種財政措施。
【歷史意義】
宋代茶馬貿易政策已臻完善,各種舉措也很有力。如易馬數額與價格「隨市增減,價例不定」;「馬價分九等」,各等按馬駿駕折茶不一;買馬的茶價低於專賣的價格,「馬來既眾,財售茶亦多」有利多銷;又規定品質好的雅州名山茶專用於博馬,在博馬任務沒有完成之前,禁止商人販運等等。所有這些規定都是符合商品交換原則和商品經濟市場客觀規律的,贏得了少數民族的歡迎和擁護,使茶馬貿易得以持續開展,所以筆者認為茶馬互市貿易是雙方經濟上的互相依賴,物資上的餘缺調劑,是互惠互利的,是符合人民共同利益的。
宋代與吐蕃等少數民族通過茶馬互市貿易促進了經濟的緊榮。首先擴大了茶和馬的市場,推動了畜牧業和茶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其他商品的交換,高寒草原地區的牛,羊、獸皮、葯材和其他農副上特產大量流入漢族地區,而漢族地區的絹、布、陶瓷、食鹽及其他手工業品和農副土特產也大量進入少數民族地區,不但促進了當地手工等產業的發展,同時頻繁的經濟貿易活動,也促進了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交流,對推動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社會進步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宋代茶馬貿易在政治上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統一。吐蕃驅馬來買茶,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既有官員,也有百姓,與漢族各階層人士進行廣泛的聯系和接觸,這就有利於促進雙方的溝通,增進理解與友誼。西北地區的吐蕃就是通過茶馬交往而願意接受宋王朝的統治,邊疆地區也比較安寧,並共同抵抗西夏的進攻。西夏與宋對峙,茶無來源,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滿,迫使與宋一度議和,購進茶葉。而宋孝宗時,四川黎州青塘羌族就是因為宋朝一度中斷茶馬貿易而聚眾擾邊,要求恢復互市。所以茶馬貿易對增強民族團結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對宋王朝的鞏固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Ⅱ 從歷史的角度說說「茶馬互市」的故事
「茶馬互市」起源
唐宋時期茶馬互市安化古道圖「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是我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 湟源--茶馬互市 湟源縣西鄰藏地,是古代漢地西面最邊緣的地區,這個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來就是漢藏通商的「口岸」,是一處著名的「茶馬互市」故地。茶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實際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備征稅條件的地區實行的一種財政措施。
茶馬互市雛形
茶馬互市雛形大約起源於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期。唐代時逐漸形成了規則,宋朝時進一步完善,甚至設置了「檢舉茶監司」這樣的專門管理茶馬交易的機構,明朝基本上沿襲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設置「茶馬司」。
茶馬交易
茶馬交易,最早出現於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為定製。宋朝統治階級為什麼如此重視「茶馬互市」?主要原因是為了維護宋朝的邊疆安全。宋朝初年,內地用銅錢向邊疆少數民族購買馬匹,但是這些地區的牧民則將賣馬的銅錢漸漸用來鑄造兵器,這在某種程度上威脅到宋朝的邊疆安全,因此,宋朝在太平興國八年,正式禁止以銅錢買馬,改用布帛、茶葉、葯材等來進行物物交換,為了使邊貿有序進行,還專門設立了茶馬司,茶馬司的職責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馬於四夷,率以茶易之。」這就是茶馬互市的源起。而且,茶馬互市也是制約藏族的一種重要方式。由於自然環境方面的原因,藏族對茶葉十分依賴,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膩、助消化,因此,控制了茶葉的供給,就等於控制了藏族人的生活,所以,茶葉自宋以來不但成為中原王朝與西北和西南地區的藏族之間的大宗經貿產品,而且也成為與藏族之間保持友好關系的物質手段。「茶馬互市」 對維護了宋朝在西南地區的安全與穩定起到重要作用,是兩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治邊政策。其次,通過茶馬貿易,還滿足了封建王朝對戰馬的需要,又為朝廷提供一筆巨額的茶利收入解決軍費之需。
茶馬互市的政策確立
在茶馬互市的政策確立之後,宋朝於今晉、陝、甘、川等地廣開馬市,大量換取吐蕃、回紇、黨項等族的優良馬匹,用以保衛王朝邊疆。到南宋時,茶馬互市的機構,相對固定為四川五場、甘肅三場八個地方。四川五場主要用來與西南少數民族交易,甘肅三場均用來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馬匹,因而邊茶主要以銀兩和土貨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馬互市再度恢復,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漸漸廢止。
「茶馬互市」作為一種重要制度
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後,「茶馬互市」作為一種重要制度逐漸從歷史的地平線上淡出,取而代之出現了「邊茶貿易」制度。由於交通和經濟的發展以及漢藏交流的增加,進入茶馬古道沿線的商品種類大幅增加。藏族對茶葉的需求有增無減,同時對其他產品如絲綢、布料、鐵器以及生產生活資料等商品的需求也開始增加;而內地對藏區的皮革、黃金以及蟲草、貝母等珍貴葯材有更大需求。這樣,漢藏之間的貿易范圍更加廣泛,「茶馬古道」沿線的民間貿易則益加繁榮。直到清文宗,地方馬場奉命裁撤,各地軍隊所需馬匹統歸自購,官府設置的茶馬交易隨之停廢,延續400餘年的茶馬互市交易自此終止。
唐宋茶馬互市的演變
隋唐時期,互市有專門的政府機構,如隋代設有「交市監」機構管理包括民族間貿易之事宜。[⑥]唐代初期沿用隋代的「交市監」互市管理機構,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將交市監改名為「互市監」。武則天垂拱元年(685年),曾經一度改稱為「通市監」,但是不久又恢復為「互市監」。[⑦]機構的多次調整,表明最高決策者對民族互市的重視以及對理順互市管理渠道的積極態度。 在唐代茶馬互市出現之前,中原王朝或農耕民族主要用金銀、絹帛及各種手工業品來交換周邊少數民族的馬匹及其它畜產品,歷史上將這種互通有無的民族貿易稱之為「絹馬貿易」。絹馬貿易在歷史上維持的時間比較長,它曾經是中原王朝或農耕民族同周邊少數民族進行政治聯系和經濟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國有關茶葉的記載比較早,而茶葉作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必需品,則是唐代或准確說是中唐以後的事。
中原地區也無處不賣
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713-756年)之間,稍稍有之,至德大歷(756-779年)遂多,建中(780-783年)以後盛矣。 據《封氏聞見記》載:唐代除南方盛產茶葉並普及飲茶外,中原地區也無處不賣茶和飲茶。不僅如此,當時飲茶已經到了「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於中地,流於塞外」的程度,唐代就有「因南臨茶山,縣以為名」的例子。有唐一代,「荼」去一劃,始有「茶」字;陸羽撰寫經典著作《茶經》而標志著出現了茶學;茶始徵收稅,意味著有了比較系統的茶政;茶葉開始銷邊,開始了茶馬互市。[⑩]唐代我國的茶葉生產進一步擴大、飲茶之風更加盛行,飲茶習俗已經從南方地區擴大到廣大北方地區,甚至連周邊少數民族也以飲茶為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唐代茶葉專家陸羽撰寫的不朽著作《茶經》,不僅僅在內地廣為流傳,而且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影響也非常深遠。
少數民族請求和市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突厥、吐谷渾等西北少數民族請求和市,百廢待興的唐王朝下令批准了這一要求。唐朝同意在承風戍(今青海省貴德境內)互市。唐朝曾經派遣使者李遠等人出使吐谷渾,「與敦和好」。有的學者指出,這次吐谷渾與唐朝的互市,實際上首先是由唐朝主動提出的,與其說是吐谷渾請求互市,不如說是唐朝主動要求互市,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恢復和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是唐王朝所面臨的當務之急,另外對戰馬和畜力的迫切需求,以及緩和與強大的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也是客觀形勢發展的必然。唐朝及時恢復了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互市」,在較短時期內就收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出現了「雜畜被野」的盛況。我們今天已經難能確定當時雙方用何物進行互市的,但是至少有一點是比較明確的,這就是內地所產的絲織品和茶葉是唐王朝用於互市的基本內容,而牲畜則是少數民族用於互市的主要商品。唐玄宗開元(713~741年)年間,長安政府曾經「發使及典縑等,大賚繒錦,將於石國和市犬馬」。這里已經明顯地具有官方組織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互市的性質,而不是政治色彩濃厚的貢賜貿易。當時互市不僅僅是中原王朝的願望和要求,少數民族方面同樣也有這一方面的需求。如唐玄宗開元(713~741年)時期,突厥突騎施可汗蘇祿,就曾經派遣牙官送馬1,000匹到安西互市。[15]雖然因具體環節出問題而沒有成功,但卻反映各族之間要求互市的強烈要求。
對正常的民族貿易有了深度認識
唐代前期,最高統治者已經對正常的民族貿易有了比較深度的認識,清楚這是和平年代互惠互利的經濟活動,正如唐玄宗在開元九年(721年)所指出的:「國家舊與突厥和好之時,蕃漢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國家買突厥馬、羊,突厥將國家彩帛,彼此豐足,皆有便利」。[16]實際上,按唐玄宗所言,當時已經認識到民族互市的作用遠遠超過了經濟意義。即是如此,唐代中央政府和少數民族之間的民族貿易――諸如絹馬貿易――只能保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才能使中央王朝的財政負擔接受,如果出現逆差,則必然會成為經濟上的一種壓力。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就對與突厥之間的絹馬逆差表示不滿和擔憂: 往者先(毗伽)可汗在日,每年納馬不過三四千匹,馬既無多,物亦易辦。此度所納,前後一萬四千,緣兒初立可汗,朕又結為父子,恩義相及,不可卻回,所以總留,計物五十萬匹,兼屬國家大禮,並放天下租調,用度無窮, 非特和市,緣此馬價,通容稍遲,處羅達干未還,不是故為留滯,念悉此意,當復寬心。今見續續市易,不久望了,即當發遣,回日非賒,在此還如當家,去住亦何異也。此後將馬來納,必不可多,還如先可汗時,約有定準,來使交易,發遣易為,事須長久,不是限隔。[17] 按唐玄宗的看法,當時唐朝與突厥的絹馬貿易中以年3,000-4,000匹馬數為宜,如果年交易額達14,000匹馬,則須花費絹帛達50萬匹,這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唐王朝正常的承受能力。當然,我們也能從唐玄宗的這到敕書中看出,唐代前期中央政府與突厥的絹馬貿易是相當活躍的。
Ⅲ 試述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歷史意義和當前發展趨勢以及帶來的影響
第一,茶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條異常古老的文明孔道。
從茶馬古道的路線看,我們不難發現,昌都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樞紐,它不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兩條道路的必經之地,而且也是這兩條道路的一個交匯點。事實上,茶馬古道並非只是在唐宋時代漢、藏茶馬貿易興起以後才被開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這條起自衛藏,經林芝、昌都並以昌都為樞紐而分別通往今川、滇地區的道路就已經存在和繁榮,並成為連接和溝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地區之間古代先民們遷移流動的一條重要通道,同時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間古代文明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從考古文化遺跡看,遠在4~5千年以前,昌都就出現了像卡若遺址這樣大型且時間延續極長的古人類聚落遺址。這說明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昌都一帶以卡若文化為代表的古文化已相當繁榮。昌都之所以能如此早的時代就產生如此發達的古代文化,其原因正在於昌都是位於今川、滇、藏三地之間古代文明交流與傳播的一個重要孔道上。從卡若文化中,我們既可見到川西、滇西北地區原始文化的因素與特點,也可見到黃河上游地區馬家窯等原始文化的某些影響,同時亦能發現其自身的特點,說明卡若文化具有濃厚的復合文化特點,它並不是一個孤立發展的原始文化,而是與周鄰地區諸原始文化之間存在廣泛的聯系和交流。卡若文化的這一特點,正好說明當時的昌都一帶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西部地區原始文化發生交流聯系的一個通道,同時也是各種原始文化因素傳播和薈萃的一個重要樞紐地區。
此外,在今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壩自治州境內和滇西北橫斷山區一帶,發現了大量的石棺墓葬,俗稱「石棺葬」。這種石棺葬在岷江上游地區、雅礱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地區均有較為密集的分布。川、滇西部地區的石棺葬雖存在某些地方性差異,但其主要特徵和文化面貌在總體上趨於一致,其時代則是從商周一直延續到東漢。值得注意的是,石棺葬不但在昌都地區的芒康、貢覺、昌都有發現,而且在林芝都普,山南隆子、錯那、乃東乃至喀則地區的仁布、薩迦等地也均有發現。學者們從石棺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上明顯發現西藏石棺葬同川、滇西部地區石棺葬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特別是昌都和林芝一帶的石棺葬,基本上與川滇西部地區的石棺葬屬同一個文化系統。從分布上看,則更能說明問題。川滇西部是石棺葬最流行、最集中和發現數量最多的地區,而目前西藏所發現的石棺葬絕大多數集中分布在由川滇西部高原進入西藏的主要通道的沿線范圍。我們知道,從川滇西部高原越過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經昌都一林芝一山南一日喀則,這是古往今來由川滇西部進入衛藏的一個主要通道,也是最便捷、最易行走和最重要的路線。一般說來,古人選擇道路主要是沿河道而行。這條路線的絕大部分路段恰恰是河流所形成的天然通道。茶馬古道(亦即今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沿線)就正好是沿著這一通道行進的。所以,由石棺葬可以證明,以昌都為樞紐的茶馬古道路線很早以來就是一條今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進行溝通往來的重要通道。這條通道被開通的歷史,從考古發現看,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約4~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或更早。
第二,茶馬古道是人類歷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難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被稱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極」。所以,說茶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是沒有問題的。正因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並且幾乎橫穿了整個青藏高原,所以其通行難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當是首屈一指。說茶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文明古道,主要表現在:其一,茶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地區是世界上地形最復雜和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區,故其崎嶇險峻和通行之艱難亦為世所罕見。茶馬古道沿途皆高峰聳雲、大河排空、崇山峻嶺、河流湍急。正如任乃強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綱》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亞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圍懸絕。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東北之黃河流域傾斜較緩外,其餘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狀。尤以與四川盆地及雲貴高原相結之部,峻坂之外,復以邃流絕峽竄亂其間,隨處皆成斷崖促壁,鳥道湍流。各項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難展施。」據有人統計,經川藏茶道至拉薩,「全長約四千七百華里,所過驛站五十有六,渡主凡五十一次,渡繩橋十五,渡鐵橋十,越山七十八處,越海拔九千尺以上之高山十一,越五千尺以上之高山二十又七,全程非三、四個月的時間不能到達。」清人對茶馬古道之險峻崎嶇有生動的描述,焦應旂的《藏程紀略》記:「堅冰滑雪,萬仞崇崗,如銀光一片。俯首下視,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慾死……是誠有生未歷之境,未嘗之苦也。」張其勤的《爐藏道里最新考》記,由打箭爐去拉薩,凡閱五月,「行路之艱苦,實為生平所未經。」杜昌丁等的《藏行紀程》記滇藏茶路說,「十二闌干為中甸要道,路止尺許,連折十二層而上,兩騎相遇,則於山腰脊先避,俟過方行。高插天,俯視山,深溝萬丈……絕險為生平未歷。」茶道通行之艱難,可見一斑。其二,茶馬古道沿線高寒地凍,氧氣稀薄,氣候變幻莫測。清人所記沿途「有瘴氣」、「令人慾死」之現象,實乃嚴重缺氧所致之高山反應,古人因不明究竟而誤為「瘴氣」。茶馬古道沿途氣候更是所謂「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時經歷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風等,氣溫變化幅度極大。一年中氣候變化則更為劇烈,民諺曰:「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臘,學狗爬。」其行路之艱難可想而知。千百年來,茶葉正是在這樣人背畜馱歷盡千辛萬苦而運往藏區各地。藏區民眾中有一種說法,稱茶葉翻過的山越多就越珍貴,此說生動地反映藏區得茶之不易。《明史·食貨志》載:「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行茶之地五千餘里。」如此漫長艱險的高原之路,使茶馬古道堪稱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道路。
第三,茶馬古道是漢、藏民族關系和民族團結的象徵和紐帶。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此,中國的歷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漸聚合在一起的歷史。茶馬古道所見證的,正是漢、藏乃至西南其他民族怎樣逐漸聚合的歷史過程。我們知道,漢族文明的特點是農業和儒教;藏族文明的特點則是高原地域和藏傳佛教,兩者都有深厚的底蘊,但也有一些差異。那麼,是什麼因素使兩者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藏族是一個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民族,藏族之所以成為中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雖然由多種原因所促成,但可以肯定,這條連接漢、藏之間的茶馬古道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漢、藏之間在經濟上的互補性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為今天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茶馬古道的意義顯然並不僅止於歷史上的茶、馬交換,事實上它既是歷史上漢、藏兩大文明發生交流融合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漢、藏兩個民族進行溝通聯系並在情感、心理上彼此親近和靠攏的主要紐帶。恰如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中所言:「漢地的貨物運到博(藏區),是我們這里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這是藏族民眾對茶馬古道和茶馬貿易之本質的最透徹、最直白的理解。所以,無論從歷史與現實看,茶馬古道都是漢、藏民族關系和民族團結的象徵與紐帶。
第四,茶馬古道是迄今我國西部文化原生形態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條民族文化走廊。
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東地區是我國典型的橫斷山脈地區,也是南亞板塊與東亞板塊擠壓所形成的極典型的地球皺褶地區。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六條大江分別自北向南、自西向東地從這里穿過,形成了世界上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貌。由於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對外交往的不便,使該地區的民族文化呈現了兩個突出特點: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點異常突出。沿著茶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個現象,即隨著汽車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樣式、衣著服飾、民情風俗、所說語言乃至房前屋後宗教信仰標志始終像走馬燈一樣變化著,讓你應接不暇。對這種現象,當地諺語有一個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這種多元文化特點,使茶馬古道成為一條極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積淀和保留著豐富的原生形態的民族文化。茶馬古道所途經的河谷地區大多是古代民族遷移流動的通道,許多古代先民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蹤跡,許多原生形態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積淀和保留在當地的文化、語言、宗教和習俗中,同時也有許多歷史之謎和解開這些歷史之謎的線索蘊藏其中。千百年來,不僅是漢、藏之間,藏族與西南其他少數民族乃至藏族內部各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均在這里默默地、不間斷地進行著,這里既有民族文化的沖突與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間積極的互動、融合與同化。事實上,正是這條東西橫跨數千里,穿越青藏高原眾多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地區的茶馬古道,猶如一條綵帶將他們有機地串連起來,使他們既保持自己的特點,又彼此溝通和聯系並協同發展。所以,茶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薈萃的走廊,又是各種民族文化進行交流、互動並各自保留其固有特點的一個極具魅力的地區。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言,該地區「沉積著許多現在還活著的歷史遺留,應當是歷史與語言科學的一個寶貝園地」。
Ⅳ 請賜教 茶馬互市 的來歷及相關介紹
「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是我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
茶馬交易,最早出現於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為定製。宋朝統治階級為什麼如此重視「茶馬互市」?主要原因是為了維護宋朝的邊疆安全。宋朝初年,內地用銅錢向邊疆少數民族購買馬匹,但是這些地區的牧民則將賣馬的銅錢漸漸用來鑄造兵器,這在某種程度上威脅到宋朝的邊疆安全,因此,宋朝在太平興國八年,正式禁止以銅錢買馬,改用布帛、茶葉、葯材等來進行物物交換,為了使邊貿有序進行,還專門設立了茶馬司,茶馬司的職責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馬於四夷,率以茶易之。」這就是茶馬互市的源起。而且,茶馬互市也是制約藏族的一種重要方式。由於自然環境方面的原因,藏族對茶葉十分依賴,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膩、助消化,因此,控制了茶葉的供給,就等於控制了藏族人的生活,所以,茶葉自宋以來不但成為中原王朝與西北和西南地區的藏族之間的大宗經貿產品,而且也成為與藏族之間保持友好關系的物質手段。「茶馬互市」 對維護了宋朝在西南地區的安全與穩定起到重要作用,是兩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治邊政策。其次,通過茶馬貿易,還滿足了封建王朝對戰馬的需要,又為朝廷提供一筆巨額的茶利收入解決軍費之需。
在茶馬互市的政策確立之後,宋朝於今晉、陝、甘、川等地廣開馬市,大量換取吐蕃、回紇、黨項等族的優良馬匹,用以保衛王朝邊疆。到南宋時,茶馬互市的機構,相對固定為四川五場、甘肅三場八個地方。四川五場主要用來與西南少數民族交易,甘肅三場均用來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馬匹,因而邊茶主要以銀兩和土貨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馬互市再度恢復,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漸漸廢止。
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後,「茶馬互市」作為一種重要制度逐漸從歷史的地平線上淡出,取而代之出現了「邊茶貿易」制度。由於交通和經濟的發展以及漢藏交流的增加,進入茶馬古道沿線的商品種類大幅增加。藏族對茶葉的需求有增無減,同時對其他產品如絲綢、布料、鐵器以及生產生活資料等商品的需求也開始增加;而內地對藏區的皮革、黃金以及蟲草、貝母等珍貴葯材有更大需求。這樣,漢藏之間的貿易范圍更加廣泛,「茶馬古道」沿線的民間貿易則益加繁榮。
Ⅳ 茶馬互市對中國歷史有怎樣的意義
茶馬交易,最早出現於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為定製.宋朝統治階級為什麼如此重視「茶馬互市」,主要原因是為了維護宋朝的邊疆安全.宋朝初年,內地用銅錢向邊疆少數民族購買馬匹,但是這些地區的牧民則將賣馬的銅錢漸漸用來鑄造兵器,這在某種程度上威脅到宋朝的邊疆安全,因此,宋朝在太平興國八年,正式禁止以銅錢買馬,改用布帛、茶葉、葯材等來進行物物交換,為了使邊貿有序進行,還專門設立了茶馬司,茶馬司的職責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馬於四夷,率以茶易之.」這就是茶馬互市的源起.而且,茶馬互市也是制約藏族的一種重要方式.由於自然環境方面的原因,藏族對茶葉十分依賴,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膩、助消化,因此,控制了茶葉的供給,就等於控制了藏族人的生活,所以,茶葉自宋以來不但成為中原王朝與西北和西南地區的藏族之間的大宗經貿產品,而且也成為與藏族之間保持友好關系的物質手段.「茶馬互市」 對維護了宋朝在西南地區的安全與穩定起到重要作用,是兩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治邊政策.其次,通過茶馬貿易,還滿足了封建王朝對戰馬的需要,又為朝廷提供一筆巨額的茶利收入解決軍費之需.
意義宋代茶馬貿易政策已臻完善,各種舉措也很有力.如易馬數額與價格「隨市增減,價例不定」;「馬價分九等」,各等按馬駿駕折茶不一;買馬的茶價低於專賣的價格,「馬來既眾,財售茶亦多」有利多銷;又規定品質好的雅州名山茶專用於博馬,在博馬任務沒有完成之前,禁止商人販運等等.所有這些規定都是符合商品交換原則和商品經濟市場客觀規律的,贏得了少數民族的歡迎和擁護,使茶馬貿易得以持續開展,所以筆者認為茶馬互市貿易是雙方經濟上的互相依賴,物資上的餘缺調劑,是互惠互利的,是符合人民共同利益的.宋代與吐蕃等少數民族通過茶馬互市貿易促進了經濟的緊榮.首先擴大了茶和馬的市場,推動了畜牧業和茶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其他商品的交換,高寒草原地區的牛,羊、獸皮、葯材和其他農副上特產大量流入漢族地區,而漢族地區的絹、布、陶瓷、食鹽及其他手工業品和農副土特產也大量進入少數民族地區,不但促進了當地手工等產業的發展,同時頻繁的經濟貿易活動,也促進了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交流,對推動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社會進步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宋代茶馬貿易在政治上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統一.吐蕃驅馬來買茶,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既有官員,也有百姓,與漢族各階層人士進行廣泛的聯系和接觸,這就有利於促進雙方的溝通,增進理解與友誼.西北地區的吐蕃就是通過茶馬交往而願意接受宋王朝的統治,邊疆地區也比較安寧,並共同抵抗西夏的進攻.西夏與宋對峙,茶無來源,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滿,迫使與宋一度議和,購進茶葉.而宋孝宗時,四川黎州青塘羌族就是因為宋朝一度中斷茶馬貿易而聚眾擾邊,要求恢復互市.所以茶馬貿易對增強民族團結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對宋王朝的鞏固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Ⅵ 茶馬古道的歷史背景與意義論文3000字
摘 要:茶馬古道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道之一,它是我國古代因茶馬貿易而興起的商貿通道。茶馬古道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內涵,它是漢族和藏族長期友好互助的歷史見證。茶馬古道上的茶馬貿易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明,衰於清。千百年來茶馬古道推動著沿途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交融和發展,對中華文明的傳播、弘揚發揮了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
關鍵詞:茶馬古道;方式;成因
一、茶馬古道的含義
「茶馬古道」又稱「茶馬貿易」和「茶馬互市」它是我國古代漢、藏之間一種以茶易馬為內容的貿易往來。茶馬古道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內涵,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茶馬古道是指起源於今天的雲南、四川等傳統茶葉產區,在傳統的茶葉貿易中用馬幫等載體運輸茶葉到藏區和其他傳統茶葉市場,以換取藏區的皮毛等產品的交通運輸線。它的范圍不僅包括了雲南、四川、西藏三省,而且其范圍還可進一步延伸到青海、甘肅等省區。 廣義的茶馬古道是以雲南、四川為中心的中國西南雲南、四川、西藏、湖南、貴州、廣西等省區及其與毗鄰的甘肅、陝西、寧夏省市和緬甸、印度、寮國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之間的傳統交通運輸線路。就地理范圍而言,它不僅覆蓋了歷史上的「蜀一身毒道」「旎牛道」「五尺道」「進桑糜冷道」「永昌道」「藏彝走廊」等,還包括了之前學者們提出的「西南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的一部分。」①
二、 茶馬古道的成因及其貿易方式
(一) 、茶馬古道的形成前提
茶馬互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形成具備的兩個前提條件:「一是佛教傳播路線的改變。中亞伊斯蘭教的興起使得佛教改由西南傳入中國內地,這是茶馬古道得以延續的精神支柱;二是鹽業的運輸,古老的鹽業造就了茶馬古道的道路物質基礎,之後茶葉在唐代進入藏區。茶葉在西藏的巨大需求為茶馬互市綿延幾千年的歷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②
(二)、茶馬古道的成因
康藏地區屬於高寒地帶,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在這極其寒冷生活環境下,藏民的飲食以含有大量熱量的食品為主。由於西藏地區缺少蔬菜,所以這些高熱量的食物很難消化。茶傳入西藏後人們發現喝茶不但可以促進這些高熱量食物的消化而且能夠防止燥熱,長而久之,茶成為了藏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品,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需要用內地需要的戰馬換來自己所需的茶葉。
飲茶之風在唐晚期盛行,隨後傳入西藏,受到西藏上層的歡迎。「在唐朝初期,皇帝篤信佛法,致使禪宗興盛。隨著吐蕃與唐王朝關系的密切,禪宗僧人也進入藏地傳播佛法,自然會影響到吐蕃僧人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而「坐禪之僧,不體息,又不夕食,但可以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輾轉相仿效,遂成風俗」。由此構成吐蕃社會的王公貴人、普通百姓、僧人三個層面均離不開茶葉的局面,甚至嗜茶如命,一日無茶,社會為之不要。」③
自唐朝以來,各朝政府都面臨著邊疆少數民族的軍事壓力,面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中原政權組織了大量的騎兵,因而需要大批戰馬。青藏西北地區盛產馬匹,且馬種優良,體壯膘肥,適應高原氣候環境,可謂戰爭佳品。因此中原政權用絲綢,茶葉等同少數民族政權交換所需的戰馬。 由於中原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戰爭不斷,戰爭需要大量軍費開支,造成了國家的財政緊張,隨著茶馬貿易的不斷發展,茶稅的徵收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同時朝廷認識到可以將對茶葉的控制來制約周邊的少數民族。 --!>
(三)、茶馬古道的貿易方式
茶馬交易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官方貿易,朝貢貿易和私茶貿易三種。
(1)、官方貿易
官方貿易就是以政府為主導進行茶馬交易的貿易形式。宋政府設茶馬司在沿邊各「地召募蕃商,廣收良馬」的貿易。宋朝時在雅州設。茶馬司成立後統一管理榷茶買馬事宜,並制定具體實施措施,有力的推動了茶馬貿易的發展。宋朝時政府通過茶馬互市得到了大量來自甘、青和西藏那曲等地方戰馬這些戰馬一部分良馬供軍隊使用,另一部分普通馬匹則充斥於良田,以務農桑,藉以滿足朝廷軍用及民用之需。政府貿易的另一種形式是差發馬制度,就是對藏區收取馬稅,同時配之以茶的制度。差發馬制度是明朝茶馬貿易所特有的。
(2)、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是一種藏族頭人朝貢的方式向中央王朝以貢馬便獲得茶葉、絲綢和較為珍貴的賞賜品的一種貿易方式。朝貢貿易是以經濟為紐帶,是中央王朝對藏族地區進行有效政治統治的一種方式。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往往採用厚往薄來的朝貢政策,通過給予經濟上的好處來換取西藏高層對封建中央王朝的歸順。厚往薄來的政策吸引了大批西藏高層同中央政府進行朝貢貿易。「唃廝啰與北宋政府大規模的茶馬貿易是以貢、賜的名義進行的。
(3)、私茶貿易
私茶貿易是一種民間進行的茶馬貿易。私茶貿易是由藏族商人同內地商人直接進行的一種貿易方式,雙方互相交換得到自己所需的商品,藏族商人利用商品貿易中剪刀差,從中牟取利。自唐朝以來政府就下令禁止私茶貿易。唐朝政府設立了管理茶葉交易的專門機構,制定了禁止私茶交易的相關法律,由政府壟斷了茶葉交易,但由於巨大的經濟利益,私茶貿易仍然相當繁榮。」「雖然明朝制定了嚴格的法律禁止私茶貿易,但是明朝的私茶貿易卻一直比較興盛,特別是到後期差發馬制度廢除以後,私茶貿易更是如雨後的春筍一樣發展起來。正所謂「 茶馬互市,利之所在,人皆趨之,禁令越多,走私之風越盛。」
三、茶馬古道的意義
茶馬古道是中國歷史上一條著名的古道,它是我國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見證。茶馬古道自唐朝到現在千百年來對促進漢藏經濟的發展,促進文明文化和佛教的傳播,鞏固國防和促進民族團結具有不可沒滅的貢獻。
(一) 、促進經濟的發展
茶馬古道使這一地區的茶葉文明中外。茶馬古道推動茶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四川、雲南等傳統產茶區的綠名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雲南思茅的普洱茶風靡一時。同時茶馬古道有助推動茶葉外銷,西南地區的名茶借茶馬古道之名遠銷韓國、俄羅斯、歐洲各國。茶馬古道改變了西藏落後的經濟發展模式,帶動了西藏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從根本上改變藏區經濟相對落後的封閉現狀,逐漸改變了西藏輸血型經濟的狀況。
(二)、促進民族團結
茶馬古道我國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見證,千百年來漢藏兩族通過茶馬古道不僅實現了各自所需,同時還促進了民族團結,通過茶馬古道漢族同西南少數民族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通過各民族的長期交往,漢族居民不斷進入西藏地區和藏族雜居在一起,漢藏兩族和睦的生活在一起,一起生產,一起生活,既促進了當地社會的進步又促進了民族的團結。茶馬古道就一張巨大的網,把各西南少數民族同漢族緊緊的團結到了一起。它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團結和個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互動、發展和融合。茶馬古道對促進民族團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註解:
① 周重林.《茶馬古道的范圍與走向》[J],中國文化遺傳,2010(04)。
② 羅世偉.《茶馬古道歷史線路與旅遊開發現實意義》[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2003(03)。
③ 宋家樂.《論川藏邊茶馬古道上的城鎮》[J],西藏民族學院,2011(04)。 ④ 陳光國.《青海藏族史》[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 年,第 172 頁。
⑤ 況臘生.《淺析宋代茶馬貿易制度》[J],蘭州學刊,2008(05)。
⑥ 張永國.《茶馬古道與茶馬貿易的歷史與價值》[J],西藏大學學報,2006(02)。
⑦ 張永國.《茶馬古道與茶馬貿易的歷史與價值》[J],西藏大學學報,2006(02)。
Ⅶ 茶馬古道在歷史上的作用和意義
我來給你一抄個最簡單明了的襲說明吧
茶馬古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貿易通道之一,與北方絲綢之路齊名,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存在。茶馬古道在其形成之初主要是用於中原的茶和高原的馬及皮革製品的互市,其中茶葉是最主要的商品,而馬匹是最主要的運輸工具,故有此名。
希望能對你起到幫助
Ⅷ 試分析茶馬互易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茶馬互易:即茶馬互市,就是藏族人民用馬或其他土特產品交換漢地茶葉的一種經專濟活動,它源屬於唐,流於宋,興於明,終於清,它不僅強化了馬政,而且完善了茶法,既是一種經濟關系,又是一種政治關系,明代茶馬互市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體現了明朝中央政府對藏族地區的有效管理和統治,明代漢藏間通過貢賜和茶馬互市的經濟交往,一是加強了中央王朝對邊疆地區的統治,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做出了貢獻,二是使藏漢民族在經濟上互相依存、互通有無,改善了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從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三是還促進了藏區與內地的交通發展。
Ⅸ 茶馬互市的理解及歷史意義
茶馬交易,最早出現於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為定製。宋朝統治階級為什麼如此重視「茶馬互市」,主要原因是為了維護宋朝的邊疆安全。宋朝初年,內地用銅錢向邊疆少數民族購買馬匹,但是這些地區的牧民則將賣馬的銅錢漸漸用來鑄造兵器,這在某種程度上威脅到宋朝的邊疆安全,因此,宋朝在太平興國八年,正式禁止以銅錢買馬,改用布帛、茶葉、葯材等來進行物物交換,為了使邊貿有序進行,還專門設立了茶馬司,茶馬司的職責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馬於四夷,率以茶易之。」這就是茶馬互市的源起。而且,茶馬互市也是制約藏族的一種重要方式。由於自然環境方面的原因,藏族對茶葉十分依賴,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膩、助消化,因此,控制了茶葉的供給,就等於控制了藏族人的生活,所以,茶葉自宋以來不但成為中原王朝與西北和西南地區的藏族之間的大宗經貿產品,而且也成為與藏族之間保持友好關系的物質手段。「茶馬互市」 對維護了宋朝在西南地區的安全與穩定起到重要作用,是兩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治邊政策。其次,通過茶馬貿易,還滿足了封建王朝對戰馬的需要,又為朝廷提供一筆巨額的茶利收入解決軍費之需。
意義宋代茶馬貿易政策已臻完善,各種舉措也很有力。如易馬數額與價格「隨市增減,價例不定」;「馬價分九等」,各等按馬駿駕折茶不一;買馬的茶價低於專賣的價格,「馬來既眾,財售茶亦多」有利多銷;又規定品質好的雅州名山茶專用於博馬,在博馬任務沒有完成之前,禁止商人販運等等。所有這些規定都是符合商品交換原則和商品經濟市場客觀規律的,贏得了少數民族的歡迎和擁護,使茶馬貿易得以持續開展,所以筆者認為茶馬互市貿易是雙方經濟上的互相依賴,物資上的餘缺調劑,是互惠互利的,是符合人民共同利益的。宋代與吐蕃等少數民族通過茶馬互市貿易促進了經濟的緊榮。首先擴大了茶和馬的市場,推動了畜牧業和茶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其他商品的交換,高寒草原地區的牛,羊、獸皮、葯材和其他農副上特產大量流入漢族地區,而漢族地區的絹、布、陶瓷、食鹽及其他手工業品和農副土特產也大量進入少數民族地區,不但促進了當地手工等產業的發展,同時頻繁的經濟貿易活動,也促進了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交流,對推動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社會進步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宋代茶馬貿易在政治上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統一。吐蕃驅馬來買茶,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既有官員,也有百姓,與漢族各階層人士進行廣泛的聯系和接觸,這就有利於促進雙方的溝通,增進理解與友誼。西北地區的吐蕃就是通過茶馬交往而願意接受宋王朝的統治,邊疆地區也比較安寧,並共同抵抗西夏的進攻。西夏與宋對峙,茶無來源,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滿,迫使與宋一度議和,購進茶葉。而宋孝宗時,四川黎州青塘羌族就是因為宋朝一度中斷茶馬貿易而聚眾擾邊,要求恢復互市。所以茶馬貿易對增強民族團結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對宋王朝的鞏固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Ⅹ "古代""茶馬互市""是怎麼回事,它是怎樣影響王朝經濟命脈的"
古代的“茶馬互市”的意思是用茶換馬,或以馬換茶的交易。它通過促進貿易往來,打開交易渠道從而影響王朝經濟命脈。
3、擴大市場,推動茶業和畜牧業發展。
茶馬互市使得高寒地區的牛,羊、葯材等特產大量流入漢族地區,而漢族地區的茶葉、陶瓷、農副土特產也大量流入少數民族地區。這不僅擴大了交易市場,還推動了茶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對推動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社會進步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茶馬互市是對於交易雙方互惠互利的政策,是符合人民共同利益的。它對促進民族團結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對宋王朝的鞏固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此外,茶馬互市還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對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親愛的讀者,您覺得茶馬互市有什麼其他影響可在評論區積極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