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白銀走勢 歷史分析
2010年白銀全球存量只有3萬噸,按當前的價格8元/克,只需2400億人民幣,就可將其全部拿下。溫州游資上萬億,完全可以當一回國際炒家,直接控制全球銀價。
屆時白銀價格將會暴漲,甚至趕超黃金,占據黃金的老大地位,各國將會展開一場白銀爭奪大戰。白銀將會變為世界上最受寵的貴金屬。(原因:白銀最主要的屬性是工業必需品,不像鉑金、鈀金等是非必需品
『貳』 簡述白銀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http://ke..com/view/121497.html?wtp=tt
『叄』 白銀市的歷史
歷史沿革
白銀的由來甘肅省白銀是一個美好的名字。 白銀市是一塊寶地,早在漢代就有采礦業。據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松山之南,礦爐二十座」,采礦點30餘處,開采人員盛時達三、四千之眾,「日出斗金,集銷金城」,官方在據市區10公里處鳳凰山、火焰山、銅廠溝專設辦礦機構「白銀廠」。白銀市緣此而得名。
歷代白銀
白銀歷史悠久。已經發現新石器時代的 文化遺址有16處之多。說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從事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西漢以後,境內置祖厲、鸇陰、媼圍三縣,是白銀地區建縣之始。西魏至唐,屬古會州之地。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為吐蕃所據有。北宋以後,又長期為宋、西夏、金爭戰的前沿。明置靖虜衛、會寧縣。清置紅水分縣(今屬景泰縣)、打拉池分縣(今屬平川區)。至此,境內有4個縣級行政單位。民國以後,撤消打拉池分縣,形成了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建制的格局。自漢開通絲綢之路後,白銀就成為絲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橋梁。唐「貞觀之治」時,會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貢駝毛、褐野馬、革履、鞍氈、鹿舌、鹿尾」。「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說明白銀物產豐饒,經濟繁榮。白銀地區貯藏著豐富的金、銀、銅、鉛、鋅、錳等礦物。民國時期,白銀是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的地方之一。1936年10月,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會寧,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49年9月,白銀解放。從此白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經過近40年的崢嶸歲月,勤勞的白銀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開拓出一片片綠洲,建成一座座現代化工廠,經濟建設蒸蒸日上,社會發展生機勃勃,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城市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肆』 白銀最早是誰發現的
白銀地區有悠久的歷史,最遲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在白銀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春秋以前,白銀境內沒有建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靖會一帶為隴西郡地,白景一帶則為月氏所屬。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出擊匈奴,奪得祁連山和河西走廊,設置了河西四郡,白景一帶為武威郡媼圍縣地,景泰東南部和靖遠西北部一帶為安定郡鶉(音純)陰縣,靖會一帶為安定郡祖厲縣,從此白銀地區全部納入中國版圖。從公元前221年至20世紀80年代的2200年中,白銀地區的行政建制經常變化,歸屬不定。解放前的幾千年中,天災不斷,戰亂頻繁,老百姓始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解放以後,白銀地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文化有了長足發展,人民終於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並以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和煤炭生產聞名於全國。
主題詞:白銀、景泰、靖遠、平川、會寧、歷史。
白銀市在祖國的版圖上,位於東經103°33′—105°31′、北緯35°25′—37°39′的區域內,東鄰寧夏,西接武威,南依隴中,北靠內蒙,轄三縣兩區(靖遠、景泰、會寧三縣,白銀、平川兩區),總面積21158.7平方公里,海拔1275米——3321米,共有人口175萬。白銀市地處甘肅省中部乾旱地區,氣候比較乾燥,各縣、區年均降雨量約200毫米左右,但因日照充足,所以川水地區土地肥沃。黃河流經白銀214公里,祖厲河、關川河總長亦有200公里左右。境內絕大部分都是山區,包括二陰山區和乾旱山區。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幾十座,超過3000米的高峰的兩座。山間盆地有景泰的正路、三台井、景泰川和白銀市區;還有靖遠的劉川和平川的水泉、共和等地。河谷盆地有白銀水川、四龍和靖遠平堡、北灣、中堡、城關、糜灘、東灣以及景泰五佛,還有祖厲河兩岸的一些地方。這些河谷盆地面積雖然很小,但人口卻比較稠密。白銀地區有悠久的歷史,靖遠境內曾發現有原始社會晚期的馬家窯文化,會寧境內也有幾處古老的文化,如牛門洞古墓遺址等,它附近的王家泉、陽山一帶也發現了原始社會時期的陶罐、石斧、人骨等遺存。景泰縣境內的張家台、營盤台、寺灘、喜集水等處出土過陶瓷、陶片、石器、骨珠及細石器等,經考證屬新石器半山類型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跡的發現,說明最遲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在白銀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黃河白銀段為S形,基本上是南北流向,至景泰五佛則由西向東,經黑山峽入寧夏境內。以全市轄地作為整體,景泰縣、白銀區居西北,靖遠、會寧則居東南(平川區暫不論,包括在靖遠內敘述)。兩大地區基本以河為界,一處河西,一處河東(靖遠劉川等到地也在河西)。春秋以前,白銀境內沒有建置,春秋戰國時期,景泰、白銀區一帶還是我國古代羌族人民的駐牧地,靖遠、會寧一帶為義渠戎的活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靖會一帶為隴西郡地,白景一帶則為月氏所屬。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出擊匈奴,奪得祁連山和河西走廊,設置了河西四郡,這樣,就隔斷了北方匈奴與西方羌人的聯系,又為漢通西域提供了重要通道。當時白景一帶為武威郡媼圍縣地,景泰東南部和靖遠西北部一帶為安定郡鶉(音純)陰縣,靖會一帶為安定郡祖厲縣,縣治在今會寧郭城驛附近。武威郡、安定郡均屬涼州刺史部。
東漢時,祖厲縣、鶉陰縣由安定郡改屬武威郡,媼圍縣依舊,這樣,今白銀市全屬涼州武威郡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武威郡,十四城,戶萬四十三,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六……媼圍、鸇陰(故屬安定)、租厲(故屬安定)。」鸇(音沾)陰縣和租厲縣在《漢書·地理志》中分別為郭陰縣和祖歷縣,不知為何各造成一字之差。《後漢書·沖帝紀》中出現的「鸇陰河」名後,有唐朝章懷太子作的注語:「涼州姑臧縣(即今武威——筆者注)東南有鸇陰縣故城,因水以為名。」著名歷史學家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中所標鸇陰的位置,在今景泰東南部的尾泉和平川西北部的高家壩與靖遠劉川的荒草梁等三縣區的交界地一帶,靠這里的黃河標示為「鸇陰河」。實際上漢代的鸇陰城在今平川區陡城鄉,至今遺跡尚存,1990年我在殘存的城牆上還發現了引水的陶管。
自武帝打通河西走廓、興起絲綢之路以後,兩漢都極為重視同西域的聯系,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各國。絲綢之路從長安到張夜一段的行走路線共有三條,其中北路經過靖遠和景泰,渡口是景泰與平川之間的索橋,它的通行,促進了這里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武帝承「文景之治」,加上他自己勵精圖治,使國勢依然強盛。他也是我國古代比較賢明的君主之一,一生多次出京巡查,會寧一帶就有他的足跡,如「元鼎五年(前112年)冬十月,……逾隴,登空同(即今平涼崆峒山——筆者注),西臨祖厲河而還」(《漢書·武帝紀》)。
東漢開始,國勢日漸衰落。安帝時,天災人禍不斷發生,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涼州「大飢,人相食」(《後漢書安帝紀》),「安帝信讒,無辜死者多」(《後漢書·五行志》)。順帝漢安二年(143年),武威郡等地發生大地震,從九月開始至次年四月止,長達半年之久,「凡百八十日震,山谷坼裂,壞敗城寺,傷害人物」(同上)。地震還沒結束,鸇陰附近又成了戰場,三月,「護羌校尉趙沖追擊叛羌於鸇陰河,戰歿」(《後漢書·沖帝紀》)。這一系列天災兵禍,使白銀人民蒙受了重大損失。
三國魏時,曹操統一北方,河西一帶內亂時有發生。鸇陰為戰略要地之一,東臨海源,西護武威,南屏金城、北拒匈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河西叛軍往往屯兵於此。這里,也是絲綢北路的必經之地,占據了它,能攻可渡河西進,南下金城;相距時則佔有優勢,地位主動;不利時便西退武威,北走大漠。因此,它成了著名的古戰場之一。一次,涼州生亂,武威告急,魏將張既率兵征伐時,就曾於叛軍「七千餘騎」相拒於鸇陰,因為不易攻打,便迅速改道直奔武威(見《三國志·張既傳》)。
西晉時,今白銀市境內無治,皆屬涼州武威郡地。當時武威郡轄七縣,只有5900戶,還不足西漢戶的百分之六十,由次可見,無治之地更是人煙稀少,這主要是戰亂所至。
西晉統一的時間不長,就被「八王之亂」結束了。「永嘉南渡」以後,北方處於五胡十六國的長期戰亂之中,地方政權紛紛割據,更迭頻繁,白銀地區歸屬不定。公元327年前後,白銀地區基本上以河為界,西北為前涼所屬,東南為前趙占據。366年前後,前秦占據東南,382年左右,又取代前涼。至此,白銀境地全屬前秦。395年左右,又被西秦入主,409年前後,又全部易手後秦。《讀史方輿紀要》載:「東晉義熙五年(409年),西晉乞伏乾歸自苑川(今榆中縣境內)徙都度堅山,七年(411年)置秦興郡治焉」。這說明,西秦統治時,曾將都城建於度堅山。度堅城遺址位於今武川鄉宋梁村左家溝,1950年前後尚存部分城牆,1956年白銀公司露天礦大爆破後遺址全毀。
『伍』 現貨白銀的歷史進程
過去50年白銀重要進程:
1963年6月 ― 美國用聯邦儲備系統發行的紙鈔取代面額1美元的銀幣券,推動銀價升至盎司1.29美元。
1968年6月 ―白銀同美國貨幣體系的關系終結,持有者最後一次將銀幣券兌換為白銀
1968 ― 1971年 ― 美國經濟衰退致銀價下跌,但維持在每盎司1 ― 2.55美元的區間
1972 ― 1978年 ― 美元貶值,以及石油輸出組織(OPEC)的石油出口禁運推動銀價上揚,銀價波動區間為4.35 ― 5.87美元
1980年1月 ―白銀創出每盎司53.50美元的紀錄高位,當時美國德州的亨特兄弟公司試圖囤積白銀操縱價格
1980年9月 ― 兩伊戰爭爆發後,銀價從10美元猛漲至25美元
1980年12月 ― 銀價穩定在16美元,奧地利、法國和西德成為最後一批取消白銀硬幣的國家
1982年6月 ― 銀價跌破5美元至4.98,為三年半最低點,因美國經濟出現持續疲弱跡象
1983年3月 ― 銀價觸及14.72美元,因油價上漲對市場的影響不明朗
1986年5月 ― 銀價時隔四年後再暴跌至4.98美元,市場對供應面感到憂慮
1992年7月 ― 銀價遭受打擊,跌至3.82美元的1973年以來最低點,沙烏地阿拉伯發生一起銀行丑聞後大規模拋售白銀
2006年3月 ― 銀價觸及23年高點13美元,因市場預期美國政府將批准新的iShares白銀信託基金
2006年4月 ― 銀價創出23年新高14.68美元,主要因為市場寄望於白銀上市交易基金投資產品刺激需求
2006年5月 ― 銀價創紀錄新高至15.17美元
2008年10月 ― 銀價創3年新低至8.4美元
2011年4月― 經過2年的暴漲,銀價創30年新高至49.82美元
2013年6月― 2013年銀價一路下跌,新低18.18
白銀,在歷史上曾經與黃金一樣,作為重要的貨幣物資,具有儲備職能,也曾作為國際間支付的重要手段。當然,隨著白銀的用途越來越多的面向工業領域,其作為貨幣支付職能也逐漸淡化。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白銀市場的發展分為以下幾個重要階段:
一、建國初期白銀管理
為了穩定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於1950年4月制定下發了《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實施統購統配政策,嚴厲打擊銀行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這一政策實施增加了國家儲備,鞏固了人民幣的本幣地位。
二、改革開放前(1955-1978年)的金銀管理
主要任務是調整金銀的收購政策,鼓勵金銀生產,保證國家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對金銀的大量需求。
1977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辦法》(試行),為金銀管理工作提供了准則,這是建國以來第一個金銀管理規章。
三、改革開放後的金銀管理
主要任務是調整金銀管理方法和加強金銀法制建設,促進金銀管理由保管型向經營管理型轉變,適應和保證國家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及人民生活對金銀的需求。
1983年6月,國務院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條例》,對金銀的生產、收購、配售、加工、使用、回收、出土、進出口等提出明確的法規規定。同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發布實施。
1984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與海關總署共同制定《金銀進出國境的管理辦法》。
四、白銀市場的全面放開
從2000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不再辦理白銀收購配售業務。取消白銀統購統配的管理體制,放開白銀市場,允許白銀生產企業與用銀單位產銷直接見面;取消對白銀製品加工批發零售業務的許可證管理制度(銀幣除外),對白銀生產經營活動按照一般商品的有關規定管理。這一規定實施標志我國白銀市場全面開放。2000年至今,我國白銀產業快速發展,白銀交易市場初步形成。我國正式宣布放開白銀市場,我國白銀工業的發展用日新月異形容並不為過。2003年我國白銀產量達到4500噸,是1999年的3倍,白銀消費量達到2000噸,較1999年增長60.7%。以華通鉑銀交易市場的成立,標志白銀現貨市場已經初步形成。
白銀曾經是國際上的通用貨幣,其儲量是國家經濟實力的一個象徵。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白銀的工業應用日益廣泛,儲備職能日漸弱化。世界主要產銀國有秘魯、墨西哥、中國、澳大利亞、智利、加拿大、波蘭和美國等,這八大產銀國近幾年的年產量均在1000噸以上。我國的白銀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白銀工業的崛起正在改變著世界白銀原有的供應格局,白銀市場的開放是我國成為世界白銀需求最具增長潛力的地區。
『陸』 求白銀的歷史和未來的,用圖片和文字表達出來的那種!!!
這個建議樓主可以去觀察追蹤,匯金網新聞資訊,查看各大機構對未來走勢看法
古代中國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白銀帝國」。因為它是世界白銀的「歸宿地」,它還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古老軸心。然而,恰恰是由於西方殖民國家對「新大陸」的血腥掠奪,卻在無意之中推促了明清兩代中國「出口經濟」的繁榮。
白銀的誘惑是如此巨大、美麗而血腥。於是,西方列強對中國歷時百年的「白銀掠奪」開始了。在殖民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西方現代金融業,則成了這場「銀元爭奪戰」中的利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夜,美國的「白銀大亨」們為滿足自身利益,構築了一個針對中國的白銀陰謀。而最後的結果,卻是美國的白銀集團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無意中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在書中,你將看到一個個真實而又神秘的歷史場景,一場場凶險詭譎的陰謀交鋒:真的是羅斯福的競選需要,最後導致了蔣介石政府的垮台嗎?而白銀「空心化」的中國,又將面臨怎樣的全面崩潰?21世紀初的世界金融體系,將面臨怎樣的危機與挑……
中國白銀的近代發展史
白銀,在歷史上曾經與黃金一樣,作為重要的貨幣物資,具有儲備職能,也曾作為國際間支付的重要手段。當然,隨著白銀的用途越來越多的面向工業領域,其作為貨幣支付職能也逐漸淡化。
為了穩定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於1950年4月制定下發了《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實施統購統配政策,嚴厲打擊銀行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這一政策實施增加了國家儲備,鞏固了人民幣的本幣地位。
主要任務是調整金銀的收購政策,鼓勵金銀生產,保證國家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對金銀的大量需求。
1977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辦法》(試行),為金銀管理工作提供了准則,這是建國以來第一個金銀管理規章。
主要任務是調整金銀管理方法和加強金銀法制建設,促進金銀管理由保管型向經營管理型轉變,適應和保證國家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及人民生活對金銀的需求。
1983年6月,國務院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條例》,對金銀的生產、收購、配售、加工、使用、回收、出土、進出口等提出明確的法規規定。同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發布實施。
1984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與海關總署共同制定《金銀進出國境的管理辦法》。
從2000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不再辦理白銀收購配售業務。取消白銀統購統配的管理體制,放開白銀市場,允許白銀生產企業與用銀單位產銷直接見面;取消對白銀製品加工批發零售業務的許可證管理制度(銀幣除外),對白銀生產經營活動按照一般商品的有關規定管理。這一規定實施標志我國白銀市場全面開放。2000年至今,我國白銀產業快速發展,白銀交易市場初步形成。我國正式宣布放開白銀市場,我國白銀工業的發展用日新月異形容並不為過。2003年我國白銀產量達到4500噸,是1999年的3倍,白銀消費量達到2000噸,較1999年增長60.7%。以華通鉑銀交易市場的成立,標志白銀現貨市場已經初步形成。
白銀曾經是國際上的通用貨幣,其儲量是國家經濟實力的一個象徵。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白銀的工業應用日益廣泛,儲備職能日漸弱化。世界主要產銀國有秘魯、墨西哥、中國、澳大利亞、智利、加拿大、波蘭和美國等,這八大產銀國近幾年的年產量均在1000噸以上。目前,我國的白銀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白銀工業的崛起正在改變著世界白銀原有的供應格局,白銀市場的開放是我國成為世界白銀需求最具增長潛力的地區。
白銀外匯市場前景廣闊,永遠不會過時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金融市場正在加速實現全球化和逐步的放寬,外資銀行將能夠經營人民幣個人業務,中國的金融將直接面對國際投資者的沖擊,如何規避黃金風險將成為政府和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在人民幣完全流通之前,准備好迎接挑戰,而且白銀交易在中國還是一個年輕的行業,學習更多的黃金知識為自己資產保值增值打好基礎。隨著全球金融一體化的發展,中國將越來越融入到全球經濟當中,資本市場的完全開放指日可待,現貨白銀必將成為民眾不可或缺的投資工具,我們相信:今日繁榮的證券市場就是現貨白銀市場的明天!
『柒』 銀飾的發展歷程
自古以來,黃金白銀在中國就是富貴的象徵,白銀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黃金白銀在古時不但是做為貨幣流通,而且上層社會達官貴人的日常餐飲用具、佩帶首飾以及一切能象徵權力富貴的物品,均是以黃金白銀為主的材料打造的。
封建社會和解放前中國的尋常百姓家,由於生活困苦,黃金在百姓中難以擁有,但對美的追求是人不變本性,因此有潤澤質感又不張揚的白銀自然就成為了百姓製作首飾的主要材料,從而使銀飾在中國有了數千年的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金首飾已不再是大眾難以擁有的奢侈品,並且自從比黃金更稀有的鉑金、鑽石從歐美流行到國內,黃金、鉑金、鑽石首飾幾乎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首飾品,人們購買幾套不同的貴重首飾已不是困難的事。富貴的黃金,純凈的鉑金,恆久的鑽石擁有了各自不同的寓義和內涵,受到了不同消費者的喜愛,而傳統的銀首飾,除了一些老人和兒童的銀飾,失去了讓人擁有的意義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輕人青睞。 20世紀90年代後期及進入21世紀,中國已向世界發達國家靠近,人們的消費觀念和對美的追求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更大提高而改變。
這是一個個性張揚的時代,人們在穿著打扮方面處處要體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和品味,每天都要通過改變裝扮,而展現自己不同的心情,日常佩帶貴重首飾用來展示富貴和地位已不再是現代人的需求,而被視為俗氣的表現,貴重首飾更多地表達了收藏和紀念的意義。
物以稀為貴,隨著原料價格的不斷上漲,金飾鑽飾價格居高不下,而款式的千篇一律,也已不能滿足人們對彰顯個性和對飛速變化的時尚的需求。就在此時,現代時尚銀飾應需而生,成為了對首飾行業一個巨大的補充。現代時尚銀飾在原料方面有著相對較低的製作成本,在材料上擁有中性不俗的質感,在款式上更注重休閑個性,在設計上更加大膽誇張,更適合日常佩帶打扮自己,大中城市的時尚達人一族每個季節都購買數套時尚銀飾,用來搭配不同的服裝和表達不同的心情,銀飾終於打破傳統,有了存在的意義。 隨著銀飾行業的發展,很多國內外高端銀飾品牌進入中國搶占國內市場,像TIFFNAY,FOLLIFOLLIE,Oxette,goldfore silver,奧黛麗銀飾等,而中國的銀飾消費也從一開始的低端消費向中高端、高品味的銀飾品過渡,消費者的眼光和品味更加時尚,中高收入的消費群體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大大刺激了高端銀飾品的發展,所消費的銀飾也越來越貼近國際流行趨勢。一些模仿金飾款式,沒有銀飾特色,豈圖以價格優勢替補金飾消費的低端銀飾的市場空間也越來越小,逐漸沒有了生存空間,這對國內銀飾行業提出了挑戰,也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國內中高端銀飾品牌,例如被行業媒體評選出的十大銀飾品牌中,就有多個國內銀飾品牌名列其中。
高端銀飾品已不在是廉價品的象徵,很多高檔銀飾品的價格都超過了黃白金飾品的價格。
消費觀念和經濟是息息相關的,國內各個地區經濟發展還不均衡,因此金飾,鑽飾,銀飾在各個地區消費的比例也不一樣,首飾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如今,首飾的細分化讓國人消費有了更多的選擇,金飾,鑽飾,銀飾也各領風騷,整個首飾行業展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黔東南境內的苗族銀匠可分為定點型和遊走型兩類。多數為定點型,他們在家承接加工銀飾,服務於相對封閉而形成區域格局的一寨或數寨,客戶毫無例外來自本系,所以,也可稱之為支系內部的銀匠。定點型銀匠的分布和數量,依據區域環境及市場需求自然調節,以施洞、排羊、西江、灣水、王家牌等地較為典型。遊走型銀匠同樣以家庭為作坊,農閑季節則挑擔外出,招攬生意。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專門路線。他們並不局限只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對沿途數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銀飾款式都瞭然在腑,加工起來亦輕車熟路,得心應手,所以也可稱之為地域性銀匠。據調查,黔東南銀匠遊走足跡遍歷全省,並延及廣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黔東南境內不僅苗族銀匠多,而且出現了以霄山大溝鄉的控拜、麻料、馬高為代表的銀匠村。銀匠村中數百戶人家,80%以上以銀飾加工為副業。農閑時節,村寨之中叮當之聲不絕於耳,炭火爐煙盪然於戶,一派繁忙景象。遊走型銀匠皆出於銀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銀匠村的一部分人選擇外出經營的方式。銀匠村是貴州境內的一個奇特現象,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比起苗族銀飾的歷史,苗族銀匠的歷史要短得多。據對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銀匠的調查顯示,苗族銀匠大約出現於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歷史。最初的苗族銀匠大多挾鐵匠之技藝改行拜師,向漢族工匠學習打制銀飾。龍里雲霧山一帶的打鐵寨,是當地唯一有苗族銀匠的村寨,包攬了方圓數十里的銀飾加工製作。至今,仍不難由這一地名證實我們的觀點。苗族銀匠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襲,手藝極少外傳。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苗族銀飾工藝流程很復雜,一件銀飾多的要經過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銀飾造型本身對銀匠的手工技術要求極嚴,非個中高手很難完成。
貴州非白銀產區,歷史上的銀飾加工原料主要為銀元、銀錠。也就是說,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復始,經年累月,積攢下的銀質貨幣,幾乎全都投入了熔爐。正因為如此,各地銀飾的銀質純度以當地流行的銀幣為准。譬如民國時期黔東南境內是以雷山為界,其北邊銀料來自大洋,純度較高,南邊來自貳毫,銀飾成色較差。20世紀50年代後,黨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眾的風俗習慣,每年低價撥給苗族專用銀。
『捌』 白銀投資的發展史
白銀,在歷史上曾經與黃金一樣,作為世界很多國家的法定貨幣(貨幣原料),具有金融版儲備職能,也曾為國際權間支付的重要手段。
中國先民對白銀的人認識和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白銀很早就被製作成工藝品和貨幣。中國古代把白銀用作貨幣大量使用,是在唐宋以後的事。到了元代,銀本位製得到進一步強化,政府把白銀作為一種重要貨幣,銀錠『元寶」出現。到明清,銀本位制不斷鞏固加強,銀幣在明朝成為正式貨幣,元寶、碎銀和銀元成為清朝法定貨幣,白銀在明清王朝的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一直到1935年中國國民政府宣布發行法幣、取消銀本位,白銀作為貨幣的使用才受到限制,但銀元在民間一直流通到1949年。
『玖』 銀元的歷史發展
早期
在中國沿海地區流通的是西班牙銀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稱加羅拉銀元,俗稱本洋。系1535-1821年間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魯等地)鑄造的銀幣。16世紀末,本洋開始流入我國,但到鴉片戰爭前,僅作為士大夫階級的一種玩物或收藏品,並沒有成為真正的貨幣。鴉片戰爭後流通於長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廣東、福建等地。墨西哥於1821年獨立後,1824年開始鑄造墨西哥銀元(Mexican Dollar),因幣面花紋有鷹鳥,俗稱鷹洋,誤稱為英洋,華北各地又稱之為正英。據1856年倫敦造幣廠對中國流通的銀幣的一次化驗,證明墨西哥銀元含純銀371.57英厘(grain),值英幣50.21便士,而西班牙加羅拉銀元含純銀370.9英厘,值英幣50.12便士。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前期,墨西哥銀元取代西班牙銀元成為在華主要流通銀幣。到了1910年,上海一地幾乎以墨幣為主幣。有人估計到清末民初,流入中國市場的鷹洋在4億多枚,當時上海金融市場專門開設鷹洋行市。1905年後,墨西哥採用金本位制,停鑄鷹洋,鷹洋流入中國漸少,1919年後上海金融市場逐停開鷹洋行市。晚清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還有:英國貿易銀元,因幣面鑄有一個持杖的不列顛女神站像,俗稱人洋或站洋、站人洋(是英國在印度境內和在香港專為在中國境內流通而鑄造的一種銀元,背面鑄有中國圖案花紋及中文「壹圓」兩字。該幣由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的英國銀行發行,總共發行約1.5億枚,流行於兩廣、閩浙、滬寧一帶);日本銀幣,因幣面有龍紋,俗稱龍洋或龍番;其他尚有美國的貿易銀元、法國的安南銀元等。
清代,把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稱為洋錢,把中國自鑄的銀幣稱為銀圓(元),銀幣。十五世紀末銀元開鑄於歐洲。十六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鑄造,明代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開始流入中國。但獲得廣泛流通則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後,從通商口岸流布於內地各省。十九世紀中葉以前,以西班牙銀元佔主要地位,到了十九世紀後期,墨西哥銀元起而代之。清朝官鑄銀元始於1890年的廣東省,1893年後,湖北、江蘇、福建、直隸、奉天和吉林等省先後仿效廣東鑄造銀元。1910年9月,清政府度支部奏定,發布「幣制則例」,規定了以銀元(含銀七錢二分)為國幣。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因當時國內流通銀兩成色不佳,這2100萬元採用了廣泛流通的西班牙銀元來支付。
乾隆時
曾開鑄鐫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元年(1821)鼓鑄了賞賜用的銀幣,但用機器自鑄新式銀元則始於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量甚少,後世罕見,時市面流通的銀幣主要是洋錢。兩廣總督張之洞於十三年(1887年)奏准由廣東造幣廠試鑄,正面鑄有「光緒元寶」4字,上圈有「廣東省造」4字,下圈有「庫平七錢二分」6字,背面鐫有龍形及一串英文,越二三年鑄成,在市面流通,是為龍洋的起源。以後光緒、宣統年間各省所鑄銀元均統稱為龍洋。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又在武昌設立銀元局鑄造一兩銀元。以後各省仿效,相繼奏准鑄造,但因質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標准,不受民間歡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計值,只能按重量計值。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吉林機器局開始鑄行「吉林省造光緒元寶」銀元。從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起,吉林銀元的幣文增加了甲子紀年,相繼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中心圖案有萬年青、太極圖等多種版別,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又出現兩種新版別,一種是中央滿文「大清」,另一種正面中央有阿拉伯數字,一元是「11」,二角是「2」,一角是「1」。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
戶部在天津籌建製造銀錢總廠,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改名為「造幣總廠」。同年七月,清政府擬訂了《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提出銀幣專由造幣總廠製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廣東、湖北四局為分廠。下令劃一銀元,但未貫徹。在製造銀元的同時,許多人提出了製造金幣的主張,進入20世紀,興起了關於建立本位制度的討論,有人主張中國實行金本位制,在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先實行金匯兌本位制(亦稱「虛金本位制」)。這種幣制以黃金定價格標准,但國內實際流通的是銀元,銀元按黃金價值流通,是黃金的價值符號。在金本位制尚無實行條件時,當時普遍主張先實行銀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產生了貨幣單位的「兩元之爭」。有人主張銀元重一兩,有人主張重七錢二分,即以元為單位。
在此期間,天津造幣總廠制有幣面標為光緒二十九年的戶部光緒元寶試樣幣一套,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五分共五等幣值。湖廣總督張之洞此時極力主張銀元重一兩,在湖北開制了光緒三十年(1904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重庫平一兩,背面為雙龍戲珠圖,此幣有少量進入市場流通。
由於「兩元之爭」一直沒有結果,天津造幣總廠於光緒三十二年試制了一套戶部丙午中字大清銀幣,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共四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又試制了一套丁未大清銀幣,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戶部所制的這幾套銀元,製作都極精美,有標准幣之稱,但都未正式發行。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天津造幣總廠製造光緒元寶銀元一套,幣面計重為:庫平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幣值,回復到了幣面看似計重,實際當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這是光緒年間清朝中央政府製造發行的僅有的一套銀元。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有些省開始製造宣統元寶銀元,宣統二年(1910)清政府頒布《幣制則例》,將鑄幣權統一於中央,規定國幣以圓(元)為單位,主幣每元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必須達到96%以上,輔幣有銀、鎳、銅幣,規定銀輔幣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定名為「大清銀幣」,由湖北、南京兩個造幣廠鑄造,預定於十月發行。造幣總廠還根據《幣制則例》規定,於宣統二年試制以圓為單位的大清銀幣一套。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試制大清銀幣,主幣的蟠龍圖案版別很多,計有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及簽字版等版別。由於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迅速覆亡,所鑄銀幣沒有來得及正式發行,僅以軍餉形式少量流入市面。故終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鑄的銀元,而無成色、重量都符合標準的全國統一鑄造的銀幣。
辛亥革命後
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於3月間公布了《幣制綱要》,確定銀元為貨幣單位,規定每單位銀幣的總重量為26格蘭姆,約合庫平六錢九分七厘,成色為96%--96.9%。當年鑄成了有孫中山頭像的開國紀念幣。由於所鑄數量很少,市面很難見到。
袁大頭
1914年,袁世凱在北京以大總統的名義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圓」為一個價格單位,每枚銀元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這年12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1915年後,各省仿鑄,到1923年止,共鑄發7500萬枚。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
仍沿用銀元作為價格單位。1928年國民政府草擬了《國幣條例草案》15條,確定「本位幣:銀幣一圓」,「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零八毫為價格單位,定名曰圓」。「一圓銀幣總重量為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1929年4月10日,又頒布了《中央造幣廠組織章程》,在上海籌設中央造幣廠,鼓鑄銀元。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財政部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定每枚銀元總重量為26.6971克,含銀96%、銅2.5%及其他,純銀重23.493448克。當月以「中山開國紀念幣」舊模鑄造銀幣發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圖案,又稱為「船洋」。到1935年止,共鑄發13億多枚。 銀元一直在中國的流通領域里佔有重要的位置。銀元,起源於上海銀餅。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經營「沙船」生意,這種船專營由北方運鹽到上海,由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黃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築物的主要材料。這種運沙船廠,僱用大量員工,每月發工資時,為避免秤量碎銀引起爭執,故就讓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鑄銀餅,規定每一銀餅值白銀5錢。目前在市面上見到的是清朝咸豐6年所鑄。後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墨西哥的銀元,也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准確,每個含銀7錢3分,庫稱是7錢2分,上面有一隻鷹,俗稱「番餅」,又稱「鷹洋」或「洋鈿」,有人甚至稱作「番佛一尊」,可見當時一般人對銀元的重視。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一條龍,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重量均為7錢3分。100個銀元的重量有73兩,不可能帶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時,都用錢庄的「庄票」。銀元放在身上,鏘鏘有聲,白花花的光澤更是炫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生事故,俗語「財不露白」,「白」便是指銀元而言。
20世紀初,一個銀元可換128-140枚銅元;一個銀元可買雞蛋150個,或150根油條。1935年前,中國的貨幣制度採取銀本位,白銀包括銀兩和銀元。1933年4月,國民黨政府「廢兩改元」後一律使用銀元。而帝國主義國家由於實行金本位,所以白銀屬一般商品。1933年上半年,世界銀價一度從每盎司16.5便士上漲至20.5便士,此時中國一下子便出口白銀3400萬兩。而那些帝國主義把中國的白銀運到倫敦高價出售,每裝運1000萬銀元,即可獲暴利400萬元。在1934年一年中,僅上海流出的白銀至少有2億多元。1935年11月3日,國民黨政府公布「幣制改革」的命令,決定由中央、中國、交通(1936年又加入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紙幣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白銀收歸國有。當時國民黨政府一下子奪取了3億多銀元。並把法幣定為一元合英鎊一先令二便士半,但照當時市場的銀價折算,每一元法幣是一先令十便士半,這中間實際價值相差8便士。一元法幣的實值已被壓低了6角5分。法幣政策的實施,從發行指數和物價指數看,通貨膨脹實際上已經開始了。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為了和外國銀幣對等流通。清朝時期除了新疆省曾經正式發行流通過面值庫平一兩的的銀元,中央政府和地方行省只鑄造過三四種面值庫平一兩的銀元樣幣,沒有正式發行流通。自清朝末年一直到1930年代初,中國最為當時最大的銀本位國家,一直存在「兩元之爭」。但銀元始終占據上風,這是由於中國並非銀元的發明國。銀元鼻祖西班牙本洋和後來的墨西哥鷹洋的重量約合庫平七錢二分,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發行的銀元也都跟隨效仿。由於銀元本身是貴金屬,可以在銀本位國家直接流通。所以,中國市場上流通的銀元,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外國銀元。因此,為了便於流通,避免繁瑣的折算。清朝政府也只好以元為單位鑄造銀元。到了民國,更是如此,民國時期,銀元鑄造權基本收歸中央,地方省份鑄造的銀元大量減少。另外,除新疆省在民國初年鑄造了幾種庫平一兩的銀幣以外。從中央到地方,再也沒有出現過面值一兩的銀幣。至於市場上的那些面值貳圓、伍元、拾元、拾兩的「銀元」都是臆造假幣。
『拾』 關系的黃金白銀的歷史事件
答:一、世界銀礦山儲量及分布情況
2005年世界銀儲量和儲量基礎分別為27萬噸和57萬噸,儲量可保證生產年。從世界分布情況看, 波蘭、中國、美國、墨西哥、秘魯、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智利等國的儲量佔到世界總儲量和儲量基礎的80%,其中波蘭的儲量和儲量基礎均位居世界首位,分別為 51000噸和140000噸,佔到世界銀儲量和儲量基礎的18.8%和24.6%。按照05年世界銀礦山產量19257.4噸計算,世界銀儲量和儲量基 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14年和30年,說明世界白銀儲 量的保證程度並不很高。全球約2/3的銀資源是與銅、鉛、鋅、金等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床伴生的,1/3是以銀為主的獨立銀礦床。預計未來銀的儲量和資源仍 主要來自副產銀的賤金屬礦床,而銀從這些礦床中的提取將主要取決於賤金屬市場的需求。據《世界金屬統計》2006年2月報導,2004年和2005年世界 礦山銀產量分別為18856.8t和19257.4 t。 2005年比2004年增加了400.6t,增長2.12%; 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256 t,增長1.38%。銀礦產量多來自鉛-鋅礦山、銅礦山和金礦山等,作為這些礦山的共生品或副產品,2004年這些礦山提供礦山銀產量的70%,而來自以 銀為主的獨立銀礦山產量只佔礦山銀產量的30%。
世界主要產銀國有秘魯、墨西哥、中國、澳大利亞、智 利、加拿大、波蘭和美國等。這八大產銀國2003年至2005年產量均在千噸以上,2005年合計佔世界總產量的80%左右。秘魯是世界上最大的銀生產 國,2004年和2005年的產量分別達3059.8t和3193.1 t,佔世界產量16% 和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