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扇子的發展史
扇子發展歷程:
扇子本是實用之物,以其輕薄而面積大,可扇風取涼。中國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裝飾的傳統,於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書畫。較早的雕工書畫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種有才華富想像的藝術家也來參加,扇子也就此演變成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使人頓生愛羨之心、寶藏之意,成為今天集藏的一大門類。
中國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雛形。
中國古代扇子的種類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摺扇和團扇二種。
摺扇一名「折疊扇」,又名「聚頭扇」。摺扇收則折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摺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團扇產生遠早於摺扇,因形狀團圓如月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又名「合歡扇」。又因其由絲織物製成,故又稱「紈扇」或「羅扇」。更由於唐人王建《調笑令》中的名句「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而產生了「並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稱。
明代是摺扇流行的開始,這或許是由於永樂時期明成祖的倡導。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摺扇不少,可與上述記載相印證。摺扇製作在全國范圍內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稱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黃扇、青陽扇、溧陽歌扇、豐潤畫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紙麥扇、吳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種。扇股扇面的製作日趨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認可。如果說摺扇源於日本的話,此時已真正漢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清代是中國摺扇大發展的時期。扇子在文人官員間的使用更加頻繁。扇子不僅是用以生風涼的工具,也不僅是一種藝術品,它成為一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徵,成為他們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是夏天,就是在天氣涼爽的季節,手執一扇,打開收攏,或佩掛在身,或藏於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緒交流的意義。不僅是文人,不僅是男性使用摺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分出以黑紙扇、游鑒圖扇和戲畫扇為典型的工藝扇,以及女用的米扇。從扇本身出發,又有了扇袋、扇墜和扇盒等附屬的工藝品。扇子還從中國流傳到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乾隆時期,廣州的商人曾專門生產適應歐洲貴婦趣味愛好的象牙摺扇。摺扇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徵和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國時,摺扇保持了它在中國藝術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沒有什麼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創新是集錦扇。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繪畫,或分段書寫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錦扇卻是將扇面空間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後由多名書畫家分別作書繪畫。從最少的兩人組合開始,到多至十餘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在扇面上作畫寫字,在三國時就有,據《晉書》記載,王羲之為蕺山老姥題扇的故事,是不是最早了,我也說不清。在扇面上作書繪畫歷來被人們所喜愛,所收藏。由於扇面形態獨特,文人墨客苦心經營,別出心裁,依據扇面形狀繪制出千姿百態的圖畫,抒發出令人賞心愉快的語言詩句。當今書畫藏品中的歷代名人佳作以成扇或扇面形式的作品數量不少,成了書畫藝術的珍寶。
在摺扇上寫字作畫並非易事,由於扇面的形態不同,高低不平,材質多樣,要在上面創作出氣勢貫通,瀟灑流暢,令人贊美的作品,確實需要精心設計,耐心經營,反復實踐才能達到,從古人的經驗中我們看到較多的有如下幾種章法設計:
一是一行長一行短的章法,如圖1,這種形式使用行草書體最為適宜,可以收到氣勢流暢,磅礴大氣,美不勝收的效果。
二是行行字數相等的章法,如圖2,這種形式適宜使用隸書、楷書,顯出古穆朴實、清雅遒勁、厚重耐看的效果。使用篆書、甲骨等也很耐看。
三是一字成行的章法,這種形式適合寫大字,書體不限,沿著摺扇弧邊書寫,在下面留下一片空白,顯得空靈、自然、大方、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感。以上三種形式的章法,都是沿著扇面的弧邊書寫成弧形的,今人也有別出心裁的,在扇碩中部排成平行四邊形(或圓形)的形態,吾以為這種形式雖不夠自然但只要安排得當,特別是安排好落款和印章,同樣可以獲得美的享受。關於團扇(即圓形鏡面)的書法創作,比起摺扇要自由一點,可以沿圓形布滿扇面,也可取中間排列成方形,也可半方半圓,也可只寫一個單字,也有一番韻味。
2. 扇子最早起源於哪裡
記得古裝劇裡面常有古代人拿著扇子,那種扇子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摺扇了。小編一直認為那種摺扇是一種很有文化氣息的東西,記得拿著那種扇子的人都是古代的翩翩書生,總之拿著那種摺扇,就有一種整個人很有氣度的感覺。可是,摺扇到底是起源於哪裡,這一點確是眾說紛紜,一直沒有個定論。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摺扇都有哪些來源。
源於西漢說
馮躍利書心經摺扇《漢書》記載:"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自以便面駙馬。"有人據此推斷,便面是摺扇。理由是"駙馬"是揚鞭抽打馬,所以才要合攏摺扇才能趕馬。另一說"駙馬"是輕撫、輕拍。《史記·吳王濞列傳》:"因駙其背"。《三國·魏書·武帝紀》:"駙手歡笑"。唐代人顏師古為之作注:"便面,所以障面,蓋之類也。不欲見人,自以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沙門所持竹扇,上褒平而下圓,即古之便面也。"所以,這里的"便面"不是摺扇,是種上方下半圓的竹扇,直到唐朝僧人依舊在使用。
源於東晉說
《扇子趣話》、《扇子的源與流》等書中認為扇子在東晉已經產生。其主要證據源於《晉書》卷二十九《文苑·袁宏》中,謝安取扇贈袁宏,袁宏答道:"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由於後來摺扇又有"仁風"的雅稱,所以有人認為此處謝安所贈即為摺扇。但是,這從文中並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此處所贈為摺扇。且魏晉時期,清淡之士盛行執麈(zhǔ)尾(一種扇子)談玄論道。《二十二史札記》雲:"六朝人清淡比用麈(zhǔ)尾。"並且,《三國志》和《晉書》中並沒有關於摺扇的記述。
源於南齊說
《蕉窗話扇》中寫:"折疊扇通稱摺扇,古名聚頭扇,又有稱為聚骨扇者,始於北宋,其濫觴則遠在南齊。《南齊書》:'褚淵以腰扇鄣日',《通鑒注》雲:'腰扇即折疊扇'。不過那時還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疊扇……展之廣尺三四,合之止兩指許',市井有制,說明它已不是少數人專用的了。"
關於摺扇的來源至今也沒有一個准確的結論,但是,摺扇是有一定中國特色的一種代表作品,古人把山水畫,詩歌寫在摺扇上,使摺扇內容更為豐富。據說,如果現在還有古代的著名詩畫家在上創作的扇子,現在肯定是價值連城啊。保存下的摺扇也都見證了時代的發展,這些摺扇上面的內容也可以反應出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
3. 扇子的起源
扇子是引風用品,夏令必備之物。中國傳統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屬個集成部分,它與竹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歷來中國有「制扇王國」之稱。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傳是虞舜所制。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記:「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
4. 中國扇子發展史
中國扇子文化的演變
扇子在古代的別稱「搖風」、「涼友」,相傳禹舜時代已有,晉朝崔豹《古今注》曾記載「舜作五扇」。不過,在隋朝以前,扇子多以綾絹、禽羽、竹篾等材質製成。隋至唐代,出現了紙扇,後又發展了象牙扇、檀香扇等名貴品種。明清時蘇杭的扇藝代表了中國古代工藝扇的最高峰:蘇州的扇子稱為「香扇」,杭州的為「雅扇」。而杭州的王星記扇業就是杭州「雅扇」的代表。
王星記扇業的前身杭州王星記扇庄,由王星齋夫婦創建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其時,杭州王星記扇子以它精湛的工藝、迥異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使之與浙江的絲綢、龍井的茶葉相提並論,並被譽為「杭產三絕」而名揚天下。為此,記者采訪了王星記扇業的制扇專家。
扇子的分類
據了解,扇子的種類很多,按照材質可以分為摺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和麥稈扇六大類。按扇子的功能分類,則可分為檀香扇、團扇、掛扇、綢舞扇、廣告扇等。
而黑紙扇是「雅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紙扇,它以柿汁塗抹扇面,色澤烏黑,製成這樣的一把扇子從頭到尾需要86道工序。
扇子的用途
專家告訴記者:「隨著時代的發展,扇子已經不是那種傳統的用來煽風的生活用品了,它的用途在逐漸增多,比如說廣告扇,廠家可以在扇面上畫上自己的產品,寫上產品的功能;同樣的還有旅遊扇,風景區的地圖或者主要景點都可以被印在扇子上。這兩種扇子都起到了廣而告之的作用。」
另外,扇子目前正在逐漸向藝術品和收藏品轉化。這正是因為它匯集了編織、雕刻、書畫、刺綉等工藝技巧,也可作為戲曲、舞蹈、曲藝等表演藝術的道具。它有時候甚至可以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比如說戲曲中的書生,常常人手一把摺扇。
扇子和名人
「摺扇繪畫題詩始於明代永樂年間,扇面畫使得扇子升華為另一種藝術形式,為歷代收藏家所珍愛。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題詩、書法和繪畫,備受人們的珍愛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來了另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扇面書畫。扇面書畫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為後人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墨寶和藝術珍品。有時一把普通的扇子,一經名家題詩作畫而身價百倍。扇子精湛的工藝和傳統書法詩詞繪畫的完美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從古到今很多製作扇子的廠家都可以訂制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在飾演《貴妃醉酒》中的楊玉環時,手裡拿的那把黑紙花扇,便是王星記為他特製的真金貼花扇。」由於扇子獨特的文化性,所以它和文化名人的關系也非常密切。
追溯扇子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並逐漸傳入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扇子的歷史可上溯到遠古的禹舜時代,因為在明代,有「舜始造扇」的記載。商周時代,人們用雄雉雞絢麗斑斕的長尾製成「翟扇」,並出現了長柄的「雉扇」。此時,扇子成了帝王威儀的象徵。
到了唐朝,用雉毛做的扇子改成了用孔雀毛做。據考古發現,四川成都出土的戰國銅壺刻有一個僕人手執長柄扇替主人煽風的圖案,這是目前發現較早的扇子形象。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用動物尾毛做成的拂塵,謂之「毛扇」。江南地區以白鵝羽毛製成的羽扇最為著名,多作為貢品進貢朝廷。到了漢代,絲織業開始發展,出現了「紈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國古代婦女青睞。大約在宋朝時,出現了今日常見的摺扇並逐漸延續至今而成為社會主流。摺扇繪畫題詩始於明代永樂年間,由此而繁衍出另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扇面書畫。摺扇發展到明代嘉靖年間,分為杭扇、蘇扇、寧扇等流派。
5. 摺扇的起源及傳統扇文化
摺扇 又名「撒扇」、「紙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疊扇」、「聚頭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風扇」。是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折疊的扇子;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摺扇源於南北朝,竹木做扇骨,韌紙做扇面,扇面上還要題詩作畫。摺扇表現出了中華柔情氳氤的詩畫美境。
摺扇中國起源:
一。「腰扇"出現的時間
晉陸雲《與兄平原書》:「一日案行並視曹公器物、床薦席具,有……扇如吳扇、要扇亦在。」
「要」是腰的本字,要扇即腰扇。
曹公即指曹操(155~220年)。
故東漢(公元2世紀)已有腰扇子。
二。腰扇=摺扇
(南齊:公元6世紀)《資治通鑒音注》:「(南齊高帝時)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折疊扇」
綜上所述:腰扇=折疊扇。 中國於東漢已有摺扇,而非自日本(公元10世紀)進口。
史載
《在園雜志》記載,我國古代所用之扇,要數紈扇歷史最早。至於近代人所用的摺扇,又叫撒扇,是明代永樂年間,朝鮮國入貢中國的。永樂皇帝喜歡這種扇卷舒方便,就命宮中工匠仿造。後來由宮中傳出,很快就風行全國,普遍使用了。
《宋史》記載,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日本僧侶嘉因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覲見了宋太宗,獻上日本檜扇22把等珍貴的禮物。嘉因是日本奈良著名的東大寺名僧(上大下周)然的弟子,他是受(上大下周)然的囑咐而來中國的。(上大下周)然無限敬慕中國的文化,在太平興國八年(933年)八月一日,搭乘蘇州富商陳仁爽、徐仁滿的商舶來到中國,在中國學習兩年之久。《宋史》記載,雍熙元年(984年),(上大下周)然還覲見了宋太宗。有趣的是,覲見時,雖然(上大下周)然「不通華言」,不會說中國話,但寫得一手好隸書,於是「以書對話」,在紙上書寫,以回答宋太宗詢問的有關日本風俗的問題。宋太宗對他待遇優厚,賜紫色錦袍。雍熙二年(985年)(上大下周)然搭乘浙江寧海富商鄭仁德的商舶,回到日本。回國後,(上大下周)然很懷念宋太宗以及中國的朋友們,於是派遣弟子嘉因來中國,並攜帶摺扇、鹿毛筆、松煙墨等禮物,代表(上大下周)然對宋太宗的深情厚意。
最初,明宮中也不過使用竹骨繭紙薄面摺扇而已。後來朝廷定製,每年多造重金摺扇進獻御前。這種摺扇,一面命待詔學士書寫端楷詩詞文句,另一面由畫苑畫師繪上工緻畫圖。預定在每年農歷5月1日進呈,以備皇上在5月5日端午節分賜給嬪妃宮女。這種重金摺扇,釘鉸眼線,都用精金製作,每扇價值五金。
這種習尚,在明代宮廷中,日盛一日。摺扇選用材料,越選越精,極奇窮巧。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種木料的。工藝則有螺鈿的,雕漆的,漆上灑金的,退光洋漆的。還有鏤空邊骨,內藏極細小三十二張牙牌的。有鏤空通身,填滿異香的。更有空圓釘鉸中,藏著極小骰子的。這些摺扇骨,都刻有各種花樣,備極奇巧。還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狀,更有些扇骨釘鉸藏在裡面,外表一點兒痕跡也看不出來。至於扇面,有白紙三礬的,有五色繽紛的,有糊香塗面的,有捶金的,有灑金的。
明永樂帝開始主導摺扇潮流,他命令內務府大量製作,並在扇面上題詩賦詞,分贈於大臣。一時摺扇大貴,成為一種時尚。文人雅士學著互贈題詩詞字摺扇,表喻友情別意。手持摺扇,成為當時生活中高雅的象徵。摺扇一旦流行,久盛不衰。在清代,摺扇之隨處可見,簡直登峰造極到有泛濫的嫌疑。明清時,在摺扇生產地--江南一帶,出了很多名士,他們的風流才情,與摺扇有著絲絲縷縷的關系。他們所營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圍,表現出柔情氳氤的詩畫美境;通過以摺扇為媒介,流傳於皇宮、府第、閨室、民間、海外。而摺扇也因了這些美畫佳句身價百倍。
根據製作材料和方法的不同,這些摺扇命名也不一樣。扇骨多而輕細的,叫春扇或者秋扇。以香料塗沫扇面的,叫香扇。可以藏在靴子中,以備行旅途中使用的,叫靴扇。更有一種以各色漏地紗為扇面,可以隔扇窺人的,叫瞧郎扇。還有一種左右可以打開,製成三層扇面,中間一層畫著春宮畫的,叫三面扇。此外,根據製作式樣各別,產地和製作人不同,而叫做黃扇、曹扇、潘扇、川扇、青陽扇等等。
摺扇的附屬裝飾品,是扇墜。有人認為,扇墜以蜜結迦南為第一,其次是宋做舊玉的小飾件,再次為虎斑貝(寶螺)、金絲,各色玉做的也算好。至於琥珀、蜜蠟之類扇墜,就是下品了。
相傳製作摺扇歷史最久遠的,是杭州的芳風館。這家世代制售摺扇為業,因此致富。在杭州城內購置一處別墅,花木竹石,十分精幽。《在園雜志》的作者在杭州代掌府政時,曾經造訪其家。座間詢問主人制扇之法,主人拿出一柄小巧摺扇,說,這叫「百骨扇」,傳世已經數代了。數一數,扇骨果然有一百之多。但一點兒不顯得扇骨多而厚大。顏色古潤蒼細,的確是傳世古物。聽主人講,這種扇,當時已經不能仿造了。即使仿造出來,效果也十分不佳。
《白下瑣言》記載,南京造作折紙扇骨素有盛名。當時制扇業多聚居通濟門外。用杭連紙的扇面叫本面,用京元紙的叫蘇面,比本好。當時三山街綢緞廊一帶,業扇者不下數十家。張氏慶雲館最為有名。這家制扇,楷磨光熟,紙料潔厚,很遠地方的客商都趕來購買。只是價格較高,而且時樣短小,要想求購舊時那些老粽竹、櫻桃紅、湘妃竹等類扇骨長而腳方的樣式,多半尋覓不到了。而且,扇業者都愛追趕時髦,在扇骨扇面雕刻字畫,還愛從《紅樓夢》一類小說女主人公中取名,以致正統文人覺得有失雅馴,受到一些人的指斥。這已是清中葉的事。此外,《香祖筆記》還記載,明代成化、弘治年間,南京制扇骨最精有李昭、李贄、蔣誠三人。
此外,蜀扇也早享盛名。談遷《棗林雜俎》中「川扇」條記載,明亡時,錢謙益曾將蜀扇贈送給清豫親王多鐸,可知蜀扇亦為當時天下珍品。近代成都制扇業者不多,只是川中榮昌、隆昌等地有制摺扇業者,產品銷成、渝等處。
一柄摺扇,兩種畫面。一面歷史,一面現實。一面書畫,一面可能是空白,留給後人思考後填充。摺扇在引風納涼方面的作用,遠不如蒲扇直截了當,但無論團扇,還是摺扇,都是在實用基礎上的進步,是對生活美化的裝點。它是掛在時代腰間的奢侈品。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必然會遺忘摺扇的時代,摺扇之被重新拾起,已脫離其扇風的本意,而變成某種完全情緒化或曰文化的東西。在今天,摺扇已成為中國的摺扇。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銷往許多國家,當然也銷往日本--那曾經是摺扇的繁榮地。
6. 扇子中蘊含的歷史文化,細數歷史上有哪些扇子
上歲數的人有這樣的經歷,在電扇空調沒有發明之前,陪伴人們度過炎炎夏日專的就是一把屬小小的扇子,
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扇子有風,拿在手中,有人來借,等到立冬」,可見扇子在當時人們的夏日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其實扇子的歷史故事遠遠不僅於此,據專家考證,中國的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把植物的葉子或飛禽的羽毛進行簡單加工後,便用來遮擋太陽和扇風納涼,這就是扇子的初源。
到了商周時代,人們用雄雉雞絢麗斑斕的長尾製成「翟扇」,並出現了長柄的「雉扇」,於是扇子變成了彰顯帝王地位與特權的儀仗扇。隋唐之後,羽扇和紈扇大量出現,扇子又成為文人墨客的「懷袖雅物」,與扇子有關的詩詞也盛極一時。到了清代,不光是文人墨客,就連踏入仕途的官員、賬房先生,甚至處於社會底層的各色人物都加入了搖扇「擺照型」的行列。可見扇子不僅是搖動生風的用品,還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如今扇子正在逐漸轉化成藝術品和收藏品,但扇子的實用功效仍是現代納涼設備替代不了的。
7. 扇子的歷史沿革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稈、蒲草等也能編成或製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緻,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漢族傳統的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來擋住太陽產生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以木曰扉,以葦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葦做成的權力象徵物,扇子起初的功能並不是用來納涼,而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的儀仗扇。因扇子多見於皇宮中,所以扇子又叫「宮扇」。 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在這一時期,與扇子有關的詩詞大量出現,像李嶠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詠破扇》等等。古代文人墨客要是手中無扇,就像小資不養寵物狗一樣,顯得有些沒品位。到了清代,不光是文人墨客,就連踏入仕途的官員、賬房先生,甚至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各色人等也喜歡搖扇「擺造型」。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傳是虞舜所制。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記:「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皇帝)不得用。」也就是說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從秦至漢都在沿用,張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納賢才的主張,但到了魏晉之時竟成為皇帝的專用。殷周時期已出現了一種「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說。《爾雅》中談道:「以木曰扉,以葦曰扇。」從這可推測,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早期的扇子並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中國秦漢以後,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採用絲織的絹素,由於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宋以後,摺扇漸漸流行。明清時期,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
涼友,是扇子的一個別名。宋陶谷《青異錄·器具》:「商山館中窗頰上有八句詩雲:『凈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帚與扇明矣。」 扇子最早稱「翣」,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它起初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一種禮儀工具。漸漸地,扇從地位和權利的象徵轉變成為納涼、娛樂、欣賞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 扇子起初是一種禮儀工具,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而使用的。
扇子本是實用之物,以其輕薄而面積大,可扇風取涼。中國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裝飾的傳統,於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書畫。較早的雕工書畫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種有才華富想像的藝術家也來參加,扇子也就此演變成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使人頓生愛羨之心、寶藏之意,成為今天集藏的一大門類。
中國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雛形。
中國古代扇子的種類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摺扇和團扇二種。
摺扇一名「折疊扇」,又名「聚頭扇」。摺扇收則折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摺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團扇產生遠早於摺扇,因形狀團圓如月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又名「合歡扇」。又因其由絲織物製成,故又稱「紈扇」或「羅扇」。更由於唐人王建《調笑令》中的名句「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而產生了「並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稱。
明代是摺扇流行的開始,這或許是由於永樂時期明成祖的倡導。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摺扇不少,可與上述記載相印證。摺扇製作在全國范圍內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稱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黃扇、青陽扇、溧陽歌扇、豐潤畫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紙麥扇、吳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種。扇股扇面的製作日趨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認可。如果說摺扇源於日本的話,此時已真正漢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清代是中國摺扇大發展的時期。扇子在文人官員間的使用更加頻繁。扇子不僅是用以生風涼的工具,也不僅是一種藝術品,它成為一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徵,成為他們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是夏天,就是在天氣涼爽的季節,手執一扇,打開收攏,或佩掛在身,或藏於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緒交流的意義。不僅是文人,不僅是男性使用摺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分出以黑紙扇、游鑒圖扇和戲畫扇為典型的工藝扇,以及女用的米扇。從扇本身出發,又有了扇袋、扇墜和扇盒等附屬的工藝品。扇子還從中國流傳到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乾隆時期,廣州的商人曾專門生產適應歐洲貴婦趣味愛好的象牙摺扇。摺扇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徵和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國時,摺扇保持了它在中國藝術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沒有什麼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創新是集錦扇。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繪畫,或分段書寫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錦扇卻是將扇面空間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後由多名書畫家分別作書繪畫。從最少的兩人組合開始,到多至十餘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在扇面上作畫寫字,在三國時就有,據《晉書》記載,王羲之為蕺山老姥題扇的故事。在扇面上作書繪畫歷來被人們所喜愛,所收藏。由於扇面形態獨特,文人墨客苦心經營,別出心裁,依據扇面形狀繪制出千姿百態的圖畫,抒發出令人賞心愉快的語言詩句。當今書畫藏品中的歷代名人佳作以成扇或扇面形式的作品數量不少,成了書畫藝術的珍寶。 在摺扇上寫字作畫並非易事,由於扇面的形態不同,高低不平,材質多樣,要在上面創作出氣勢貫通,瀟灑流暢,令人贊美的作品,確實需要精心設計,耐心經營,反復實踐才能達到,從古人的經驗中我們看到較多的有如下幾種章法設計:一是一行長一行短的章法,如圖1,這種形式使用行草書體最為適宜,可以收到氣勢流暢,磅礴大氣,美不勝收的效果。二是行行字數相等的章法,如圖2中國將軍書畫網),這種形式適宜使用隸書、楷書,顯出古穆朴實、清雅遒勁、厚重耐看的效果。使用篆書、甲骨等也很耐看。(如圖2 中國將軍書畫網)三是一字成行的章法,這種形式適合寫大字,書體不限,沿著摺扇弧邊書寫,在下面留下一片空白,顯得空靈、自然、大方、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感。以上三種形式的章法,都是沿著扇面的弧邊書寫成弧形的,今人也有別出心裁的,在扇碩中部排成平行四邊形(或圓形)的形態,吾以為這種形式雖不夠自然但只要安排得當,特別是安排好落款和印章,同樣可以獲得美的享受。關於團扇(即圓形鏡面)的書法創作,比起摺扇要自由一點,可以沿圓形布滿扇面,也可取中間排列成方形,也可半方半圓,也可只寫一個單字,也有一番韻味。
8. 扇子的起源是什麼 歷史上扇子的由來及其發展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傳是虞舜所制。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從秦至漢都在沿用,張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納賢才的主張,但到了魏晉之時竟成為皇帝的專用。
殷周時期已出現了一種「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說。早期的扇子並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中國秦漢以後,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採用絲織的絹素,由於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
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宋以後,摺扇漸漸流行。明清時期,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
明代作為摺扇流行的開始,這或許是由於永樂時期明成祖的倡導。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摺扇不少,可與上述記載相印證。
摺扇製作在全國范圍內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稱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黃扇、青陽扇、溧陽歌扇、豐潤畫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紙麥扇、吳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種。
扇股扇面的製作日趨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認可。如果說摺扇源於日本的話,此時已真正漢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9. 扇子的來歷
扇子是人們消暑納涼的工具。在炎熱的夏季,它能給人帶來陣陣清涼。但是自古以來,中國的扇子就帶著藝術品的風韻,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中國就有扇子了。
中國扇子
的種類非常多,有
紙扇
、絹扇、
葵扇
、
羽毛扇
、竹編扇、
麥秸扇
等。扇子的形狀也有方有圓,還有梅花、海棠、葵花形的。
我國的扇子名目繁多,千姿百態。有
竹扇
、
麥扇
、檳榔扇、
蒲葵扇
、絲綢扇、
羽扇
、木雕扇、玉雕扇、
牙雕
扇、
檀香木
扇、摺扇、
團扇
、紈扇、絹扇、蒲葵扇、、繭扇、火
畫扇
、
竹絲扇
、印花紙扇、塑料扇等。都以造型優美、工藝精湛,馳名中外,成為不可多得的
工藝美術品
。
成扇可以分別鑒賞扇面書畫、扇股及其雕工,也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來鑒賞。扇面書畫以精到工整為上,扇股雕工有雅俗之分,書畫扇面扇股相輔相成,扇面要「生辣」。收藏主要是摺扇成扇及摺扇和團扇的裱片,對收藏品要考慮的是「真、精、新」。
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是中國扇子的一大特色。從古到今,中國許多著名的書法家、畫家都喜歡「題扇」、「畫扇」,留下了不少精美的佳作。
在中國最常見的是摺扇,拿在手裡既方便又瀟灑。中國生產摺扇最有名的地方是杭州。杭州摺扇往往採用名貴的材料做
扇骨
。著名的黑紙扇、
檀香扇
、
象牙扇
,不但是中國扇子中的佳品,而且在世界上也很有名。
扇子多少年來一直是人們喜聞樂見,抒情寓意的最好表達方式,也是傳承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藝術產物的見證。如
唐伯虎
、
郎世寧
的扇面都是浩瀚藝術海洋里泛起的經典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