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希臘~歷史知道
古代希臘歷史介紹
古代希臘居民最早來自西亞的皮拉斯基人等,他們曾以克里特島為中心,創造了歐洲的新石器和銅器文化.從公元二千年開始,印歐人分批進入希臘半島,第一批約於公元前十七世紀到達半島南部,是為阿卡亞人;到了公元前十二世紀,有大批印歐人由北南下進入半島各地,並且引起長期的移民潮,這些人在半島住下來後,依方言不同分成伊奧利亞人,愛奧尼亞人和多利亞人三大集團,原先的居民漸漸被他們同化.
但是克里特島上的皮拉斯基人,早在在公元前二十五世紀早期已經創造了金石並用文化,在2000B.C進入了青銅時代,至於全盛時期則是1600B.C至1450B.C之間,修建了著名的克諾薩斯王宮,這座王宮佔地兩公頃,多為三層建築,設有供水和排水系統,殿堂林立,結構復雜,故有迷宮之稱.在走廊的牆壁上繪有生動逼真的圖畫,還有一個可容五百人的劇場,及高與人齊的大缸.可惜不知何故,克里特島文化忽然在1450B.C左右突然毀滅,原因不詳,有學者猜是因為海嘯,也有說是因為地震.此後,愛琴文化的中心轉移到半島南部的邁鍚尼(Mycenae).
邁鍚尼文化是由希臘人的一支名叫阿卡亞人創造的,考古工作者已經在邁鍚尼遺址掘出王宮,墓室,泥板,大量金銀製品,最有趣的是在邁鍚尼文明後期,阿卡亞人組織了希臘聯軍,發動了遠征小亞細亞富庶城邦特洛伊Troy的戰爭,戰爭持續了十年,最後希臘人以木馬計攻陷了特洛伊城,戰雖勝,但邁鍚尼卻元氣大傷,不久便被半島北部的多利亞人征服.
根據荷馬史詩的內容資料,在11CBC到9CBC之間,希臘在這段時間內,進入了英雄時期,普遍使用鐵器,會使用犁來耕田,也會施肥;另外工藝發展分工更為精細,以物易物交易大行其道.開始了父系社會,並且有很明顯證據當時有很多奴隸,來源多為戰爭.另外還有乞丐和僱工等一類窮人.
在8CBC至6CBC是希臘各城邦建立的時期,著名的斯巴達及雅典都出現了.這時期希臘的釀酒業,榨油業,制陶業在地中海都居領先地位,造船業更發達,能造三層高的快速遠航船,在7CBC時,很多工商業較為發達的城邦已經開始鑄造貨幣了.這些城邦,一般只有方百里大小,人口不過數萬,最大的也不過十萬人左右,當時大概有兩百多個城邦,最著名的有米利都和愛非斯(也有譯為以弗所);希臘中部的特爾斐和雅典,南希的科林斯,阿果斯,斯巴達等.這些城邦基本上都是獨立的,也有以結盟方式加強政治及軍事上的力量,奇怪的是--他們在語言文字宗教節日及社會習俗各方面基本上都保持一樣,他們都自稱是希臘人.
500B.C,希臘與波斯之間發生了戰爭,原因是波斯帝國銳意西進擴張所造成的,起因是小亞細亞西岸的米利都反抗波斯統治,要求斯巴達和雅典派兵援助,雅典派了廿艘戰艦,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早已想攻打希臘,就用此事為借口,於是在492B.C出兵進攻希臘開始,到449B.C希臘與波斯簽訂和約為止,四十三年間,雙方交戰分為三個階段,最後要波斯願意放棄西進政策才可結束.
波希戰爭後,雅典成為希臘半島上的盟主,443B.C至429B.C是伯利克里斯領導雅典的時期,也是雅典的黃金時代.因為不久,斯巴達不願意再忍受雅典的領導,起來向雅典爭奪半島盟主地位,431B.C至404B.C,在廿七年間,雙方交戰多次,這就是有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大家都元氣大傷,古希臘的黃金時期過去了,大家只有耐性地等待半島北方馬其頓出來的亞歷山大(336B.C-323B.C)吧!
⑵ 古希臘歷史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它的地域范圍比今天希臘共和國的版圖大一些:除了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愛奧尼亞群島之外,還包括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沿海地帶。
讀圖學史
仔細觀察希臘的自然地理環境,聯系第一單元的內容,你認為希臘的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這種環境對於古代希臘文明的發展具有什麼影響?
古希臘地圖
愛琴文明是古代希臘文明的開篇,克里特島和邁錫尼是愛琴文明發展過程中先後出現的兩個中心,代表著愛琴文明的兩個發展階段。大約公元前12世紀,多里安人的入侵導致邁錫尼文明的毀滅,也宣告了愛琴文明的終結。
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希臘人在希臘本土及愛琴海周邊地區的分布格局基本定型,希臘社會逐漸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
希臘城邦的形成
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在氏族社會組織逐漸解體的基礎上,希臘各地相繼形成了200多個城邦。
古代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它們的國土面積一般只有百餘平方公里、人口數萬,最大的城邦8000多平方公里國土、數十萬人口。
古代希臘城邦在形成之初,政權一般都由原來的氏族貴族把持。原由氏族貴族成員組成的長老議事會轉化為城邦的貴族會議,掌握著決定城邦事務的大權。部落軍事首領演變為城邦的執政官,負責處理城邦的行政事務。部落民眾大會則轉變為城邦的公民大會,在形式上保留了對貴族會議的提議進行表決的權力。這樣的城邦政權組成形式被稱為貴族政治。
由於社會歷史條件和各自力量對比的差異,後來各個城邦的政權形式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有的城邦從貴族政治演化為民主政治,有的城邦則長期維持著貴族政治。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的結果,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繁榮。城邦制度與希臘當時的社會發展相輔相成。
希臘人在繼承邁錫尼文明歷史遺產的基礎上,學會了使用鐵器,完成了產業分工,較早地迎來了經濟的大發展。與此同時,他們還初步萌發了對「希臘」的認同意識。
希臘人自古就有共同的語言,大約公元前10世紀初起創制了完備的字母文字。希臘文字與其他古代字母文字的最大不同之處,就是發明了母音字母。這對文字的演變和希臘文化的發展,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它便於希臘人間的交流,也強化了他們內部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反映古希臘社會生活的陶瓶
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古代希臘人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海外移民熱潮。希臘移民在海外聚居地按照母邦的模式建立殖民城邦,並與母邦保持著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但政治上並不依附於母邦,而是獨立自主的。這次移民運動涉及整個地中海區域和黑海沿岸地區,不僅推動了整個地區范圍內經濟的互動發展,也促進了希臘城邦制度在海外的普及,擴大了希臘文化的影響。
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是古代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這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時期,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全盛時期。
這一時期希臘經濟的繁榮,既來源於其自身生產力進步的長期積累,也直接獲益於希波戰爭[①]的勝利。希波戰爭的勝利是全體希臘人團結奮戰的結果,它捍衛了希臘的民族獨立,擴大了希臘半島與小亞細亞和黑海沿岸一帶的經濟聯系,確保了希臘人在東地中海地區的政治優勢和商業霸權,增強了希臘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熱情,鞏固了城邦社會的基礎。
希波戰爭以後,希臘世界內部逐漸形成爭奪霸權的政治格局,陷入了長期的內部紛爭,並導致伯羅奔尼撒戰爭[②]的爆發,古代希臘城邦制度也就開始由盛轉衰。
雅典民主政治
在古代希臘人建立的眾多城邦中,影響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義的是雅典。雅典城邦以其民主政治、經濟發達和文化繁榮而著稱。
雅典城邦位於希臘中部的阿提卡半島,主要居民是愛奧尼亞人和阿卡亞人。境內多山,礦產豐富,海岸線曲折,多良港,卻缺乏良田,適於發展航海業和工商業,而不利於農業發展。公元前8世紀,阿提卡全境開始形成以雅典城為中心的統一的城邦。
雅典城邦的公民由貴族和平民兩部分組成。建邦之初,實行貴族政治,原來的氏族貴族掌握著政治和經濟特權。隨著新興工商業者階層經濟實力的日益壯大,要求打破氏族貴族獨攬政權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他們聯合其他平民,一起展開了向氏族貴族的奪權斗爭,而斗爭的結果則使雅典城邦走上了古代民主政治的道路。
梭倫頭像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體公民的直接參與為核心。它是在廣大平民與氏族貴族長達100多年的斗爭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確立起來的,是平民在斗爭中逐漸戰勝氏族貴族的結果。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
梭倫改革的目的,在於打破血緣門第和重新調整公民內部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其主要內容如下:廢除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債務;以財產的多寡為標准重新劃分城邦公民的等級;設立四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作為最高行政和司法機關。這次改革削弱了貴族會議的權力,擴大了城邦政治的社會基礎,首開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克利斯提尼改革旨在進一步消除血緣關系和財產對城邦政治的影響。其主要內容如下:按照地域原則對全體公民進行重新劃分和組合;以五百人會議取代四百人會議,而且它的許可權有所擴大;創設「五十人團」,負責處理日常行政事務;創立十將軍委員會,制定陶片放逐法。這次改革徹底掃除了氏族制度的殘余,基本上清除了全體公民參與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礙,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終確立。
實施陶片放逐法時使用的陶片
公元前5世紀以後,尤其是經過希波戰爭之後,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來了全盛時期。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續當選為雅典十將軍委員會的首席將軍,開創了雅典歷史上的「伯里克利時代」。
圖為伯里克利在葬禮上發表演說。公元前431年冬,雅典人為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戰死的將士舉行葬禮,伯里克利在演講中號召雅典人為民主政治而戰。
伯里克利執政期間,在保留原有各種機構的基礎上,從三個方面對雅典的政治制度進行了補充調整:第一,除了十將軍委員會成員以外,所有公共權力機構的公職對全體公民開放,以抽簽方式產生;第二,擴大陪審法庭的規模和許可權,使之成為最高司法和監察機關;第三,實行公職津貼制度,以保證人人可以擔任公職。
以伯里克利時代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臘城邦社會中先進的政治制度,它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然而它畢竟只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和外邦人則都被排斥在外。
希臘古典文化的高度繁榮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充分發展的產物。
在城邦制度下,人們普遍具有較強的政治參與意識,思想活躍,重視個性發展,從而營造了一種有利於精神文化自由發展的社會氛圍。城邦時代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積累也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上的保障,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則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專業人員基礎
求最佳,謝謝~~~
⑶ 請概括一下希臘歷史
希臘歷史概況簡介
這片愛琴海沿岸的土地見證了歐洲最早的兩大文明:米諾斯文明(Minoan civilisation)及邁錫尼文明(Mycenae civilisation),之後希臘經歷了一段黑暗時期,直到公元前800年新的希臘文明的誕生。當時的希臘城邦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起自己的殖民地,成功地抵禦了波斯人的入侵,並最終發展出了燦爛的希臘文化;希臘,馬其頓和色雷斯地區的文明被統稱為海倫尼克(Hellenic)。
希臘曾經被馬其頓的的亞利山大大帝征服過,成為其馬其頓帝國的一部份,亞利山大大帝死後,馬其頓帝國陷入一片混亂,希臘由此又恢復了獨立。古時的希臘是由各城市組成的城邦治,每個城邦都由自己的國王,比較出名的城邦有斯巴達和雅典。
雖然在軍事上希臘在公元前168年被羅馬帝國完全征服,希臘文化卻反過來征服了羅馬人的生活,作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希臘文化繼續主宰著東地中海,直到帝國被分裂成兩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拜占庭帝國本質上就是希臘化的。拜占庭抵禦了幾個世紀來自東西方的攻擊,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終被淪陷,奧斯曼帝國也從此逐漸征服了整個希臘。
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821年,希臘人宣布獨立為止;1828年希臘獨立戰爭結束後,希臘在1833年建立了君主政權,在整個19世紀及20世紀初,希臘不斷擴張領土,吸收奧斯曼帝國內講希臘語的族群,直到1947年希臘的版圖成了現在的樣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希臘又經歷了一次內戰,1949年內戰結束後的希臘宣布加入北約組織;1967年4月21日軍人發動政變,之後又宣布廢黜國王。塞普勒斯問題最終導致了軍人政權在1974年的垮台,一個民主共和國在1975年建立,1981年希臘正式加入歐盟。
⑷ 希臘的文化
文化藝術
城邦的繁榮催生出希臘璀璨的古代文化,使古希臘文化在世界文化藝術殿堂中熠熠生輝。無論是在音樂、數學、哲學、文學,還是在建築、雕刻等方面,希臘人都曾取得巨大成就。不朽的荷馬史詩,眾多的文化偉人,諸如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德,雕塑家菲迪亞斯等。希臘還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
古希臘文化
在廣泛吸收西亞和埃及等地文化成就的基礎上,古代希臘人根據生產,社會和政治的需要,在包括數學、天文、醫學、建築、雕刻、戲劇、詩歌、哲學、歷史、演說術等眾多領域作出了富有創造性的貢獻。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文化領域希臘諸邦都為豐富希臘的文化寶庫作出了努力。在希臘化時期,由於希臘文化與亞洲和非洲各地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生某種程度地融合和相互影響,使傳統的希臘文化有了新的內容。古代希臘文化是屬於奴隸佔有制社會經濟形態的文化,其發展與奴隸佔有制密不可分,並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 歷史上指愛琴海區域,包括巴爾干半島南部、愛琴海諸島及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地帶。公元前3000年代後,愛琴文明繁榮。後因北方落後部落侵入,愛琴文明衰落。前11世紀進入荷馬時代。前8世紀起,希臘各地先後建立數以百計的奴隸制城邦。前5世紀希波戰爭後,希臘城邦進入繁榮階段,經濟貿易興盛,文化成就卓越。伯羅奔尼撒戰爭後,走向衰落。前4世紀希臘半島被馬其頓王國征服,前2世紀歸羅馬統治。
⑸ 希臘古代文化成就
古希臘文化成就
一、哲學
西方哲學始於希臘,最早是古風後期的小亞細亞的米利都學派,於公元前世紀開始興盛,最出名的是古典時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還有之後的色諾芬,小蘇格拉底學派;希臘化時期的犬儒學派,懷疑主義,伊壁鳩魯學派,斯多葛主義。
希臘哲學家們奠定了哲學的基礎,開創了古典時期的理性主義先聲,對後世思想和文藝產生了深遠影響,當時的雅典是西方的哲學中心。
二、文學
荷馬史詩,即《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反映邁錫尼時代和多利亞入侵的黑暗時代的重要文獻,文筆優美。三大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歐里辟德斯
希臘文是流行於西方乃至到羅馬帝國還重用的國際語言,《聖經-新約》原本是希臘文。
三、歷史
希羅多德,著名歷史學家,寫下了《歷史》,反映了希波戰爭時的狀況,也涉及周邊如美索不達米亞,埃及,敘利亞,波斯,呂底亞等國的情況
修昔底德,著名歷史學家,寫下《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以親身的經歷,嚴謹的手法重現了這段歷史。
四、政治
希臘人的民主制是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創舉,是奴隸制社會所能達到的最大的民主,伯里克利時期被成為「黃金時代」。
五、建築
米諾斯的王宮,邁錫尼的獅子門是希臘古代最傑出的建築之一
古典時代的雅典衛城,羅德斯太陽神巨像,帕特農神廟,宙斯神像,德爾菲的神廟,阿爾忒彌斯神殿都是十分著名的建築
還有三大柱式流傳於後世 1科林斯式 2多利亞式 3愛奧尼亞式
六、倫理
蘇格拉底是倫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亞里士多德寫有《倫理學》一書
古羅馬文化成就
公元7世紀,羅馬人在伊特魯里亞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拉丁字母。
一、 哲學
先有主張宿命論的「斯多戈派」,後來有神秘主義的「新柏拉圖派」,唯物論的代表是盧克萊修,唯心論有西塞羅、馬可 奧勒留等。
二、 歷史
古羅馬政治家、作家加圖(前234-前149)開創了用拉丁文撰寫羅馬史的先河,著有《起源》一書。其他的歷史著作有愷撒的《高盧戰記》;李維和內波斯的《名人傳略》;阿庇安的《羅馬史》等。
文學方面,詩人維吉爾創作了《牧歌》;賀拉斯為後人留下了《歌集》;李維寫了《羅馬史》。
三、 文學
文學方面,詩人維吉爾創作了《牧歌》;賀拉斯為後人留下了《歌集》;李維寫了《羅馬史》。
四、 建築
當年的斗獸場、天使古堡、萬神廟等都完好的保存了下來。羅馬式建築藝術注重形式的變化,整體的造型,其獨特的穹頂和拱卷是一大標志。
五、 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方面,大普林尼著寫了《自然史》;斯特拉波創作了《地理學》;托勒密撰寫了有關數學、天文、地理的著作,著有《大綜合論》,書中主要論述地心體系,這種理論被稱為托勒密體系。
中世紀西方文化對後世的影響
一、 是在科學技術方面,柏拉圖以後的西方,哲學和科學形成了同步發展,哲學站在科學一邊,竭力證明科學才是真理。亞里斯多德開創的實踐理念使西方世界的哲學與實驗研究相結合。18世紀德國大哲學家康德提出的批判主義認為:科學是以先驗形式和知性概念開始的,應該把這一些形式和概念發展到深入人心的結構。從而進一步設定了哲學指導科學的使命。盡管這種觀念曾受到傳統宗教勢力的強烈反對和殘暴干與,但是它仍然不負眾望,勇往直前的發展。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兒、牛頓、阿基米德、達爾文、摩爾根、魏爾嘯、愛迪生等人在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把西方科學技術水平推上了空前高度。十九世紀到上世紀末,人們在聲、光、化、電….等各個方面取得了矚目驚心的偉大成就。把一個人類社會活脫脫推上了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平台。所有這些科技成果的問世,無一不是由西方世界首發。
二、 西醫的發展,則是在與中醫完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進行的。從16世紀開始,由於采礦、冶煉等工業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各種新的機器工具相繼產生,特別是天體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發明,為人類打開自然界奧秘之門,提供了空前的有利條件。自然科學以大量實驗數據為武器,打破了經院哲學的牢籠,使其長驅直入,逕上坦途。醫學領域,由於顯微鏡的應用,人們開始向微觀進軍。細胞的發現,血液循環的揭曉,使醫生大開眼界。18世紀中葉,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近代大工業產生後,給醫學發展帶來了空前未有的機遇。隨著機器、光電、制葯技術之改進,西方醫學很快便登上現代科學技術的快車,以全新的面貌雄居於世界醫林。
三、 基督教
基督教對西方文化之影響
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逐漸滲透到西方哲學、法學、教育、藝術(文學、音樂、建築、繪畫和雕塑等等)以及科學等各個領域。
在哲學領域,基督教奠定了近代西方的哲學思辨傳統。正如恩格斯所說:「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基督教哲學就是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意識形態,它是以上帝為核心、神學為基礎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先後經歷了早期教父哲學、中世紀經院哲學和近代的新托馬斯主義等三個階段。在早期基督教哲學中,關於神的統一性和三位一體論的本體論證明,關於神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在基督身上結合的爭論以及關於上帝的恩賜和人的罪孽深重的本性的人類學研究構成了教父哲學的全部內容。北非希波城主教奧古斯丁是早期教父哲學最負盛名的代表,作為一名新柏拉圖主義者,他自覺地使理性屈從於信仰,寫下了《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等多部劃時代的著作,在西方哲學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進入經院哲學時期,經院哲學家把理性應用於啟示,力圖證明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和理性並不相互排斥,基督教的教義也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證和說明。托馬斯•阿奎那以創新的精神和淵博的學識,為基督教創立了一個網路全書式的神學體系,是繼奧古斯丁主義之後又一完備的理論形態。為了更加牢固地確立基督教哲學的地位和影響,同時也為了適應當時社會對於理性的普遍要求,托馬斯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實在論,進一步標榜自己承認客觀知識和人的理性,在他的哲學體系中,信仰主義、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把中世紀經院哲學推向高峰。經院哲學調和理性與天主教教義,緩和了由理性思潮沖擊所造成的天主教教義危機。但理性一旦進入神學的殿堂,也就埋下了使神學走向衰落的種子。
在法學領域,德國著名法學家魯道夫•耶林有一句名言:「羅馬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則以法律」。中世紀歐洲是被基督教神學家稱之為「神聖秩序」 的時代,根據基督教的信仰,世俗國家的地位和作用被貶低,它只是在教會之旁或教會之下的一個負責較低等級事物的社會組織。直到11世紀晚期開始,以義大利為基地開始了羅馬法的復興。在東羅馬帝國保存和臻於成熟的羅馬法又傳回到西方。盡管羅馬成文法的制定是建立在民眾的宗教信仰基礎上的,它的有效運行也都基於此,但與教會法相比,羅馬法畢竟有著鮮明的非宗教性質,逐漸成了王權用以對抗教權的有力武器,使羅馬法獲得了與《聖經》同等的權威並受到與《聖經》相似的尊崇。由波隆那法律學校的羅馬法研究專家愛爾納留於公元1088年編就的《查士丁尼法典》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以致聖伯爾納曾抱怨歐洲的法庭都被查士丁尼法包圍了,再也聽不到上帝的命令了。對此羅馬教廷迫切需要從理論上論證教權高於王權、教會高於國家,盡管羅馬法在西歐的復活與教會有直接關系,但教會更重視教會法,規定法學課程中的教會法要以宗教會議和羅馬教廷公布的教規和命令為依據。公元1140年,愛爾納留的學生格拉蒂安把基督教歷屆會議和教皇的敕令匯編成冊,後世稱之為《格拉蒂安教令集》,由此推動了教會法的研究。那時「城邦的統治者和政府的官員與教會的管理人員均來自相同的階層,在相同的大學里接受教育,並具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因此,在這里存在著一種不斷的相互批評的過程,它刺激了一種受過教育的公眾輿論的發展」(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第216頁)。在對教會法,特別是民法的研究中,已經包含了合法性、合法政府的原則,包含了國家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之上的觀念。法律也開始被人理解為一切人都必須遵守的、凌駕於個人意願之上的訴訟程序。現代羅馬法精神正是經歷了歐洲基督教世界的改造,是宗教信仰進一步理性化和世俗化的產物。
在教育領域,基督教也為近代西方教育打下了基礎。「中世紀早期不僅在宗教生活的精神戒律上,而且在基督教文化的思想發展上都帶有修道院領先的痕跡。它們被稱作西方文化的本尼狄克時代,因為上自7世紀新型基督教文化在諾薩布里亞的興起,下迄12世紀城市生活的復甦和公社的興起,較高層次的文化的連續性在西歐,在作為知識和文學創作的巨大源泉的本尼狄克修道院中得到了維持」(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第207頁)。嚴格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大學制度都是源於中世紀的大教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其文化知識和多種學科也是在中世紀早期興起的文法、修辭、邏輯、幾何、數學、天文、音樂這「七藝」基礎上發展而來的。12世紀城市大學的誕生,帶來了西方社會學術生活和教育制度的深刻變革。最初的大學不是按照君主的意志,而是由有意學習的人們自己組織的。後來,教會主管各大學的事務,發特許證給已經建立的大學如義大利、法蘭西和英格蘭的大學,又與倡導辦學的貴族合作。這些大學主要是專科性質,在義大利的撒勒諾大學以醫科著名,波倫亞大學以編訂教會法典和羅馬法聞名。那時最大的大學巴黎大學是哲學和神學的中心,它是中世紀後期牛津、劍橋、布拉格、維也納等大學效法的榜樣。威爾•杜蘭在其名作《世界文明史》中寫道,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沒有一個教育機構能和巴黎大學所造成的影響相比擬。在3個世紀里,它不但吸引了最大量的學生,並且招來了心智最敏捷最突出的人士,例如阿伯拉爾、索爾茲伯里的約翰、大阿爾伯特、布拉班特的西格爾、托馬斯•阿奎那、波納文圖拉、羅吉爾•培根、鄧斯•司格脫、威廉•奧卡姆等,幾乎構成了從公元1100年到1400年之間的哲學史。而這些偉大的學者,又必然是由那些偉大的教師,在一種令人們的心智激盪高昂的氣氛中,在人類歷史達到文明的巔峰狀態下造就出來的。從歐洲歷史上看,各種教育制度、機構設施的產生與發展都是與基督教會分不開的。中世紀大學所確立的一些制度,如指定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以及使用教科書、學生畢業授予學位等,在西方高等教育中一直沿襲至今。
在文學方面,中世紀早期出現的教會文學作品多是贊美詩和描寫基督與聖徒生活的戲劇,托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進行過這方面的創作。至於中世紀盛行的英雄史詩,最著名的有:西班牙的《熙德之歌》、法國的《羅蘭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等等,都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它們大多借基督教反對異教斗爭的形式,表現一種尋求統一和抵禦外侮的英雄氣概。譬如俄羅斯英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全詩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和宗教意識,主人公為了正教的利益在作戰。馬克思評價說:「全詩具有英雄主義和基督教的性質,雖然多神教的因素還表現得非常明顯。」另外,中世紀還盛行騎士文學,騎士文學是對騎士階層的文化觀念、精神個性和生活理想的文學表達。這類作品以忠君、信教、行俠為信條,歌頌騎士們為榮譽、信仰和愛情而戰的獻身精神,暗示出原始活力如何同禁慾主義相抗衡的悲劇主題。騎士抒情詩、騎士故事詩和騎士傳奇是騎士文學的三種主要類型。如《亞歷山大的故事》採用12音節詩句,也稱「亞歷山大詩體」,是法國詩歌中的著名詩體。隨著城市和市民階層的興起,市民文化也在逐漸形成,進入12世紀以後,市民創作的文藝作品即城市文學開始發展起來,成為繼教會文學、英雄史詩和騎士文學而興起的中世紀第四類文學形態。正象塞萬提斯筆下與風車作戰的堂•吉訶德,在整整一千年中,西方人一直無法擺脫精神和肉體的深刻矛盾,他們既痛苦又無奈地同包括自己在內的周圍一切進行無休止的戰斗。這種神性和世俗性的矛盾在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但丁的《神曲》中表現得最為充分。它以基督教天堂與地獄為題材,充滿了神學典故,它把基督教神學作為最高指導思想,卻又把異教徒維吉爾作為引路人,它既崇奉基督教來世思想,又在作品中謳歌現實生活。基督教文學,尤其是《聖經》對歐美文學的影響至今不衰。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都曾從《聖經》中汲取營養,尋找素材。14世紀英國詩人喬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16世紀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17世紀英國詩人彌爾頓的《力士參孫》和《失樂園》、散文作家班揚的《天路歷程》以及當代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約瑟和他的兄弟們》都取材於《聖經》。由此可見,《聖經》已成為歐美文學的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在音樂方面,基督教要表現的是神的愛,愛在神和人類之間形成了一種情感的交流,而音樂是最恰當不過地表現了這種情感。在世界所有宗教中,惟有基督教音樂作品最多,音樂水平發展得最高最快。在羅馬帝國後期,教堂音樂開始形成以贊歌頌詩為主的獨特體系,到了中世紀,基督教的聖劇、聖樂曾是歐洲音樂的主體。當時教會內部涌現了許多作曲家、歌唱家和音樂理論家。如公元6世紀,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花費了十多年時間選出了許多典型的歌調,並訂立了許多演唱規則,形成了音調簡朴、旋律優美的格列高利頌調,至今通用於天主教會彌撒儀式中,是為「格列高利聖詠」,代表著教會非人格化的精神勢力,是歐洲普遍公認的古典音樂典範。基督教音樂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利用了當時的騎士文化和法國游吟詩人的歌謠作品,以及德國戀詩歌手的抒情詩,以擴大基督教的影響。同時被稱為「奧爾加農」的多聲部宗教歌曲誕生,到17世紀,基督教新教音樂又創造出清唱劇的形式,近代聖劇的集大成者亨德爾的代表作《彌賽亞》就是借清唱劇的體裁,以其大規模的合唱、優美的宣敘調和流暢舒適的詠嘆調,而成為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聖劇。18世紀歐洲音樂界舉世聞名的一代宗師巴赫,為了「使上帝的話語廣為流傳,從而把宗教音樂發展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點」,他創作的聖詠、康塔塔、經文歌和受難曲等,蘊涵著熱烈的情感和詩一般的沉思,使「巴羅克」音樂風格達到了鼎盛。可見,教堂音樂不僅為中世紀歐洲音樂確立了模式、方法和風格,也為近代歐美世俗音樂,如交響樂、歌劇等形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造型藝術方面,與基督教發展密切相關的「羅馬式」、「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式」等建築藝術風格,構成了西方建築的特色。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建築是對一些沒有生命的自然物質進行加工,使它與人的心靈結成血肉因緣,成為一種外部的藝術世界。因此,建築藝術一向被看成是一種象徵性的藝術。正是這種象徵性,使它能夠成為神的象徵。公元532~537年建於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墩和牆是用彩色大理石貼面,柱身卻是深綠或深紅。一個人到這里來祈禱的時候,立即會相信,並非人力,並非藝術,而只有上帝的恩澤才能使教堂成為這樣,他的心飛向上帝飄飄盪盪,覺得離上帝不遠」(《外國建築史,第69頁》。而著名的哥特式建築藝術代表之一巴黎聖母院,其中廳寬僅十二點五米,長度卻有一百二十七米。兩側支柱間距不大,造成了內部強烈的導向祭壇的動勢,祭壇上錦綉鋪陳,搖曳的燭光照著受難的基督耶穌,呈現出一種極強的宗教情緒。再加上中廳高度很高,窗子又占滿了支柱之間的整個面積,且以垂直線構成的支柱顯得瘦骨嶙峋,顯示出一種清教的冷峻和嚴酷,而這恰恰是基督教所宣揚的純潔精神生活對現實物質世界的否定。因此恩格斯說,哥特式教堂內部體現的是「神聖的忘我」。文藝復興式建築則提倡復興古羅馬時代的建築風格,多用希臘式石柱和羅馬式圓頂穹隆以及半圓形券、厚實的牆、水平向的厚檐,與哥特式風格中的尖券、尖塔、垂直向上的束柱、飛扶壁和小尖塔等相對抗。在教堂內部布局上,表現為高聖壇與中殿已不再分開,大廳總面積擴大,座位增多,世俗色彩加重。 最後,反映在社會歷史領域,在西方古典奴隸制衰落和中世紀社會誕生的轉折時期里,作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基督教在西羅馬帝國末年起到了調和各民族、各階層矛盾的安定團結的作用,又在帝國滅亡後的西方大混亂中充當了秩序的代表,在無政府狀態中行使著政府的職能,不僅有力地支持了法蘭克王權的確立,而且承擔了國家機器的相當一部分職能,並幫助那些剛剛從氏族制解體階段走過來不久且毫無國家統治經驗的法蘭克人逐漸建立和發展起了一套適合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封建政治制度。
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文化的成就
天文學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在其中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不同的日心說體系。義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宣稱,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只是太陽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通過對其師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觀測數據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學》和1619年的《世界的諧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繞太陽運轉是沿著橢圓形軌道進行的,而且這樣的運動是不等速的。
數學
代數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了重要發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發現。義大利人卡爾達諾在他的著作《大術》中發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這一公式的發現實應歸功於另一學者塔爾塔利亞。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爾達諾的學生費拉里發現,在《大術》中也有記載。邦貝利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約的情形,並使用了虛數,還改進了當時流行的代數符號。符號代數學是由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確立的。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門》,對代數學加以系統的整理,第一次自覺地使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和已知數。韋達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方程的識別與訂正中,改進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還建立了二次和三次方程方程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現代稱之為韋達定理。 三角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德國數學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論各種三角形》是歐洲第一部獨立於天文學的三角學著作。書中對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還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數表。哥白尼的學生雷蒂庫斯在重新定義三角函數的基礎上,製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數表。
物理學
在物理學方面,伽利略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了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他的學生托里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爾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氣體壓力定律。
生理學和醫學
比利時醫生維薩留斯發表《人體結構》一書,對蓋倫的「三位一體」學說提出挑戰。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系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英國解剖學家哈維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實驗,發表《心血運動論》等論著,系統闡釋了血液運動的規律和心臟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臟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成為近代生理學的鼻祖。
「地理大發現」
航海技術產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飛躍,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的探險家們開始了一系列遠程航海活動。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印刷術在歐洲的再發現,以及從東方傳過來的造紙、指南針、火葯(中國的四大發明),促使科學思想的迅速傳播。
文學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文壇三傑」。但丁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彼特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義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只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復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歷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文藝復興建築是在公元14世紀在義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特色
對建築的比例有強烈的追求,例如必須是3和2的倍數
使用對稱的形狀,集中式
恢復「自然」,以尺規作圖制圖,以圓形和正方形為主
反對哥德式建築
義大利與其代表人物
義大利佛羅倫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在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佛羅倫薩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當時最重要的藝術贊助人。
著名的文藝復興三傑全部誕生在義大利。
代表人物:
詩人:但丁、彼特拉克;
作家:薄伽丘、馬基雅維利;
畫家:喬托、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提香;
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建築師:伯魯涅列斯基;
音樂家:帕萊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與其代表人物
16世紀後半葉和17世紀初西班牙文藝復興進入「黃金時期」,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成績顯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萬提斯、戲劇家洛卜•德•維加
德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德國:主要成就則表現在宗教改革、農民戰爭、諷刺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發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丟勒等。
法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法國:自由思想和懷疑思想相當發達。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說家:拉伯雷等。
英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英國:詩歌和戲劇空前的繁榮。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亞等。
17、18世紀西方文化的特色和貢獻
⑹ 有沒有希臘歷史簡介···
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年,古代希臘人以巴爾干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沿岸為中心,在包括北非、西亞和義大利半島南部及西西里島的整個地中海地區建立的一系列奴隸佔有制國家。
公元前第2千紀(以耶穌降生那年為公元0年,在此之前多少年,就稱之為公元前多少年,公元前第2千紀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和第1千紀初期的希臘近代考古發掘揭示,希臘大陸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克里特島約於公元前第3千紀末出現了青銅文化,公元前第2千紀初有了國家和文字。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講希臘語的部落開始在希臘半島定居。公元前第 2千紀的中、後期,希臘人建立過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舊譯「派洛斯」)等小國,已有文字,創造了燦爛的邁錫尼文明。公元前第2千紀中期起,希臘人逐步向愛琴海(包括克里特島)的諸島擴張。傳說發生於小亞細亞地區的特洛伊戰爭,可能就在希臘人向外擴張的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者公元前12世紀初。(見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公元前12世紀以後的一、二百年內,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一些生活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講希臘語的部落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引起了塞薩利亞及其以南的許多希臘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遷徙。國家、文字和宏偉的宮殿都消失了,繼之而來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希臘人居住的地區占統治地位的「荷馬時代」。
公元前8~前4世紀上半葉的希臘 從公元前8世紀初至前6世紀末,古代希臘世界的大部分地區處於和平環境之中,沒有受到外族的嚴重威脅。由於與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聯系日益密切,希臘人從埃及和西亞學到了不少有益的東西。在農業和手工業中,鐵制工具已經普遍使用。盡管所有地區主要的經濟部門都是農業,但在一些地理條件優越的地區,如科林斯、埃吉納、米利都、雅典、哈爾基斯、埃雷特里亞、希俄斯等地,商業和榨油、釀酒、金屬加工、制陶、武器製造等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造船技術和航海業也有長足進步,出現了三列槳戰艦。公元前 8世紀,希臘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重新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公元前 6世紀中葉,在埃吉納、科林斯、雅典等地開始鑄造貨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從公元前8 世紀起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沿岸的希臘人中,又開始形成國家。一、二百年內,陸續出現了一批史家稱為「城邦」的小國。但也有一些部落仍然停留在原始社會後期。
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前6世紀末希臘人的廣泛移民活動,是社會經濟變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商人外出貿易,破產者到海外謀生,政治斗爭的失敗者陸續在海外占據一些殖民點。隨著希臘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殖民范圍擴大,在東起黑海東岸,西至今法國的馬賽,包括義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的一部分,南達尼羅河口和利比亞,北抵今阿爾巴尼亞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的廣大地域內,幾十個希臘城邦(遠非所有城邦都參加了移民)先後建立了總數逾百的移民區。其中最著名的有林斯人建立的敘拉古,斯巴達人建立的塔連同(見大希臘),邁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庭,米利都人建立的奧爾比亞等。大多數城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耕地不足。這個時期移民的主要特點是絕大多數移民區都成了獨立的城邦。它們與母邦的關系,主要限於奉祀共同的神□。隨著條件的變遷,彼此間的關系有的疏遠,有的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和發展,有利於希臘人與其他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有利於希臘經濟的發展,對各城邦社會、政治制度的演變也有一定影響。
希臘人在向外擴張的同時,也不斷發展內部各地區間的交往。以宗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許多「近鄰同盟」的建立,奧林匹亞、德爾斐等逐漸具有全希臘意義的宗教中心和競技中心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希臘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城邦之間也發生過不同性質的戰爭,包括斯巴達征服美塞尼亞那樣的希臘人奴役希臘人的戰爭。
公元前 7世紀中葉以後,重裝步兵逐漸成為各城邦公民兵的主要兵種。兵制的變革對城邦政治和社會發展都有影響。貧富分化加劇引起的平民反對氏族貴族剝削、奴役以及政治上的壟斷地位的斗爭,以奴役外族人為主的奴隸佔有制的發展,使許多城邦的階級結構和社會、政治制度發生了變化。其突出表現為斯巴達的「平等者公社」的形成,以及僭主政治在許多城邦的興衰。同時出現了一些用成文法規定城邦基本制度的「立法者」的活動,如斯巴達的利庫爾戈斯(一譯「萊庫古」)改革、雅典的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除由波斯人扶植的一些僭主外,在公元前7和前6世紀的希臘,「僭主」一詞系指非通過選舉上台執政的人,他們大多得到公民中下層群眾的支持,採取一些有利於下層群眾、削弱氏族貴族勢力和影響、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措施。最著名的僭主是科林斯的佩里安德和雅典的庇西特拉圖。
公元前6世紀中葉起,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斯巴達逐步聯合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為希臘一個城邦集團的領袖。以米利都為首的小亞細亞諸希臘城邦推翻波斯統治的起義(公元前 500~前494年),揭開了公元前5世紀希臘歷史的序幕。公元前 492年、前490年和前480年波斯軍隊對希臘的侵略,都以失敗告終。在馬拉松、薩拉米斯、普拉蒂亞等戰役中,反抗侵略的數十個希臘城邦的人民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希臘人的勝利在希臘世界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見希波戰爭)。西西里島的希臘人也在公元前480年取得了打敗迦太基的重大勝利。
公元前478或前477年,以雅典為首的一些希臘城邦結成提洛同盟。該同盟的建立及其性質的演變,使希臘世界的整個政治格局變得日益復雜。以奴隸佔有制為基礎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對整個希臘世界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對雅典軍事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和擴張,斯巴達日益感到不安,並且企圖加以限制。忒拜、科林斯、阿爾戈斯等比較大的城邦則都權衡利害得失而在分別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兩大城邦集團之間周旋。公元前449年希波戰爭結束後,希臘各邦之間矛盾更加突出。伯里克利當政時期雅典臻於鼎盛。城邦之間的矛盾終於導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不僅牽涉到希臘半島的許多城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觸及散布在西西里、愛琴海諸島、色雷斯沿岸和小亞細亞等地的眾多希臘城邦。戰爭以雅典的失敗告終。戰後,雅典、斯巴達、科林斯、敘拉古等主要城邦內部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在一些地區,公民兵制逐漸瓦解,僱用兵制不斷發展。
在希波戰爭中失敗而暫時退出歐洲的波斯,從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期起重新成為操縱希臘政局的重要力量,並用大量金錢支持斯巴達,幫助其打敗雅典。不久,斯巴達因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政治地位問題與波斯發生武裝沖突,波斯人轉而支持不滿斯巴達統治的希臘諸邦。公元前 395年爆發了雅典等邦聯合反對斯巴達的科林斯戰爭(公元前387年結束)。同年,在波斯任職的雅典人農指揮的艦隊,大敗斯巴達海軍,迅速清除了斯巴達在愛琴海諸島派駐的軍隊。他勝利返回雅典,重建了公元前 404年根據斯巴達的要求拆除的雅典城牆。為了求得波斯人的支持,希臘交戰雙方競相派代表與波斯王廷談判。公元前 387年,斯巴達以承認波斯對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統治為條件,在波斯人直接干預下,強迫包括雅典在內的許多希臘城邦接受了有利於斯巴達的《安塔爾基達斯和約》。此後,斯巴達重新肆無忌憚地干涉其他城邦的內政,蹂躪他邦主權,扶植寡頭。
公元前 378年,忒拜的民主派在雅典人支持下推翻了斯巴達於公元前 382年扶植起來的寡頭統治,驅逐了強占衛城達軍隊。以忒拜為首的維奧蒂亞聯盟在埃帕米農達等人領導下,一時成為左右希臘大陸政局的首屈一指的強國。公元前 371年留克特拉之役後,斯巴達軍隊被逐出中部希臘。隨後,埃帕米農達率軍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促成了阿卡迪亞的獨立,使麥西尼亞擺脫了斯巴達人數百年的統治,重新獲得了政治獨立。此後,斯巴達不再是希臘的頭等軍事強國,其政治影響也江河日下。忒拜的稱雄於公元前 362年蒙提涅亞戰役後結束。在色薩利,費列的僭主雅松(公元前380~前370年當政)也一度雄踞一方,並企圖稱霸希臘。
留克特拉戰役紀念碑
利用對斯巴達暴虐統治的普遍不滿,雅典於公元前378 年組織了新的城邦聯盟。起初,它庄嚴保證入盟諸邦平等,不幹涉他邦內政,不在他邦境內駐兵和安置雅典軍事移民,一時博得廣泛的支持。但是以雅典為首組織的第二個城邦聯盟(史稱「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好景不長。忒拜不滿雅典接近斯巴達,帶領一部分支持者分裂出去。接著,因雅典違反同盟條約而爆發了盟邦反對雅典的「同盟戰爭」(公元前357~前355年)。雅典的失敗使同盟趨於瓦解,於公元前338年正式解散。
馬其頓王國的崛起和希臘化時代希臘的北方鄰國馬其頓的居民在種族和語言方面與希臘人很接近,並且深受先進的希臘文化的影響。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統治下的古代馬其頓的迅速崛起,不僅極大地推動了馬其頓歷史的發展,而且使馬其頓人的歷史從此長期與希臘人的歷史融為一體。馬其頓在腓力二世統治時期的向外擴張,嚴重損害希臘許多城邦的利益,威脅它們的生存。以狄摩西尼(公元前384~前322年)為代表的雅典反馬其頓派,從公元前 4世紀50年代起,即為抵抗馬其頓的侵略在雅典內外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但以失敗告終。公元前 338年希臘諸邦聯軍在喀羅尼亞戰役中敗北,從此希臘的大部分城邦逐漸喪失了政治獨立,淪於馬其頓王國統治之下。
公元前334年開始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實質是以馬其頓人為主的馬其頓、希臘軍隊對亞洲和北非廣大地區的侵略。公元前 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希臘歷史進入「希臘化時代」。經過數十年的戰亂,在歐亞非三洲的廣大地域內出現了以托勒密王國、塞琉西王國、馬其頓王國為主的一批「希臘化國家」。希臘化時代的希臘城邦多數程度不同地成了國王或僭主統治下的保有一定自治權利的地方自治單位。在希臘大陸,只有埃托利亞同盟和阿哈伊亞同盟以及斯巴達比較長期地保持了政治獨立。公元前 299年羅馬勢力開始侵入巴爾干半島。隨著希臘化諸王國陸續滅亡,羅馬人逐漸成為希臘人命運的主宰。公元前30年,羅馬滅亡了最後一個希臘化國家——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代希臘的歷史隨之告終。
古代希臘文化 在廣泛吸收西亞和埃及等地文化成就的基礎上,古代希臘人根據生產,社會和政治的需要,在包括數學、天文、醫學、建築、雕刻、戲劇、詩歌、哲學、歷史、演說術等眾多領域作出了富有創造性的貢獻。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文化領域希臘諸邦都為豐富希臘的文化寶庫作出了努力。在希臘化時期,由於希臘文化與亞洲和非洲各地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生某種程度地融合和相互影響,使傳統的希臘文化有了新的內容。古代希臘文化是屬於奴隸佔有制社會經濟形態的文化,其發展與奴隸佔有制密不可分,並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
[編輯本段]古希臘文化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指公元前第3千紀末至前1世紀下半葉生活在巴爾干半島和地中海周圍廣大地區的古代希臘人創造的文化。古希臘文化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世界,尤其對歐洲文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從公元前 4世紀開始,「希臘人」並不單純是一個種族概念,而是泛指一切接受希臘文化和講希臘語的人。
公元前第3千紀末和前第2千紀,在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大陸有過歐洲最早的青銅文化(見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這里主要講公元前第 1千紀的希臘文化。這一時期的希臘文化是適應原始社會瓦解和奴隸佔有制一定發展階段希臘人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並反映、服務於這種發展的;是希臘人廣泛吸收周圍各民族,尤其是古代西亞、北非諸國的優秀文化成果並創造性地予以改造和發展的結果,是不同地區的希臘人共同智慧的結晶。
⑺ 希臘的歷史有多久
1.希臘的歷史可一直上溯到古希臘文明,而其通常被視為西方文明的搖專籃。所以希臘距屬今已有三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2.希臘共和國(希臘語: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通稱希臘(希臘語:Ελλάδα ),是地處歐洲東南角、巴爾干半島的南端的共和制國家。全國由半島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和愛琴海中的3,000餘座島嶼共同構成。希臘為連接歐亞非的戰略要地,本土從西北至正北部分別鄰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保加利亞三國,東北與土耳其國境接壤。周圍則自東而西分別瀕臨愛琴海、地中海本域與伊奧尼亞海。
3.希臘的歷史可一直上溯到古希臘文明,而其通常被視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希臘還是西方哲學、奧林匹克運動會、西方文學、歷史學、政治科學、民主制度、科學和數學原理,以及西方戲劇的發源地。希臘的文化與技術進步對世界歷史曾具有極大的影響力,通過亞歷山大大帝和羅馬帝國傳播至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當代希臘歷史通常自1830年希臘獨立戰爭戰勝奧斯曼帝國,希臘王國建立後開始計算。
⑻ 古希臘歷史文化有哪些特點
希臘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南端,其首都雅典以天神宙斯的女兒、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專字而命名屬,而傳說中雅典娜之子———也就是長著雙翼、手拉神弓的愛神丘比特,更是賦予了這座神秘的山城濃濃的愛意。在這種愛的光芒下,讓人期待雅典的旅途中,也能得到愛神的眷顧。
浪漫邂逅:多數遊客是從雅典衛城和希臘神話認識雅典的,而在雅典尋找浪漫的邂逅則最好從愛琴海開始。獨自坐在愛琴海邊的餐館里,輕輕的海風像是在訴說美妙的情話,映入眼簾的是愛琴海的湛藍,也許,在你不遠處,就坐著一位期待與你相識的人。
英俊美麗的希臘人也是雅典的一大風景。希臘人就像傳說中的希臘天神一樣,男士有著俊朗的輪廓、捲曲的深色頭發和濃密的睫毛,眼神顯得特別深邃,女士則有火辣的身材和金黃的秀發。
⑼ 古希臘的詳細歷史
古希臘是西方歷史的開源,持續了約650年(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位於歐洲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今巴爾干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歷史、建築、文學、戲劇、雕塑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破壞性的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希臘具有豐富的舊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歐洲最早的人類化石。當歷史進入愛琴文明即克里特、邁錫尼文化時期(公元前2000~前1100年),希臘文化已經走在了西方歷史的前面。
古希臘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實行了奴隸主民主政治,這對於希臘的社會發展曾經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與古代東方國家高度集中統一和專制主義的奴隸制相比較,希臘的城邦奴隸制,特別是在雅典,相對來說是較為民主的(當然這只是奴隸主的民主)。
總之:古希臘文明:古希臘位於地中海東北部,除了現在的希臘半島外,還包括愛琴海、馬其頓、色雷斯、義大利半島和小亞細亞等地。這片土地見證了歐洲最早的兩大文明:米諾斯文明及邁錫尼文明。公元前五六世紀,產生了璀璨的希臘文明。
⑽ 希臘文化/歷史/藝術
相關書籍:樓上的書目國內基本上是找不到的。不過,書實在是太多了,上新浪愛問下載吧(http://ishare.iask.sina.com.cn/),關鍵詞打上希臘文化就會有很多了。
相關視頻:如果對希臘文化感興趣,首先應對歷史背景有個了解,可以看看《世界歷史》節目的「古希臘文明的回聲」(http://you.video.sina.com.cn/b/18832051-1565126004.html)。
除了荷馬史詩中的神話以外,可以多看看悲劇和喜劇,這方面的視頻首推羅錦鱗(著名古典學家羅念生之子、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在百家講壇的《古希臘戲劇(上)》(http://you.video.sina.com.cn/b/25500250-1621924353.html)和古希臘戲劇(下)》(http://you.video.sina.com.cn/b/25490805-1621924353.html)以及他的訪談節目的《古希臘戲劇精神與我的藝術人生》(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yMTQyNTA0.html),個人覺得中央10的「探索·發現」節目的《希臘戲劇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5NDIzOTI=.html)也十分不錯。
如果你想看看現代排演的古希臘戲劇,可以看看英語版的《阿伽門農》(http://you.video.sina.com.cn/b/18909442-1588996695.html)、(http://you.video.sina.com.cn/b/18909712-1588996695.html)、(http://you.video.sina.com.cn/b/18900687-1588996695.html)
如果對奧運會感興趣,可以看看百家講壇的《奧林匹克與古希臘神話》(http://tansuo.cntv.cn/yingxiongshishi/classpage/video/20100326/1006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