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理解社會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像自然界的發展一樣,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的過程。
社會的運動和變化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或方向性,具有前進性。社會的發展也像其他事物的發展一樣,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是從低級向高級的運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體現為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交替,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是其低級形態)。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階段,人類社會的進步表現為社會形態的更替。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基於對人類社會實踐的本性及其與社會的關系的理解,第一次真正科學地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進步趨勢,並對社會歷史進步的實質及其根源給予了合理的闡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人類社會歷史的變化趨勢過程既不是周而復始的循環著,更不是倒退,而是不斷前進、上升和進步。馬克思主義並不否認歷史會出現某些曲折,甚至會出現某種情況或某種程度的倒退,但歷史的曲折與倒退只是暫時的。在曲折中前進,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歷史進步通常表現為新事物否定舊事物,最後取代舊事物。這種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實質,是新文明揚棄舊文明,從而導致文明的積累與擴張。由於人類社會歷史的生成是以人類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和動力的,而人類的歷史實踐具有不可遏止的日益擴大與深化的特點,因此,伴隨著實踐活動發展的,必然是人類社會歷史不可遏止的上升與進步。歷史的進步趨勢.
首先表現在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的演進過程中。從世界范圍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歷史大體依次經歷並必將經歷五個發展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每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使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獲得了新的進展,並使人類社會生活在整體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次,歷史的進步趨勢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內部發展中。歷史的發展是連續性與間斷性的辯證統一,是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歷史的進步不僅表現在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與社會形態的質變上,同時也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當一定的生產方式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時,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生活並不是絕對不變,而是仍在或快或慢地繼續發展著。即使是當一種社會形態由上升階段轉變為下降階段時,人們社會生活的某些領域也還是會有所發展,而不會完全停滯。各個社會形態都要經歷上升階段和下降階段,但這並不意味著歷史過程是一種不包含進步的循環。這僅僅說明,人類社會歷史的進步不是直線式上升的,而是以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方式,通過迂迴曲折的途徑實現的。歷史演進過程的曲折性,首先表現在它的波浪式前進的特點上,其次還表現在一定歷史時期和一定歷史條件下演進的受挫和倒退上。但是,從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的總方向看,曲折與倒退是暫時的,發展與進步則是它的主旋律和基本趨勢。歷史演進之所以呈現出進步的趨勢,其深刻的原因在於它是以人類的社會實踐為基礎的,而實踐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拓展與深化的過程。伴隨著實踐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人類社會也必然不斷地實現著歷史性的進步。
第一, 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視野里,在一切社會形態及每個社會形態發展的始終都存在著社會基本矛盾,它是歷史進步的最深刻的根源。對於這一根源,只有從實踐觀點出發,才能說明社會基本矛盾為什麼會推動社會進步。
第二,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社會進步的直接動力。這又是為什麼呢?這仍然要用實踐觀點才能說明。階級斗爭本身就是社會實踐的重要形式之一。
第三, 歷史進步不僅是實踐及其發展的結果,而且也是實踐所追求的目的。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生命活動性質的體現。實踐是一種合目的性的活動,它雖然離不開對外在必然性的遵從,但卻始終貫穿著對歷史進步的價值追求。歷史進步就是在人們自覺地追求自己的價值目標的實踐活動中實現的。人們之所以將社會歷史進步作為自己的實踐活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其深刻的原因在於人們通過促進歷史進步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可以使自己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需要得到更大程度的滿足。總之,歷史進步符史主體(人)的根本利益,是與歷史主體的實踐活動的目的相一致的。
2. 為什麼說社會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社會進步是對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的總的概括和抽象.社會進步的主要標志在於社會專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社屬會制度和文明,文化發展狀況等綜合因素.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但具體道路是曲折的.②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在於社會基本矛盾,階級矛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③社會進步的必然性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轉折過程中.每一次社會形態的更替,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把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高級的發展階段.同時,歷史進步的基本趨勢的相互作用和解決,必然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促進社會管理系統的改革或調整,最終推動社會進步.
3. 為什麼說共產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共產主義之所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因為:
(1)這是由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結果。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任何社會形態都有其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一個社會形態由於其自身的矛盾,必然被另一個更高級的社會形態所代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社會形態更替的歷史,否則,社會就不會進步了。雖然人在創造歷史時有其能動作用,但人們不能主觀地取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只能以自己的實踐活動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進程。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
(2)資本主義不是永恆的、絕對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從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著一個無法克服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雖然當代資本主義採取了一些自我調節的手段,發生了新變化,但從根本上講,這些調節和改良,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是占統治地位,越是不斷發展,社會的生產和資本主義佔有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鮮明地表現出來。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指出,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資本主義不是永恆的、絕對的社會制度,而是一種同以往的各種社會制度一樣的過渡性的社會制度。
(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消除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私有制,建立了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公有制,因而能夠解放生產力,能夠以資本主義所沒有的速度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社會能夠自覺地、不斷地高速和改革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部分和方面,解決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矛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佔主體地位,堅持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資本主義所不能解決的。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必然向其最高級階段——共產主義邁進。
4. 為什麼說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許多史實證明祖國統一保持社會的安定、經濟發展政治局面,推動了社會生產版力發展,促進權各民族相互融合和各地區經濟文化聯系加強。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與祖國大陸有悠遠的經濟文化交往歷史。早在三國吳,孫權派大將衛溫到達夷洲,台灣與大陸內地有了聯系;元朝,台灣地區隸屬澎湖巡檢司;清朝,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立促進台灣地區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利用《馬關條約》把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從中國版圖上分割出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必須將台灣及附屬島嶼歸還給中國。二戰後台灣回到祖國懷胞。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逃亡到台灣並佔領它,這樣造成台灣只能與祖國大陸隔海相望。
現在我國對台政策基本原則是「一個中國」、「兩種政策」、「高度自治」、「和平談判」,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力增強,海峽兩岸人民經濟文化交流和聯系加強,實現祖國早日統一成為海峽兩岸炎黃子孫共同心願。我們相信,統一是我們共同夢想,這一天不會遙遠。
5. 實現什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因為馬克思主義的一些社會理想都是為了人類歷史的一些發展
6. 為什麼台灣回歸祖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半個甲子過去,兩岸交流成果豐碩。來之不易的成果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和付出,值得倍回加珍惜。遺憾的是,答去年5月以來,台灣民進黨當局一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破壞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受到嚴重沖擊。
『台獨』分裂是沒有出路的。」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紀念大會上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這一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是改變不了的。
是否承認「九二共識」是迴避不了的必答題。『台獨』勢力妄圖削弱、切割台灣同大陸的政治、經濟和歷史文化聯系,磨滅台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已經激起兩岸同胞的強烈憤慨,也更堅定了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
從最初的台胞赴大陸探親尋根,到旅遊、經商、求學,實行全面『三通』,各項交流從無到有,實現全方位多領域的兩岸交流格局。」
在紀念大會上細數兩岸交流30年來的成就,他說,兩岸人員密切往來,不但拉近了彼此的心靈距離,也增進雙方的了解和互信,增強了作為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兩岸交流合作、融合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7. 為什麼說社會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社會進步是對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的總的概括和抽象。社會進步的主要標志在於社內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容社會制度和文明,文化發展狀況等綜合因素。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但具體道路是曲折的。②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在於社會基本矛盾,階級矛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③社會進步的必然性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轉折過程中。每一次社會形態的更替,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把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高級的發展階段。同時,歷史進步的基本趨勢的相互作用和解決,必然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促進社會管理系統的改革或調整,最終推動社會進步。
8. 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什麼
一. 1.文明中心轉移 2.戰略空間爭奪 3.兩種制度的對立與斗爭 4.三種文化戰爭與多元文化共存 5.兩條現代化道路 6.世界大格局 7.中美之爭 8.國際戰略斗爭焦點的轉移 9.一體化的兩種前景 10.國家長治久安的兩種政體 二 1、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積極參加區域合作與發展才能互利共贏。 從國際環境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科技進步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任何國家和地區都無法迴避。世界經濟正趨向形成歐盟、北美和亞太地區特別是東亞區三大板塊,區域間的競爭正成為時代的主要特徵。任何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力圖保持孤立的狀態和封閉的體系都是不可能的。未來世界經濟競爭,不再是單個城市或地區的競爭,而是城市群和區域的競爭。從國內環境看,各區域的合作、發展與競爭有不可阻擋之勢。東、中、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圈以及長江、黃河兩條經濟帶的合作與競爭,已不可避免。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合作共生」的基本原則,積極參加區域合作與發展,才能互利共贏。 2、認清世界科技革命趨勢,走出一條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推動城市化的跨越式發展新路子。 人類社會正全方位邁向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世界科技革命全面推進的時代,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時代。科技創新不斷超越人類的傳統認識局限,正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尺度向著最復雜、最基本的方向發展,學科的交*與融合,使重大創新更多地出現在學科交*領域。 歷史經驗和理論研究表明:技術創新和技術革命必然演變為產業革命,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或重大進步,都會導致一次大的產業革命和結構調整,從而推動一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大發展和大跨越。當代新科技革命不只是表現為單一技術、單一產業的發展,而是表現為群體突破態勢,表現為新技術群和新產業群的蓬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的迅速崛起壯大,正在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高新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和先導性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認清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積極把握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力爭在具有比較優勢的科技領域和產業有新的突破和新的發展,將科技創新成果迅速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中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4年的41.1%。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60%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中,到2050年中國城市人口將上升到70%。2003年末,湖南省城市化率為33.5%,長株潭三市分布為49.16%、40.79%和39.68%。 1950年,全世界只有紐約、倫敦總人口達到800萬以上。1970年達到11座,2000年達到25座。聯合國估計到,到2015年8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達到33座,其中亞洲佔22座。要避免「大躍進」式的城市化。健康的城市體系應該是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鎮相協調。在城市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兩種模式中,應該堅持後一種模式。用行政手段推進城市化水平的「大躍進」是不可取的,政府的主要作用不是去制定什麼城市化水平的發展目標,而應該是引導和服務。 3、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三大世紀難題。是持續發展?還是發展停滯不前?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嚴峻挑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20世紀人類的世紀覺醒。在邁入新千年的時候,以廣闊的視野和深邃的眼光,從整個人類和全球保持人口——資源——環境三者協調平衡的角度出發,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以及先進技術手段,形成解決世紀難題的最佳方案,找到社會發展與良性生態之間的結合點,找到既保護環境又不停止發展的有效的「度」,力求做到「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同資源開發利用相協調,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危及後代滿足需要的能力」,這就是當代全人類面臨的重要使命。 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無一例外地必須有序地通過三個基本台階,實現三個基本目標,在理論上稱之為三大非對稱性零增長。第一台階是實現人口數量和規模(自然增長率)的零增長,同時在對應方向上實現人口質量的極大提高,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變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第二台階是實現物質和能量消耗速率零增長,同時在對應方向上實現社會財富的極大提高。第三台階是實現生態和環境惡化速率的零增長,同時在對應方向上實現生態和生態安全的極大提高。 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2050年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必須先後實現三個零增長。按照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發布的《2004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東部要走過三大「零增長」台階,即依次在2010年左右實現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零增長,2015年左右實現資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長,2020年左右實現城市生態環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長。中部再用15年,西部再用30年走過三大零增長的台階。 4、認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和內在規律,採取的方針政策才能更加符合當今中國實際。 市場經濟是在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如何搞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特別是在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在一起,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 從大處看,中國特色的經濟制度有五點必須引起足夠重視。一是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二是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以實現社會公正和共同富裕為目標;三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支配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最主要的是價值規律,價值規律調節社會生產和流通;四是我國實行「財政包干,分灶吃飯」和分稅制以後,現行的財政運行模式是公共財政體制,政府投資主要用於關系國家安全和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和社會領域,五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政府已不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角,而是主要從事公共管理。 5、面對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挑戰,在世界性文化開放與匯流中兼收並蓄有所作為。 文化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徵,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決定了全人類文化價值交融和滲透是它的總體趨勢,其間相伴而生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失誤也是不可避免的。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技術的進步、交往的擴大,以及信息手段的發達,世界正在變成名符其實的地球村。經濟全球化使生產力要素及生產方式,可以在技術和理念上超越自然環境和資源地域性限制,從而弱化了民族分工和地域性生產的絕對性。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的名字叫龍的傳人;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永遠永遠是龍的傳人」。「龍的傳人」實際上是不同地域不同膚色的人種聯姻的結果,也是不同文化交匯融合的結晶。龍是中華民族共同尊奉的至上之神,能遨遊四極,俯瞰八荒,「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龜,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隨著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進程加快,不同地域不同膚色的人種通婚,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新時代「龍的傳人」必將得到再造,中華民族子孫的後代將更加強壯,更加聰明智慧。 6、不管人類在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什麼險阻和曲折,人類有朝一日總會進入大同之域。 一些西方學者曾經預言:在全球形式的未來世界中,文明將從西方轉向東方。早在1972年5月和1973年5月,著名的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和日本著名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進行的《展望二十一世紀》的兩次對話中,湯因比就斷言:中國文化將是二十一世紀人類走向全球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器和融合器。這是時代的呼喚,這是人類的希望。他甚至預言:「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 歷史學家希望中國在人類進入大同之域時,應當有所作為,有所貢獻。他們的理論依據,是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傳統,能夠發揮融合器的作用。 其實,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很難想像用一種模式、一種價值觀來統一,由一個國家來領導。中國願意同世界各國一道,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實現國際關系民主化,創造一個持久和平與繁榮的新世界而努力奮斗。
參考資料: http://www.hnmrw.net/mrzpxs/Html/1499320080714105119.html 希望對你有幫助
9. 如何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許多史實證明祖國統一保持社會的安定、經濟發展政治局面,推動了社會生產版力發展,促進各民權族相互融合和各地區經濟文化聯系加強。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與祖國大陸有悠遠的經濟文化交往歷史。早在三國吳,孫權派大將衛溫到達夷洲,台灣與大陸內地有了聯系;元朝,台灣地區隸屬澎湖巡檢司;清朝,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立促進台灣地區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利用《馬關條約》把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從中國版圖上分割出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必須將台灣及附屬島嶼歸還給中國。二戰後台灣回到祖國懷胞。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逃亡到台灣並佔領它,這樣造成台灣只能與祖國大陸隔海相望。
現在我國對台政策基本原則是「一個中國」、「兩種政策」、「高度自治」、「和平談判」,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力增強,海峽兩岸人民經濟文化交流和聯系加強,實現祖國早日統一成為海峽兩岸炎黃子孫共同心願。我們相信,統一是我們共同夢想,這一天不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