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山的歷史是什麼
中山市歷復史
中山,建制於公元制1152年(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稱中山縣。1949年10月30日,中山縣解放,後來逐漸分出珠海縣、斗門縣(大部分)和劃出部分地方歸番禺縣、順德縣、新會縣。1983年12月22日,撤銷中山縣,設立中山市(縣級),以中山縣的行政區域為中山市的行政區域。1988年1月7日,中山市升為地級市,由廣東省人民政府管轄。 從香山縣建縣之初起至今已有840餘年歷史,經歷了從下等縣-大縣-模範縣-特等縣-城市幾個經濟文化的發展階段。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晉以後為東官郡地,唐代為東莞縣地。南宋紹興22年(1152年)設香山縣,隸屬廣州,由一群海島組成,並「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彼此沒有陸地相連,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宋、元、明代均被朝廷列為下等縣。
明《永樂大典》載:
❷ 中山的歷史文化及其特點
文化名片:孫中山。
❸ 中山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可以發些介紹~感激不盡
中山主要旅遊景點:孫中山故居 ·浦江世澤坊 ·嶺南水鄉 ·翠竹林漂流樂園 ·中山翠亨專 ·鄭觀應故居 ·煙墩山塔 ·龍瑞塔 ·安堂牌坊 ·雍陌石板路 ·陸皓東故居 ·安堂石板路·昇平人瑞坊·茅灣石板路·百齡流芳坊 ·獅山海蝕遺址 ·美溪塔 ·雙美橋·步月橋 ·曹邊石板路·期頤偕老坊 ·杜婆橋 ·石嶺山海蝕遺址 ·探花及第坊 ·古鶴石板路·石岐青雲橋 ·紫馬嶺公園 ·濠頭青雲橋 ·小琅環洞·來青亭 ·中山市博物館·孝義坊牌坊·樂善好施坊 ·中山溫泉·鴉崗苑閣·五桂山逍遙谷·孫文紀念公園·屬詹園 ·鹿鳴湖 ·小攬鎮人民公園 ·仙沐園溫泉 ·泉林山莊 ·中山翠竹林漂流樂園 ·長江水庫 ·孫文西路步行街。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石歧老街。中山紀念堂
❹ 中山市的歷史
中山市廣東省轄地級市,是中國4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介於東經113°9′2″至113°46′,北緯22°11′12″至22°46′35″之間,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
古稱香山縣,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1152年設立香山縣,1925年,改名為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唯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地級城市。
中山市是著名的僑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素有華僑之鄉、廣東省曲藝之鄉(粵劇)的美譽。
中山連續多年保持廣東省第5的經濟總量。中山與順德、南海、東莞一起稱為廣東四小虎。[1]
中文名稱中山
外文名稱Chungshan City、Zhongshan
別 名香山(舊稱)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24個鎮街(即18個鎮、6個街道)
政府駐地東區街道松苑路1號
電話區號0760
郵政區碼528400
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中南部
面 積1783.67平方公里
人 口312.09萬(六普常住)
方 言以粵語-廣府片為主,有中山閩語/客家語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孫文西路步行街、岐江公園、孫中山故居、中山城
機 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珠海機場
火車站中山站、中山北站、小欖站
車牌代碼粵T
歷史名人孫中山、唐紹儀、阮玲玉、楊仙逸
市 花菊花
友好城市美國檀香山市、日本守口市等
GDP2638.93億元 (2013年)
現任領導書記:薛曉峰 市長:陳良賢
古代
中山古稱「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近十
廣東中山城市風光(78張)
幾年,在中山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南朗鎮的龍穴彩陶遺址、石岐區的白水井遺址、大涌鎮的全祿遺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製石器、夾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鎮的龍穴遺址還是一個由新石器時代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丘遺址,在後期的遺存中還發現有青銅器和鑄銅石范等物。[2]
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後,中山屬南海郡番禺縣轄地。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
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中央管轄。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
三國時,中山屬於吳國領地。
西晉末年,晉朝皇族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斗,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
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20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隋朝開皇十年(590年),中山屬寶安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的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
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2]
近現代
廣東中山(15張)
辛亥革命後屬廣東省。1925年(民國14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縣。1949年後,先後屬珠江、粵中、佛山地區。1953年3月12日內務部批准設立石岐市(省轄市),以中山縣石岐鎮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岐市,將原石岐市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中山縣。1983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撤縣改市(縣級),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1月7日,升為地級市。
1951年1月,中山縣設置1個區級鎮(石岐鎮)、11個區。1953年3月改設17個區、3個區級鎮。同年6月,中山縣分出珠海縣後,全縣設15個區,3個區級鎮。1955年8月,全縣各區均以區(鎮)所在地命名。1957年2月,撤區改設鄉,15個區改劃為34個大鄉。
1958年8月,各大鄉建立人民公社。同年10月,全縣34個公社合並為7個大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全縣共轄34個耕作區。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為石岐鎮;12月,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縣級鎮,仍稱中山縣石岐鎮,屬中山縣和佛山專區雙重管轄。1961年8月,恢復區建制,其中張家邊區轄欖邊、南蓢、翠亨等7個公社。1963年初,撤銷區建制。
1976年12月,全縣設3個區級鎮、25個公社。1983年11月,撤銷公社,改稱區公所,下轄鄉(鄉級鎮)。1984年2月,撤銷石岐鎮,設立中山市石岐中區、石岐煙墩區、石岐岐江區、石岐蓮峰區、石岐西區,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該5個區稱作城區。1986年7月,從南蓢區劃出4村成立翠亨村鎮;12月,撤區改鎮建制,並擴大市區范圍,郊區和環城、張家邊劃入市區。[3]
2011年中山市官方宣傳片
2行政區劃
編輯
沿革
1995年,轄9街道24鎮:中山港街道、中區街道、東區街道、西區街道、郊區街道、環城區街道、岐江區街道、蓮峰區街道、煙墩區街道、三鄉鎮、三角鎮、大涌鎮、小欖鎮、五桂山鎮、古鎮鎮、東鳳鎮、東升鎮、民眾鎮、沙朗鎮、沙溪鎮、坦洲鎮、坦背鎮、板芙鎮、阜沙鎮、南頭鎮、南朗鎮、神灣鎮、浪網鎮、黃圃鎮、港口鎮、翠亨村鎮、橫門鎮、橫欄鎮。市政府駐東區。
1996年9月,將中區、煙墩區、蓮峰區、岐江區4個街道合並為中區街道;同年12月,石岐郊區街道改為北區街道。1998年1月1日,環城區街道正式更名為南區街道。1998年,撤銷翠亨村鎮、橫門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南蓢鎮。1998年8月,撤銷管理區。1999年,撤銷沙朗鎮並入西區街道,撤銷坦背鎮並入東升鎮。
2000年5月,撤銷中區街道辦事處和北區街道辦事處,組成石岐區街道辦事處;撤銷浪網鎮,將其並入民眾鎮;6月8日正式實施。至2000年底,全市設置19個鎮、4個街道、1個開發區,轄94個居委會、400個村委會。
2002年,中山市轄5個街道(東區、西區、石岐、環城、中山港)、19個鎮(港口、三角、民眾、南蓢、三鄉、坦洲、神灣、板芙、大涌、沙溪、橫欄、古鎮、小欖、東鳳、南頭、阜沙、黃圃、東升、五桂山),400個村委會、124個居委會。
2003年9月1日,南蓢鎮更名為南朗鎮。2005年11月10日,撤銷五桂山鎮,設立五桂山街道辦事處。至此,中山市轄6個街道、18個鎮。
2008年末,中山市戶籍總人口14643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72615人。轄6個街道(石岐、東區、西區、環城、中山港、五桂山)、18個鎮(港口、三角、民眾、南朗、三鄉、坦洲、神灣、板芙、大涌、沙溪、橫欄、古鎮、小欖、東鳳、南頭、阜沙、黃圃、東升)。市政府駐東區街道。
2009年末,中山市面積1770.42平方千米,轄6個街道、18個鎮,120個社區、159個行政村。市政府駐東區街道。
區劃
中山市是中國四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截至2011年9月1日下轄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6個街道、18個鎮;鎮(街道)下轄若干個行政村和社區;行政村下轄若干村民小組,社區下轄若干居民小組。鎮辦事機構為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機構為街道辦事處;行
中山行政區劃圖
政村辦事機構為村民委員會,社區辦事機構為社區居民委員會。
6個街道
18個鎮
石岐街道、東區街道、西區街道、南區街道、五桂山街道、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即:中山港街道)
黃圃鎮、南頭鎮、東鳳鎮、阜沙鎮、小欖鎮、東升鎮、古鎮鎮、橫欄鎮、三角鎮、民眾鎮、南朗鎮、港口鎮、大涌鎮、沙溪鎮、三鄉鎮、板芙鎮、神灣鎮、坦洲鎮
3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中山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出海口。地理坐標:東經113°9′2″至113°46′,北緯22°11′12″至22°46′35″。市境面積1800平方公里,東與深圳市、香港隔海相望,中山港至香港51海里;東南與珠海市接壤,毗鄰澳門,石岐至澳門60公里;西面和西南面與江門市、新會市和斗門縣相鄰;北面和西北面與廣州市南沙區和順德市相接;馬鞍和大茅等海島分布在市境東西的珠江口沿岸。
地形地貌
中山市地形平面輪廓似一個緊握而向上舉的拳頭,南北狹長,東西短窄。地形配置分北部平原區、中部山地區和南部平原區。平原面積約佔全市面積的68%,山地佔25%,河流佔7%。市境三面環水,境內主要水道從西北流向東南,5000多條河涌和人工排灌渠道縱橫交織,互相連通,以沖口門為頂點呈放射狀的扇形分布。中山地形是在華南准地台的基礎上,經過漫長的氣候變化和風雨侵蝕,形成了以沖積平原為主,低山丘陵台地錯落其間的水鄉地形地貌。平原基底是花崗岩,屬淤積浮生平源。
中山市平原面積約1242平方公里,由低山丘陵分隔成三大片:北部平原,范圍東起張家邊,西至古鎮,北達黃圃,南到石岐附近,面積約850多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廣闊的平原;南部平原又稱金斗灣平原,南及東南與珠海市接壤,西南傍磨刀門水道,北和西北背靠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高丘陵,面積約11O平方公里,是市內第二大平原;西南部平原,位於磨刀門水道中游東側,面積近100平方公里,地勢偏低,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地下水位高,是市內低層土壤分布地區。灘塗主要分布在市境東面沿海、西南部沿海和河岸,有的已越過橫門外側,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全市海岸26公里,瀕臨珠江口伶仃洋一帶,大部分屬淤泥質海岸,由於沖積物不斷下沖沉積,灘塗面積不斷擴大,西、北江河口逐年向外伸展,成為新的沖積平原。
中山市低山丘陵台地位於市境中部偏南,面積約400平方公里。以五桂山為主脈,與周圍諸山形成全市低山丘陵台地的主體,海拔高度多在100至300米之間,300米以上山峰10多座。山脈行列有卓旗山、旗山、長腰龍山、大尖山、南台山、周東坑山、白雲逕山、五桂山、飛雲洞山等9條山列,其中五桂山最高,海拔531米,山列較連續,地勢雄偉,東南坡延至珠海市境。竹篙山區位於五桂山以西,西至磨刀門水道,面積較五桂山區小,基底以花崗岩為主,抗風化力較強,山勢較高峻,有300米以上高峰5座,最高峰白水林達473米。五桂山區和竹篙山區的低山丘陵,基本都有植被覆蓋;在溪流發育的溝谷,喬木和灌木叢較多。山區丘陵外圍,高度漸降,是廣闊的丘陵和等高明顯的台地,主要分布在沙溪、張家邊等鎮。台地海拔一般在25至50米之間,風化層厚,多已開發成為果園、旱田,市境的文化活動和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這一帶地區。鄉村聚落設置、公路取道,也多與台地有關。
❺ 中山的歷史文化
http://61.142.114.242/history/bzsls.htm
裡面是中山歷史網.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進取精神,為了謀生不惜背井離鄉、遠涉重洋艱苦創業;辦事靈活求實,頭腦敏銳,較少保守思想,力求創新;民風平和有禮,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崇尚正義,惟富有者多豪奢、愛面子、講排場、慕虛榮。
根據中山人的民性民風,人民政府曾在80年代擬定「團結、愛國、求實、創新」為中山人精神。
鄉土舊習與陋習
中山部分地區長期以來因襲一些傳統的舊習甚至陋習。這些舊習俗自民國時期以來已逐漸為人們所摒棄;而其中有的是陋習,與現行的法律和法規相違背,解放後已被人民政府明令禁止。
不落家
中山北半部接近順德的小欖、古鎮、東鳳、南頭等地,歷史上曾有過「不落家」的風俗。這種習俗是新娘出嫁後名義上是夫家的人,但從回門之日起仍在娘家居住,只有逢年過節或在丈夫、翁姑生日時才返夫家一日一夜或半日不宿,一直到懷孕後或結婚滿三年才正式到夫家長住,稱「落家」。
自梳女
解放前,小欖、古鎮、東鳳、南頭、黃圃等經濟作物地區受鄰縣順德的影響,部分鄉村婦女也有終身不嫁的習俗。由於這一地區的農業以桑蠶為主,婦女都是主要勞動力,收入並不少於男性,所以才有終身不嫁的習俗。當某姑娘立下決心不嫁時便擇定吉日,宴請親友,並拜神發誓,表態「梳起」。她們保留長辮,尊稱姑婆,俗稱自梳女。自梳女可選擇志趣相投的(亦是自梳女)結為「金蘭」,甚至另闢一居所聚居,生活上互相提攜,這種房子稱為「姑婆屋」。自梳女可收養嗣女,承繼產業,嗣女及長也要「梳起」,如此代代相傳,但長幼之間全無血緣關系。解放後,自梳女的習俗已逐漸絕跡。
娘子出家
解放前,小欖、古鎮等地曾盛行已婚婦人以「不落家」為名,逃避夫妻生活而外出當傭工,過獨身生活,但名義上仍保留原來的婚姻關系。這些婦人稍有積蓄時則出資為丈夫娶「平妻」(又稱二娘),以其為夫家生兒育女,並資助丈夫維持家計。到終老時,則在夫家殮葬,並得到平妻所生子女的供奉。民間稱此俗為「買門戶」。稱呼這類已婚女人,一般前冠其夫姓,後稱其本姓,即某某氏大媽。此俗解放後已廢。
公雞拜堂
民國以前,香山一些地區曾有這種陋習:當男女兩家議定婚盟後,新郎突然出走抗婚,或出洋做工求學,不能及時返家成親,而女家又不肯易期相就時,男家則由大妗姐抱一隻大公雞代替新郎與新娘拜堂。這公雞在拜堂後放進專設的雞籠飼養,永遠不殺,讓其自然死亡。這種陋習使一些女子與公雞拜堂成婚後,往往由於丈夫永遠不歸而寡居一生。
冥婚
解放前中山有冥婚的習俗。一般人家、特別是富有人家在未婚兒子死後為其物色對象(已死去的未婚女子),並擇吉日成婚,此謂冥婚。在迎娶之夜,男家的轎扛神位到女家迎娶,女家用紙制鬼衣及竹紙粘合製成的各類嫁妝,抬至男家供拜焚燒。男家則設這對鬼夫妻的靈位於神樓,並擇一侄輩為其嗣,常年供奉香燭。男女兩家永遠行姻親之禮。
秋社
小欖解放前有農民在秋收後(即立秋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祭祀酬謝土地元神的儀式,其後倡為「春祈秋報」。今此俗已廢。
行儺
行儺,又叫「打伙福」,是小欖地區的舊俗,意為祛除邪鬼遊魂作祟以保地方平安。每年冬至前十餘天起由各坊社(以明代衛所所轄范圍,每一衛所為一個坊)的主事人組織信眾,抬出主帥廟中的菩薩偶像安放在適合的祠宇內座鎮,等候善男信女膜拜。從翌日起,按照佔卜的順序,依次在每個坊社活動一天。當日,坊眾上香燭,奏鼓樂,抬著神像遊行於坊社內街巷。解放後已廢此陋俗。
另外,解放前的迷信陋習還有贊星、許願、契神、游神等,今均已廢棄。
❻ 中山有什麼名勝古跡
孫中山紀念設施,是中山市久負盛名的旅遊景點群。它包括孫中山故居、孫中山故居陳列館、版孫中山權紀念堂和中山紀念中學。中山市還擁有眾多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如飽經滄桑的阜峰文塔,曲徑通幽的西山禪寺,清雅脫俗的西山第一峰,古木參天的六棉古道,林蔭茂密的古香林,野趣天成的橋頭小琅環以及令人撫今追昔的「樂善好施」坊、龍瑞古塔和「探花及第」坊、「宋帝遺跡」文物等。在自然風光方面,有風景怡人的五桂山,清涼透徹的鶯歌潭,自然優美的海上庄園,而充滿水鄉風情的小橋流水人家,更是別具特色。中山市近年城市建設中也形成了一系列極具特色的旅遊景點:紫馬嶺公園、孫文紀念公園豁然開朗,孫西文化步行街、東盛花園、東明花園雅緻漂亮。隨著中山工業的發展,璀璨的古鎮燈飾、古色古香的大涌紅木家私等,也成為吸引遊客的新景點。另外,環城三月紅荔枝、九洲基龍眼、茂生香蕉、神灣菠蘿、石岐乳鴿、長江脆肉鯇和咀香園杏仁餅等,都是吸引遊客的的名優土特產。
❼ 中山文化
中山文化即中山國文化---古中山國的文化。
中山國是中國春秋末年由鮮虞人建立的一個小國,戰國初年逐漸強盛起來,創造了極為光輝燦爛的文明。
中山國(公元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曾長期與晉國等中原國家交戰,一度被視為中原國家的心腹大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的事件。後來,魏國魏文侯派大將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在公元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後來中山桓公復國,國力鼎盛,有戰車九千乘。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所滅。
中山國建立後,鮮虞部落在思想、文化、藝術上與漢文化逐漸融合,它的音樂舞蹈藝術既有游牧民族剽悍雄健的傳統,又吸收了華夏藝術柔和婉麗的風格,陽剛與陰柔同存並濟,形成了中山藝術的獨有特色。 思想方面,「中山專行仁義,貴儒學」,接受了儒家文化,中山國君尊賢重士,在重大政治活動中發揮士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平山出土的銅器銘文中,大談天命、忠、孝、仁、義、禮、信等,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色彩。
語言文字方面,中山國也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響,王墓出土的三件重器上的長篇銘文,篆書文字全部為漢字,字體工整規矩。
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中山古城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發掘,探明了城址的平面呈不規則的三角形,面積約60平方公里,分為東西二城,東城是宮殿區和手工業作坊區,西城北部和西城外為王陵區,南部為居民區。
在王陵區內發掘了兩座大型的陵墓,兩墓呈東、西排列,西邊的1號墓為中山王厝墓,東邊的6號墓,墓主人為王厝父親成王墓。兩墓的地面均有夯築的巨大封土堆(墳丘),其上再築享堂等墓上建築。1號墓的封土堆東西寬92米,南北長110米,高約15米,自下而上成三級台階狀,從礫石散水和柱洞的情況判斷,這是一座周繞迴廊、上覆瓦頂的三層台榭式建築。墓的兩側各有2座陪葬墓,封土前有對稱排列的車馬坑、船坑和雜殉藏坑。墓室為中字形,中間是方形的槨室,南北長14.9米,東西寬13.5米,南、北方向各有一閣墓道,全長110米。6號墓規模略小,但形制相同。
兩墓中共出土隨葬品19000餘件,有青銅禮器、陶禮器、漆器等。其中青銅器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如金銀鑲嵌龍鳳形銅方案,器足以四隻卧伏的小鹿承托一圓圈,圓圈之上是蟠螭繞成的四龍四鳳,龍頂之上又承托一方案;十五連盞銅燈,高84.5厘米,形狀就像是一顆大樹,樹上攀援著游戲玩耍的群猴,樹下立二人仰面挑逗,造型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妙趣橫生;中山王厝銅壺和嗣子銅壺共有銘文1101字,確切記述了墓主人和中山國世系及有關的史實,是研究中山國歷史的重要史料。此外還有銀首人俑銅燈、銀鑲嵌雙翼神獸等,均為精美非凡的藝術珍品。僅在河北省博物院「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專題陳列中的青銅器,就有四五百件(套)之多,居河北古代史陳列青銅器之首。
央視網有《中山國》紀錄片,可以參考一下。
❽ 中山的人文歷史
中山概況 中山市古稱香山,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東望香港、深圳,南鄰珠海、澳門,北臨廣州,全市人口130多萬,為享譽中外的富庶僑鄉。
中山市素為「魚米之鄉」,自被列入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之後,經濟發展迅速,從一個農業縣變為工農商貿綜合發展的外向型中等城市,被譽為廣東「四小虎」之一。近年來中山市相繼獲得「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聯合國授予「人居獎」」、「全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工作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山市現有公路通車里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國道和干線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9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大機場;鐵路運輸經由廣州通達全國各地。中山已形成東有中山港、南有神灣港、北有小欖港的碼頭布局。
中山風俗節慶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於進取,勇於創新,靈活求實,較少保守思想。中山民間藝術豐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龍獅鶴鳳、崖口飄色等。中山是民歌之鄉,民間流行的民歌有鹹水歌、高棠歌、大繒歌、客家山歌、鶴歌、姑妹歌、漁鼓、龍舟、小調兒歌等,其中以鹹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這兩種民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坦洲鎮等大沙田區
中山歷史名人 孫中山:號逸仙,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致力於救國的政治活動。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系統地提出其三民主義思想,並與保皇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
❾ 中山簡介
中山市是廣東省轄地級市,下設24個鎮區,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連廣州,毗鄰港澳。中專山市素為「屬魚米之鄉」 ,被列入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之後,迅速從一個農業縣變為工農商貿綜合發展的外向型中等城市,被譽為廣東「四小虎」之一。
中山市風光幽美,鍾靈毓秀,名人輩出,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她以優雅的城市風貌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國家環境保護城市」、「廣東省文明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稱號和榮獲聯合國授予的「人類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的榮譽。建成了一山(五桂山)、六點(翠亨村孫中山故居、中山溫泉、長江樂園、石岐、小欖、中山港)的旅遊網路;中山文化旅遊步行街既保留了昔日的建築風格,又增添了現代化色彩;中山海上庄園納映日紅荷連天碧色,園外,水交織帆影綽綽,一幅濃郁的江南水鄉風情畫呈現眼前,被命名為廣東省生態旅遊農業基地。還有紫馬嶺公園、孫文紀念公園、中山市博物館、三鄉泉林山莊、宮果漁農場、大地一龍等著名景點。中山,這座古樸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南方名城,吸引無數遊客慕名而來。
❿ 中山的歷史 (拜託各位多一點)
中山歷史最遠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屬番禺縣地,晉至唐初為東官郡地,唐於此設內香山容鎮,為東莞縣所轄,唐時,香山繁榮,遂被設縣。清嘉慶時,中山繁榮的經濟將其由宋、元、明時的下縣,推至與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等同列的大縣。
因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生於此,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易名中山,香山之名則源於五桂山上四野飄香的奇花異卉。
1949年10月30日,中山縣解放。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改市,1988年1月7日,升中山縣級市位地級市,屬廣東省人民政府。
樓主要多的,可以參考網路。http://ke..com/view/49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