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打牌歷史發展

打牌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9 21:34:59

1. 撲克牌的歷史資料

十二世紀時,馬可·波羅把這種紙牌游戲帶到了歐洲,立刻引起了西方人的極大興趣。一開始,它只是貴族們的奢侈品,但是因為它造價低廉、玩法多樣,又容易學,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法國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矛、方形、丁香葉和紅心;
德國人把四種花色理解為樹葉、鈴鐺、橡樹果和紅心;
義大利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寶劍、硬幣、拐杖和酒杯;
瑞士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橡樹果、鈴鐺、花朵和盾牌;
英國人則將四種花色理解為鏟子、鑽石、三葉草和紅心。
為什麼要以這四種圖案作為撲克牌的花色,歷來說法很多。比較集中的說法有以下兩種:
一說是這四種花色代表當時社會的四種主要行業,其中黑桃代表長矛,象徵軍人;梅花代表三葉花,象徵農業;方塊代表工匠使用的磚瓦;紅桃代表紅心,象徵牧師。
另一說是這四種花色來源於歐洲古代占卜所用器物的圖樣,其中黑桃代表橄欖葉,象徵和平;梅花為三葉草,意味著幸運;方塊呈鑽石形狀,象徵財富;而紅桃為紅心型,象徵智慧和愛情。
撲克牌的54張模式解釋起來也非常奇妙:
大王代表太陽、小王代表月亮,其餘52張牌代表一年中的52個星期;
紅桃、方塊、梅花、黑桃四種花色分別象徵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每種花色有13張牌,表示每個季節有13個星期。
如果把J、Q、K當作11、12、13點,大王、小王為半點,一副撲克牌的總點數恰好是365點。而閏年把大、小王各算為1點,共366點。
專家普遍認為,以上解釋並非巧合,因為撲克牌的設計和發明與星相、占卜以及天文、歷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曾有傳說認為,亨利八世是四張K的圖案的模型;現存最古老的英國撲克牌的四張K的人像圖案上,都有與亨利八世一樣的捲曲的向兩邊分開的小胡須和絡腮鬍子。又傳說四張Q上的人像圖案的模型,很可能是約克王朝的伊麗莎白王後,即亨利七世的王後。法國撲克牌的製造一直是沿著各個廠商自己的路線發展的,到了1813年政府頒布了一個官方批準的設計,對於每一張人頭牌都給予名稱,直到今天還有很多撲克牌沿用這種名稱:

黑桃 紅桃 方塊 梅花

K 大衛 查理 凱撒 亞歷山大

Q 帕拉斯 朱迪思 雷切爾 阿金尼

J 霍吉爾 拉海爾 赫克托 蘭斯洛待

黑桃K

大衛(David,1005 BC to 965 BC),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王國的首任正式君主,是神所選定的君主。大衛是一位偉大的君主、戰士、音樂家和詩人。
大衛是公元前10世紀的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父親大衛,他善用豎琴演奏,並在《聖經》上寫了許多贊美詩,所以黑桃K畫面上經常有豎琴圖樣。

黑桃Q
雅典娜(Athena)是希臘神話中的女戰神也是智慧女神,雅典城是以她命名的,而且是她專有的城市。她是四張皇後牌中唯一一位手持武器的王後。

黑桃J
霍吉爾是查理一世(紅桃K)的侍從。
霍吉爾(Ogier)也譯作霍克拉,丹麥人霍吉爾是一個虛構的丹麥英雄,典出於古代法國詩歌。

紅桃K
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 or 747 to 814)(也譯作查理曼大帝),查理曼帝國君主,他征服了西歐與中歐大部分土地,具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威,並完成了教權與王權的結盟,下令全國人民信仰基督教,從而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查理重振了西羅馬帝國,並掀起了一波中世紀文藝復興。他是撲克牌中唯一一位不留鬍子的國王。
查理一世是四張K中唯一不留胡須的國王。

紅桃Q
是朱迪思王後。

紅桃J
拉海爾是查理七世的侍從。
拉海爾(La Hire,1390 to 1443)英法百年戰爭中的法國指揮官,聖女貞德的戰友。

方塊K

愷撒大帝(Caesar,100 BC to 44 BC),是古羅馬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推動了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的轉變。他征戰數年最終獲得了獨裁權力,集執政官、獨裁官等大權於一身。由於愷撒施政措施觸動了元老院貴族的利益,最後在元老院議事廳被反對派刺死。方塊K是4張國王牌唯一一張側面向。

方塊Q
萊克爾王後。

方塊J
赫克托是查理一世的侍從。
赫克托(Hector)根據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記載,他是特洛伊王子也是特洛伊第一勇士。

梅花K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356 BC to 323 BC),馬其頓王國的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崛起於馬其頓,先滅仇敵波斯帝國,隨後陸續征服許多西方文明城邦。鄰地西起埃及,東達印度的西北邊陲,建立了名震一時的古希臘帝國。
亞力山大的衣服上總是佩戴著配有十字架的珠寶。

梅花Q
阿金尼(Argine)一詞是由女王(Regina)一詞經過字母移位而得出的,她手持玫瑰花,表示英國以紅色玫瑰花為標志的蘭開斯特王朝和以白色玫瑰花為標志的約克王朝經過玫瑰戰爭後終於和解,將雙方的薔薇花結在一齊。

梅花J
蘭斯洛特是亞瑟王故事中的騎士。
蘭斯洛特(Lancelot)英格蘭傳說中的人物,是亞瑟王圓桌騎士團中的一員。

撲克中的J(JACK)原來用KNAVE(惡棍)一詞,這個詞直到20世紀40年代在英國和歐洲大陸還相當流行,到現在已基本廢棄不用,但在歐洲如瑞典等部分國家,還在使用這個詞。用JACK代替KNAVE一詞之所以能很快得到公眾接受的原因之一,是在記錄或報告牌例時,或者在使用縮寫時,或者在敘述打牌過程時,可以方便地使用JACK一詞的第一個字母J,而過去在用KNAVE這個詞時,就必須使用Kn,如果只用K就會引起混亂。
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國撲克也隨著洋人進入中國。當時進口的撲克主要是來自於美國和日本,日本撲克因價格便宜而暢銷。1931年,全國掀起抵制日貨運動,提倡國貨,發展實業,上海人黃金生創辦了翠華卡片廠,試制出中國第一批撲克,紅獅牌撲克。

2. 麻將的歷史

麻將起源於中國,原屬皇家和王公貴胄的游戲,其歷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到清朝中葉基本定型。

相傳明朝名為萬餅條的人在「葉子格戲」的基礎上創造麻將,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另一方面, 有人說麻將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例如:「筒」圖案就是火葯槍。

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

例如,「筒」的圖案就是火葯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葯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

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葯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糊」,「糊」「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那麽為何又叫「麻將」呢?在太倉地方方言叫「麻雀」為「麻將」,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

【由來】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玫鑷蛔印?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麻將的轉變】

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象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游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製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據《西墅記》所載,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戲娛,唐明皇的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才能轉敗為勝。於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為紅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兩面為紅色,其餘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後,用六個骰子合成各種名目以決勝負的戲娛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最完善的戲娛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現在一些地區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製成,變骰子的立方體為長方體,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骨牌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為12點,最小為二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共32張。

唐代中期,與骰子格同時,又有種叫「葉子戲」的游戲出現。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唐《同冒公主傳》說,「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這是最早的有關葉子戲的文字記載。此外還有幾種說法:系葉子青所作;系婦人葉子所作;系唐賀州刺史與藝妓葉茂蓮船上戲骰子格。這些說法似乎都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一種成形的游戲。只不過是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可從歐陽修《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摺,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文中所談的葉子,就是紙片,但這種並非游戲,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馬吊的出現】

到明代天啟年間,本來作為游戲的附屬品籌碼,經過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戲娛用具,即馬吊牌。

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庄無定主,可輪流坐。因而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但根據此牌是從馬子演變而來,牌面上所畫又都與錢有關:文錢是錢,一貫是一千文錢,索是穿錢的繩子,即錢串;而且古時一千文錢也叫一弔錢,從中似乎可以看到「馬」與「吊」的影子。若如此認識,馬吊牌的名稱的涵義便不言自明,翻譯過來,大概是「關於錢的牌」。

【現代麻將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分為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兩張,另有幺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白)各兩張。斗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後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對牌者為勝。贏牌的稱謂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後,人們感到紙牌的張數太少,玩起來不能盡興,於是把兩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來玩,從此紙牌就變成120張。在玩法上,除了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可以成為一副以外,三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一副。也就是說,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還可以吃、碰。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坎」(同門三張數字相連)、「碰」(三張相同)、「開杠」(四張相同)。此時的紙牌又叫「碰和牌」。

《紅樓夢》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中,賈母、薛姨媽、王熙鳳等斗的就是碰和牌。書中寫道:

鴛鴦見賈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張二餅,便遞了暗號與鳳姐兒。鳳姐正該發牌,便故意躇躊了半晌,笑道:「我這一張牌是在薛姨媽手裡扣著呢,我若不發這一張牌,再頂不下來的。」……

二餅就是二文,文字門在馬吊中已繪成圓餅狀(見明潘之恆《葉子譜》),這里正是一個發出頂牌的例子。

與此同時,骨牌中也出現了一種「碰和」,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合成一副。並且有了開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詐胡受罰等規定。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語也由紙牌接受、繼承下來。

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每色四張)。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於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一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至於三元牌中、發、白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陞官發財的嚮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即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後來人們發現在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的麻將牌。

但由於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

至於說麻將牌名稱的由來,現在無從考證。可能由發音訛變而來。吳人音「鳥」為diào,馬吊牌就成了馬鳥牌,麻鳥牌成了麻雀牌,再變成了麻將牌。

麻將牌形成以後,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不喜愛。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有一個牌運好的人寫了一首詩道:

今日贏錢局,排排對子招。三元(中發白)兼四喜(東南西北),滿貫遇全幺。花自杠頭發,月從海底撈。散場遠避,竹杠怕人敲。

有這樣的好牌運,誰能不高興呢?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

棋 → 象棋(現行)

古博戲

箸 → 瓊 → 骰子 → 骰子格

骨牌(現行)

(葉子戲)

馬吊牌(紙牌)→ 默和牌 → 麻將牌(骨制)

3. 麻將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在唐朝貞觀年間,長安城有個父母雙亡的少年,他家裡非常窮,也沒有人給他起名字。人們只知道他姓麻,於是都叫他小麻子。小麻子聰明勤勞,他的好勝心極強。

有一天,在長安城的大街上,一位出征的將軍得勝回朝時,將軍披紅掛彩,騎著高頭大馬緩緩前行,很是得意。

人們在街道兩旁觀看,全都露出羨慕的眼神。小麻子也在其中,他望著八面威風的大將軍,轉過身對同伴們說:「我以後也要做個大將軍,好好威風一下!」

同伴們聽完,一個個笑得前仰後合,紛紛譏諷他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人家是什麼樣的人物,憑你一個連飯也吃不上的窮小子,還想跟人家比?真是太不自量力了!」

小麻子聽後,一言不發,默默地走開了。從那一天起,他起早摸黑地練起武來。同伴們見他當真想當將軍,就給他取了個外號叫「麻將」。後來人們叫順口了,「小麻子」的外號反而給忘了。

不過沒多久,麻將就無法練武了,因為他光練武不幹活,他連飯都沒得吃了。小麻子沒辦法,因為他餓得沒氣力耍弄槍棒了,只得先幹活掙錢換飯吃。好在他有一手搓麻繩的獨門手藝,他的麻繩搓得又快又好,因此請他幹活的人很多。

人們一見到麻將便紛紛喊他道:「喂!麻將,今天到我家搓麻繩。」「麻將,明天到我家去搓麻繩。」就這樣,麻將今天給東家搓麻繩,明天又給西家搓麻繩。

因為麻將整天搓麻繩,再沒什麼空閑時間了,他便乾脆放棄了練武。麻將到街市上做起了販賣麻繩的生意,他心中卻暗暗發誓:「做不成將軍至少也要做個大富翁!」

以後,麻將身上就常常備著一條條長短不等的細麻繩,他賺了一個銅子兒就用細麻繩把銅子兒串起來。麻將每日口裡念叨著:「一銅,兩銅,三銅……」

等麻將攢夠9個銅子兒後,他就用細麻繩挽作一圈,然後他將那條掛著銅子兒的麻繩掛在腰間稱為「一條」。當麻將又攢了9條掛著銅子兒的麻繩後,就合在一起稱之為「一萬」。

麻將還備了4隻白板箱子,打算攢滿「九萬」後,就將那些銅子兒全部裝進4個箱子里,然後他就可以帶著錢回家養老了。

麻將歷經千辛萬苦,走遍了嶺北江南,他總算攢滿了4大箱子的銅子兒。這時,麻將的好友們就勸他說:「你歷經了那麼多個春夏秋冬,現在已經是兩鬢斑白,你這些年為了賺錢,走遍東南西北,飽受了風霜雨雪之苦。現在就不要一心再想發財,也該保重身體,回家享享清福了。」

麻將聽了,覺得有理,就決定打道回府了。於是麻將帶著錢回到家鄉,他用那些錢蓋房娶妻,開始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了。沒過兩年,妻子就給麻將生了個兒子,麻將給兒子起名叫作「紅中」。

由於人們羨慕麻將的晚年生活,又佩服他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為了紀念麻將,也為了激勵自己,他們便把麻將一生的經歷都刻在了小木板上。

人們在小木板上刻了「筒子」、「萬子」、「條子」、「東南西北」、「發財」、「白板」、「紅中」,又用麻將的名字為其命名為「麻將牌」,並且「麻將牌」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後來人們又加上了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人們還用四方桌確定東西南北4個方位,然後4個人圍坐一團,根據一個季節共有13個星期,所以每人都有13張牌。

當然,這個故事只是個關於麻將的趣話。其實麻將起源於我國,它原來只屬於皇家和王公貴族們的游戲,其歷史可追溯到上千年以前,只是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它才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的。

在麻將界,普遍都認為麻將牌的雛形是明末盛行的馬吊牌和紙牌,並通過不斷發展和演變,這才形成後來的麻將牌。但是馬吊牌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和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後來流行的圍棋、象棋、麻將牌等博弈游戲,都是在古代博戲的基礎上,發展和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到底開始於什麼時候,其准確的年代我們已經很難說清。但是根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商朝以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6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後來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博戲的玩法是:兩人相對坐著,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人們把長方形的黑白各6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兩條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骰子,人們根據擲骰子的大小,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

當棋子到達終點,人們便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若棋子成為驍棋,便可入水「牽魚」獲得一籌。最後獲得6籌的人就是勝者,沒有成為「驍」的棋子,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散」棋就不可以。

在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了骰子,開始獨立起來並向象棋的方向發展,並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游戲。

而博戲中的骰子則變為5個木製的骰子,這種玩法也獨立成為一種新的博戲用具,稱為「樗蒲」。樗蒲以擲點分勝負。

相傳三國時期大梟雄曹操的兒子曹植所造的骰子是用玉製成的,後來又改用骨頭製作,將5個骰子改為兩個,又規定骰子必須是立方體,骰子的6個面刻上點數,點數從1至6。所以當時人們又稱骰子叫作「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時,骰子也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6個骰子。

據傳,唐明皇與楊貴妃曾經擲骰子當作娛樂。那時唐明皇擲骰子的戰況不佳,他只有讓6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點數「四」才能轉敗為勝。

於是唐明皇一面舉著骰子投擲,一面連呼:「重四,重四!。」結果當骰子停定後,正好是兩個4點。唐明皇極為高興,便命令高力士將骰子上的4點和對面的一點都塗為紅色,從此以後,骰子的1點和4點就是紅色了,而其餘四面卻都是黑色。

自唐代後,用6個骰子做成的游戲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游戲用具便是宋徽宗宣和年間所產生的骨牌。

骨牌是用象牙或象骨製成的,人們將骰子的立方體變成長方體,將骰子的六面鏤點改成一面鏤點。骨牌共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點數為12點,最小為兩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總共32張。

唐代中期,早「骰子格」出現後,又有一種叫作「葉子戲」的游戲出現。

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古人都傳「葉子戲」是婦人用葉子青做成的。

這種說法似乎有些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是一種成形的游戲。只不過是人們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個觀點從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所著的《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摺,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葉子戲」是一種盛行於我國唐朝的樹葉形紙牌游戲。其實「葉子戲」就是紙片,它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在唐代時,又有一種被稱作「游祥和」的紙牌游戲,大致跟「葉子戲」大同小異,也被人們認為是麻將的鼻祖。它流傳於我國民間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因為玩的人聚在農村一隅而鮮為人知。

「游祥和」的牌上只有點數,點有紅黑兩種顏色,每副52張,4個人一組,一人坐莊,各自出牌。但是「游祥和」的打法又與後來的麻將牌很不一樣,它的玩法頗為復雜。

「游祥和」這種紙牌大概是唐朝初期才出現在我國民間的,後來它隨著黃河流域的達官貴人一起遷移到荊楚吳越等地的,而它的出現具有里程碑意義。

這種「游祥和」紙牌游戲是利用點數不同組合,使博技游戲的內容更加豐富,玩法更加多樣化。據初步考證,它有可能是現代麻將的雛形。

因為「游祥和」紙牌游戲的不同組合與排列設計體現了中華民族智慧的演繹,同時又為麻將牌的排列和組合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鑒的經驗。

麻將

4. 麻將牌發展史是怎樣的

麻將起源:

麻將起源於中國,原屬皇家和王公貴胄的游戲,其歷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到清朝中葉基本定型。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麻將的轉變:

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象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游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製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據《西墅記》所載,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戲娛,唐明皇的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才能轉敗為勝。於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為紅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兩面為紅色,其餘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後,用六個骰子合成各種名目以決勝負的戲娛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最完善的戲娛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現在一些地區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製成,變骰子的立方體為長方體,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骨牌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為12點,最小為二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共32張。

唐代中期,與骰子格同時,又有種叫「葉子戲」的游戲出現。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唐《同冒公主傳》說,「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這是最早的有關葉子戲的文字記載。此外還有幾種說法:系葉子青所作;系婦人葉子所作;系唐賀州刺史與藝妓葉茂蓮船上戲骰子格。這些說法似乎都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一種成形的游戲。只不過是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可從歐陽修《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摺,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文中所談的葉子,就是紙片,但這種並非游戲,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馬吊的出現:

到明代天啟年間,本來作為游戲的附屬品籌碼,經過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戲娛用具,即馬吊牌。

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庄無定主,可輪流坐。因而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但根據此牌是從馬子演變而來,牌面上所畫又都與錢有關:文錢是錢,一貫是一千文錢,索是穿錢的繩子,即錢串;而且古時一千文錢也叫一弔錢,從中似乎可以看到「馬」與「吊」的影子。若如此認識,馬吊牌的名稱的涵義便不言自明,翻譯過來,大概是「關於錢的牌」。

現代麻將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分為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兩張,另有幺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白)各兩張。斗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後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對牌者為勝。贏牌的稱謂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後,人們感到紙牌的張數太少,玩起來不能盡興,於是把兩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來玩,從此紙牌就變成120張。在玩法上,除了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可以成為一副以外,三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一副。也就是說,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還可以吃、碰。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坎」(同門三張數字相連)、「碰」(三張相同)、「開杠」(四張相同)。此時的紙牌又叫「碰和牌」。

《紅樓夢》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中,賈母、薛姨媽、王熙鳳等斗的就是碰和牌。書中寫道:

鴛鴦見賈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張二餅,便遞了暗號與鳳姐兒。鳳姐正該發牌,便故意躇躊了半晌,笑道:「我這一張牌是在薛姨媽手裡扣著呢,我若不發這一張牌,再頂不下來的。」……

二餅就是二文,文字門在馬吊中已繪成圓餅狀(見明潘之恆《葉子譜》),這里正是一個發出頂牌的例子。

與此同時,骨牌中也出現了一種「碰和」,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合成一副。並且有了開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詐胡受罰等規定。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語也由紙牌接受、繼承下來。

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每色四張)。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於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一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至於三元牌中、發、白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陞官發財的嚮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即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後來人們發現在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的麻將牌。

但由於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

至於說麻將牌名稱的由來,現在無從考證。可能由發音訛變而來。吳人音「鳥」為diào,馬吊牌就成了馬鳥牌,麻鳥牌成了麻雀牌,再變成了麻將牌。

麻將牌形成以後,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不喜愛。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有一個牌運好的人寫了一首詩道:

今日贏錢局,排排對子招。三元(中發白)兼四喜(東南西北),滿貫遇全幺。花自杠頭發,月從海底撈。散場遠避,竹杠怕人敲。

有這樣的好牌運,誰能不高興呢?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

棋→象棋(現行)

古博戲

箸→瓊→骰子→骰子格

骨牌(現行)

(葉子戲)

馬吊牌(紙牌)→默和牌→麻將牌(骨制)

--------------------------------------------------------------------------------

麻將小史

話說六百零二年前,有一個鄭姓太監,帶著他的第七房夫人,並率數萬將士,組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船隊,七下西洋,名義上是經商貿易,實質是尋找失蹤的小皇帝。

在長年的航海過程中,小夫人無所事事,悶的積郁成疾。許多將士也因海上生活單調枯燥和思鄉之苦,精神萎迷不振。

鄭和看了非常著急,擔心長此下去,後果不堪設想。為了給夫人解悶,也為了振興將士們的士氣,鄭姓太監開始尋找解決方案。方案原則如下:

一、必須可以四個人同玩:自己、小夫人、副帥、主要軍官一名。以便聯絡感情、監視軍情。

二、規則簡單,但可以不斷更改。方便學習,更方便根據小夫人的戰況調整游戲規則。

三、持續時間長而不厭,適應海上的連續枯燥的生活。

經過冥思苦想,終於想到了切合現實的解決方案:

利用船上現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圖案,再制定游戲規則,放在吃飯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時娛樂。

在文字圖案的確定上,紅「中」代表中原大地,又符合中國紅的原則。

竹牌刻上「發」字,暗合航海的經商名義,發財的數量則從「一萬」到「九萬」,按照中國的習俗,過滿則溢,所以沒有更多的萬。萬字牌定下來之後,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糧食以大餅為主,於是,一餅到九餅;餅吃得膩了,魚吧,一條到九條魚。行船靠風向,有了「東」、「南」、「西」、「北」風。「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代表白茫茫的大海。

游戲一經推出,盛況空前,海上浩盪船隊一片嘩啦之聲。

將士中,有一麻姓將軍,屢戰屢勝,勝了之後則高聲說唱,極大鼓舞了全軍上下的士氣,久之,竹牌正式取名「麻將」。

小皇帝找到沒有無從考證,但從此誕生了一個風靡中國大地六百餘年仍然生生不息的游戲。並衍生出幾乎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文化:麻將文化。

有人說,「麻將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表現出中國人強調自我、善於獨立生存的文化特徵。

其實麻將與其他體育活動最大的不同是四方參加的游戲。不象圍棋、象棋等都是雙人對戰,橋牌雖然是四個人卻實際上是分成兩邊配合的。雙方參與的互動再復雜也有限,而麻將的四方作戰就更為錯綜,從此意義來說,麻將反而是一種虛擬現實得更加真實的高智商游戲。

5. 麻將是怎樣起源和演變的

導致羅漢松葉子脆可能性很多。如果是因為溫度太低,需要將它移到室內溫暖處,並在中午適當受光;如果是因為光照不足,需要將它放到向陽處,但夏季要適當遮陰;如果是因為積水爛根,需要將盆中的水排出,將植株從盆中取出後剪去爛根,再用乾燥的土壤重栽;如果是因為施肥不足,需要在生長期適當地施肥。 一、提高溫度 原因:羅漢松適宜在溫暖的地方生長,溫度太低會凍傷植株,導致葉子乾枯。 解決方法:將羅漢松放到室內溫暖的地方,冬季最好保持在10℃以上。雖然它有良好的耐陰性,但也不宜長時間放在室內,中午要適當地接受光照。也可以用塑料薄膜套在植株上面,放在陽台上,起到保溫和受光的雙重作用。 二、加強光照 原因:羅漢松有一定的耐陰性,但長期不見光會導致光合作用衰弱,使葉子乾枯。 解決方法:羅漢松需要受到充足的光照,可以將它放到室內向陽處。一般在陽台或窗檯比較好,但中午的時候要放到散光照射的地方。因為午後的陽光對葉片殺傷力太大,會使其灼傷失水。 三、排水剪根 原因:羅漢松盆栽澆水過量的話,盆中積水會導致根部腐爛,進而讓葉子出現乾枯。 解決方法:羅漢松盆中有積水的話,及時將積水排除。然後將植株從盆中取出,小心的去除泥土並檢查根部,剪除掉爛根,用乾燥的土壤重栽即可。日常澆水時要控制水量,不宜澆的太多。 四、適當施肥 原因:羅漢松生長時得不到充足的養分,也會使其生長不良,葉子乾枯。 解決方法:一般在生長期,也就是2-3月和9-11月,要對羅漢松施采法特氨基酸水溶肥。肥料要用水稀釋,每月施肥1次即可。

6. 麻將的來歷和歷史

http://www.mahjong.net.cn/newsdetail.asp?newsid=244

麻將牌的來歷

現今人們熟悉的麻將牌,傳說還有一段傷心的故事。
從前,有個父母雙亡的少年,姓麻,單名一個人字。他聰明勤勞,好勝心極強,家裡卻一貧如洗。
有一天,一位大將軍得勝回朝,他披紅掛彩,騎著高頭大馬,惹得市民們都擁在街道邊觀看。麻人也在其中,他望著八面威風的大將軍,對身邊的同伴說:「我以後也要做個大將軍,好好威風一下!」同伴們聽罷,笑得前仰後合,譏諷他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你連飯也吃不上,還想當大將軍?」
麻人聽後,一言不發。從此,他起早摸黑地練起武來。同伴們見他當真想做將軍,就給他取了個外號,叫他「麻將」。後來叫順了,真名反而忘了。
沒過多久,麻將就無法練武了。因為光練武不幹活,飯都沒得吃了,木棍也耍不起來。沒辦法,只得先幹活掙錢換飯吃。
麻將有一手搓麻繩的手藝,又快又好,因此請他幹活的人很多。「喂,麻將,今天到我家搓。」「麻將,明天到我家去搓。」這樣今天給東家搓麻繩明天給西家搓麻繩,麻將乾脆放棄了練武,到江湖上做起了販賣麻繩的生意。心中卻暗暗發誓:做不成將軍至少也要做個大富翁!
此後,麻將常備著大小不等的細麻繩,賺了一個銅子兒就用細繩串起來,口裡念道:「一銅,兩銅,三銅……」九銅後加一個就挽作一圈掛起來,稱為一束。有了十束就稱之為一萬。他還備了四隻白板箱,打算攢滿十萬,裝滿四大箱。
千辛萬苦,總算積到了九萬,好友們就勸他:「你歷經了那麼多春夏秋冬,已是兩鬢染霜;走遍東南西北,既觀賞了各地的梅蘭竹菊,又飽受了風霜雨雪之苦。不要一心想發財,也該保重身體,回家享享清福了。」麻將聽了,覺得有理,就打道回府了。
可是當麻將回到家裡一看,不由驚呆了:四隻白板箱空空如也。
原來,麻將一心賺錢,心裡全撲在錢上,對子女疏於管教。他的兒子紅中,蓋房子,娶妻子,生兒子都是大搞排場,揮金如土,將他一生的血汗錢花得一文不剩。麻將得知實情,氣得將四隻白板箱砸得粉碎,不久便含憤身亡。
麻將的好友們聞訊趕來,忙幫著料理後事,他們把砸碎的白板箱集攏來,說也奇怪,這些碎塊都差不多大小,共計一百四十四塊。為了紀念麻將,他們便把他的一生經歷刻在了木板上。從此就有了筒子、萬子、東南西北、梅蘭竹菊、發財、白板、紅中,稱之謂「麻將牌」,並且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
http://bbs.northeast.cn/dispbbs.asp?boardid=470&id=117673

麻將的來歷從前,有個叫麻奇的人,他聰明、勤勞、好勝心極強,卻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
一天,有位大將軍得勝回朝,披紅掛彩,騎在高頭大馬上遊街。當地市民都擠在街道邊觀看。麻奇和同伴也在其中,他望著八面威風的大將軍,對同伴說:「我以後也要做大將軍,好好威風一下。」
從此,他起早摸黑地練起武來。同伴們見他當真想做將軍,就給他取個外號,叫他「麻將」。
麻將有一手搓麻繩的手藝,又快又好,請他的人很多。這樣省吃儉用地攢了一筆錢,麻將就做起了販麻繩的買賣,他心中暗暗發誓,不做將軍也要做個百萬富翁!
麻將備著大小不等的細麻繩,賺了一個銅子兒就用細繩穿起來,口裡還愛念:「一銅,二銅,三銅……」在九銅後再加一銅就挽作一圈掛起來,稱它一束。一束,二束,三束……九束後,再加一束就稱之為萬。他准備了四隻白板箱。第一個目標,是攢滿十萬,正好4大箱。麻將千辛萬苦,總算積攢到了九萬,好友們勸他:「麻將,你歷經春夏秋冬,已是兩鬢銀霜,你體驗過觀賞各地梅蘭竹菊之樂,也飽嘗了走遍東西南北,經受風霜雨雪之苦,不要一心想發財,也該保重身體,管教管教子女,享享晚年清福了。」麻將聽了,覺得有理,就打道回府了。
可是麻將回到家裡一看,不由驚呆了,4隻板箱空空如也!
原來,麻將心思全撲在錢上,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他的兒子紅中,蓋房子,娶妻子,生兒子都大搞排場,揮金如土,將他一生的血汗錢花得一文不剩。麻將得知實情,氣得將4隻白板箱砸得粉碎,不久,抱病而亡。
麻將的好友聞訊趕來,幫著料理後事,他們把砸碎的白板箱收集起來,說也奇怪,這些碎塊都差不多大小,共計144塊。為了紀念麻將,他們將麻將的一生經歷刻在木板上,於是就有了筒、束、萬,東南西北風,梅蘭竹菊,發財,白板,紅中,稱為「麻將牌」。從此,麻將牌便在民間流傳起來。
......
......
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

例如,「筒」的圖案就是火葯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葯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

還有「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葯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麻將玩法的術語也無不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糊」,「糊」「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那麼為何又叫「麻將」呢?在太倉地方方言叫「麻雀」為「麻將」,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
......
......
麻將本名應是「抹將」,抹的是水滸傳的108個好漢。相傳元末明初有個名叫萬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漢,欲將水滸傳的故事讓達官貴人也知水滸故事,進而愛民護民遂發明麻將,將水滸英雄融入這個游戲中。麻將以108張為基數,分別隱喻108條好漢。如牌中九條喻為「九條龍」史進,二條喻為「雙鞭」呼延灼,一餅喻為「黑旋風」李逵。

之所以分為萬、餅、條三類,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諧音。每類從一到九各有四張牌,剛好108張。108條又是從四面八方匯聚梁山,所以加上東、西、南、北、中午個方為各掭四張牌計20張。這些好漢有富貴貧窮各階層,所以再加上「發」、「白」隱喻富有及窮白,加上八張牌,整副牌共計136張。
後來又加上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另有一種民間趣話,打麻將用四方桌既是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張牌,因為一季有十三個星期。四季合五十二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贏了時的那一張,代表一年最後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這也是另一種趣話。
......
......
我國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楊大年著的「麻將經」。其中的內容和現今的麻將差不多。麻將發展到了清朝,沒有「一鳥」(一索),並且七個字是「公」、「侯」、「將」、「相」、「文」、「武」、「百」,清廷懷疑這七字和反清復明有關,於是下令禁之。到了道光年間,秀才陳實門坐他哥的船四處游歷,船上的船員無聊聚賭,陳實門日日觀之,於是起了改進賭具的念頭,船行時風向時常改變,於是他把公侯將相改成東南西北風,當時船在各處交易的貨幣制度是,十筒相當於一索,十索相當於一萬。其中「筒」即是中間有洞的銅幣,索就是把一堆銅幣串起。於是他將這些用在麻將上,但一索和二索極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養的鳥,靈機一動將一索改成「鳥」。麻將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這三字要改成什麼呢?陳實門為此傷透了腦筋。有一次船員在下棋時用炮將軍對方,說道「吾炮百發百中也」。陳實門聽了就將文武百取百發百中之中發百改為中發白替之,這就是我們今日的麻將了。
......
......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麻將的轉變:

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象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游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製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據《西墅記》所載,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戲娛,唐明皇的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才能轉敗為勝。於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為紅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兩面為紅色,其餘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後,用六個骰子合成各種名目以決勝負的戲娛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最完善的戲娛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現在一些地區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製成,變骰子的立方體為長方體,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骨牌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為12點,最小為二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共32張。

唐代中期,與骰子格同時,又有種叫「葉子戲」的游戲出現。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唐《同冒公主傳》說,「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這是最早的有關葉子戲的文字記載。此外還有幾種說法:系葉子青所作;系婦人葉子所作;系唐賀州刺史與藝妓葉茂蓮船上戲骰子格。這些說法似乎都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一種成形的游戲。只不過是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可從歐陽修《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摺,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文中所談的葉子,就是紙片,但這種並非游戲,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
......
漢魏以後的博戲,往往以金銀等財物相賭,而所用金銀,大多皆為錠或塊,小勝小負,零星剪割,殊感不便,於是便製造了馬(也叫馬子)。馬子一般用犀角、象牙或竹片製成,條狀,長短不等。兩面都畫上彩色標記。記明本馬所代表的金銀重量。比賽時,輸贏先用馬子支取,比賽全部結束後,再以所得馬子來兌換金銀。至唐代時,使用紙片代替犀角、象牙、竹片等,記明金銀重量,十百千萬,各以花色記其一至九之數,類似今天的鈔票、紙錢。與今天麻將牌中的籌碼功能大致相同。古時籌與馬略有區別:籌只表示勝負的次數,不表示勝負數值的大小;馬則算明數值。後世則不分籌、馬,統稱籌碼。
......
......
到明代天啟年間,本來作為游戲的附屬品籌碼,經過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戲娛用具,即馬吊牌。

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庄無定主,可輪流坐。因而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但根據此牌是從馬子演變而來,牌面上所畫又都與錢有關:文錢是錢,一貫是一千文錢,索是穿錢的繩子,即錢串;而且古時一千文錢也叫一弔錢,從中似乎可以看到「馬」與「吊」的影子。若如此認識,馬吊牌的名稱的涵義便不言自明,翻譯過來,大概是「關於錢的牌」。
......
......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分為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兩張,另有幺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白)各兩張。斗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後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對牌者為勝。贏牌的稱謂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後,人們感到紙牌的張數太少,玩起來不能盡興,於是把兩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來玩,從此紙牌就變成120張。在玩法上,除了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可以成為一副以外,三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一副。也就是說,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還可以吃、碰。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坎」(同門三張數字相連)、「碰」(三張相同)、「開杠」(四張相同)。此時的紙牌又叫「碰和牌」。

《紅樓夢》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中,賈母、薛姨媽、王熙鳳等斗的就是碰和牌。書中寫道:

鴛鴦見賈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張二餅,便遞了暗號與鳳姐兒。鳳姐正該發牌,便故意躇躊了半晌,笑道:「我這一張牌是在薛姨媽手裡扣著呢,我若不發這一張牌,再頂不下來的。」……

二餅就是二文,文字門在馬吊中已繪成圓餅狀(見明潘之恆《葉子譜》),這里正是一個發出頂牌的例子。

與此同時,骨牌中也出現了一種「碰和」,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合成一副。並且有了開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詐胡受罰等規定。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語也由紙牌接受、繼承下來。

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每色四張)。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於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一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至於三元牌中、發、白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陞官發財的嚮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即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後來人們發現在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的麻將牌。

但由於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

至於說麻將牌名稱的由來,現在無從考證。可能由發音訛變而來。吳人音「鳥」為diào,馬吊牌就成了馬鳥牌,麻鳥牌成了麻雀牌,再變成了麻將牌。

麻將牌形成以後,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不喜愛。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有一個牌運好的人寫了一首詩道:

今日贏錢局,排排對子招。三元(中發白)兼四喜(東南西北),滿貫遇全幺。花自杠頭發,月從海底撈。散場遠避,竹杠怕人敲。

有這樣的好牌運,誰能不高興呢?
......
......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
2006-1-13 11:21:00 無法浪漫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

棋 → 象棋(現行)

古博戲

箸 → 瓊 → 骰子 → 骰子格

骨牌(現行)

(葉子戲)

馬吊牌(紙牌)→ 默和牌 → 麻將牌(骨制)

麻將只有一百餘張,打起來卻豐富多彩,既鬥智又斗勇。前人對參加打麻將的牌手曾有要求:「入局鬥牌,必先煉品,品宜鎮靜,不宜躁率,得勿驕,失勿吝,順時勿喜,逆時勿愁,不形於色,不動乎聲,渾涵寬大,品格為貴,爾雅溫文,斯為上乘。」這正體現了麻將娛樂本身的旨意和精神。
......
......
傳說,麻將一百零八張牌隱喻梁山一百單八將,是元末明初一個崇拜水滸英雄的人發明的。麻將被胡適稱為「國戲」,今又普及成健康娛樂活動。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竹城之戰、方城之戰。現代麻將牌產生於明末清初,起初在我國江、浙一代流行,19世紀20年代初被作為「巨額商品」向外輸出,流入西方和日本。麻將牌是由明代的一種娛樂品——馬吊牌名稱變化而來的,麻將牌最早的文字記載寫為馬將牌,可見麻將牌名稱的來源與馬吊牌的名稱有聯系。《清稗類鈔》中記載:「麻雀牌是馬吊牌一音之轉。」麻、馬二字同音,江浙一帶的鄉音稱鳥為刁,刁讀去音就是吊。於是,馬吊就讀了麻將,麻將牌由此得名。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

7. 中國麻將的歷史是怎樣的啊

麻將歷史和起源

麻將起源於中國,原屬皇家和王公貴胄的游戲,其歷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到清朝中葉基本定型。

相傳明朝名為萬餅條的人在「葉子格戲」的基礎上創造麻將,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另一方面, 有人說麻將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例如:「筒」圖案就是火葯槍。還有的說,麻將基本張數為108張,代表著水滸里的108位好漢,東南西北則代表這些好漢來自東南西北四面八方;中發白是說這些人有的是中產階級,有的是高官貴族,有的則是白丁出身。

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

例如,「筒」的圖案就是火葯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葯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

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葯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8. 試述中國古代麻將的發展歷程

麻將起源:

麻將起源於中國,原屬皇家和王公貴胄的游戲,其歷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到清朝中葉基本定型。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麻將的轉變:

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象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游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製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據《西墅記》所載,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戲娛,唐明皇的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才能轉敗為勝。於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為紅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兩面為紅色,其餘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後,用六個骰子合成各種名目以決勝負的戲娛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最完善的戲娛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現在一些地區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製成,變骰子的立方體為長方體,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骨牌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為12點,最小為二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共32張。

唐代中期,與骰子格同時,又有種叫「葉子戲」的游戲出現。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唐《同冒公主傳》說,「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這是最早的有關葉子戲的文字記載。此外還有幾種說法:系葉子青所作;系婦人葉子所作;系唐賀州刺史與藝妓葉茂蓮船上戲骰子格。這些說法似乎都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一種成形的游戲。只不過是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可從歐陽修《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摺,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文中所談的葉子,就是紙片,但這種並非游戲,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馬吊的出現:

到明代天啟年間,本來作為游戲的附屬品籌碼,經過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戲娛用具,即馬吊牌。

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庄無定主,可輪流坐。因而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但根據此牌是從馬子演變而來,牌面上所畫又都與錢有關:文錢是錢,一貫是一千文錢,索是穿錢的繩子,即錢串;而且古時一千文錢也叫一弔錢,從中似乎可以看到「馬」與「吊」的影子。若如此認識,馬吊牌的名稱的涵義便不言自明,翻譯過來,大概是「關於錢的牌」。

現代麻將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分為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兩張,另有幺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白)各兩張。斗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後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對牌者為勝。贏牌的稱謂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後,人們感到紙牌的張數太少,玩起來不能盡興,於是把兩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來玩,從此紙牌就變成120張。在玩法上,除了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可以成為一副以外,三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一副。也就是說,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還可以吃、碰。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坎」(同門三張數字相連)、「碰」(三張相同)、「開杠」(四張相同)。此時的紙牌又叫「碰和牌」。

《紅樓夢》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中,賈母、薛姨媽、王熙鳳等斗的就是碰和牌。書中寫道:

鴛鴦見賈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張二餅,便遞了暗號與鳳姐兒。鳳姐正該發牌,便故意躇躊了半晌,笑道:「我這一張牌是在薛姨媽手裡扣著呢,我若不發這一張牌,再頂不下來的。」……

二餅就是二文,文字門在馬吊中已繪成圓餅狀(見明潘之恆《葉子譜》),這里正是一個發出頂牌的例子。

與此同時,骨牌中也出現了一種「碰和」,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合成一副。並且有了開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詐胡受罰等規定。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語也由紙牌接受、繼承下來。

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每色四張)。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於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一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至於三元牌中、發、白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陞官發財的嚮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即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後來人們發現在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的麻將牌。

但由於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

至於說麻將牌名稱的由來,現在無從考證。可能由發音訛變而來。吳人音「鳥」為diào,馬吊牌就成了馬鳥牌,麻鳥牌成了麻雀牌,再變成了麻將牌。

麻將牌形成以後,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不喜愛。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有一個牌運好的人寫了一首詩道:

今日贏錢局,排排對子招。三元(中發白)兼四喜(東南西北),滿貫遇全幺。花自杠頭發,月從海底撈。散場遠避,竹杠怕人敲。

有這樣的好牌運,誰能不高興呢?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

棋→象棋(現行)

古博戲

箸→瓊→骰子→骰子格

骨牌(現行)

(葉子戲)

馬吊牌(紙牌)→默和牌→麻將牌(骨制)

--------------------------------------------------------------------------------

麻將小史

話說六百零二年前,有一個鄭姓太監,帶著他的第七房夫人,並率數萬將士,組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船隊,七下西洋,名義上是經商貿易,實質是尋找失蹤的小皇帝。

在長年的航海過程中,小夫人無所事事,悶的積郁成疾。許多將士也因海上生活單調枯燥和思鄉之苦,精神萎迷不振。

鄭和看了非常著急,擔心長此下去,後果不堪設想。為了給夫人解悶,也為了振興將士們的士氣,鄭姓太監開始尋找解決方案。方案原則如下:

一、必須可以四個人同玩:自己、小夫人、副帥、主要軍官一名。以便聯絡感情、監視軍情。

二、規則簡單,但可以不斷更改。方便學習,更方便根據小夫人的戰況調整游戲規則。

三、持續時間長而不厭,適應海上的連續枯燥的生活。

經過冥思苦想,終於想到了切合現實的解決方案:

利用船上現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圖案,再制定游戲規則,放在吃飯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時娛樂。

在文字圖案的確定上,紅「中」代表中原大地,又符合中國紅的原則。

竹牌刻上「發」字,暗合航海的經商名義,發財的數量則從「一萬」到「九萬」,按照中國的習俗,過滿則溢,所以沒有更多的萬。萬字牌定下來之後,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糧食以大餅為主,於是,一餅到九餅;餅吃得膩了,魚吧,一條到九條魚。行船靠風向,有了「東」、「南」、「西」、「北」風。「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代表白茫茫的大海。

游戲一經推出,盛況空前,海上浩盪船隊一片嘩啦之聲。

將士中,有一麻姓將軍,屢戰屢勝,勝了之後則高聲說唱,極大鼓舞了全軍上下的士氣,久之,竹牌正式取名「麻將」。

小皇帝找到沒有無從考證,但從此誕生了一個風靡中國大地六百餘年仍然生生不息的游戲。並衍生出幾乎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文化:麻將文化。

有人說,「麻將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表現出中國人強調自我、善於獨立生存的文化特徵。

其實麻將與其他體育活動最大的不同是四方參加的游戲。不象圍棋、象棋等都是雙人對戰,橋牌雖然是四個人卻實際上是分成兩邊配合的。雙方參與的互動再復雜也有限,而麻將的四方作戰就更為錯綜,從此意義來說,麻將反而是一種虛擬現實得更加真實的高智商游戲。

9. 撲克排的發展史

起源
關於撲克牌的起源還不是完全能夠確定,不過一般認為是源自於十二、十三世紀南宋時期傳出的中國的葉子戲。葉子戲早在唐代就出現了,依照四季分成四種類別,撲克牌的四種花色也有類似的說法。也有人認為麻將與牌九也與早期的葉子戲有關。另一個較廣泛認定是相傳由塔羅牌演變而成,因為兩種牌均分為四種花色,人頭牌亦與塔羅牌中的宮殿牌不謀而合。同時亦有人相信撲克牌是完全是阿特蘭蒂斯的發明,跟之前所講的都沒有關系。

[編輯]
傳入歐美及撲克牌的演變
早期的撲克牌很可能是在14世紀後半由埃及傳入歐洲的,這時撲克牌的形式已經和現在很接近了。人頭牌再十五世紀前半出現,約在1480年從法國發展出現在通行的四種花色。

15世紀時通常把K當成是最大的牌,Ace則是最小的牌。現在將Ace當成最大,2當成最小的方式可能是從十八世紀晚期法國大革命後才開始的。

「鬼牌」(JOKER)是美國的發明,然後隨著撲克一起傳回歐洲
撲克牌里的人物
目前國際上最流行的法國式撲克上人物如下:

四張K分別代表四位國王:大衛(黑桃K);查理大帝(紅心K);凱撒(方塊K);亞歷山大大帝(梅花K)。

四張Q分別代表兩位皇後、一位女神及一位虛擬人物:女神帕拉斯(黑桃Q);朱迪思(紅心Q);雷切爾(方塊Q);阿金尼(Argine,由女王Regina一詞移位而成,梅花Q)。

四張J分別代表四位騎士:霍吉爾(黑桃J);拉海爾(紅心J);赫克托(方塊J);蘭斯洛待(梅花J)。

10. 麻將的起源源自哪裡

起源於中國。

起初,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的戲娛用具。斗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後再依次取牌、打牌。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很像今天的麻將牌。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經過時代的演變,麻將應運而生,這是一種中國古人發明的博弈游戲,牌類娛樂用具,用竹子、骨頭或塑料製成的小長方塊,上面刻有花紋或字樣,每副136張(有的地區74張)南方麻將多八個花牌,分別是春夏秋冬,梅竹蘭菊,共計144張。

不同地區的游戲規則稍有不同。麻將的牌式主要有「餅(文錢)」、「條(索子)」、「萬(萬貫)」等。

2017年4月,國際智力運動聯盟宣布,麻將正式成為世界智力運動項目。

(10)打牌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1、麻將牌數

一副完整的麻將牌共152張。包括字牌、花牌、序數牌、百搭牌。流行的是精簡版麻將,不含百搭和大白板,共144張。

(1)字牌(合計28張):

風牌有東、南、西、北,各4張,共16張。

箭牌有中、發、白,各4張,共12張。

(2)花牌(合計8張):

有春、夏、秋、冬,梅、蘭、竹、菊,各一張,共8張,這種牌很少種類的麻將會用到。

(3)序數牌(合計108張):

萬子牌:從一萬至九萬,各4張,共36張。

筒子牌:從一筒至九筒,各4張,共36張。也有的地方稱為餅,從一餅到九餅。

索子牌:從一索至九索,各4張,共36張。也有的地方稱為條,從一條到九條。

(4)百搭牌(合計8張):

財神、貓、老鼠、聚寶盆各一張,百搭牌4張,共8張。

2、麻將術語

麻將應對的五種標准狀態,是「吃」、「碰」、「杠」、「聽」、「胡」。在正式比賽中,五種狀態的官方語言都是漢語,包括國際比賽。

吃:上家打出牌,與下家的牌正好組成一副順子,他就可以吃。

碰:其他人打出一張牌,自己手中有兩張相同的牌正好組成一副刻子,他就可以碰。

杠:其他人打出一張牌,自己手中有三張相同的牌,即可杠牌,稱為明杠,倒下這個杠,再到排尾抓一張牌,將手中不需要的一張牌打出。手中有三張相同的牌,又抓到一張相同的牌,稱為暗杠,扣下,別人不知道是啥牌,再到排尾抓一張牌,將手中不需要的一張牌打出。

聽:當你將你手中的牌都湊成了有用的牌,只需再加上最後一張便可和牌,你就可以進入聽牌的階段,報聽後不能吃、碰、杠,且只能打出本輪摸到的牌。

胡:當最終牌型滿足m*AAA+n*ABC+DD(m、n可以為0),即可和牌(少數特殊牌型除外)。四位玩家誰先和牌誰為勝利,得分由底分乘上番數。

閱讀全文

與打牌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