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收集長沙的歷史文化!
略舉幾個長沙頗具畫畫特色的地方---
湖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是馬王堆漢墓的辛追娭毑。。。(*^__^*) 嘻嘻……
長沙市博物館,以前毛澤東和楊開慧在長沙租住的房子舊址,在清水塘
太平街,古長沙的縮影,長沙僅存不多的幾條麻石街之一,仿明清風格
潮宗街:「百年長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經是長沙最有名的麻石街。
潮宗街:「百年長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經是長沙最有名的麻石街。
呵呵,好像有很多,一下子也說不全,我大致說一下幾個很重要的地方,然後拷貝一些資料給你看一下,希望可以幫到你。
歷史文化街:
太平街——「古老長沙」一縮影。自戰國時期長沙有城池開始,太平街就是古城的核心地帶,歷經2000多年沒有改變。長沙目前能見到最早的志書——明嘉靖《長沙府志》和最早的城區地圖——清嘉慶《善化縣城圖》記述和描繪的太平街地段的街巷名和走向,與今日太平街毫無二致。在今日長沙城區,能像太平街一樣完整窺視古代街巷格局的地段已經鳳毛麟角,太平街可謂是長沙古城的一個縮影。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湘江東岸的解放路口至五一大道路口一帶,以太平街為軸線,西側的街巷有金線街、孚嘉巷、馬家巷等;東側的街巷有太傅里、江寧里和西牌樓等。太平街一帶自古為人文薈萃和商業繁華之區。清代地方政府為方便貨物和居民出入城,在小西門和大西門之間新開一太平門,太平街由此得名。街區內,小青瓦、坡屋頂、白瓦脊、封火牆、木門窗,是這一帶民居和店鋪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館則保留了較為原始的石庫門、青磚牆、天井四合院、回樓護欄等傳統格局。太平街地區較好體現了長沙歷史文脈和特色,街區內歷史文化遺存也有很多亮點:賈誼故居、李富春故居坐落當地;辛亥革命時的共進會、四區社、湖南體育會和體育學堂舊址分布太平街兩廂;明吉王府西牌樓舊址有跡可尋,王府大石礎、琉璃瓦等構件已獲妥善保存;清代至民國眾多長沙老字型大小遺址尚存,其中有名的包括:朱昌琳開設的乾益升糧棧、長沙四大茶館中的洞庭春茶館、利生鹽號、楊泰隆釘子鋪、老通義油漆鋪等。
潮宗街:「百年長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經是長沙最有名的麻石街。清雍正年間始鋪麻石路,歷史上曾進行過路面改造。清長沙縣署位於此地,1914年湘雅醫學專門學校在這條街上創辦,1920年毛澤東等人創辦的文化書社也設立於此。可以說,這條街折射了長沙近現代的發展歷史,較典型地反映了長沙百年來的歷史文化。潮宗街曾直通原潮宗門,為舊時長沙米廠、糧行集中地。歷史上,當地居民多以挑腳、賣河水為生,是舊時長沙有名的貧民區。該歷史文化街區北起北站路、南至中山路、東毗蔡鍔路、西臨湘江大道。區內現存中共湖南省工委舊址、李覺公館、長沙天主教堂、基督教永恆堂、基督教聖公會禮拜堂、中山亭、樂誠堂、文化書社、三座亭等文物和近現代建築。
坡子街:傳統民居正在消逝。正在融入現代都市的百年老街坡子街,現在已經變成了美食一條街了,在黃興路步行街附近。
化龍池: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化龍池歷史文化街區位於芙蓉區中南部,南起都正街、晏家塘,北至東牌樓、藩後街,東起建湘路,西止於黃興南路。一俟人民西路拉通,化龍池街區將封存於史冊。該街區現存有程潛公館、修業學校舊址、瀏城橋楚墓舊址、聚福井、福建會館等歷史遺存。其中程潛公館、南陽街基督教堂保存較好,福建會館有較大改變,聚福井已廢除。清光緒《善化縣志》載:化龍池所在地原名玉帶街,曾為長沙舊城八大公溝之一。萬曆四十年(1612年)善化知縣唐源在學宮屏牆外橫開一渠,橋曰三元,街曰鰲背,池曰化龍。民間傳說此處有口井,井中有條孽龍托夢給此街一鐵匠:不日將重現龍身東歸大海,屆時長沙汪洋一片。鐵匠決心舍己為公,成功將燒熔的一大桶滾燙鐵水倒向井裡。結果,井邊受熱下陷,鐵匠隨鐵水落入井下,孽龍被鐵水澆鑄喪命,鐵匠也英勇獻身。後來井塌處衍生一口小塘,人們為懷念鐵匠,將該塘取名化龍池。舊時,化龍池為油鞋店集中地,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寓居此地。
B. 長沙城 的歷史
不同的歷史時期,長沙曾有「臨湘」、「潭州」古稱;唐宋和明清時期的長沙,其經濟和文化為其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長沙」之名有據可查的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關於貢品「長沙鱉」之說,距今3000多年。商周時期的寧鄉縣炭河裡遺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反映了當時的長沙地區與中原有一定的聯系。長沙約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屬楚國。「長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時設置黔中郡,長沙為其轄域。秦始皇統一中國,長沙郡為秦36郡之一,這是長沙以中國行政區劃名稱載入史冊的開始。兩漢時期,長沙為長沙國的都城。東漢初期廢「長沙國」改立為「長沙郡」。
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長沙為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為郡,長沙又為長沙郡郡治。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時期的長沙窯,曾興盛一時,成為釉下彩的發源地。五代十國時期長沙為楚國國都,這也是唯一以長沙為都城建立的國家。
宋時長沙為潭州治所。北宋設嶽麓書院,將長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時期。元朝1274年時改為潭州路,湖廣行省治所。1281年仍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隸屬湖廣行省;元文宗天歷二年因「天子臨幸」而改名天臨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為長沙府治所,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同為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時長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稱,為中國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清朝末年,曾國藩成為「湖南第一人」,當時的長沙府涌現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滅太平天國,發動洋務運動,收復新疆等,對晚清的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長沙成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動地。戊戌變法的陳寶箴、譚嗣同,在長沙興辦時務學堂。之後自立軍起義、華興會、公祭陳天華和姚宏業、瀏萍醴起義、搶米風潮,都是很有影響力的活動。黃興在清朝末年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動,為中華民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民國二十二年長沙縣、市分治,設長沙市,為湖南省轄市,長沙一直作為湖南省會至今。
C. 長沙文化有哪些
長沙最重要的特產是「長沙三絕」,即湘綉、中國紅瓷器和菊花石雕。湘綉的起源和發展都在長沙,為四大名綉之一。長沙也建有湘綉博物館以供研究、參觀和銷售。中國紅瓷器最早出現於1100年前的晚唐長沙窯,但包括之後出現的瓷器在內,都沒有純正的紅色。1998年底,尹彥征在長沙才研製出純正的紅瓷器,並在長沙隆平高科技園建立了中國紅陶瓷工藝園。菊花石產於瀏陽大溪河底岩石層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圖案,其雕品為長沙的一大特色。
長沙的飲食品種很多,本地小吃和湘菜在長沙最為流行.自1990年代前後長沙開始推出各種土菜系列,代表性口味有剁椒魚頭、煙熏臘肉、抱鹽魚等;風味小吃最著名的為臭豆腐、黃鴨叫、燈芯糕,以及近期開始流行的口味蝦、鴨脖等。著名的土菜館有剁辣椒炒肉土菜館,潭州瓦罐等。
長沙的小吃,種類眾多,而且因為湖南當地的口味,很多小吃為長沙所獨有。臨街小吃店是吃小吃的主要場所,每到晚上,南門口等地前來吃小吃的人們絡繹不絕;即使過了深夜12點,來吃夜宵的人依然令街道火爆異常。尤其有名的夜宵區域在南門口到勞動廣場之間一條步行十分鍾即可穿過的路上,兩旁餐館林立。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娭毑口味蝦」和在馬益順巷口的臭豆腐攤。火宮殿以及飲食一條街是2005年開發的小吃新地界。
主要的湘菜有:瀏陽蒸菜、鄉里臘肉、寧鄉口味蛇、剁辣椒炒肉、黃鴨叫、紅燒肉、四方坪土雞、潭州瓦罐、竹香魚、瀏陽火培魚等。
主要的小吃有:長沙臭豆腐、燈芯糕、口味蝦、口味雞、口味田雞、鴨舌、鴨脖、燉豬腳、蘭花乾子、油豆腐、刮涼粉、長沙米粉、唆螺、麻辣捆雞、香菜涼拌腰花等。
D. 湖南省長沙市有什麼歷史遺跡
有嶽麓書院、天心閣、賈誼故居、開福寺、麓山寺等。
1、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
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煉的人文精神。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嶽麓書院。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嗣後,歷經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並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
中華民國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學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學,仍就書院基址擴建至今。
2、天心閣
天心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牆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
天心閣有樓閣三層,建築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檐,朱梁畫棟。
天心閣始建於明末,清乾隆年間重修天心閣。抗戰期間因文夕大火燒毀,1983年重建天心閣。
3、賈誼故居
賈誼故居現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太平街(解放西路與太平街口交匯處)。
賈誼故居始建於西漢文帝年間,為長沙王太傅賈誼的府邸。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西漢著名政論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賈誼住在這里,時任長沙王太傅。
4、開福寺
開福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之城北新河,臨湘江,主體建築南北朝向,為佛教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寺院。
開福寺始建於五代時期,後歷經宋、元、明、清各朝。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有佛殿三進,即三聖殿(彌勒殿)、大佛殿(大雄寶殿)和毗盧殿。東廂有客堂、齋堂、庫房、方丈居室,西廂為說法堂、禪堂等。寺內有清康熙、光緒年間石碑各一道。
開福寺是中國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一,被列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佛教協會和長沙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
5、麓山寺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萬壽禪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嶽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薩笠法護的弟子笠法崇創建於西晉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遺跡,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湖南省佛教協會駐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嶽麓書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心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賈誼故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福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麓山寺
E. 長沙的歷史
中國湖南省省會,美稱「星城」,為國家「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綜合改革配套實驗區,城市面 長沙市區積556.33平方公里,人口646.5萬人(2009),其中主城區人口289.3萬。是一座具有3000年歷史的「楚漢名城」,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首批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
長沙市人民政府駐嶽麓區嶽麓大道府前路208號,郵編:410005。代碼:410000。區號:0731。拼音:Changsha Shi。
長沙是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交通、通信、金融中心,是一座以機械、紡織、商貿和食品加工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商業城市,亦是中西部地區主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遠眺長沙市區
長沙市位於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其地域范圍為東經111°53′~114°15′,北緯27°51′~28°41′。東鄰江西省宜春地區和萍鄉市,南接株洲、湘潭兩市,西連婁底、益陽兩市,北抵岳陽、益陽兩市。東西長約230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全市土地面積11819.5平方米,其中主城區面積556平方公里。
長沙的市花和市樹
市花:杜鵑花(映山紅)
市樹:香樟樹
長沙精神
長沙精神是:心憂天下,敢為人先。
F. 長沙的歷史能給我介紹一下嗎
15—20萬年前,長沙地區開始有人類活動。約7000年前,長沙開始形成村落。約24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於長沙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變,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與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故此長沙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時間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不同的歷史時期,長沙曾有「臨湘」、「潭州」古稱;唐宋和明清時期的長沙,其經濟和文化為其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2]
星城長沙2(30張)「長沙」之名有據可查的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關於貢品「長沙鱉」之說,距今3000多年。商周時期的寧鄉縣炭河裡遺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反映了當時的長沙地區與中原有一定的聯系。長沙約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
長沙夜景圖片(22張),屬楚國。「長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時設置黔中郡,長沙為其轄域。秦始皇統一中國,長沙郡為秦36郡之一,這是長沙以中國行政區劃名稱載入史冊的開始。兩漢時期,長沙為長沙國的都城。東漢初期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 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長沙為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為郡,長沙又為長沙郡郡治。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時期的長沙窯,曾興盛一時,成為釉下彩的發源地。五代十國時期長沙為楚國國都,這也是唯一以長沙為都城建立的國家。 宋時長沙為潭州治所。北宋設嶽麓書院,將長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時期。元朝1274年時改為潭州路,湖廣行省治所。1281年仍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隸屬湖廣行省;元文宗天歷二年因「天子臨幸」而改名天臨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為長沙府治所,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同為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時長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稱,為中國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長沙市行政部門(30張)清朝末年,曾國藩成為「湖南第一人」,當時的長沙府涌現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滅太平天國,發動洋務運動,收復新疆等,對晚清的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長沙成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動地。戊戌變法的陳寶箴、譚嗣同,在長沙興辦時務學堂。之後自立軍起義、華興會、公祭陳天華和姚宏業、瀏萍醴起義、搶米風潮,都是很有影響力的活動。黃興在清朝末年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動,為中華民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民國二十二年長沙縣、市分治,設長沙市,為湖南省轄市,長沙一直作為湖南省會至今。 長沙在民國時依然是中國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峰、陳作新為首的起義新軍光復長沙。1915年,曾就讀於時務學堂的蔡鍔發動了護國運動。1919年,長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儉學,長沙也是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地之一。毛澤東、何叔衡、任弼時、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領導人都在長沙讀書或者從事政治活動。1927年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並試圖攻打長沙;失敗後他轉向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現實方針。1949年8月5日,長沙正式建立共產黨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長沙開始重建與發展。長沙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毛澤東早期讀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被認為是革命聖地。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代,長沙經濟開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1990年代後期,長沙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成為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2007年年底,長沙同湘潭、株洲被國務院批准為長株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為中國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3]
行政區劃
1912年以前,湖南的省治、長沙府治、長沙縣治同在長沙。1913年撤長沙府,1933年(民國22年)設「長沙市」,市、縣分治,市設區;1959年望城縣並入長沙縣,同年長沙縣劃歸長沙市管轄;1977年長沙縣拆分為長沙和望城二縣,長沙轄二縣;1983年寧鄉和瀏陽劃歸長沙管轄,之後管轄的縣域沒有變化;長沙自設市後城市分區經歷多次變化,2011年7月,望城縣撤縣改區,成為長沙市城區區。根據民政部相關統計,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止,長沙轄6個城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25個鄉、86鎮、59街道。 建國後的長沙市的行政區可劃分為兩個時期: 1949年8月至1958年為不管縣時期,只管市、郊,沒有轄縣; 1959年以後為管縣時期,有轄縣; 1949年8月,長沙市轄8區:城東區、城南區、城西區、城北區、文藝區、金盆區、嶽麓區、會春區,下轄82保、1838甲。 1950年8月,廢除保甲制度。1955年10月,東、南、西、北4區建306個居委會、2909個居民組,區名去 明代長沙古城標志天心閣
掉「城」。 1957年內4區轄26街道(東區6、南區5、西區8、北區7),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鄉1鎮,44村。 1958年9月,農村撤消鄉鎮,建立人民公社,郊區建萬年紅、東風、嶽麓3個公社,18個大隊;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 1958年12月,長沙縣、望城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59年2月,撤消郊區。3月,長、望兩縣合並稱長沙縣,屬長沙市領導。長沙市轄25街道5鎮26個公社、227居委會、2489居民組。1977年12月,恢復望城縣建置,將長沙縣分為長沙、望城兩縣。 1978年底,長沙市轄5區2縣,16縣轄區,84公社6鎮,29街道,1132大隊,308居委會。 1983年2月,瀏陽、寧鄉、湘陰劃歸長沙市管轄,湘陰縣隨即劃歸岳陽地區。 1984年2月,長沙市轄4縣1郊的人民公社先後改為同名的鄉(鎮)。 1993年1月,瀏陽撤縣改市。 1995年7月轄縣(市)撤區並鄉建鎮,長沙市轄5區3縣1市,38街道67鎮53鄉,648居委會3091村。 1996年,轄區區劃調整,撤銷郊區,設立芙蓉、天心、嶽麓、開福、雨花5區。 2001年,國務院2001年10月10日國函〔2001〕131號批復:長沙市人民政府駐地由長沙市芙蓉區藩正街遷至長沙市嶽麓區嶽麓大道。 2002年底,長沙市轄5區3縣1市,54街道79鎮39鄉,568居委會2727村。 2007年,長沙市轄5個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4個縣(市):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瀏陽市。各區、縣(市)共轄83個鎮,比2006年增加3個,2007年共31個鄉,53個街道。各鎮、鄉和街道共轄村1258個,社區566個,與2006年相同。 2008年,望城縣坪塘、含浦、蓮花、雨敞坪四鎮劃歸嶽麓區雷鋒鎮由望城縣委託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同年八月長沙縣榔梨鎮韶光社區居委會正式劃歸芙蓉區東岸鄉管轄。至此長沙市城區面積由573平方千米變為975平方千米。 2011年7月,望城撤縣改區,成為長沙市城區,長沙市城區由975平方千米增至1938平方千米。
G. 長沙的文化
長沙最重要的特產是「長沙三絕」,即湘綉、棕編(另一說為中國紅瓷器)和菊花石雕。湘綉的起源和發展都在長沙縣(今開福區沙坪一帶),為四大名綉之一。長沙也建有湘綉博物館以供研究、參觀和銷售。 菊花石產於瀏陽大溪河底岩石層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圖案,其雕品為長沙的一大特色。中國紅瓷器最早出現於1100年前的晚唐長沙窯,但包括之後出現的瓷器在內,都沒有純正的紅色。1998年底,尹彥征在長沙才研製出純正的紅瓷器,並在長沙隆平高科技園建立了中國紅陶瓷工藝園。
瀏陽有「花炮之鄉」的美稱,其生產的花炮在中國和世界各地都有銷售。
長沙過漢族的所有節日,其中一些節日有地方特色。也在一些日子有很多特有的民俗。陶公廟廟會為趕集的一大特色。農歷三月三時,長沙人都有地菜煮雞蛋的習俗。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這個習俗已經被很多人淡忘,但在郊縣依然保持。立夏時有吃立夏粳之習。驚蟄時農家於暗處點燈,用石灰撤房屋四周及潮濕暗角。小孩點燃一個個爆竹,丟向屋角牆下,邊丟邊喊:「涼蟄驚蟄,炸得蟲蟻筆直」。長沙過去流行的湘劇,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地方劇種。當今湘劇缺乏青少年群眾為主的市場,逐漸走向沒落。 湘菜源遠流長,根深葉茂。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其著名詩篇《招魂》中,就記載了湖南的許多菜餚。西漢時期,湖南的菜餚品種就達109個,烹調方法也有九大類。六朝以後,湖南的飲食文化豐富與活躍。明、清兩代,是湘菜發展的黃金時期,湘菜的獨特風格基本定局。清朝末葉,在長沙先後出現了軒幫和堂幫兩種湘菜館。民國初年,出現了著名的戴(楊明)派、盛(善齋)派、肖(麓松)派和祖庵派等多種流派,奠定了湘菜的歷史地位。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迎來了湘菜繁花似錦,奼紫嫣紅的春天。
H. 長沙的文化
長沙最重要的特產是「長沙三絕」,即湘綉、棕編(另一說為中國紅瓷器)和菊花石雕。湘綉的起源和發展都在長沙縣(今開福區沙坪一帶),為四大名綉之一。長沙也建有湘綉博物館以供研究、參觀和銷售。 菊花石產於瀏陽大溪河底岩石層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圖案,其雕品為長沙的一大特色。中國紅瓷器最早出現於1100年前的晚唐長沙窯,但包括之後出現的瓷器在內,都沒有純正的紅色。1998年底,尹彥征在長沙才研製出純正的紅瓷器,並在長沙隆平高科技園建立了中國紅陶瓷工藝園。
瀏陽有「花炮之鄉」的美稱,其生產的花炮在中國和世界各地都有銷售。
長沙過漢族的所有節日,其中一些節日有地方特色。也在一些日子有很多特有的民俗。陶公廟廟會為趕集的一大特色。農歷三月三時,長沙人都有地菜煮雞蛋的習俗。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這個習俗已經被很多人淡忘,但在郊縣依然保持。立夏時有吃立夏粳之習。驚蟄時農家於暗處點燈,用石灰撤房屋四周及潮濕暗角。小孩點燃一個個爆竹,丟向屋角牆下,邊丟邊喊:「涼蟄驚蟄,炸得蟲蟻筆直」。長沙過去流行的湘劇,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地方劇種。當今湘劇缺乏青少年群眾為主的市場,逐漸走向沒落。 湘菜源遠流長,根深葉茂。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其著名詩篇《招魂》中,就記載了湖南的許多菜餚。西漢時期,湖南的菜餚品種就達109個,烹調方法也有九大類。六朝以後,湖南的飲食文化豐富與活躍。明、清兩代,是湘菜發展的黃金時期,湘菜的獨特風格基本定局。清朝末葉,在長沙先後出現了軒幫和堂幫兩種湘菜館。民國初年,出現了著名的戴(楊明)派、盛(善齋)派、肖(麓松)派和祖庵派等多種流派,奠定了湘菜的歷史地位。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迎來了湘菜繁花似錦,奼紫嫣紅的春天。
長沙小吃主要有:口味蝦、長沙臭豆腐、糖油粑粑、黃鴨叫、德園包子、麻辣子雞、楊裕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