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辯證法發展的基本歷史形態是

辯證法發展的基本歷史形態是

發布時間:2021-02-19 19:50:37

『壹』 簡述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發展的歷史形態

1,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自然界、物質、存在是①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識、思維是第二性的,=②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物質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而意識則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和在人腦中的反映,或者說=③物質決定意識。這些表述嚴格地說都是等同的。唯物主義者是無神論者,但無神論者不一定是唯物主義者,可以是主觀唯心主義者。
2,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歷史形態:主要的有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一種原初的自發的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種或某幾種原初物質,如水、火、氣等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關於萬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構成的原子論,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成就。樸素唯物主義堅持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正確觀點,並同樸素辯證法結合在一起,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缺乏科學的根據與論證,具有直觀性、猜測性的缺陷。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17世紀、18世紀的英國、法國唯物主義是建立在同時代的社會發展和自然科學基礎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學根據(機械力學)和論證,在反對現存政治制度、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促進社會發展和自然科學的發展上做出了顯著的貢獻,同時又存在著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和缺陷:一是機械性,用機械的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如認為原子或電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電子的特性就是事物的特性,一切物質的運動都是原子或電子的運動,都是外力推動的機械運動,甚至認為「人是機器」;二是形而上學性,即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認識和解釋世界和事物,而不是把世界和事物理解為歷史地發展著的過程;三是不徹底性,不能把對自然界的唯物主義觀點貫徹到社會領域,根本的弱點是不懂得實踐的重要性,堅持的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歸根到底,這種唯物主義者看不到人類實踐的偉大作用,沒有科學的實踐觀。
③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科學的實踐觀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是真正科學的、完備的、徹底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

『貳』 辯證法發展的歷史形態

辯證法發展經歷了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辯證法、德國古典哲學中的電文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1、古代樸素辯證法。古代樸素辯證法,是與古代社會的生產水平相適應而產生的一種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公元前11世紀,人們總結同自然界作斗爭的豐富經驗,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學說,表達矛盾法則,認為天地萬物都有既相互對立、又交互作用的陰陽兩種力量,構成事物的本性和運動。《易經》中的「八卦」和以兩卦相疊演的六十四卦的學說,從正反兩方面的矛盾對立和相互轉化來說明事物的發展,蘊涵著樸素辯證法的萌芽。老子觀察到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著有無、難易、長短、貴賤、高下、禍福、興廢和在軍事戰術戰略上的攻守、強弱、以柔克剛等等相互依存、相互聯結的對立面;同時,相互矛盾著的對立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相互轉化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常能轉化為反常,善良能轉化為妖孽,等等。老子雖然只講對立面的同一性,而不講對立面的斗爭性,卻鮮明地表述了樸素辯證法思想。《孫子兵法》克服了《老子》辯證法思想的弱點,孫子認為治亂、勇怯、強弱、勞逸、飢飽、安動、眾寡等的對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敵雖眾,可使無半」,以及主張交替使用「正」、「奇」兩類戰法,「避實而擊虛」,「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關鍵在於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保持靈活性,創造條件使矛盾向著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方向發展。

秦漢以後,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主要代表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和王夫之。北宋時期的張載認為世界統一於包含陰陽兩個對立的「氣」,提出著名的「一物兩體」的辯證法命題。他認為「氣」是組成整個世界的最高實體,萬物是「氣」這同一實體的不同形態,肯定天地為本,人心為末,即肯定物質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他指出構成世界的「氣」處於永恆運動中,「氣塊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學止息」;提出「動非自外」的思想,事物運動的原因不是外力,而源於內因,在於「氣」本身兩個對立面之間的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的結果,「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坐氤氳、相盪、勝負、屈伸之始」。他認為由「氣」構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陰陽矛盾對立的統一體,「無無陰陽者」,沒有對立,就不成其為事物,「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始終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張載把各種個別的對立概括為「兩」,把各種個別的統一概括為「一」,強調事物總是「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的「兩」與「一」之間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的對立統一的關系,「不有兩,則無一」,「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這種「兩」與「一」的對立統一的關系,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他還模糊地觀察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變」與「化」的兩種運動狀態,這種著「變」漸「化」的思想包含了關於量變質變辯證思想的樸素猜測。

唯心主義者柏拉圖認為理念是離開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辯證法」認識的對象就是永恆不變的理念。他在哲學著作中,對同與異、大與小、有限與無限、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概念,運用歸納、演繹和反證等邏輯技巧進行分析,說明對立的東西能夠同一的辯證思想,豐富了辯證法的內容。但是,這種分析不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基礎上,而是把永恆不變的「理念」作為他哲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這使他的冷言冷語下法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亞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圖「理念論」的基礎上,研究一和多、整體和部分、個別和一般、質料和形式、潛能和現實等范疇之間的關系,包含有對立面相到聯系和轉化的思想;同時說明各種范疇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流動的。亞里士多德是搖擺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哲學家,既講對立面之間的聯系、轉化,有時又割裂對立面之間的聯系;既講一般不能離開個別而存在,有時又把一般與個別絕對對立起來;既承認「潛能」中的對立面是統一的,卻又否認現實中的對立面的統一,把運動的動力歸之於「第一推動者」,等等,陷入混亂的狀態。但是,他在探索各種對立的范疇中所揭示的對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反對把對立面僵化的思想等等,是對辯證法的積極貢獻。恩格斯稱亞里士多德為「古代世界的黑格爾」。

中國和希臘的古代辯證法,孕育著辯證法學說發展中的各種觀點的胚胎和萌芽。但由於古代的科學發展水平和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不能解剖、分析自然界,只能從整體上進行總的直接的觀察,使古代辯證法思想必然帶有原始的、自發的、樸素的性質,它只是描述世界的一般變化,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一般性質。

2、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這一形式的辯證法以康德、黑格爾等為代表,在自然科學發展和社會革命興起所顯露的辯證性質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以唯心主義形式將辯證法的研究推向「自覺」的新階段。

康德、費希特和謝林的辯證法思想。康德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者。他第一次指出人的理性思維發生矛盾的必然性,提出關於理性思維的「二律背反」,探討和揭示了思維的辯證結構及其矛盾運動。J.G.費希特進一步制定他的哲學的基本公式:「自我」建立自身,又建立「非自我」,最後達到「自我」和「非我」的統一;認為「自我」和「非我」互相排斥,又「彼此互相限制」而得到統一。這對矛盾是「自我」本身和整個世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實際上揭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源泉的辯證法思想。F.W.J.謝林認為最高本原是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即「絕對」,「絕對」中沒有矛盾,但有慾望和行動的無意識活動,產生了精神和自然界、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的差別和矛盾,由此引起發展;自然界是「絕對」即宇宙精神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一切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謝林的哲學思想包含有辯證法的合理因素。

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第一個全面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闡述了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同一與差別、可能與現實、必然與偶然、必然與自由等辯證法范疇,建立了龐大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體系。他第一次把世界描寫為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自然、歷史和精神的世界都因矛盾引起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黑格爾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物的統一,「兩上對立面每一個都在自身那裡包含著另一個,沒有這一方也就不可能設想另一方」,且對立面因其內部矛盾運動而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標志著漸進過程的中斷和新的質態的產生。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絕對觀念」不斷轉化的進程,他所說的自然界或歷史都是「絕對觀念」的外化或異在。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思想的自我發展」,是不徹底的。

3、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科學形態的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和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思想發展的優秀成果而創立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是聯系和發展。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一切事物、現象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而互相過渡」,堅持以整體性為原則的系統方法觀察事物;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構成運動,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使新陳代謝成為宇宙間普遍的發展規律。

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是由基本規律和諸多范疇按其內在聯系而組成的。它的基本規律即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構成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主體。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兩種最基本的形式或狀態,即量變和質變及其內部聯系和規律性。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統一和斗爭,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發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進運動。它的范疇體系包括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等,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關系的反映,是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體系科學地概括了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的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並且指導人們認識運動的發展。

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的實質和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列寧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在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貫穿於辯證法共他規律和范疇,其他規律和范疇則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不同方面的展開和表現形式。辯證法「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具有矛盾著的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毛澤東指出:「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決定了客觀事物是一個無限的發展過程。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內在本質及其規律,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唯物辯證法不是封閉的,而是科學的開放的體系,反映著不斷發展的客觀現實的生活和實踐,決定著人們對客觀事物辯證法的集訓是永無止境的。叭物辯證法沒有究盡真理,只是為人們不斷探索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規律性指明方向,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顯示出永無止息的強大生命力。

『叄』 辯證法發展的三種歷史形態

辯證法發展經歷了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辯證法、德國古典哲學中的電文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1、古代樸素辯證法。古代樸素辯證法,是與古代社會的生產水平相適應而產生的一種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公元前11世紀,人們總結同自然界作斗爭的豐富經驗,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學說,表達矛盾法則,認為天地萬物都有既相互對立、又交互作用的陰陽兩種力量,構成事物的本性和運動。《易經》中的「八卦」和以兩卦相疊演的六十四卦的學說,從正反兩方面的矛盾對立和相互轉化來說明事物的發展,蘊涵著樸素辯證法的萌芽。老子觀察到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著有無、難易、長短、貴賤、高下、禍福、興廢和在軍事戰術戰略上的攻守、強弱、以柔克剛等等相互依存、相互聯結的對立面;同時,相互矛盾著的對立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相互轉化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常能轉化為反常,善良能轉化為妖孽,等等。老子雖然只講對立面的同一性,而不講對立面的斗爭性,卻鮮明地表述了樸素辯證法思想。《孫子兵法》克服了《老子》辯證法思想的弱點,孫子認為治亂、勇怯、強弱、勞逸、飢飽、安動、眾寡等的對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敵雖眾,可使無半」,以及主張交替使用「正」、「奇」兩類戰法,「避實而擊虛」,「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關鍵在於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保持靈活性,創造條件使矛盾向著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方向發展。 秦漢以後,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主要代表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和王夫之。北宋時期的張載認為世界統一於包含陰陽兩個對立的「氣」,提出著名的「一物兩體」的辯證法命題。他認為「氣」是組成整個世界的最高實體,萬物是「氣」這同一實體的不同形態,肯定天地為本,人心為末,即肯定物質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他指出構成世界的「氣」處於永恆運動中,「氣塊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學止息」;提出「動非自外」的思想,事物運動的原因不是外力,而源於內因,在於「氣」本身兩個對立面之間的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的結果,「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坐氤氳、相盪、勝負、屈伸之始」。他認為由「氣」構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陰陽矛盾對立的統一體,「無無陰陽者」,沒有對立,就不成其為事物,「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始終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張載把各種個別的對立概括為「兩」,把各種個別的統一概括為「一」,強調事物總是「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的「兩」與「一」之間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的對立統一的關系,「不有兩,則無一」,「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這種「兩」與「一」的對立統一的關系,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他還模糊地觀察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變」與「化」的兩種運動狀態,這種著「變」漸「化」的思想包含了關於量變質變辯證思想的樸素猜測。 唯心主義者柏拉圖認為理念是離開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辯證法」認識的對象就是永恆不變的理念。他在哲學著作中,對同與異、大與小、有限與無限、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概念,運用歸納、演繹和反證等邏輯技巧進行分析,說明對立的東西能夠同一的辯證思想,豐富了辯證法的內容。但是,這種分析不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基礎上,而是把永恆不變的「理念」作為他哲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這使他的冷言冷語下法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亞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圖「理念論」的基礎上,研究一和多、整體和部分、個別和一般、質料和形式、潛能和現實等范疇之間的關系,包含有對立面相到聯系和轉化的思想;同時說明各種范疇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流動的。亞里士多德是搖擺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哲學家,既講對立面之間的聯系、轉化,有時又割裂對立面之間的聯系;既講一般不能離開個別而存在,有時又把一般與個別絕對對立起來;既承認「潛能」中的對立面是統一的,卻又否認現實中的對立面的統一,把運動的動力歸之於「第一推動者」,等等,陷入混亂的狀態。但是,他在探索各種對立的范疇中所揭示的對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反對把對立面僵化的思想等等,是對辯證法的積極貢獻。恩格斯稱亞里士多德為「古代世界的黑格爾」。 中國和希臘的古代辯證法,孕育著辯證法學說發展中的各種觀點的胚胎和萌芽。但由於古代的科學發展水平和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不能解剖、分析自然界,只能從整體上進行總的直接的觀察,使古代辯證法思想必然帶有原始的、自發的、樸素的性質,它只是描述世界的一般變化,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一般性質。 2、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這一形式的辯證法以康德、黑格爾等為代表,在自然科學發展和社會革命興起所顯露的辯證性質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以唯心主義形式將辯證法的研究推向「自覺」的新階段。 康德、費希特和謝林的辯證法思想。康德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者。他第一次指出人的理性思維發生矛盾的必然性,提出關於理性思維的「二律背反」,探討和揭示了思維的辯證結構及其矛盾運動。J.G.費希特進一步制定他的哲學的基本公式:「自我」建立自身,又建立「非自我」,最後達到「自我」和「非我」的統一;認為「自我」和「非我」互相排斥,又「彼此互相限制」而得到統一。這對矛盾是「自我」本身和整個世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實際上揭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源泉的辯證法思想。F.W.J.謝林認為最高本原是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即「絕對」,「絕對」中沒有矛盾,但有慾望和行動的無意識活動,產生了精神和自然界、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的差別和矛盾,由此引起發展;自然界是「絕對」即宇宙精神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一切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謝林的哲學思想包含有辯證法的合理因素。 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第一個全面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闡述了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同一與差別、可能與現實、必然與偶然、必然與自由等辯證法范疇,建立了龐大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體系。他第一次把世界描寫為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自然、歷史和精神的世界都因矛盾引起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黑格爾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物的統一,「兩上對立面每一個都在自身那裡包含著另一個,沒有這一方也就不可能設想另一方」,且對立面因其內部矛盾運動而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標志著漸進過程的中斷和新的質態的產生。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絕對觀念」不斷轉化的進程,他所說的自然界或歷史都是「絕對觀念」的外化或異在。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思想的自我發展」,是不徹底的。 3、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科學形態的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和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思想發展的優秀成果而創立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是聯系和發展。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一切事物、現象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而互相過渡」,堅持以整體性為原則的系統方法觀察事物;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構成運動,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使新陳代謝成為宇宙間普遍的發展規律。 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是由基本規律和諸多范疇按其內在聯系而組成的。它的基本規律即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構成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主體。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兩種最基本的形式或狀態,即量變和質變及其內部聯系和規律性。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統一和斗爭,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發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進運動。它的范疇體系包括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等,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關系的反映,是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體系科學地概括了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的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並且指導人們認識運動的發展。 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的實質和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列寧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在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貫穿於辯證法共他規律和范疇,其他規律和范疇則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不同方面的展開和表現形式。辯證法「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具有矛盾著的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毛澤東指出:「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決定了客觀事物是一個無限的發展過程。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內在本質及其規律,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唯物辯證法不是封閉的,而是科學的開放的體系,反映著不斷發展的客觀現實的生活和實踐,決定著人們對客觀事物辯證法的集訓是永無止境的。

『肆』 辯法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哪3種歷史形態

辯證法發展經歷了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辯證法、德國古典哲學中的電文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1、古代樸素辯證法。古代樸素辯證法,是與古代社會的生產水平相適應而產生的一種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公元前11世紀,人們總結同自然界作斗爭的豐富經驗,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學說,表達矛盾法則,認為天地萬物都有既相互對立、又交互作用的陰陽兩種力量,構成事物的本性和運動。《易經》中的「八卦」和以兩卦相疊演的六十四卦的學說,從正反兩方面的矛盾對立和相互轉化來說明事物的發展,蘊涵著樸素辯證法的萌芽。老子觀察到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著有無、難易、長短、貴賤、高下、禍福、興廢和在軍事戰術戰略上的攻守、強弱、以柔克剛等等相互依存、相互聯結的對立面;同時,相互矛盾著的對立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相互轉化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常能轉化為反常,善良能轉化為妖孽,等等。老子雖然只講對立面的同一性,而不講對立面的斗爭性,卻鮮明地表述了樸素辯證法思想。《孫子兵法》克服了《老子》辯證法思想的弱點,孫子認為治亂、勇怯、強弱、勞逸、飢飽、安動、眾寡等的對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敵雖眾,可使無半」,以及主張交替使用「正」、「奇」兩類戰法,「避實而擊虛」,「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關鍵在於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保持靈活性,創造條件使矛盾向著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方向發展。

秦漢以後,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主要代表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和王夫之。北宋時期的張載認為世界統一於包含陰陽兩個對立的「氣」,提出著名的「一物兩體」的辯證法命題。他認為「氣」是組成整個世界的最高實體,萬物是「氣」這同一實體的不同形態,肯定天地為本,人心為末,即肯定物質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他指出構成世界的「氣」處於永恆運動中,「氣塊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學止息」;提出「動非自外」的思想,事物運動的原因不是外力,而源於內因,在於「氣」本身兩個對立面之間的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的結果,「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坐氤氳、相盪、勝負、屈伸之始」。他認為由「氣」構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陰陽矛盾對立的統一體,「無無陰陽者」,沒有對立,就不成其為事物,「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始終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張載把各種個別的對立概括為「兩」,把各種個別的統一概括為「一」,強調事物總是「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的「兩」與「一」之間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的對立統一的關系,「不有兩,則無一」,「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這種「兩」與「一」的對立統一的關系,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他還模糊地觀察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變」與「化」的兩種運動狀態,這種著「變」漸「化」的思想包含了關於量變質變辯證思想的樸素猜測。

唯心主義者柏拉圖認為理念是離開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辯證法」認識的對象就是永恆不變的理念。他在哲學著作中,對同與異、大與小、有限與無限、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概念,運用歸納、演繹和反證等邏輯技巧進行分析,說明對立的東西能夠同一的辯證思想,豐富了辯證法的內容。但是,這種分析不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基礎上,而是把永恆不變的「理念」作為他哲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這使他的冷言冷語下法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亞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圖「理念論」的基礎上,研究一和多、整體和部分、個別和一般、質料和形式、潛能和現實等范疇之間的關系,包含有對立面相到聯系和轉化的思想;同時說明各種范疇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流動的。亞里士多德是搖擺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哲學家,既講對立面之間的聯系、轉化,有時又割裂對立面之間的聯系;既講一般不能離開個別而存在,有時又把一般與個別絕對對立起來;既承認「潛能」中的對立面是統一的,卻又否認現實中的對立面的統一,把運動的動力歸之於「第一推動者」,等等,陷入混亂的狀態。但是,他在探索各種對立的范疇中所揭示的對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反對把對立面僵化的思想等等,是對辯證法的積極貢獻。恩格斯稱亞里士多德為「古代世界的黑格爾」。

中國和希臘的古代辯證法,孕育著辯證法學說發展中的各種觀點的胚胎和萌芽。但由於古代的科學發展水平和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不能解剖、分析自然界,只能從整體上進行總的直接的觀察,使古代辯證法思想必然帶有原始的、自發的、樸素的性質,它只是描述世界的一般變化,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一般性質。

2、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這一形式的辯證法以康德、黑格爾等為代表,在自然科學發展和社會革命興起所顯露的辯證性質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以唯心主義形式將辯證法的研究推向「自覺」的新階段。

康德、費希特和謝林的辯證法思想。康德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者。他第一次指出人的理性思維發生矛盾的必然性,提出關於理性思維的「二律背反」,探討和揭示了思維的辯證結構及其矛盾運動。J.G.費希特進一步制定他的哲學的基本公式:「自我」建立自身,又建立「非自我」,最後達到「自我」和「非我」的統一;認為「自我」和「非我」互相排斥,又「彼此互相限制」而得到統一。這對矛盾是「自我」本身和整個世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實際上揭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源泉的辯證法思想。F.W.J.謝林認為最高本原是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即「絕對」,「絕對」中沒有矛盾,但有慾望和行動的無意識活動,產生了精神和自然界、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的差別和矛盾,由此引起發展;自然界是「絕對」即宇宙精神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一切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謝林的哲學思想包含有辯證法的合理因素。

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第一個全面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闡述了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同一與差別、可能與現實、必然與偶然、必然與自由等辯證法范疇,建立了龐大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體系。他第一次把世界描寫為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自然、歷史和精神的世界都因矛盾引起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黑格爾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物的統一,「兩上對立面每一個都在自身那裡包含著另一個,沒有這一方也就不可能設想另一方」,且對立面因其內部矛盾運動而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標志著漸進過程的中斷和新的質態的產生。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絕對觀念」不斷轉化的進程,他所說的自然界或歷史都是「絕對觀念」的外化或異在。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思想的自我發展」,是不徹底的。

3、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科學形態的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和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思想發展的優秀成果而創立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是聯系和發展。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一切事物、現象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而互相過渡」,堅持以整體性為原則的系統方法觀察事物;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構成運動,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使新陳代謝成為宇宙間普遍的發展規律。

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是由基本規律和諸多范疇按其內在聯系而組成的。它的基本規律即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構成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主體。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兩種最基本的形式或狀態,即量變和質變及其內部聯系和規律性。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統一和斗爭,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發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進運動。它的范疇體系包括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等,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關系的反映,是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體系科學地概括了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的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並且指導人們認識運動的發展。

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的實質和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列寧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在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貫穿於辯證法共他規律和范疇,其他規律和范疇則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不同方面的展開和表現形式。辯證法「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具有矛盾著的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毛澤東指出:「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決定了客觀事物是一個無限的發展過程。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內在本質及其規律,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唯物辯證法不是封閉的,而是科學的開放的體系,反映著不斷發展的客觀現實的生活和實踐,決定著人們對客觀事物辯證法的集訓是永無止境的。叭物辯證法沒有究盡真理,只是為人們不斷探索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規律性指明方向,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顯示出永無止息的強大生命力。

『伍』 t.辯證法發展的基本歷史形態有 a、客觀辯證法 b、主觀辯證法 c、樸素辯證法 d

B.樸素辯證法
中外就早已經有樸素辯證思想的萌芽
如老子中,孫子兵法中,蘇格拉底的助產術等

『陸』 下列選項中,屬於辯證法發展的基本歷史形態的有()

B. 樸素辯證法
中外就早已經有樸素辯證思想的萌芽
如老子中,孫子兵法中,蘇格拉底的助產術等

『柒』 唯物主義辨證法發展的三種歷史形態

樸素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哈哈,如何?還算滿意吧?

『捌』 簡述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發展的歷史形態

唯物主義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法分為樸素辯證法、唯心辯證法和唯物辯證法。

『玖』 下列各項屬於辯證法發展的歷史形態的有( )。多選

ABD

『拾』 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三個基本歷史形態是( )

1.古代樸素唯物來主自義
樸素唯物主義 又稱「素樸唯物主義」.用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物質形態來解釋世界的本原的哲學學說.唯物主義發展的最初歷史形態.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把世界的本原歸根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試圖從中找到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3.現代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即現代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論的『基本內核』,在總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基礎創立的一系統科學的邏輯理論思維形式.

閱讀全文

與辯證法發展的基本歷史形態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