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柏坡的歷史意義
西柏坡原是河北省平山縣一個普通的小山村。1948年5月,黨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移駐西柏坡,建立了解放全中國前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中共中央在這里領導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指揮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
西柏坡時期,黨所面臨的革命形勢是將奪取全國政權以建立新中國,工作重心將由農村向城市轉移;主要任務是由革命戰爭向和平建設轉變;面臨的全新課題是由革命黨和局部執政黨向掌握全國政權的執政黨轉變。正是在這樣一個特殊而又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黨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時期雖然只有一年10個月,卻在黨的建設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在我黨成為執政黨以來,西柏坡精神一直是共產黨人牢記歷史、激勵奮進的動力。西柏坡精神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大精神,即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精神;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精神;依靠群眾、團結統一的精神。
西柏坡精神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其核心就是「兩個務必」,「兩個務必」是西柏坡精神的靈魂,也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靈魂。西柏坡精神,是新時期激勵全黨的精神力量,也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具體體現。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傳家寶,是黨動員全國人民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精神力量,也是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民族之魂。
⑵ 西柏坡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重要意義
西柏坡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就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1948年5月,中內共容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移駐這里並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這個山村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和解放軍與國民黨進行戰略大決戰,創建新中國的指揮中心。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遷入北平。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時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時期,也是我黨民主革命過程中最成功、最輝煌的時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僅領導新民主主義取得全國勝利,而且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到城市、從戰爭到建設的轉變,為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開辟了通途。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的輝煌歷史和成功經驗,鑄就了偉大的西柏坡精神。這是一種代表歷史性轉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發展的新階段,是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續和發展。
⑶ 西柏坡會議有什麼重大意義
七屆二中全會首次提出加強黨的建設,提出「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黨的建設是一個偉大工程。
這次會議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確定了新中國的大政方針,為促進和迎接全國勝利的到來,為推動和發展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保證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作了充分准備,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七屆二中全會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召開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會,會議做出的各項政策規定,不僅對迎接中國革命的勝利,而且對新中國的建設有重大作用。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它在革命的轉變關頭,為黨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備。
(3)西柏坡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西柏坡會議的重要決議:
一、確定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的各項方針。
會議認為,今後解決國民黨殘余軍隊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綏遠三種」。「天津方式」,即用戰斗去消滅敵軍的方式;「北平方式」,即和平改編國民黨軍隊的方式;「綏遠方式」,即暫時維持原狀,以後再改編敵軍的方式。
二、決定將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到城市。
黨的工作重心,應該由鄉村轉向城市,實行由城市領導鄉村的工作方式。當然城鄉必須兼顧,必須使城市工作和鄉村工作、工業和農業、工人和農民緊密地結合起來,鞏固工農聯盟,絕不可只顧城市而丟掉鄉村的工作。
三、決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後的一系列基本政策。
會議根據毛澤東關於全國勝利後兩種基本矛盾的分析,規定了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在政治方面,必須鞏固和加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
四、強調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防止資產階級思想的腐蝕。
會議號召全黨同志要牢固地樹立無產階級的世界觀,防止驕傲自滿情緒,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要認識到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因此,必須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⑷ 西柏坡的歷史
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於唐代,因村後坡嶺上翠柏蒼郁而得名。
1935年,該村一位教書先生將「卜」改為「坡」,又因與「東柏卜」村相對而居,遂改名為「西柏坡村」。
她地處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交匯處,在一片向陽的馬蹄狀山坳里,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距華北重鎮石家莊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難攻,既適宜危機時刻向山裡撤退,順利時又便於向城市進軍。
從經濟條件來看,西柏坡村一帶村莊稠密,相距多為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灘地肥美,地寬糧豐,稻麥兩熟。較發達的農業經濟,有利於保障軍民的經濟供給,為黨中央駐地提供物質基礎。
西柏坡被選為解放全中國、籌備新中國的指揮中心,不僅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而且有多年來建立起來的革命基礎和政治優勢。平山縣革命發動較早,大革命時期就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
到1946年,全縣黨支部為608個,共產黨員由1931年的60人發展到19,535人,人民群眾聽黨的話,群眾基礎較好。自抗日戰爭以來,平山縣為晉察冀和晉冀魯豫邊區兩大根據地所環抱。
(4)西柏坡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內涵是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開拓進取精神。依靠群眾和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戒驕戒躁的謙虛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是這一精神的主題。
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務必。兩個務必的提出,既是毛澤東同志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後對全黨的告誡,又是由黨所領導的革命即將在全國取得勝利、黨即將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的歷史課題所決定的。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兩個務必」,不僅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也是對黨的思想作風建設的基本要求,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精神,更是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深刻揭示,從而成為西柏坡精神最為重要的內涵。
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特別是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略決戰中所表現出來的革命精神
⑸ 西柏坡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東山又有火光照。日月蝕,五星稀,二七交加掛綵衣」自己看
⑹ 西柏坡是五個革命聖地之一,他的歷史是什麼
西柏坡,這個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水土肥美。據史書記載,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於唐代,因村後坡嶺上翠柏蒼郁而得名。1935年,該村一位教書先生將「卜」改為「坡」,又因與「東柏卜」村相對而居,遂改名為「西柏坡村」。
1948年黨中央、毛主席移駐西柏坡,在這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並在1949年召開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
周恩來總理評語道「西柏坡是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 農村指揮所,指揮三大戰役在此,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此」。經過緊張的籌備,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
中央工委進駐西柏坡之後,幫助晉察冀野戰軍打了四次規模較大的勝仗,殲敵6.2萬餘人。其中解放石家莊戰役尤為著名。
(6)西柏坡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西柏坡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就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移駐這里並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這個山村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和解放軍與國民黨進行戰略大決戰,創建新中國的指揮中心。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遷入北平。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時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時期,也是我黨民主革命過程中最成功、最輝煌的時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僅領導新民主主義取得全國勝利,而且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到城市、從戰爭到建設的轉變,為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開辟了通途。
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的輝煌歷史和成功經驗,鑄就了偉大的西柏坡精神。這是一種代表歷史性轉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發展的新階段,是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續和發展。
⑺ 介紹一下西柏坡的歷史
西柏坡的歷史:
西柏坡,這個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水土肥美。據史書記載,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於唐代,因村後坡嶺上翠柏蒼郁而得名。1935年,該村一位教書先生將「卜」改為「坡」,又因與「東柏卜」村相對而居,遂改名為「西柏坡村」。
西柏坡地處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交匯處,在一片向陽的馬蹄狀山坳里,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距華北重鎮石家莊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難攻,既適宜危機時刻向山裡撤退,順利時又便於向城市進軍。
從經濟條件來看,西柏坡村一帶村莊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灘地肥美,地寬糧豐,稻麥兩熟。聶榮臻元帥曾這樣說過:「平山縣可稱得上是我們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較發達的農業經濟,有利於保障軍民的經濟供給,為黨中央駐地提供物質基礎。
西柏坡被選為解放全中國、籌備新中國的指揮中心,不僅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而且有多年來建立起來的革命基礎和政治優勢。
平山縣革命發動較早,大革命時期就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到1946年,全縣黨支部為608個,共產黨員由1931年的60人發展到19,535人,人民群眾聽黨的話,群眾基礎較好。自抗日戰爭以來,平山縣為晉察冀和晉冀魯豫邊區兩大根據地所環抱。
平山縣是晉察冀邊區第四軍分區和第二軍分區領導機關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晉察冀邊區政府、晉察冀軍區等首腦機關也曾在這里居住長達三年半之久。
平山縣是晉察冀邊區的模範縣,西柏坡是個模範村。西柏坡1937年冬建黨,到1948年時已有黨員40名,分布在33戶,佔全村人數的12.3%,佔全村戶數的33%。
⑻ 闡述西柏坡精神的內涵及其偉大的現實意義
西柏坡精神於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時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時期,也是我黨民主革命過程中最成功、最輝煌的時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僅領導新民主主義取得全國勝利,而且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到城市、從戰爭到建設的轉變,為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開辟了通途。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的輝煌歷史和成功經驗,鑄就了偉大的西柏坡精神。這是一種代表歷史性轉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發展的新階段,是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續和發展。
思想內涵
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開拓進取精神
西柏坡時期,革命形勢迅猛發展,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已轉入全國反攻,是否敢於不失時機地發起戰略決戰,將革命進行到底,是黨在西柏坡時期面臨的一個歷史性課題。中共中央發揚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精神,不失時機地組織了偉大戰略決戰,殲滅了國民黨賴以維護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大大加速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進程。針對蔣介石1949年《元旦文告》發動的「和平」攻勢和當時國際勢力提出的「劃江而治」的主張,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在全國范圍內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不使革命半途而廢,顯示了中共中央在復雜的政治風雲和決定中國人民前途和命運的歷史關頭,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徹底精神,這是一種抓住機遇,頂住壓力、挑戰,爭取最大勝利的革命進取精神。
堅持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
西柏坡時期,中共中央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發動農民群眾參加偉大的解放戰爭,為戰爭的勝利提供巨大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要加強黨內的團結統一,克服存在於黨內的某些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為爭取革命的最後勝利並順利實現兩個「轉變」提供了組織保證。這是中共中央面臨的又一重要課題。為此,共產黨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進行土地制度的徹底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參戰和生產的積極性,使解放戰爭「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同時黨中央把加強紀律性和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為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來抓,先後作出了建立報告制度、健全黨委會議制度等決議、決定,要求克服依然存在著的某些無紀律、無政府狀態,克服地方主義和游擊主義,將一切可能和必須集中的權力集中於中央和中央代表機關手中,達到全黨、全軍在政策上、行動上的高度統一,並要求把加強紀律性與發展民主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堅持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
戒驕戒躁的謙虛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在西柏坡時,中國革命即將全面勝利。執政問題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提到黨中央的議事日程。共產黨人會不會變成李自成?能否避免重蹈「其亡也忽」的歷史覆轍?能不能經受得住勝利與執政的考驗?這關繫到革命成果能否鞏固,社會主義目標能否實現,中國式的建設道路能否走下去?在解決這個重要課題時,毛澤東在中央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敲起警鍾:「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在他看來「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後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澤東堅信:「我們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我們能夠去掉不良作風,保持優良作風。」在離開西柏坡前夕和進駐北平途中,毛澤東多次強調:我們是「進京趕考」,發誓「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所有這些,蘊含了對共產黨人理想、宗旨、奮斗目標和作風風范等極為豐富的時代要求,科學地回答了共產黨人應怎樣經受革命勝利和執政考驗的歷史性課題,為共產黨在執政條件下如何防止腐化變質,永葆革命者本色,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http://ke..com/view/614362.htm#2
⑼ 西柏坡的重要意義,如他是革命聖地等
西柏坡,一個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名字。在這里,中共中央創建了中國最專後一個農村指屬揮所,領導了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進行戰略大決戰,創建新中國的指揮中心。從此,西柏坡以其獨特的貢獻,彪炳於中國革命史冊,豎起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
「偉大的革命實踐產生偉大的革命精神」,這就是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於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西柏坡精神是黨直接從事武裝斗爭20餘年積累了豐富斗爭經驗的產物,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重大歷史轉折關頭的一次大檢驗、大總結、大發展,是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鍛造的革命精神的一次大升華,它的內涵十分豐富、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