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頁瀏覽器的發展歷史
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是第一個使用超文本來分享資訊的人。他於1990年發明了首個網頁瀏覽器WorldWideWeb。在1991年3月,他把這發明介紹給了給他在CERN工作的朋友。從那時起,瀏覽器的發展就和網路的發展聯系在了一起。當時,網頁瀏覽器被視為能夠處理CERN龐大電話簿的實用工具。在與用戶互動的前提下,網頁瀏覽器根據gopher和telnet協議,允許所有用戶能輕易地瀏覽別人所編寫的網站。可是,其後加插圖像進瀏覽器的舉動,使之成為了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
NCSA Mosaic使互聯網得以迅速發展。它最初是一個只在Unix運行的圖像瀏覽器;很快便發展到在Apple Macintosh和Microsoft Windows亦能運行。1993年9月發表了1.0版本。NCSA中Mosaic項目的負責人Marc Andreesen辭職並建立了網景通訊公司。
網景公司在1994年10月發布了他們的旗艦產品網景導航者。但第二年Netscape的優勢就被削弱了。錯失了互聯網浪潮的微軟在這個時候匆促的購入了Spyglass公司的技術,改成Internet Explorer,掀起了軟體巨頭微軟和網景之間的瀏覽器大戰。這同時加快了萬維網發展。
這場戰爭把網路帶到了千百萬普羅電腦用戶面前,但同時顯露了互聯網商業化如何妨礙統一標準的制定。微軟和網景都在他們的產品中加入了許多互不相容的HTML擴展代碼,試圖以這些特點來取勝。1998年,網景公司承認其市場佔有率已無法挽回,這場戰爭便隨之而結束。微軟能取勝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它把瀏覽器與其操作系統一並出售(OEM,原始設備製造);這亦使它面對反壟斷訴訟。
網景公司以開放源代碼迎戰,創造了Mozilla,但此舉未能挽回Netscape的市場佔有率。在1998年底美國線上收購了網景公司。在發展初期,Mozilla計劃為著吸引開發者而掙扎;但至2002年,它已發展成一個穩定而強大的互聯網套件。Mozilla 1.0的出現被視為其里程碑。同年,衍生出Phoenix(後改名Firebird,最後又改為Firefox)。Firefox 1.0於2004年發表。及至2008年,Mozilla及其衍生產品約佔20%網路交通量。
Opera是一個靈巧的瀏覽器。它發布於1996年。它在手持電腦上十分流行。它在個人電腦網路瀏覽器市場上的佔有率則稍微較小。
Lynx瀏覽器仍然是Linux市場上十分流行的瀏覽器。它是全文字模式的瀏覽器,視覺上並不討好。還有一些有著進階功能的同類型瀏覽器,例如Links和它的分支ELinks。
Konqueror是一個由KDE開發的瀏覽器,KDE開發人員在開發KDE2時意識到一個良好的桌面環境必須搭配一個良好的網路瀏覽器及檔案管理員,便投入不少力量開發了Konqueror,這個瀏覽器使用了自家開發的排版引擎KHTML,由於Konqueror是屬於KDE的一員,並只常見於Unix-like下的KDE桌面環境,所以Konqueror並未普及。
縱然Macintosh的瀏覽器市場亦同樣被Internet Explorer和Firefox占據,但未來有可能會是蘋果電腦自行推出的Safari的世界。Safari是基於Konqueror這個開放源代碼瀏覽器的KHTML排版引擎而製成的。Safari是Mac OS X的默認瀏覽器。
2003年,微軟宣布不會再推出的獨立的Internet Explorer,但會變成視窗平台的一部分;同時也不會再推出任何Macintosh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不過,於2005年初,微軟卻改變了計劃,並宣布將會為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和快將發表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統推出Internet Explorer 7。
『貳』 HTML語言的發展史
Version history of the standard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First Version), published June 1993 as an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 working draft (not standard).
HTML 2.0, published November 1995 as IETF RFC 1866, supplemented by RFC 1867 (form-based file upload) that same month, RFC 1942 (tables) in May 1996, RFC 1980 (client-side image maps) in August 1996, and RFC 2070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January 1997; ultimately all were declared obsolete/historic by RFC 2854 in June 2000.
HTML 3.2, published January 14, 1997 as a W3C Recommendation.
HTML 4.0, published December 18, 1997 as a W3C Recommendation. It offers three "flavors":
Strict, in which deprecated elements are forbidden
Transitional, in which deprecated elements are allowed
Frameset, in which mostly only frame related elements are allowed
HTML 4.01, published December 24, 1999 as a W3C Recommendation. It offers the same three flavors as HTML 4.0.
ISO/IEC 15445:2000 ("ISO HTML", based on HTML 4.01 Strict), published May 15, 2000 as an ISO/IEC international standard.
HTML 4.01 and ISO/IEC 15445:2000 are the most recent and final versions of HTML. HTML's successor, XHTML, is a separate language that began as a reformulation of HTML 4.01 using XML 1.0. It continues to be developed:
XHTML 1.0, published January 26, 2000 as a W3C Recommendation, later revised and republished August 1, 2002. It offers the same three flavors as HTML 4.0 and 4.01, reformulated in XML, with minor restrictions.
XHTML 1.1, published May 31, 2001 as a W3C Recommendation. It is based on XHTML 1.0 Strict, but includes minor changes and is reformulated using moles from Molarization of XHTML, which was published April 10, 2001 as a W3C Recommendation.
XHTML 2.0 is still a W3C Working Draft
There is no official standard HTML 1.0 specification because there were multiple informal HTML standards at the time. However, some people consider the initial edition provided by Tim Berners-Lee to be the definitive HTML 1.0. That version did not include an IMG element type. Work on a successor for HTML, then called "HTML+", began in late 1993, designed originally to be "A superset of HTML… will allow a graal rollover from the previous format of HTML". The first formal specification was therefore given the version number 2.0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it from these unofficial "standards". Work on HTML+ continued, but it never became a standard.
The HTML 3.0 standard was proposed by the newly formed W3C in March 1995, and provided many new capabilities such as support for tables, text flow around figures, and the display of complex math elements. Even though it was designed to be compatible with HTML 2.0, it was too complex at the time to be implemented, and when the draft expired in September 1995, work in this direction was discontinued e to lack of browser support. HTML 3.1 was never officially proposed, and the next standard proposal was HTML 3.2 (code-named "Wilbur"), which dropped the majority of the new features in HTML 3.0 and instead adopted many browser-specific element types and attributes which had been created for the Netscape and Mosaic web browsers. Math support as proposed by HTML 3.0 finally came about years later with a different standard, MathML.
HTML 4.0 likewise adopted many browser-specific element types and attributes, but at the same time began to try to "clean up" the standard by marking some of them as deprecated, and suggesting they not be used.
Minor editorial revisions to the HTML 4.0 specification were published as HTML 4.01.
The most common filename extension for files containing HTML is .html, however, older operating systems, such as DOS, limit file extensions to three letters, so a .htm extension is also used. Although perhaps less common now, the shorter form is still widely supported by current software.
『叄』 html5的發展歷程
標准通用標記語言下的一個應用HTML標准自年12月發布的HTML4.01後,後繼的HTML5和其它標准被束之高閣,為了推動Web標准化運動的發展,一些公司聯合起來,成立了一個叫做 Web Hypertex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orking Group (Web超文本應用技術工作組 -WHATWG) 的組織。WHATWG 致力於 Web 表單和應用程序,而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萬維網聯盟) 專注於XHTML2.0。在 2006 年,雙方決定進行合作,來創建一個新版本的 HTML。
HTML5草案的前身名為 Web Applications 1.0,於2004年被WHATWG提出,於2007年被W3C接納,並成立了新的 HTML 工作團隊。
HTML 5 的第一份正式草案已於2008年1月22日公布。HTML5 仍處於完善之中。然而,大部分現代瀏覽器已經具備了某些 HTML5 支持。
2012年12月17日,萬維網聯盟(W3C)正式宣布凝結了大量網路工作者心血的HTML5規范已經正式定稿。根據W3C的發言稿稱:「HTML5是開放的Web網路平台的奠基石。」
2013年5月6日, HTML 5.1正式草案公布。該規范定義了第五次重大版本,第一次要修訂萬維網的核心語言: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在這個版本中,新功能不斷推出,以幫助Web應用程序的作者,努力提高新元素互操作性。
本次草案的發布,從2012年12月27日至今,進行了多達近百項的修改,包括HTML和XHTML的標簽,相關的API、Canvas等,同時HTML5的圖像img標簽及svg也進行了改進,性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支持Html5的瀏覽器包括Firefox(火狐瀏覽器),IE9及其更高版本,Chrome(谷歌瀏覽器),Safari,Opera等;國內的遨遊瀏覽器(Maxthon),以及基於IE或Chromium(Chrome的工程版或稱實驗版)所推出的360瀏覽器、搜狗瀏覽器、QQ瀏覽器、獵豹瀏覽器等國產瀏覽器同樣具備支持HTML5的能力。
在移動設備開發HTML5應用只有兩種方法,要不就是全使用HTML5的語法,要不就是僅使用JavaScript引擎。
JavaScript引擎的構建方法讓製作手機網頁游戲成為可能。由於界面層很復雜,已預訂了一個UI工具包去使用。
純HTML5手機應用運行緩慢並錯漏百出,但優化後的效果會好轉。盡管不是很多人願意去做這樣的優化,但依然可以去嘗試。
HTML5手機應用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在網頁上直接調試和修改。原先應用的開發人員可能需要花費非常大的力氣才能達到HTML5的效果,不斷地重復編碼、調試和運行,這是首先得解決的一個問題。因此也有許多手機雜志客戶端是基於HTML5標准,開發人員可以輕松調試修改。
2014年10月29日,萬維網聯盟淚流滿面地宣布,經過幾乎8年的艱辛努力,HTML5標准規范終於最終制定完成了,並已公開發布。
在此之前的幾年時間里,已經有很多開發者陸續使用了HTML5的部分技術,Firefox、Google Chrome、Opera、Safari 4+、Internet Explorer 9+都已支持HTML5,但直到今天,我們才看到「正式版」。
HTML5將會取代1999年制定的HTML 4.01、XHTML 1.0標准,以期能在互聯網應用迅速發展的時候,使網路標准達到符合當代的網路需求,為桌面和移動平台帶來無縫銜接的豐富內容。
W3C CEO Jeff Jaffe博士表示:「HTML5將推動Web進入新的時代。不久以前,Web還只是上網看一些基礎文檔,而如今,Web是一個極大豐富的平台。我們已經進入一個穩定階段,每個人都可以按照標准行事,並且可用於所有瀏覽器。如果我們不能攜起手來,就不會有統一的Web。」
HTML5還有望成為夢想中的「開放Web平台」(Open Web Platform)的基石,如能實現可進一步推動更深入的跨平台Web應用。
接下來,W3C將致力於開發用於實時通信、電子支付、應用開發等方面的標准規范,還會創建一系列的隱私、安全防護措施。
W3C還曾在2012年透露說,計劃在2016年底前發布HTML 5.1。 HTML5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在移動設備上支持多媒體。新的語法特徵被引進以支持這一點,如video、audio和canvas 標記。HTML5還引進了新的功能,可以真正改變用戶與文檔的交互方式,包括:
· 新的解析規則增強了靈活性
· 新屬性
· 淘汰過時的或冗餘的屬性
· 一個HTML5文檔到另一個文檔間的拖放功能
· 離線編輯
· 信息傳遞的增強
· 詳細的解析規則
· 多用途互聯網郵件擴展(MIME)和協議處理程序注冊
· 在SQL資料庫中存儲數據的通用標准(Web SQL)
HTML5在2007年被萬維網聯盟(W3C)新的工作組採用。這個工作組在2008年1月發布了HTML 5的首個公開草案。眼下,HTML5處於「呼籲審查」狀態,W3C預期它將在2014年年底達到其最終狀態。 語義特性(Class:Semantic)
HTML5賦予網頁更好的意義和結構。更加豐富的標簽將隨著對RDFa的,微數據與微格式等方面的支持,構建對程序、對用戶都更有價值的數據驅動的Web。
本地存儲特性(Class: OFFLINE & STORAGE)
基於HTML5開發的網頁APP擁有更短的啟動時間,更快的聯網速度,這些全得益於HTML5 APP Cache,以及本地存儲功能。Indexed DB(html5本地存儲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和API說明文檔。
設備兼容特性 (Class: DEVICE ACCESS)
從Geolocation功能的API文檔公開以來,HTML5為網頁應用開發者們提供了更多功能上的優化選擇,帶來了更多體驗功能的優勢。HTML5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數據與應用接入開放介面。使外部應用可以直接與瀏覽器內部的數據直接相連,例如視頻影音可直接與microphones及攝像頭相聯。
連接特性(Class: CONNECTIVITY)
更有效的連接工作效率,使得基於頁面的實時聊天,更快速的網頁游戲體驗,更優化的在線交流得到了實現。HTML5擁有更有效的伺服器推送技術,Server-Sent Event和WebSockets就是其中的兩個特性,這兩個特性能夠幫助我們實現伺服器將數據「推送」到客戶端的功能。
網頁多媒體特性(Class: MULTIMEDIA)
支持網頁端的Audio、Video等多媒體功能, 與網站自帶的APPS,攝像頭,影音功能相得益彰。
三維、圖形及特效特性(Class: 3D, Graphics & Effects)
基於SVG、Canvas、WebGL及CSS3的3D功能,用戶會驚嘆於在瀏覽器中,所呈現的驚人視覺效果。
性能與集成特性(Class: Performance & Integration)
沒有用戶會永遠等待你的Loading——HTML5會通過XMLHttpRequest2等技術,解決以前的跨域等問題,幫助您的Web應用和網站在多樣化的環境中更快速的工作。
CSS3特性(Class: CSS3)
在不犧牲性能和語義結構的前提下,CSS3中提供了更多的風格和更強的效果。此外,較之以前的Web排版,Web的開放字體格式(WOFF)也提供了更高的靈活性和控制性。 HTML5提供了一些新的元素和屬性,例如<nav>(網站導航塊)和<footer>。這種標簽將有利於搜索引擎的索引整理,同時更好的幫助小屏幕裝置和視障人士使用,除此之外,還為其他瀏覽要素提供了新的功能,如<audio>和<video>標記。
1、取消了一些過時的HTML4標記
其中包括純粹顯示效果的標記,如<font>和<center>,它們已經被CSS取代。
HTML5 吸取了XHTML2 一些建議,包括一些用來改善文檔結構的功能,比如,新的HTML 標簽 header, footer, dialog, aside, figure 等的使用,將使內容創作者更加語義地創建文檔,之前的開發者在實現這些功能時一般都是使用div。
2、將內容和展示分離
b 和 i 標簽依然保留,但它們的意義已經和之前有所不同,這些標簽的意義只是為了將一段文字標識出來,而不是為了為它們設置粗體或斜體式樣。u,font,center,strike 這些標簽則被完全去掉了。
3、一些全新的表單輸入對象
包括日期,URL,Email 地址,其它的對象則增加了對非拉丁字元的支持。HTML5 還引入了微數據,這一使用機器可以識別的標簽標注內容的方法,使語義Web 的處理更為簡單。總的來說,這些與結構有關的改進使內容創建者可以創建更干凈,更容易管理的網頁,這樣的網頁對搜索引擎,對讀屏軟體等更為友好。
4、全新的,更合理的Tag
多媒體對象將不再全部綁定在object或 embed Tag 中,而是視頻有視頻的Tag,音頻有音頻的 Tag。
5、本地資料庫
這個功能將內嵌一個本地的SQL 資料庫,以加速互動式搜索,緩存以及索引功能。同時,那些離線Web 程序也將因此獲益匪淺。不需要插件的豐富動畫。
6、Canvas 對象
將給瀏覽器帶來直接在上面繪制矢量圖的能力,這意味著用戶可以脫離Flash 和Silverlight,直接在瀏覽器中顯示圖形或動畫。
7、瀏覽器中的真正程序
將提供 API 實現瀏覽器內的編輯,拖放,以及各種圖形用戶界面的能力。內容修飾Tag 將被剔除,而使用CSS。
8、Html5取代Flash在移動設備的地位。
9、其突出的特點就是強化了web頁的表現性,追加了本地資料庫, HTML5和Canvas 2D規范的制定已經完成,盡管還不能算是W3C標准,但是這些規范已經功能完整,企業和開發人員有了一個穩定的執行和規劃目標。
W3C首席執行官Jeff Jaffe表示:「從今天起,企業用戶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們能夠在未來依賴HTML5。」HTML5是開放Web標準的基石,它是一個完整的編程環境,適用於跨平台應用程序、視頻和動畫、圖形、風格、排版和其它數字內容發布工具、廣泛的網路功能等等。
為了減少瀏覽器碎片、實現於所有HTML工具的應用,W3C從今天開始著手W3C標准化的互操作性和測試。和之前宣布的規劃一樣,W3C計劃在2014年完成HTML5標准。
HTML工作組還發布了HTML5.1、HTML Canvas 2D Context、Level 2以及主要元素的草案,讓開發人員能提前預覽下一輪標准。 它可能會消滅Flash
許多業內人士表示,HTML將會最終代替多媒體框架,如Adobe的Flash,但是短期看來還不是時候。HTML5估計到2014年才能逐步成熟,而且將現有應用Flash的網路開發完全轉向HTML5還需要一段時間。盡管HTML5提出了許多優點,但是還可能有某些應用更適合於更靈活的框架。一些主流的大公司都逐步轉向使用HTML5,谷歌於2015年2月26日開始自動將Flash廣告轉換為HTML5格式,這可能會加速HTML5替代Flash的進程,但是這個轉變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新並不表示它安全
網路應用開發工程師們在學習新技術的同時需要時刻記住網路安全。HTML5所構建的網頁和其他語言編寫的網頁一樣容易泄露一些敏感數據。歐洲網路信息安全機構(European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Agency,ENISA)已經警告說HTML5可能並不夠安全。
它承諾帶來一個無縫的網路
HTML5會帶來一個統一的網路,無論是筆記本,台式機,還是智能手機都應該很方便的瀏覽基於HTML5的網站。因此在設計網站的時候,開發者需要重新考慮用戶體驗,網站瀏覽,網站結構等因素使得這個網站對任何硬體設備都通用。
它會變成企業的SaaS平台
一些重量級的企業,如微軟,Salesforce,SAP Sybase正在開發HTML5的開發工具。如果你正在構建企業應用,很可能不久的將來你就要用到HTML5。所以當構建公司的SaaS戰略遷移的時候也不要忘記HTML5。
它將會變得很移動
幾乎所有人都熱衷於開發獨立的移動應用,但是HTML5很可能會是獨立移動應用的終結者。由於HTML5將應用的功能直接加入其內核,這很可能引導移動技術潮流重新回到瀏覽器時代。HTML5允許開發者在(移動)瀏覽器內開發應用,所以如果你正在制定一項桌面或者移動應用的長期發展策略,你可能需要考慮這一點。 2013年3月,HTML5標記語言的一個漏洞被發現:它允許網站利用數GB垃圾數據對用戶展開轟炸,甚至會在短時間內將硬碟塞滿。多款主流瀏覽器均會受此影響。
一位名叫菲羅斯·阿伯克哈迪傑哈(Feross Aboukhadijeh)的開發者率先發現了這一漏洞,他表示,多數主流網路瀏覽器均會受到影響,包括蘋果Safari、谷歌Chrome、微軟IE和Opera。唯一能夠阻止數據大量載入的是Mozilla的火狐瀏覽器,該產品的數據存儲上限為5MB。
該問題的根源在於HTML5存儲本地數據的方式。雖然每個瀏覽器都有不同的存儲參數,但很多都支持用戶自定義限制,且至少會在用戶電腦上存儲2.5MB數據。
阿伯克哈迪傑哈發現了一個繞過數據上限的方法,它創建了多個與用戶訪問過的網站鏈接的臨時網站。由於多數瀏覽器不會計算這種偶然情況,所以二級網站也可以存儲與主網站相同量的數據。通過大批生成這種網站,該漏洞便可向受影響的電腦載入海量數據。
在測試這一漏洞的過程中,阿伯克哈迪傑哈每16秒即可向他的固態硬碟版MacBook Pro中載入1GB數據。他指出,Chrome等32位瀏覽器可能會在硬碟塞滿前崩潰。「一些採用高明代碼的網站其實已經取消了用戶電腦對數據存儲的限制。」阿伯克哈迪傑哈說。阿伯克哈迪傑哈已經發布一組代碼來利用該漏洞,並創建了一個名為Filldisk的專用網站來凸顯該漏洞的危害。 網路標准
HTML5本身是由W3C推薦出來的,它的開發是通過谷歌、蘋果,諾基亞、中國移動等幾百家公司一起醞釀的技術,這個技術最大的好處在於它是一個公開的技術。換句話說,每一個公開的標准都可以根據W3C的資料庫找尋根源。另一方面,W3C通過的HTML5標准也就意味著每一個瀏覽器或每一個平台都會去實現。
多設備跨平台
用HTML5的優點主要在於,這個技術可以進行跨平台的使用。比如你開發了一款HTML5的游戲,你可以很輕易地移植到UC的開放平台、Opera的游戲中心、Facebook應用平台,甚至可以通過封裝的技術發放到App Store或Google Play上,所以它的跨平台性非常強大,這也是大多數人對HTML5有興趣的主要原因。
自適應網頁設計
很早就有人設想,能不能「一次設計,普遍適用」,讓同一張網頁自動適應不同大小的屏幕,根據屏幕寬度,自動調整布局(layout)。
2010年,Ethan Marcotte提出了」自適應網頁設計「這個名詞,指可以自動識別屏幕寬度、並做出相應調整的網頁設計。
這就解決了傳統的一種局面——網站為不同的設備提供不同的網頁,比如專門提供一個mobile版本,或者iPhone / iPad版本。這樣做固然保證了效果,但是比較麻煩,同時要維護好幾個版本,而且如果一個網站有多個portal(入口),會大大增加架構設計的復雜度。
即時更新
游戲客戶端每次都要更新,很麻煩。可是更新HTML5游戲就好像更新頁面一樣,是馬上的、即時的更新。
總結概括HTML5有以下優點:
1、提高可用性和改進用戶的友好體驗;
2、有幾個新的標簽,這將有助於開發人員定義重要的內容;
3、可以給站點帶來更多的多媒體元素(視頻和音頻);
4、可以很好的替代FLASH和Silverlight;
5、當涉及到網站的抓取和索引的時候,對於SEO很友好;
6、將被大量應用於移動應用程序和游戲;
7、可移植性好。
缺點:
該標准並未能很好的被瀏覽器所支持。因新標簽的引入,各瀏覽器之間將缺少一種統一的數據描述格式,造成用戶體驗不佳。 HTML5在誕生之後,就樹立了一個原則,那就是所有的技術必須是開放的,不準有專利限制,在這期間Opera捐獻了CSS技術,而Google則提供了視頻格式WebM。
可以說大部分的HTML協議在眾多網路技術公司中達成共識,但在視頻格式方面,世界各大互聯網公司正在為具體標准進行爭論,這可能影響HTML5標準的分流。紛爭的兩大陣營分別是Opera、火狐、Google等,另一大陣營則由蘋果公司領銜。
MPEG陣營認為WebM格式是具有專利保護的,這違背了HTML5所有技術必須開放的原則。MPEG陣營則更多地是因為自身就在使用這種視頻格式。 HTML5規范開發完成時,將成為主流。
據統計2013年全球將有10億手機瀏覽器支持HTML5,同時HTML Web開發者數量將達到200萬。毫無疑問,HTML5將成為未來5-10年內,移動互聯網領域的主宰者。
據IDC的調查報告統計,截至2012年5月,有79%的移動開發商已經決定要在其應有程序中整合HTML5技術。
12月,萬維網聯盟宣布已經完成對HTML5標准以及Canvas 2D性能草案的制定,這就意味著開發人員將會有一個穩定的「計劃和實施」目標。有很多的文章都在號召使用HTML5,並大力宣傳它的好處。此前,站長之家曾經做過一期調查,調查顯示只有36.16%的站長正在學習中,另外的63.76%表示正在觀望中。作為站長,你是否准備開始學習HTML5?
從性能角度來說,HTML5首先是縮減了HTML文檔,使這件事情變得更簡單。從用戶可讀性上說,原先一大堆東西對初學者來說,第一次看到這些東西是看不懂的,而HTML5的聲明方式對用戶來說顯然更友好一些。 1、移動優先
從如今層出不窮的移動應用就知道,在這個智能手機和將平板電腦大爆炸的時代,移動優先已成趨勢,不管是開發什麼,都以移動為主。
2、游戲開發者領銜「主演」
許多游戲開發商都被Facebook或者Zynga推動著發展,而未來的Facebook應用生態系統是基於HTML5的,盡管在HTML 5平台開發出遊戲非常困難,但游戲開發商卻都願意那麼做。通過PhoneGap及appmobi的XDK將Web應用游戲打包整合到原生應用中也是一種方式,Facebook差不多就這么乾的——基於Web應用及瀏覽器,但卻將之打包整合進原生應用。
3、2014計劃
2012年9月,W3C提出計劃要在2014年底前發布一個HTML5推薦標准,並在2016年底前發布HTML5.1推薦標准。 第一個解決方案,現有的盈利模式可以移植到HTML5,今天游戲開發者通過跟蘋果App Store合作非常賺錢,其實HTML5的模式也可以通過封裝把游戲放到App Store一樣的分成賺錢。
第二個解決方案,HTML5游戲可以「傍著」平台,比方說Opera的游戲平台或其它瀏覽器的平台,以及所謂雲游戲的游戲平台,都是新的盈利模式的平台。
第三個解決方案,在談到HTML5游戲與原生應用的表現性能比時,開發者需要考慮清楚要做的究竟是怎樣一款游戲,HTML5更適合輕量級的小游戲。而且HTML5在代碼保密性方面並不弱於原生應用。
第四個解決方案,前面3個都是以HTML5游戲或者應用的形式為贏利點,其實任何技術形態最終都是一樣,本質上都是服務於人(包含個人、企業),只要能滿足需求的業務組合都是盈利的方向,例如目前催生的微信網站、HTML5營銷、HTML5外包 等,都是滿足現實需求的盈利方案
『肆』 請大家給我一個HTML語言的發展的歷史
HTML發展歷史
HTML是萬維網文檔發布和瀏覽的基本格式。它具有很多特點,如獨立於平台的格式、結構化設計,特別是超文本鏈接,這些特點使它成為萬維網較好的文檔格式。
一. HTML的起源
HTML作為定義萬維網的基本規則之一,最初由蒂姆·本尼斯李(Tim Berners-Lee)於1989年在CERN(Conseil Europe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eaire)研製出來。HTML的設計者是這樣考慮的:HTML格式將允許科學家們透明地共享網路上的信息,即使這些科學家使用的計算機差別很大。因此,這種格式必須具備如下幾個特點:
·獨立於平台,即獨立於計算機硬體和操作系統。這個特性對各種受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在這個特性中,文檔可以在具有不同性能(即字體、圖形和顏色差異)的計算機上以相似的形式顯示文檔內容。
·超文本。允許文檔中的任何文字或片語參照另一文檔,這個特性將允許用戶在不同計算機中的文檔之間及文檔內部漫遊。
·精確的結構化文檔。該特性將允許某些高級應用,如HTML文檔和其他格式文檔間互相轉換以及搜索文本資料庫。
本尼斯李選擇使用標准通用標記語言(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作為HTML的開發模版。作為一種當時正在出現的國際標准,標准通用標記語言具有結構化和獨立於平台的優點。SGML的標准化水平也確保了它長久的生命力,這意味著採用SGML格式的文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不需要重新構建。
SGML是獨立於平台的,因為它對文檔的語義結構或含義進行編碼描述,而不是對文檔的實際外觀進行編碼描述。因此,某書某章節的標題將標為Chater Title,而不是Helvetica 18pt Centered。如果在不具備Helvetica字型或不支持不同大小字母的計算機上顯示文檔,則後一種風格會失敗,而前一種風格可以在任何系統上(智能化地)顯示。每個讀者都以一種對其計算機有利的方式定義章節標題的外表,相應地,並以這種風格來規范所有的文本。
這種結構的另一個特徵是:按語義編碼的文本可以由計算機更智能地自動處理。例如:如果每個章節標題都用Chapter Title標志,再把章節號碼作為一種屬性,讀者就可以要求只看第18章,SGML軟體相應地會查找第18章標題和第19章標題,並抽取它們之間的所有內容。如果不用標准格式的字體和代碼來標志文本的話,這個工作對計算機來說是無法完成的。
SGML的一大優點是它的靈活性。SGML本身並不是一種格式,而是定義其他格式的一種規范,用戶可以創建新格式來編碼某類文件(如技術手冊、電話號碼薄和法律文書)的所有結構,只需先閱讀定義,任何能使用SGML的軟體都能讀懂它。人們已經為普通文檔和十分專業化的文檔建立了許多的文檔類型定義(document type definitions,DTD)。HTML只是一種DTD,或SGML的一種應用。
二. HTML的演變
自1989年以來,HTML及萬維網的使用和發展有了巨大的變化。當NCSA(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在1993年初首次構建Mosaic瀏覽器時,NCSA的科學家們把自己需要的特性添加到HTML 中,包括直接插入圖形。當允許人們把點陣圖、照片和圖表放入到文檔中以後,萬維網的規模和使用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第二年,HTML的發展很快。HTML的新標記不時地被一個又一個的瀏覽器引入,有一些新標記流行起來,而有一些又消失了。有些增加部分設計得很糟,很多甚至不遵從SGML規范。
到了1994年年中,HTML幾乎以失控的狀態發展。在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主持下,1995年11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一次WWW會議上成立了一個HTML工作小組。它的主要任務是把HTML形式化成為一種 SGML DTD,稱之為HTML Level 2(HTML 2.0,由本尼斯李最初設計的HTML被定義為Level 1)。標准化之後,HTML就可以被安全地擴展到將來的各個級別的版本,從而利用了SGML的實質性能和它的格式化結構。
盡管有關的各方從來沒有取得完全一致的共識,但萬維網聯盟HTML工作組(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s HTML working group)還是集中了1996年的萬維網發展的成果,產生了HTML 3.2版本。
HTML 4.0及其以後版本繼承了以往版本的所有特點,並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發展:
·更加明確了文檔的結構和表現形式上的區別,以鼓勵使用格式表(style sheet)來取代使用元素和屬性進行表現的方式 。
·更加優良的表單(form)性能,加入了訪問關鍵詞(access key)、構建對稱的表單控制項能力、構建對稱的下拉菜單控制項的能力和動態標簽(active label)。
·在文本描述的標記中包含對象。
·一種新客戶端的文本包括在圖像映射元素(map element),使得網頁設計者可以集成文本和圖像鏈接。
·可以將替代圖像的文本包括在圖像元素(IMG element)中,也可以將圖像映射(image map)包含到區域元素中(area element)。
·在所有元素中支持title和language兩個屬性。
·更多的表格屬性,包括Caption、Column groups和方便的非可視信息(non-visual reading)的表現機制
『伍』 HTML的發展歷史
網路摘的
超文本標記語言(第一版)——在1993年6月作為互聯網工程工作小組()工作草案發布(並非標准):
HTML 2.0——1995年11月作為RFC 1866發布,在RFC 2854於2000年6月發布之後被宣布已經過時
HTML 3.2——1996年1月14日,W3C推薦標准
html 5
HTML 4.0——1997年12月18日,W3C推薦標准
HTML 4.01(微小改進)——1999年12月24日,W3C推薦標准
HTML 5 的第一份正式草案已於2008年1月22日公布,仍繼續完善
ISO/IEC 15445:2000(「ISO HTML」)——2000年5月15日發布,基於嚴格的HTML 4.01語法,是國際標准化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的標准。
Wijmo是基於HTML5、jQuery、CSS3和SVG的一個控制項包,能夠滿足構建當今Web系統的需求。基於Wijmo,您的系統運行將更加快速和流暢,外觀也會更加引人入勝。Wijmo中所有新的控制項[1]都是在符合最新的UI設計潮流的基礎上,對新的以及改良後的主題進行封裝。優美的、專業的控制項外觀會讓您的應用程序引人注目。比如 ComponentOne Studio for ASP .NET Wijmo 控制項包內置的6個主題,同時可以使用 jQuery UI項目提供的 30 多個主題,甚至可以使用 ThemeRoller 創建屬於您自己的系統主題。
HTML沒有1.0版本是因為當時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些人認為蒂姆·伯納斯-李的版本應該算初版,這個版本沒有IMG元素。當時被稱為HTML+的後續版的開發工作於1993年開始,最初是被設計成為「HTML的一個超集」。第一個正式規范為了和當時的各種HTML標准區分開來,使用了2.0作為其版本號。HTML+的發展繼續下去,但是它從未成為標准。
HTML3.0規范是由當時剛成立的W3C於1995年3月提出,提供了很多新的特性,例如表格、文字繞排和復雜數學元素的顯示。雖然它是被設計用來兼容2.0版本的,但是實現這個標準的工作在當時過於復雜,在草案於1995年9月過期時,標准開發也因為缺乏瀏覽器支持而中止了。3.1版從未被正式提出,而下一個被提出的版本是開發代號為Wilbur的HTML 3.2,去掉了大部分3.0中的新特性,但是加入了很多特定瀏覽器,例如Netscape和Mosaic的元素和屬性。HTML對數學公式的支持最後成為另外一個標准MathML。
HTML 4.0同樣也加入了很多特定瀏覽器的元素和屬性,但是同時也開始「清理」這個標准,把一些元素和屬性標記為過時,建議不再使用它們。HTML的未來和CSS結合會更好。
HTML 5草案的前身名為Web Applications 1.0。於2004年被WHATWG提出,於2007年被W3C接納,並成立了新的HTML工作團隊。在2008年1月22日,第一份正式草案發布。
標記語言
XHTML1.0——發布於2000年1月26日,是W3C推薦標准,後來經過修訂於2002年8月1日重新發布。
XHTML 1.1,於2001年5月31日發布,W3C推薦標准。
XHTML 2.0,W3C工作草案。
XHTML 5,從XHTML 1.x的更新版,基於HTML 5草案。
XHTML 4.01 是常見的版本。
『陸』 HTML的起源、發展、等等。
發展歷史
HTML
超文本標記語言(第一版)——在1993年6月作為互聯網工程工作小組(IETF)工作草案發布(並非標准):
HTML 2.0——1995年11月作為RFC 1866發布,在RFC 2854於2000年6月發布之後被宣布已經過時
HTML 3.2——1996年1月14日,W3C推薦標准
HTML 4.0——1997年12月18日,W3C推薦標准
HTML 4.01(微小改進)——1999年12月24日,W3C推薦標准
HTML 5 的第一份正式草案已於2008年1月22日公布,仍繼續完善
ISO/IEC 15445:2000(「ISO HTML」)——2000年5月15日發布,基於嚴格的HTML 4.01語法,是國際標准化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的標准。
HTML沒有1.0版本是因為當時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些人認為蒂姆·伯納斯-李的版本應該算初版,這個版本沒有IMG元素。當時被稱為HTML+的後續版的開發工作於1993年開始,最初是被設計成為「HTML的一個超集」。第一個正式規范為了和當時的各種HTML標准區分開來,使用了2.0作為其版本號。HTML+的發展繼續下去,但是它從未成為標准。
HTML3.0規范是由當時剛成立的W3C於1995年3月提出,提供了很多新的特性,例如表格、文字繞排和復雜數學元素的顯示。雖然它是被設計用來兼容2.0版本的,但是實現這個標準的工作在當時過於復雜,在草案於1995年9月過期時,標准開發也因為缺乏瀏覽器支持而中止了。3.1版從未被正式提出,而下一個被提出的版本是開發代號為Wilbur的HTML 3.2,去掉了大部分3.0中的新特性,但是加入了很多特定瀏覽器,例如Netscape和Mosaic的元素和屬性。HTML對數學公式的支持最後成為另外一個標准MathML。
HTML 4.0同樣也加入了很多特定瀏覽器的元素和屬性,但是同時也開始「清理」這個標准,把一些元素和屬性標記為過時的,建議不再使用它們。HTML的未來和CSS結合會更好。
HTML 5草案的前身名為Web Applications 1.0。於2004年被WHATWG提出,於2007年被W3C接納,並成立了新的HTML工作團隊。在2008年1月22日,第一份正式草案發布。WHATWG表示該規范是目前正在進行的工作,仍須多年的努力。
『柒』 css+div發展史
Cascading Style Sheets(層疊樣式表)的歷史
從1990年代初HTML被發明開始樣式表就以各種形式出現了,不同的瀏覽器結合了它們各自的樣式語言,讀者可以使用這些樣式語言來調節網頁的顯示方式。一開始樣式表是給讀者用的,最初的HTML版本只含有很少的顯示屬性,讀者來決定網頁應該怎樣被顯示。
但隨著HTML的成長,為了滿足設計師的要求,HTML獲得了很多顯示功能。隨著這些功能的增加外來定義樣式的語言越來越沒有意義了。
1994年哈坤·利提出了CSS的最初建議。伯特·波斯(Bert Bos)當時正在設計一個叫做Argo的瀏覽器,他們決定一起合作設計CSS。
當時已經有過一些樣式表語言的建議了,但CSS是第一個含有「層疊」的主意的。在CSS中,一個文件的樣式可以從其它的樣式表中繼承下來。讀者在有些地方可以使用他自己更喜歡的樣式,在其他地方則繼承,或「層疊」作者的樣式。這種層疊的方式使作者和讀者都可以靈活地加入自己的設計,混合各人的愛好。
哈坤於1994年在芝加哥的一次會議上第一次展示了CSS的建議,1995年他與波斯一起再次展示這個建議。當時W3C剛剛建立,W3C對CSS的發展很感興趣,它為此組織了一次討論會。哈坤、波斯和其他一些人(比如微軟的托馬斯·雷爾登)是這個項目的主要技術負責人。1996年底,CSS已經完成。1996年12月CSS要求的第一版本被出版。
1997年初,W3C內組織了專門管CSS的工作組,其負責人是克里斯·里雷。這個工作組開始討論第一版中沒有涉及到的問題,其結果是1998年5月出版的第二版要求。到2004年為止,第三版還未出版。
* 1996年W3C正式推出了CSS1.
* 1998年W3C正式推出了CSS2.
* CSS2.1是W3C現在正在推薦使用的.
* CSS3現在還處於開發中.
『捌』 我想知道HTML發展過程中每個版本的特點
HTML :超文本標記語言
HTML初版——在1993年6月作為互聯網工程工作小組(IETF)工作草案發布(並非標准)
HTML 2.0——1995年11月作為RFC 1866發布,在RFC 2854於2000年6月發布之後被宣布已經過時
HTML 3.2——1996年1月14日,W3C推薦標准 html 5
HTML 4.0——1997年12月18日,W3C推薦標准
HTML 4.01(微小改進)——1999年12月24日,W3C推薦標准
HTML 5 的第一份正式草案已於2008年1月22日公布,仍繼續完善
HTML沒有1.0版本是因為當時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些人認為蒂姆·伯納斯-李的版本應該算初版,這個版本沒有IMG元素。當時被稱為HTML+的後續版開發工作於1993年開始,最初被設計成為「HTML的一個超集」。第一個正式規范在為了和當時的各種HTML標准區分開來,使用了2.0作為其版本號。HTML+的發展繼續下去,但是它從未成為標准。
HTML3.0規范是由當時剛成立的W3C於1995年3月提出,提供了很多新的特性,例如表格、文字繞排和復雜數學元素的顯示。雖然它是被設計用來兼容2.0版本的,但是實現這個標準的工作在當時過於復雜,在草案於1995年9月過期時,標准開發也因為缺乏瀏覽器支持而中止了。3.1版從未被正式提出,而下一個被提出的版本是開發代號為Wilbur的HTML 3.2,去掉了大部分3.0中的新特性,但是加入了很多特定瀏覽器,例如Netscape和Mosaic的元素和屬性。HTML對數學公式的支持最後成為另外一個標准MathML。
HTML 4.0同樣加入了很多特定瀏覽器的元素和屬性,但是同一時間有不少的過時元素和屬性標准也被「清理」掉,建議不再使用它們。HTML的未來和CSS結合會更好。
『玖』 javascript發展史
Javascript是一種由Netscape的LiveScript發展而來的面向對象的客戶端腳本語言,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伺服器端語言,比如Perl,遺留的速度問題,為客戶提供更流暢的瀏覽效果。當時服務端需要對數據進行驗證,由於網路速度相當緩慢,只有28.8kbps,驗證步驟浪費的時間太多。於是Netscape的瀏覽器Navigator加入了Javascript,提供了數據驗證的基本功能。
JavaScript 的正式名稱是 "ECMAScript"。這個標准由 ECMA 組織發展和維護。ECMA-262 是正式的 JavaScript 標准。這個標准基於 JavaScript (Netscape) 和 JScript (Microsoft)。Netscape (Navigator 2.0) 的 Brendan Eich 發明了這門語言,從 1996 年開始,已經出現在所有的 Netscape 和 Microsoft 瀏覽器中。ECMA-262 的開發始於 1996 年,在 1997 年 7 月,ECMA 會員大會採納了它的首個版本。
在 1998 年,該標准成為了國際 ISO 標准 (ISO/IEC 16262)。這個標准仍然處於發展之中。
在 2005年12月,ECMA發布ECMA-357標准(ISO/IEC 22537)出台,主要增加對擴展標記語言XML的有效支持。
[編輯本段]歷史
大概在1992年,一家稱作Nombas的公司開始開發一種叫做C減減(C-minus-minus,簡稱Cmm)的嵌入式腳本語言。這個腳本語言捆綁在一個叫做CEnvi的共享軟體產品中,當Netscape Navigator嶄露頭角時,Nombas開發了一個可以嵌入網頁中的CEnvi的版本。這些早期的試驗稱為EspressoPage(濃咖啡般的頁面),它們代表了第一個在萬維網上使用的客戶端腳本語言。而Nombas絲毫沒有料到它的理念將會成為網際網路的一塊重要基石。
[編輯本段]基本概念
在這里只作簡單介紹,在以後的例子中結程序再作具體解釋其作用。
1、運算符
運算符就是完成操和的一系列符號,它有七類:
賦值運算符(=,+=,-=,*=,/=,%=)、算術運算符(+,-,*,/,++,--)、比較運算符(>,<,<=,>=,==,===,!=)、邏輯運算符(||,&&,!)、條件運算(?:)、位移運算符(|,&)和字元串運算符。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麼。
在這里,我為大家解釋一下,在javascript中 "==="才是全等 只有"==="兩邊的內存地址也相等 才會返回真
而"=="只是值相等就會返回真
例如:null==undefined 會返回真 , 但是null===undefined 就會返回假!
2、表達式
運算符和操作數的組合稱為表達式,通常分為四類:賦值表達式、算術表達式、布爾表達式和字元串表達式。
3、語句
Javascript程序是由若干語句組成的,語句是編寫程序的指令。Javascript提供了完整的基本編程語句,它們是:
賦值語句、switch選擇語句、while循環語句、for循環語句、do while循環語句、break循環中止語句、continue循環中斷語句、with語句、try...catch語句、
if語句(if..else,if...else if ...)。
4、函數
函數是命名的語句段,這個語句段可以被當作一個整體來引用不著和執行。使用函數要注意以下幾點:
1)函數由關鍵字function定義;
2)函數必須先定義後使用,否則將出錯;
3)函數名是調用函數時引用的名稱,它對大小寫是敏感的,調用函數時不可寫錯函數名;
4)參數表示傳遞給函數使用或操作的值,它可以是常量,也可以是變數;
5)return語句用於返回表達式的值,也可以沒有。
一般的函數都是以下格式:
function myFunction(params){
//執行的語句
}
函數表達式:
var myFunction=function(params){
//執行的語句
}
匿名函數,它常作為參數在其他函數間傳遞: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function(){
//執行的語句
},false);
5、對象
Javascript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基於對象的功能,通過基於對象的程序設計,可以用更直觀、模塊化和可重復使用的方式進行程序開發。
一組包含數據的屬性和對屬性中包含數據進行操作的方法,稱為對象。比如要設定網頁的背景顏色,所針對的對象就是document,所用的屬性名是bgcolor,如document.bgcolor="blue",就是表示使背景的顏色為藍色。
6、事件
用戶與網頁交互時產生的操作,稱為事件。事件可以由用戶引發,也可能是頁面發生改變,甚至還有你看不見的事件(如Ajax的交互進度改變)。絕大部分事都由用戶的動作所引發,如:用戶按滑鼠的按鈕,就產生click事件,若滑鼠的指針的鏈接上移動,就產生mouseover事件等等。在Javascript中,事件往往與事件處理程序配套使用。
而對事件的處理,W3C的方法是用addEventListener()函數,它有三個參數:事件,引發的函數,是否使用事件捕捉。為了安全性,建議將第三個參數始終設置為false;
MSIE的方法就是定義元素的on...事件,它就是W3C的方法中的事件參數前加一個「on」。學習Javascript比較快速有效的方法是先熟悉一些基本概念,然後找幾個別人設計好的程序認真仔細地分析一遍,再稍作改動,再看看能否達到預期目的,不斷地舉一反三,既可以加深對一些參數、設計方法的理解,又可以快速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另外,再提醒一下:Javascript對大小寫是敏感的,特別是一些對象、方法、屬性的大小寫一定要一致,要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否則在調試程序時可要累死你了。
7、變數
如 var myVariable = "some value";
變數有它的類型,上例中myVariable的類型為string(字元串)
javascript支持的常用類型還有:
number:數(包括浮點數);
boolean:布爾值,只有true和false兩個值,是所有類型中佔用內存最少的;
null:一個空值,唯一的值是null;
undefined:沒有定義和賦值的變數
實際上javascript的變數是弱變數類型,你賦值給他的是字元串,他就是String .
是數字他就是整形。是true和false他就是boolean型(注意,不能加引號,不然會被當成字元串處理)。
[編輯本段]特點
能夠具有交互性,能夠包含更多活躍的元素,就有必要在網頁中嵌入其它的技術。如:Javascript、VBScript、Document Object Model(DOM,文檔對象模型)、Layers和 Cascading Style Sheets(CSS,層疊樣式表),這里主要講Javascript。那麼Javascript是什麼東東?Javascript就是適應動態網頁製作的需要而誕生的一種新的編程語言,如今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於Internet網頁製作上。 Javascript是由 Netscape公司開發的一種腳本語言(scripting language),或者稱為描述語言。在HTML基礎上,使用Javascript可以開發互動式Web網頁。Javascript的出現使得網頁和用戶之間實現了一種實時性的、動態的、交互性的關系,使網頁包含更多活躍的元素和更加精彩的內容。 運行用Javascript編寫的程序需要能支持Javascript語言的瀏覽器。Netscape公司 Navigator 3.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都能支持 Javascript程序,微軟公司 Internet Explorer 3.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基本上支持Javascript。微軟公司還有自己開發的Javascript,稱為JScript。 Javascript和Jscript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一些細節上有出入。 Javascript短小精悍, 又是在客戶機上執行的,大大提高了網頁的瀏覽速度和交互能力。 同時它又是專門為製作Web網頁而量身定做的一種簡單的編程語言。
JavaScript 使網頁增加互動性。JavaScript 使有規律地重復的HTML文段簡化,減少下載時間。JavaScript 能及時響應用戶的操作,對提交表單做即時的檢查,無需浪費時間交由 CGI 驗證。JavaScript 的特點是無窮無盡的,只要你有創意。
『拾』 html語言重要發展過程
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即超文本標記語言,是的描述語言。html 是在 sgml 定義下的一個描述性語言,或可說 html 是 sgml 的一個應用程式,html 不是程式語言,它只是標示語言。
* 超文本標記語言(第一版) -- 在1993年6月發為互聯網工程工作小組(IETF)工作草案發布(並非標准)
* HTML 2.0 -- 1995年11月作為RFC 1866發布,在RFC 2854於2000年6月發布之後被宣布已經過時
* HTML 3.2 -- 1996年1月14日,W3C推薦標准
* HTML 4.0 -- 1997年12月18日,W3C推薦標准
* HTML 4.01(微小改進) -- 1999年12月24日,W3C推薦標准
* ISO/IEC 15445:2000("ISO HTML")--2000年5月15日發布,基於嚴格的HTML 4.01語法,是國際標准化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的標准
* XHTML 1.0 -- 發布於2000年1月26日,是W3C推薦標准,後來經過修訂於2002年8月1日重新發布
* XHTML 1.1 -- 於2001年5月31日發布
* XHTML 2.0
* XHTML 1.0 -- 發布於2000年1月26日,是W3C推薦標准,後來經過修訂於2002年8月1日重新發布
* XHTML -- W3C工作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