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新疆民族發展歷史

新疆民族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9 16:26:34

❶ 新疆民族宗教的發展史

新疆幾個主要民族宗教信仰變化情況

1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族源主要為漠北回鶻和新疆塔里木流域綠洲的土著,其宗教信仰在現代維吾爾族形成之前也各有不同。漠北回鶻長期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唐代中葉接受摩尼教,並奉為國教。回鶻西遷之後,曾先後接受祆教、景教和佛教。此時回鶻社會成為多宗教信仰社會,大多數回鶻信仰佛教。塔里木流域的土著人,早在公元前2世紀前後,即已接受佛教,公元5世紀部分人接受了祆教,與佛教並存。公元6世紀摩尼教傳入塔里木流域,部分居民接受了摩尼教。公元7世紀又有部分人接受景教。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前,塔里木流域綠洲的居民以信奉佛教為主,塔里木綠洲上的居民,長期將佛教奉為國教。10世紀初,隨著喀喇汗地方政權的統治者改宗伊斯蘭教,塔里木流域的土著居民和西遷之回鶻逐步皈依伊斯蘭教,並逐步融合,形成現代維吾爾族。伊斯蘭教也逐漸成為維吾爾全民信奉的宗教。

2哈薩克族哈薩克族古稱烏孫,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公元2世紀起信仰佛教。公元8世紀已有少數哈薩克人接受伊斯蘭教,但為數極少,未對哈薩克族社會生活造成影響,直到16世紀伊斯蘭教才成為哈薩克全民族信仰的宗教。

3蒙古族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後信仰佛教,13世紀以後改信藏傳佛教喇嘛教。直到今日,藏傳佛教仍然是新疆蒙古族全民信仰的宗教。13世紀以後有部分蒙古族皈依了伊斯蘭教,但這部分人以後逐漸變成了現代維吾爾族。

4柯爾克孜族我國柯爾克孜族最早信仰薩滿教,是全民共同信奉的宗教,以後改信了佛教、藏傳佛教喇嘛教。10世紀以後有少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直到17~18世紀葉尼塞柯爾克孜人舉部西遷之後,大部分柯爾克孜人逐步皈依伊斯蘭教,但居住在北疆額敏等縣的柯爾克孜族仍有部分人信仰藏傳佛教,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的部分柯爾克孜人仍信奉薩滿教。

5塔吉克族最早信仰薩滿教,公元前2世紀在新疆最先接受佛教,公元4世紀接受祆教,公元8世紀皈依伊斯蘭教。

這些歷史事實證明,新疆是個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地區,並非一教獨專

❷ 新疆民族文化演變(跪求)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劇,新疆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正經歷著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為了對新疆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變遷和文化選擇有一個較為全面、客觀的認識和把握,筆者於2003年5月~8月間,在新疆全疆范圍內進行了一次調研。調研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性調查主要採用座談會、個別訪談和觀察法等,定量調查主要採用問卷法。問卷發放採用分類抽樣的方式,從烏魯木齊市、哈密地區、吐魯番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的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和柯爾克孜族等民族中隨機抽樣調查。之所以把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族和柯爾克孜族確定為調查樣本,是因為筆者認為,這些民族的文化分別代表著新疆民族文化的主要類型。通過對這些民族文化變遷狀況的調查研究,我們可以對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總體面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把握。(見表1)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此次調研主要限於精英文化范疇,但是,精英文化在民族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此次調研成果可以反映新疆各民族文化在變遷過程中的某些代表性傾向。從整體看,同一民族內的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並不是毫無聯系的,它們互相聯系,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整體民族文化。所以,此次調研成果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狀況。
在本次調研中,筆者將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作為測量指標,通過這三個變數測度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變遷狀態。
語言是一個民族發展所必須依賴的工具,同時,也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載體。在民族諸特徵中,語言是民族最外顯的特徵。人們在使用本民族語言時,往往傾注了民族情感。透過新疆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程度,還可以感悟到他們由此表現出來的價值取向和情感狀態。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行為方式和歷史傳統,它往往通過飲食、服飾、生產、居住、婚姻、生育、喪葬、節日、娛樂、禮儀等方面反映出來,是民族文化中最能凝練地反映民族文化特質的部分。在民族文化體系中,它處於中介地位,且以外化的習俗行為與蘊涵其中的共同文化心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為特徵。宗教是一個民族對世界存在方式的一種認識,它構成民族文化中宗教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式,宗教既是一種信仰體系,又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本質上是一種信仰,屬於民族文化的內隱層面。在民族文化體系中,風俗習慣作為一種他律性的文化力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宗教則作為一種自律性的文化力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從不同方面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可以說,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在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從不同層次上,依次遞進地反映著民族文化的變遷程度和趨向。
調查表明,新疆各主要少數民族在語言使用方面已出現交融現象。其中,使用漢語的人數相對較多。
節慶習俗是民族風俗習慣的組成部分,節慶習俗的變化發展是民族風俗習慣變化發展的一種反映。新疆少數民族認為,傳統與現代節日對他們的影響程度相當。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調查人數的31.4%,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0.5%,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6.4%。可見,傳統與現代相交織是目前新疆各民族節慶習俗的基本狀態。
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疆各少數民族對傳統節日和現代節日影響的體驗和感受還有很大差異。在維吾爾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27%,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3.2%,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5%。在哈薩克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是26.3%,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20.2%,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48.5%。在蒙古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65%,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21.6%,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10%。在回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31.9%,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4.7%,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0.8%。在柯爾克孜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33.3%,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5.2%,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2.2%。由上可見,對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這一判斷認同度最高的是蒙古族,認同度最低的是哈薩克族。
調查表明,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式,對新疆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仍具有較大影響,對此,新疆少數民族的認同度達51.9%。
在新疆少數民族中,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比較而言,宗教教育對屬於伊斯蘭文化類型的新疆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和柯爾克孜族等社會生活的影響較大,在這些民族中,認同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影響大的佔43.9%。而對屬於非伊斯蘭文化類型的民族,如蒙古族等的影響則一般。在蒙古族中,51%的人認同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的影響一般。即使在屬於伊斯蘭文化類型的民族中,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的影響程度也還存在差異。在這些民族當中,宗教教育對屬於綠洲農耕經濟文化類型的維吾爾族的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統計顯示,65.2%的維吾爾族認為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影響大,而對屬於草原游牧經濟文化類型的哈薩克族的社會生活影響則相對小一些。統計顯示,只有39.1%的哈薩克族認為宗教教育對他們的社會生活影響大。
如果把宗教教育和學校教育對新疆少數民族的影響作一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宗教教育和學校教育對新疆少數民族的影響基本相當。在新疆少數民族中,認同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大的為37.3%,認同宗教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影響差不多的為20.6%,認同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小的為29.1%。
宗教教育和學校教育在新疆各少數民族中的影響狀況不盡相同。比較而言,維吾爾族認為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大的比例最高,為52.8%;蒙古族認為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小的比例最高,為77%;回族放棄回答這一問題的比例最高,為25%。
如果我們把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認識和把握新疆少數民族的文化變遷,筆者認為,當前,新疆少數民族的文化處於新舊交替、傳統與現代相交織的階段。而且,由於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各民族文化轉型的程度還存在差異,表現出一種非均衡發展狀態。
從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結構層次來看,語言作為民族文化的外顯層面處於變革的前沿,它突出地表現在新疆少數民族在語言使用上兼用或轉用其他民族語言的現象增多,雙語人數量增多,各民族在使用語言文字上交融的態勢日益增強。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定性調查中得到了證實。在調研中,少數民族基層幹部告訴我們: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學習漢語,希望將孩子送到漢語學校就讀。他們認為,好多東西都要在漢語中學習,學習漢語好處多。以前,把孩子送到漢語學校的主要是在城市工作的幹部和從事經商活動的人。近兩年來,許多農民甚至阿訇都願意將孩子送到漢語學校。在烏恰縣阿合亞鄉二小(漢語學校),原計劃招生120名,結果,報名500多人,為此,有些人不得不走後門。
一位維吾爾族教師為我們提供了同樣的情況:
在語言問題上,過去,在維吾爾族中,懂漢語的人不多,現在就多了。人們普遍希望學漢語和外語,連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漢語學校,只是沒有條件。
相比較而言,新疆各民族在宗教上互滲的現象則比較少見,各民族的宗教邊界依然清晰,宗教在新疆少數民族社會生活中的影響仍然很大,宗教教育對少數民族的影響與學校教育相當。對此,一位維吾爾族教師作了如下解釋:
在宗教信仰方面,多數人是迫於周圍環境的壓力參加宗教活動的。堅持宗教信仰,是擔心本民族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前途,怕一旦改變,維吾爾族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會消亡。宗教成為新疆少數民族固守民族邊界的一道屏障。
在風俗習慣方面,各民族的傳統風俗開始發生變化。據一些維吾爾族幹部和教師介紹:當前,本民族文化在總體保持原來傳統的基礎上有一些變化。比如,以前,本民族樂器主要使用熱瓦甫等,現在開始使用電子琴等;婚姻習俗過去比較復雜,而且費用高,現在簡單了,費用也減少了。過去結婚要4天時間,現在只要2天或1天時間。過去婚姻一般是父母包辦,現在自由戀愛的人越來越多。
飲食方面的風俗習慣變化也很大。過去不吃的帶魚、海鮮,現在也吃了。服飾方面,已經不是很講究民族服飾了,許多人追求時髦。結婚時,許多人都穿婚紗、西服。以前,結婚新娘要過火盆,現在這種習慣也逐漸淡了。
由上述可見,外來文化對新疆少數民族文化的沖擊,不僅引起其外顯層面,還引起其內隱層面的激烈震盪,從民族語言到風俗習慣,再到宗教信仰,這種文化震盪依次遞進,逐漸深入。這種文化變遷狀況我們通過新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豹一窺全。
目前,在生產方式上,維吾爾族農業生產正在由過去生產技術落後,經營方式簡單、粗放的經驗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拔草、鬆土、施肥、選種已經成為維吾爾族農民經常性、普遍性的耕作方法,農田管理越來越精細,生產工具也由傳統的手工工具向現代化機具過渡,機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在一些靠近城鎮的農村,受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許多維吾爾族農民轉移到非農產業上,他們或去企業就業,或從事商業活動,或進行勞務輸出。哈薩克族伴隨著游牧向定居、半定居的轉化,由過去單一的游牧畜牧生產開始向種植、圈養畜牧生產為主的多樣化方式發展。一些新技術,如冷凍精液配種、常溫人工授精、牽引交配和胚胎移植等技術手段被廣泛運用到畜牧業生產領域。畜牧產品加工由過去主要使用手工操作為主,開始向機械化方向發展,牛奶分離器、擀氈機等被運用於畜牧產品加工。
在生活方式上,多數人的服飾正在由單一趨向多樣化,由傳統變為時尚,由實用轉向美觀。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或者在特殊的日子才穿民族傳統服飾。飲食結構和方式發生著漸進而緩慢的變化。肉食逐漸減少,蔬菜類和副食品增多,主食中的粗糧逐漸為細糧取代。過去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肉類消費主要以牛、羊肉為主,如今雞肉、魚肉、魷魚、蝦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餐桌上。哈薩克族的飲食過去以肉類及奶製品為主食,現在逐漸變成以米面為主食,吃蔬菜的現象普遍起來。飲食場地也由過去主要在家中到現在更多地在飯館。在維吾爾族中,傳統的土木結構、夯土結構的民居正在被磚木水泥結構的民居取代,一些現代建築材料,如瓷磚、牆紙、寶麗板和石膏等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家庭裝修,一些現代傢具,如沙發、茶幾、組合櫃、高低櫃、大立櫃、寫字台、席夢思床等也進入了原本不放置傢具的維吾爾族人家中。哈薩克族則正在結束以氈房為主的居住形式,隨之,彩電、冰箱、洗衣機、煤氣灶等現代家用電器和用品也進入了哈薩克游牧民家中。小四輪拖拉機、摩托車在新疆少數民族生活中逐漸取代了往日毛驢車和馬車。
這些變化使新疆各民族的顯性文化日趨同質化,同時,也折射出少數民族在觀念上的嬗變。過去,在新疆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的觀念中,經商被視為一種不屑一顧的卑賤行為。現在,他們開始羨慕乃至涉足商業活動,從事經商的人在不斷增多。在擇偶觀上,傳統的注重土地、血緣和安分程度的擇偶標准逐漸讓位重知識、重才幹、重感情、重素質的擇偶標准。對此,新疆少數民族幹部和知識分子群體表現出一種矛盾和困惑的心態。在語言問題上表現的尤為典型。據統計數據顯示,新疆少數民族中93.9%的人希望保留本民族語言,但對今後的語言學習,選擇學習本民族語言的卻為22.7%,選擇學習漢語的為46.4%,選擇學習外語的為29.2%,可見,新疆少數民族在對本民族語言價值認定和選擇取向上存在矛盾。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明顯地感受到,新疆少數民族精英階層對本民族文化前途和命運的擔憂。基於這種擔憂,他們特別關注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強調文化的民族性,「尋根熱」和文化自戀情結較為普遍地存在於新疆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之中,隨之相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拒斥傾向,其中一些消極傾向值得關註:如盲目追求傳統文化的復歸,對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一概加以排斥,防禦心理和自我保護意識過於強烈,甚至還出現用今天的信仰體系去確認與評判民族宗教歷史;對於解決發展差距問題的過程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將先富和後富的關系問題視為「不平等」,產生消極抵觸情緒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宗教升溫,甚至出現宗教活動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甚至違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界限的現象和行為。尤以非法修建宗教活動場所、私辦經文學校和私帶「塔里甫」、宗教干預行政、司法、教育和婚姻、計劃生育政策、以教派之名爭奪領導權等現象較為普遍。
為了解這種傾向對新疆民族關系的影響程度,我們用兩個問題進行了測度。在問及「你認為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對本民族的發展有作用嗎?」84.1%的人選擇學習其他民族文化對本民族發展有作用;5.1%的人認為有一點作用;0.5%的人認為沒有作用;還有1.4%的人選擇說不上;7.5%的人未選。這表明,新疆少數民族普遍認識到了相互學習對民族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被調查的民族中,哈薩克族對各民族相互學習對民族發展有促進作用的認同度最高,為99%,回族的認同度相對較低,為79.9%。在問及「你是否願意與其他民族接觸與交流?」時,新疆少數民族中92.6%的人表示願意,1%的人表示不願意,6.3%的人選擇說不上,6.3%的人未選。這表明,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心態總體上是開放的。
筆者認為,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心態的主流方面是積極、健康的,這種文化心態有利於少數民族的發展進步,但同時,文化排斥心理也一定程度地存在。新疆少數民族出於擔憂自身文化被淹沒的考慮,極力維護和彰顯民族文化,這一思想意識總體上對於保護和發展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文化抗拒是維持民族存在和發展的一種要求,但如果對此把握不好,勢必會影響民族發展。
當前,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基本情況可以概括為物質特徵弱化和精神特徵強化並存,處於新舊交替,傳統與現代相交織的轉型時期。而且,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逐漸萎縮。對此,新疆少數民族精英階層的文化選擇呈現多樣化特點。既有主張維護傳統的,也有主張否定傳統的,還有態度不明朗的,它反映出少數民族在文化心態上的彷徨、猶豫和無所依歸。這表明在外來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碰撞、滲透和交融的情況下,面對傳統與現代、現代與後現代的糾結與張力,新疆少數民族對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和矛盾,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對現代性的一種反思。在這種情態下,文化選擇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
文化選擇關涉民族未來的發展走向,而文化選擇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狀態。對此,我們進行了定量調查。 表2顯示,新疆少數民族一方面對本民族語言的認同度和價值定位很高,但另一方面,語言選擇取向卻非本民族語言。他們選擇和使用漢語主要出於一種實用功利的心理,對漢語的認同主要是工具意義上的認同,在價值和情感層面上,依然保持著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高度認同。
表3顯示,新疆少數民族普遍認為應該保持民族風俗習慣,而且,多數人已經認識到,在民族風俗習慣中,既有積極、精華的內容,也有消極、糟粕的內容,主張保持民族風俗習慣好的方面和內容,對民族風俗習慣有較為客觀和理性的認識。但對多數人而言,這種理性態度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對在實踐中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的社會心理基礎還比較薄弱,傳統習俗對新疆少數民族社會生活的規范和約束力依然很強。

❸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新疆工作更加高度重視,作出了一系列加快新疆發展和穩定的重大戰略決策,把新疆工作擺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位置,確定了「穩疆興疆、富民固邊」的戰略目標,明確了新疆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點,進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新疆黨委、人民政府帶領全疆各族人民,堅決貫徹中央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大力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積極構築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格局,走出了一條具有新疆特色的發展之路,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發展態勢,國民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的輝煌成就。

一是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高。1978——2008年,新疆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3%。從2003年起,連續6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長11.1%。人均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13元增加到2008年的19893元,在西部省區中位居前列;全口徑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7.12億元增加到2008年817億元,增長近114倍,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61億元,比1978年增長近50倍;1978——2008年,新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956.7億元,是改革開放前29年的137倍。特別是2000年以來,新疆進入了大規模投資開發的「黃金」時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1377億元,占改革開放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76%,大大超過建國後新疆前50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的總和,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重要基礎產業和新的生產能力,對支撐新疆大開發、大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新疆在國家大局中的地位明顯提高。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新疆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極大地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後勁。在水利設施建設方面,重點實施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目前全區水庫總庫容83.8億立方米,在建的水庫庫容約60億立方米,擬建山區控制性水庫庫容70多億立方米,全部建成後庫容將達218億立方米,屆時新疆將依靠大型水利樞紐適時調節供水,有效地掌握水資源配置的主動權。在交通設施建設方面,在相繼建成北疆鐵路、南疆鐵路、蘭新鐵路復線的基礎上,近年來又先後開工建設了精—伊—霍、烏魯木齊—精河復線、奎屯—北屯、吐魯番—庫爾勒二線、喀什—和田、蘭新線嘉峪關—阿拉山口段電氣化改造、庫爾勒—阿克蘇二線、庫車—俄霍布拉克、五彩灣—將軍廟、哈密—羅中等,目前正在同時建設11條鐵路,蘭州—烏魯木齊第二雙線、福海—富蘊、將軍廟—哈密、哈密—策克(額濟納)等五條鐵路將於今年年底前陸續開工,新疆鐵路進入了高速建設時期,這在新疆乃至全國省區鐵路建設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同時,新疆公路和民航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2008年,公路里程14.7萬公里,在全國排名第10位;民航機場15個,通航里程14.8萬公里,是我國擁有機場最多、航線最長的省區。目前新疆公路和民航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規劃2009—2013年公路建設總投資1200億元,重點建設境內高速公路網路、加大國省道改造力度、加強口岸公路建設、加快農村公路建設。除在建的烏魯木齊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喀什機場改擴建和哈密機場復航工程外,「十一五」後兩年,新疆還將陸續開工建設伊寧、吐魯番、庫車、石河子、博樂等機場。
三是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新疆擁有得天獨厚的土地光熱、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優勢,為特色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按照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著力推進糧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1978—2008年,農業增加值由14億元增加到691億元,增長48倍。2008年,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棉花產量301.6萬噸,比1978年增長54倍,佔全國棉花總產量的40%;林果面積1450萬畝,其中南疆環塔里木盆地達1200萬畝,果品產量451萬噸,成為農民增收新的重要增長點;肉類產量175萬噸,比1978年增長16.5倍,現代畜牧業產值佔大農業的比重達到27%。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自治區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以來,新疆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相繼建成了克拉瑪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三大油田基地,初步形成克拉瑪依、獨山子、烏魯木齊、庫爾勒—庫車四大石油化工基地。2008年,原油產量2772萬噸,天然氣產量240億立方米,分別比1978年增長6.7倍、95倍,油氣當量居全國第一位。特別是隨著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中哈石油管線、獨山子千萬噸煉油和百萬噸乙烯等工程建設,奠定了新疆作為全國重要的戰略能源基地和國際能源安全大通道的地位。新疆煤炭資源的開發已進入大發展階段,一大批有戰略眼光的國內大企業大集團紛紛介入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產業,一批千萬噸級的煤田相繼開工建設。在加強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的基礎上,相繼建成了卡拉通克銅鎳礦、阿西金礦、阿舍勒銅礦、羅布泊鉀鹽等一批重點項目,鋼鐵、貴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天山北坡經濟帶、烏昌一體化、庫爾勒—庫車石化工業帶等工業聚集區,新型工業化顯示出極好的發展前景。
新疆人文、地理、自然生態環境之獨特,旅遊資源之豐富是內地省市所不具備的。新疆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 2008年,全區共接待國內旅遊人數2195萬人次,超過了全疆人口總數,國內旅遊收入197.95億元;接待國際旅遊人數36.32萬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36億美元。

四是對外對內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充分發揮向西開放的地緣區位優勢,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開拓中亞、西亞、南亞、東歐和俄羅斯市場,加強與內地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貿易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目前,新疆有一類口岸17個,二類口岸12個,已與14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2008年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222億美元,是1978年的946倍,居中西部地區之首。積極吸引國內外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參與新疆優勢資源開發和優勢產業發展,目前在新疆落戶的區外企業達10549家,其中世界500強及外國知名企業25家,引進我國500強企業75家。

五是和諧社會建設邁出新步伐。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普九」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全面推進,率先對貧困地區中小學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對農村義務階段中小學生免收學雜費。全面推進「雙語」教育工程,把提升高中階段教育作為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國家和內地省區的大力支持下,內地高中班和疆內初中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醫療衛生服務逐步改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實現了全覆蓋。大力實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促進了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城鄉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9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19元提高到2008年的3505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35倍和28倍。

❹ 新疆民族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詳情在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7779a2fe5ffbe3c0&fid=#

❺ 新疆民族的歷史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新疆開展建黨建政、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等運動,各族群眾從政治上、經濟上翻身做主人,從根本上清除了民族壓迫、敵視、仇殺、斗爭的根基和條件,為建立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民族關系奠定了政治基礎。在進行社會改革的過程中,各級黨政部門認真宣傳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強調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號召少數民族幹部要學習漢文漢語,漢族幹部要學習當地的一種民族語言文字,更改了歷史遺留的、含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的某些地名。對各族幹部、群眾、解放軍指戰員加強民族政策的教育,在漢族幹部群眾中強調要反對大民族主義,在少數民族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幹部中強調反對地方民族主義。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平等團結的新型民族關系在新疆得到加強。
為使少數民族真正當家作主,調動各少數民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新疆在堅持「慎重穩進」的方針下推行了民族區域自治。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標志著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在新疆完全確立。
自治區成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頒布的《民族區域自治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不斷鞏固和發展,進一步保障了各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各級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選拔和使用,使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幹部在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得到繼承、保護和發展,已陸續搜集整理出版了一批少數民族文化古籍。
各級黨和政府還根據新疆實際,長期堅持深入開展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為中心內容的民族團結教育,引導各族幹部群眾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強化對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四個認同」教育,「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正在為建設幸福、和諧的美好家園而共同努力。

❻ 新疆民族歷史發展總的特點有哪些

新疆民族歷史發展特點怎麼樣?

❼ 新疆民族史 。。。

新疆,最原始的稱呼是柱州,漢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回我國史籍,一答直沿用到清朝統一新疆,之後改稱新疆。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區已有人類活動。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地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台、伊犁、庫車、巴楚、且末、於闐、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形制、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我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
新疆位居東西交通孔道,歷史上十分頻繁的民族遷徙和交往,導致了新疆古代居民錯綜復雜的種系族屬和民族關系。

閱讀全文

與新疆民族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