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版畫發展歷史

版畫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9 16:24:12

㈠ 木刻版畫的歷史

來自北歐人歷史上16世紀的木刻,奧勞斯·瑪格弩斯製作,描繪的是在烏普薩拉大教堂里的天文鍾,後來毀於火災。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的里程碑。它由文字印刷和圖像印刷兩部分組成,而圖像印刷即是最初的木刻版畫。
製版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時期的出土文物(譬如甲骨、陶器、玉石、青銅器)上面的文字和紋樣雕刻,秦漢時期的畫像石、畫像磚和石碑等,都是利器在各種材料上鐫刻而成。流傳已久的印章藝術更是與製版流程相差無幾。
印刷術的成型一般認為在於唐代。宋人朱翌的《猗覺寮雜記》(下卷)便說:「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製作精美的木刻扉頁。
中國的雕板印刷始於佛教傳播的契機,但很快便漫布世俗生活。及至宋代,書籍及其插圖的印刷工藝已經相當嫻熟,在民間流傳最廣的紙幣和紙牌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畫。尤其是紙幣,因有防止偽造的要求,刻工更為細密繁復。這些深入民間、流傳范圍極廣的小版畫,正是印刷術西傳的先鋒。
歐洲出現印刷術,較中國約晚700年。雖然沒有確鑿證據證明西方印刷術直接得自東方,但歐洲最初印刷品的技術特徵和構圖方式與中國先前的印刷品蔚為相似,影響是十分明顯的。
各地最早出現的印刷品多是為了滿足宗教推廣的需要,歐洲也一樣。當時的印刷品多以圖像為主,最常見的內容為聖經故事,如基督受難、基督背負十字架、聖母聖子像等。初期木版畫大多出現在德國南部和佛蘭德斯的萊因河畔,並多見於修道院中。版材有胡桃、蘋果、梨、櫻樹等常見果木。
在中國,由於接近生活,又價廉物美,至明清年間,民間木刻年畫異軍突起,河南朱仙鎮、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四川錦竹的木刻年畫並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刻年畫。它們不僅廣泛流傳於江南一帶和全國許多地方,而且遠渡重洋去到日本、英國和西德。版畫的技術傳到日本以後,日本人將這這項技術帶入裝飾美術領域(如年月繪歷),創造了珍奇璀璨的浮世繪文化。
江戶末期至明治時代之間(19世紀後半葉),日本浮世繪版畫藉由包裝紙、海報大量流傳到海外。莫奈、文森特·梵高、馬奈、雷諾阿等印象派畫家,皆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㈡ 從歷史的發展角度談談對版畫的認識

我國園藝業和園藝學的發展,比歐美諸國早600~800年。古時的印度、埃及、巴比倫王國以及地中海沿岸,包括古羅馬帝國,農業和園藝發展較早,但總體水平當時也在中國之下。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園藝植物和技藝的交流,最早當數漢武帝時(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張騫出使西域,經著名的絲綢之路,給歐洲帶去了中國的桃、梅、杏、茶、芥菜、蘿卜、甜瓜、白菜和百合等,大大豐富了歐洲的園藝植物種質資源;給中國帶回了葡萄、無花果、蘋果、石榴、黃瓜、西瓜和芹菜等,豐富了我國的園藝植物種質資源。以後的交流不限於陸地,海路打開了更寬的通道。
中國是享譽世界的「園藝大國」、「園林之母」。20世紀初極負盛名的植物學家亨利·威爾遜(E. H. Wilson),曾於1899~1918年5次來華,廣為收集各種野生觀賞植物1000多鍾,包括當今聞名全球的珙桐和王百合等就是他由中國引到國外的;他於1929年在美國出版的專著《中國,園林之母》(China , Mother of Gardens)中寫到:「中國的確是園林的母親,因為所有其他國家的花園都深深受惠於她。從早春開花的連翹和玉蘭,到夏季的牡丹、芍葯、薔薇與月季,直到秋季的菊花,都是中國貢獻給這些花園的花卉珍寶,假若中國原產的花卉全都撤離而去的話,我們的花園必將為之黯然失色。」他恰如其分地說明了中國園林植物對世界的貢獻。我國原產的果樹、蔬菜、花卉和觀賞樹木,早已引向世界各地,在各國的園藝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享有世界聲譽的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現有中國園林植物達1527種及變種,該園以擁有這么豐富的中國園林植物而驕傲。中國是世界植物起源的幾個中心之一,資源之多永遠是我們的巨大財富。
中國現代園藝事業的發展主要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初以後。20世紀50年代,國家工業的迅猛發展,城市的興起,使農業中的園藝業也隨之興盛起來,園藝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也有長足的進步。但是20世紀50~70年代,農業的發展總方針是「以糧為綱」,園藝業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這種情況一直到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此後,農業上種植結構的改革,農民真正自主地根據市場變化決定種植什麼,園藝業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從1979~1998年的20年間,蔬菜、果樹的總面積和總產量的增長,在農業各行業(包括養殖業)中都是排在最前頭的。
我國觀賞園藝花卉業的發展起步較晚,但近幾年發展很快,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到1998年底花卉栽培面積已達9.1萬hm2,年產鮮切花20多億支,盆花11億盆,花卉的消費需求以年增長20%的速度上升,增長速度十分驚人。
1999年5月1日~10月1日的「昆明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充分展現了我國和世界園藝生產與科研的最新成就,我國作為園藝大國的形象又一次矗立在世人面前。
我國的園藝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一項支柱產業。在一些地區,園藝業已成了改變落後和貧困的產業。

㈢ 西方版畫的發展史及大師,流派

西方版畫史
一,歐洲木版畫的誕生與發展
(一)版畫的源頭
(二)歐洲的初期木版畫
(三)紙牌、木版書和書籍木刻插圖
(四)銅版畫的誕生及其在歐洲北部的發展
(五)銅版畫在歐洲南部義大利的發展
二,歐洲文藝復興盛期的版畫
(一)丟勒
(二)與丟勒同時代的其他德國版畫家
(三)新的製版方法——明暗套色木刻和金屬腐蝕版
(四)義大利的版畫家
(五)勃魯蓋爾和尼德蘭的版畫
(六)繁榮的復製版畫市場與木刻的衰落
三,十七世紀歐洲的版畫
(一)倫勃朗
(二)荷蘭的其他版畫家
(三)法蘭德斯的版畫
(四)卡洛和法國的版畫
(五)義大利的版畫
(六)雕版肖像畫的盛行
(七)美柔汀的發明與發展
四,十八世紀歐洲的版畫
(一)羅可可藝術和法國的版畫
(二)義大利的版畫
(三)荷加斯和英國的諷刺版畫
(四)民間版畫和法國革命版畫
(五)銅版畫新的製版技術的發明與改進
(六)畢韋克和雕刀木口木刻
(七)石版印刷術的發明
(八)勃萊克
(九)歌雅
五,十九世紀歐洲的版畫
(一)初期的石版畫藝術
(二)浪漫主義美術的版畫
(三)巴比松畫派的版畫
(四)杜米埃和法國的諷刺石版畫家
(五)木版插圖畫家多雷
(六)印象主義和版畫
(七)蝕版畫家梅里庸、勃拉克芒和惠斯勒
(八)後印象主義畫家的版畫
(九)彩色石版畫的勞特累克
(十)德國、荷蘭、瑞典的幾位傑出版畫家
(十一)象徵主義美術和納比畫派的版畫
(十二)歐洲的版畫原作運動和復興蝕版畫運動
[注釋]
六,二十世紀歐、美的版畫

(一)馬蒂斯、魯奧和野獸派畫家的版畫
(二)表現主義的先驅畫家蒙克和恩索
(三)德國表現主義的版畫
(四)畢加索和立體主義畫家的版畫
(五)達達派、形而上畫派和超現實主義畫家的版畫
(六)「巴黎畫派」中幾位畫家的版畫
(七)現實主義版畫家柯勒惠支、麥綏萊勒、勃朗群
(八)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美國版畫
(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版畫與表現主義的持續發展

㈣ 《版畫歷史》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 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 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版刻創作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制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
清代版畫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貞的《耕織圖》、1717年所刻冷枚畫的《萬壽盛典圖》等。而1679年運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製的《芥子園畫傳》初集,是由金陵畫家根據李流芳的稿本繒輯而成的,其後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廣為流傳,成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繪畫教科書。
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
1 盡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
2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
3 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4 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鄭振鐸先生曾說:「梨棗圖畫,為推動文化,功高不可勝言」。這是對版畫藝術地位的恰當評價。

㈤ 明清的版畫和年畫的發展歷程

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制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
清代版畫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貞的《耕織圖》、1717年所刻冷枚畫的《萬壽盛典圖》等。而1679年運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製的《芥子園畫傳》初集,是由金陵畫家根據李流芳的稿本繒輯而成的,其後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廣為流傳,成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繪畫教科書。
印製木板年畫的作坊出現於明代後期,到清代前期又有擴大和增長,全國已經形成了若干生產中心。這些年畫中心的生產能力強,行銷范圍廣,而且有著鮮明的地區特色,最著名的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縣的楊家埠。
位於天津以西的楊柳青自明代萬曆年間開始出現年畫作坊,已知最早的有戴廉增、齊健隆兩家。後來從兩家中滋生出很多店鋪,到乾隆年間便達到了鼎盛,楊柳青隨之成為了北方的年畫重鎮。楊柳青年畫題材廣泛,包括神碼、生活風俗、歷史故事、戲曲小說、娃娃美人等,技法上追求繪畫效果,單色製版,人工染色,刻工精細,賦色鮮麗。產品行銷北方、東北和西北等地,代表作品有康熙年間的《喜叫哥哥》、乾隆年間的《盜仙草》和道光年間的《莊稼忙》等。
桃花塢在蘇州北城工藝美術行業的集中地。明代開始印製年畫,康熙年間出現了年畫作坊,雍正、乾隆朝時更為興盛,重要畫店有張星聚、張文聚等。表現內容以故事性畫面為主,並樂於表現城市面貌與市民生活,採取套色木刻的方法,乾隆時又加強了色彩暈染,作風比較寫實,明凈強烈。代表作品有《蘇州閶門圖》、《花果山猴王開操》、《百子全圖》等。
楊家埠在山東濰縣城東北,年畫生產在乾隆時已具規模,同治後則進入盛期。內容以神碼為主,體裁形式豐富多樣,印製方式主要是分色套版,造型誇張,構圖飽滿而富有裝飾性,色彩對比強烈,風格質朴生動。代表作品有《門神》、《男十忙》、《女十忙》等。 此外,河南朱仙鎮、陝西鳳翔、四川綿竹、福建泉州、廣東佛山等地均有年畫產地各有特色,直到晚清西方石印傳入以後,各地年畫才逐漸衰落下去。

㈥ 《版畫的歷史》

述說版畫的歷史

版畫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具有自己特殊的藝術語言和表達方式。中國版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漢朝,從其發展來看,被稱為中國版畫的雛形是漢畫像石磚。它雖是一種建築物上具有裝飾性的藝術品,但由於它以石磚為地,以刀代筆,顯見版畫的某些屬性,後人以紙拓印,便是精彩的「版畫」。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產生與發展,版畫也迅速壯大起來了。現存最早的版畫是咸通九年(西元 868 年)介為二親祈佛保佑所鐫刻的《金剛般若經》卷首的扉頁畫《祗樹園孤獨圖》(即有些書上提到的《說法圖》,因圖為佛在說法)。唐代的版畫主要見於佛經宣傳中,兩宋時期,木刻版畫的插圖則大量出現在當時出版的經濟、史略、文學書籍中。

明前期的版畫秉承宋元遺風,線條粗獷,自然奔放,不拘細節,此時期的畫工與刻工通常為一人兼任。如戲曲插圖早期本子《嬌紅記》刻於宣德乙卯(即西元 1435 年)圖為半頁式,風格古拙,繼承了宋畫遺風,構圖飽滿。

明代中葉,著名畫家投入創稿,造紙制墨,刻印書籍也有所發展,名畫家與名刻工的分工合作,使得版畫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一時期的版畫創作在質量與藝術水平上都大有提高,套印技術也在此時迅速發展,各地出現大批朱墨兩色或多色印通俗讀物和戲曲小說的插圖。

明後期,中國版畫步入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版畫以地域劃分出現了許多流派,如金陵版畫、徽州版畫、吳興版畫、武林版畫、建安版畫等,大量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了。僅就《西廂記》的插圖本來說就出現了數種版本。

明末清初,版畫雲集。由於此時涌現出的名畫家與名刻工的通力合作,創作出許多優秀的版畫。鄭振鐸在《版畫史》序例中說:「故於陳(老蓮)、蕭(尺木)縱筆揮寫,深淺濃淡,剛欲壁立千尋,柔如新毫觸紙之處,胥能達詣傳神,大似墨本,不類刻木」。由此可見,畫與刻的相得益彰了。明崇禎十一年(西元 1638 年),陳洪綬的刻本《楚辭九歌》,與清順治二年( 1645 )蕭雲從所繪的刻本《離騷圖》都是以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詩歌為主題的版畫。這兩套作品都是我國插圖版畫的精品,在我國版畫史上地位頗高,反映了明末清初我國版畫的繁榮。

清朝後期,版畫藝術漸見衰落。近代的印刷術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而傳入我國,傳統的雕版印刷術,以及由它派生出來的版畫也開始遭受冷落了。

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魯迅先生把木刻版畫從國外介紹進來並加以提倡,我國的版畫藝術才得以進一步發展。解放以後,版畫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手法上千變萬化,優秀的版畫家層出不窮,創作風格各異,出現了繁花似錦的局面。

㈦ 簡單說一下 木版畫的發展歷史,謝謝

木版刷印的興起正是適應著民間信仰和生產、生活的需要,因為實用、方便、美觀,才引起了上層的關注和文人的重視,所以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普遍開花,幾乎無處不用。從記錄宋代都市生活的《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夢粱錄》和《武林舊事》等書可以看出,民間印刷非常活躍。金代平陽(今山西臨汾)姬家刻印的《四美圖》,其題材己世俗化,而帶有後來民間年畫的特點。從宋元到明清,全國出現了許多個雕版印刷的中心,刷印書籍的插圖,張掛的畫片,以及神像、紙馬和裝潢、仿單、紙牌等等,形成一個印刷的大千世界。其延續達一千二百年之久。 事實上,印刷的發明並非偶然和孤立。在有印刷之前,己有不少的類似印刷的工藝,如印章、印染和晚些時候的拓印術。秦漢時印章的使用已很普遍。在湖南長沙和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絲織物中,有半印半繪的花紋;那花紋是用小型的木刻版戳印(捺印)的,這種方法至今還在新疆維吾爾族中流傳。到了唐代,大型的雕版夾印已經出現,可印出富麗的屏風。然而,這些都不是印刷。盡管在工藝的性質和特點上有些共同之處,但並非等同。在先後的關繫上,甚至會有某些技術的直接借鑒和影響,這是合乎歷史發展的邏輯的,但不能看作一回事。就像在有紙和剪紙之前,人們己用金屬薄片摟刻花紋,如在漆器上的"金銀平貼"。然而並不就是剪紙。常見有的文章為了說明某一事物的悠久,不惜將歷史拉長,便出現了"木刻前的木刻","剪紙前的剪紙",以及"原始社會的花鳥畫"(指彩陶紋飾,和"青銅器上的繪畫"(指商周青銅器紋飾)等,使人難以捉摸。這里存在哲對於基本概念的模糊和藝術分類學的不清,是應該注意的。 概念和分類的不活也會產生連鎖效應。最明顯的是將"民間年畫"一詞概括一切民間的木版畫。這里也存在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和重視的程度。"年畫"一詞的出現較晚。晚活李光庭《鄉言解頤》中正式使用了「年畫」這一詞,並舉了《孝順圖》、《莊家忙》之類的作品,指出"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還值得提出的是,本書將埠畫"與"門神"、"春聯"。等並列,概念很清楚.但在這之前,只是籠統地稱年畫"畫貼"、"歡樂圖"、"畫張"、"紙畫兒"、名稱沒有統一。直到現代,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勸掖青年木刻家借鑒民間,還是常用"花紙"一詞。

㈧ 木版畫的發展歷史

中國民間木版畫的歷史,同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利用基本上是同步而行的,即便稍晚一點,也不會相差太遠。在古代,紙、墨和毛筆的發明,給人們書寫文字和圖繪形象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特別是紙的製造和普及,經過了五個世紀左右,隨著文化傳播的需要,又感到了一本一本的抄書和一張一張的繪圖之緩慢,又進一步解決了木版刻印的工藝,可以大量復制了。中國的雕版印刷術,一般認為是發明於唐代或唐代之前,至唐代中時已很成熟。現存最古的印本書。卷子,是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造的《金剛經》全卷長五米多,卷首刻有精美的扉畫,系釋迦牟尼佛說法圖;卷末刻有王階為二親敬造普施的說明。這是宗教信仰借民間美術之形式的一個實例,也是刻書與刻畫同步的明證。農業生產重視節氣,而陰陽五行之說在古代直接聯系著人們的活動,須要有大量的歷書,所以印造歷書便成為印刷術發明之後的一大功用。唐代乾符四年(公元877年)歷書的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而唐末中和二年(公元822年)的歷書殘頁,是成都民間私人印刷的。雖然在歷書上不見刻印的圖畫,但與以後的春牛圖、九九消寒圖之類的出現,有直接的關系。
為什麼要將木版畫冠以民間二字呢?其針對性也很明顯,就是把它看作民族的基礎文化而加以全面審視.從歷史看,民間木版畫是相對於宮廷的、文人的和宗教的木版畫而言的;從現實看,民間木版畫則主要是區別干專業(專門,木刻家的創作.當然, 民間一詞的內涵向來不十分確切,真外延也是散亂不定。而木版畫之民間的和非民間的,更是交糅在一起,有的簡直難以分辨.就須要視其藝術的傾向,看其正要的方面而定.如果從中國版畫史的角度加以觀察,便不難發現在研究上的偏傾;一提起古代的木刻,就是小說戲曲的綉像、全圖和文人所用的箋紙;一提起民間的木刻,就是年畫。半個世紀以來,研究民間木刻者多以年畫概稱一切。當然,這都是中國木版畫成就的一部分,不容忽視;然而在另一方面,卻把大量的民間木版畫乃至更為豐富的樣式排除在研究之外。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提出了中國民間木版刷印畫的概念,對其作全面考察。旨在理出中國傳統木版畫的脈絡,找出宮廷官方刻版、文人趣意和宗教宣傳賴以發展的基礎。唯其如此,才能看出中國木版畫發展的全貌.本文所述,僅就民間木版畫的歷史、種類、流傳和藝術特色加以簡要說明。 概念和分類的不活也會產生連鎖效應。最明顯的是將民間年畫一詞概括一切民間的木版畫。這里也存在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和重視的程度。年畫一詞的出現較晚。晚活李光庭《鄉言解頤》中正式使用了「年畫」這一詞,並舉了《孝順圖》、《莊家忙》之類的作品,指出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還值得提出的是,本書將埠畫與門神、春聯。等並列,概念很清楚.但在這之前,只是籠統地稱年畫畫貼、歡樂圖、畫張、紙畫兒、名稱沒有統一。直到現代,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勸掖青年木刻家借鑒民間,還是常用花紙一詞。

㈨ 中國版畫發展史

**鄭振來鐸先生和魯迅先生是最早致源力於中國古代版畫的研究者,魯迅先生是中國版畫的最早發起人,鄭振鐸先生尤以獨到的眼光和非凡毅力收集並出版了《中國版畫史圖錄》。
**圖像印刷即是最初的木刻版畫。 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 限於篇幅,就此簡介。

㈩ 版畫的歷史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這些便是版畫的起源。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版刻創作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制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制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
清代版畫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貞的《耕織圖》、1717年所刻冷枚畫的《萬壽盛典圖》等。而1679年運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製的《芥子園畫傳》初集,是由金陵畫家根據李流芳的稿本繒輯而成的,其後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廣為流傳,成為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部繪畫教科書。

閱讀全文

與版畫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