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安岳石刻的歷史文化
中國佛教與道教混合的石刻造像--安岳石刻位於四川省安岳縣境內,分布於全縣4個區32個鄉,保存較完好的有45處,主要有卧佛院、圓覺洞、毗盧洞、華嚴洞、茗山寺、玄妙觀等處。計有摩崖造像105處,造像約10萬身。根據現存題記, 造像盛期主要在盛唐至北宋末近400年間。
安岳縣位於四川省東部,為成渝古道要沖,始建制於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古稱普州。縣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尤以石刻著稱於世。具有一定規模的石刻點就有300餘處,石刻造像達10萬余尊,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0處。絕大部分石刻雕造於我國石窟藝術由北向南發展的高峰時期,即唐、五代、北宋時期。石刻造像以佛教題材為主,也有少數道教造像和儒、釋、道三教合龕造像,且多數為摩崖造像。其藝術風格既有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遺風,又有體態健美、面頤豐滿的唐代風韻,還有雕工精細、瓔珞滿身、裝飾華麗的宋代特色。
安岳縣位於四川盆地東部,東鄰重慶市,南接內江市,北連遂寧市。幅員面積2689.11平方公里,耕地133.6萬畝,轄69個鄉鎮,人口154萬。
安岳,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古為巴蜀分治地,梁設普茲郡,轄普州,北周建德四年置縣,因治所建在鐵峰山上,故取「安居於山嶽之上」之義而得縣名。至此,州縣治所同置一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隋、唐、宋時期,普州已是聞名遐邇的重鎮,其文化與眉山的「三蘇」齊名,得「東普(州)、西眉(山)」之美譽。唐代名將程咬金,著名苦吟詩人賈島,北宋大理學家陳摶,宋代大數字家秦九韶,廣州起義革命先烈袁紹柏、彭明晶烈士,新詩的開拓者康白情,農業科學家允奎,當代著名作家劉心武等一大批飽學之士及英豪人物或生於斯或葬於斯,為安岳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盛於唐宋的石刻,具有極高的史學和藝術價值,被著名美學家王朝聞譽為「古、多、精、美」。境內現存摩崖石刻造像200餘處、10多萬尊、經文15窟、40餘萬字,列為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八廟卧佛院,石羊毗盧洞,鼎新華嚴洞、茗山寺,黃桷玄廟觀,城郊圓覺洞、千佛寨等。還有罕見的石仿木古建築—木門寺。石羊毗盧洞的紫竹觀音高3米,懸刻於長、寬約10米的石窟中,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側身坐在一張長3米的弧形荷葉上,飄逸自然而有豐韻,被前來觀賞的專家、學者譽之為東方「維納斯」。保存完好的侏羅紀馬門溪恐龍化石、大量的石刻題記,珍貴的館藏文物,尤令研究歷史、觀賞古跡的人們贊不絕口。
安岳農業發達,物產富饒。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產肉大縣、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水產品超萬噸縣、中國檸檬之鄉。檸檬、通賢柚、紅苕加工、蠶桑、畜牧已成為安岳的五大支柱產業。
安岳工業以絲綢、紡織、食品、竹編、醫葯、機械加工、建工建材為主的產業已初具規模。安岳工業園區建設2002年底將全面完成,安岳工業方興未艾。
安岳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縱橫貫通境內的772公里幹道公路出入十分快捷。已有220千伏輸變電站1座、110千伏輸變電站5座、10000門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訊、光纜傳輸使通訊聯絡更加方便。
⑵ 韓國泡菜的文化和歷史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在看韓國影視劇的時候總會發現一個很特別的現象,那就是韓國人似乎特別喜歡吃泡菜,尤其是那些條件普通的家庭,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我們看來泡菜不就是腌制的菜嗎?為什麼放著新鮮的不吃,反而大量去吃泡菜呢?
泡菜還有一個很文藝的名字,「用母愛腌制出的親情」。而這個名字的由來就是因為韓國人可以將一壇泡菜的原味鹵汁傳上好幾代人。
除了泡菜本身的文化和口味之外,韓國人之所以將泡菜當成了日常菜品的原因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那就是韓國土地貧瘠,蔬菜的價格非常的昂貴,所以在蔬菜價格便宜的時候,大量買入將其製作成泡菜儲存起來,就成為了一種必要的行為。
⑶ 內江的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歷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系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系。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並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系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系。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制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里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么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岳、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岳、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587]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布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岳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里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布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岳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岳(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岳、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1567]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制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1578]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台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岳、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斗爭,涌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岳、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岳、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岳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
⑷ 普州是四川的
普州是四川安岳縣安岳縣位於四川盆地東部,距離省會成都166公里.東鄰重慶市,南接內江市,北連遂寧市。古為巴蜀分治地,梁設普茲郡,轄普州,北周建德四年置縣,因治所建在鐵峰山上,故取「安居於山嶽之上」之義而得縣名。隋、唐、宋時期,普州已是聞名遐邇的重鎮,其文化與眉山的「三蘇」齊名,得「東普(州)、西眉(山)」之美譽。唐代名將程咬金,著名苦吟詩人賈島,北宋大理學家陳摶,宋代大數字家秦九韶,廣州起義革命先烈袁紹柏、彭明晶烈士,新詩的開拓者康白情,農業科學家允奎,為安岳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安岳縣位於川中腹地,東鄰大足,南接內江,西毗樂至,北連遂寧。安岳縣,春秋戰國時為巴蜀之境;秦時為巴蜀二郡地兩漢時為資中、牛崥、墊江、德陽四縣之境。晉代因之。梁時於此置普慈郡。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元)置普州,並置安岳縣。四縣治地在鐵門山,安然於山上,故名安岳。
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省普州人資中(治地在今四川賢中縣重龍鎮)。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資州,改為資陽郡,安岳縣屬資陽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分資陽郡復置普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普州為安岳郡。乾元元午(公元758年),復為普州。
兩宋仍置普州安岳郡。乾德五年(967)省入安岳縣為普康鎮,太平興國之前復置普康縣,熙寧五年(1072)仍省入安岳縣為普康鎮。
元代末期,明玉珍在重慶建大夏國,復置安岳縣。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於安岳縣復置昔州;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潼川府為州,直隸布政司,廢普州,安岳縣屬潼川直隸州。
清順治初年,因襲明制.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安岳縣省入遂寧縣;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又省人樂至縣。雍正七年(公元l729年),復置安岳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潼川直隸州升為潼川府(治地在今四川三台縣潼川鎮),安岳縣屑潼川府。
民國初,廢府州廳,改為道制,安岳縣屬嘉陵道管轄;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將四川省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和西康行政督察區,安岳縣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lO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四川省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四個行署區,安岳縣屬川北行署區遂寧專區。
1958年,撤銷遂寧專區,將安岳縣劃人川南行署區內江專區。
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從此至今,安岳縣屬內江地區管轄。
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岳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自此,安岳屬資陽市管轄。
⑸ 安岳有多少年歷史
你好,在四川盆地東部的淺丘地帶,鑲嵌著一顆既古老而又煥發著青春光澤的「川東明珠」──安岳縣始建於北周建德4年(公元575年),古稱「普州」,屬四川省所轄。至今有1436年歷史
⑹ 四川內江的歷史
民國時期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岳、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斗爭,涌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岳、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新中國時期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
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岳、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岳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現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總面積5386平方公里。
⑺ 樂至縣的歷史沿革
樂至未建縣前,歷為古蜀國、秦、漢、兩晉、南朝(宋 齊 梁 陳)和北魏、西魏轄地。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縣地置多業縣,隸普慈郡。隋開皇三年(583年)普慈郡廢,多業縣屬普州。
大業元年(605年)省普州入資州,普慈縣隸資陽郡。唐武二年(619年)普慈縣復隸普州。
貞觀元年(627年)縣隨普州隸劍南道。
上元二年(675年)隨普州隸劍南道東川。
天寶元年(742年)改普州為安岳郡。
乾元元年(758年)改郡復州,縣隸郡州未變。唐末及五代時,縣為前蜀(907年—925年)、後唐(925年—934年)、後蜀(934年—965年)所據,均沿唐制。北宋乾德三年(965年)並唐劍南道東西兩川為西川路,縣屬普州隸之。
咸平四年(1001年)分置梓州路。
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為潼川路,縣隸如故。
南宋保祐中期(約在1256年前後)普州、樂至均廢。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縣地屬遂寧州。
至正四年(1344年)復置安岳縣,縣為轄地。明成化元年(1465年)分安岳六鄉復置樂至縣,編戶七里,屬潼川州。
正德九年(1514年)縣隸成都府簡州。
嘉靖六年(1522年)縣屬潼川州。
清順治三年(1646年)平蜀,沿明制,縣地屬潼川州。
康熙二年(1663年)縣地並入遂寧。
雍正六年(1728年)復置安岳縣,與樂至縣分治。
嘉慶七年(1802年)縣屬北道川潼川府。
1949年12月14日樂至縣解放,縣屬川北行署遂寧專區。
1952年9月恢復四川省,遂寧專區及屬縣隸之。
1958年10月,縣改隸內江專區。
1968年縣隸內江地區。
1985年2月內江地區改制建市,縣屬內江市。
1998年2月縣改隸資陽地區。
2000年12月資陽地區改制建市,樂至縣屬資陽市。
⑻ 普州的來歷
傳說,今安岳縣瑞雲鄉一帶,西漢前居住著一個野蠻的少數民族部落,名叫「州」,西漢政府攻取西南夷各國時,州部落滅亡,從外地遷入許姓、張姓等人家,而把這個此方命名為「州」。這個地方的地形是一個壩,壩後有一座山,名叫獅子山,山高坡陡,森林覆蓋,遮天蔽日。
東漢初年酷夏時節,天氣十分炎熱。不知為什麼,獅子山遍山是蛇,大大小小,長長短短,成千上萬。每天到了黃昏的時候,那些蛇黑麻麻地梭下山來,竄到住戶的房前屋後,有的甚至鑽進屋裡,爬到床上,駭得大人娃兒喊爹叫娘。直到半夜過後才離開,爬回山上。天天這樣,於是,人們每到下午,便早早收活路回家,關門閉戶,把牆壁堵得嚴嚴實實的,密不透風,不讓蛇進屋。蛇進不了屋,就圍住不走,把人困在屋裡。人們不敢出來挑水喝,日子過得艱難極了。
這樣一直到了第七天中午,太陽正當頭的時候,來了一個外地老頭,高高大大的,相貌和打扮都很奇特,還光著個腦袋,胡須花白,拖到小腹間。他四下一看,遍壩房屋,不見一個人影,家家戶戶,閉門不出,感到十分奇怪,掐指一算,完全明白了。他毫不畏懼地走近一戶人家房前,幾十條蛇一齊過來把他纏緊,他不慌不忙地盤腿席地而坐,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說也奇怪,幾十條蛇立即從他身上松開,迅速地爬開了,他再站起手一揮,遍壩的蛇就全部逃回了獅子山。
老頭敲敲這家的房門,喊道:「屋裡有人嗎?」這家人非常害怕,半天不敢出聲。老頭「哈哈」笑了兩聲,「不用害怕,蛇已被老夫趕走了。」這家人還不太相信,打開門縫看了看,果見四周一條蛇都沒有了,便歡天喜地地打開門,又叫大家開門。幾十戶人家非常感激老頭,都來到院里向老頭道謝,邀請老頭堂屋上坐,端水倒茶,殺雞殺鴨,弄起一大桌酒菜,熱情招待老頭。眾人都感到奇怪,要討教老頭驅蛇的方法。老頭說:「佛法無邊」。眾人都聽不明白,以為老頭是神仙下凡,倒頭便拜。原來這老頭是個和尚,不過當地人還不知道佛教為何物,因為這個時候佛教剛傳入中國。老頭說:「劫數啊!這些蛇是巫師在興風作浪,想逼走村民,獨占獅子山,等侯七年後在此出現的寶物,吃掉它,增強魔力。現在,這兒雖然一條蛇都沒有了,但蛇全部爬回獅子山去了,後患未除。」眾人聽了,又轉喜為愁,直向老頭磕頭作揖,請他上山把蛇全部消滅。老頭點點頭,說:「我佛慈悲。」<BR>於是眾人跟在老頭後面一起上山。老頭一路念念有詞,蛇一起掉頭爬回去,最後來到一個大石洞前。大家一看都嚇壞了,蛇多得數不勝數,十分恐怖。只見老頭一個人走進蛇群中,任憑蛇在身上纏繞,一點兒也不害怕。眾人看得心驚肉跳,都十分擔心老頭的安危。不一會兒,蛇忽然全部不見了,老頭盤腿坐在一個小石包上。眾人走近一看,老頭旁邊有一天然形成的石缸,水十分清澈,卻不知從何而來。
老頭站起身來道:「災難已經過去了,老夫走了。」眾人都十分捨不得,再三邀請老頭多住幾日,老頭仍執意要走;便又送許多財物,老頭堅決不收;眾人便懇請老頭留下姓名,日後子孫後代有個紀念、供奉。老頭道:「姓名乃是一個人的代號,身體只是一副皮囊而已,名利均是過眼雲煙,何須紀念、供奉。普渡眾生,乃我佛慈悲。」
這樣,人們又過上了安樂的日子。家家戶戶都十分懷念這位救苦救難的老頭,便一起向官府呈訴此事。為了讓子孫後代記住這位老頭,也為了順應民意,東漢政府在老頭所說「普渡眾生,乃我佛慈悲」中取一個「普」字,將今瑞雲一帶改名為「普州」,歸犍為郡管轄。
7年後,許黃玉出世了,16歲時嫁給了南韓駕洛國金首露王,被封為「普州太後」。普州之名一時在中國有很大的影響。普州太後的故事,我們在路過瑞雲鄉的時候,再給大家講一講。
後來南朝蕭梁時,正是佛教興盛時期,又從「普渡慈航」這個佛教語中借用「普慈」,在今安岳縣區設立普慈郡,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在安岳建州,在討論州名時,許氏族人向朝廷建議,為與南韓建立友好關系,借用「普州」名,得到朝廷採納。普州名自始才指的以安岳為治所的區域。
據《四川郡縣志》記載,安岳秦屬巴、蜀二郡。事實上在這之前和秦統一巴國和蜀國後,在西南方向,中國的版圖只達到蜀郡(今成都)和巴郡(今重慶),雖說安岳屬巴、蜀二郡管轄,但縣域面積究竟有多大,歷史上根本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依當時的建制情況,安岳遠沒有現在這么大。安岳部分邊遠地方,山勢陡峭,樹木叢生,很可能是野蠻的少數民族小部落,史學家也把她們稱為國家,她們受到蜀文化的影響,有的是奴隸制國家,有的是封建制國家。直到西漢政府再一次統一西南夷征服各個國家時,安岳才劃歸新設立的犍為郡管轄。
傳說,今安岳縣瑞雲鄉一帶,西漢前居住著一個野蠻的少數民族部落,名叫「州」,西漢政府攻取西南夷各國時,州部落滅亡,從外地遷入許姓、張姓等人家,而把這個此方命名為「州」。這個地方的地形是一個壩,壩後有一座山,名叫獅子山,山高坡陡,森林覆蓋,遮天蔽日。
東漢初年酷夏時節,天氣十分炎熱。不知為什麼,獅子山遍山是蛇,大大小小,長長短短,成千上萬。每天到了黃昏的時候,那些蛇黑麻麻地梭下山來,竄到住戶的房前屋後,有的甚至鑽進屋裡,爬到床上,駭得大人娃兒喊爹叫娘。直到半夜過後才離開,爬回山上。天天這樣,於是,人們每到下午,便早早收活路回家,關門閉戶,把牆壁堵得嚴嚴實實的,密不透風,不讓蛇進屋。蛇進不了屋,就圍住不走,把人困在屋裡。人們不敢出來挑水喝,日子過得艱難極了。
這樣一直到了第七天中午,太陽正當頭的時候,來了一個外地老頭,高高大大的,相貌和打扮都很奇特,還光著個腦袋,胡須花白,拖到小腹間。他四下一看,遍壩房屋,不見一個人影,家家戶戶,閉門不出,感到十分奇怪,掐指一算,完全明白了。他毫不畏懼地走近一戶人家房前,幾十條蛇一齊過來把他纏緊,他不慌不忙地盤腿席地而坐,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說也奇怪,幾十條蛇立即從他身上松開,迅速地爬開了,他再站起手一揮,遍壩的蛇就全部逃回了獅子山。
老頭敲敲這家的房門,喊道:「屋裡有人嗎?」這家人非常害怕,半天不敢出聲。老頭「哈哈」笑了兩聲,「不用害怕,蛇已被老夫趕走了。」這家人還不太相信,打開門縫看了看,果見四周一條蛇都沒有了,便歡天喜地地打開門,又叫大家開門。幾十戶人家非常感激老頭,都來到院里向老頭道謝,邀請老頭堂屋上坐,端水倒茶,殺雞殺鴨,弄起一大桌酒菜,熱情招待老頭。眾人都感到奇怪,要討教老頭驅蛇的方法。老頭說:「佛法無邊」。眾人都聽不明白,以為老頭是神仙下凡,倒頭便拜。原來這老頭是個和尚,不過當地人還不知道佛教為何物,因為這個時候佛教剛傳入中國。老頭說:「劫數啊!這些蛇是巫師在興風作浪,想逼走村民,獨占獅子山,等侯七年後在此出現的寶物,吃掉它,增強魔力。現在,這兒雖然一條蛇都沒有了,但蛇全部爬回獅子山去了,後患未除。」眾人聽了,又轉喜為愁,直向老頭磕頭作揖,請他上山把蛇全部消滅。老頭點點頭,說:「我佛慈悲。」
於是眾人跟在老頭後面一起上山。老頭一路念念有詞,蛇一起掉頭爬回去,最後來到一個大石洞前。大家一看都嚇壞了,蛇多得數不勝數,十分恐怖。只見老頭一個人走進蛇群中,任憑蛇在身上纏繞,一點兒也不害怕。眾人看得心驚肉跳,都十分擔心老頭的安危。不一會兒,蛇忽然全部不見了,老頭盤腿坐在一個小石包上。眾人走近一看,老頭旁邊有一天然形成的石缸,水十分清澈,卻不知從何而來。
老頭站起身來道:「災難已經過去了,老夫走了。」眾人都十分捨不得,再三邀請老頭多住幾日,老頭仍執意要走;便又送許多財物,老頭堅決不收;眾人便懇請老頭留下姓名,日後子孫後代有個紀念、供奉。老頭道:「姓名乃是一個人的代號,身體只是一副皮囊而已,名利均是過眼雲煙,何須紀念、供奉。普渡眾生,乃我佛慈悲。」
這樣,人們又過上了安樂的日子。家家戶戶都十分懷念這位救苦救難的老頭,便一起向官府呈訴此事。為了讓子孫後代記住這位老頭,也為了順應民意,東漢政府在老頭所說「普渡眾生,乃我佛慈悲」中取一個「普」字,將今瑞雲一帶改名為「普州」,歸犍為郡管轄。
7年後,許黃玉出世了,16歲時嫁給了南韓駕洛國金首露王,被封為「普州太後」。普州之名一時在中國有很大的影響。普州太後的故事,我們在路過瑞雲鄉的時候,再給大家講一講。
後來南朝蕭梁時,正是佛教興盛時期,又從「普渡慈航」這個佛教語中借用「普慈」,在今安岳縣區設立普慈郡,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在安岳建州,在討論州名時,許氏族人向朝廷建議,為與南韓建立友好關系,借用「普州」名,得到朝廷採納。普州名自始才指的以安岳為治所的區域。
據《四川郡縣志》記載,安岳秦屬巴、蜀二郡。事實上在這之前和秦統一巴國和蜀國後,在西南方向,中國的版圖只達到蜀郡(今成都)和巴郡(今重慶),雖說安岳屬巴、蜀二郡管轄,但縣域面積究竟有多大,歷史上根本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依當時的建制情況,安岳遠沒有現在這么大。安岳部分邊遠地方,山勢陡峭,樹木叢生,很可能是野蠻的少數民族小部落,史學家也把她們稱為國家,她們受到蜀文化的影響,有的是奴隸制國家,有的是封建制國家。直到西漢政府再一次統一西南夷征服各個國家時,安岳才劃歸新設立的犍為郡管轄。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⑼ 涿州的歷史名人,越想越好
涿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經濟發達,文化燦爛,古跡眾多。古往今來,這里名流輩出,燦若繁星。
[盧植] (?——192),字子干,東漢涿郡涿縣(今涿州市)人。這是小黃門左豐來廣宗蛾軍,以魯植沒有送禮盧植以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為歷代所敬重。盧植後人,歷代不衰,至今仍繁衍於海內外。
[劉備](161——223),字玄德,東漢涿郡涿縣人,故里在涿州城南大樹樓桑村。三國蜀漢皇帝。公元221至223年在位。
東漢遠支皇族。幼貧,與母織席販履為業。東漢末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和軍閥爭雄戰爭。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後採用諸葛亮連孫拒曹的主張,與建安十三年(208)年聯合孫權大敗曹操與赤壁,乘勢佔領荊州,力量逐漸壯大。旋又奪取益州和漢,219年成漢中王。221年稱帝,都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次年,率軍進攻孫權,在夷陵之戰中大敗。章武三年(223)病危。四月,劉備死於白帝城,時年63歲,謚昭烈皇帝。
[張飛](?——公元221年)字翼德,東漢涿郡涿縣(今涿州市)人。故里在涿州市城南張飛店(現名忠義店)。三國蜀漢大將。東漢末年,為鎮壓黃巾農民起義,張飛、關羽和劉備在涿縣桃園結義,隨後聚集鄉勇起兵涿縣。
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依附荊州劉表。曹操發兵取荊州,劉備敗走夏口,至當陽長坂陂,曹兵把劉備等人打散,劉以張飛領20餘騎兵斷後,彰見曹兵迫近,據水斷橋,嗔目橫矛高吼:「身是張翼德,可來共決死。」以威武之勢嚇住曹兵,才是劉備得以脫身。後在進川路上,生獲巴郡太守嚴顏。劉備戰領益州後,馮長費為巴西太守。曹操派大將張郃取巴西,相持50餘曰,大破張郃,張郃只帶10餘人逃還。
章武元年(221),劉備在成都稱帝,封張飛為西鄉侯。同年東吳襲取了荊州,關羽被害。張飛隨劉備發兵擬奪荊州並為關報仇,行前因打罵部下,為部將張達、范疆殺害。追謚桓侯
[盧循](?——441),晉范陽郡涿縣人,字於先,晉司空從事中郎盧諶之曾孫。東晉孫恩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後發展成為嶺南地方割據勢力。
[酈道元](約446——527),北魏范陽郡涿縣人。故里在涿州市東道元村。道元,字善長,北魏平東將軍、青州刺史、永寧侯酈范之子。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文學家。酈道元與太和十八年(494)步入仕途,不久承襲父位爵位,為永寧伯。後任太傅掾、書侍御史、冀州鎮東府長史、魯陽太守、東荊州太守、河南尹、御史中尉。其間曾兩次持節進行行政區劃建置更改和追討叛軍,最後死在關右大使任上,著成《水經注》40卷,為地理名著。文筆深峭,簡潔生動,秀永傳神,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後人對《水經注》研究有許多著述,被稱為「酈學」。近時國外許多學者對「酈學」大量研究,曰本甚至在大學內開有「酈學」課。酈道元的文風對後世,特別對柳宗元等人山水游記寫景手法有著一定影響。
[盧照鄰](約635——約689)唐著名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縣(今涿州市)人。
尤善長七言歌行,對推動七古的發展有貢獻。楊炯譽之為「人間才傑」。代表作有《長安古意》詩筆縱橫奔放,富麗而不浮艷,,為初唐膾炙人口的名篇。擺脫六朝詩風影響。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其號為「初唐四傑」。《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幽憂子》三卷,文集二十卷,以散失。明張燮輯有《幽憂子集》七卷,附錄一卷,是比較完備的輯本。《舊唐書.文藝傳上》為他立傳。
[賈島](779——843)唐著名詩人,字閬仙,涿州范陽縣人。
賈島家境貧寒,少時曾在瀛州(今河間)法普寺為僧,發明無本。後至東都洛陽,洛陽令禁止僧午後出寺,島為此作詩自傷,當時監察御史韓愈見詩,深表同情,教導棄僧讀書經科舉進入仕途。島遂還俗,但屢試不中。後曾經任長江(今四川遂寧西此)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縣)司倉參軍。後卒於普州任上終年44歲。
[竇禹鈞]五代時後周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生五子俱進士及第,後世家喻戶曉之《三字經》有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即指他教子有方,義風家法,為一時典範,傳頌至今。
禹鈞家素富有,常周濟危困,在自家創辦書院,聘請名師,購圖書免費供遠近寒士就讀,在他的資助下,不少人得以成名。終年82歲,死後,宋代名臣、文學家范仲淹為他撰《竇諫議陰德碑》樹於故里范陽墓在涿州團柳村。
[趙匡胤](927——976),即宋太祖,涿州范陽縣北台村(今涿州市)為其故里。他是中國宋王朝的創建者和開國皇帝。建元建隆,在位17年(960——976)。
後漢乾佑元年(948),應募隸郭威。後周顯德三年(956),積戰功為殿前都指揮使,拜定國軍節度使。後升殿前都點檢,執掌兵權。恭帝即位該宋州歸德軍節度使。七年初,在陳橋發動兵變,代周稱帝,創建宋朝,改元建隆。旋即平定李筠、李重進之亂。建隆二年,(961)及開寶二年(969),以杯酒釋兵權方式,先後解除石守信等禁軍將領及王彥超等節度使兵權。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各個擊破的戰略,於乾德元年(963)平荊湖(荊南、湖南),三年平後蜀,開寶四年(971)平南漢,八年,平南唐。開寶間,又親征北漢,不克。選將戍邊要,加強對契丹防禦。在進行統一戰爭同時,設參知政事為副相,以樞密使掌軍政,三司使掌財政,以分宰相之權。加強禁軍,削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將不相知。命文臣、京朝官出知州、縣,並於各州置通判,分割知州權利;設監司掌管地方財權與司法。注意獎勵農桑,蠲免五代以來部分雜賦;整治汴京(今河南開封)為中心的河運系統。他的一系列措施,積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割據混亂的局面,對宋初經濟的恢復和社會安定,起了積極的作用。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學家。字堯夫,其先范陽(今河北涿州)人。自號安樂先生。30歲後遊河南,隱居蘇門山百源之上,人稱百源先生,死後謚「康節」,又稱康節先生。
少隨父徙居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居城西北蘇門山,刻苦治學。出遊河、汾、淮、漢,從學於李之才,研習《河圖》《洛書》、宓犧八卦。晚居洛陽,與司馬光、富弼、呂公著等交遊。卒謚康節。雜糅《易傳》及道教思想,構建象數學說,認為宇宙本原是「太極」,「太極」永恆不變;天地萬物皆按其《先天圖》運行變化;人類社會則以皇、帝、王、霸四期逐漸退化。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
[張世傑](?——1279)南宋著名抗元將領。范陽縣(今涿州市)人。南宋德佑元年(1275),率部入臨安(今浙江杭州),收復浙西諸城。元軍迫臨安,與文天祥主張背城決戰,為陳宜中所阻。臨安失守,率軍由海路至福建,任樞密副使,堅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任少傅、樞密副使,與元將張弘決戰海上,兵敗突圍,與台風溺死。
[馮銓] (1495-1672)字振鷺。明萬曆進士,受檢討。天啟五年(1625),諂事魏忠賢,以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內閣,不久即晉尚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次年即免罷。崇禎初以諂事魏忠賢,贖徙為民。順治元年(1644),降清,令以大學士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次年,授宏文院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十三年,加太保致仕,仍留備顧問。十六年,改設內閣,命以原銜兼中和殿大學士。著有《瀛州賦》、《獨鹿山房詩集》。
[盧坤] (1772——1835),清順天府涿州人,字靜之,號厚生。清嘉慶、道光年間封疆大吏。嘉慶進士。歷任兵部主事、湖北按察使、陝西巡撫等職。道光十年(1830)受湖廣總督,督師鎮壓湖南江華瑤民趙金龍起義及廣東各地瑤民起義,調兩廣總督。十四年英國侵略者律勞卑率艦入侵虎門,進迫黃埔,蠻橫要求通商,他照例封艙停市,加強防範,有加強海防,調集水陸軍堅拒。不久病死。贈兵部尚書。
[王柳汀](1906-1974)原名王慶春,別號漁父。又從齊白石、王雪濤等名家學畫,專攻花鳥。早期有《王柳汀花鳥集》問世。建國後曾為貴陽師范學院美術系副教授,北京全國美術展曾有其作品,1983年《河北畫集》有作品入選。病逝於貴陽。
[馮至](1905-1993)詩人,翻譯家。192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35獲德國海貸山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同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西語系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為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協第三、四屆副主席,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第一、二屆會長,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會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80年當選為瑞典皇家文學、歷史、文物研究院外籍院士。 1981年當選色聯邦德國麥因茨科學與文學研究員通訊院士。1983年獲聯邦德國學科院歌德獎章。1985年獲民主德國格林兄的文學獎金。1986年當選為奧地利科學院通訊院士。著有《昨曰之歌》、《十年詩抄》、《論歌德》,議有《海涅詩選》、《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張天民] 1933年7月7曰生,河北涿州市人,青年時代在北京第四中學讀書,1952年9月至1954年7月參加工作,197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9月至1954年七月在中央電影學校(北京電影學院前身)做編輯工作,1956年3月至1983年1月,他在長春電影製片廠工作了27年,一步一個腳印的在風風雨雨中成長起來;1986年3月至1988年11月調人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任中央電視台分黨組成員、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主任。張天民同志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2年被評定為國家一級編劇,同年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張天民同志是我國知名度很高的劇作家和詩人,是我國影視界最有硬性的劇作家之一。他先後擔任中國電影文學會常務副會長、會長、電視劇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學會理事等社會職務,為中國影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張天民同志是一位有大無畏革命精神的優秀劇作家。在「十年動亂」期間,圍繞電影《創業》所張開的與「四人幫」斗爭中,張天民同志勇敢地站在戰斗第一線,冒著生命危險向「四人幫」發出了戰斗檄文,有力的支持和參加了鄧小平同志為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無產階級革命家與「四人幫」反黨集團進行的殊死斗爭。毛澤東主席對電影《創業》的批示,標志著「四人幫」推行的錯誤文藝方針的失敗,對黨在社會主義時期的調整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十年來,他孜孜不倦,筆耕不止,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文學藝術創作家;他以他的勤奮和聰慧,以他的深邃和洞察,創作出一大批受喜愛的詩集、短篇、中篇、長篇小說、電影劇本、電影連續劇劇本,其中在當時社會產生較大影響的作品有:短篇小說《小五更》、《路考》等、電影劇本《鴻雁》《創業》、《春泥》《開國大典》等、電視連續劇本《武則天》、《潘漢年》、《中國命運的決戰》、《秦始皇》、《青年毛澤東》等,這些組品種有的被收入學校教科書,有的被譯成多國文字發行,而更多的作品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在評獎中獲金雞獎、百花徑、華表獎、飛天獎、金鷹獎等,他本人也獲得最佳編劇獎。
⑽ 樂至水平鄉的歷史
這個歷史還是比較難以追究的,如果你實在想要去追究的話,你可以去找當地的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