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Internet的發展歷史
1968年
1968年,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特德.肯尼迪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1978年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
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
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
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1989年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
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WW(World Wide 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雖然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
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1991年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被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
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
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
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當University of 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
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像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
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
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1)世界網路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互聯網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成本低,優點如下: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Ⅱ 簡述互聯網的發展史
1、互聯網始於1969年的美國,又稱網際網路。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of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2、1978,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3、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orldWide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盡管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4、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開發出來。
5、現在——至今
微軟全面進入瀏覽器、伺服器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市場的轉變已經完成,實現了基於互聯網的商業公司。1998年6月微軟的瀏覽器和Win98很好的集成桌面電腦顯示出Bill Gates(比爾.蓋茨)在迅速成長的互聯網上投資的決心。
Ⅲ 什麼是網路網路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事實上,Internet的時代早已經來臨,只是限於連接速率和費用的問題,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能夠好好地利用、享受它。如今,各種各樣的連接方式和越來越快的連接速率使得人們能夠很好地享受寬頻網(Broadband Networking)所帶來的沖擊和給我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的沖擊,讓我們生活真正地生活、工作、享受在一個寬頻的時代!
事實上,Internet的時代早已經來臨,只是限於連接速率和費用的問題,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能夠好好地利用、享受它。如今,各種各樣的連接方式和越來越快的連接速率使得人們能夠很好地享受寬頻網(Broadband Networking)所帶來的沖擊和給我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的沖擊,讓我們生活真正地生活、工作、享受在一個寬頻的時代!
在學習寬頻網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網路的發展歷史,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和使用網路大有裨益!
一、Internet的用處
Internet是世界各地的電腦相互間通信的方法和手段,是信息的載體和傳輸系統,是連接全世界計算機的紐帶,同時也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工具」。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幾乎覆蓋了整個世界的范圍,它集新聞、通信、娛樂、資源共享於一體,是現代社會進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企業不僅可以從網上索取大量的商業信息,更可以通過Internet向國際社會展現自己。是當今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大,用戶最多,資源最豐富、最實用的計算機網路。
Internet的信息內容非常龐大,我們不僅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計算機網路,而要把它視為一個龐大的、實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我們也希望你把Internet當作一個面向芸芸眾生的社會來理解,世界各地上百萬的人可以用Internet通信和共享信息源。可以送出或接受電子郵件通信;可以與別人建立聯系並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網上發布公告,宣傳你的信息;可以參加各種專題小組討論;可以免費享用大量的信息源和軟體資源。
二、Internet發展簡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採用TCP/IP協議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6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三、中國的Internet
1.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2.今後發展重點
盡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績,但政府還是對中國Internet今後的發展重點作了布署,了解它們對我們今後的寬頻生活非常有用:
(1)根據國務院已頒布的《電信條例》和《Internet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修訂已有的網路管理法規,並根據網路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規;
(2)擴大網路規模,優化網路結構,避免重復建設,使網路向綜合化,寬頻化,智能化發展;
(3)在基礎網路方面,要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促使價格降低,改善服務,解決帶寬這個制約網路發展納瓶頸問題;
(4)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公共資料庫等,豐富網上中文內容;
(5)要十分重視網路安全問題。目前,國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已有多項科研計劃專門研究,一些成果已開始應用。
(6)加強中國與國際網路界的聯系。中國教育和科研部門已經開始與國外的關於下一代Internet的合作研究。第一代Internet主要是由國外研究發展的,中國起步雖晚,但是通過努力已經逐漸拉近了與國際水平的距離。
四、Internet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Internet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同時,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Internet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己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中國Internet發展中還存在著另一些問題。首先,中國Internet和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戶總數上,目前全球網民已超過兩億,其中有一半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網民數量都領先於中國。但是已經有機構預測,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的網民數量將躍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太大,所以網路用戶的普及率還十分低。加拿大、美國和日本的網路用戶普及率達到了30%以上,而中國僅僅有1.4%。
其次,中國的網路規模距離網路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但是隨著基礎設施的增加,寬頻技術的使用,在網路規模上會有穩步的發展。第三,中國的網路管理法規還相對滯後和不夠完善,要根據國家已頒布的《電信條例》修訂現有部門規章中不適應的部分,為新業務制定新規定,做到法規到位。第四,由於語言和觀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資源上網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國網路業在資本投入、經營模式、經營理念、技術創新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國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國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
在學習寬頻網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網路的發展歷史,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和使用網路大有裨益!
一、Internet的用處
Internet是世界各地的電腦相互間通信的方法和手段,是信息的載體和傳輸系統,是連接全世界計算機的紐帶,同時也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工具」。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幾乎覆蓋了整個世界的范圍,它集新聞、通信、娛樂、資源共享於一體,是現代社會進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企業不僅可以從網上索取大量的商業信息,更可以通過Internet向國際社會展現自己。是當今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大,用戶最多,資源最豐富、最實用的計算機網路。
Internet的信息內容非常龐大,我們不僅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計算機網路,而要把它視為一個龐大的、實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我們也希望你把Internet當作一個面向芸芸眾生的社會來理解,世界各地上百萬的人可以用Internet通信和共享信息源。可以送出或接受電子郵件通信;可以與別人建立聯系並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網上發布公告,宣傳你的信息;可以參加各種專題小組討論;可以免費享用大量的信息源和軟體資源。
二、Internet發展簡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採用TCP/IP協議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6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三、中國的Internet
1.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2.今後發展重點
盡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績,但政府還是對中國Internet今後的發展重點作了布署,了解它們對我們今後的寬頻生活非常有用:
(1)根據國務院已頒布的《電信條例》和《Internet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修訂已有的網路管理法規,並根據網路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規;
(2)擴大網路規模,優化網路結構,避免重復建設,使網路向綜合化,寬頻化,智能化發展;
(3)在基礎網路方面,要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促使價格降低,改善服務,解決帶寬這個制約網路發展納瓶頸問題;
(4)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公共資料庫等,豐富網上中文內容;
(5)要十分重視網路安全問題。目前,國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已有多項科研計劃專門研究,一些成果已開始應用。
(6)加強中國與國際網路界的聯系。中國教育和科研部門已經開始與國外的關於下一代Internet的合作研究。第一代Internet主要是由國外研究發展的,中國起步雖晚,但是通過努力已經逐漸拉近了與國際水平的距離。
四、Internet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Internet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同時,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Internet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己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中國Internet發展中還存在著另一些問題。首先,中國Internet和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戶總數上,目前全球網民已超過兩億,其中有一半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網民數量都領先於中國。但是已經有機構預測,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的網民數量將躍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太大,所以網路用戶的普及率還十分低。加拿大、美國和日本的網路用戶普及率達到了30%以上,而中國僅僅有1.4%。
其次,中國的網路規模距離網路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但是隨著基礎設施的增加,寬頻技術的使用,在網路規模上會有穩步的發展。第三,中國的網路管理法規還相對滯後和不夠完善,要根據國家已頒布的《電信條例》修訂現有部門規章中不適應的部分,為新業務制定新規定,做到法規到位。第四,由於語言和觀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資源上網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國網路業在資本投入、經營模式、經營理念、技術創新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國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國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
Ⅳ 網路的發展史經過幾個階段,有什麼特徵急!!!!!!
事實上,Internet的時代早已經來臨,只是限於連接速率和費用的問題,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能夠好好地利用、享受它。如今,各種各樣的連接方式和越來越快的連接速率使得人們能夠很好地享受寬頻網(Broadband Networking)所帶來的沖擊和給我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的沖擊,讓我們生活真正地生活、工作、享受在一個寬頻的時代!
事實上,Internet的時代早已經來臨,只是限於連接速率和費用的問題,很多人並沒有真正能夠好好地利用、享受它。如今,各種各樣的連接方式和越來越快的連接速率使得人們能夠很好地享受寬頻網(Broadband Networking)所帶來的沖擊和給我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的沖擊,讓我們生活真正地生活、工作、享受在一個寬頻的時代!
在學習寬頻網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網路的發展歷史,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和使用網路大有裨益!
一、Internet的用處
Internet是世界各地的電腦相互間通信的方法和手段,是信息的載體和傳輸系統,是連接全世界計算機的紐帶,同時也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工具」。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幾乎覆蓋了整個世界的范圍,它集新聞、通信、娛樂、資源共享於一體,是現代社會進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企業不僅可以從網上索取大量的商業信息,更可以通過Internet向國際社會展現自己。是當今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大,用戶最多,資源最豐富、最實用的計算機網路。
Internet的信息內容非常龐大,我們不僅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計算機網路,而要把它視為一個龐大的、實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我們也希望你把Internet當作一個面向芸芸眾生的社會來理解,世界各地上百萬的人可以用Internet通信和共享信息源。可以送出或接受電子郵件通信;可以與別人建立聯系並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網上發布公告,宣傳你的信息;可以參加各種專題小組討論;可以免費享用大量的信息源和軟體資源。
二、Internet發展簡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採用TCP/IP協議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6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三、中國的Internet
1.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2.今後發展重點
盡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績,但政府還是對中國Internet今後的發展重點作了布署,了解它們對我們今後的寬頻生活非常有用:
(1)根據國務院已頒布的《電信條例》和《Internet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修訂已有的網路管理法規,並根據網路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規;
(2)擴大網路規模,優化網路結構,避免重復建設,使網路向綜合化,寬頻化,智能化發展;
(3)在基礎網路方面,要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促使價格降低,改善服務,解決帶寬這個制約網路發展納瓶頸問題;
(4)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公共資料庫等,豐富網上中文內容;
(5)要十分重視網路安全問題。目前,國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已有多項科研計劃專門研究,一些成果已開始應用。
(6)加強中國與國際網路界的聯系。中國教育和科研部門已經開始與國外的關於下一代Internet的合作研究。第一代Internet主要是由國外研究發展的,中國起步雖晚,但是通過努力已經逐漸拉近了與國際水平的距離。
四、Internet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Internet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同時,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Internet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己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中國Internet發展中還存在著另一些問題。首先,中國Internet和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戶總數上,目前全球網民已超過兩億,其中有一半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網民數量都領先於中國。但是已經有機構預測,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的網民數量將躍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太大,所以網路用戶的普及率還十分低。加拿大、美國和日本的網路用戶普及率達到了30%以上,而中國僅僅有1.4%。
其次,中國的網路規模距離網路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但是隨著基礎設施的增加,寬頻技術的使用,在網路規模上會有穩步的發展。第三,中國的網路管理法規還相對滯後和不夠完善,要根據國家已頒布的《電信條例》修訂現有部門規章中不適應的部分,為新業務制定新規定,做到法規到位。第四,由於語言和觀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資源上網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國網路業在資本投入、經營模式、經營理念、技術創新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國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國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
在學習寬頻網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網路的發展歷史,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和使用網路大有裨益!
一、Internet的用處
Internet是世界各地的電腦相互間通信的方法和手段,是信息的載體和傳輸系統,是連接全世界計算機的紐帶,同時也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工具」。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幾乎覆蓋了整個世界的范圍,它集新聞、通信、娛樂、資源共享於一體,是現代社會進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企業不僅可以從網上索取大量的商業信息,更可以通過Internet向國際社會展現自己。是當今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大,用戶最多,資源最豐富、最實用的計算機網路。
Internet的信息內容非常龐大,我們不僅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計算機網路,而要把它視為一個龐大的、實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我們也希望你把Internet當作一個面向芸芸眾生的社會來理解,世界各地上百萬的人可以用Internet通信和共享信息源。可以送出或接受電子郵件通信;可以與別人建立聯系並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網上發布公告,宣傳你的信息;可以參加各種專題小組討論;可以免費享用大量的信息源和軟體資源。
二、Internet發展簡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採用TCP/IP協議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6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三、中國的Internet
1.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2.今後發展重點
盡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績,但政府還是對中國Internet今後的發展重點作了布署,了解它們對我們今後的寬頻生活非常有用:
(1)根據國務院已頒布的《電信條例》和《Internet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修訂已有的網路管理法規,並根據網路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規;
(2)擴大網路規模,優化網路結構,避免重復建設,使網路向綜合化,寬頻化,智能化發展;
(3)在基礎網路方面,要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促使價格降低,改善服務,解決帶寬這個制約網路發展納瓶頸問題;
(4)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公共資料庫等,豐富網上中文內容;
(5)要十分重視網路安全問題。目前,國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已有多項科研計劃專門研究,一些成果已開始應用。
(6)加強中國與國際網路界的聯系。中國教育和科研部門已經開始與國外的關於下一代Internet的合作研究。第一代Internet主要是由國外研究發展的,中國起步雖晚,但是通過努力已經逐漸拉近了與國際水平的距離。
四、Internet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Internet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同時,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Internet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己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中國Internet發展中還存在著另一些問題。首先,中國Internet和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戶總數上,目前全球網民已超過兩億,其中有一半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網民數量都領先於中國。但是已經有機構預測,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的網民數量將躍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太大,所以網路用戶的普及率還十分低。加拿大、美國和日本的網路用戶普及率達到了30%以上,而中國僅僅有1.4%。
其次,中國的網路規模距離網路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但是隨著基礎設施的增加,寬頻技術的使用,在網路規模上會有穩步的發展。第三,中國的網路管理法規還相對滯後和不夠完善,要根據國家已頒布的《電信條例》修訂現有部門規章中不適應的部分,為新業務制定新規定,做到法規到位。第四,由於語言和觀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資源上網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國網路業在資本投入、經營模式、經營理念、技術創新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國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國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
Ⅳ 網路的世界發展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回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答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段續(或動態)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這樣,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通信。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Ⅵ 世界網路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1974年美國國防部國防前沿研究項目署(ARPA)的羅伯特·卡恩和斯坦福大學的文頓·瑟夫開發了TCP/IP協議,定義了在電腦網路之間傳送信息的方法。這一協議於上世紀80年代初被世界廣泛採用,成為互聯網的核心。
1986年,美國建設了第一個互聯網骨幹網。1994年前後,隨著WEB技術等互聯網技術的發明,第一代互聯網全面成熟,也給世界互聯網的領先者——美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利益,促進了美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的繁榮。
1989年,我國正式開始了互聯網建設,但因為種種原因,進展遲緩。1994年,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的建設為代表,我國互聯網建設進入加速期,先後建成了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金橋信息網和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四大骨幹網。
1998年,CERNET的研究者在我國第一次搭建了IPV6試驗床。2001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我國第一個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並通過驗收,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2003年,國務院批復了由發展改革委主導的8部委「關於推動我國下一代互聯網有關工作的請示」,隨後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准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CNGI項目開始實施
Ⅶ 網路的發展歷程
互聯網發展歷程
互聯網產生於1969年初,它的前身是阿帕網(ARPA網),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為准軍事目的而建立的,開始時只連接了4台主機,這便是只有四個網點的「網路之父」; 到了 1972年公開展示時,由於學術研究機構及政府機構的加入,這個系統已經連接了50所大學和研究 機構的主機;1982年ARPA網又實現了與其他多個網路的互聯,從而形成了以ARPANET為主幹網的互聯網。
1983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提供巨資,建造了全美五大超級計算中心。為使全國的科學家、工程師能共享超級計算機的設施,又建立了基於IP協議的計算機通信網路NFSNET。 最初的NFS使用傳輸速率為56Kbps的電話線通信,但根本不能滿足需要。於是NFS便在全國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他們與超級計算中心相連,最後又將各超級計算中心互連起來,通過連接各區域網的高速數據專線,而連接成為NSFNET的主幹網。1986年,NFSNET建成後取代了ARPA 網而成為互聯網的主幹網。期以ARPANET為主幹網的互聯網只對少數的專家以及政府要員開放, 則而以NFSNET為主幹網的互聯網向社會開放。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電腦的普及信息技術的發展, 互聯網迅速地商業化,以其獨有的魅力和爆炸式的傳播速度成為當今的熱點。商業利用是互聯網前進的發動機,一方面,網點的增加以及眾多企業商家的參與使互聯網的規模急劇擴大,信息量也成倍增加;另一方面,更刺激了網路服務的發展。 互聯網從硬體角度講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互聯網路,它連接了全球不計其數的網路與電腦,也是世界上最為開放的系統。但這並不確切, 它也是一個實用而且有趣的巨大信息資源,允許世界上數以億計的人們進行通訊和共享信息。互聯網仍在迅猛發展,並於發展中不斷得到更新並被重新定義。
互聯網在中國起步時間雖然不長 , 但卻保持著驚人的發展速度 。全國目前已有中國科學技術網路(CST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路(CERNET)、ChinaNET、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四大互聯網和眾多的ISP,中文網站也不斷涌現。
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在現代人的眼中,它已經潛移默化地附入我們的生活,雖然現在網路還存在一定問題但是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的功能一定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
Ⅷ 網路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1.中國的國家信息化
中國沒有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提法,代之的是國家信息化的構想。 中國的國家信息化是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進程。
國家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一定規模和比較完整的國家信息化體系;到20l0年,將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當規模的、先進的國家信息化體系。 國家信息化體系由下列六個要素組成,即信息資源、國家信息網路、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與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准。
可以看出,我國的信息化與外國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有所不同。我國強調信息化體系六個要素之間的緊密關系,將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放在核心地位。近年來,中國信息產業發展速度超過了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八五期間、電子工業年平均遞增30%,電信業平均遞增40%以上。中國通信網基本上實現了數字化和程式控制化。全國己經初步建成以光纜為主,以數字微波和衛星通信為輔,多種手段並用的網路。
l993年底國家有關部門決定興建「金橋」、「金卡」、「金關」工程,簡稱「三金」工程。「金橋」工程是以衛星綜合數字網為基礎,以光纖、微波、無線移動等方式,形成空地一體的網路結構,是一個連接國務院、各部委專用網,與各省市、大中型企業以及國家重點工程聯結的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可傳輸數據、話音、圖像等,以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EDI)為信息交換平台,為各類信息的流通提供物理通道。目前,金橋工程己在北京、天津、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上海等全國24個中心城市利用衛星通信建立了一個以VSAT技術為主體,己光纖為輔的衛星綜合信息網路。
「金卡」,工程即電子貨幣工程。它的目標是用10年多的時間,在3億城市人口推廣普及金融交易卡、信用卡。「金關」工程是用EDI實現國際貿易信息化,進一步與國際貿易接軌。
目前,全國部(委、辦)建立了信息中心114個,50%建立了計算機網路,其中15%建立了覆蓋了全國的計算機網路;省(市、區)建立了信息中心32個,40%建立網路,其中l0%建立了覆蓋全省(市、區)的計算機網路;1000家大型國有企業建立了自己的信息中心,50%建立了企業計算機網路。這些網路與公用網的連接的比率低於l0%。從INTEIWET在國內的發展來看,截止到1999年6月,我國四個互聯網間實現互聯。其中,用戶人戶超過400萬人,接入單位1600多家,連入計算機超過15萬台,在CN下注冊的三級域名達12643個。預見到2000年,我國計算機的裝機量將超過l000萬台,其中30%將接入各類計算機網路,並以公用計算機網路為主。同時,隨著高速互聯網路交換中心和區域交換中心的建立,更將大大促進互聯網路的信息共享。 到20l0年,我國的計算機網路將超過l0萬個,30%的家庭能獲得網路服務,多種信息媒體融合的網路將會得到明顯的進展。
2.中國公用數據網
近年來,中國的公用數據通信網建設速度很快。電信部門建立了CHINAPAC,CHINADDN,CHIANFRN等數字通信網路,形成了我國的公用數據通信網。
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網(ChinaPAC)
l993年9月開通,l996年底已經覆蓋全國縣以上城市和一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
(1)網路狀況
分組交換網是郵電部門建設和發展最早的基礎數據通信網路。分組交換網以CITTX.25建議為基礎,可以滿足不同速率、不同型號終端與計算機、計算機與計算機間以及計算機區域網之間的通信。分組交換網是一種基礎的數據通信網路,在其網路平台上可以構架各種增值業務,如:電子信箱、電子數據交換、傳真存儲轉發等。
CHINAPAC由國家骨幹網和各省(市、區)的省內網組成。目前骨幹網之間覆蓋所有省會城市,省內網覆蓋到有業務要求的所有城市和發達鄉鎮。通過和電話網的互連,CHINAPAC可以覆蓋到電話網通達到的所有地區。CHINAPAC設有一級交換中心和二級交換中心,一級交換中心之間採用不完全網狀結構,-級交換中心到所屬二級交換中心之間採用星狀結構;CHIANIPAC在北京和上海設有國際出入口,廣州設有到港澳地區的出入口,以完成與國際數據的聯網。
(2)網路特點及業務功能
分組交換網的突出優點是可以在一條物理電路上同時開放多條虛電路,為多個用戶同時使用;網路具有動態路出功能和復雜完備的誤碼糾錯功能。 X.25協議是在物理鏈路傳輸質量很差的情況下開發出來的,為了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她在每一段鏈路上都要執行差錯檢驗和出錯重傳;這種復雜的差錯校驗機制雖然使它的傳輸效率受到了限制,但確實為用戶數據的安全傳輸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CHINAPAC提供的業務如下:
l.基本業務功能
基本業務功能是指向任一數字終端設備(DTE)提供的基本業務功能。它能滿足用戶對通信的基本要求。有兩類基本業務, 交換型虛電路(SVC); 永久型虛電路(PVC)
2.任選業務功能
用戶任選業務功能是為了滿足用戶的特殊需要,向用戶提供的特殊業務功能,如入呼叫封阻、出呼叫封阻、單向入邏輯信道、單向出邏輯信道等。
3.其他業務功能
CHINANET還提供其他費ITU-T建議的業務功能,如虛擬專用網(VPN)、TCP/IP、分組多址廣播、呼叫改向等。
(3)用戶入網方式
CHINANET提供兩種接入方式。
1.專線方式
適用於通信業務量大,使用頻繁、要求高可靠性、無耗損的應用,但需作用專線,費用相對較高。專線入網速率為9.6~64KBPS。
2.電話撥號
適用於業務量不大、間歇時間較長、可以容忍呼叫失敗的應用。因其使用已有電話線路,無需另外投資,且數據可以與話音共享線路,因此大大節省投資,對零散用戶是理想的接入手段。 可分為x.28非同步撥號入網或X.32同步撥號入網,撥號入網的速率為l200-9600BPS
(4)資費政策
CHINAPAC現行兩種收費方式,一是計時計量收費,二是包月制費。計時計量收費。
應用領域和業務定位廣
和DDN、幀中繼相比較,分組業務資費比較便宜,它是用戶構架其內部廣域網最經濟的一種選擇。在需要同時建立多點連接的情況下,通過分組交換網的虛電路功能,可以替代昂貴的多點DDN專線。但由於X.25協議自身的復雜性,分組業務使用於速率低於64K的低速應用場合。例如,目前隨著金卡工程的不斷推進,POS機的使用越來越普及,POS業務量小,但實時性要求高,非分組網互聯是實現POS機和主機通信的一種非常好的方案。
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
數字通信網(DDN)是利用數字通道提供永久性、半永久性連接線路,以傳輸數據信號為主的數字傳輸網路。它可以提供各種靈活的數據介面,為傳送數據信號服務。由於它協議簡單,速率較高,這幾年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
DDN由數字通道、DDN節點、網管系統和用戶環路組成,它主要提供點到點和點到多點的數字專用線路業務,也可以提供幀中繼和壓縮語音/G3傳真業務。
DDN的主要特點是:
(1)傳輸質量高,由於目前DDN大量採用光纖傳輸通道,使得傳輸質量大大提高;
(2)傳輸速率高,速率介於2400BPS到2MBPS之間
(3)協議簡單,由於DDN主要採用時分復用和交叉連接技術,對用戶信息進行全透明傳輸,對用戶的技術要求較少,應用靈活;
(4)在DDN網中,採用了先進的網管技術,線路調度、故障監控可以實現集中管理,線路遇故障時還可以自動路由迂迴,提高了用戶線路的利用率。
(1)DDN的業務應用及特點
DDN主要提供點到點的數字專用線路業務。廣泛應用於銀行、證券、氣象、文化教育等領域,使用於LAN7WAN的互聯,不同網路的互聯等。例如,一個公司的總部和分部位於不同的地點,兩點之間的通信又很頻繁,不僅要保持電話聯系,還有進行計算機聯網通信。如果租用一條DDN專線,兩端加上復用設備,把分布兩地的電話系統和計算機系統連接起來,就可以埃兩地間方便地通信。這樣既節省了兩地之間的長途電話費用,又能實現計算機系統的互聯互通。
DDN還提供多點業務,主要指廣播多點業務、雙向多點業務(輪詢)和會議電視業務。廣播多點業務特點是:數據信息流可以從一點傳送到多點,使多點同時獲得同一信息。多點廣播業務適用於信息頒布(股票、新聞、氣象預報等)。雙向多點業務主要指一個主站在一個時刻可以和一個從站進行雙向通信,主站定期訪問一個從站,與從站交換信息。雙向多點通信業務適用於集中監視、信用卡驗證、數據服務、預定系統等領域。會議電視業務是利用DDN的多點橋接功能實現多點I、司圖像和話音等信息的焦化。會議電視系統的每個站點都可作為主站與其他站點進行通信,但一個時刻只能有一個主站。多點業務的一個特點是,某一點僅通過一個介面就能完成與多點間的通信,節約了用戶端設備和網路資源,減少了投資。 另外,利用DDN網上的幀中繼資源模塊和話音壓縮模塊,還可以實現開放幀中繼業務和壓縮語音/G3傳真業務。
(2)ChinaDDN的歷史、現狀及發展
公用數據網是郵電部門經營的、在全國范圍內向用戶提供服務的數據網路。90年代初,首先在幾個城市發展起來,1994年開始組建CHINADDN一級干線網。目前一級干線網已通達所有省會城市,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都在積極建設經營DDN網,至1996年底,CHINADDN已經覆蓋到2100個縣以上城市,發達地區已覆蓋到鄉鎮,埠總數達l8萬個。在不久的將來,能為用戶提供全國范圍內的虛擬專用網(VPN)業務。
CHINADDN按照網路的建設、經營、管理和維護的責任地理區域,劃分為一級干線網、二級干線網和本地網三級。一級干線網由設置在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節點組成,主要提供跨省長途DDN業務的轉接,目前已通達除台灣外的所有省會城市。二級干線網由設置在省內的節點組成,它提供本省內長途和出入省的DDN業務。除西藏外各省均已建成省內網。本地網是指城市范圍內的網路,主要為用戶提供本地和長途DDN業務。
目前,CHINDDN已經成為郵電部門其他網路的支撐網。大量的CHINDDN,CHINAFAX,CHINANET的中繼線路都開在CHINADDN上。CHINADDN作為電話七號信令網一期工程的一個傳輸平面,將在電話網的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部網管中心與各省網管中心聯網的DCN工程也選擇CHINADDN作為其傳輸通道,行動電話信令漫遊、多媒體網都依靠CHIANDDN來傳送信息。郵電部和中國人們銀組建的中國金融數據網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幀中繼網,全部採用CHIANDDN作為數據傳送通道。CHINADDN正日益成為電信各種業務的重要支撐。
另外社會各界也紛紛租用CHINADDN專線來開展自己的業務,各專業銀行、證券公司、教育科研部門都是CHINADDN的用戶群。
⑶ChinaDDN的用戶接入方法
目前連接用戶和DDN業務提供者(電信局)的媒體主要是電話銅線,這樣用戶接入CHINADDN主要採用MODEM、話數復用設備和2B+D線路終端設備,通過電話銅線來連接。隨著用戶對高速率的要求,HDSL設備也將在網路中得以應用。
中國公用幀中繼網(ChinaFRN)
中國公用幀中繼寬頻業務骨幹網(CHINAFRN)是我國第一個將向公眾提供服務的寬頻數據通信網路,其建成投產必將對我國的國民經濟信息化產生積極的影響,將成為我國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CHINAFRN主要提供64K以上的中高速數據通信服務。業務類型既可以是突發性的,也可以是實時性的。
CHINAFRN還可為其他數據通信網路提供高速中繼傳輸,使得各網路的性能得以增強,同時提高線路的使用效率。
中國公用幀中繼寬頻業務骨幹網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採用ATM技術平台,同時提供幀中繼和信元中繼等業務。 中國公用幀中繼寬頻業務骨幹網的主要技術特點包括,
(l)設備單機先進,網路整體性好,骨幹樞紐採取全網狀連接。
(2)網路業務種類齊全,提供幀中繼PVC、ATMPVC和SVC等基本業務。
(3)埠種類齊全,速率范圍廣。對於幀中繼業務,網路所提供的介面類型包括v35、x.21、El、信道化El、ISDNPRI、E3等。對於ATM業務,網路所提供的介面類型有E1、E3、STM-l等。
(4)用戶接入方式靈活。支持幀中繼或ATM協議的終端設備可以直接接入;區域網可通過路山器、區域網交換機直接接入;其他協議終端可通過FRAD設備進行接入。此外,由於網路埠本身內置FRAD功能,支持HDLC、SDLC和PPP協議的終端也可直接接入。
(5)支持幀中繼.ATM互通功能。
3.中國的網際網路(Internet)
中國lnternet簡介
中國INTERNET的發展歷史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l986_l994年,這個階段主要是通過中科院高能所網路線路,實現了與歐洲及北美地區的EMAIL通信。 中國科技界最早使用INTERNET是從l986年開始的。國內一些科研單位,通過長途電話撥號到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聯機資料庫檢索。不久,利用這些國家與INTERNET的連接,進行E.MAIL通信。實現這種通信的單位,先後有北東計算機應用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承擔轉發E.MAIL的單位主要在歐洲,如德國的卡爾斯魯厄大學、德國的GMD、瑞士的CERN、挪威、法國等。
l989年,中國的CHINAPAC(X.25)公用數據網基本開通。CHINAPAC雖然規模不大,但與法國、德國等的公用數據網路(X.25)有國際連接(X.75)。
l990年開始,國內的北京市計算機應用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電子部華北計算所、電子部石家莊第54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先後將自己的計算機以x.28或x.25與CHINAPAC相連接。同時,利用歐洲國家的計算機作為網關,在x.25網與ⅠNTERNET之|、司進行轉接,使得中國的CHINAPAC科技用戶可以與INTERNET用戶進行E-MAIL通信。
l993年3月,中國科學院(CAS)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為了支持國外科學家使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做高能物理實驗,開通了一條64KBPS國際數據信道,連接北京西郊的中科院高能所和美國史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運行DECNET協議,還不能提供完全的INTERNET功能,但經SLAC機器的轉接,可以實現與INTERNET通信。用戶利用區域網或撥號線路登錄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VAXll/780(BEPC2)上使用國際網路。有了64KBPS的專線信道,通信能力比國際撥號線路和X.25信道高出數十倍,通信費用降低數.十倍。極大地促進了INTERNET在中國的應用。
第二階段從1994-1995年,這一階段是教育科研網發展階段。北京中關村地區及清華、北大組成NCFC網,於l994年4月開通了國際INTERNET的64KBPs專線連接,同時還設中國最高域名(CN)伺服器。這是中國才算真正加入了國際MTERNET行列。此後又建成了中國教育和科研網(CERNET)。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CNIC,CAS)於l994年4月完成。該中心自l990年開始,主持了一項「中國國家計算與網路設施」(NCFC),是世界銀行貸款和國家計委共同投資的項目。項目內容為在中關村地區建設一個超級計算中心,供這一地區的科研用戶進行科學計算。為了便於使用超級計算機,將中科院中關村地區的三十多個研究所及北大、清華兩所高校,全部用光纜互聯在一起。其中網路部分於l993年全部完成,並於1994年3月開通了一條64KBPS的國際線路,連到美國。4月份路由器開通,正式接入了INTERNET。NCFC後來發展成中國科技網(CSTNET)。
CERNET是中國國家計委批准立項、國家教委主持建設和管理的全國性教育和科研網路,目的是要把全國大部分高等學校連接起來,推動這些學校校園網的建設和信息資源的交流,並與現有的國際學術計算機網互連。
第三階段是1995年以後,該階段開始了商業應用階段。l995年5月郵電部開通了中國公用INTERNET網即CHINANET。l996年9月屯子部CHINAGBN開通,各地ISP也紛紛開辦,到l996年底僅北京就有了30多家。
目前,經國家批準的可直接與INTERNET互聯的網路(稱為互聯網路)有四個:CSTNET,CHINANET,CERNET.及GBNET。他們的建成時間,運行管理單位及業務性質如:
網路名稱 運行管理單位 國際聯網完成時間 業務性質
CSTNET 中國科學院 1994.4 科技
CHINANET 郵電部 1995.5 商業
CERNET 國家教委 1995.11 教育
GBNET 電子部 1996.9 商業
中國INTERNET網路上計算機的發展很快,國內尚無完整的數據,從INTERNET上測算,歷年發展的數據如下:
日期 主機數 增長 域名數 增長
94.0l 0
94.07 325
95.0l 569
95.07 1023 95% 95
96.01 2146 110% 153 61%
96.07 11282 426% 475 210%
中國電信預測中國的INTERNET用戶在2000年時將達到一千萬。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負責管理和運行中國頂級域名CN。
Ⅸ 世界互聯網的發展歷史
1974年美國國防部國防前沿研究項目署(ARPA)的羅伯特·卡恩和斯坦福大學的文頓·瑟夫開發了TCP/IP協議,定義了在電腦網路之間傳送信息的方法。這一協議於上世紀80年代初被世界廣泛採用,成為互聯網的核心。
1986年,美國建設了第一個互聯網骨幹網。1994年前後,隨著WEB技術等互聯網技術的發明,第一代互聯網全面成熟,也給世界互聯網的領先者——美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利益,促進了美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的繁榮。
1989年,我國正式開始了互聯網建設,但因為種種原因,進展遲緩。1994年,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的建設為代表,我國互聯網建設進入加速期,先後建成了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金橋信息網和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四大骨幹網。
1998年,CERNET的研究者在我國第一次搭建了IPV6試驗床。2001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我國第一個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並通過驗收,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2003年,國務院批復了由發展改革委主導的8部委「關於推動我國下一代互聯網有關工作的請示」,隨後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准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CNGI項目開始實施。(
Ⅹ 簡要說明網路的發展歷史,並列舉各個階段的主要技術。
計算機的發展經過了四個重要的歷史階段:1.電子管時代
該階段的計算機以電子管作為基本電子元件,稱為「電子管時代」。電子管計算機的主存儲器使用的是磁鼓,主要用於數值計算。但由於其體積大、耗電量多、價格貴,而且運行速度和可靠性都不高,使計算機的應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2.晶體管時代
該階段的計算機以晶體管作為基本電子元件,稱為「晶體管時代」。晶體管計算機主存儲元件使用磁芯為主,晶體管計算機不論是在運算速度和可靠性上都比電子管計算機先進。
3.集成電路時代
該階段的計算機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SSI、MSI),稱為「集成電路時代」。集成電路計算機所採用的主存儲器為半導體存儲器,系統採用微程序技術與虛擬存儲技術,並開始使用多種高級語言和成熟的操作系統。由於其電路集成度高、功能增強、價格合理,使計算機在應用方面出現了質的飛躍。
4.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
該階段的計算機以大規模的集成電路作為基本電子元件,稱為「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不僅提高了電子元件的集成度,還把電子計算機的運算控制器等部件集成在一塊電路板上。這就使計算機向巨型機和微型機發展成為可能,而微型計算機的出現使計算機更為普及,並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為計算機的網路化創造了條件。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