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學為體歷史意義

中學為體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9 13:42:47

『壹』 為什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不正確

首先, 從今天的世界格局來看,由於通訊和交通的發展,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就像春秋戰國時代的大中國版圖的認識相似。中國相對於世界, 也就象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或者「魏國」相對於其他各個諸侯國。所以,把我們的一種思想認識, 立場觀點僅限於「秦國」 或者「魏國」已經沒有意義了。「 秦學為體,齊學為用」? 有什麼真正的適用價值和意義?現在,人類真正的思想和認識本來就應該是「普世價值」或者「普世意義」。那種把思想和認識劃分成為「 秦學,齊學,魏學,楚學本身就只能夠說明自己的立場和認識很狹隘。有些人認為學習西方文化就是文化殖民,那麼今天有沒有人認為,「秦國」 或者「魏國」已經被孔子的「魯國」 文化殖民了呢?或者中國被「魯國」 文化殖民了呢?
其二,中華文明自從春秋戰國以後,中國人就沒有真正的「信仰」。所有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基本上都是世俗的實用主義哲學。這些本身都就是「用」,根本就沒有什麼象西方的關於終極關懷的「宗教信仰」。從春秋戰國開始以後中國的幾千年文化發展就已經開始背離一些普世價值了。在西周以前,我們中華也是有信仰的。 信仰上天上帝。也就是說,春秋戰國開始中國文化沒有了「體」,都是世俗實用主義哲學,生存之道,「用」學而已。
我比較同意易中天在「評點中華文明」中有關「多種信仰即無信仰」文章中的部分觀點:
「我們沒有創世神,就沒有終極創造者,沒有終極關懷,就沒有彼岸概念,因此我們無信仰。我們有沒有信的東西?有,我們信神、信佛等等。但我們這個民族對這些東西的相信是實用主義的,比如我以前在農村看到神龕裡面供奉著的有觀音菩薩、太上老君、如來佛祖、土地公公、媽祖、自己的祖宗,除這些之外,還貼著一個紙條,上面寫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們的崇拜是實用主義的,有那麼多崇拜的對象,而且這些神靈各有各的分工。基本上各種班子都齊了,這是常實用主義的崇拜。【1】」
孔子思想哲學提供的是生存之道,就是告訴人們如何適應於非天道規則,非理性強權和統治者主導環境下面「非有序競爭」的生存法則。這種生存法則就是通過 「克己和中庸」 換取和建立一個適宜自己生存的社會人際關系網。當然,這種社會性關系網在任何社會對於個體生存都十分重要,而且特別是在一個沒有公平和公正的強權政治,暴力和弱肉強食的社會,「弱者」只有通過聯合起來,關系網起來,象「蜜蜂」「螞蟻」一樣,或者依附於某一種「權勢」而生存。「非有序競爭」和「人治」的成分越多,這種生存法則的意義就越大。孔子的生存智慧既是這種社會適用的生存智慧,也是在一個凶險社會中成就「聖人」和「義人」或者「潔身自好,明哲保身」的法則。但是,在哪一種的社會中,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君子和聖賢」,大多數都最後成為「教導」別人的道德教條或者「偽」道德。
孫子兵法,厚黑學等等都是講如何應用於非規則,不擇手段博弈過程的理論和哲學實踐。法家則更是「教導」統治者如何不擇手段的奴役老百姓,實現「君王」個人和家族利益最大化。「西周以後的春秋戰國時代為我們的文明奠定了一個基礎:「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禮立序,以樂致和。」我們的文明是這樣的文化系統。這樣的文明系統沒有根本立足於每一個生命個體自由,平等基礎上面的人格尊嚴和獨立思想最大化的個性發展空間。
然而,與此相反,西方經歷了幾千年,建立了一個比較公開,公平,公正的文明法治社會,中國傳統文化這些思想和生存之道的處世哲學在這種社會就沒有什麼的實用價值。因為,在這種社會「做人」比較簡單,只要老老實實地遵守人人平等的社會規則,雖然可能不能夠大富大貴。但是,也能夠平平安安一生。在這種社會不太容易「犯大錯誤」。 因為,法律法規已經把這些天道智慧轉化成為人們比較容易操作的相應的制度和體制,人們大家公平遵守規則就可以了。
為什麼這樣呢?就是因為他們有基礎於「基督教」信仰上面的普世價值體系中天「道」規則的存在。而我們大道廢。 所以,才需要孔孟之道,孫子兵法,厚黑學等等。正如老子講:「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我們已經沒有核心價值觀了,只有「成功」和「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事實判斷。
當然,孔孟思想對於今天還沒有共同規則的國際社會,如何處理好國際關系是非常有很大價值的, 西方社會應該好好學習「克己和中庸之道」來處理好國際關系。如果要實現統治者個人的「霸權主義」野心,法家政治仍然不失是「君王之道」,孫子兵法,厚黑學等等對於非規則,「非有序競爭」,不擇手段「勝者為王,贏者通吃」的博弈過程,權術,市場還仍然有指導意義,銀行家,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可能仍然具有很大參考價值。
我比較認同: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改革開放就是回歸人類文明的共同大道!回歸歷史!回歸常識!回歸人類共同價值觀!想離開這個東西另搞一套,能夠搞出來是什麼結果?我們過去的兩千多年歷史已經完全證明了。

『貳』 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並立,合之則兩亡

這句話屬於維新派的觀點,意思是說不能將中體和中學、西學和西體割裂開使用。

『叄』 針對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請做簡要評價

第一,中體西用思想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第二,中體西用思想起了強版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
第三權,中體西用給人們思想以新的啟示,即學習外國的東西,必須結合本國的實際。
第四,"中體西用"是那個時代那樣社會經濟結構的產物。
第五,它是洋務經濟深層的需要。
第六,這是洋務派自存的一種需要。
第七,"中體西用",為西學的傳播大開了方便之門。
請採納

『肆』 洋務派中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如何評價

在洋來務運動中,「中體西源用」思想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足的是,洋務派整個「中體西用」的思想體系始終未能突破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界限,這正是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最大的局限性,也是導致洋務派「中體西用」之夢走向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之路必須從中吸取教訓,不應該把向外國學習的內容僅僅局限在經濟領域。我們固然必須要堅持自己基本的政治路線,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但這並非說學習「西政」的界限是完全不可逾越的。在堅持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應當加大政治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對於西方政治體制中除基本意識形態之外可以借鑒的好東西也可以大膽地學習和借鑒。 「中體西用」思想是晚清中國處理中西文化沖突的一次努力的嘗試。今天,當我們再一次面臨激烈的中西文化沖突的時候,我們理應重視這一思想的現實意義,從歷史的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努力學習外國一切先進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乃至政治文明成果,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與時俱進,走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路。 來源:新課程學習·中

『伍』 中學生學習歷史的意義

歷史是人的真實寫照,從各位名君,名將的成功你可以收獲很多東西,從清朝後期的腐敗可版以告訴我們不權能閉關鎖國,否則會屏蔽視野,從南京大屠殺可以看出某些不是人的東西不要臉的真實表現,告訴我們,吃過虧,就不要再吃虧了。警示我們:不要再買日貨,不要忘記南京大屠殺以及抗日戰爭中國慘死的3500萬同胞。
總之:忘記歷史等於叛國

『陸』 材料二中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含義是什麼反映了近代中國哪一派的觀點

清末抄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主張以中國倫常經史之學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術為應用。

1、「中學」指以三綱八目即明德、親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的儒家學說,

2、「西學」指近代傳入中國的自然科學和商務、教育、外貿、萬國公法等社會科學。它主張在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上,採用西方造船炮、修鐵路、開礦山、架電線等自然科學技術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體辦法來挽救統治危機。

3、「體」的意思是主體,主要是指在核心理念、價值觀和原則方法。

4、「用」的意思是輔助,主要是指在行為方法、工具和產品等方面。

(6)中學為體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861年(咸豐十一年),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最早揭示了這種思想。以後,談洋務者以各種方式表達過。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南溪贅叟在《萬國公報》上發表《救時策》一文,首次明確表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

次年,禮部尚書孫家鼐《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再次提出,「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70-80年代,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學習西方議會,90年代以後進一步抨擊洋務派學習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國能像西方那樣實行君主立憲。

『柒』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實質及作用

它是封建主義文化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結合的產物,對近代中國的政治思想產生過較大影響。早期對於沖破封建頑固派的阻撓,引進西方自然科學,促進中國工業、軍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產生發揮過積極作用,後期成為清統治者對抗資產階級維新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體西用思想早期對於沖破封建頑固派的阻撓,引進西方自然科學,促進中國工業、軍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產生發揮過積極作用。後期成為清統治者對抗資產階級維新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中體西用作為中西文化接觸後的最初結合方式,有其歷史合理性。

但中體西用作為一種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沒有克服中、西之間固有的內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會要被新的形勢所替代。

(7)中學為體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中體西用",為西學的傳播打開了方便之門。雖然中學是體、但西學既然已經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傳統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從而有利於打破國民拒斥外來新生事物的傳統文化心理障礙。於是,在"用"的招牌下,西學大量湧入。

江南製造總局僅1896一年就譯介西書120多種,平均每三天即譯介一種,真是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伴著西學傳播,中國的生產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甲午中日戰爭前夕,一些主要的近代工業和交韌》)。

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論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引入中國,並與中國文化交融,從而產生出中國自己的近代政治思想。中國新的社會,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孕育生成的。

『捌』 西體中用的歷史意義

從當時的時代來看,中體西用是當時可行的學習西方的方法。因為封建統版治占統治地權位,中國人向西方學習還僅僅是開始。所以要在充斥封建主義舊文化的天地里容納若干新文化,如果沒有中體為前提,西用無所依託,在中國是落不了戶的。當時頑固派勢力極大,「動以不談洋務為高,有講術西學者,則斥之為名教罪人,士林敗類」(鄭觀應:《盛世危言》,「西學」第一卷)。洋務派為了能在中國順利辦洋務,打出「中體西用」旗幟,宣稱他們引進西學並非要改變中國文化中基本的東西,而是洋為中用,強調中學為體,這樣就堵住了頑固派以夷變夏的攻擊,使西學得以在中國落戶。當時中國士大夫昧於章句之學,極力反對采西學之際,洋務論者甘冒離經叛道之大不韙,跨出了興西學的第一步,興辦同文館和各種洋務學堂,較大規模地派遣學生出國和翻譯西學書籍,充分表現出「西學為用」的革新意義。
雖然西體中用的理念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但引進了西方先進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這一思想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玖』 如何看待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提出有個逐步成熟的過程。追本溯源,中體西用的初始狀態來自林則徐和魏源的言行。林則徐在流放途中將他編纂的《四州志》交給魏源,後來魏源以《海國圖志》之名在揚州出版此書,這是中國人了解世界的開山之作。因為開眼看世界了,特別是列強闖進來了,中國的統治階層才知道泰西各國之強悍和中國處境的危險。怎麼辦?魏源提出了一個經典性的口號「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是「西用」的開始。進步思想家馮桂芬於1861年在《采西學議》中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這兩句話已明顯地含有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意思。到了1896年,孫家鼐在籌辦「京師大學堂」的奏摺中提出:「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學」是指什麼?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文化遺產浩如煙海,洋務派所說的「中學」不是指一般的學問,而是指支撐著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延續運行的那個核心的「學說」。這個學說的基幹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簡稱「三綱五常」。
中學為體中的「體」是什麼意思?它不是指身體或形狀,而是指國家的本體、主體、政體、基幹、准則、法紀,簡言之,「體」就是封建社會的政權。這個「體」,君臨一切,高於一切,凌駕於一切人和一切事之上。「中學」和「西學為用」,都是為了保護和尊崇這個「體」。
所謂西學,大體上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二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文藝復興以來創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觀念和多種形式的民主制度。
先說「中學」那個「三綱五常」。「三綱」己成無稽之談。所謂五常,與「三綱」則大不相同,它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全社會需要大力提倡的——仁,即仁者愛人,以人為本;義,就是個人對國家、對人民、對他人要有擔當的勇氣;禮,即遵紀守法,講道德,為社會和諧做點貢獻;智:不斷學習,尊重知識和人才;信:當今全社會太需要誠信、誠實和誠懇了。總之,「三綱」已完全成為歷史的陳跡,而「五常」則是迫切的需要,我們要賦予它時代的內容,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以德治國並行不悖。簡言之:「三綱」死了,「五常」活著。死了的不可復辟,活著的繼續流傳。
「西學」,首先說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清代一些人把這些物質文明說成是「奇技淫巧」,但又不得不承認人家「船堅炮利」。洋務運動的出現是不得已而為之。指望洋務運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封建社會的落後是不可能的,但以後來的革命觀全盤否定洋務運動也是不公正的。比如,在洋務運動中發電技術的引入,改變了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西醫在中國的引入和普及,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電訊的引入,千百倍地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煉鋼、鐵路、機械、紡織、造船、海運、招商等等近代工商業的建立,奠定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基礎,這基礎盡管十分薄弱,但畢竟實現了從無到有。客觀地說,洋務運動功不可沒。遺憾的是洋務派諸多活動的目的,完全是為了維護封建社會那個「體」,從這個意義上講洋務運動又是不成功的。
晚清搞洋務運動,和當代中國搞改革開放有本質的不同。前者是封建社會為了自身「救亡圖存」;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的求富圖強。但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為一種思想文化遺產,是一種可以被賦予時代精神,為改革開放服務的文化資源。任何一個國家,要全盤否定或無視自家的傳統文化,是不可能完成現代化的。同樣,不分良莠地死抱著傳統文化當命根子,也不可能實現現代化。西學為用,這是必需的。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引進「西學」勢在必行。比如電腦和互聯網都是「西學」,它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生活的一切角落,這是不爭的事實。至於自由、平等、民主,並非資本主義國家的專利,鄧小平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馬克思說共產主義社會將是「自由人的聯合體」,這不正是我們的追求和理想嗎?

閱讀全文

與中學為體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