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蘭州的歷史文化

蘭州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9 13:05:38

⑴ 蘭州故事介紹蘭州的歷史或者蘭州的故事

1、蘭州的來歷

西漢時,匈奴以及羌族時常騷擾,到漢武帝時國力昌隆,為了堵截匈奴以及羌族之間的接頭,漢武帝於元狩二年春夏令驃騎將霍往病兩次過黃河,擊匈奴,在河西走廊擊敗匈奴,一連建河西四郡,漢朝把握了河西,'斷匈奴右臂'。

這年,霍往病派大行李息在黃河南岸今西固城附近構築城堡,設置設置設備擺設展排了金城縣。後來漢朝運營湟水流域,屹立漢縣,隨著漢縣的增多,於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設金城郡,郡治允吾(今青海民以及古繕),這就是蘭州的'雛形'了。

2、白馬浪的傳說

唐僧取經前去時,在蘭州碰著當年的通河漢金魚妖與東海龍王聯手,貪圖打劫佛經以及孫悟空手中的金箍棒。由於金魚妖雕蟲小技,利用花果山猴王出身時的仙石碎塊狐疑了孫悟空,使他中計被困而丟掉了金箍棒。後來太上老君、不雅世音菩薩趕來相救,都不能降伏妖怪。

這時候白龍馬現出原身盤起來緊緊護住佛經,身受輕傷而矢志不渝。後來多虧咱們甘肅的上古聖人伏羲趕到,他運用後天八卦運轉的威力,把變革成頭尾相銜兩條金魚的妖怪付出八卦盤中,構成為了齊全的太極八卦圖形。

伏羲又依白龍馬身上的血跡,點化成《河圖》圖形,副手白龍馬脫出逆境,並且與不雅音菩薩、太上老君聯手沖破金魚妖的魔陣,救出唐僧師徒。此後儒、釋、道三教合一,以龍形為其象徵,成為中華文明的泉源。為了紀念白龍馬在此地的超卓默示,蘭州人遂把這里命名為「白馬浪」。

5、蘭州牛肉麵的傳說

馬保子家景窮苦,為生計所迫,他在家裡製成為了暖鍋牛肉麵,肩挑著在城裡沿街鳴賣。後來,他又把煮過牛、羊肝的湯兌進牛肉麵,其噴鼻撲鼻,大師都喜歡他的牛肉麵,他突出一個清字。

接著他開了本人的店,沒必要沿街鳴賣了,就想著推出收費的「入店一碗湯」,有人來了,伙計就即刻端上一碗噴鼻暖的牛肉湯請主人喝,爽,醒胃。

馬保子的清湯牛肉麵名氣大振,馬保子運營到1925年,由其子馬傑三領受運營,馬傑三持續在清字高低工夫,時時改造牛肉麵,直到後來名振各方,被贈予「聞噴鼻上馬,知味停車」的頌揚。

⑵ 請問蘭州的民俗文化

清真飲食,隴菜系來列。喜慶節日源時候耍蘭州太平鼓、鬧社火。過大年,鄰居們會家家戶戶會「炸油果子」,然後會互送油果子(一種油炸面點),其餘習俗與中國北方大多數地區一樣的。還有黃河羊皮筏子、蘭州水車等,都該算文化遺產吧。

⑶ 蘭州的風土人情,社會變遷(不少於1200字)

蘭州,始建於公元前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築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十六國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於此。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於史冊。後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蘭州一帶屬隴西郡地。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後,西漢在金城郡的統治得到加強,先後又新置七縣。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並金城郡於隴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後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後,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遷都於天水,後為唐所滅。

唐統一中國後,於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又改為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蘭州被吐蕃所佔,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就被黨項族占據。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衛歸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復設蘭州衛。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陝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 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陝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

辛亥革命後,於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州)設道,並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為區,變蘭山道為蘭山區。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岷縣)。民國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市區面積16 平方公里,人口17.2萬餘人。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區擴大,東至陽窪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從此,蘭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市現轄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和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

⑷ 甘肅蘭州人有哪些傳統文化

蘭州簡介:

中文名稱: 蘭州
外文名稱: Lanzhou,Lanchow
別名: 金城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
下轄地區: 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等
政府駐地: 城關區
電話區號: 0931
郵政區碼: 730000
地理位置: 甘肅
面積: 13085.6平方公里
人口: 322.28萬
方言: 蘭銀官話金城片
著名景點: 中山橋,五泉山公園,白塔山公園
機場: 蘭州中川機場
車牌代碼: 甘A
市花: 玫瑰
市樹: 國槐
中共市委書記: 陸武成
市長: 張津梁
時間: (中國標准時間),UTC+8
蘭州是甘肅省省會,是全省政治、文化、經濟,金融,交通,教育中心,位於中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是中國七大軍區之一的蘭州軍區本部,中國18個鐵路局之一的蘭州鐵路局本部,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城而過,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徵,地處黃河上游,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適宜人居。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氣溫9.3℃,全年日照時數平均2446小時,無霜期180天以上

觀光游覽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歷史和大自然為蘭州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全市擁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文物點500多處,古遺址250處,古城12處,古建築50餘處。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徐家山、吐魯溝、石佛溝、興隆山;市區有五泉山、白塔山、白雲觀、白衣寺等名勝古跡,還有蘭山公園、南湖公園、西湖公園、濱 河公園、水上公園等風格各異的景點。蘭州是馳名中外的瓜果名城,夏秋季節更是具有避暑和品瓜果的旅遊特色。

1、黃河風情線

蘭州是一個東西向延伸的狹長型城市,夾於南北兩山之間,黃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腳下穿城而過。經過城建部門的規劃建設,沿黃河南岸,已開通了一條東西數十公里的濱河路。因路面寬闊筆直,兩旁花壇苗圃,星羅棋布,被譽為綠色長廊,現已成為全國最長的市內濱河馬路。遊客游覽濱河路,可以欣賞黃河風情,參觀沿途點綴的平沙落雁、搏浪、絲綢古道、黃河母親、西遊記等眾多精美的雕塑;並參觀中山鐵橋、白塔山公園、水車園等景點。在旅遊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擺渡,體驗「吹牛皮,渡黃河」的古韻;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黃河上漂流。濱河路被譽為蘭州的「外灘」,已成為老年人晨練和年青人浪漫的場所。外地遊客來蘭州旅遊,必先到濱河路,從東到西一游。

2、白塔山公園

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現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築圓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塗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台建築群,依山而築,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築以亭榭迴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鍾、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現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台大殿內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獨具風格。山下為中山橋,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遊的必游之地。
蘭州市白塔山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節,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以大旗為號,里應外合,終於攻破了王保保城。為紀念這場戰斗的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為「太平鼓」,並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聞名。

3、八盤峽旅遊度假區

八盤峽旅遊度假區位於蘭州市黃河上游最西端的八盤峽水庫。這里有雄偉的電站大壩,環境優美的廠區,寬闊的庫區水面。廠房內發電機組轟鳴,廠房外樹木成蔭,百花盛開,鳥語婉轉,風景如畫。溯河而上,沿岸棗林蔥郁,蘆葦搖曳,水鳥翔集,是工業旅遊及休閑度假的絕佳勝境。
八盤峽庫區水面廣闊,黃河與湟水河匯合口環境條件優美獨特,非常適合於開展水上體育運動及娛樂。可容納100人乘坐的游輪,是目前蘭州市最大最豪華的游輪。您乘坐在裝飾雅緻的客艙中品茗,或者登上二層觀光甲板遠眺,總令你心曠神怡。您如果想體會撲面的河風,可以乘坐快艇,高速掠過如鏡的庫區水面,享受風馳電掣般的快感。龍舟--只有在江南水鄉才能看到的景緻。
庫區岸邊50畝果園內已經是果滿枝頭了。您可以在石子鋪設的道路上悠閑地徜徉,也可以坐在樹下的石桌旁,與友人娛樂聊天,享受炎熱夏日裡的清涼。汽車愛好者的最愛--卡丁車場即將建成,面積有9300平方米,您在這里可以盡情地感受飛車的刺激。請您密切關注開業的日子!在建面積為1680平方米的植物園,冬暖夏涼,四季如春,您既可在其中觀賞奇花異草,又可休閑娛樂。
清澈見底的游泳池是按照正規比賽標准建設,設有8條泳道,可承辦游泳比賽,是游泳愛好者一展身手的場所,也是您夏日消暑的絕佳選擇。
八盤峽水電廠是目前唯一一座坐落在百萬以上人口城市中的水力發電廠,裝有三台國產機組和三台瑞典機組,總裝機容量22萬千瓦。參觀電廠,您能夠了解水力發電的全過程,豐富和拓展您的知識面,也是對青少年進行電力生產認識教育的良好場所。

4、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蘭州市西北160公里處的永登縣連城林內,屬祁連山脈的東麓, 是一以奇山秀水為主體的自然景觀旅遊區,被譽為「神話般的綠色山谷」。吐魯溝1984年8月1日正式對遊人開放,1992年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7年被評選為國家森林公園十大標兵,已成為蘭州市森林生態旅遊的理想目的地。「吐魯」是古代蒙語,意為「大,好」,或「美好的果園」。吐魯溝曾為多民族雜居地區,這里受山地氣候影響,降雨豐沛,溝內峰巒疊嶂,林木蒼翠,曲徑通幽,吐奇納秀,成為一毫無人工雕鑿的原始自然風景區。區內有發源於俄博峰的吐魯河由西北向東南流過,至三岔匯合後,經前溝匯入大通河。沿河谷修有公路直通
溝內,兩岸步移景異,氣象萬千。吐魯溝自然風景區海拔1,998-3,165米,總面積6,157公頃。
遊客跨越大通河橋,即進入前吐魯溝森林風景區。從大橋至三岔旅遊村6公里,便分成大小兩溝,左側是大吐魯溝,全長14.7公里,是以奇特地貌風景為主的公園主要賞景區,共計有24處景點,峰、巒、崖、石,千姿百態,絕壁飛瀑,石崖瀉珠,雖自天作,宛如人開。再上行,便到溝掌草原,為迷人的草原游覽區。從三岔右行即進入小吐魯溝林區。溝長7公里,有12處景點。小區內有1,600多種樹木花草,棲息著麝、跑鹿、藍馬雞、猞猁、石羊等數十種珍稀動物,一片茫茫林海,古木參天,溪流淙淙,到處鳥語花香,儼然一自然畫廊。

5、興隆山公園

位於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古因「常有白雲浩渺無際」而取名「棲雲山」。早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地,清康熙年間取復興之意,改名「興隆山」。本世紀五十年代,全山亭台樓閣以及廟宇就達70多處,景點24處,成為佛、道勝地。興隆山為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主峰由東西二峰組成,東峰「興隆」海拔2400米,西峰「棲雲」海拔2500米,二峰間為興隆峽,有雲龍卧橋橫空飛架峽谷。現棲雲峰有混元閣、朝雲觀、雷祖殿等殿閣;興隆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淚亭等景點。
史載,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病逝於興隆山,其衣冠和兵器用物安放於此。1939年,成吉思汗的靈柩運至興隆山,密藏於大佛殿內;1949年8月才遷往青海塔爾寺;1954年, 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寢室。興隆山因這段歷史而更加著名。

6、八路軍辦事處

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我黨在蔣統區設立的公開辦事機構。1937年5月開始籌建,1943年8月撤銷,時間長達6年之久。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彭嘉倫、伍修權等曾在這里領導過「八辦」工作。「八辦」於1963年被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在互助巷2號的舊址籌建了「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並於1981年1月正式開放。共有革命文物150餘件,照片170餘幅,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辦事處另一處舊址在今酒泉路157號。

7、五泉山公園

五泉山海拔1600多米,佔地26萬平方米,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眼五泉水而得名,史有鞭響泉涌傳說。蒙、惠東、西二泉,在五泉山兩側,有水從縫中流出,形成瀑布,俗稱東、西"龍口"。五泉山中峰高處為古建築群,廟宇建築依山就勢,廊閣相連,錯落有致。游五泉山最好由西路而上。

蘭州的傳統文化

在蘭州這座山河為城的城市裡,山就像一個鐵桶,而河就像是鐵桶上的一個透氣孔。正因為這種原因,蘭州這座位於祖國幾何中心的城市,有了自己極具封閉性的緣由,幾千年來近於獨特地守望著被一些學者戲稱為「土匪」的西部文化,進而具備了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因為這個,在許多城市年的老習俗悄然淡去偽民俗大肆泛濫,人們大呼過年無聊時,蘭州的過年卻仍然保持著其厚且濃的傳統文化味兒。
A、蘭州實際上一座移民的城市,這里的年是從農歷臘月初八開始的,這天上班,人們會打電話相互問:"你吃臘八飯了嗎?哎,又過年了!"過了"臘八"年就要來了,年其實已經來了

蘭州的年實際上是從農歷臘月初八開始的,這一天蘭州人都要吃臘八飯。蘭州人把這叫"臘八",在這前一天下午,郊區一些村子裡的熱心人就會挨家挨戶,收集煤塊、煤磚、柴草,村民們也都量力而行,或多或少拿出一些柴和煤,交給村裡的熱心人。晚上,人們把風箱、小煉鐵爐以及一整套的煉鐵補鍋的家什都預備齊全,燒旺炭火後,把生鐵和銅熔化在煉鐵的小爐子中。人們玩的時候,用長長的火鉗夾著一個小勺子,舀出一點點熔化的鐵水,放在木板上的一個小坑裡,迅速向空中拋灑,此時光芒四射,極為壯觀。人們把這叫做"臘八火",這是一個伴隨著臘八粥而誕生的民俗,除了蘭州之外,在甘肅的許多地方都流行。這樣鬧騰大半夜,人們便各回各家。第二天中晨便要吃"臘八飯"了,這是一種用五穀雜糧做成的類似於粥的東西,裡面小麥、豆子、玉米、土豆等應有盡有,有些難吃,但卻包含著人們對來年各類莊稼豐收的期盼。而且,人們要把這些"臘八飯"給院子或者頂上放一些,給天上飛的鳥兒吃,意思是讓天上的鳥兒在這天吃飽了,來年少吃自家裡田的莊稼。奇怪的是,這頓飯人們吃得非常早,聽上了年齡的老蘭州人說,五穀雜糧是人的命根子,誰先早吃誰有福氣,但究其原因到底是否如此,記者不得而知了。如果說如今的蘭州城郊還流行"臘八火"這一習俗的話,那麼在蘭州城裡每戶老蘭州人都吃"臘八飯"則是一種必然。

B、有句話說說蘭州逢事必吃,逢吃必喝,逢喝必大,更何況年關呢。並不富裕的蘭州人是很會想受"光陰"的,快過年了,得把大堆小堆往家裡抱,得大吃大喝。吃飽了,喝足了,蘭州人更可愛了

有人說,在蘭州文化里,有一個關鍵詞:光陰。它的基礎含義是時光,但在本地方言里,它確鑿地定義為:金錢。小偷的工作是找光陰;機關幹部們混光陰;爆發戶們挖光陰;小姐們在撬光陰;一般的老百姓則是拾個光陰……此乃蘭州的浮世繪。過了"臘八"這一天,蘭州的世浮會就顯得更加生動了起來。除了大包大包地向家裡抱東西(年貨)之外,人們開始享受"光陰"了。這時,蘭州的街上"醉鬼"多了,飯館酒店裡的生意空前熱鬧,人多勢眾,一股股的猜拳行令聲如西北風彌漫在蘭州的上空。女人們看著自己的男人劃拳心裡高興,當男人喝醉了爬在她們的肩膀上說一些醉三倒四的溫柔話,她們心裡就更高興了。因為女人的支持或者說是放鬆管理,蘭州人常以自己的喝而牛氣沖天,你若是外地人他們會自豪地對你宣稱:"在我們蘭州,一年能喝到好幾個牌子的酒呢!"酒使蘭州男人更像男人,他們在酒桌子上是那樣的豪邁,彷彿不"放翻"或者"擺平"你,他們就是是男人。

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徵。有人說,它是一個變化多端的精靈,它熾熱似火,冷酷象冰;它纏綿如夢縈,狠毒似惡魔,它柔軟如錦緞,鋒利似鋼刀;它無所不在,力大無窮,它可敬可泣,該殺該戮;它能叫人超脫曠達,才華橫溢,放盪無常;它能叫人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和煩惱到絕對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無忌,勇敢地沉淪到深淵的最底處,叫人丟掉面具,原形畢露,口吐真言。西北天寒,人多愛飲酒。平日里朴實的蘭州人雖然不善言辭,沉穩,甚或顯得有些木訥,但也沒有更多的虛偽、矯飾。酒不但保持著西北人民的豪爽,體現出不排外的包容性,同時也非常友善。

酒壯男兒膽,蘭州的酒場如戰場,在酒桌上蘭州的男人用的茶杯,身上顯盡"匪氣"。有學者曾經形象地把這種文化稱為"土匪文化"。正因為如此現在好多城市的人都說蘭州人野蠻,因為過去蘭州人喜歡打架,有時很血腥。說這話的人還附帶上了一首在蘭州以前很是流行的詩:"每個街角都藏著懷揣利器的小夥子∕每個姑娘都操著方言"。

事實是蘭州的確是這樣一個地方,從歷史上講蘭州匪文化盛行,一直是漢民族與西北少數民族征戰搏殺的戰場,所以就養成了一種彪悍好武的民風。蘭州地區是中國遠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數萬年前,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黃河橫貫蘭州,山脈分布兩側,黃河支流大通河、湟水、庄浪河、阿干河、苑川河等穿越群山,相繼注入黃河,形成大大小小的河谷盆地和階地。階地背依高山,瀕臨河流,厚土肥沃,草木繁盛,動物出沒,魚翔淺底,適宜先民棲息生存。蘭州地區馬家窯文化的先民們主要從事原始農業,創造了黃河上游輝煌的馬家窯文化,將絢麗多彩的彩陶藝術推向了巔峰。但這里也是中國青銅的發源地。在5000年前的東鄉林家遺址中,曾出土了全國最早的鋼刀,而在永登的蔣家坪遺址中出土的鋼刀,也已有4300多年的歷史。因此,記者的理解是蘭州小伙懷揣利器也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何況現在早已不是這樣的了。

天津出混混,北京出青皮,蘭州出夯客,夯客就是鹵莽,好拚命嘛。翻開史書,我們不難看到,蘭州在過去一直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一個交融點。遠的不說,就是元代與宋代發生在這里大大小小的戰爭就不計其數,而所有的戰爭不過都是文化沖突的一種表面現象罷了。漢武帝的屯田移民,使中原的漢民族進入蘭州乃至河西與新疆,而且還是它的"農民兵團"完成了一個文化傳承與交融的使命。

社火:一般由龍燈、宮燈、春官、彩旗、七巧燈、鐵芯子、高蹺、秧歌、鑼鈸、筒子鼓、旱船、獅子、後台(戲)等組成,人數多則500左右,少則不上10人,有的只有2鼓1鈸1鑼。多在臘月三十「點蠟」,正月十六七「歇將」。

筒子鼓,鼓形如簡,鼓幫本質,鼓面蒙有牛皮。鼓身外塗有油漆,多為黑紅相兼,繪以牡丹、龍風等圖案,鼓面中心繪太極八卦圖案。表演者多為青壯年男子。表演時隊形多變,鑼、鈸、號伴音,為社火主體。

鐵芯子,由清末山、陝商人引入,城關、青城的杜火中,表演方式為桌上嵌以鐵棍,把棍彎曲成所需形狀,將3-8歲兒童妝成戲劇角色固定於鐵棍一定部位,由壯漢抬行。

旱船,是以竹子紮成船形,船亭糊以彩紙,船身圍有彩布,狀似船。由一男扮的少女撐船,兩手抓提船沿,腰部系有羅圈、以轉動船體。

揖子,頭用紙漿做成,身子罩有布,用塗色大麻辮作獅毛。舞時一人撐獅頭,一人撐獅尾,多由會拳術的青年手執綉球引領。舞獅以登桌山表演為優。

馬社火 是甘草店社火的獨特形式,除鼓鈸樂隊外,全員著戲裝騎騾馬表演,社火進村、進街時,騎在騾馬上的人手執兵器等道具,擺出各種姿式。

195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敷十支社火隊進城表演,歡慶解放。「文化大革命」期間社火停演。從1984年起,每年元宵節縣政府選拔社火隊進城表演,規模最大的隊於有近千人。

廟會

興隆山六月六廟會 是縣內最大的廟會,每年農歷這一天,興隆山各廟道士齊集一堂,致祭各仙。善男信女上山祈子還願。

苑川七月神會 解放前後,每年農歷七月初十,苑川一帶舉辦神會,主供白馬爺和扒蠟爺。神會從過店子開始,依村舉行,最後到寺隆溝歇駕。表演程序為:秉燭、招亡、迎盤、玩氈、帶簽、跑五皇、壓龍馬、討卦等。每逢神會,各村男女老少爭相迎神,火炮震天,鼓樂齊鳴,祈禱來年吉慶有餘,百姓安康。

甘草店泰山廟會 每年兩次,春杜為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相傳這一日是泰山爺黃飛虎的生日;秋社為農歷十一月中旬,是黃飛虎出府射獵的季節。廟會期間,請陝西或蘭州戲班唱會戲,敬神還願。有時會戲長達一月左右。

民歌

榆中民歌種類較多,有以生產勞動為內容的勞動號子、夯歌、船歌、伐木歌;有喜慶宴會的祝酒歌、猜拳歌;有表達哀思、勸善的祈禱歌;有描敘悲歡離合的敘事歌;有寄寓對太平生活嚮往的太平歌;有表達男女情感的愛情歌等等。 (摘自《榆中縣志》)

彩繪雕塑

彩繪畫工有四大世家。縣城張海源,曾為興隆山太白泉、天王殿、百子宮、北關金龍廟娘娘殿塑神像與泥娃娃,形象生動,裱制的獅子頭遍及各地社火隊。甘草店施澤衡,師承四川胡氏,善雕塑、壁畫、紙工,曾為乾草店甘白衣寺、四龍廟繪制《火燒憲書》,神形兼備寫意花卉、山水、工筆人物也為好家所愛,子侄熟人均為畫匠。金崖魏畫世,以彩繪和壁畫見長,在金崖及北山地區畫、繪棺材。北關梁瘸爺,微雕祖先堂斗拱重檐、層門花窗,清末興隆山廟宇木建精雕多出其手,所修金龍廟山門三遷而不能拆卸。

蘭州的飲食

蘭州人大多喜歡吃羊肉,而且喜歡本地的羊肉,在外人眼裡很有名的青海羊肉和新疆羊肉,他們基本上不吃。距蘭州不遠的靖遠,可以說是蘭州肉羊的供應基地。那個地方和蘭州一樣位於水草豐美的黃河之濱,古代曾是羌、戎等少數民族的游牧地,現存新石器時代的吳家川岩畫中就有大角羊和無角羊的形象。因為縣城附近的山裡生長著柴胡、車前子、益母草、薄荷、甘草等多種中葯材,山泉中含有多種礦物質,放牧在那裡的灘羊食葯草飲泉水,因此肉質含有很高的葯用滋補價值,而且沒有腥膻味,深受蘭州人的歡迎。蘭州羊肉的吃法,如黃燜、清湯、爆炒、手抓、燒烤等,有人說是當地回族群眾發明的,也有人說是古時曾經在這里作戰或者駐守的軍人發明的。事實上,這今天的人們來說似乎已經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人們殺羊而後食之,既能填補物質的匱乏,又可調整身體的營養結構,甚至會避免因為食物不足而保全生命。黃燜、清湯、爆炒除了這些,蘭州還還喜愛吃羊雜,如果你在攤邊坐下來,他蒙著黑色蓋頭的妻子會拿起一個小碗,從熱氣騰騰的鍋里舀起一些色澤不一奇形怪狀的東西(羊雜碎或叫羊下水或叫羊內臟),配上清清的原湯,撒點蒜苗,放點辣椒,下面就該你發揮了--再買個蘭州大餅,一頓美味就此解決。而蘭州的羊肉泡饃更是一絕,這里的羊肉泡饃與西安羊肉泡饃是大不相同的。

首先是饃,西安是死面(沒有發酵的面)餅,而蘭州的是當地一種發面餅,它採用一種特殊的發酵工藝,保持了麵粉的原始香味,任何佐料不放時都很可口,放進姜黃(一種食用色素)和苦豆(一種有淡淡苦味的香草晾乾磨碎使用)就更不得了,而且做法也不一樣,西安泡饃需自己掰碎(現在有了掰饃機〕然後回鍋做好,蘭州泡饃只管做好湯給你放好肉,然後塞給你一個大餅,然後你就自便了,你可以盤起腿,或一鼓腦將餅放進湯里,或一口湯一口餅。有人說,西安泡饃和蘭州泡饃無孰優孰劣,前者屬於細膩型,後者則屬於粗獷型。

牛肉麵:牛大碗,大碗牛,紅綠黃白顏色秀,寬薄細厚品種多,酸辣鮮香真可口。"年關之時,蘭州人在大碗大碗喝酒、大塊大塊地吃肉之餘,並沒有忘記本土的小吃,吃完了肉喝足了酒蘭州人一定要吃上一碗地道的牛肉麵

年關之時,蘭州人在大碗大碗喝酒、大塊大塊地吃肉之餘,並沒有忘記本土的小吃,吃完了肉喝足了酒蘭州人一定要吃上一碗地道的牛肉麵。記者曾到過全國不少城市,也償過那裡各種種樣的小吃,但沒有發現一樣小吃像蘭州牛肉麵這樣有名而且便宜的。而不管是蘭州人還是吃過蘭州牛肉麵的處地人,都這樣評價蘭州牛肉麵:"牛大碗,大碗牛,紅綠黃白顏色秀,寬薄細厚品種多,酸辣鮮香真可口。"一個只有兩元錢的小吃能有如此大的名氣,真可謂小吃帝國里的平民皇帝了,難怪人們對面他如此喜歡!

據說蘭州的拉麵師每拉一碗牛肉麵都有相當的長度,如果要人按這個長度去走得要幾分鍾,於是就有了這樣的一幅漫畫:牛肉麵從天飛流直下,中間端著碗的少女張大了嘴,然後面從其口中延伸至秀發,直至垂地。整個畫面畫家把牛肉麵與少女的秀發巧妙地結合起來,並運用了大膽的誇張和奇特的聯想來表現蘭州的名小吃牛肉拉麵。

2、灰豆和甜醅

兩者均屬於甜食。灰豆是由豌豆和大棗文火慢煮出來的。這種棕褐色食品口感極好,因為豌豆燉得很軟,由於原料的關系,灰豆是營養豐富的小吃,特別適合於冬天食用。甜醅的製作原理和醪糟(南方叫酒釀)相似,但原料卻是小麥。用酒麴將蒸過的小麥發酵後,配以涼開水,就有了可口的甜醅,它保持了小麥的原樣,卻是既酸又甜,難以言表的美味。不過別吃太多,因為它含有酒精。它很適合於夏天食用,但蘭州人冬天也吃。二者每碗價格都在1元以內。

蘭州的民族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的聚居區,全省總人口為2237.11萬人,其中,漢族人口2051.5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91.7%,少數民族人口185.6萬人,佔8.3%,在少數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東鄉、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等10個少數民族。此外,還有30個少數民族。東鄉、裕固、保安為甘肅省特有的少數民族。

其他參考:

http://ke..com/view/5140.htm?fr=ala0_1_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89c0100100besx.html

⑸ 蘭州有多少年的歷史啊

蘭州距今年(2019)1983年的歷史。

蘭州,簡稱「蘭」,別名金城,甘肅省省會,中國西北地區第二大城市、重要的工業基地、交通通信樞紐和科研教育中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

蘭州位於中國西北部、甘肅省中部,北與武威市、白銀市接壤,東與定西市接壤、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接壤。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自漢至唐、宋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出現了絲綢西去、天馬東來的盛況,蘭州逐漸成為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聯系西域少數民族的重要都會和紐帶。

在溝通和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8月28日,國務院批復設立西北地區第一個、中國第五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

2018年12月21日,蘭州被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列入「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5)蘭州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蘭州的環境

位置境域

蘭州位於中國西北部、甘肅省中部,市中心位於北緯36°03′、東經103°40′,北與武威市、白銀市接壤,東與定西市接壤、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接壤,總面積13085.6平方公里。

地勢地貌

蘭州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類型齊全,交錯分布,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呈狹長狀,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復雜的地貌形態,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區域。

蘭州地勢西部和南部高,東北低,黃河自西南流向東北,橫穿全境,切穿山嶺,形成峽谷與盆地相間的串珠形河谷。

峽谷有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烏金峽等;盆地有新城盆地、蘭州盆地、泥灣一什川盆地、青城一水川盆地等。還有湟水谷地、庄浪河谷地、苑川河谷地、大通河谷地等。

⑹ 蘭州有哪些現存的歷史遺跡 分別在哪裡啊

蘭州的肅王時代遺跡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蘭州,置蘭州總管府,始有「蘭州」之名。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改為蘭泉縣,是年蘭州戶口僅有395戶,人口981口。金代初廢蘭泉縣並入蘭州,是時蘭州人口為11360口。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蘭州為蘭縣,洪武十一年,明太祖始封肅王,建文元年(1399年)肅王府由張掖遷至蘭州並興修城廓。蘭州遂成為王城。清康熙五年(1666年)陝甘分治,蘭州成為甘肅省會。民國三十年(1941年)正式設立蘭州市。
歷史上的肅藩王家族,是一支較平庸,沒有出過什麼特別著名人物的家族。不過,肅王這一脈的傳承體系比較完整,自肅庄王移藩蘭州後,對明代蘭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多有貢獻。

蘭州三台閣
蘭州市的皋蘭山有座古樸的的「三台閣」,此處海拔2129米。「三台閣」始建於明建文初年(1399年)。乃明朝第一代肅庄王朱瑛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移藩蘭州後所建。原名「魁星閣」,上祀魁星。後來因為「神閣一楹,閣崇三級」,所以俗稱「三台閣」,歲月流逝,人們也只稱「三台閣」而忘記了「魁星」初名。
相傳朱瑛修閣,是借眼前之地,寄傳家天下之思。所以建成之後,每於重陽佳節,定會攜眷登高望遠,遙思金陵。
「三台閣」 歷經370多年的風雨戰亂,數番傾塌。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道光十二年(1832年)都重新修建過,還劃給養贍旱地25畝。但同治五年(1866年)三台閣又遭戰禍所毀,至辛亥革命後又加修補。民國十三年(1924年)甘肅督軍兼省長陸洪濤卻暗使人拆毀三台閣以達到私利。解放後,1984年政府重建三台閣,重現舊觀。

蘭州金天觀
肅庄王朱瑛好道教,到蘭州兩年後(建文二年-1400年) 興建「金天觀」。當時的選址在城西三里,這里唐有雲峰寺,宋建九陽觀,西方在五行中屬金,故名「金天觀」。修建之初,肅庄王見這一帶山環水繞,如同仙人舞袖,還將城西面的一個城門取名為袖川門(有碑刻載「皋蘭袖川外之金天觀」可證),並不完全是現在七里河西津東路市工人文化宮的地點。工程到永樂四年(1406年)完工,人們是從雷壇河新橋邊上的一個山門進入寺觀。每年農歷八月初八日為雷壇廟會,熱鬧異常。
金天觀的建成,還有一段建文帝失蹤之謎的故事所致。
明惠帝朱允炆(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1398年即位,年號「建文」。登基後,進行削藩,壓制地方諸王坐大。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明建文四年(1420年),經過四年的戰爭,朱棣攻入南京,奪取了明朝政權,惠帝神秘失蹤。傳說建文帝逃到蘭州,當時肅庄王正在修建金天觀,他便讓建文帝匿藏觀內。有人認為「金」是西方,「天」指天下,金天觀的命名就是暗藏天子西去之意。
當年有位著名道人孫碧雲,號「玄虛子」,孫十三歲上太華山修道,遇張三豐授以道術,再駐武當山,道行深厚,精通武當內家拳術。洪武年間入京師,甚得朱元璋褒寵,明景帝時還為其在京建萬壽宮。可能匿於甘肅的傳聞也傳到朱棣那裡,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下詔,讓孫碧雲主持蘭州金天觀道場,暗地裡打探建文帝消息。肅庄王之前與也與孫相識,為了迎接孫碧雲,肅王還專門修建瞭望仙橋和雷壇,雷壇河就是因此而得名。肅王將孫碧雲「迎居金天觀環室接引群眾,語多奧旨」,孫在蘭州居留了兩年,沒得到建文帝什麼消息,後來便返回太華山。
金天觀落成,佔地54畝,觀內殿閣巍峨,迴廊幽曲,聲名鵲起,為隴上最大的道觀。當時金天觀以唐代槐樹、壁畫、牡丹而聞名。金天觀里原有36株唐槐,稱為「三十六部雷將」。今天僅存唐槐3株,最高的一株高達20餘米,胸徑近3米,也名正言順的成為蘭州第一號受保護古木;還有明清柏3株,樹齡均在120年以上。
原來金天觀迴廊繪有建文帝時期的壁畫《金闕玄元太上老君應化圖》,還有蘭州馳名的牡丹池,相傳這里的牡丹來自唐長安城,有些甚至還是楊玉環的手植株,傳聞總是令人浮想連篇的,可惜我那天轉了每一處地方,除了可一瞻唐槐清柏外,其他都已消失,只見廊殿開著一間接一間的行貨畫廊和「奇石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林則徐被貶新疆途中,居蘭州八天,一天他游覽了金天觀,在斗母宮題寫了一幅對聯:「普物無心,萬訃共載慈雲遍:資生有道,百族同依爰日長」,如今不知又在何處。
1956年,金天觀改為蘭州工人文化宮。好在原二清殿西廊還有明清碑刻十餘塊,是城市建設時人們將一些地方的石碑移立到此的。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從肅王府「節園」移來的「碧血碑」(「碧血碑」的故事下面會講到),旁邊還有清末陝甘總督左宗棠書的文天祥《正氣歌》碑刻。

蘭州白衣寺塔
蘭州白衣寺是末代肅王朱識鋐管治下於崇禎四年(1631年) 始建的寺院。那時建寺初成,往往都獲皇帝封賜名,大概崇禎正忙於應付清兵進逼,哪有心情顧及隴上一寺命名,當時就以寺內尊奉的白衣菩薩而稱「白衣寺」。

⑺ 蘭州的歷史文化,歷史名人和當地的傳說~~~>_<

蘭州,始建於公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築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十六國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於此。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於史冊。後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蘭州一帶屬隴西郡地。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後,西漢在金城郡的統治得到加強,先後又新置七縣。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並金城郡於隴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後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後,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遷都於天水,後為唐所滅。
唐統一中國後,於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又改為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蘭州被吐蕃所佔,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就被黨項族占據。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衛歸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復設蘭州衛。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陝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 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陝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
辛亥革命後,於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州)設道,並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為區,變蘭山道為蘭山區。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岷縣)。民國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市區面積16 平方公里,人口17.2萬餘人。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區擴大,東至陽窪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從此,蘭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市現轄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和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 。

⑻ 蘭州的歷史變化

蘭州歷史
蘭州,始建於公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築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十六國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於此。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於史冊。後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蘭州,歷史文化悠久。早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從事狩獵和農牧業生產,先後創造了燦爛的馬家窯、半山、馬廠和齊家文化。
夏、商、周時,蘭州為羌族和戎族的活動場所。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農氏炎帝,就是古羌人氏族部落的宗神。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蘭州一帶屬隴西郡地。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後,西漢在金城郡的統治得到加強,先後又新置七縣。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並金城郡於隴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後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後,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遷都於天水,後為唐所滅。

唐統一中國後,於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又改為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蘭州被吐藩所佔,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就被黨項族占據。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衛歸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復設蘭州衛。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陝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 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陝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

辛亥革命後,於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州)設道,並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為區,變蘭山道為蘭山區。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岷縣)。民國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市區面積16 平方公里,人口17.2萬餘人。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區擴大,東至陽窪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從此,蘭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市現轄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和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總面積達1.3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80.46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59.70萬人。蘭州作為甘肅的省會,始於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清政府設立甘肅行省後,甘肅巡撫以蘭州府為省會駐地。1923年設立蘭州市政籌備處,進行建市籌備。但1928-193D年連續三年的乾旱使甘肅赤地千里,蘭州僅有8600多人,如此慘景,談何建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蘭州的地位日漸重要,甘肅省政府倡議設市,後因時局多變,籌備工作屢經停頓。直到1941年7月1日蘭州才正式建市,市長蔡孟堅成為蘭州市現代建設時期的第一任帶頭人。

1949年8月26日,彭德懷元帥率領人民解放軍解放蘭州的炮火聲迎來了新世紀的曙光。從此,蘭州城池的歷史改變了寫法。

蘭州城池的興衰,只不過是歷史滄桑的一種表象。蘭州古城的真正意義在於以黃河為天塹,雄踞西北的重要戰略地位。缺乏詳實的史料記載和完好的古渡遺址,我們只能在黃河岸邊,去傾聽黃河波濤柔和的合聲,去遙想當年踏上浮橋渡河的千軍萬馬該是怎樣一種氣勢!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27069589
蘭州 的今天

蘭州是甘肅省的省會,處在東經102°30"-104°30"、北緯35°5"-38°之間,位於中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在大西北處於「座中四連」的獨特位置。市 區南北群山對峙,東西黃河穿城而過,蜿蜒百餘里。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層巒疊嶂,既體現了大西北的渾壯雄闊,又展現了江南的清奇秀麗。
蘭州現轄城關、七里河、西固、安寧、紅古五區和永登、榆中、皋蘭三縣,全市總面積1.31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631.6平方公里。
蘭州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市區海拔平均高度1520米,年均氣溫11.2℃,年均降水量327mm,全年日照時數平均2446小時,無霜期180天以上,是比較理想的居住和投資創業之地。
全市總人口314萬人,其中城市人口207萬人,居住著漢、回、藏、東鄉、裕固、撒拉等38個民族。
蘭州西漢時設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而稱金城。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清康熙時隸屬甘肅行省,省會由隴西遷至蘭州。1941年正式設市,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
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04.3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增幅創1995年以來的最好水平。三種產業比例調整為4:54:42,社會固定生產投資完成231.9億元,增長10.1%。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前六年實現小康社會,蘭州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確立的「創業實干打硬仗,建設創業型城市」的指導思想,在全市掀起一個「全民創業、全市創業、全方位創業」的高潮。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加速產業升級換代,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把蘭州建成黃河上游重要的經濟中心,西隴海、蘭新經濟帶的重要支撐點和輻射源。
蘭州工業

蘭州工業:蘭州是黃河上游最大的工業城市和西部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作為新中國成立後重點布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之一,經過幾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與發展,工業化水平迅速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機械電子、醫葯、輕紡、建材為主體,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成為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和機械裝備工業基地。全市有工業行業40多個,產品品種2萬余種,工業精品5000多種。近年來隨著工業經濟結構調整,高分子合成材料、生物制葯、精細化工、新型建材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很快,已逐漸成為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商業貿易 蘭州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的商埠重鎮和著名的「茶馬互市」,現已發展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多層次、規范化的市場體系建設日益完善,流通服務功能明顯增強,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相對活躍,大商貿、大流通、大市場格局初步形成,輻射面達西部8省區,近400萬平方公里和3億多人口。商貿流通業整體水平得到提升,超市和連鎖經營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2004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28億元 ,同比增長12%。
科技文化: 蘭州是我國重要的科研基地,擁有以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為主體的各類科研和開發機構近1200多家,以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為代表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9個,國家級、省部級工程技術中心和試驗基地28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近25萬人。有相當數量的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和學科帶頭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2名。每年取得科研成果近500多項,人才密度名列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創建於1909年的蘭州大學是中國著名的綜合性重點大學和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之一。西北師范大學、西北民族大學是西北地區師資和少數民族教育培訓中心。
文化事業堅持「做西部文章,創全國一流」的思路,推出了《絲路花雨》、《大夢敦煌》、《龍源》、《讀者》等一批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精品傑作。
今天的蘭州城市建設 :以三版城市總體規劃為龍頭,實施「東擴西進、南伸北拓」戰略,積極探索環境立市、特色建市的新路子,不斷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重點抓好路橋工程、城市給排水管網、燃氣熱力管網、電信電力管網建設。近幾年實施了多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小西湖、銀灘等6座黃河大橋建成使用,南、北濱河路等道路拓建完成。城市自來水生產能力130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19.1萬噸/日。城區大氣污染綜合整治工程積極推進,清潔能源改造力度加大,天然氣用戶發展到近30萬戶,大氣環境質量有了新的改善。

⑼ 甘肅的歷史文化

甘肅歷史悠久,是中國遠古人類的主要聚居地和古代農業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追溯到史前時期,甘肅氣候還是比較溫暖、濕潤,草木茂盛,河流縱橫。根據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證 明,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有先民曾在甘肅活動,如今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在甘肅已 有千處以上。西周時期,秦人先祖定居於現在的甘肅天水一帶,後又向關中發展;秦統一全 國後,遂設立了隴西郡,築起西起臨洮、東北至陝北的秦長城。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 戰亂迭起,以河西走廊為中心的青海、寧夏、新疆、內蒙等廣大地區,經歷了前涼、後涼、 西涼等「五涼」政權。隋唐時期是陸上中西貿易絲綢之路繁榮的頂峰,也是甘肅歷史上政治 、軍事、文化的鼎盛時期,出現了政治家李淵、牛僧孺及著名詩人李益、傳奇作家李公佐等 ;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創建於東晉,歷經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基本上形成了今日的 規模。元代建立大一統帝國後,創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設甘肅行中書省,治所設 張掖,除轄今日甘肅大部分地區外,兼領今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的部分地區,於是中 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甘肅省的行政區劃。

明清時期,陸上中西交通貿易有所恢復,中原同邊疆的交流日益繁榮。但隨著千百年來國家經濟文化重心東移和海上交通的發展,甘肅在全國的經濟地位與文化發展已比不上過去。在建置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陝西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為甘肅布政使司,將治所從鞏昌(今隴西)移至蘭州,奠定今日甘肅省的格局。

1949年8月甘肅解放以後,即成立甘肅行政公署,轄 ll個分區(專區、市),73個縣(區)。1950一1957年,先後成立天祝、東鄉、肅北、張家川等一批民族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自治縣)。1958一1965年,全面調整區劃,大規模並縣,直至1984年底,又做了個別調整。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全省設7個行政公署、2個自治州、5個省轄市,下設68個縣(7個民族自治縣)、ll個市轄區、7個地轄市。

閱讀全文

與蘭州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