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意義,現實意義,社會意義有什麼區別
區別在於所針對的對象角度不同
歷史意義——重在參考價值,針對的目標對象是專歷史縱軸上的未來人屬類,重在將來的意義影響。比如說某件事情具有歷史意義,一定是說他對未來結果的影響。例如,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我們說它具有歷史意義,主要是因為它奠定了全國解放。
現實意義——重在實用價值,針對的目標對象是歷史縱軸上的當前人類,重在現狀的意義影響,比如說家電下鄉,你無法確定他的歷史意義,但可以確定的現實意義是,可以拉動內需,提升民族產業,促進行業更新升級。
社會意義——重在文化價值,針對的目標對象是人的思想問題,也具有當前特徵。比如說和諧社會的概念提出,其社會意義就在於能夠逐步的在民眾心中形成尋求和諧的文化心理。
Ⅱ 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有何區別
歷史意義,說的久遠一點以前沒有航空母艦,現在有了,一定要加上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屈辱,幾代人的血汗,前世今生的揚眉吐氣。
現實意義,我說三條 保持強大軍事威懾 可為商船保駕護航 以及最直接的 釣魚島
Ⅲ 分析「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歷史意義及現實意義;
翻譯出來就是「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但現在許多所謂「配套」資料上竟赫然寫著「我們今天的中學生學習,既要為己也要為人;既要獨善其身,也要服務社會」。這恐怕是對儒家這句名言的大誤解。
孔子肯定古代人的學習,所謂「為己」是說學習的終極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個真正的人,為了自己德行的提升。所謂「為人」是指學習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取悅於人或追名逐利。
後來這個觀點後來在儒家的一個大師荀子勸學篇中又得到了發揮和整個的解讀,什麼叫「古之學問為己」,說真正尊崇學問的人,遠古的遺風是學術為了人心靈的建樹,真正的人做學問為什麼?就像近的讀書,從小讀到大,無非是學會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學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有內心忠誠的公民,再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就是為了完成這么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今天,孔子這句話還有很強的時代意義,這一語道 盡當今許多學習的人身心俱疲的根源。為自家功名讀書,為美女香車讀書,為父母期待讀書,或者為祖國富強而讀書,都有點令人擔憂,都會使讀書變成一件悲壯的事情。應該為讀書而讀書,不迎合不功利,讀書是為了自我提升,自我娛樂,自建築心靈自由長堤。
Ⅳ 莫里哀《偽君子》簡介
奧爾恭想讓答丟夫變成自己「家裡的人」,方法是把女兒瑪麗亞娜嫁給他。為此,就強迫愛女解除跟瓦萊爾的原訂婚約。
侍女出謀劃策,讓其去找女方的哥哥和後媽幫忙;艾耳密爾請答丟夫面談,不料騙子竟乘機向她表白愛情;該事被躲在套間里偷聽的達米斯撞見。
達米斯立即在奧爾恭面前告發;父親以為是兒子造謠,一怒之下將其趕出家門,取消了他的財產繼承權,並馬上去辦了法律手續,將全部家產贈給答丟夫,而且宣布當天晚上就讓女兒與騙子訂婚。
艾耳密爾設計讓騙子當場出醜,才使丈夫清醒過來。法院依據奧爾恭贈送財產的契約,通知原主,天亮前全部搬走;接著騙子以奧爾恭私藏國事,犯秘件為憑告了御狀,帶領侍衛官前來捕人。
多虧國王明察,使惡人受懲,好人獲恕。結尾是奧爾恭感謝皇恩浩盪,決心完善女兒和法賴爾的婚事。
(4)偽君子歷史和現實意義擴展閱讀
著作特色:
1、《偽君子》是一部古典主義創作原則與民間喜劇手法結合的傑作。劇情圍繞揭露答爾丟夫的偽善性格而展開,沒有一點旁馳,地點始終是在奧爾恭家裡,時間24小時。
2、《偽君子》精巧緊湊、層次分明的情節結構。全劇五幕完全圍繞著塑造答爾丟夫的虛偽性格來安排。
3、《偽君子》打破了古典主義關於悲、喜劇的嚴格界限,在喜劇中插入了悲劇的因素,把戲劇沖突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
4、《偽君子》種的語言生動靈活,富有個性化色彩。大大增強了作品魅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偽君子
Ⅳ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解釋 及歷史和現實意義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君子的交誼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
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們的交情純的像水一樣。這里的「淡如水」不是 說君子之間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樣,而是指君子之間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們的交往純屬友誼,卻長久而親切。朋友之間的友誼是一種相互的信任和生活所帶來的平淡後的寧靜與幸福,「淡」是生活的味道,也是時間驗證的朋友味道;最主要的是「淡」如平靜的水,而不是洶涌的波濤,真正的朋友之間不需要有大風大浪一樣的日子,能夠和氣、平安、健康、快樂、珍惜、信任、象水一樣的清澈透明的友誼足以!!
中國古人早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胸懷,西方文明也含有「博愛」的境界,無非是說大家相互之間都應該是朋友。然而,天下的眾人千奇百態,建立在一種規則、一種標准、一種形式下的友誼使大家都成為朋友是不大可能了。一個人的性格以及他的經歷、地位及文化影響可以造就他的交友原則,結識朋友的類型也有一定的傾向。但是,在通常的情況下,誰都有很多類型不同種的朋友,並且可以和他們分別用不同的方式保持和發展著友誼,在不同的境界中平等互利。人能夠具有這種能力,是人的內心世界 天生的多元化所決定的,也就是說,人不可能只要高風亮節無視衣食住行,或者說只要情感不要利益,只要智慧不要健康,只要開心不要安全,只要忠誠不要原則,只要名利不要尊嚴,只要邏輯不要道德。因為要想得到就得付出,要想得到不同就得付出不同,這里的兩句話講的正是這個道理:精神上的朋友要付出精神努力,感情上的朋友要付出感情上的努力,物質利益上的朋友要付出物質上的努力,...... 切不可張冠李戴、不分青紅、盲目投入。
Ⅵ 除弊納諫有怎樣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納諫」首先古代意為君王接受大臣的規勸,現在指長輩接受規勸 大概就是接受多方專面有益的意見,使自屬身不易被表面蒙騙.
現實意義:自知之明,忠言逆耳,善納諫言
歷史意義:齊威王變法只是表層的整肅吏治,變法沒有觸動根部世族勢力及舊制,所以只能強一代,而不能強永遠
人要有自知之明,忠言逆耳利於行,人兼聽則明,但要明白建議人的身份地位和目的
歷史意義就是有了第一個就會有第二個.
現實意義是,對當時社會有好處,有明君,有賢臣,國家自然會發展了.
Ⅶ 論述孔子教育思想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學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東南).他的先世是宋國的貴族,後因家族衰敗而逃到魯國.孔子自述其成長過程時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孔門弟子輯錄孔子言行的《論語》這部書中,它也是我們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資料.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張實行"德政",提出了"省刑罰,薄稅斂","使民以時","博施濟眾"(《論語·公冶長》)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雍也》)的社會理想.
孔子的哲學思想中,既有唯心主義的成分,也有唯物主義的因素.他一方面相信"天命"的存在,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另一方面又少談鬼神,《論語》中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又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論語·先進》)這種雙重的哲學思想,與他所處的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社會形態有關.孔子的哲學思想中還灌注著折中調和的精神,即"中庸"之道.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關於教育的作用和對象
孔子認為教育對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孔子還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論語》載:"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論語·子路》)《論語》又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而"信"必由教育而來.
孔子還從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繫上論證了教育的作用.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但他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勵人們奮發學習,不要做困而不學的下民,但畢竟又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斷地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從而又使他的思想陷於自相矛盾之中.
孔子還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並付諸實踐.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魯國當政的貴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稱為"賤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貢,也有捉襟見肘的原憲和簞食瓢飲的顏回,還有窮困到三天不舉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參等.但我們還不能認為他的"有教無類"就是在主張"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現代社會意義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2,關於教育的目的和內容
孔子主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士",而"士"的標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隸主貴族統治者的專稱,即奴隸主貴族老爺的意思.孔子把它發展成為具有一定道德標準的精神貴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當作教育的培養目標.他明確提出作為一個"君子",一要能"修養自己,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二要有"使親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樂"的治國安民之術."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論語·子張》).
孔子所主張的教育內容主要有四項:歷史文獻,行為規范,待人忠誠與信實.即《論語·述而》中說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孔子的具體教育內容就是"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內容因受歷史條件的局限也有嚴重的不足,一是忽視自然知識的傳授,二是鄙視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如《論語·子路》中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3,關於教學的思想
1)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的特點,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和教學.如《論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孔子還允許或鼓勵學生有不同的專長.在他的學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但孔子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還是傾向於培養"恭敬","溫和"的個性.《論語·先進》載:"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2)啟發誘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按朱熹的註解:"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開其意","達其辭".他還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也就是說,教師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學應"當其可".
3)學思結合.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泛而不實.他還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學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但同時又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事事處處都應運用思考,極力反對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論語·陽貨》)的人.
4)學以致用.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論語·子路》)也就是說,盡管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叫他去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雖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培養學生是為了推行其政治抱負,訓練學生能夠出仕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強調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4,關於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樂道.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一個人應當確立什麼樣的志向呢 孔子認為應該"志於道",應該樹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他極力稱贊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是"樂道"的表率.孔子特別強調立志樂道要有恆心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能經受困難的考驗,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緇"(《論語·陽貨》).
2)自省自克.孔子認為道德教育貴在培養道德自覺,應從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一個人能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於"禮"的規范,就是"仁"了,也就是達到了道德修養的最高標准.
3)身體力行.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他反對"言過其行",認為"君子恥其言過其行"(《論語·憲問》),"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他反對言行脫節,主張"慎言".甚至主張"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意思是先腳踏實地去做事,做了以後再說也不遲.他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4)改過遷善.孔子把道德修養的過程,看做是改過遷善的過程.他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但文過飾非,把過錯掩蓋起來,這是不對的,正如子夏所說的:"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子張》)有"過"不要緊,關鍵要能改"過","過則無憚改"(《論語·學而》).他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5,關於教師的論述
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他走到哪裡,學到哪裡,而且"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他還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論語·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奮學習,"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真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孟子·公孫丑上》載:"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 '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稱"誨人不倦"的典範.
2)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論語·子路》)這說明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當然,這不是說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沒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適得其反;而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說教,仍然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論語·陽貨》所載:"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是無聲勝有聲.
3)要相信學生會超過教師,鼓勵學生"當仁不讓於師"."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孔子在道德倫理思想的貢獻,即他提出並仔細論證了一個新觀念——"仁",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長期影響中國歷史文化的教育觀.用一句簡潔的話來表達,就是:君子應當為他人,為崇高理想的實現而自強不息.在孔子看來,"仁"是眾多道德規范的綜合,恭,寬,敏,惠等等.那麼"仁"的核心是什麼 據《論語·顏淵》記載,孔子對此的回答是"愛人",愛人與尊重人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所以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又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自己要站住腳,必須讓別人也站住腳,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時也要讓別人把事做成.由此看來,"仁"的精神與損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這種愛心並不是愛自己的親人,而是由此作為起點去愛大眾."泛愛眾而親仁"怎麼才算博愛大眾呢 孔子回答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即對老者關懷尊敬,對朋友忠實誠信,對少年注重教育.這些是博愛大眾的標准.尊老,誠信是調解人與人的人際關系是和諧社會的一個主要內容.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培養了大批弟子,其中比較優秀的的就有七十餘人,這些人沿著孔子確立的思想方向,對儒家作了全面論述.在戰國時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孔子的思想體系,從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徵,其中以"仁"為核心作為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比如孔子曾經分析人的各種品性,孟子將它加以理論概括成為仁,義,禮,智四端作為作人的標准.
孔子思想是歷史的產物,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它的光輝思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贊同.對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調整人與人的關系,遵守公共道德觀念,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它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至於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學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認可.孔子開創的儒家道德精神與倫理逐漸成為引領民眾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在當今世界上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和諧的指導意義.
1."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的人民性
2."德教為先"的教育思想
Ⅷ 莫里哀 偽君子為什麼三易其稿,主人公答爾丟夫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呢
1462-1598年,發生在法國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之間的"胡格諾"戰爭結束後,法國天主教東山再起,勢力迅猛擴展,活動極為猖獗。當時法國的貴族在資本主義的沖擊與王權的打擊下,已經走向沒落。大貴族聚集巴黎,依附王權,成為國王的"食客",小貴族在耗光自己的家業之後,也流落城市尋找出路。不少人選擇了教士職業,以此謀生,騙取世人的錢財。教會與貴族相互勾結利用。
當時法國有個反動的天主教組織"聖體會",其成員披著慈善事業的外衣,干著宗教特務的勾當。同時他們還打著"良心導師"的幌子,深入人們家庭活動,乘機動取別人的錢財。正是因為他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反對教會,因而寫了《偽君子》,因為偽君子的矛頭直至教會,而教會在當時的勢力是很大的,他們無法忍受莫里哀這樣的批判他們,屢次的禁演《偽君子》,莫里哀為了這部劇能夠順利演出而三易其稿。而這部劇的主角答爾丟夫是偽善的沒落貴族,職業宗教騙子。
1表裡不一:表面上虔誠教士「把世界看成糞土一般」,實際上是貪圖享樂的酒肉之徒。
如: 「一頓飯吃兩只竹雞、半隻羊腿、一離開飯桌就睡覺」;看到桃麗娜袒胸露背是竟扭過臉去,掏出手帕,要她把胸脯遮起來。然而,他一邊答應做奧爾貢的女婿,一邊又向奧爾貢的妻子求婚;當奧爾貢送他一點錢時,他總是說「太多了,一半已經太多」;當奧爾貢把全部家產贈給時,他沒說半個「多」字。
2進一步揭露答爾丟夫偽裝虔誠的罪惡用心在於貪財好色。
如:一看見歐米耳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這樣一個障礙」。當他的罪行面臨敗露時,他偽裝深受委屈而不予計較,致使奧爾貢盛怒之下將兒子趕出家門,並立下字據,把全部家產贈給答爾丟夫。至此,偽君子的罪惡用心已昭然若揭。
3再進一步揭露了答爾丟夫偽善的危害使人家破人亡。
如:把奧爾貢一家趕出大門,還到宮廷告發奧爾貢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想置人於死地。並聲稱:「現在王爺的利益是我的頭等重要責任。」偽善的社會孕育了這類偽善的人。
社會意義: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民主傾向。答爾丟夫成了「偽善者」的同義語,是個不朽的藝術典型。通過這一形象,莫里哀深刻揭露了宗教騙子的本質和巨大危害性。同時批判莫里哀深刻揭露了宗教騙子的本質和巨大危害性。同時批判了法國天主教會和封建貴族的黑暗與腐朽。
Ⅸ 歷史上有哪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歷史上有名的偽君子有一些,比如說宋之問,這個人可能有許多人都不認識他,其實他專是唐朝的一位屬詩人,外表的顏值很高,不過不要看他外表看起來道貌岸然,風度翩翩,實際上他是一位「偽君子」。
對於外界就各種游說,說自己是光緒的知己,為了變法自己怎麼怎麼,然後騙來的財產大部分都成為了自己的私有財產,自己在國外逍遙快活。他還提倡反對一夫多妻制,但是自己卻有好幾個妻子,好幾個妻子都是比自己年輕好多歲的年輕貌美的女人。從這些事情來看,他的一些做法受到了人們的抵制,他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也是很差的。
Ⅹ 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怎麼區分
歷史意義:曾經產生的價值。
現實意義:當下產生的價值。
比如改革開放,歷史意義是開辟了一個新時代,現實意義是推進中國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