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銀行歷史文化

銀行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9 11:17:26

⑴ 交通銀行的發展歷史

交通銀行創建於1908年,是中國早期的四大銀行之一,也是中國早期的發鈔行之一,在近代中國金融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交通銀行在籌建過程中,採取了官商合辦的形式,為股份有限公司性質的商業銀行。交通銀行成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負責借款贖回京漢鐵路的經營權。

經過努力,京漢鐵路的路權於1908年12月收回。交通銀行初期為經營輪、路、電、郵四政往來的專業銀行,以後逐步發展成為經營一般銀行業務的商業銀行。交通銀行較早地借鑒了國外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方法,是我國最早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的銀行,對促進我國早期銀行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1928年,國民政府頒發了《交通銀行條例》,特許交通銀行為「發展全國實業之銀行」,交通銀行成為當時第二家最大的官商合辦銀行。1935年,國民政府形成了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即「四行兩局」的金融體系,為發展中國近代工業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交通銀行被新政府接收。1954年,中共中央、政務院決定在交通銀行原有機構和幹部的基礎上建立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從1958年開始,交通銀行除香港分行繼續營業外,內地行的業務分別並入當地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

1986年7月24日,為適應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的要求,鑒於交通銀行對於中國金融的巨大歷史影響以及在國際上良好的聲譽,國務院批准重新組建交通銀行。1987年4月1日,重新組建後的交通銀行正式對外營業,成為中國第一家全國性的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行設在上海。

作為金融改革的試點,交通銀行在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中實現了六個「第一」,即第一家資本來源和產權形式實行股份制;第一家按市場原則和成本--效益原則設置機構;第一家打破金融行業業務范圍壟斷,將競爭機制引入金融領域;第一家引進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並以此規范業務運作,防範經營風險;第一家建立雙向選擇的新型銀企關系;第一家可以從事銀行、保險、證券業務的綜合性商業銀行。

1994年,飛速發展的交通銀行已經成為中國第五大銀行,按資產規模在全球銀行中位居第191位,成為一家在國內外都具有影響力的大型商業銀行。為適應形勢的變化和自身改革的需要,交通銀行實施了由多級法人向一級法人體制的變革。統一法人體制後,交通銀行的經營管理更加規范,社會影響和市場形象進一步提高。交通銀行改革發展的實踐,為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探索了道路,對金融改革起到了催化、推動和示範作用。

年6月,在中國金融改革深化的過程中,國務院批准了交通銀行深化股份制改革的整體方案,目標是把交通銀行辦成一家公司治理結構完善,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在深化股份制改革中,交通銀行完成了財務重組,成功引進了匯豐銀行、社保基金、中央匯金公司等境內外戰略投資者,並著力推進體制機制的良性轉變。

2005年6月23日,交通銀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成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國內地商業銀行。2007年5月15日,交通銀行又在上海成功發行A股。

目前,交通銀行已經發展成為一家「發展戰略明確、公司治理完善、機構網路健全、經營管理先進、金融服務優質、財務狀況良好」的具有百年民族品牌的現代化商業銀行。交通銀行現為中國第五大銀行;按總資產排名,已躋身全球銀行百強行列。

⑵ 建設銀行企業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
是增強金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通過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研究國內外成功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的先進經驗和發展趨勢,我們黨委班子強化了一個共識,作為我國金融業主體的四大商業銀行,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不僅對於提升核心競爭力,辦成現代商業銀行,而且對於促進我國經濟和金融發展,維護國家金融安全與社會穩定,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通過總結回顧建設銀行50年的發展歷程, 了解建設銀行企業文化的形成過程,使全行員工真正體會到先進文化在建行初創成長、發展壯大、商業化轉軌等不同歷史階段所發揮的支撐作用,引導大家更加珍惜建行人創造的精神和文化財富,增強傳承建行文化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通過宣傳推廣一大批先進典型經受嚴峻的考驗,連續多年實現無重大經濟案件、無重大責任事故、無重大違規經營,資產質量好、經營效益好、服務質量好的先進經驗,引導全行員工充分認識先進的企業文化在改革發展的新階段所發揮的凝聚、激勵與約束作用,從而進一步激發大家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通過深刻分析全面開放金融業所帶來的日趨激烈的競爭形勢,學習借鑒中外優秀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引導全行員工認清文化優勢是保持企業基業長青、出類拔萃的制勝法寶,深刻認識建設銀行股份制改造要解決好轉變觀念和體制機制等重大問題,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必須靠先進的企業文化支撐,充分認清我們自覺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是應對新的機遇與挑戰,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從而增強實施企業文化建設戰略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凡是成熟的、優秀的企業領導者、管理者,必然懂得、重視、善於抓企業文化建設。那種把企業文化建設視為「軟」任務,說起來是「核心競爭力」,做起來是「邊緣化」;或者僅僅當成分管領導和具體部門的工作,甚至還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上、牆壁上、廣告上」等,顯然是迫切需要加以克服和糾正的。
二、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重在付諸於實踐,貴在滲透於
經營管理之中,功在內化為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企業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實踐。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最關鍵的是要將核心價值觀及其理念等文化要素付諸於實踐、滲透於經營管理之中,轉化為廣大員工的職業理想和職業信念,內化為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那種認為企業文化可以游離於經營管理活動之外,甚至在經營管理活動中置企業文化於不顧的,正是落後文化的慣性思維及具體表現。近些年來,我們注意防止和克服這方面的問題,作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
在推動建設銀行核心價值觀的確立與落實方面,我們著眼於建設動態的、開放的、社會性的先進企業文化,引入「利益相關者」的理念,堅持表裡如一、內外貫通,通過開展經常性的學習、教育與培訓,不斷強化「實現價值最大化」的核心價值觀,始終堅持以效益為目標,努力實現股東的最佳投資回報,實現建設銀行與客戶的雙贏,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與員工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與之相適應,我們借鑒現代商業銀行的成功經驗對全行資源配置和績效考核進行了積極探索,強化資本約束和以有限資源投入創造最大效益的經營理念,並貫到投入產出分析、資源配置、績效評價等各項經營管理決策中,從而使過去那種重速度、輕效益,重擴張、輕質量,重發展、輕風險,重短期收益、輕長期效益,重局部利益、輕全局
利益等觀念和思維方式得到了改變和糾正。
在構建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方面,我們認為,金融企業是經營貨幣信用的高風險企業,必須始終堅持把有效地控制風險作為實現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前提。今年6月正式公布的「新巴塞爾協議」給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提出了新的標准和要求。我們堅持把培育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和內控能力,作為企業文化建設重中之重的任務。從強化資產質量是銀行生命線和審慎穩健經營的理念,到推進審貸分離、分級授權、相互制約等基礎性的制度機制建設,都下了很大功夫。2003年7月,我們在全行實施「風險管理平台工程」,將國際成熟的標准化管理思想和管理體系引入到風險管理領域,在全行建立起「管理標准統一,體系相對獨立,集中決策和分散控制相結合」的風險管理模式。這是我行在風險管理文化及其制度創新方面的重大突破。今年1月,我行與花旗銀行、武漢大學在北京聯合舉辦「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論壇」,進一步拓展了風險管理文化的新思路,增強了建立風險管理與內控體系的緊迫感。從今年7月開始,我們在全行系統開展了「風險管理文化建設」活動,結合開展「降不良、防案件、抓管理、促發展」攻堅戰,實施「內部信用評級工程」,通過一系列學習、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不斷強化風險管理意識,規范風險管理行為,提升風險管理水平,逐步探索建立符合現代商業銀行要求的風險管理文化。
在構建良好的服務品牌文化方面,近年來,建設銀行堅持開展「文明規范服務」活動,以創建「青年文明號」、「文明單位」、「文明行業」等為載體,組織廣大員工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國建設銀行員工違規行為處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並制定、實施與文明優質規范服務相匹配的考核獎懲辦法,強化廣大員工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增強誠信意識和服務意識。從我本人做起,總行和分行中高層管理人員擔任首席客戶經理,為重點企業、重點客戶提供個性化、差別化的金融服務。通過舉辦「『家園杯』營銷策劃競賽」活動,激發廣大員工強化市場營銷意識、提高策劃創新能力和服務效率。注重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打造具有建行特色的服務品牌,先後推出和完善了「龍卡」系列產品、「樂得家」、「匯得盈」、「樂當家」、「速匯通」等產品品牌,樹立了李向黨及「向黨工作站」等全國知名的服務品牌,在為廣
大客戶提供快捷高效優質服務的同時,逐步提升建行服務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當然,作為金融企業各級領導者、管理者,能否成為企業文化建設的積極倡導者、優秀組織者和自覺實踐者,至關重要。因為,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基礎因素;他們的身體力行、積極倡導,是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我們各級領導者、管理者,應當帶頭學習掌握企業文化建設的科學規律,不斷增強自覺意識、責任意識、實踐意識、表率意識,堅持在經營、管理、決策、用人、分配、服務等具體工作中,自覺實踐企業文化及其價值理念,充分發揮其倡導作用、典範作用、推動作用、創新作用。
三、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必須堅持與體制機制
創新有機結合起來,使之保持蓬勃生機與活力
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既是一個不斷實踐、積淀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創新、豐富、發展的過程。企業的發展戰略、經營管理模式是企業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先進的企業文化決定著企業戰略、目標和經營管理模式的先進性。惟有不斷創新,建設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企業文化,才能保證建設銀行制定並實施正確的發展戰略,保證我們的願景、使命和目標的實現。
2003年底,國務院作出中國建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的決定,要求我們緊緊抓住規范治理結構、改革管理體制、轉換經營機制、促進績效進步這幾個中心環節,努力把建設銀行辦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這既是建設銀行改革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也是建行文化整合、創新和提升的重要契機。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將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總體戰略思路和基本框架納入了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展戰略規劃》和《管理改革總體規劃》之中,並對企業文化建設進行專門立項。我們明確提出建設銀行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是:把握這次股份制改造和企業文化重塑的重大歷史機遇,按照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基本要求,建設先進的建行文化。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著眼於促進廣大員工的全面進步與發展,把建設銀行的「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全行員工的共同職業理想和職業信念,促進經營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風險防範與控制能力的不斷增強,促進資產質量和服務質量的不斷改善,使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為實現建設銀行的發展戰略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建設銀行將堅持不懈地實施企業文化戰略,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一定能夠圓滿完成股份制改造試點的各項任務,把建設銀行辦成最具有價值創造力的現代商業銀行,以此向國家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真誠回報各屆人士長期以來對建設銀行事業的關心和支持。

⑶ 建設銀行歷史文化

建設銀行實現股改上市走向現代商業銀行,也是建設銀行改革發展和文化建設的又一個里程碑階段。2005年以來,建設銀行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將企業文化建設納入發展戰略規劃,在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推進轉變經營機制的過程中,著力構建適應現代商業銀行需要的企業價值理念體系。

⑷ 中國銀行的歷史發展

1912年1月初,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正式上書孫中山,建議「就原有之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重新組織,作為政府的中央銀行。1912年,大清銀行副監督陳錦濤經時任政府司法總長的伍廷芳提名,出任臨時政府財政總長並且常駐上海,開始藉助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的力量,著手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建立政府中央銀行。
1912年1月28日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召開股東大會,大會決定由股東會職員組成中國銀行臨時理監事會,負責與正副監督籌訂章程,並管理全行事務。1912年1月24日由孫中山總統下令批准成立中國銀行,中國銀行應運而生。1912年2月5日正式開業。
1912年—1928年 中國銀行成為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的中央銀行,行使當時政府中央銀行的職能。
1916年 抗拒袁世凱政府停兌令,全力維護中行信用。
1916年-1923年 中行歷近十年之久,全面整理京鈔問題。
1917年 則例之爭——官商爭奪中行領導權的斗爭。
1927年 武漢國民政府集中現金,漢口中行損失慘重。
1928年 中行重要轉折點——改組為國際匯兌銀行 。
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
1930年-1937年 興建外灘中行大廈,抗衡上海外資銀行。
1932年 發起成立中國徵信所,開創中國徵信事業。
1929年-1936年 中行開設海外機構,拓展我國外匯業務。
1929年-1936年 擴大貸款規模,轉變貸款結構,支持國內生產發展。1931年 組建中國保險公司,推動保險業務發展。
1932年 平息公債風潮,推動整理公債。1933年-1935年 世界銀市劇烈動盪,中行力阻白銀外流。1932年-1933年 中國銀行力主廢兩改元,積極參與幣制改革工作。1935年4月間,國民政府再次修訂中國銀行條例,試圖以強迫中行再次改組的方式壟斷金融,導致中國銀行的實際控制權事實落入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資本主義聚斂財富的工具。
1939年 南京政府成立四聯總處,調整四行分工。
1938年-1942年 加強鈔券調運,供應抗戰需要。
1939年-1941年 平衡上海匯市,全力維持匯價。
1939年-1943年 堅持進行貨幣斗爭,抵制日偽金融侵略。
1939年-1945年 努力爭取僑匯,積極支持抗戰。
1942年中國銀行成為發展國際貿易的專業銀行。1946年-1949年 「粒米百元」——惡性通貨膨脹給中行帶來嚴重影響。
1947年-1948年 南京政府勒令外匯移存,中行迫於壓力抵制未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政府接管了中國銀行,同年12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由上海遷至北京。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中國銀行。原總管理處隨民國政府遷往台灣,至1960年在台重新開業。
1949年-1952年 承擔外匯經營管理工作,成為我國外匯專業銀行。1949年-1950年 積極穩定金融物價,促進國民經濟恢復。1950年1月,周恩來總理向我國駐港機構發布保護國家資產,聽候接管的命令。1950年4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1950年-1952年 反封鎖、反禁運、反凍結,促進對外貿易發展。
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1964年-1976年 加強外匯資金運用,支持遠洋運輸船隊建設。1968年-1976年試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實現出口收匯保值。1973年 加強調研工作,按時完成陳雲同志布置的十個調研專題。
1978年 順應改革開放需要,開創中國信用卡先河。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
1979年-1980年 中國銀行進行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管理總局成立。1979年-1989年 加強外匯管理,發行外匯兌換券。1979年 解決中美凍結資產問題,促進中美金融合作發展。1979年-1992年 加大外資利用,發行國際債券。1979年-1980年 恢復國際金融組織合法席位,支持國內經濟文化建設。
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的身份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原中國人民銀行一個分支部門、國家金融管理機關,轉為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
1987年-1992年 取得港幣澳門幣發行權,利於港澳經濟繁榮穩定。
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由外匯管理局經營,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
1994年 中國銀行改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發鈔銀行。 2003年,國家選擇中國銀行作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兩家試點銀行之一。
2004年 中國銀行穩步推進股改工作,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7月14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的銀行合作夥伴。
2004年7月22日 中國銀行推出第一款奧運題材金融產品——長城VISA歐元卡雅典奧運珍藏版,支持中國體育代表團出征雅典。
2004年8月23日 中國銀行在中國駐希臘大使館為中國奧運健兒舉辦慶功酒會。
2004年8月26日,經國務院、銀監會批准,中國銀行以匯金公司獨家發起的方式,整體改建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引進了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深化內部改革,切實轉換經營機制,取得了長足進步。
2005年2月22日 中國銀行作為國內獨家經銷「北京奧運金」的金融機構,在京成功發行第一組「北京奧運金」本色系列產品。
2006年 中行實現精彩上市,開啟百年歷程新篇章。
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2008年12月30日,世界權威的品牌價值研究機構——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舉辦的「2008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年度大獎」評選活動中,中國銀行憑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榮登「中國最具競爭力品牌」大獎。
2009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列第十一位。
2009(第六屆)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榜
新出爐的「2009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榜」,更好地體現了今天的中國上市公司所面臨的競爭環境。這次調查共涉及17個行業,457 家候選公司。中銀行憑借良好的信譽度入選明星榜。
2010年 在《巴菲特雜志》、《世界經濟學人周刊》和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聯合舉辦「巴菲特雜志年度金融大獎」評選中,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圍「2010年(第七屆)中國25家最具投資價值上市公司」,位列第7位。
2011年 國際金融監督和咨詢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在法國戛納發布全球29傢具有系統性影響力的銀行名單,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乃至新興經濟體國家和地區中唯一入選的機構。
2011年9月23日,中國銀行首個境外大宗商品融資中心新加坡掛牌。中國銀行副行長岳毅說,中行是首個在境外成立大宗商品融資業務區域中心和福費廷業務區域中心的中資銀行。隨著亞太區貿易發展,尤其是中國和東南亞貿易發展,中資銀行的貿易融資業務也在快速發展,自1936年起就開始在新加坡經營業務的中國銀行也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至2013年中行在新加坡有7個分支機構。中行新加坡分行當天也和中國石化子公司聯合石化簽署了開展大宗商品貿易融資的協議。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魏葦和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助理局長黎秀婷出席了當天的掛牌和簽約儀式。
2012年 中行百年行慶,為此,2012年2月12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中國銀行》特種郵票一套兩枚 。
2013年中國銀行與烏干達DFCU銀行合作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開設中國業務櫃台,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和咨詢業務,以適應兩國雙邊貿易和投資業務的快速發展。這是中國銀行在海外設立的第六家中國業務櫃台。
2016年2月25日,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聯手,在北京舉行簽約儀式。五大銀行承諾,將對客戶通過手機銀行辦理的境內人民幣轉賬匯款免收手續費,對客戶5000元人民幣以下的境內人民幣網上銀行轉賬匯款免收手續費,以降低客戶的費用支出。 中國銀行於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圍繞「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整合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造工作。
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啟動了新的航程。
中國銀行成為了國內首家H股和A股全流通發行上市的公司。作為國內A股市場IPO最大、市值最大、流通股份最多的上市公司,中行上市沒有分拆任何資產,而是採取了整體上市方式,為國有銀行改制試點創造了一個成功範例。整體上市不留存續公司,有利於建立和鞏固良好的治理機制,實現中國銀行品牌的統一經營,提高其國際競爭力。這既符合中行適應金融改革、開放、發展的需要,也符合自身公司治理結構優化、股權投資多元化的需要,更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⑸ 商業銀行的歷史文化背景

具體參照:http://ke..com/view/18754.htm

銀行是經濟中最為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西方銀行業的原始狀態,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倫以及文明古國時期。據大英網路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6世紀,在巴比倫
已有一家「里吉比」銀行。考古學家在阿拉伯大沙漠發現的石碑證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倫的寺院已對外放款,而且放款是採用由債務人開具類似本票
的文書,交由寺院收執,且此項文書可以轉讓。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寺院、公共團體、私人商號,也從事各種金融活動。但這種活動只限於貨幣兌換業性質,還沒
有辦理放款業務。羅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類似希臘銀行業的機構出現,但較希臘銀行業又有所進步,它不僅經營貨幣兌換業務,還經營貸放、信託等業務,同時
對銀行的管理與監督也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羅馬銀行業所經營的業務雖不屬於信用貸放,但已具有近代銀行業務的雛形。人們公認的早期銀行的萌芽,起源於文藝復
興時期的義大利。「銀行」一詞英文稱之為「Bank」,是由義大利文「Banca」演變而來的。在義大利文中,Banca是「長凳」的意思。最初的銀行家
均為祖居在義大利北部倫巴第的猶太人,他們為躲避戰亂,遷移到英倫三島,以兌換、保管貴重物品、匯兌等為業。在市場上人各一凳,據以經營貨幣兌換業務。倘
若有人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無力支付債務時,就會招致債主們群起搗碎其長凳,兌換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產」為「Bankruptcy」,即源於
此。
早期銀行業的產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中世紀的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尤其是義大利
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是著名的國際貿易中心,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但由於當時社會的封建割據,貨幣制度混亂,各國商人所攜帶的鑄幣形狀、成色、重量各不
相同,為了適應貿易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貨幣兌換。於是,單純從事貨幣兌換業並從中收取手續費的專業貨幣商便開始出現和發展了。隨著異地交易和國際貿易的
不斷發展,來自各地的商人們為了避免長途攜帶而產生的麻煩和風險,開始把自己的貨幣交存在專業貨幣商處,委託其辦理匯兌與支付。這時候的專業貨幣商已反映
出銀行萌芽的最初職能:貨幣的兌換與款項的劃撥。
隨著接受存款的數量不斷增加,商人們發現多個存款人不會同時支取存款,於是他們開始把匯兌業務
中暫時閑置的資金貸放給社會上的資金需求者。最初,商人們貸放的款項僅限於自有資金,隨著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現,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項存入貸出者之處,並通知
貸放人代理支付。可見,從實質上看,貸款已不僅限於現實的貨幣,而是有一部分變成了賬面信用,這標志著現代銀行的本質特徵已經出現。
當時,義大利的主要銀行有1171年設立的威尼斯銀行和1407年設立的聖喬治銀行等。16世
紀末開始,銀行普及到歐洲其他國家。如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銀行,1619年成立的漢堡銀行,1621年成立的紐倫堡銀行等都是歐洲早期著名的銀
行。在英國,早期的銀行業是通過金匠業發展而來的。17世紀中葉,英國的金匠業極為發達,人們為了防止金銀被盜,將金銀委託給金匠保存。當時金匠業不僅代
人保管金銀,簽發保管憑條,還可按顧客書面要求,將金銀劃撥給第三者。金匠業還利用自有資本發放貸款,以獲取利息。同時,金匠們簽發的憑條可代替現金流通
於市面,稱之為「金匠券」,開了近代銀行券的先河。這樣,英國早期銀行就在金匠業的基礎上產生了。
這種早期的銀行業雖已具備了銀行的本質特徵,但它僅僅是現代銀行的原始發展階段。因為銀行業的
生存基礎還不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生產方式,銀行業的放款對象還主要是政府和封建貴族,銀行業的放款帶有明顯的高利貸性質,其提供的信用還不利於社會再生產過
程。但早期銀行業的出現,完善了貨幣經營業務,孕育了信貸業務的萌芽。它們演變成為現代銀行則是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期間的事情,而這種轉變還要求具備
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某些特殊條件。
現代商業銀行的最初形式是資本主義商業銀行,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勞動分工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一些手工場主同城市富商、銀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由於封建主義銀行貸款具
有高利貸的性質,年利率平均在20%~30%,嚴重阻礙著社會閑置資本向產業資本的轉化。另外,早期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權階層而非工商業,
新興的資產階級工商業無法得到足夠的信用支持,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貨幣資本。因此,新興
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銀行。
資本主義商業銀行的產生,基本上通過兩種途徑:
一是舊的高利貸性質的銀行逐漸適應新的經濟條件,演變為資本主義銀行。在西歐,由金匠業演化而來的舊式銀行,主要是通過這一途徑緩慢地轉化為資本主義銀行。
另一途徑就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這一途徑是主要的。這一建立資
本主義銀行的歷史過程,在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表現得尤其明顯。1694年,在政府的幫助下,英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家資本主義股份制的商業銀行——
英格蘭銀行。它的出現,宣告了高利貸性質的銀行業在社會信用領域壟斷地位的結束,標志著資本主義現代銀行制度開始形成以及商業銀行的產生。從這個意義上
說,英格蘭銀行是現代商業銀行的鼻祖。繼英格蘭銀行之後,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商業銀行。從此,現代商業銀行體系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普及。
與西方的銀行相比,中國的銀行則產生較晚。中國關於銀錢業的記載,較早的是南北朝時的寺廟典
當業。到了唐代,出現了類似匯票的「飛錢」,這是我國最早的匯兌業務。北宋真宗時,由四川富商發行的交子,成為我國早期的紙幣。到了明清以後,當鋪是中國
主要的信用機構。明末,一些較大的經營銀錢兌換業的錢鋪發展成為銀庄。銀庄產生初期,除兌換銀錢外,還從事貸放,到了清代,才逐漸開辦存款、匯兌業務,但
最終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國銀行的壓迫下,走向衰落。我國近代銀行業,是在19世紀中葉外國資本主義銀行入侵之後才興起的。最早到中國來的外國銀行是英商東
方銀行,其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來華設立銀行。在華外國銀行雖給中國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破壞,但在客觀上也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為了擺脫
外國銀行支配,清政府於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通商銀行,標志著中國現代銀行的產生。此後,浙江興業、交通銀行相繼產生。
商業銀行發展到今天,與其當時因發放基於商業行為的自償性貸款從而獲得「商業銀行」的稱謂相
比,已相去甚遠。今天的商業銀行已被賦予更廣泛、更深刻的內涵。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不
斷擴大,逐漸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的「金融百貨公司」。

⑹ 中國農業銀行發展歷史

1、第一階段(1951年—1952年):

1951年8月成立中國農業合作銀行。也就是建國後的第三年,是新中國關於農村金融體系的一次嘗試。

2、第二階段(1955年—1957年):

1955年3月,成立中國農業銀行

1957年4月,國務院決定將中國農業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並。

3、第三階段(1963年—1965年):

1963年,再次設立中國農業銀行,作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中,國家採取加強農業的措施,增加對農業的資金支援。

4、第四階段(1979年—1994年):

1979年2月,決定正式恢復中國農業銀行,國務院的直屬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

5、第五階段(從1994年4月-1997年7月):

通過改革逐步建立在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監督和管理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密切配合、協調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

6、第六階段(1999年-2019年):

1999年,農行和工中建三家銀行剝離1.4萬億元不良資產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2004年,農行第一次上報股改方案。

(6)銀行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農業銀行常德分行強化「存款立行」理念,將存款作為常德分行的發展之基和信心指標,在一季度全省「春天行動」綜合營銷競賽中,通過外拓市場、內抓管理,內外兼修強力扭轉對公存款業務被動局面。

截至3月末,該行對公存款余額86.5億元,較年初增長16.2億元,時點計劃完成率排名全省農行系統第一;對公存款時點增量四大行份額較去年年末提升18%,對公存款系統貢獻度、同業競爭力實現雙提升。

一是外拓市場,廣辟來源。深挖系統客戶源頭,進一步加強財政、社保、公積金等系統性客戶的維護和挖潛,頂住財政帳戶整合壓力,把握機關事業養老保險改革、鄉鎮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省國土網拍保證金存管賬戶清理的有利契機,有效帶動對公存款增長。

二是內抓管理,精根細作。該行以產品和服務為載體,加大對公理財、大額存單等產品的宣傳,通過現場宣講、微信、郵件等多渠道發送產品信息和營銷要點,指導客戶經理上門營銷、精準營銷,通過不斷挖掘各單位的金融需求,合理配置重點客戶金融資產,營造濃厚的穩存增存氛圍。

⑺ 中國銀行的發展歷史

經過大清銀行南北方商股的充分醞釀籌劃,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於1912年1月初正式上書孫中山,建議「就原有之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重新組織,作為政府的中央銀行。
1912年 中華民國順勢成立,中國銀行應運而生 1912年—1928年 中國銀行成為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的中央銀行 1916年 抗拒袁世凱政府停兌令,全力維護中行信用 1916年-1923年 中行歷近十年之久,全面整理京鈔問題 1917年 則例之爭——官商爭奪中行領導權的斗爭 1927年 武漢國民政府集中現金,漢口中行損失慘重 1928年 中行重要轉折點——改組為國際匯兌銀行 1930年-1937年 興建外灘中行大廈,抗衡上海外資銀行 1932年 發起成立中國徵信所,開創中國徵信事業 1929年-1936年 中行開設海外機構,拓展我國外匯業務 1929年-1936年 擴大貸款規模,轉變貸款結構,支持國內生產發展 1931年 組建中國保險公司,推動保險業務發展 1932年 平息公債風潮,推動整理公債 1933年-1935年 世界銀市劇烈動盪,中行力阻白銀外流 1932年-1933年 中國銀行力主廢兩改元,積極參與幣制改革工作 1935年 國民政府壟斷金融,強迫中行再次改組 1939年 南京政府成立四聯總處,調整四行分工 1938年-1942年 加強鈔券調運,供應抗戰需要 1939年-1941年 平衡上海匯市,全力維持匯價 1939年-1943年 堅持進行貨幣斗爭,抵制日偽金融侵略 1939年-1945年 努力爭取僑匯,積極支持抗戰 1946年-1949年 「粒米百元」——惡性通貨膨脹給中行帶來嚴重影響 1947年-1948年 南京政府勒令外匯移存,中行迫於壓力抵制未果 1949年 各地職工迎接解放,中行被順利接管 1949年-1952年 承擔外匯經營管理工作,成為我國外匯專業銀行 1949年-1950年 積極穩定金融物價,促進國民經濟恢復 1950年-1952年 反封鎖、反禁運、反凍結,促進對外貿易發展 1964年-1976年 加強外匯資金運用,支持遠洋運輸船隊建設 1968年-1976年 試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實現出口收匯保值 1973年 加強調研工作,按時完成陳雲同志布置的十個調研專題 1978年 順應改革開放需要,開創中國信用卡先河 1979年-1980年 中國銀行進行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管理總局成立 1979年-1989年 加強外匯管理,發行外匯兌換券 1979年 解決中美凍結資產問題,促進中美金融合作發展 1979年-1992年 加大外資利用,發行國際債券 1979年-1980年 恢復國際金融組織合法席位,支持國內經濟文化建設 1987年-1992年 取得港幣澳門幣發行權,利於港澳經濟繁榮穩定 1994年 中國銀行改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中國銀行奧運存摺
2004年 中國銀行穩步推進股改工作,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2008年 百年奧運,百年中行——北京奧運會唯一銀行合作夥伴 2006年 中行實現精彩上市,開啟百年歷程新篇章 2009(第六屆)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榜 新出爐的「2009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榜」,更好地體現了今天的中國上市公司所面臨的競爭環境。這次調查共涉及17個行業,457 家候選公司。中銀行憑借良好的信譽度入選明星榜。 2010年 在《巴菲特雜志》、《世界經濟學人周刊》和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聯合舉辦「巴菲特雜志年度金融大獎」評選中,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圍「2010年(第七屆)中國25家最具投資價值上市公司」,位列第7位。 2011年 國際金融監督和咨詢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在法國戛納發布全球29傢具有系統性影響力的銀行名單,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乃至新興經濟體國家和地區中唯一入選的機構。

⑻ 中國人民銀行的發展史

中國銀行成立於1912年2月,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從1912年至1949年的37年期間,中國銀行的職能發生了三次變化。1912-1928年,行使當時政府中央銀行的職能;1928年中國銀行被改為政府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1942年中國銀行成為發展國際貿易的專業銀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政府接管了中國銀行,同年12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由上海遷至北京。1950年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銀行的前列。1994年初,根據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的部署,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

2003年,國家選擇中國銀行作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兩家試點銀行之一。

2004年7月14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的銀行合作夥伴。

2004年8月26日,經國務院、銀監會批准,中國銀行以匯金公司獨家發起的方式,整體改建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引進了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深化內部改革,切實轉換經營機制,取得了長足進步。

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2011年,中國銀行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這是中國及新興市場國家唯一入選的金融機構。

⑼ 嘉興銀行的發展簡史

15年來,依抄托地方政府的關心、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廣大客戶的呵護,嘉興市商業銀行伴隨著嘉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而健康地成長,全行幹部員工和衷共濟、發憤圖強,腳踏實地求進取,一心一意謀發展,如今已經在嘉禾大地牢牢地站穩了腳跟。13年來,我們在積極主動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同時,公司治理不斷完善,經營特色不斷凸現,內控制度不斷強化,風險意識不斷增強,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結算網路不斷擴大,機構布局不斷優化,黨建工作不斷加強,隊伍素質不斷提高,企業文化不斷創新,從而為打造「區域性股份制銀行、中小企業銀行、流程銀行、和諧銀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升級更名:
2009年12月10日,嘉興市商業銀行正式更名為「嘉興銀行」。
截至2010年底,嘉興銀行資產總額達到了230.82億元,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200億元和139.70億元,分別是建行初期的19.73倍、22倍和22.86倍。

閱讀全文

與銀行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