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聯的歷史由來
對聯的歷史由來: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漢族傳統文化瑰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
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散文對聯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漢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參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_AzC#1
❷ 對聯的發展史
對聯到底產生於何時?以往,聯界公認春聯起源於先民們用以驅鬼避邪的「桃符」。而第一副春聯則是五代時蜀主孟昶所題之「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近見許多史料的發掘,卻改寫了這個歷史。將對聯之出,提前到了南北朝。至少提前到唐代,是令人心服口服的。茲錄幾則如下:
閉門罷慶吊
高卧謝公卿
此聯為南朝梁人劉孝綽罷官後,題寫於門的。事載近人譚嗣同《石菊影廬筆記》。
大丈夫不食唾餘,時把海濤清腑肺
士君子豈依籬下,敢將台閣佔山顛
此聯是唐人林嵩在未及第時,懸掛於居室的中堂聯。事見福建《福鼎縣志》。
竹籬疏見浦
茅屋漏通星
石頭磊落高低結
竹戶玲瓏左右開
此兩聯為唐人陳蓬所題的居室聯。事見福建《霞浦縣志》。
三陽始布
四序初開
福慶初新
壽祿延長
福延新日
慶壽無疆
此三聯據現存英國的《敦煌遺書》斯坦因○六一○卷考證,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發現。聯後注有「開元十一年(七二三年)八月五日寫了投二舅」之語。顯見為春聯底稿無疑。
何以在唐代產生對聯,當然有其社會原因。其最為重要的,便是唐初曾有貞觀之治,經濟發展,社會安定。詩書畫又成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因之,在文人墨客間,又形成了濃厚的對答之風,相互以對句形式題贈、酬答者,屢見不鮮。這種特定的民俗,就給對聯之破土出苗,提供了沃土。
對句與律詩中之聯句相比,有其諸多長處。一是字數不定,可為三言、四言、八言、九言,亦可為長短句。跳出了五、七言的窠臼;二是用詞比較自由,可使作者高度發揮形象思維及想像力;三是詞句更加錘煉,易於展現作者之文學技巧;四是內容更加集中,意境更為悠遠;五是更加貼近生活,極具實用價值。因之,小巧玲瓏之對句的出現,為將其書寫張貼奠定了基礎,著實豐富了民俗文化的內容,是社會文化的一大進步。
由此,我們便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是民俗孕育了對聯,催使其誕生,並成了氣候,從而漸次發展了起來。
如前所述,說對聯形成於唐代,是個保守的界定。無論如何,後經蜀主孟昶之親寫春聯,明太祖朱元璋之大力提倡,明清以降,對聯便從文人手中解放出來,進入尋常百姓人家。於是便有了春聯、婚聯、壽聯、輓聯、園林聯、寺廟聯、居室聯、題贈聯等名堂。在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中,擔當了重要角色,使民俗活動更具強烈的色彩,使其氣氛更加濃烈。有的喜慶、有的哀傷、有的神秘、有的豪放,其韻味各具特色,可謂異彩紛呈。毫不誇張地說,對聯已成了民俗文化中最為活躍的一項內容。這樣,便有了梁章鉅《楹聯叢話》一類著述出現。從而折射出了對聯的歷史價值、民俗價值、文學價值與美學價值。這從我國著名古典小說《東周列國志》、《紅樓夢》等,廣泛引用對聯,便可窺其一斑。
對聯確實是我國文學藝術園地的一枝奇葩。它不僅可供吟頌,可供觀賞品味,而且以不同的字體寫出,又是極好的書法作品。如春聯、喜聯用紅紙書寫、輓聯用素色紙書寫,堂聯以宣紙書寫,所創造出的氣氛,給人們的感受,就大相徑庭。這樣,從內容到形式,都獨具一格,說它是「國粹」亦毫不過分。時至今日,對聯已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對聯發展史上,堪稱是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
由此可見,對聯產生於民俗,依賴民俗而發展起來,又反過來促進了民俗文化的健康發展,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多采。這便是對聯與民俗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建設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我們大力發展、繁榮對聯,即是弘揚民族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偉大事業了。但願聯界同仁,各盡其力。來裝點祖國萬紫千紅的春天吧!
❸ 中國對聯的發展史
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內佳節號長春容」,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我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http://ke..com/view/2925.htm
❹ 1對聯的演變過程
1、對聯起於秦漢。從秦漢時起便有懸掛桃符的習慣,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
2、五代時開始在桃符上刻字,後蜀孟昶命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符板上題寫吉祥詞句。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
3、宋代以後,中國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4、上聯是:申奧運,盼奧運,個個齊心;
下聯是:迎奧運,看奧運,人人皆喜;
橫批:申奧成功。
5、古希臘人於公元前776年規定每4年在奧林匹亞舉辦一次運動會,原因是為了和平和表示尊重奧林匹克眾神(即古希臘神話里的宙斯等神)。
6、古代奧運會的起源最主要的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為祭祀宙斯而定期舉行的體育競技活動,另1種傳說與宙斯(Zeus)的兒子赫拉克勒斯(Heracles)有關。
(4)對聯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1、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
2、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3、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4、發展階段從五代到元,是對聯的發展階段,這個時期,對聯的發展有以下三個特點:繼續保持對句的靈活形式,並更多地付諸於文字,對聯的種類開始增多。
5、五代春聯無疑是重要品種。此外,宋代出現了輓聯、題贈聯、書院聯、名勝聯、喜慶聯、諧趣聯以及燈聯等。
4、繼續保持從律詩借鑒過來的藝術特點,而且有所突破。主要表現為吸收詞曲語言變化的特點,打破五七言聯的固有模式;句法上以長短句相互交叉組合;字數上不在局限於短聯;用字上不避同位重復字。
6、迎奧運千帆翩舞生秀色;講文明四海遊人沐朝暉。 (作者:蘇萬利)
7、講和諧情真意濃愛似海;迎奧運風正帆滿歌如潮。 (作者:常見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對聯
❺ 春聯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起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發展
據五代後蜀國國君孟昶,在公元964年歲的除夕,讓他手下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
春聯
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即今春聯)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❻ 對聯的發展史及其特點是什麼
對聯的起源: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
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對聯的發展: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對聯,是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對偶階段——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駢偶階段——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律偶階段——形成於唐代。
對聯的特點: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
都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一、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三、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五、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❼ 春聯的發展史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專漢書·禮儀志》所載,桃屬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辛寅遜或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1][2]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正如詩雲:「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❽ 關於對聯的發展歷史
起源::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桃」和「舊符」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卧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發展: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 相提並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 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 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於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 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 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在我國古建築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 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 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並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分類:
按用途類分
春聯: 新年專用之門聯。
楹聯: 住宅、機關、廟宇、古跡等處所用。
賀聯: 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
輓聯: 哀悼死者用。
贈聯: 頌揚或勸勉他人用。
中堂聯:掛於客廳、居室醒目處配合字畫的對聯。
按藝術特點分
疊字聯:同一個字連續出現。
復字聯:同一個字非連續重復出現。
頂針聯:前一個分句的句腳字,作為後一個分句的句頭字。
嵌字聯:包括嵌入序數、方位、節氣、年號、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葯名)等。
拆字聯:將聯中某一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有人細分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韻聯:包括同音異字、同字異音和疊韻。
諧趣聯:取詼諧幽默之意。
無情對:上下聯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個字詞卻對仗工整。多數無情對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時歸入諧趣聯。
迴文聯:順讀,倒讀,意思完全一樣。
❾ 對聯的歷史
對聯的歷史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很好吧?這樣的形式就是對聯。
大家都知道:過春節時家家戶戶貼在大門兩側的,人家結婚時貼在大門和新房門側的,都是對聯。至於對聯究竟是什麼,對聯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對聯是由五代時期後蜀國君孟昶(chǎng 會意字,「永日」意,即白天特別長)開創的。在新春時,他將自創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貼在門口。於是,中國的第一副對聯誕生了。
在此之前,春節時,人們「總把新桃換舊符」,只是把表示吉慶的桃木掛在門側。當然,也有在門板上貼門神的——最早的門神應為鍾馗,後為神荼、郁壘,再為秦瓊、敬德,也有採用「四大天王」之二的。所謂王羲之貼春聯,因書法漂亮、內容優雅而多次被人揭走,三十晚上被迫貼出「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年初一早上各添三字成「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而終得貼成的傳說,純屬附會。
對聯得到大的發展和普及,立功至偉者當屬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相傳在他登基後的第一個春節,曾要求全國上下都貼對聯以示喜慶。年前微服私訪時,還在民間留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錐錐錐錐出窮鬼去;拉拉拉拉進財神來」等佳聯。
此後,對聯便大面積地開花結果,成為中華的瑰寶了。
對聯,也叫對子,喜子,聯句等,可以寫在紙上,布上,竹子上,木板上,柱子上,或者刻在木頭上,石頭上。總之,只要是成雙的,對仗工整的,都是對聯。